简介
首页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刘基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刘基〗(1311一1375年)字伯温。明处州青田(今浙江青田县)人。元进士。历官元朝江西、浙江县丞、儒学副提举、元帅府都事等。后遭人排抑,遂辞官还乡,隐居著述。元至正二十九年(1360),朱元璋称吴王,刘基应召为朱效力,备受宋重用,辅佐其削平群雄,统一天下。为明开国功臣之一。明初,刘基历任御史中丞、资善大夫、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卒谥文成。刘基幼从师受《春秋》,既长,于书无所不读,凡天文、兵法、诸子百家之言,莫不涉猎。他早年曾“欲作道朱遂”,后从郑复初受濂洛之学。在天道观方面,刘基承袭了程、朱的学说,仍然以理为绝对本体,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天是“浑浑然”之气,而元气为天之气的主宰。元气先于天地,有元气乃有天地。天地万物的形成,为茫茫的天之气之形聚,而元气则为天之气所以能够化生万物的原因。元气是永恒的,‘天地有坏,元气无息”。刘基谓理、善“载于气以行”,“理为其心”。理为绝对的主宰,但它凝然不动,无意造作,而元气则具有能动能生的特性,它是物质世界中理的体现者。在心性论和道德修养方面,刘基说理为天之心、天之质,它随气化而流行于万物。所以万物“一体而毫分,莫不有道”。尧、舜、周、孔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们善体天道,其心能与天之心合一。而一般人则往往被邪气所胜,不能善体天道而生不善。这是因为人的禀受不同。不过,刘基在讲到人性时,并不完全局限于先天气禀,也强调后天环境习染的重要性。他发挥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提出了“性迁于习”的论点。但客观环境不是根本原因,环境终归通过自我之“心志”而起作用。所以,固其心志,养其心志则为道德修养的出发点。刘基也讲格物致知,提出“格物以致其知,贵能推其类”的看法,但又认为由物求知往往不是真知,如径求诸心,则可彻见真知。而求心之法则为“敬以直内”。敬之要在于自我克念。克念就是绝外心虚,使心静无物,“臧之渊渊,出之虔虔”,“庄其外而肃其内”,从而达于“圣域气象”。刘基重视道德践履,认为通过敬内冥求所得到的体验须付诸践履,否则便是无用之空言。他强调道德践履,含有用世思想,认为学道君子不只以修身为终,还要治国平天下。但同时又提出“遇则仕,不遇则隐”,其言多杂有道家思想。在《春秋》学方面,刘基也具有自己的特色。他发挥了儒家“用夏变夷”的尊王大一统思想,后来在为朱元璋草拟讨元檄文中以此提出了“驱逐挞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他以气的感应论来论证天人关系,认为不深明此理不可以言《春秋》。他把《春秋》直接当成理学经典,认为《春秋》之作。无非为存天理,正人伦。刘基所著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