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万病回春

卷之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中风

脉中风浮吉,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虚,扶危治痰风,未可疏。浮迟者吉,急

疾者殂。

中风

真中风证

中风者,有真中风、有类中风之分。真中风者,中时卒倒,皆因体气虚弱,荣卫失调,或喜怒忧思悲惊恐,

或酒色劳力所伤,以致真气耗散,腠理不密,风邪乘虚而入,乃其中也。有中腑、中脏、中血脉、气虚、血虚

之不同,因而治法亦有异也。大抵中腑可治,中脏难医,有不治之证。

凡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吐沫直视、喉如鼾睡、肉脱筋骨痛、发直、摇头上撺、面赤如妆、汗缀如珠、

痰喘作声,皆不治也。若动止筋痛,是无血滋筋故痛,曰筋枯不治。

凡卒中昏倒、不醒人事、牙关紧急者,此中风痰也。(宜后方。)先用通关散吹鼻,次用吐法∶吐后未醒,

急灸百会、人中、颊车、合谷;即服导痰汤或摄生饮。俟稍醒,其气未尽顺,痰未尽除,唯当服藿香正气散加

南星、木香、防风、当归一、二剂,然后视其中某症,则当以某方治之,慎毋胶柱而鼓瑟也。

通关散 治中风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绝者。

牙皂(去皮弦一两) 生半夏 藜芦(各五钱) 细辛 苦参(各二钱)

上为末,每用少许,吹入鼻内,候有嚏可治,无嚏不

可治。

秘方 (治症同前。)用巴豆去壳,纸包捶油,去豆不用,用纸捻作条,送入鼻内,或加牙皂末尤良,

或用前纸条烧烟熏入鼻内亦可。

回生丹 海陵王长登亭传治中风痰厥、不省人事。葱管藜芦二两,用河水一桶,煮为汁,青礞石二

两。火 通红,投入汁内。如此数次,滤净,将雄猪胆十个,取汁搅前汁内,再用重汤煮成膏;候温,入片脑

末一钱五分,装入瓷罐内,黄蜡封口。每用黄豆大一粒,新汲水化开。男左女右,鼻孔吹进,其痰自吐。若牙关

紧不能吐,将口拨开,其痰得出,任下别药。

秘方 治中风口噤、痰厥、不省人事。用桐油鸡翎蘸,扫入喉中,吐痰即活。一方用胆矾一分。为

末,温黄酒调下,以吐痰为度,一方用辰砂、白矾等分,三伏内装入猪胆内,透风处阴干,每用一块,凉水研化

灌下。一方用皂角末五分、半夏末三分、白矾末三分为一剂,姜汁调服,探吐后,服加减导痰汤。

加减导痰汤 治中风痰涎壅盛,不能言语,牙关紧急有热者宜此。

南星 半夏(二药用牙皂、白矾、生姜煎汤浸透、炒干) 白茯苓(去皮) 陈皮(去白) 栝蒌仁(去壳)

枳实(麸炒) 桔梗(去芦) 黄连(姜汁炒) 黄芩(去朽) 白术(去芦,各一钱) 人参(去芦) 当归

(酒洗) 木香(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临服入竹沥、姜汁同服。

摄生饮 治一切卒中,不论中风、中寒、中暑、中湿及痰厥、气厥之类,不省人事,初作即用此,无热

者用此。

南星(湿纸裹,煨) 半夏(姜汤泡) 木香(各一钱五分) 苍术(生) 细

辛石菖蒲 甘草(生。各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七片,水煎温服。痰盛加全蝎炙二枚,仍先用通关散搐鼻。若牙噤者,用乌梅肉揉和南星、

细辛末,以中指蘸药擦牙自开。

国中风邪,麻木疼痛者,风湿气也,(宜后方)。

乌药顺气散 治男妇一切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肢体顽麻、手足瘫痪、言语謇涩、筋脉拘挛,宜

先服此药疏通气道,然后进以风药。盖治风先理气,气顺则痰消,徐理其风,庶可收效。理气者,气滞、气郁、

肩膊麻痛之类,此七情也,宜服之。

乌药 陈皮(各二钱) 麻黄(去节) 川芎 白芷 桔梗 枳壳(去穣,麸炒。各一钱) 僵蚕(炒去丝)

干姜(炮,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中风一身俱麻加人参、白术、当归、川芎、麦门冬,久患左瘫右

痪,去麻黄加天麻、防风、羌活、半夏、南星、木香、当归,口眼 斜加姜炒黄连、羌活、防风、荆芥、竹沥、

姜汁,遍身疼痛加当归、官桂、乳香、没药;臂痛加羌活、防风、薄桂、苍术、紫苏,背心痛,合行气香苏散加

苍术、半夏、茯苓;脚膝浮肿加牛膝、独活、五加皮,腰痛加牛膝、杜仲、角茴,眼眩加细辛、细茶,四肢冷痹

加附子、官桂;瘫痪二、三年不能行者,合和独活寄生汤,妇人血风加防风、薄荷、荆芥;胸隔胀满加枳实、莪术,

虚汗,去麻黄加黄 ,中风面目十指俱麻,乃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附子、羌活、防风、乌药、麦门冬。

风中腑者,多着四肢,手足拘急不仁,面加五色,恶风寒为在表也。

疏风汤 治风中在腑,恶风寒、拘急不仁,先用此解表,

后用愈风汤调理而痊。

当归 川芎 白茯苓(去皮) 陈皮 半夏(姜制) 乌药 香附 白芷 羌活 防风(各八分) 细辛

桂枝 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

风中脏者,多滞九窍,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二便闭塞,为在里也。其半身不遂、口眼 斜、

语言謇涩,或瘫痪不伸,或舌强不语、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此皆中脏也;若大便闭结者,先服滋润

汤,后服愈风汤调理。

滋润汤 治风中在脏,大便闭结。

当归 生地黄 枳壳(去穣) 浓朴(去皮) 槟榔 大黄 火麻仁 杏仁(去皮。各一钱) 熟地黄

羌活(各七分) 红花(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温服。如元气虚弱,用蜜导法导之(方见伤寒)。

风中脏腑俱病者,药必兼用,先表而后通也,然后服愈风汤调理。

愈风汤 治一切风症卒中、国中、中腑、中脏及脏腑俱中,以上数者,先宜本经药治之,后用此方

调理。

人参(去芦,一钱二分) 白术(去芦,一钱二分) 白茯苓(去皮,一钱) 当归(酒洗,一钱二分)

川芎(八分) 白芍(酒炒,一钱) 陈皮(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 枳实(麸炒,七分) 防风 羌活

(各七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临卧入竹沥、姜汁、磨木香调服。

风中血脉者,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肢不能举,口不能言,为在中也,宜∶

养荣汤 治风中血脉,四肢不举、口不能言及痰迷心窍、不省人事、舌强不能言语、痰涎壅盛、口眼

斜、半身不遂。

当归 川芎(去毛) 白芍(酒炒) 生地黄 麦门冬(去心) 远志(甘草水泡去骨) 石菖蒲(去毛)

陈皮 乌药 白茯苓(去皮) 枳实(麸炒) 半夏(用生姜、牙皂、白矾煎水浸二三日) 南星(同上制)

黄连(姜汁炒) 防风 羌活 秦艽 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竹茹一团、水煎,入童便、竹沥、姜汁少许同服。

省风清痰转舌汤 治口眼 斜、舌强难治。

陈皮(二钱) 半夏(姜制,一钱) 枳实(去壳,三分,麸炒) 黄芩(酒炒,三分) 防己(一钱)

防风(一钱) 全蝎(洗去盐,七分) 南星(姜制,二分) 甘草(五分) 白茯苓(八分) 蝉蜕(八分)

天麻(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竹茹一团,水煎服,为丸服亦可。

风中经络者,则口眼 斜也。(宜后方。)

清痰顺气汤 治口眼 斜。

南星(姜制) 栝蒌仁 贝母 陈皮 苍术(米泔浸,炒) 官桂 防风 荆芥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半夏(姜制) 甘草(各等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临服入木香、沉香末各五分同服。

青龙散 治男子诸风,口眼 斜、左瘫右痪、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口流涎水及妇人产后诸风、小儿急

慢惊风并治。

川乌 南星 定粉 半夏 僵蚕 川芎 熟地黄 草乌(各四钱) 蚯蚓 白芷(各二钱) 白附子(二钱五分)

上俱生用。火上隔纸微炒,为细末,每服二钱或六厘,小儿二厘。初服有汗,再服无汗,临卧黄酒调下,如

前症候,先服乌药顺气散,不可见风,戒色欲、浓味一月,其病可愈。

一方外用白鳝一条,装入竹管内,尾上用针深刺出血,血摊绢帛上,乘热贴在病患如歪向左贴右边,歪向右

贴左边,立时即正,正即洗去,效。

左半身不遂、手足瘫痪者,属血虚与死血也。(宜后方。)

加减润燥汤 治中风左半身不遂、手足瘫痪及语言费力、呵欠喷嚏、面目口眼 斜宽弛、头目眩晕、痰

火炽盛、筋骨时痛、头或痛、心悸。

当归(一钱二分) 川芎(一钱) 白芍(酒炒,二钱) 生地黄(酒炒,八分) 熟地黄(姜汁炒,八分)

白术(去芦,一钱) 白茯苓(去皮,一钱) 南星(姜汁炒,一钱) 半夏(姜汁炒,一钱) 陈皮(盐水洗

,八分) 桃仁(去皮,六分) 红花(酒洗,四分) 天麻(一钱) 羌活(六分) 防风(六分) 黄芩(酒炒,

八分) 酸枣仁(炒,八分) 黄柏(去皮,酒炒,三分) 薄桂(六分) 甘草(炙,四分) 牛膝(去芦、酒

洗、八分)

上锉一剂,水煎,入竹沥、姜汁少许,温服。手不遂,倍黄芩、薄桂;足不遂,倍黄柏、牛膝。

上半身不遂、手足瘫痪者,属气虚与湿痰也。(宜后方。)

加减除湿汤 治中风右半身不遂、手足瘫痪及筋骨疼痛。

人参(去芦,八分) 白术(去芦,一钱二分) 白茯苓 当归(酒洗。各一钱) 川芎(八分) 赤芍(一钱)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 苍术(米泔制,一钱) 乌药(一钱) 枳壳(麸炒,一钱) 白芷(九分)

桔梗(八分) 黄连(酒炒,一钱) 黄芩(酒炒,一钱) 羌活(一钱) 防风(八分)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身痛加姜黄;脚痛加牛膝、防己、威灵仙。

左右手足皆瘫痪,此血气之大虚也。(宜后方。)

加味大补汤 黄 (蜜炙) 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芍(酒炒) 大附子(面裹煨去皮脐) 沉香 木香(各三分) 川乌 牛膝(去芦,酒洗) 杜仲(去芦,酒洗)

木瓜 防风(去芦) 羌活 独活 薏苡仁(各五分) 肉桂 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中风手足瘫痪、口 语涩等症,属血虚而火盛者,宜清

补也。(宜后方。)

夺命还真丹 治中风半身不遂、手足瘫痪、口眼 斜、语言謇涩、一切诸风痰火,气郁湿热疼痛,惊

痫之疾。

当归(酒洗,一两) 川芎(五钱) 白芍(酒炒,一两) 熟地黄(五钱) 生地黄(五钱) 人参

(去芦,七钱) 白术(去芦,七钱半) 陈皮(去白,五钱) 白茯苓(去皮,一两) 半夏(姜制,一两)

枳壳(麸炒,一两) 桔梗(去芦,一两) 木香(七钱五分) 官桂(五钱) 全蝎(去毒,五钱) 天麻

(七钱五分) 防风(去芦,一两) 僵蚕(炒,五钱) 羌活(一两五钱) 独活(七钱五分) 本(七钱

五分) 细辛(三钱) 薄荷叶(一两) 菊花(五钱) 知母(一两) 软石膏(一两) 柴胡(一两) 黄

芩(五钱) 黄连(五钱) 地骨皮(五钱) 蔓荆子(五钱) 菟丝子(酒制,七钱五分) 小茴(酒炒,

一两) 杜仲(酒炒,一两) 麻黄(一两) 蛤蚧(酥炙,一两) 甘草(一两)

上三十七味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任下。如中风瘫痪癞疾,茶酒下,

如遍身筋骨疼痛及心气痛及不省人事,热醋下;如洗头风及暗风,茶清下;如惊痫口吐涎沫,温酒下,如妇人胎

前产后、经水不调,酒煎香附汤下。

按∶上方以羌活愈风汤为本,最能行导诸经,滋养气血,使阴阳无偏胜。久服,大风悉去,始终调理之良

剂也。

中风手足瘫痪、舌强言謇等症,属虚热者,宜滋补也。(宜后方。)

健步虎潜丸 治中风瘫痪、手足不能动、舌强謇于言。

黄 (盐水炒) 当归(酒洗) 枸杞子(酒洗) 龟板(酥炙,一两) 知母(人乳汁、盐、酒炒) 牛

膝(去芦,酒洗) 白术(去芦) 白芍(盐、酒炒) 生地黄 熟地黄 虎胫骨(酥炙) 杜仲(姜、酒炒)

人参(去芦二两) 破故纸(盐、酒炒、一两) 麦门冬(水泡去心,一两) 白茯苓(去皮、木) 木瓜 石菖

蒲(去毛) 酸枣仁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薏苡仁(炒) 羌活(酒洗)

独活(酒洗) 防风(酒洗。各一两) 黄柏(人乳汁、盐、酒炒,二两) 五味子 沉香 大附子(童便浸

透,面裹煨去皮脐,切四片,又将童便浸煮干。各五钱)

上为末,炼蜜和猪脊髓五条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温汤或酒送下。

中风手足瘫痪、半身痿弱不能动履等症,属虚寒者,宜温补也。(宜后方。)

鹿角霜丸 治虚损半身痿弱,或二三年不能动履者。

黄 (蜜水炒,三两) 人参(去芦,二两) 白茯苓(去皮,三两) 白术(去芦,二两) 当归(酒

洗,三两) 川芎(二两) 白芍(酒炒、二两) 熟地黄(酒蒸,二两) 苍术(米泔水浸,二两) 肉桂

(一两) 破故纸(酒炒,二两) 小茴(酒炒,一两) 肉苁蓉(酒洗,两半) 木瓜(一两五钱) 牛膝

(去芦,一两) 杜仲(酒炒,二两) 槟榔(一两) 木香(二钱) 乌药(炒,一两半) 续断(一两)

虎胫骨(酥炙,两半) 防风(一两半) 羌活(一两) 独活(一两) 甘草(生,五钱) 大附子(童便

浸湿,和面包煨,去皮尖,一两鹿角霜一斤) 川乌(炮、去皮尖,一两半)

上为细末,好酒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汤、酒亦可下。

中风手足瘫痪等症,属风寒湿痹者,宜祛除也。(宜后方。)

蜜桃酥 治男妇久患风寒湿痹,左瘫右痪。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黄(各一两)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三钱) 白术(去芦) 陈皮 半

夏(姜炒) 浓朴(姜炒) 苍术(米泔浸二日) 香附 枳壳(去穣。各一两) 乌药 砂仁 杏仁(去皮尖)

木香 沉香(各五钱)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五味子 破故纸 小茴 牛膝(去芦) 枸杞子

川椒 何首乌 肉苁蓉 川乌(泡去皮尖) 草乌(泡去皮尖。各五钱) 细辛 白芷 麻黄 防风 羌活 独

活干姜 官桂 甘草(各一两) 五加皮(五钱) 小红枣(八两) 北蜜(八两)

胡桃肉(八两,泡去皮) 真酥油(八两)

上共四十四味,俱锉片,用生绢袋盛之。用好酒一大金华坛浸药三日,封固放锅内悬胎煮三个时辰,取出

埋土中三日出火毒。每日空心服三盏,日进三服。其药渣晒干为末,本酒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丸

,空心本酒下。

仙传药酒方 治男妇左瘫右痪、口眼 斜、手足顽麻、筋骨疼痛、一切诸风、痔漏、寒湿香港脚、疝气、

十膈五噎、胎前产后、子宫久冷、赤白带下、不受胎孕、经水不调、气滞痞块,其功不能尽述。

茯神(去皮木) 陈皮 枳壳(去穣) 青皮(去穣) 牛膝(去芦) 熟地黄 肉苁蓉 白茯苓(去皮)

当归 山药 吴茱萸 防风 人参(去芦) 沉香 广木香 丁香 乳香(去芦,各七钱) 没药 宿砂 小茴

大茴 红豆 白术(去芦) 草果 黄芩 杏仁 甘草 猪苓 黄 三棱 莪术 半夏(姜制) 南星(姜制

)牡丹皮 槟榔 青木香 官桂 大腹皮 泽泻 天门冬(去心) 栀子 红曲 白花蛇(砂土炒。各五钱)

荆芥穗 苍术 川乌(火炮) 白芍 桂皮 知母(酒洗) 细辛 贝母(去心) 麻黄(去节) 麦门冬(去心)

草乌(火炮。各三钱) 藿香 山楂 白芷 白附子 软石膏 羌活 薄荷 木瓜 木通 葛根 山茱萸(去核)

