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国朝典故

卷之二十一  革除遺事二(明)黃佐 撰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革除遺事六卷,明黃佐撰。佐,字才伯,號泰泉,嶺南香山人。正德十六年進士,官至少詹事。事蹟具明史文苑傳。正德十五年,黃佐自序稱:「是編也,本莆田宋君端儀革除錄、清江張君芹備遺錄,旁采諸家傳記,稍增飭之。」(見北京大學圖書館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今世傳黃佐有另本革除遺事六卷,收入明金聲玉振集、清借月山房彙鈔等叢書。稽覈兩書,大不相合。一、體例不同。是書六卷均為建文朝臣列傳,另本卷一革除君紀,卷二闔宮傳,卷三至卷六建文朝臣列傳。二、所收列傳多少不同。是書載建文朝臣一0九人事,另本僅錄七十五人。三、列傳詳略不同。是書詳于另本,且紀事亦間有異同。)

革除遺事二

黃觀

王叔英

周是修

顏伯瑋

廖昇

王良

曾鳳韶

魏公冕

鄒公瑾

高巍

程本立

黃鉞

王省

劉政

○黃觀

黃觀,字瀾伯,一字尚賓,池州貴池人。父贅于同邑許氏,生觀,遂從母家姓。明尚書,補邑諸生,嘗築翠微書舍,讀書其間。受業於元翰林待制黃冔,天兵入大都,冔死之,觀益砥礪,以忠義自許。洪武庚午,貢入監。是歲領鄉薦,明年鄉試第一。入對禦戎策,大要以「天道福善禍滛之機,人事練兵講武之法」為言。高廟嘉之,擢狀元及第。由翰林歷尚寶寺卿、禮部右侍郎。革除年間,改官制,增侍中,員次尚書,以觀為之,仍掌尚寶司事。奏復其姓。與方孝孺等日見親用。

靖難師起,觀奉命草詔,極論大義。師既渡淮,又奉命徵兵上游諸郡入援,觀奮不顧家,且行且募兵。至安慶,聞京城已定,痛哭謂人曰:「吾妻素有志節,必不肯受辱。」遂招魂葬之江上。明日,家僮自京逃來,言:「當國者索傳國寶,不得,或言許尚寶已赴上游起兵矣。因命執其妻翁氏并二女配象奴。奴叱取釵釧出市酒餚,翁遂携二女率家屬十人赴淮清橋下溺焉。」觀舟次李陽河。間報者曰:「上已出奔過池州之建德,而郡臣奉新皇帝即位今三日矣。」自分大事已去,力不能支,乃東向再拜,於羅剎磯湍急處,紿舟人奮棹, (「紿舟人奮棹」,「紿」、「棹」原作「給」、「掉」,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改。) 乃投水而死。舟人急鈎之,僅得珠絲棕帽,後追捕者得之以獻。命購其屍,不獲,疑有匿之者, (「疑有匿之者」,原脫「疑」字,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補。) 遂族觀家,且逮其姻黨百餘人,坐繫詔獄。仁廟初,悉釋不問。

其謫戍邊徼又數十人。景泰中,進士邑人孫仁使遼,有老卒朱黻者給事使舘,亦以觀累戍遼。黻故為諸生,嘗從觀游,仁問舊事,且泣且言,云:「翁氏,池口人。 (「池口人」,原作「池中人」,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改。) 歿時,有司收其屍,并二女具棺殮以待朝命。不報。」天順中,池人至南柳林,破棺猶有存者。詢之父老,咸曰:「此黃狀元妻女云。」近知縣龔守愚於所居故址學宮之西立祠祀之。 (「近知縣龔守愚於所居故址學宮之西立祠祀之」,原脫「於」字,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補。) 或傳故尚書泰州儲巏家藏有觀所著文稿尚存。

○王叔英

王叔英,字元采,台州黃嚴人。始從母姓為陳,後復本姓。洪武丁卯,辟為仙居訓導。丁丑,改德安府學。後拜漢陽知縣。高廟晏駕之明年,召為翰林修撰。上資治八策,曰務學問,曰謹好惡,曰辯邪正,曰訥諫諍,曰審才否,曰慎刑賞,曰明利害,曰定法制。皆援古證今,鑿鑿可行。且曰:「太祖高皇帝除姦剔穢,抑強鋤梗,不啻如醫之去病,農夫之去草。急於去疾則或傷其體膚,嚴於去草或損於禾稼,固自然之勢。然體膚疾去之餘則宜調爕其血脉,禾稼草去之後則宜培養其根苗,亦宜然之理也。」識者知為經濟遠器。

靖難師起,叔英奉命募兵廣德。未幾,文皇帝渡江,郡人皆散走。兵部尚書齊泰來奔,叔英以泰為二,令州人執之。親至,泰告之故,乃釋泰圖再舉。然知事不可為,乃沐浴具衣冠,書絕命詞,曰:「人生穹壤間,忠孝貴克全。嗟予侍君父,自省多過愆。有志未及竟,奇疾忽見纏。肥甘空在案,對之不能嚥。意者造化神,有命歸九泉。嘗聞夷與齊,餓死首陽巔,周粟豈不佳,所見良獨偏。高蹤遠難繼,偶爾無足傳。千秋史臣筆,慎勿稱希賢。」又書於案曰:「生既久矣,愧無補於當時;死亦徒然,庶無慚於後世。」遂自縊而死,時年未四十。將死時,以書抵祠山道士盛希年, (「以書抵祠山道士盛希年」,「抵」原作「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曰:「可葬我祠山之麓。」希年卒收葬之。蓋希年亦台州人,故托以後事。尋有詔治奸黨,其妻繫獄死,二女俱赴井死。或人上其所賦詩,上曰:「彼食其祿,自盡其心爾。」乃置不問。

叔英自號靜學,有靜學齋集,與同郡林右、方孝孺友善,二人嘗序之以傳。叔英沒後,竟無完稿。後廣德知州周英重修叔英墓,立石為之記。少師楊士奇,實叔英所薦, (「實叔英所薦」,原脫「