独活(各四钱) 香附 破故纸(炒) 虎胫骨(酥炙) 天麻 枸杞子 川芎(六钱) 良姜(二钱半) 川

椒(二钱)

上七十四味,修合一处,将药绢袋装盛,外用蜂蜜、核桃仁、红枣去子各一斤,同小黄米烧酒,共装入一大

坛内,竹叶封固。七日下锅煮三炷香取出,土埋二七去火毒,每早用一小钟,久服有功,四十以上者方可用。

中风一切实热,舌强口噤、谵妄惊狂、二便闭涩者,宜解表而通里也。(宜后方。)

防风通圣散 治中风一切风热,大便闭结、小便赤涩、头面生疮、眼目赤痛,或热生风舌强口噤,或鼻

生紫赤、风刺隐疹而为肺风,或成风厉而世呼为大风,或肠风而为痔漏,或肠郁而为诸热谵妄惊狂,并皆治之,

神效。

防风 川芎 当归 白芍 连翘 薄荷 麻黄(各四分) 石膏 桔梗 黄芩(各八分) 白术 桅子

荆芥(各三分) 滑石(二钱二分) 芒硝(四分) 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其大黄、芒硝、麻黄三味,对症旋入。自利去硝黄,自汗去麻黄。

一饮酒中风,身热头疼如破者,加黄连、葱白煎服立愈,慎勿用麻黄、桂枝汤解之。

一风寒于肺,咳嗽喘急,每一两加半夏、桔梗、紫菀(各二钱)

一、解利四时伤寒,内外两伤,每一两加益元散一两、葱白十根、豆豉一合,生姜五钱、水一大碗,煎五

七沸,温服一半,以鹅翎探之即吐,吐后更服一半,汗出立解。

一头旋胸热、鼻塞浊涕时下,每一两加薄荷、黄连各二钱半。《内经》云∶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鼻渊

者,浊涕下不已也。王注曰∶脑液下渗,则为浊涕,涕下不已,如彼水泉,故曰鼻渊也。此为足太阳与阳明脉俱

盛也。

一、风热上攻,头目昏眩闷痛,痰喘咳嗽,去麻黄、芒硝、加菊花、人参、砂仁、寒水石。

一、耳鸣因酒遏者,加柴胡、枳壳、桔梗、青皮、南星、荆芥。

一眼目赤肿,风热烂弦,内外瘴翳、羞明怕日、倒睫出泪、两睑赤烂、红筋瘀血,加菊花、细辛、羌活、

独活、蒺藜、木贼、蔓荆子、草决明、玄参、蝉蜕、生姜煎服。

一、小便淋闭,去麻黄加滑石、连翘煎药汤调木香末二钱;麻黄主表,不宜里故去之。

一、腰胁走注疼痛,加芒硝、石膏、当归、甘草,一服各二钱,调车前子末、海金沙末各一钱。《内经》云∶

腰者肾之府。

一、破伤风者,如在表则辛以散之,在里则苦以下之兼散之,汗下之后,通利血气祛除风邪者,每一两内加

荆芥穗、大黄各二钱,调全蝎末一钱、羌活末一钱。

一、小儿诸风抽搐、急慢惊风、大便闭结、邪热暴甚、肠胃干涩、寝汗切牙、目睛上窜、睡语不安、转筋惊

悸、肌肉蠕动,每一两加大黄一钱、栀子二钱,调茯苓末二钱。

一、肌肉蠕动者,调羌活末一钱。经曰∶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一、打扑伤损,肢节疼痛、腹中恶血不下,每一两加当归、大黄各三钱半,调乳香、没药各二钱。

一、痈疽恶疮肿毒,本方一两,倍连翘、当归,加黄连、茯苓、黄 、人参、木香、白芷、金银花、牡蛎各

半两,名滕黄饮子。如疮在上,加当归用酒浸。

一、发斑热,本方一两,加黄连五钱。

一劳汗当风,汗出为鼓,郁乃痤,劳出于玄府,脂液所凝,去芒硝倍加芍药、当归,发散玄府之风,当调

其荣卫,俗云风刺。一生隐疹,或赤或白,麻黄、豆豉、葱白出其汗,麻黄去节,并去芒硝咸走血而内凝,故不

发汗,还根据前方中加四物汤、黄连解毒汤,三药合而服之,日二服,故《内经》曰∶以苦发之,谓热在肌表达内

也。一气逆者,调

木香末一钱服。一痢后鹤膝风良验。

中三十六种风症者,宜专攻也,(俱宜后方)。

愈风丹 治三十六种风。

苍术(酒浸) 香白芷 南川乌(火炮) 南草乌(火炮。各四两) 天麻 当归(酒洗) 防风 何首乌

(火炮) 荆芥穗 麻黄(去根节) 石斛(去根,酒洗) 甘草(各一两) 南芎(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临卧茶清下。勿见风,忌猪肉、雀肉三日。急闷风,茶清下,

产后咳嗽肺风,红花汤下;遍身筋骨疼痛,乳香汤下;腰疼耳聋肾气风,荆芥汤下;眉毛脱落大风,天麻汤下;

口发狂言气心风,朱砂汤下;十指断裂,盐汤下;饮食无味,皂角汤下;遍身疥癣肺风,茶下;口眼 斜,茶汤

下;迎风冷泪,米泔汤下;手足皮肿,天麻汤下;大肠下血,烧独蒜汤下,心胸闷、胸膈噎塞,姜汤下;发狂吐

沫,荆芥汤下;妇人黄肿,当归汤下;五般色淋,盐汤下;鼻生赤点,葱汤下;手足热困,苏木汤下;发须脱落

,盐汤下;小儿脐风撮口,朱砂汤下;耳作蝉声,川椒汤下;口吐酸水,茴香汤下;膀胱疼痛,艾醋汤下;起坐

艰难,地黄汤下;偏正头痛,茶汤下;眼跳热痒,米汤下;小儿急慢惊风,金煎汤下;手足麻痹,石榴皮汤下;小

儿吐虫,皂角汤下;妇人赤白带下,甘草汤下。

补遗方

秘传药酒方 治瘫痪腿疼、手足麻痒不能移动者。

当归 白芍(炒) 生地黄 牛膝 秦艽 木瓜 黄柏(盐炒) 杜仲(姜炒) 防风 陈皮(各一两)

南芎 羌活 独活(各八钱) 白芷(七钱) 槟榔(五钱) 肉桂 甘草节(蜜炙。各三钱) 油松节(五钱)

久痛加虎胫骨酥炙八钱、苍术一两炒。

上锉入绢袋内,入南酒或无灰酒,重汤煮一炷香为度。

早晚随量饮之,不忌诸物。

绒花散 大梁李沧溪传治左瘫右痪。

鳖甲(醋炙九次) 鹿茸 乳香 没药 绒花树皮(即夜合花根)

上五味各为细末,各二钱合一处研匀,分为二服,五更黄酒送下,一服五钱,男子至重者,二服出汗,

女人至重,止用一服神效。

独神丹 治瘫痪疼痛,手足挛拳。

用淮安陈曲一块,将四面削去各一指浓,用中心的打碎、砂锅内炒去湿气,为细末,用福建黑糖等分,入石

臼内捣匀,再用生姜汁熬熟,旋添入内,捣如泥丸,作弹子大,收贮瓷器内,每服细嚼。病在上者,晚上用黄

酒下;病在下者,五更用牛膝煎酒送下一丸;如全身有病,早晚如引送下,克日奏效。

秘方 治瘫痪如神。

熟牛骨内髓一碗,炼熟蜜一斤,二味滤过,入炒面一斤、炒干姜末三两。四味搅匀,丸如弹子大,一日服

三四丸,细嚼酒下,大效。

神仙外应膏 治左瘫右痪、筋骨疼痛、手足拘挛。

川乌一斤为细末,用隔年陈醋入砂锅内慢火熬如酱色,敷患处。如病有一年,敷后一日发痒;如病二年,二

日发痒。痒时令人将手拍痒处,以不痒为度。先用升麻、皮硝、生姜煎水洗患处,然后敷药,不可见风。

中风

类中风证

类中风者,则常有之。有中寒、中暑、中湿、中火、中气、食厥、劳伤、房劳、痰厥、血晕、中恶卒死等

症,皆类中风者甚多,各有治法,不可作风治。如用风药,误之甚矣。

中于寒者。谓冬月卒中寒气,昏冒口噤、肢挛恶寒,脉

浮紧也。(宜后方。)

其症或口吐涎沫,重则四肢僵直,先用热酒、姜汁各半盏灌之,稍醒后,随用附子理中汤。若不急治,舌

短囊缩而死矣。

附子理中汤 治中寒厥倒。

大附子(炮去脐) 干姜 吴茱萸(炮) 官桂 人参 当归 陈皮 浓朴(姜炒) 白术(去芦)

甘草(炙)

上锉生姜、枣子,水煎热服。

中于暑,谓夏月卒暴炎暑,昏冒痿厥,吐泻喘满也。(宜后方。)

十味香薷饮 (方见中暑。)

中于湿者,丹溪所谓东南之人多由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

清燥汤 (方见痿 ,根据本方加竹沥、姜汁。)

中于火者,河间所谓肝木之风内中,六经之邪外侵,良由五志过极,火盛水衰,热气怫郁,昏冒而卒仆也。

(宜后方。)用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独参汤之类,内有恚怒伤肝、火动上炎者,用小柴胡汤之类。

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 (俱见补益。)

中于气者,由七情过极,气厥昏冒,或牙关紧急也。(宜后方。)

中气症,因与人相争,暴怒气逆而晕倒者,此名中气。气脉多沉,风脉多浮;风中身温有痰涎,气中身冷

无痰涎。先用姜汤灌,救苏后,即用木香顺气散,或藿香正气散。

木香顺气散 治中气晕倒。

木香(另研) 砂仁(各五分) 乌药 香附 青皮(去穣) 陈皮 半夏(姜炒) 浓朴(姜炒) 枳壳

(麸炒。各一钱) 官桂 干姜 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木香调服。气不转加苏子、沉香。

藿香正气散 治中风调理平和之剂。(方见霍乱。)

食厥者,过于饮食,胃气自伤,不能运化,故昏冒也。(宜后方。)先用姜盐汤多灌,探吐之后,服六君子

汤。凡中卒倒、口噤不能言、目不识人、四肢不举等症,多者饮食过度,变为异常,必须审问明白。若果因饮

食之后,或着气恼,另煎盐汤灌之,探吐之即愈。

六君子汤

人参(七分)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陈皮 半夏(姜汁制。各一钱) 香附(一钱二分)

木香 砂仁(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

劳伤者,过于劳役,耗损元气,脾胃虚衰,不任风寒,故昏冒也。(宜后方。)

补中益气汤 治气虚卒倒。(方见内伤。)

房劳者,因肾虚精耗,气不归元,故昏冒也。(宜后方。)

六味地黄丸 (方见补益。)

痰厥者,皆因内虚受寒,痰气阻塞,手足厥冷麻痹,眩晕欲倒,脉沉细也。(宜后方。)

加味二陈汤∶ 治痰厥晕倒。

陈皮 半夏(姜制) 白茯苓(去皮) 当归 枳实(麸炒) 桔梗(去芦) 杏仁(去皮尖。各一钱)

良姜 砂仁(各七分) 木香 官桂 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气逆加苏子;元气虚弱去枳实。

血晕者,皆因平日去血过多,虚而成血晕,脉微涩也。(宜后方。)

加味四物汤 治血虚眩晕卒倒,不可艾灸,惊哭叫动,

动则乘虚而死。

当归 川芎 白芍(炒) 生地黄 熟地黄 黄 (蜜炙) 人参 白术(去芦) 陈皮 白茯苓(去皮)

荆芥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枣二枚、乌梅一个,水煎服。饱闷加香附、砂仁,去黄 、白术。

卒中暴厥者,卒然不省人事也。其症因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厥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错言

妄语、牙紧口噤、昏不知人、头旋晕倒,此中恶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开丧入庙登冢,多有此病也。宜艾灸

脐中百壮,以皂角末搐鼻,或半夏末亦可,或研韭汁灌耳中即活,或以苏合香丸灌之,俟稍醒用调气散合平胃散

服之,或藿香正气散亦可。

调气散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钱) 藿香 甘草(炙。各八钱) 砂仁(四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苏合香丸 治男妇中风中气,牙关紧闭、口眼 斜、不省人事并传尸,骨蒸劳瘵,卒暴心疼,鬼魅瘴

疟,小儿急,慢惊搐,妇人产后中风,赤白痢疾,一切气暴之症,最能顺气化痰。

沉香 木香 丁香 白檀香 安息香(酒熬膏) 麝香 香附米 白术 诃子肉 荜茇 朱砂 犀角镑(各一两)

乳香 片脑 苏合香油(入息香膏内。各五钱)

上将各味咀成片,为细末,入脑、麝、安息香、苏合香油同药搅匀,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用蜡包裹。每

用大人一丸、小儿半丸,去蜡皮,以生姜自然汁化开擦牙关,另煎姜汤少许,调药灌下神效。

中风

预防中风

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肌肉微掣,三年内有中风之疾,宜先服愈风汤、天麻丸各一

料,此治未病之先也。又云∶于未病之先,服竹沥枳术九,可祛去之。若与搜风顺气丸间服,何中风之有?

愈风汤 初觉风动,服此不致倒仆,此乃治未病之圣药也。又治中风症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此药

,以导诸经。久服大风尽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加减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

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久则清浊自分、荣卫自和矣。

黄 (蜜炙) 人参(去芦)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生地黄 枸杞子 杜仲(姜酒炒) 秦艽

肉桂 苍术(米泔洗) 羌活 独活 防风 薄荷 菊花 细辛 麻黄 蔓荆子 白芷 地骨皮 知母 石膏

柴胡 黄芩 枳壳(麸炒) 甘草

上锉,每服一两,生姜三片,水煎空心服。渣再煎,临卧服。一方加熟地黄、半夏、浓朴、前胡、防己、

茯苓,疗肾肝虚筋骨弱、语言謇涩、精神昏愦。此药安心养神,调理阴阳,使无偏胜,治中风内外无邪。服此药

以行中道,及治风湿内弱、风热体重,或瘦而肢体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

天麻丸 治风因热而生,热胜则风动,宜以静以胜其燥,是养血也。此药能行荣卫、壮筋骨,方治

足三阴亏损,风邪折伤致肢体麻木、手足不随等症,去附子加肉桂、熟地黄,名愈风丹。

天麻 牛膝(去芦,酒洗) 萆 玄参(各一两半) 杜仲(姜炒,一两七钱) 大附子(去皮脐,五

钱) 羌活(三两半) 当归(酒洗,一两半) 生地黄(酒洗,四两) 去肾间风,加独活一两半。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

酒下,白汤亦可,良久则食。

竹沥枳术丸 化痰清火、顺气除湿、祛晕眩、疗麻木、养血、健脾胃。

白术(去芦,土炒) 苍术(泔制盐水炒。各二两) 枳实(麸炒)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

半夏(白矾、皂角、生姜水煮干) 南星(制同上) 黄连(姜炒) 条芩(酒炒) 当归(酒洗) 山楂(去

核) 白芥子(炒) 白芍(酒炒。各二两) 人参(五钱) 木香(一钱)

上为细末,以神曲六两、姜汁一盏、竹沥一碗,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远淡姜汤送下。

搜风顺气丸 治肠胃积热,以致膈间痞闷、大便结燥、小便赤涩、肠风痔漏、腰膝酸疼、肢节顽麻、手

足瘫痪、行步艰辛、语言謇涩,三十六种风、七十二般气,无不效验。

大黄(五两,酒蒸九次、要黑) 火麻仁(微炒,去壳) 郁李仁(去壳,泡去皮,二两) 菟丝子(酒煮,

二两) 干山药(二两) 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枳壳(麸炒,一两) 槟榔(二两) 车前子(炒,二

两半) 山茱萸(酒蒸,去核,二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百无所忌,早晚各一服。

余屡试前方有效者,有不效者。不效者,多是脾肺之虚,肾气之弱,唯宜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兼进之,

可免中风之患矣。(方见补益。)

大司寇三川刘公患卒倒,不省人事、口眼相引、手足战掉、一医作风治,一医作痰火治,俱罔效。余诊六

脉沉数,气口紧盛,此非风非痰火,乃气夹食也。其家人始悟曰∶适正食之际,被恼怒所触,遂致如此。用行气香

苏散加木香、青皮、山楂,一服即瘥。

桑环川、刘前溪,素皆与余善,年俱近五旬,而桑多欲、

刘嗜酒,其脉左右俱微,人迎盛,右脉滑大,时常手足酸麻、肌肉蠕动,此气血虚而风痰盛也。余谓三年内,俱

有瘫痪之患,二君宜谨慎,因劝其服药以免后患。桑然其言,每年制搜风顺气丸、延龄固本丹各一料,后果无

恙。其刘不听,愈纵饮无忌,未及三年,果中风卒倒,瘫痪言涩,求治于予曰∶悔不听君言,致有今日,愿君

竭力救我残喘则再造之恩也。予以养荣汤加减,并健步虎潜丸,二药兼服一年余始愈。

刘大尹素有疾,两臂顽麻、两目流泪,服搜风化痰药痰愈甚,臂反痛不能伸,手指俱挛。余曰∶麻属气虚,

误服前药,肝火炽盛,肝血干涸,筋无所养,虚而挛耳。当补脾肺滋肾水则风自去、热自退、痰自清,遂用六味

丸、补中益气汤,不三月而痊。(方见补益。)

伤寒

(附伤风)

脉∶脉阳浮而阴弱,谓之伤风。邪在六经俱弦加之。阳浮,卫中风也;阴弱,荣气弱也。风伤阳,故浮虚也。

脉浮紧而无汗,谓之伤寒。寒伤荣,荣实则卫盈。阳浮紧,邪在上焦,主欲吐也。脉浮、头项痛、腰脊强,病在

太阳。脉长、身热、鼻干、目疼、不得卧,病在阳明。脉弦、胸胁痛、耳聋、往来寒热,病在少阳。脉沉细、咽

干、腹满自利,病在太阴。脉微缓、口燥舌干而渴,病在少阴。脉沉涩、烦满囊缩,病在厥阴。

左手脉来紧盛,即是伤寒,右手脉平和。右手脉来紧盛,即是饮食内伤,左手脉平和。左右手脉俱紧盛,即

是夹食伤寒,此为内伤外感。右手脉来空虚,左手脉来紧盛,即是劳力伤寒,亦为内伤外感。左右手脉来沉细或

伏,面色青,手足冷,小腹绞痛,甚则吐利,舌卷囊缩,即是夹阴中寒,此

是真阴症。

脉来浮紧有力,为寒邪在表,治宜发散,脉来沉实有力,为阴邪伏阳,治宜攻下;脉来沉细无力,此纯

阴也,宜退阴助阳;脉来沉数有力,为热相传里,宜清解邪热。

伤寒审证口诀∶

口苦者,是胆热也,口甜者,是脾热也;口燥咽干者,是肾热也;舌干口燥者,是胃热也。手心热者,

邪在里也;手背热者,邪在表也。手足温者,阳证也;手足冷者,阴证也。鼻流浊涕者,属风热也;鼻流清涕

者,属肺寒也。唇口俱肿赤者,是热极也;唇口俱青黑者,是寒极也。凡开目喜见人者,属阳也,闭目不欲见

人者,属阴也。多睡者,阳虚阴盛也,无睡者,阴虚阳盛也。喜明者属阳,元气实也;喜暗者属阴,元气虚也。

睡向壁者属阴,元气虚也;睡向外者属阳,元气实也。舌青紫者,是阴寒也;舌赤紫者,是阳毒也。谵语者,口

出无伦,邪气胜也;郑声者,语不接续,精气脱也,狂言者,无稽妄谈,邪热气胜也;独语者,无人则言,是邪

入里也。目直视者,园正而不转动也。怕木声走响者,胃虚不可下也。螈者,筋脉急而缩也, 者,筋脉缓而伸也。

伤寒治法∶

正伤寒者,大汗之,大下之。感冒暴寒者,微汗之,微下之。劳力感寒者,温散之。温热病者,微解之,

大下之。阴证似阳者,温之。阳证似阴者,下之。阳毒者,分轻重下之。阴毒者,分缓急温之。阳狂者下之,阴厥

者温之。湿热发黄者,利之、下之。血症发黄者,清之、下之。发斑者,清之、下之。谵语者,下之、清之。痞

满者,消之、泻之。结胸者,解之、下之。太阳症似少阴者,温之。少阴症似太

阳者,汗之。衄血者,解之、止之。发喘者,汗之、下之。咳嗽者,清之、解之。在表者,汗之、散之;在里

者,利之、下之。在上者,因而越之。陷下者,升而举之。从乎中者,和解之。直中阴经者,温补之。解表不

开,不可攻里,日数虽多,但见表症脉浮,尚宜汗之。里症具者,不可攻表,日数虽少,但见里症脉沉实,尤

宜下之。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

伤寒总论∶

夫寒者,天地杀厉之气也,秋之寒露、冬之霜雪,皆寒邪也。是以辛苦之人,起居不由乎节,饮食不顺

乎时,感其雾露之气,则其邪浅;感其霜雪之气,则其邪深。感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邪藏于肌肉

之间,伏于荣卫之内,至春因温暖之气而发者,名曰温病;至夏因暑热之气而作者,名曰热病。伤寒也、温病

也、热病也,一理而已。若乃疫疠之疾,稍有不同者,盖因春应温而反凉,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

应寒而反温,四时不正之气也。感其春夏不正之气,则为温疫;感其秋冬不正之邪,则为寒疫。然其经络传变、

表里受症与伤寒同也。俗云∶时气病尔。经总论之曰伤寒所以为人之大病者,害人最速也。轩岐以下,得其治

法之秘者,唯张长沙一人而已。厥后刘河间不蹈其麻黄桂枝发表之药,自制双解散,辛凉之剂非不同也,时有

异也,彼一时也。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静,人以常动,动则属阳,静则属阴。清平之

世,同水化也,虽有辛热之药,不生他症。扰攘之世,同火化也,若用辛热之药,则发黄生斑,变坏之病作矣。

盖人内火既动,外火又侵,所以辛热发汗不如辛温,辛温发汗不如辛凉之药发汗,一剂而立雪。以辛热之药发

汗,轻者必危,重者必死,

可不谨哉?

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表解也。

十神汤 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咳嗽喘急,或欲成疹。此药不问阴阳两感风寒及四

时不正瘟疫妄行,并宜服之。

川芎 白芷 麻黄 紫苏 陈皮 香附 赤芍 升麻 干葛 甘草

上锉剂,每服一两,生姜三片煎服。欲汗以被盖之;如发热头痛加细辛、石膏、葱白,胸膈膨闷加枳壳、

桔梗,心腹胀满加枳实、半夏;潮热加黄芩、麦门冬,咳嗽喘急加桑白皮、桔梗、半夏;大便闭加大黄、芒硝;

呕吐加藿香、半夏;泄泻加白术、茯苓;疟疾加草果、槟榔;痢疾加枳壳、黄连;腹痛加白芍。

人参败毒散 治伤寒头痛、壮热恶风及风疾、咳嗽鼻塞声重,四时瘟疫热毒,头面肿痛,痢疾发热,

诸般疮毒,小儿惊风。

柴胡 桔梗(去芦) 羌活 独活 茯苓 川芎 前胡 枳壳(去穣) 人参(去芦) 甘草(各等分)

薄荷(减半)

上锉剂,每一两,生姜煎服。

一伤寒头疼、身痛、项强,壮热恶寒、口干心中蕴热加黄芩。伤寒汗后不解,亦宜服此,一伤风鼻塞声

重、咳嗽吐痰加半夏、杏仁。一四时瘟疫流行众人,一般病者加葛根。一切火热之症加连翘、栀子、枯芩、玄

参、黄连、防风、贝母、天花粉、酒大黄、玄明粉。一酒毒发热不渴加葛根、黄连。一疟疾,不问先寒后热、先

热后寒、头疼身痛加苍术、葛根、草果、槟榔。一痢疾不问赤白、发热不退及时行疫痢加黄连、陈仓米,噤口加

石莲肉、仓米,痢后手足痛加木瓜、

槟榔。一头目眩晕,属风热者加天麻、半夏。一眼目肿痛,因风寒所感者加防风、荆芥、归尾、赤芍,去参、

苓。一香港脚流注,脚踝上 热赤肿、寒热如疟、自汗恶风加苍术、酒大黄,皮肤瘙痒加蝉蜕。一两膝赤肿、强

急作痛而热,两总筋拘急,此血热也加赤芍、大黄,或利气下之。一痛风,痛有常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

此欲成风毒,根据本方。一肠风下血必在粪前,是名近血加黄连;又治酒毒下血,加黄连用巴豆同炒,去豆不用。

一妇人吹乳,乳痈便毒、憎寒壮热,或头痛者加金银花、僵蚕、贝母、天花粉、青皮、白芷、当归尾。一小儿

急慢惊风,初起发热、手足发搐、上窜天吊加天麻、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骨皮。一小儿痘疹初起,

发热头疼疑似之间,即服此发散,加天麻、地骨皮、防风、荆芥,去参、芩。一痈疽疔疮发背乳痈,一切无毒

肿毒,发热头痛,状似伤寒加金银花、连翘、防风、荆芥。

升麻葛根汤 治伤寒头痛时疫,憎寒壮热、肢体痛、发热恶寒、鼻干不得眠,兼治寒暄不时,人多

病疫,乍暖脱衣及疮疹已发未发疑似之间宜用。

升麻(三钱) 葛根(三钱) 白芍药(二钱) 甘草(二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头痛加葱白三根,同煎热服,咳嗽加桑白皮,上膈热加黄芩、薄荷;无汗

加麻黄,咽痛加桔梗、甘草;发黄、丹毒加玄参。

伤寒头项痛、腰脊强、热者,太阳证也。无汗恶寒,此伤寒在表,脉来浮紧有力,春夏秋用九味羌活汤,

冬月用麻黄汤。

九味羌活汤 治春夏秋非时感冒,暴寒头痛、发热无汗、脊强脉浮紧,此是太阳膀胱经受邪,宜此

发散。

羌活(二钱) 防风(一钱半) 苍术(米泔浸,一钱) 川芎(一钱半) 细

辛(三分) 白芷 生地黄 黄芩(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热服。如汗不出,用紫苏叶煎汤,以器盛放被内,于脚腕下熏之,用生

姜渣绵裹,周身擦之,其汗自出。

麻黄汤 治冬月正伤寒,头疼发热恶寒、脊强、脉浮紧、无汗,为表证。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

发汗。

麻黄 桂枝 川芎 杏仁 白芷 防风 羌活 升麻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葱白三根、豆豉一撮,水煎热服,以被盖出汗。

有汗恶风,此伤寒在表,脉来浮缓无力,春夏秋宜加减冲和汤,冬月宜桂枝汤。

加减冲和汤 治春夏秋感冒,非时暴寒,亦有头痛恶寒身热、脉浮缓、自汗,宜实表。

羌活 白术 川芎 白芷 黄 细辛 生地黄 防风 黄芩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温服。

桂枝汤 治冬月正伤寒头痛发热、恶风脊强、脉浮缓、自汗,为表症。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实

表散邪;无汗者不可服。

桂枝 芍药 防风 羌活 川芎 白术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伤寒眼眶痛、鼻干不得眠者,阳明症也。若发热无汗,宜柴胡解肌汤,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经汗过不解,

宜白虎汤。

柴胡解肌汤 治足阳明胃经受症,目痛鼻干不得眠、眼眶痛、脉来微洪,宜解肌,属阳明经病。其

正阳明腑病,别有治法。

柴胡 黄芩 干葛 芍药 羌活 白芷 桔梗 石膏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本经无汗恶寒,去黄芩加麻黄。

白虎汤 治阳明经汗后脉洪大而渴,或身热有汗不解。

石膏(五钱) 知母(二钱) 粳米(一勺) 甘草(七分) 人参(一钱) 五味子(十粒) 麦门

冬(去心) 栀子(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如口燥烦渴,或发赤斑,加元参、犀角名化斑汤。秋感热之疫疠,或阳明下后,大

便不固、热不退者,或湿温症热不退而大便溏者,根据本方加苍术。若伤寒汗下后,自汗虚热不退加苍术、人参,

一服通神。无汗脉浮表未解而阴气盛,虽渴不可用白虎汤∶里有热者方可用。

伤寒耳聋胸胁痛,发寒热,呕而口苦者,少阳症也,此在半表半里,宜和解,宜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治伤寒三四日,脉息弦急而数,病传少阳经也。其症头疼发热、胁痛、耳聋、呕吐、口苦、

寒热往来。

柴胡(二钱) 黄芩(一钱半) 半夏(七分) 人参(七分) 甘草(五分) 加山栀、牡丹皮,名

加味小柴胡汤。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心中饱闷加桔梗、枳壳;心中痞满加黄连、枳实;渴加知母、石膏

;内热甚,错语心烦不得眠,合解毒汤之类。上治肝胆经风热,或寒热往来,或晡热潮热,或怒火口苦、耳聋、

咳嗽,泻痢腹作痛诸症。

伤寒腹满而痛、咽干而渴、手足温暖,太阳症也。

桂枝大黄汤 治足太阴脾经受症,腹满而痛、咽干而

渴、手足温、脉来沉而有力,皆因邪热从阳经传入阴经也。

桂枝 芍药 大黄 柴胡 枳实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临服时入槟榔磨水三匙,同热服。

伤寒身不恶寒反恶热者,表未除里又急也。

大柴胡汤 治伤寒内实大便难,不恶寒反恶热。

柴胡(四钱) 黄芩 芍药(各二钱半) 半夏(一钱) 大黄(二钱) 枳壳(一钱半)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伤寒潮热、发狂言而燥渴者,大便实,热传里也。

六一顺气汤 治伤寒传里,大便结实、口燥咽干、怕热揭衣、谵语狂妄、扬手掷足、斑黄阳厥、潮

热自汗、胸膈满硬、绕脐疼痛等症。

柴胡 黄芩 芍药 枳实 浓朴 大黄 芒硝 甘草

上锉剂,先将水二钟煎滚三沸后入药,煎至一碗,临服入铁锈水三匙同调服。

蜜煎导法 治自汗大便闭结不通甚。便于老人,并日久不能服药者,又恐服硝黄变为别症,又有粪入

直肠者,以此最便益也。

炼蜜如饴,乘热捻如指大,长三寸,两头如锐,纳入谷道中,良久,下结粪加皂角末少许尤妙。如无蜜,

以香油灌入谷道中亦妙。

猪胆汁导法 治阳明自汗、小便利、大便结硬不可攻者。

猪胆一枚,和醋少许,以竹管套入谷道中一时许即通。盖酸苦益阴以润燥也。

伤寒阳毒斑黄者,狂叫欲走也。其症表里俱实、内外皆

热、脉数有力而无汗,三黄石膏汤通解表里也。

三黄石膏汤 治阳毒发斑黄,身如涂朱、眼赤如火、狂叫欲走、六脉洪大、燥热欲死。鼻干面赤、过

经不解、已成坏症;表里皆热,欲发其汗,热病不退,又复下之,大便遂频,小便不利;亦有错治瘟症而成此

症者,又有汗后三焦生热,脉洪,谵语不休,昼夜喘急,鼻加时衄,狂叫欲走。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麻黄 石膏 豆豉

上锉剂,生姜三片、细茶一撮,水煎温服。

伤寒血热发黄者,里实表虚也。

消斑青黛饮 治热传里,里实表虚,血热不散,热气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轻如疹子,重则如锦纹,

重甚则斑烂皮肤。或本属阳,误投热药,或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汗未解,皆能致此。不可发汗,重令开泄,

更加斑烂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郁短气,燥粪不通,黑斑主不治。汗下不解,足冷耳聋、烦闷咳逆,便是斑疹

之候也。

柴胡 玄参 黄连 知母 石膏 青黛 生地黄 山栀 犀角 人参 甘草

上锉剂,生姜一片,枣一枚,水煎。临服入醋一匙同服。

伤寒汗吐下后,烦躁口渴,阳厥极深者,表里大热也。

黄连解毒汤 治伤寒大热不止、烦躁干呕、口渴喘满、阳厥极深、蓄热内甚及汗吐下后,寒凉不能退

其热者。

黄芩 黄连 黄柏 栀子(各二钱) 柴胡 连翘(各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凉膈散 治伤寒三四日以里,用发表之药,无汗者或已汗而不解者,根据本方加石膏、知母,以解表里

之药最为稳当。(方见火门。)

伤寒小便利,大便黑,漱水不咽,口燥者,下焦瘀血也。

桃仁承气汤 治热邪传里,热蓄膀胱,其人如狂,小便自利、大便黑、小腹满痛、身面目黄、谵语燥

渴,为蓄血症。脉沉有力,宜此下尽黑物则愈。未服前血自下者,不必服,为欲愈。

桃仁(十个,去皮尖,研) 桂枝(一钱)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去滓,入芒硝再煎一沸温服。血尽为度,如血未尽再服。

伤寒结胸者,热痰结也。

清火化痰汤 治热痰在胸膈间不化,咯吐不出、寒热气急、满闷作痛者,名结痰。

黄连 黄芩 栀子 栝萎仁 贝母 桔梗 桑白皮 甘草 木香(另研) 杏仁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入竹沥、姜汁少许,磨木香同服。

解热化痰汤 治伤寒结胸,有痰、有热、有气滞,并咳嗽失声。

苏子 白芥子 枳实 黄连 桔梗 黄芩 栝萎仁 石膏 杏仁 乌梅 黄柏

上锉剂,生姜一片,水煎温服。

姜熨法 治伤寒胸膈不宽,一切寒结、热结、水结、食结、痞结、痰结、大小便结、胸痞气结者俱治。

生姜捣烂如泥,去汁取渣,炒热绢包,渐渐揉熨心胸胁下,其满痛豁然自愈。若姜渣冷,再入姜再炒再熨。

结热不用炒。

伤寒发黄者,湿热盛也。

退黄散 治伤寒发黄,身目俱黄如金色,小便如浓黄柏汁,诸药不效。

柴胡 升麻 茵陈 龙胆草 黄连 黄芩 桅子 黄柏 木通 滑石 甘草

上锉剂,灯草一团,水煎服。大便实加大黄;目睛黄倍龙胆草,虚弱加人参。外用生姜捣烂,时时于黄处

擦之,其黄自退。

伤寒汗下烦热者,表里俱虚也。

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已经汗下,表里俱虚,津液枯竭,心烦发热,气逆欲吐,及诸烦热并宜服之。

石膏(二钱) 半夏(二钱) 麦门冬(去心) 人参 甘草(各一钱)

上锉剂,用青竹叶、生姜各五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温服。极热发狂倍知母、石膏;热呕加姜汁。

伤寒病后不眠者,心胆虚怯也。

湿胆汤 治病后虚烦不得卧及心胆虚怯,触事易惊,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并治。

陈皮(去白)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枳实(麸炒,各二钱半) 竹茹(一钱) 酸枣仁(炒一

钱) 甘草(五分)

上锉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加麦门冬、人参、柴胡、桔梗。

竹茹温胆汤 治伤寒日数过多,其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悸恍惚、烦躁多痰不眠者。

柴胡(二钱) 竹茹 桔梗 枳实(麸炒。各二钱) 黄连(五分) 人参(五钱) 陈皮 半夏 茯苓

香附(八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伤寒懊 者,闷郁不舒也。其症因表症误下,正气内虚,阳邪内陷,结于其间,重则结胸也。邪在胸中宜

吐,热结在胃腑宜下。凡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宜此。

栀豉汤 治汗吐下后,心胸满闷或痛,或头微汗,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 ,乃燥热怫郁于

内而气不宣通也。

红栀子 淡豆豉

上水煎温服。烦躁者,懊 不得眠也;懊 者,郁闷不舒之貌。烦者,气也,火入于肺也;躁者,血也,

火入于肾也。故用桅子以治肺烦,豆豉以治肾躁。少气虚满加甘草;呕哕加生姜、橘红;有宿食而烦躁者加大黄

;下后胀满而烦加枳实、浓朴,下后身热而烦加甘草、干姜;瘥后劳复加枳实。

伤寒百合者,百没是处也。其病又非寒又非热,欲食不食,欲行不行,欲坐不坐,服药即吐,小便赤。如见

此,谓之百合病。

加味柴胡汤 治百合病。

人参 半夏 柴胡 黄芩 百合 知母 甘草

上锉剂,青竹茹一团、粳米炒食盐一撮,入姜汁少许,水煎服。

伤寒痰气紧满者,宜上吐也。

瓜蒂散 治伤寒四五日,病在胸膈,痰气紧满于上不得息者,以此吐之。

甜瓜蒂(炒) 赤小豆(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豆豉煎汤调服,以吐为度。

伤寒神昏不语者,越经症也。

泻心导赤饮 治伤寒心下不痛、腹中不满、大便如常、身无寒热、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三旬,

目赤神焦,将水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形如醉人,医者不识,便呼为死症。若以针火灸误人者多矣,殊不知

热邪传入少阴心经也。

因火上而逼肺,所以神昏,故名越经症。

栀子 黄芩 麦门冬 滑石 人参 犀角 知母 茯苓 黄连(姜汁炒) 甘草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二枚、灯芯二十根,水煎。临服入新生地黄汁二匙同服。

伤寒阳症似阴者,是火极似水也。自热以至温,由温乃至厥,是传经之邪。轻则宜四逆散合小柴胡汤,

如渴,用白虎汤合解毒汤;重则宜六一顺气汤。

四逆散 柴胡 芍药 枳实 甘草

上锉剂,生姜一片,水煎服。

伤寒阴症似阳者,水极似火也。自得病手足便逆冷而不温者。

四逆汤(方见中寒。)根据本方加参、附。

伤寒狐惑者,唇口生疮声哑也。其症四肢沉重,恶闻食气,默默欲卧,目闭舌白,面目间黑色变异无常。

蚀下部为狐,而唇下有疮,其咽干;虫蚀其脏为惑,上唇有疮声哑。治慝二者并用。

黄连犀角汤∶

黄连 犀角 乌梅 木香 桃仁

上锉,水煎服。

伤寒吐蛔者,手足冷,胃空虚也。宜安蛔汤。

安蛔汤

人参(七分) 白术 茯苓(各一钱) 干姜(炒黑,五分) 乌梅(二个) 花椒(去目,三分)

上锉剂,水煎服。治蛔不可用甘草甜物,盖蛔得甘则动于上,得酸则静,见若则安,得辛辣则头伏于下。

如合丸,用乌梅浸烂蒸熟捣如泥,入前药再捣如泥,每服十丸,米汤吞

下。伤寒吐蛔,虽有大热,忌用凉药,犯之必死,先当用温剂以定蛔,后用凉剂以退热,小柴胡汤之类。

伤寒汗下后,昏闷不省人事者,元气大虚也。

夺命独参汤 治伤寒汗后,终日昏闷不省人事、发热发躁似有狂言,一切危急之症宜此。服后,额

上鼻尖有微汗,是其应也。

楝参(去芦,一两)

上锉作一剂,水煎,不拘时服。渣再煎服。

病后劳复者,宜养血气也。

益气养神汤 治伤寒新瘥,方起劳动应事,或多言劳神而微复动热者日劳复,宜服此。

人参 当归 白芍(酒炒) 麦门冬(去心) 知母(去毛) 桅子(炒。各一钱) 白茯神(去皮)

前胡(各七分) 陈皮(五分) 升麻 生甘草(各三分)

上锉剂,枣一枚,水煎,食远温服。

伤寒瘥后,交接复发欲死,眼不开,不能言语及热病新瘥早起及多食复发。

山栀(三十枚) 锉碎,水煎服。

劳力感寒者,内伤外感也。其症头疼身热、恶寒微渴、 然汗出、身痛、腰腿酸痛、沉困无力、脉空浮无

力,名曰劳力感寒,不可误作正伤寒,大发其汗。故经云∶劳者温之,温能除大热,正此之谓也。宜加味益气

汤;若有下症者,大柴胡汤下之。

加味益气汤 治体怯弱兼之劳,而染感冒伤寒,头痛发热者。

黄 人参(各一钱) 白术 陈皮 当归(各七分) 柴胡(一钱) 升麻(三分) 黄柏(酒炒,七分)

羌活(一钱半) 防风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冬月加细辛三分,如热甚,脉滞有力加黄芩酒炒三分。

伤寒产后禁忌歌∶

新瘥须当自保持,勿将酒肉口中肥;

清宵静睡无思想,用意烦劳最忌之;

节食寡言须晏起,寒暄冬暖减添衣;

勿忌房室阴阳易,悔误难追已噬脐。

补遗秘方。

神仙救苦丸 专治四时伤寒,不论日期远近、阴阳表里、内外虚实、半表半里、男女老幼并皆治之。

麻黄(去节,研细,热水浸取汁) 甘草(炙,去皮,温水浸,取汁。以上各四两) 赤芍(洗去土,温

水浸,取汁,四两) 朱砂(一两五钱,红大颗者研细,水飞过) 雄黄(去夹石,红朗大颗者研细,水飞过,

一两五钱) 升麻(微炒,研细,温水浸取汁) 人参(去芦研碎,温水浸取汁) 当归(用身,研细,水浸

取汁) 柴胡(研碎,温水浸取汁。以上各一两。) 春夏用石膏(研细,水淘净) 枳实(研细,温水浸取

汁,此二味另放一处,临合时入众药内。各五钱) 秋冬用桂枝(研细,温水浸取汁) 细辛(研细,温水浸

取汁,此二药另收一处,临合入众药。各五钱)

上为细末,根据前法修制,各阴干择庚申日共成一处,用温水搅匀,以细绢滤过三遍,将汁盛于瓷罐内,上

以绵纸固之,置之不近湿、不通风处,仍阴干取下细末,择甲子停分两处,一半入春夏药,一半入秋冬药,醋

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好鲜明雄黄五分于碗内研细,入井花凉水研同药送下。水洗雄黄,务要吃尽,焚

香三寸,自然汗出立愈。如伤寒汗后变为杂症者,应服二丸;内外兼表,仍出汗自愈;若干霍乱等疾,即当内

解,有起死回生之功不能尽述。

阴阳散 治伤寒三五日,或近期、或初觉无汗,服此。

麻黄(一两六钱) 绿豆粉(二钱) 川芎 白芷 石膏 甘草 苏叶(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凉水调服。吃水二三次,待汗出来方止水。盖被出汗足,以身凉为度。二三日勿出

门见风,食淡饭。

伤寒昏迷不省人事,皂角末捻纸烧烟入鼻,有嚏可治,无则不治,肺气上绝也。可治者,随用皂角、半夏、

生白矾共一钱五分为末,入姜汁调服。探吐,痰去苏醒,效。

一人伤寒头疼,发热憎寒、身痛发渴、谵语、日久不出汗。余以大梨一个、生姜一块,同捣取汁,入童便一

碗,重汤煮热服之,汗出如水即愈。

太守云亭刘公患伤寒,发热面红唇赤、面壁蜷身而卧,诸医以小柴胡汤、解毒汤之类,数剂弗效。余诊六脉

浮大无力,此命门无火也。以人参、附子、沉香,一服立愈,三服全安。

一老妪,年七旬,患伤寒初起头疼身痛,发热憎寒,诸医以药发散,数剂弗效。淹延旬日,惭而饮食不下,

昏沉不省,口不能言,眼不能开,咽喉有微气,似欲绝之意,诸医潜退。一家彷徨,召余察之,元气耗绝,即

以人参五钱煎汤,徐徐灌之。须臾稍省,欲饮水,又煎渣服之,顿愈。又逾十年而卒。夫人参回元气于无何有

之乡,果有起死回生之效,信哉不诬。

中寒

脉∶中寒紧涩,阴阳俱盛,法当无汗,有汗伤命。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阴经也。(此伤寒尤甚,若不急治,

死在旦夕。)

回阳救急汤 治伤寒初起,无头痛、无身热,便就怕寒,

四肢厥冷,或过于肘膝,或腹痛吐泻,或口吐白沫,或流冷涎,或战栗、面如刀刮、引衣蜷卧、不渴,脉来沉

迟无力,即是寒中阴经真寒症。不从阳经传来。

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 茯苓(去皮) 陈皮 半夏(姜汁制) 干姜 肉桂 大附子(煨去皮脐)

五味子 甘草(炙) 呕吐涎沫,或小腹痛加盐炒茱萸,无脉加猪胆汁一匙,泄泻不止加黄 、升麻;呕吐不止

加生姜汁。

上锉剂,生姜煎服。仓卒无药不便,可用葱熨法,或艾灸关元、气海二三十壮,使热气通其内,逼邪出

于外,以复阳气。稍待苏醒,灌入姜汁,煎服回阳汤。

寒中太阴者,则中脘疼痛也。

理中汤 治即病太阴,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下利、鸭溏,蛔厥,霍乱等症。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各二钱半)

上锉一剂,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渣温服。如肾气动急,去白术加肉桂二钱,如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三钱;

如下多倍白术、人参,添水煎,寒多者加干姜一钱半,腹痛满、下利、脉沉迟而微者加炮附子二钱;如伤冷中寒

,脉弱气虚变为阴疸,本方中加茵陈蒿二钱,如霍乱转筋加石膏五钱火 ,如痞满而胃寒,或霍乱吐泻不渴,胸

满未成结胸者,或厥阴饥不能食、食吐蛔者,用理中丸。以本方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用白汤半盏化下。

寒中少阴者,则脐腹疼痛也。

五积散 治中寒及感冒寒邪,头疼身痛、腰背拘急、恶寒、呕吐、腹痛,不问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寒湿客于经络,腰背酸疼及妇人经脉不通并治。

白芷 当归 川芎 陈皮 浓朴(姜汁炒) 苍术(米泔浸) 白芍(炒) 枳壳(麸炒) 桔梗(去芦)

半夏(姜制。各一钱) 干姜 官桂(各五分) 麻黄(八分) 甘草(三分)

上锉剂,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寒中厥阴者,则小腹疼痛也。

四逆汤 治即病太阴,自利不渴及三阴症脉微欲绝、手足厥冷。四逆名者,即四肢厥冷也。大附子(一

个,去皮脐,破入片,生用) 甘草(炙,六钱) 干姜(五钱)

上锉三剂,水煎温服,取少汗乃愈。

灸阴症法 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丹田在脐下二寸,关元在脐下三寸,用艾火灸二七壮,但手足温

暖、脉至知人事,无汗要有汗,汗出即生。不暖不省者死。

蒸脐法 用麝香、半夏、皂荚各一字为末填脐中,用生姜切薄片贴脐上,放大艾火灸姜片上蒸,灸二

七壮,灸关元、气海二七壮。热气通于内,寒气逼于外,阴自退而阳自复矣。

熨脐法 用葱头缚一把,切去叶留白根,切饼二寸许,连缚四五饼,先将麝香、硫黄二字填于脐中,

放葱饼于脐上,以熨斗盛火于葱饼上熨之。如饼烂,再换饼再熨,热气入腹。以通阳气,如大小便不通,以利即止。

揉脐法 用吴茱萸二三合、麸皮一升、食盐一合,拌匀热炒,以绢包之,于腹上下热揉熨之,自然有效也。

瘟疫

脉∶瘟脉无名,随见诸经,未汗宜强,虚缓伤生。众人病一般者,乃天行时疫也。

辟邪丹 虎头骨(二两) 朱砂 雄黄 雌黄 鬼臼 芜荑 鬼箭 藜芦(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囊盛一丸,男左女右,系于背上。或常病者,户内烧之,一切邪鬼不敢进。

兼治妇人与鬼魅交通。

五瘟丹 治四时瘟疫流行、伤寒发热并诸疟热病。

黄连(属火,戊癸之年为君) 黄柏(属水,丙辛之年为君) 黄芩(属金,乙庚之年为君) 甘草(属土,

甲己之年为君) 紫苏,香附(以上各一两,以直年药为君者倍一两)

上七味皆生用,于冬至日制为末,用锦纹大黄三两浓煎汤,去滓熬成膏,和前药为丸,如弹子大,朱砂、

雄黄末为衣,再贴金箔。每服一丸,冷水磨服,神效。

普济消毒散 治大头瘟病。

黄连(二两) 黄芩(酒炒,二两) 陈皮 玄参 生甘草 川芎 鼠粘子 白僵蚕 升麻 柴胡 葛根

薄荷 当归 大黄 人参(三钱) 连翘(各五钱) 大兰根(如无加靛花亦可)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二钱,每服一丸,细嚼,白熟水送下,发汗。如不及丸,用末药一钱二分,

照前服。如未愈,再进一服,以汗为度,不可透风。若透风复肿,再服药,只是去皮一层方愈。忌酸冷羊鸡鱼之

物并房事。

冬应寒而反暖者,春发瘟疫也,人参败毒散主之。

二圣救苦丸 治伤寒瘟疫,不论传经过经可服。

锦纹大黄(四两,酒拌,蒸,晒干) 牙皂(二两,如猪牙者)

上二味俱为末,水打稀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五七十丸,冷绿豆汤送下,以汗为度。

人参败毒散 治四时瘟疫通用。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壳(去穣) 桔梗(去芦) 茯苓 人参(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剂,每服一两,生姜三片、水盏半煎八分温服。或

为末,沸汤点服亦可。此药治伤寒瘟疫、风温风眩、四肢疼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不问老人小儿,皆可服。

或岭南烟瘴之地,或瘟疫时行,或人多风痰,或处卑湿之地、香港脚痿弱,此药不可缺也。连进三五服,以止为

度。一方加薄荷少许。

春应温而反清凉者,夏发燥郁也,大柴胡汤。(方见伤寒。)

夏应热而反寒者,秋发寒郁也,五积散主之。(方见中寒。)

秋应凉而反淫雨者,冬发湿郁也,五苓散主之。(方见中暑。)

大头病者,湿热在高巅之上也。

牛蒡芩连汤 治积热在上,头顶肿起,或面肿,或从耳根上起,俗曰大头瘟,并治烟瘴。

黄芩(酒炒,二钱半) 黄连(酒炒,一钱半) 桔梗(一钱半) 连翘 牛蒡子(另研) 玄参(各一钱)

大黄 荆芥 防风 羌活(各三分) 石膏(一钱半) 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食后细细呷温服。每一盏做二十次服,常令药在上,勿令饮食在后也。

内府仙方 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瘟病。

僵蚕(二两) 姜黄(二钱半) 蝉蜕(二钱半) 大黄(四两)

上共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立愈。

又方 治大头瘟病,肿脸颈项者。

用福建靛花三钱、烧酒一钟、鸡子清一个,入内打匀吃。不时而愈,肿即消,神方也。

虾蟆瘟者,属风热也,防风通圣散。(方见中风。)凡入病家,须避其邪气,不受染着,亦医者之惠不可

不知。以雄黄末涂鼻孔中,或香油涂鼻孔亦妙,然后入病家行动从容。在位而入,男子病秽气出于口,女子秽气

出于阴hu,其相对坐立之间,必须识其向背,既出自以纸条探鼻深入,喷嚏为佳。

太仓公辟瘟丹 凡宫舍久无人到,积湿容易侵人,预制此烧之,可远此害。极宜于暑月烧之,以却瘟

疫,并散邪气。

茅术(一斤) 台乌 黄连 白术(各半斤) 羌活(半斤) 川芎 草乌 细辛 紫草 防风 独活

本 白芷 香附 当归 荆芥 天麻 官桂 甘松 三柰 干姜 麻黄 牙皂 芍药 甘草(各四两) 麝香(三分)

上为末,枣肉为丸,如弹子大,每丸烧之。

万历丙戌春,余寓大梁属瘟疫大作,士民多毙其症,闾巷相染,甚至灭门。其症头疼身痛、憎寒壮热、头面

颈项赤肿、咽喉肿痛、昏愦等症,此乃冬应寒而反热,人受不正之气,至春发为瘟疫,至夏发为热病,名曰大头

瘟,大热之症也。余发一秘方,名二圣救苦丸,用牙皂以开关窍而发其表,大黄以泻诸火而通其里。一服即汗,

一汗即愈,真仙方也。日夜塞户填门,应酬不暇,全活者不能胜数矣。但人禀之稍壮者,百发百中;其虚弱者,

余先以人参败毒散,轻者即愈,如未愈,用牛蒡芩连汤可收全效。

补遗方

清凉救苦散 治头面耳目鼻肿痛。

芙蓉叶 桑叶 白芨 白蔹 车前 大黄 黄连 黄柏 白芷 雄黄 赤小豆 芒硝

上各等分,为细末,用蜜水调敷于肿痛处,频频扫之。

中暑

脉∶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夏月有四证,伤寒伤风,脉证互见,中暑热病,疑似难明。

脉紧恶寒谓之伤寒,脉缓恶风谓之伤风,脉盛壮热谓之热病,脉

虚身热谓之伤暑。

中暑中阳,皆热症也,动而得之谓中热,静而得之谓中暑,乃夏火之气也。吐泻或呕哕躁闷,重则热极而

昏不省人事,俱用香薷散加减;元气虚脱者,用生脉散加减。

香薷饮 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治。若卒中昏冒倒仆、角弓反张、不省人事、手足或发

搐溺,此为暑风,不可作风治之,当以本方加羌活治之。

香薷 浓朴(姜汁炒) 白扁豆(炒) 加黄连(姜汁炒尤妙)

上锉剂,水煎熟以凉水沉冷服。如有搐搦加羌活;泻利加白术、茯苓;脉虚弱加人参、五味子、麦门冬;

虚汗不止加黄 、白术;心烦加栀子、黄连、姜汁炒,调辰砂末服,胸胀加枳壳、桔梗;夹痰加南星、半夏;虚

加人参、黄 ;小便不利加赤茯苓、滑石;呕吐加藿香、陈皮、姜汁少许;渴加葛根、天花粉。

十味香薷饮 治伏暑身倦体困,神昏头重,吐利。

黄 (蜜水炒) 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 茯苓(去皮) 陈皮 木瓜(各五分) 香薷(一钱)

浓朴(姜汁炒) 扁豆(炒。各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锉剂,水煎服。暑风,减黄 ,加羌活一钱五分。

生脉散 滋生精气,培养真元,清心润肺。

人参(去芦,三分) 麦门冬(去心,三钱) 五味子(十五粒) 加白术(去芦,二钱)

上锉剂,水煎,不拘时服,渣再煎,则可充百茶汤。

中暑者,热伤膀胱经也。其症身热头痛、洒然毛耸、微寒口开、前板齿燥、舌燥生苔、大烦渴者,用人参

白虎汤加香薷、扁豆。有身重疼痛者,用人参败毒散加香薷、黄连主之。

人参白虎汤 治夏月中 、即中热,舌燥生苔刺。

人参(五分) 石膏 知母(各一钱半) 甘草(三分) 麦门冬(去心) 白术(各七分) 栀子 茯苓

芍药(各一钱) 陈皮(七分) 香薷(一钱) 扁豆(八个)

上锉剂,莲肉十个、乌梅一个,水煎服。热极小便遗尿不止加黄柏炒;烦躁加辰砂末、酸枣仁;若腹痛

呕哕、吐泻饱闷,切不可用石膏。

中暑身热而烦、四肢沉困者,此热伤元气也。

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减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疼痛或气

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利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虚。

黄 (蜜炒) 苍术(米泔制) 升麻(各一钱) 人参 白术(去芦) 陈皮 神曲(炒) 泽泻 黄柏

(酒炒) 当归 青皮(去穣) 麦门冬(去心) 干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甘草(三分)

上锉剂,水煎温服。

中暑热渴、小便赤涩者,宜清利三焦也。

益元散 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此药性凉,除胃脘积热,又淡能渗湿,故利小便散湿热也。

白滑石(六钱) 甘草(微炒,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加蜜少许,煎汤,冷水任下。如欲发汗,用葱白、豆豉汤调下。

中暑热渴、大便泄泻者,宜分利阴阳也。

五苓散 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泄泻、小便赤少、心神恍惚。

猪苓 泽泻(各一钱) 白术(去芦) 茯苓(去皮,各钱五分) 肉桂(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若本方去桂,名四苓散。

夏月感寒者,乃取凉之过也。因暑热之时,或纳凉于深堂大厦凉亭冷馆、大扇风车,风寒以伤其外,或饮

食生冷瓜果冰水,寒冷复伤其内。其痛或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或恶心呕吐、泄泻腹痛,此内伤生冷、外感风

寒所致也,宜藿香正气散治之。此非治暑也,因暑而致之病也。藿香正气散。(方见霍乱。)根据本方,外感重加

苍术、羌活,去白术;内伤重加砂仁、神曲。

注夏者,属阴血虚、元气不足也。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弱者是。其症头眩眼花、腿酸脚软、五心烦热

、口苦舌干、精神困倦、无力好睡、饮食减少、胸膈不利、形如虚怯、脉数无力,是名注夏,宜参归益元汤多服

,兼服补阴丸调理。

参归益元汤 治注夏病。

人参(去芦,五分) 当归 白芍 熟地黄 白茯苓(去皮) 麦门冬(去心。各一钱) 五味子(十粒)

陈皮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七分) 甘草(一分)

上锉一剂,枣一枚、乌梅一个、炒米一撮,水煎服。饱闷加砂仁、白豆蔻;恶心加乌梅、莲肉、炒米;哕

加竹茹;烦躁加辰砂、酸枣仁、竹茹;泻加炒白术、山药、砂仁、乌梅,去熟地、知母、黄柏;小水短赤加木

通、山栀,胃脘不开、不思饮食加浓朴、白豆蔻、益智、砂仁、莲肉,去熟地、黄柏、知母;腰痛加杜仲、故纸

、茴香,腿酸无力加牛膝、杜仲;皮焦加地骨皮,头目眩晕加川芎;虚汗加黄 、白术、酸枣仁;梦遗加牡蛎、

辰砂、山药、椿根皮;虚惊烦热加辰砂、酸枣仁、竹茹;口苦舌干加山栀、乌梅、干葛。

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小便涩、洒然毛耸、手足厥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虚迟,表里

中也。用补中益气汤加香薷、扁豆,有热加黄芩。

一妇人,因暑月厨房热极,遂出当风处脱衣乘凉,被风吹即头痛发热、恶寒身痛。草医不识,误认为寒,

用附子理中汤,一服下咽,立时不语,口中无气,唇口青紫,心口微温,举家哭泣求救于予。诊六脉洪大而数,

此热症而误用热药。以烧酒喷胸前,将镜扑之,更将新汲水入蜜,将鸡翎沃入其口数次。少顷,患人即伸舌探

水,以益元汤灌下即活。

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泻,两手扪之则热,按之则冷,其脉轻诊则浮大,重诊则微细。余曰∶此阴寒之

症也。急服附子理中汤,不应,仍服至四剂而愈。

中湿

脉∶湿则濡缓,或兼涩小。入里缓沉,浮缓在表。若缓而弦,风湿相搅。湿症者,有内中湿、有外中湿。

人之体虚,苟有不谨,自然而中也。外中湿者,或感山岚瘴气,或被雨湿蒸气,或远行涉水,或久卧湿地,或

汗衣湿鞋,则湿从外而中矣。其症头重目眩、身体骨节疼痛、手足酸软、四肢倦怠麻木、腿膝肿痛、体重跗肿、

筋脉拘挛、小肠疝气、偏坠浮肿吊痛、目黄、小便赤黄等症,皆外中湿也。内中湿者,皆因生冷水食,或浓味

醇酒过多停滞,脾虚不能运化,停于三焦,注于肌肉,渗于皮肤,则湿从内而中矣。湿伤脾者,肿胀泄泻、身

黄脉涩也,湿伤肺者,咳嗽喘急、身热恶寒也;湿伤肾者,腰脚重、骨节酸疼也;湿伤肝者,大筋软短、目

昏胁痛也。湿入腑者,则麻木不仁也;湿入脏者,则屈伸不能也。

中湿腹胀满者,邪在里也。(宜后方。)

渗湿汤 治一切湿症。

苍术(米泔制) 白术(去芦) 茯苓(各一钱半) 陈皮(一钱) 泽泻(一钱) 猪苓(一钱) 香附

抚芎 砂仁 浓朴(去皮。各七分) 甘草(三分)

上锉剂,生姜一片、灯草一团,水煎服。脾虚发肿满、气急喘嗽,去白术、甘草,加腹皮、枳壳、木香、

苏子、桑皮、萝卜子;面白浮肿去抚芎、泽泻、浓朴、香附,加山药、炒芍药、倍苍术,燥热胜湿,则豁然而收

,泻不止加肉蔻、诃子、乌梅、干姜;呕哕去浓朴、香附、抚芎,加炒山药、乌梅、炒米,甚不止加煨干姜;湿

症身体重痛、手足麻木酸软肿痛,或枯细痿弱、筋脉拘挛去香附、抚芎、浓朴、猪苓、泽泻,加当归、生地、芍

药、木香、乳香、薄桂、牛膝、酒芩、羌活、防风,盖风胜湿也。

中湿而一身尽痛者,邪在表也。

除湿羌活汤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苍术(米泔浸) 本(各二钱) 羌活(七分) 防风(去芦) 升麻 柴胡(各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中湿而偏枯冷痹者,肾气虚也。

独活寄生汤 治肾气虚弱,冷卧湿地,腰背拘急、筋挛骨痛,当风取凉过度,风邪流入脚膝,为偏枯

冷痹,缓弱疼痛、牵引脚重、行步艰难,并白虎历节风痛。

独活 桑寄生 牛膝(酒洗,去芦) 杜仲(姜酒炒) 秦艽 细辛 桂心 川芎 白芍(酒炒) 茯苓

(去皮) 人参 当归 熟地 防风(去芦。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空心温服。外用金凤花、柏子仁、朴硝、木瓜煎汤洗浴,每日三次。

余尝治一人,下元虚冷,寒湿香港脚,肿痛焦枯,卧床不起,步履艰辛。根据本方各一两,用好酒十壶,煮一

炷香取出去火毒,每日饮三次,酒尽行步如故,又服一料痊愈。

火证

脉∶虚大浮数、实大洪大,随其所见,细数为害。火症者有君火、相火。君火者。心火也。心为君主之官,

配于五行守位而不动。相火者,辅助之火也,生于虚无,寄于肝肾之间,听命而行。凡动皆是相火。五脏皆有火

,相火易起,五火相扇动矣。相火乃元气之贼,无时而不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阴虚火动者难治。

凡人发热咳嗽吐痰血者,午后至夜发热、面颊唇红、小便赤涩者,便是阴虚火动也。

脉数无力者,阴虚火动也,滋阴降火汤(方见劳瘵),治肾经阴虚火动。

左寸脉洪数者,心火也。

黄连汤 治心火舌上生疮,或舌上肿,燥裂,或舌尖出血,或舌硬。

黄连 山栀 生地黄 麦门冬(去心) 当归 芍药(各一钱) 薄荷 犀角 甘草(各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频服。

左关脉洪数者,肝火也。

柴胡汤 治肝火盛,水气实,或胁痛,或气从左边起者,或目红肿痛,俱肝火也。

柴胡 芍药 龙胆草 当归 青皮 山栀 连翘(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右寸脉洪数者,肺火也。

黄芩汤 治肺火咳嗽,吐血、痰血、鼻血、咽喉肿痛干燥生疮,或鼻孔干燥生疮,或鼻肿痛。

黄芩 山栀 桔梗 芍药 桑白皮 麦门冬 荆芥 薄荷 连翘(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右关脉洪数者,脾火也。

芍药汤 治脾火或消谷易饥,或胃热口燥烦渴,或唇生疮。

芍药 栀子 黄连 石膏 连翘 薄荷(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脉沉而实大者,实火也。

黄连解毒汤 治三焦实火,内外皆热,烦渴、小便赤、口生疮。

黄连 黄芩 桅子 黄柏 连翘 芍药 柴胡(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前服。

凉膈散 治三焦实火,烦渴、舌生疮、小水赤、大便结。

大黄 芒硝 桔梗 连翘 桅子 黄芩(各一钱) 薄荷(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三黄解毒汤 治内外诸邪热毒,痈肿疮疽,筋脉拘挛,切牙惊悸,一切热毒并五淋便浊、痔漏。

黑丑(四两) 滑石(四两) 大黄 黄芩 黄连 桅子(各二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温水送下。

脏腑积热,三焦火盛,口舌生疮、咽痛牙疼,用六味丸加黄连、黄芩、黄柏、桅子、知母、生地黄。

通府志斋徐公,因酷好烧酒及五香,药酒过度,患吐血痰唾、气喘咳嗽。一医与参苏饮,一医以败毒散,

一医以滋阴降火汤,俱无寸效。予见六脉急数,乃酒毒积热入于骨髓,不受滋补。以黄连解毒汤加知母、贝母、

石膏、连翘、玄参、

天花粉、葛根、栝萎、桔梗、酒蒸大黄,早晚而服。至百日外,以六味地黄丸加解毒药入内,与前汤药并进,

又服至百日始瘳。后归田逾年,为陈酒所犯而卒。

内伤

脉∶内伤劳役,豁大不禁;若损胃气,隐而难寻;内伤饮食,滑疾浮沉;内伤饮食,数大涩侵;右关缓紧,

寒湿相寻,右关数缓,湿热兼临;数又微代,伤食感淫。

外伤内伤证辨∶

东垣曰∶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外伤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

而不齐。外伤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则解。外伤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内伤恶风,唯恶乎

些小贼风。外伤症显在鼻,故鼻气不利而壅盛有力;内伤则不然,内伤症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

伤则不然,外伤则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且先轻而后重;内伤则元气不足,出言懒怯,且先重而后轻。外伤

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内伤头痛时作时止;外伤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里方罢。内伤则

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外伤则得病之日即着床枕,非扶不能,筋挛骨痛。外伤不能食,然口则知味而不恶

食;内伤则恶食而口不知味。外伤三日以后,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必渴;内伤则邪气在血脉中有余,故不渴。

内伤不足者,饮食劳倦是也,温之、补之、调之、养之,皆为补也;外伤有余者,风寒暑湿是也,泻之、吐之、

汗之、利之,皆为泻也。

内伤劳役者,元气虚损也。

补中益气汤 治形神劳役,或饮食失节、劳役虚损、身

热而烦、脉洪大而虚、头痛、或恶寒而渴、自汗无力、气高而喘。

嫩黄 (蜜炙,一钱五分) 楝参(去芦,一钱) 白术(去芦油) 陈皮 甘草 当归(酒洗,各一钱)

柴胡 升麻(各五分) 少加黄柏酒炒,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也。红花三分,入心养血。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空心服。如汗多出去升麻、柴胡,加酸枣仁炒一钱,夜间不睡亦如之

;如头疼加蔓荆子五分、川芎一钱;如善嚏者,乃腠理不密,外邪所搏加白芷、川芎;如脑痛或头顶疼加 本一

钱、细辛五分;如口干或渴加葛根六分;如有痰加贝母、前胡各一钱,如泄泻加白芍煨、泽泻、茯苓各一钱;如

心胸觉痞闷去黄 、升麻、柴胡,加枳实六分、姜炒黄连五分;如嗽加桑白皮一钱、五味子十五粒;如额疼加白

芷一钱、葛根、升麻各五分;如用心太过,神思不宁,或怔忡惊悸加茯神一钱、远志七分、酸枣仁炒一钱、石菖

蒲七分、柏子仁一钱,如饮食少或伤饮食加神曲、麦芽、山楂、枳实各一钱;如心、脾二经舌干口燥加黄连五分、

山桅仁六分;如胃中湿痰加半夏一钱;如虚火上炎加玄参、黄柏、蜜水炒知母各一钱;如梦遗加牡蛎、龙骨各一

钱;如下部无力加牛膝、杜仲各一钱;如脚弱加木瓜一钱、汉防己五分;如有痰或兼脾胃不和加半夏、麦芽各一钱;

如阴虚内热有痰或上焦有火加贝母、天花粉各一钱;如有热。加枯芩八分、黄连六分;如血热壅盛或眼赤加龙胆

草八分;如感风寒、或头痛身热加防风、川芎、白芷各一钱、羌活七分;汗多加黄 一钱,眼痛加干菊花、熟地

黄;若身热加生地黄;如大病后,元气未复而胸满气短加橘皮、枳实、白芍。

升阳顺气汤 治因饮食劳役所伤,腹胁满闷气短,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寒,饥常如饱,不喜

食冷。

黄 (蜜炙,一两) 人参(一钱) 当归身(一钱) 半夏(二钱,姜制) 陈皮(一钱) 神曲(炒,一钱)

草豆蔻(二钱) 升麻 柴胡(各一钱) 黄柏(酒炒,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锉,每剂一两,生姜三片,水煎服。

按论云∶脾胃不足之症,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

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黄 、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凡治脾

胃之药,多以升阳补气名之者也。

升阳益胃汤 治肺及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燥舌干、

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淅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

伸故也。当升阳益气,此药主之。

黄 (一钱) 人参(五分) 白术(二分) 半夏(五分) 橘红(二分半) 甘草(炙,五分) 白芍

(二分) 黄连(二分) 茯苓(二分,小便利而不渴者不用) 独活(三分) 柴胡(二分) 防风(三分)

羌活(二分) 泽泻(二分,不淋闭者不用)

上锉作一服,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早饭后温服。服药后而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

当去茯苓、泽泻。如方喜食,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脾胃之气不可转运升发也。须滋胃之食

,或美食助其药力,益

升阳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可以少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毋大

劳役,使气复伤。若脾胃得安静尤佳,若胃气稍强,少食佳果以助药力。经云“五果为助”是也。

补气汤 凡遇劳倦辛苦、用力过多,即服此二三剂,免生内伤发热之病。

黄 (蜜炙,一钱半) 人参 白术 陈皮(各一钱) 麦门冬(去心,一钱) 五味子(十个) 甘草(七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食前服。劳倦甚,加熟附子五分。

补血汤 凡遇劳心思虑,损伤精神,头眩目昏、心虚气短、惊悸烦热并治。

当归(一钱) 川芎(五分) 白芍(炒,一钱) 生地黄(五分) 人参(一钱二分) 白茯神(去木,五钱)

酸枣仁(炒一钱) 陈皮(五分) 麦门冬(去心,一钱) 五味子(十五个) 栀子(炒,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参 汤 治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四肢沉重、食后昏沉。

黄 (蜜炙,二钱) 人参(五分) 甘草(炙,一钱) 当归(三分) 柴胡(三分) 升麻(三分) 苍术(米

泔浸,一钱) 青皮(去瓤,五分) 神曲(炒,七分) 黄柏(酒炒,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远服。

参术调元膏 扶元气、健脾胃、进饮食、润肌肤、生精脉、补虚羸、固真气、救危急、活生命,真仙丹也。

雪白术一斤,净去芦油,楝参四两,俱锉成片,入砂锅内,将净水十大碗,熬汁二碗,滤去渣,又熬,取汁二碗,

去渣,将前汁共一处滤净,文武火熬至二碗,加蜜半斤、再煎至滴水成珠为度,埋土三日取出。每日服三四次,白米汤

下。如劳瘵阴虚火动者,去人参。

白雪糕

大米(一升) 糯米(二升) 山药(炒) 莲肉(去心) 芡实(各四两),为细末,入白砂糖一斤半,搅令匀,

入笼蒸熟,任意食之,其功如前。但内伤并虚劳泄泻者,宜当饭食之。

参苓白术丸 治病后元气虚弱,此药补助脾胃,进美饮食,壮健身体,充实四肢,清火化痰,解郁养

元气。

人参(去芦,一两) 白术(去芦油,土炒,二两半) 白茯苓(去皮,一两) 山药(炒,一两) 莲肉

(去心皮,一两) 陈皮(一两) 桔梗(去芦,二两) 薏苡仁(炒,一两) 半夏(汤泡七次,姜汁炒,

一两) 神曲(炒,一两) 香附(一两) 黄连(姜汁炒,一两) 砂仁(五钱) 白扁豆(姜汁炒,一两)

甘草(炙,一两) 当归(酒洗,一两) 黄 (蜜炙,一两) 远志(甘草水泡,去根,一两)

上为末,姜枣煎汤,打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后白汤送下,忌生冷之物。

补真膏

人参(去芦,四两) 山药(蒸熟,去皮,一斤) 芡实(水浸三日,去壳皮,蒸熟,一斤) 莲肉(水浸去

心皮,一斤) 红枣(蒸熟去皮核,一斤) 杏仁(水泡去皮尖,蒸熟,一斤) 核桃肉(水浸去皮壳,一斤)

真沉香(三钱,另研为末,以上俱捣烂) 蜂蜜(六斤,用锡盆分作三分,入盆内滚水炼蜜如硬白糖为度,

只有三斤干净) 真酥油(一斤) 和蜜蒸化,将前八味和成一处,磨极细末,入酥油、蜜内搅匀如膏,入新瓷

罐内,以盛一斤为度,用纸封固,勿令透风。每日清晨用白滚水调服数匙,临卧时又一服,忌铁器。大补真元,其

功不能尽述。

云林润身丸 治肌肉怯弱,精神短少,饮食不甘。此药服后,饱则即饥,饥则即饱,可以当劳,可以耐

饥。久服,四肢充实,身体肥健,清火化痰开郁,健脾理胃,养血和气,宜常服。

当归(酒洗,六两) 白术(去芦,六两) 白茯苓(去皮,三两) 香附米(童便浸炒,三两) 陈皮(三两)

枳实(麸炒,三两) 黄连(姜汁炒,三两) 白芍药(酒炒,三两) 山楂肉(三两) 神曲(炒,三两)

人参(二两) 山药(炒,二两) 莲肉(去心,二两) 甘草(炙,五钱)

上为细末,荷叶煎汤,煮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米汤送下或酒下,百无所忌。劳役之士,不可

一日无此药也。

九仙王道糕 寻常用养精神、扶元气、健脾胃、进饮食、补虚损、生肌肉、除湿热。

莲肉(去皮心) 山药(炒) 白茯苓(去皮) 薏苡仁(各四两) 大麦芽(炒) 白扁豆 芡实(去壳,

各二两) 柿霜(一两) 白糖(二十两)

上为细末,入粳米粉五升蒸糕晒干,不拘时任意食之,米汤送下。

益气丸 治语言多损气,懒语,补土益气。

麦门冬(去心) 人参(各三钱) 橘皮 桔梗 甘草(炙,各五钱) 五味子(二十一个)

上为极细末,水浸油饼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细嚼津唾咽下,油饼和细烧饼也。

大凡大病后,谷消水去,精散卫亡,多致便利枯竭,宜当补中益气为要。盖脾为中州,浇灌四旁,与胃行其津

液者也。况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亦皆禀气于胃。胃气一充,津液自行矣。燥甚者,别当以辛润之,以苦泄之。

太府水仙刘公,患因劳役太过,发热憎寒,头疼身痛、口干发渴,呕恶心烦。一医以羌活汤,一医以藿香正气散,

俱弗效,愈增酸困,手足无处着落,心慌神乱,昼夜不寐,坐卧不安,汤水不入,闻药亦吐。余诊六脉洪数,气

口紧盛,此内伤元气也。以补中益气汤加远志、酸枣仁、竹茹、麦门冬,一服即熟睡,半夜而醒曰∶云林妙哉!药用

当如通神,不知病之何所去也。次早又进一服,痊愈。

侍御及溪周公,患虚损、目不敢闭,闭则神魂飘散,无所知觉;且不敢言,言则气不接,饮食不思,昏昏沉沉,余

诊六脉虚微,此元气虚弱,心神虚损也。先以朱砂丸一服,稍安,后以补中益气汤倍用参、 加远志、茯神、

酸枣仁、白芍、生地黄、麦门冬,连前数剂,渐次寻愈。

饮食

脉∶气口脉紧盛为伤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痰。一云∶五味淡薄,令人神爽气清。盖酸多伤脾,咸多伤心,

苦多伤肺,甘多伤肾,辛多伤肝,尤忌生冷硬物。

节调饮食说∶夫脾者,阴气也。静则神藏,燥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谓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

所以保和而遂颐养也。若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损暗伤,以招疾患。盖食物饱甚,耗气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涌

呕吐以耗灵源;或饮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频数而泄,耗谷气之化生;溲便滑利而浊,耗源泉之浸润。

至于精清冷而下漏,汗淋沥而下泄,莫不由食物之过伤,滋味之太浓。如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

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糟粕变化,早晚溲便,按时精华,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气内守,荣卫

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病无由作。故圣人立言垂教为养生之大经也。

伤食者,只因多餐饮食,脾虚运化不及,停于胸腹,饱闷恶心、恶食不食、嗳气作酸、下泄臭屁、或腹痛吐

泻,重则发热头疼,左手关脉平和、右手关脉紧盛,是伤食也。初起一吐即宽;若郁久不化,成食积也。

脾胃俱实,能食而肥,过时不饥,多食不伤也;脾胃俱虚,不食而瘦,与食则减食,不与食则不思,饥饱不

知也。食少而肥者,虽肥则四肢不举,盖脾因邪胜也;食多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虽多食而不能生肌

肉也。

伤食夹气感寒者,宜消食顺气表寒也。

行气香苏散 治内伤生冷,饮食浓味坚硬之物,肚腹胀满疼痛,外感风寒湿气,头疼身热憎寒,遍身

骨节麻木而痛,七情恼怒相冲,饮食不下、心腹气痛。

紫苏 陈皮 香附 乌药 川芎 羌活 枳壳(麸炒) 麻黄 甘草 因湿加苍术。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温服。外感风寒加葱白三根;内伤饮食加山楂、神曲炒。

饮食停积,痞胀作痛者,宜消导也。属热积者,宜∶

枳实大黄汤 治胸腹有食积,大便不通者。

枳实 浓朴(去皮) 大黄 槟榔 甘草 腹痛甚加木香。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热服。以利为度,不可再服。

消滞丸 消酒、消食、消水、消气、消痞、消胀、消肿、消积、消痛。此药消而不见,响而不动,药本

寻常,其功甚捷。

黑牵牛( ,取头末,二两) 香附米(炒) 五灵脂(一两)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属冷积者,宜∶

内消散 治过食寒硬之物,食伤太阴,或呕吐痞满胀痛。

陈皮 半夏(姜制) 白茯苓(去皮) 枳实(去瓤,麸炒) 山楂肉 神曲(炒) 砂仁 香附 三棱

莪术 干生姜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沉香化滞丸 消积滞、化痰饮、去恶气、解酒积、中满呕哕恶心。

沉香(五钱) 蓬术(醋炒、三两) 香附(炒) 陈皮(各一两) 木香 砂仁 藿香 麦芽(炒)

神曲(炒)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沸汤下。

饮食不思、痞闷者,胃寒也。

香砂养胃汤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口不知味、痞闷不舒。

香附(炒) 砂仁 苍术(米泔制,炒) 浓朴(姜汁炒) 陈皮(各八分) 人参(五分) 白术(去芦,

一钱) 茯苓(去皮,八分) 木香(五分) 白豆蔻(去壳,七分) 甘草(炙)

上锉剂,姜枣煎服。脾胃寒加干姜、官桂;肉食不化加山楂、草果;米粉面食不化加神曲、麦芽,生冷瓜果

不化加槟榔、干姜;胸腹饱闷加枳壳、萝卜子、大腹皮,伤食胃口痛加木香、枳实、益智,伤食泄泻加干姜、

乌梅、白术;伤食、恶心呕吐加藿香、丁香、半夏、乌梅、干姜。

饮食不化到饱者,脾虚也。

香砂六君子汤 治脾虚不思饮食,食后到饱。

香附(一钱) 砂仁(五分) 人参(五分) 白术(一钱) 茯苓(去皮) 半夏(姜制) 陈皮(各一钱)

木香(五分) 白豆蔻 浓朴(姜汁炒,一钱) 益智仁 甘草(炙。各五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胃口恶寒、呕吐不止去木香、益智仁,加丁香、藿香,名藿香安胃汤。

饮食自倍者,脾胃两伤也。

香砂平胃散 治伤食。

香附(炒,一钱) 砂仁(七分) 苍术(米泔制,炒,一钱) 陈皮(一钱) 甘草(五分) 枳实(麸炒,

八分) 木香(五分) 藿香(八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水煎服。肉食不化加山楂、草果;米粉面食不化加神曲、麦芽;生冷瓜果不化加干姜、青皮;

饮酒伤者加黄连、干葛、乌梅;吐泻不止加茯苓、半夏、乌

梅,去枳实。

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

葛花解酲汤 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

白豆蔻 砂仁 葛花(各五钱) 木香(五分) 青皮(三分) 白茯苓 陈皮 猪苓 人参(各一钱半)

白术 神曲(炒) 泽泻 干生姜(各二钱)

上为末和匀,每服三钱,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论云∶此盖不得已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酒耶?

是方气味辛温,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何者敌酒病故也。若频服之,损人天年也。

神仙不醉丹

白葛花 白茯苓(去皮) 小豆花 葛根 木香 天门冬(去心) 缩砂仁 牡丹皮 人参(去芦)

官桂 枸杞子 陈皮 泽泻 海盐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热酒送下。一丸可饮酒十盏,十丸可饮酒百盏。

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

太和丸 治元气脾胃虚损,不思饮食、肌体羸瘦、四肢无力、面色痿黄,专补气生血、健脾养胃、开胸

快膈、清郁化痰、消食顺气、平和调理之剂。

人参(去芦,五钱) 白术(去芦,土炒、四两) 白茯苓(去皮,半两) 陈皮(一两) 半夏(面炒,

二两二钱) 枳实(麸炒,一两) 黄连(姜汁炒,一两) 当归(酒洗,一两) 山楂(蒸,去子,一两)

木香(五钱) 白芍(酒炒,一两半) 香附(童便炒,一两) 神曲(炒,一两半) 麦芽(炒,一两半)

白豆蔻(去壳,一两三钱) 龙眼肉(一两三钱) 大粉草(炙,七钱)

上为末,荷叶一个煎汤,打仓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九,不拘时,米汤送下。

一人患因房劳后,吃红柿十数枚,又饮凉水数碗,少顷,又食热面数碗而心腹大痛。予诊六脉沉微而气口

稍大,此寒热相搏而致也。以附子、干姜、肉桂、枳实、山楂、神曲、莪术、香附一服立止。后浑身发热,又

以小柴胡汤一剂而安。

一人腊月赌食羊肉数斤,被羊肉冷油冻住,堵塞在胸膈不下,胀闷而死。诸医掣时。余见六脉俱有,用黄

酒一大坛,温热入大缸内,令患人坐于中,众手轻轻乱拍胸腹背心,令二人吹其耳,及将热烧酒灌之,次服万亿

丸,得吐泻而愈。

郁证

脉多沉伏。郁证者,郁结而不散也。人之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郁结,诸病生焉。五郁者,金水木

火土,泄折达发夺之义是也。六郁者,气血痰湿热食结聚而不得发越也。气郁者,腹胁胀满、刺痛不舒、脉沉也。

木香调气散 治气郁证。

木香(另研,五分) 乌药 香附 枳壳(麸炒) 青皮(去穣。各一钱) 砂仁(五分) 浓朴(姜炒)

陈皮(各一钱) 官桂(二分) 抚芎 苍术(米泔浸。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磨木香同服。

血郁者,能食、便红,或暴吐紫血、病不移处,脉数涩也。

当归活血汤 治血郁证。

当归 芍药 抚芎 桃仁(去皮尖。各一钱) 红花(五分) 牡丹皮 香附 乌药 枳壳(去穣) 青

皮(各三分) 官桂 干姜(炒黑) 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服。血结硬痛加大黄。

食郁者,嗳气作酸、胸腹饱闷作痛、恶食不思,右关脉紧盛也。

香砂平胃散 治食郁证。

苍术(米泔制) 浓朴(姜汁炒) 陈皮(各二钱) 香附(童便炒,一钱) 砂仁(五分) 枳壳(麸炒)

山楂(去子) 麦芽(炒) 神曲(炒) 干姜(各三分) 木香(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萝卜子一撮,水煎,磨木香同服。食郁久成块去干姜、加大黄。

一方 治食郁久,胃脘有瘀血作痛。

用生桃仁连皮细嚼,以生韭菜捣自然汁一盏送下,大能开提气血。

痰郁者,动则喘满气急,痰嗽不出、胸胁痛、脉沉滑也。

栝蒌枳壳汤 治痰郁症;

栝蒌(去壳) 枳实(麸炒) 桔梗 抚芎 苍术(米泔浸) 香附 杏仁(去皮尖) 片芩(去朽)

贝母(去心。各一钱) 砂仁(五分) 陈皮(一钱) 木香(另研,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入竹沥、姜汁少许,磨木香调服。

热郁者,即火郁也,小便赤涩、五心烦热、口苦舌干、脉数也。

火郁汤 治火郁症。

山栀 柴胡 干葛 抚芎 白芍 连翘 地骨皮(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湿郁者,周身骨节走注疼痛,遇阴雨即发,脉沉细而濡也,渗湿汤。(方见湿门。)

六郁越鞠者,解诸郁之总司也。

六郁汤 治诸郁,清火化痰,顺气开胸膈。

香附(童便制) 苍术(米泔制) 神曲 山栀 连翘 陈皮 川芎 贝母(去心) 枳壳(炒) 苏梗

甘草(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有痰加南星、半夏;有热加柴胡、黄芩;血郁加桃仁、红花;湿加白术、羌活;气加

木香、槟榔;食积加山楂、砂仁。

越鞠丸 解诸郁火、化痰气、开胸膈。

神曲(炒) 香附(童便浸一宿) 苍术(米泔浸) 川芎 山栀(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水丸绿豆大。每服五六十九,空心温水送下。

补遗方

解郁调胃汤 治胃脘血液耗损,痰火内郁,水浆易下而食物难消,若噎膈之症,或气分之火壅遏于中

而时作刺痛者,皆由怒、忧、思、虑、劳心所致也。

白术(一钱) 陈皮(盐水洗,一钱) 白茯苓(去皮,一两) 归尾(酒洗,一钱二分) 赤芍(酒浸,

八分) 川芎(六分) 生地黄(酒洗,姜汁拌,晒干,八分) 香附米(八分) 神曲(炒,七分) 栀子仁

(盐水炒,一钱二分) 麦芽(炒,七分) 桃仁(去皮,四两) 生甘草(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若胸膈刺痛加姜黄酒炒八分,若胸噎闷加枳壳麸炒七分,胸内烦热加黄连

六分;大便不利加酒蒸大黄二钱二分,有痰加半夏姜汁炒八分,去地黄,饮食不美去地黄,加白术五分;呕吐加

藿香一钱,去地黄、川芎、桃仁。

痰饮

脉偏弦为饮,或沉弦滑,或结芤伏,痰饮中节,又脉多滑,有弦滑、沉滑、微滑。火痰黑色老痰胶,湿痰白

色寒痰清。

王隐君曰∶痰之为病难明,或头晕目眩耳鸣,或口眼蠕动、眉棱骨痛、耳叶俱痒,或四肢游风肿硬,或齿

浮而痛痒,或噫气吞酸、心下嘈杂,或痛或哕,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痰似黑,有如破絮桃胶

蚬肉之状,或心下如停冰,心气冷痛,或梦寐奇怪之状,或足腕酸软,或腰肾骨节卒痛,或四肢筋骨疼痛,或

手足麻痹、臂痛状若风湿,或脊上每日一条如线红起,或浑身习习如卧芒刺,或眼粘涩痒、口噤喉痹,或绕项

结核,或胸腹间如有二气结纽,噎塞烦闷,或失志癫狂、中风瘫痪,或风毒香港脚,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喘

嗽呕吐,或吐冷涎绿水黑汁,甚为肺痈疡毒者,恶心痞膈、泄泻寒热便脓,或胸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点常如

冰冷,皆痰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诸病以化痰为先。善治痰者,兼治气,气顺则痰利。痰脉

浮滑者宜降。浮实者宜吐,沉小者不宜吐,恐虚故也。凡治痰症,不可全用利药,过使脾气虚弱,则痰反易生

而多;若脾虚生痰者,用健脾燥湿,便要利补兼用,陈皮、白术为佐也。痰乃秽浊之物,宜吐不宜泻,则反加

别症矣。

痰者属湿,乃津液所化也。

二陈汤 治一切痰饮化为百病,此药主之。

陈皮(去白) 半夏(姜制) 白茯苓(去皮) 甘草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咳嗽白痰者,肺感风寒也,(以后诸痰为病,悉根据前方加减。)风痰加南星、桔梗、防风、枳实;寒痰加干

姜、官桂。

食积痰者,多餐饮食,郁久成痰也。(小儿多有此症。)加山楂、神曲、香附。

咳嗽线痰者,脾胃有湿也。加苍术、白术、山楂、砂仁。

痰气者,胸膈有痰气胀痛也。(痰在咽喉间,有如绵絮,有如梅核,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升或降,塞

碍不通,亦痰气也,后成膈噎病。)加砂仁、香附、栝蒌、枳实、苏子、桔梗、当归、贝母,去半夏。

痰饮者,痰在胸膈间,痛而有声也。加苍术、栝蒌、枳实、木香、砂仁、当归、川芎、香附、青皮、白芥

子,治痰饮极效。

痰涎症者,浑身胸背胁痛不可忍也。(牵引钓痛、手足冷痹,是痰涎在胸膈也。)加白芥子、砂仁、木香、

茴香、香附、枳实、当归、酒炒黄芩。

痰湿流注者,浑身有肿块也。(凡人骨体串痛,或作寒热,都是湿痰流注经络也。)加栝蒌、枳壳、苍术、

酒芩、羌活、防风、连翘、当归、香附、砂仁、木香、红花、竹沥、姜汁少许;有热加柴胡;上痛加川芎、白芷;

下痛加黄柏、牛膝,块痛加乳香、没药;头项痛加威灵仙;肿块痛,外加五倍子、朴硝、大黄、南星,四味为细

末,醋调敷肿块上,渐渐自消,不散则成脓矣。

痰核者,人身上下结核不散也。(或发肿块者,是痰块也。大凡治痰块、流注结核,俱与湿痰流注同治法。)

俱加皂刺,引药至毒所。湿痰加苍术、白术、砂仁、香附、枳壳、桔梗;热痰加黄芩、山栀、贝母、枳实、桔梗

、麦门冬、竹沥,去半夏;痰火加炒黄连、竹沥、贝母,去半夏。

痰呃者,咳嗽气逆发痰呃也,加砂仁;酒痰加炒黄连、砂仁、干葛、乌梅,枳实、桔梗、贝母,去半夏。

项背骨节疼痛者,皆是痰气风热也。老痰加枳实、栝蒌、海石、连翘、香附、黄芩、桔梗、贝母,去半夏。

咳嗽咯吐黄痰者,脾胃有热也。(久不愈成肺痿,口吐痈脓,或

痰血作腥臭,难治也。)加栝蒌、枳实、桔梗、片芩、山栀、天门冬、桑白皮、杏仁、苏子、竹沥。

咯吐黑痰成块者,劳伤心肾也。皆是久郁老痰,同治法。

脾虚生痰加白术、人参、白芍、枳实、砂仁、桔梗。

痰喘气急加苏子、砂仁、木香、茴香、白芥子、栝蒌、枳实、酒炒枯芩、羌活、苍术、当归、竹沥、川芎、

姜汁少许,去半夏。

痰症发热咳嗽生痰加片芩、麦门冬、五味子、贝母、知母、桑白皮、当归、桔梗、竹沥、姜汁少许,去半夏。

如饮酒呕哕吐痰加砂仁、乌梅。(前二陈汤加减止此。)

不能言语者,是痰迷心窍也。咯痰不出者,是痰结也。胸膈有痰不化,元气虚弱,津液干燥,咯不得出,喘

嗽身热,痛难转侧者,是痰结也。胁下有痰,作寒热咳嗽、气急作痛者,亦痰结也。喉中漉漉有声,喘急,咯痰

不出者,难治也。气郁发喘不得睡者,难治也。服药后,若咯吐痰出为效;若咯痰不出者,亦难治也。(以上六

条,俱宜后方。)

栝蒌枳实汤 治痰结咯吐不出,胸膈作痛、不能转侧,或痰结胸膈满闷作寒热气急,并痰迷心窍不能言

语者,并皆治之。

栝蒌(去壳) 枳实(麸炒) 桔梗(去芦) 茯苓(去皮) 贝母(去心) 陈皮 片芩(去朽) 山栀

(各一钱) 当归(六分) 砂仁 木香(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入竹沥、姜汁少许,同服。痰迷心窍不能言语,加石菖蒲,去木香,气喘加桑白皮、苏

子。外用姜渣揉擦痛处。

痰燥者,痰火作热烦躁也。痰话者,痰火作热惊惕不安、错语失神也。痰迷心窍,神不守舍,因思忧郁结,

惊恐伤心,

心不自安,神出舍空,使人烦乱,悲歌叫骂,奔走不识人也。(以上诸条俱宜后方。)

加减温胆汤 治痰燥、痰话、惊惕失志、神不守舍。

茯神(去皮木,一钱) 半夏(姜汁制,一钱) 陈皮(一钱) 枳实(麸炒,一钱) 当归(八分)

酸枣仁(炒,八分) 山栀(炒,一钱) 竹茹(八分) 人参(六分) 白术(去芦,一钱) 麦门冬 辰砂

(五分,为末,临服调入) 黄连(姜汁炒,一钱) 竹沥(半盏,临服加入) 甘草(三分)

上锉姜、枣,乌梅煎,调辰砂末温服

千般怪症者,多兼痰火也。

滚痰丸

大黄(酒拌,蒸,晒干) 黄芩(去朽,各八两) 沉香(五钱) 金星礞石(一两,捶碎焰硝一两,和匀

入砂罐内,铁线扎,盐泥封固、晒干、碳火 过) ─方加朱砂(二两,研极细末为衣)

上为细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九,量虚实加减服之,各随引子送下。一切失心丧志,或癫或狂等症

,每服百丸。人壮盛气实能饮食狂甚者,服百二十丸以上三百丸,以效为度。一切中风瘫痪,痰涎壅塞、大便或

通或闭者,每服八九十丸。人壮盛实者,一百丸。常服二三十丸,无大便不利之患,自然上清下润之妙。一切阳

症风毒,香港脚,遍身游走疼痛,每服八九十丸;未效,更加十丸。一切走刺气痛,每服七八十丸;未效,再加十

丸。一切无病之人,遍身筋骨平白疼痛,不能名状者,每服七八十丸,以效为度。一切头痛非头风症,牙疼或浮

或痒非风疰牙疼者,每服八九十丸。一切噫气吞酸,至于嗳逆呃气及胸闭,或从胸中气块冲上,呕吐涎饮状如翻

胃者,每服七八十丸;未效再服。一切心中怔忡如畏人捕,怵惕不安,阴阳关格,变生怪症,每服七八十丸。一

切失饥伤饱,忧思过虑至于心下嗜杂,或呕或哕,

昼夜饮食无度,或只虚饱,腹中稍饥,并不喜食,每服七八十丸。一切新久痰气喘嗽,或呕吐涎沫,或痰结实

热,或头目眩晕,每服八九十丸;虚老羸瘦者,五六十丸;未便再加十丸。一切急慢喉闭赤眼,每服八九十丸

;腮颌肿硬,绕项结核若瘰 者,正宜服之;若年深,多次服之;口糜舌烂、咽喉生疮者,每服五六十丸,

、用蜜少许,口嚼碎噙睡,徐徐咽下些小。口疮如此,噙三四夜即瘥也。一切遍身无故游走疼痛,或肿或挛

,或无常处,痛无定所,不肿在一处及酸软沉滞者,每服七八十丸,量大小轻重加减服之。一切心气疼

痛如停冰块,或动身散入腹中绞痛,上攻头面肿硬,遍身四肢去处肿起软浮,或痛或痒,或穿或不穿,或穿

而复闭,或消或长,渐成笃疾,皆系痰毒内攻,或使烂痰臭,或作肠痈内疽,服之,打下恶物。日浅脓近者,克日

全安。一切男妇,久患心疼下连小腹,面黄羸瘦。痛阵日发,必呕绿水、黑汁,冷涎、乃致气绝,心下温暖者,

每服八九十丸,立见生意。然后陆续服之,以瘥为度。兼服生津化痰,温中理脾之药,唯豁痰汤加减为妙。一切

痢疾,不问杂色,或带血块恶物者,不问曾经推挨,但是新久不已者,或热、或不进饮食,每服八九十丸。次日

热退,再进三二十九,即服止痢药,万无一失。若兼寒热痰涎者,并用仓廪散。一切荏苒之疾日久,男妇之

患,非伤寒内外之症,或酒色吐血,或月水过期,心烦志乱,或腹胀胁痛劳痛、耳聩鼻窒、骨节酸痛、干呕哕恶

心,百药无效,痛者不能喻其状,方书未尝载其疾,医者不能辨其症,并根据前法加减服之,无不效之理也。

大凡服药必须临睡卧床之时,用熟水一口只送过咽喉即便仰卧,令药在咽膈之间徐徐而下,要半日不可饮食汤水及

不可起身行坐言语。直候药丸徐逐上焦,痰滞恶物过膈入

腹,然后动作,方能中病。每次须当连进两夜,先夜所服,次日痰物既下三五次者,次夜减十丸。上两次者,仍

服前数;下五七次或只二三次而疾势顿已者,次夜减二十丸,头夜所服,并不下恶物者,次夜加十丸,壮人病实

者,多至百丸。唯狂疾劲实及暴卒恶候,多服无效。其或服罢卧倒,咽喉稠滞,壅塞不利者,乃痰气从上,药病相

攻之故也。少顷,药力既胜,自然宁贴。又或百中有一,稍稍腹痛、腰背拘急者,盖有一种顽痰。恶物滞壅,闭

气滑肠、里急后重者,状如痢病,片晌即已。若其痰涎易下者,其为快利,不可胜言,顿然满口生津,百窍爽快。

间有片时倦怠者,盖连日病苦不安,一时为药所胜,肌体暂和,如醉得醒,如浴方出,如睡方起,即非虚倦。此药

并不洞泻、刮肠大泻,但能取痰积恶物自胸胃次第穿凿而下,腹中嗜杂并不相伤。唯下部粘肠之粪,乃药力不到之

处,是故先去其余。余不备述耳。

竹沥化痰丸 上可取上之湿痰,下可取肠胃之积痰。一名导痰小胃丹。

南星 半夏(二药用皂矾姜水浸煮,干。各二两) 陈皮 枳实(二药用皂矾水泡半日,炒。各二两)

白术(去芦,二两) 苍术(用米泔、皂矾水浸一宿,去黑皮,切,晒干炒,二两) 桃仁(去皮) 杏仁(用皂

矾水泡去皮尖。各一两) 红花(酒蒸,一两) 白芥子(炒,一两) 大戟(长流水煮一时,晒干,一两)

芫花(醋拌湿,过一宿,炒黑,一两) 甘遂(面裹煨过,一两) 黄柏(炒褐色,一两) 大黄(酒湿纸包煨过,

再以酒炒,一两半)

上为末,姜汁、竹沥打蒸饼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二十丸。极甚者,五七十丸。量人虚实加减,再不可多,

恐伤胃气也。一切痰饮,临卧时白汤送下,一日一服,最能化痰,化痞、化积,治中风喉痹极有神效。

一中风不语、瘫痪初起,用浓姜汤送下三五十丸,少时

即能说话。

一头风头痛,多是湿痰上攻,临卧时姜汤下二十丸。

一眩晕,多属痰火,食后姜汤下二十五丸;然后以二陈汤合四物汤加柴胡、黄芩、苍术、白芷,倍用川芎;

热多加石膏、知母。

一痰痞积块,临卧白汤送下三十丸,一日一服,虽数十年,只五七服见效。

一哮吼,乃痰火在膈上,临卧姜汤下二十五丸,每夜服一次,久服自效。

一喉痹肿痛,食后白汤送下。

调理痰火之疾者,宜消补兼济也。

清气化痰丸 化痰顺气、开郁清火、宁嗽止喘,妙不可言。

橘红(盐水洗,去白,二两) 香附米(盐水浸炒,三两) 青黛(四钱) 半夏(温水洗七次,姜汁浸炒,

二两) 片芩(酒炒,一两) 贝母(去心,二两) 天门冬(水泡,去心,二两) 栝蒌(去壳,微炒,另研,

二两) 桔梗(去芦,二两) 杏仁(水泡,去皮尖,微炒,二两) 枳实(去瓤,麸炒,二两) 山楂肉(蒸,

去钱,二两) 黄连(去毛,姜汁炒,二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 白术(不油者二两) 苏子(微炒、二两)

连翘(去梗,一两) 海石(一两,另研) 皂角(火炮,去皮弦子。一两熬膏)

上为细末,用神曲、竹沥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白汤下,清茶亦可。

千金化痰丸 健脾理胃、清火化痰,顽痰能软、结痰能开、疏风养血,清上焦之火,除胸膈之痰,清头目、

止眩晕如神。

胆星(四两) 半夏(姜矾同煮半日,四两) 陈皮(去白,二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 枳实(去瓤,

麸炒,一两) 海石(火 。一两) 天花粉(二两)

片芩(酒炒,二两) 黄柏(酒炒,一两) 知母(酒炒,一两) 当归(酒洗,一两) 天麻(火锻,二两)

防风(去芦,二两) 白附子(煨,二两) 白术(米泔浸,炒,二两) 大黄(酒拌蒸九次,五两) 甘草(生

,三钱) 气虚加人参(八钱)

上为细末,神曲二两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清茶任下。

法制半夏 化痰如神,若不信,将半夏七八粒研入痰碗内,化为清水;有痰疾中风不语,研七八粒用井

花水送下,以手摩运腹上一炷香时,即醒能语。

用大半夏一斤、锻石一斤、滚水七八碗入盆内,搅晾冷,澄清去渣,将半夏入盆内手搅之,日晒夜露一七日足

捞出,井花水洗净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捞起控干。用白矾八两、皮硝一斤、滚水七八碗,将矾硝共入

盆内,搅晾温,将半夏入内浸七日,日晒夜露,日足取出,清水洗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日足取出,控

干入药。

甘草 南薄荷(各四两) 丁香(五钱) 白豆蔻(三钱) 沉香(一钱) 枳实 木香 川芎(各三钱)

陈皮(五钱) 肉桂(三钱) 枳壳 五味子 青皮 砂仁(各五钱)

上共十四味切片,滚水十五碗晾温,将半夏同药共入盆内,泡二七日,日晒夜露搅之,日足取出药,与半夏用

白布包住,放在热坑,用器皿扣住三炷香时,药与半夏分胎,半夏干收用。有痰火者,服之一日,大便出似鱼胶,

一宿尽除痰根,永不生也。

按∶上诸方皆治壮人痰火有余之症,宜服之。若虚人痰火,宜照后论治。若脾肺气虚,不能运化而有痰者,宜

六君子汤加木香。(方见补益。)若脾气虚弱,不能清化而有痰者,宜六君子汤加桔梗。(方见补益。)若因肺经气

滞而痰中有血者,宜加味归脾汤。(方见补益。)若因肝经血热而痰中有血者,宜加味

逍遥散。(方见妇人虚劳。)若因肝经阴虚而痰中有血者,宜加味地黄丸。(方见补益。)若过服寒凉之剂而吐

痰有血者,必用四君子汤之类以主之。(方见补益。)若中气虚而痰甚者,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如未应

,加一味姜汁尤妙。

涤痰散 此药清肺消痰、定嗽,解酒毒,除一切痰火。

广陈皮先用白水洗净,每一斤入食盐四两,同入水浸过一宿,锅内煮干,略去筋膜,切作小片炒干,每陈皮

一两入粉草二钱,共为末。每日早晚各二匙,白汤调下。

一儒者体肥,仲夏患痰喘,用二陈、芩、连、桔梗,痰喘益甚,加桑皮、杏仁,栝蒌,盗汗气促;加贝母、

枳壳,不时发热,饮食渐减,脉大而无力。余以为脾肺虚寒,用八味丸以补土母,用补中益气汤以接中气而愈。

一男子饮食素少,忽痰壅气喘、头摇目札、扬手掷足,难以候脉。视其面色黄中见青,此肝木乘脾土,如小儿

慢惊之症。先用六君子、柴胡、升麻而愈;用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而痊。

张秋官面赤作渴,痰盛头晕,此肾虚水泛为痰。用六味丸而愈。

咳嗽

脉∶咳嗽所因,浮风、紧寒、数热、细湿、房劳涩难。右关微濡,饮食伤脾;左关弦短,肝极劳疲。肺脉浮短

,咳嗽与期。五脏之嗽,各视本部。浮紧虚寒,沉数实热,沉滑多痰,弦涩少血。形盛脉细不足以息,沉小伏匿,

皆是危脉。唯有浮大而嗽者生。

春是上升之气,夏是火炎上最重,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束。四时感冒,一切咳嗽发热吐痰者,宜发散风

邪也。

参苏饮 治四时感冒,发热头疼、咳嗽声重、涕唾稠粘、中脘痞满、呕吐痰水。宽中快膈,不致伤脾。此

药大解肌热,将欲成劳,痰咳喘热最效。

紫苏(一钱) 前胡(二钱) 桔梗 枳壳(各一钱) 干葛(二钱) 陈皮 半夏 茯苓(各一钱)

甘草(七分) 人参(七分,热咳者去之) 木香(五分,气盛者去之)

上锉一剂,生姜、枣子煎,食后温服。若天寒感冒,恶寒无汗,咳嗽喘促,或伤风无汗、鼻塞声重咳嗽,并加

麻黄二钱、去皮杏仁二钱、金沸草一钱,以汗散之;若初感冒,肺多有热加杏仁、黄芩、桑白皮、乌梅;肺寒咳嗽加

五味子、干姜,心下痞闷,或胸中烦热,或停酒不散,或嘈杂恶心加黄连、枳实各一钱,干葛、陈皮倍用之,胸满

痰多加栝蒌仁一钱;气促喘嗽加知母、贝母;鼻衄加乌梅、麦门冬、白茅根;心盛发热加柴胡、黄芩;头痛加川芎、

细辛;咳嗽吐血加升麻、牡丹皮、生地黄;劳热咳嗽久不愈加知母、贝母、麦门冬;见血加阿胶、生地黄、乌梅、

赤芍药、牡丹皮;吐血痰嗽加四物汤,名茯苓补心汤,妊娠伤寒去半夏,加香附。

感冒风寒,嗽而声哑者,是寒包热也。(与久嗽声哑不同。)冷风嗽者,遇风冷即发,痰多喘嗽是也。(以上

二条俱宜后方。)

三拗汤 治感冒风邪寒冷,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多痰、胸满短气喘急。

甘草(生) 麻黄(不去节) 杏仁(不去皮尖。各二钱) 加荆芥、桔梗,名五拗汤。

上锉剂,生姜煎服。

痰嗽者,嗽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是也。(嗽而痰多者,是脾虚也。)肺胀嗽者,嗽则喘满气急也。(喘急不得

眠者难治。) 久嗽不止成劳,若久嗽声哑,或喉生疮者,是火伤肺金也。(俱难治

之。若血气衰败,声失音者,亦难治也,以上三条,俱宜后方。)

清肺汤 治一切咳嗽,上焦痰盛。

黄芩(去朽心,一钱半) 桔梗(去芦) 茯苓(去皮) 陈皮(去白) 贝母(去心) 桑白皮(各一钱)

当归 天门冬(去心) 山栀 杏仁(去皮尖) 麦门冬(去心。各七分) 五味子(七粒) 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枣子煎,食后服。痰咯不出加栝蒌、枳实、竹沥,去五味子,咳嗽喘急加苏子、竹沥,去桔梗,痰火

咳嗽、面赤身热、咯出红痰加芍药、生地黄、紫菀、阿胶、竹沥,去五味子、杏仁、贝母、桔梗,久嗽虚汗多者加

白术、芍药、生地黄,去桔梗、贝母、杏仁;久嗽喉痹、声不清者加薄荷、生地黄、紫菀、竹沥,去贝母、杏仁、五

味;嗽而痰多者加白术、金沸草,去桔梗、黄芩、杏仁;咳嗽身热加柴胡;咳嗽,午后至晚发热者加知母、黄柏、

生地、芍药、竹沥,去黄芩、杏仁;咳嗽痰结胁痛者加白芥子、栝蒌、枳实、砂仁、木香、小茴、竹沥、姜汁少许,

去贝母、杏仁、山栀,亦加柴胡引经。

食积嗽者,痰嗽如胶也。咳嗽胸膈结痛者,是痰结也。早晨嗽者,胃中有食积也。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伏火

也。(以上四条,俱宜后方。)栝蒌枳实汤加减。(方见痰饮。)

午后至夜嗽多者,属阴虚也。(黄昏嗽多者,火气浮,少加凉药。)火嗽者,有声痰少、面赤身热、脉数者是

也。干咳嗽无痰者,是痰郁火邪在肺,难治也。劳嗽者,盗汗痰多作寒热、脉数大无力是也。(以上四者,皆是劳力、

酒色内伤、忧怒、郁结、阴虚火动而嗽者,俱宜后方。)滋阴降火汤。(方见虚怯。)

一切久嗽不止者,(宜后方。)

吕洞宾仙传芦吸散 治新久咳嗽,百药无功,服此立效。

款冬花蕊(五钱) 鹅管石(二钱五分) 陈皮(二钱五分) 年老人及

虚者加人参(五分) 冬月加肉桂(一钱五分)

上忌铁器,为细末和匀,分作七帖,作七日服。每服一帖。夜仰卧将药一帖作三次入竹筒内,病者口噙竹筒,

近咽喉用力一吸,将白温水一口送下。不可多吃水,忌诸般油腻盐一七日。药服完之后,亦少用些油盐,至半

月后不忌。

吸药仙丹

鹅管石(二两) 寒水石(四钱半) 金星礞石(七钱,焰硝 后,用醋淬) 白附子(七钱) 白矾(七钱,

枯过四钱半) 孩儿茶(四钱) 款冬花(净蕊,七钱) 粉甘草(四钱)

上各为末。研令极细秤过,方用总箩过搀匀。如有气加沉香五分、木香七分、官桂七分∶如心下虚悸加朱砂三分。

热嗽用茶汤下;寒用姜汤下;咳如浮肿,用木瓜、牛膝汤下;咳而有红痰吐血,白芥子汤下。

歌曰∶

仙方二两鹅管石,青礞白附款冬花,

三味各秤七钱重,四钱甘草与儿茶,

枯矾寒水四钱半,八味精研制莫差,

日进六分三次吸,寒用姜汤热用茶,

虚加五分沉木桂,咳而惊悸用朱砂,

薄荷煎汤潮热使,化痰止嗽最为佳。

鸡鸣丸 治男妇不问老少,十八般咳嗽吐血、诸虚等症如神。

从来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气入于肝,

胸膈咳嗽多加喘,胃嗽膈上有痰涎,

大肠咳嗽三焦热,小肠咳嗽舌上干,

伤风咳嗽喉多痒,胆嗽夜间不得安,

肝风嗽时喉多痹,三因嗽时船上滩,

气喘夜间多沉重,肺嗽痰多喘嗽难,

热嗽多血连心痛,膀胱嗽时气多寒,

暴嗽日间多出汗,伤寒嗽时冷痰酸,

此是神仙真妙诀,用心求取鸡鸣丸。

知母(四两、炒) 杏仁(去皮尖,二钱) 桔梗(去芦,五钱) 阿胶(麸炒,四钱) 葶苈(火上焙,

三钱) 款冬花(四钱) 旋复花(一两) 半夏(姜汁炒,三钱) 甘草(炙,一两) 陈皮(去白,一两)

兜铃(一两) 五味子(四钱) 麻黄(一两) 人参(五钱)

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五更,乌梅、生姜、枣子汤下。

大抵久嗽者,多属肾气亏损,火炎水涸,或津液涌而为痰者,乃真脏为患也。须用六味地黄丸壮肾水滋化源

为主;以补中益气汤养脾土生肺肾为佐。久之自愈。(方见补益。)

补遗方

治咳嗽肺痿、吐血气喘等症,用猪肺一个,倒悬滴尽血水,又用大萝卜十个捣烂,用新砂锅一个,水五碗,

煮前萝卜,烂,滤去渣,添蜜四两、鸡子清十个,不用黄。与蜜搅匀,却装入肺内。又用款冬花、五味子、诃子去

核各一钱,白矾五分,俱为末,通搅蜜入鸡清内,入肺管煮熟,空心服之,其效如神。

又方 猪肺一个,洗净血水,若病患每岁用杏仁一个去皮尖,将肺以竹片签眼,每眼用杏仁一个,麻扎住,

安瓷器内重汤煮熟,去杏仁不用,只吃此肺。轻者只用一具而已;重者制二具吃,全安。

加味上清丸 治咳嗽烦热,清声润肺,宽膈化痰,生津止渴,爽气凝神。

南薄荷叶(四两) 柿霜(四两) 玄明粉(五钱) 硼砂(五钱) 冰片(五分)

寒水石(五钱) 乌梅肉(五钱) 白粉(八两)

上为细末,甘草水熬膏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噙化茶汤送下。

杏仁煎 治老人久患喘嗽不已,睡卧不得者,服之立效。

杏仁(水泡去皮尖,炒) 胡桃仁(去皮。等分)

上二味共碾为膏,入炼蜜少许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姜汤送下。

治痰火咳嗽,兼治酒痔。

白矾(一两, 过) 矿锻石(一两半)

上研匀、每服一钱,或茶,或滚水,酒亦可。如作丸,用灰面一两和合冷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

五丸,前引送下。

清上噙化丸 清火化痰、止嗽定喘。

栝蒌霜 天门冬(去心) 橘红 枯芩(去朽,酒炒) 海石( ) 柿霜(各一两) 桔梗(去芦)

连翘 玄参 青黛(各五钱) 风化硝(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食远噙化。

周藩海阳王昆湖公,患痰嗽喘热,左足肿痛,日轻夜重。每年发一二次,已经三十年,遍治弗效。余诊左

脉微数、右脉弦数,此血虚有湿痰也。以四物汤加苍术、黄柏、木瓜、槟榔、木通、泽泻,空心服以治下元,以

茯苓补心汤临卧服以治上焦。各三服而愈。后以神仙飞步丸空心服,清气化痰丸临卧服,各一料,永不再发。

一儒者,每至春咳嗽,用参苏饮之类乃愈。后复发,仍用前药,反喉喑,左尺洪数而无力。余以为肾经阴火

刑克肺金,以六味丸料加麦门冬、五味子、炒山栀,以补中益气汤而愈。

喘急

脉∶喘急脉沉,肺胀停水;气逆填胸,脉必伏取;沉而实滑,身温易愈;身冷脉浮,尺涩难补。又云∶脉滑

而手足温者生,脉沉涩而四肢寒者死。

喘者为恶候,因火所郁而痰在脾胃也。痰喘者,喘动便有痰声也。(宜后方。)栝蒌枳实汤治痰喘。(方见

痰饮。)

火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止食则喘也。(宜后方。)

清肺汤 治火喘。

片黄芩(一钱) 山栀子 枳实 桑白皮 陈皮 白茯苓(去皮) 杏仁(去皮尖) 苏子 麦门冬(去心)

贝母(去心。各八分) 沉香(磨水) 辰砂(研末,一味临服调入。各五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水煎,入竹沥同服。

气短而喘者,呼吸短促而无痰声也。

四君子汤 治短气。

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一钱三分) 茯苓(去皮) 陈皮 浓朴(姜汁炒) 砂仁 苏子 桑白皮

(各六分) 当归(八分) 沉香 木香(各五分,另磨水) 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姜一片,枣二枚,水煎,磨沉香调服。

阴虚火动而喘者,心脉数也。滋阴降火汤。(方见虚症。)根据本方加苏子、沉香、杏仁、桑白皮、竹沥。

寒喘者,四肢逆冷,脉沉细也。

理中汤 治寒喘。

砂仁 干姜(炒) 苏子 浓朴(姜汁炒) 官桂 陈皮 甘草(炙,各一钱) 沉香 木香(各五分,水

磨入)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磨沉、木香同服。若脉细手足冷加附子。

伤寒喘急者,宜发表也。

五虎汤 治伤寒喘急。

麻黄(三钱) 杏仁(去皮尖,炒,三钱) 石膏(五钱) 甘草(一钱) 细茶(一撮),加桑皮(一钱),

有痰加和二陈汤。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葱白三根,煎热服。后用小青龙汤加杏仁。

虚阳上攻喘急者,宜降痰气也。

苏子降气汤 治阳虚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促气满咳嗽。

苏子(五钱) 陈皮 浓朴(姜汁炒) 前胡 肉桂(各二钱) 半夏(姜汁浸,炒) 当归 甘草 一方

去桂加南星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若加川芎、细辛、茯苓、桔梗,名大降气汤。

定西侯蒋公,患上气喘急,其脉寸口洪滑,此痰滞胸膈也。余令先服稀涎散二钱,更以熟水频频饮之,则

嗌而吐其痰如胶,内有一长条裹韭叶一根,痊愈。

一路姓者,年近五十,身体肥大,饮食倍常,患月余。每行动即喘,求予诊。六脉微涩,予曰∶此死症也。

众皆以予为妄,后逾月果中痰而卒。

哮吼

专主于痰,宜用吐法,亦有虚而不可吐者。治吼必使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兼发散。哮吼者,肺窍中有

痰气也。

五虎二陈汤 治哮吼喘急痰盛。

麻黄 杏仁(各一钱) 石膏(二钱) 陈皮(一钱) 半夏(一钱,姜汁炒) 茯苓(去皮,二钱)

人参(八分) 细茶(一撮) 沉香 木香(各五分,另水磨入)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服。

定喘汤 治哮吼喘急。

麻黄(三钱) 杏仁(去皮尖,一钱半) 片芩(去朽) 半夏(姜制) 桑白皮(蜜炙) 苏子(水洗,去土)

款冬花蕊(各二钱) 甘草(一钱) 白果(二十一个,去壳,切碎炒黄)

上锉一剂,水煎服。

紫金丹 凡遇天气欲作雨便发 喘,甚至坐卧不得,饮食不进,此乃肺窍中积有冷痰,乘天阴寒气从背、口、

鼻而入,则肺胀作声。此病有苦至终身者,亦有子母相传者。每发即服,不过七八次,觉痰腥臭,吐出白色,是绝其根

也。

白砒(一钱,生用) 枯矾(三钱,另研) 淡豆豉(出江西者一两,水润其皮,蒸研如泥,旋加二味末合匀)

上捻作丸,如绿豆大,但觉举发,用冷茶送下七丸。甚者九丸,以不喘为愈,再不必多增丸数,慎之慎之!小儿服

一二丸殊效。

竹沥化痰丸 治哮吼十数年不愈,宜久久服之奏效(方见痰饮。)

三白丸 治诸般咳嗽吼气。

白大半夏(一两,生用) 白砒(三钱) 白矾(三钱) 雄黄(通明,三钱) 巴豆仁(去油,三钱)

上将白矾熔化入砒末在矾内,焙干取出擂烂,再炒成砂,同前药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粟米大。大人服十丸,小儿

三五丸,咳嗽茶下;吼气桑白皮汤送下。

治吼积方 用鸡子一个,略敲碎损,膜不损,浸尿缸内三四日,夜取出煮熟,食之神效。盖鸡子能去风痰。

青金丸 治哮喘,用浓味发者用之。

萝卜子淘净蒸熟晒干为末,姜汁浸,蒸饼为细丸。每服二十粒,津送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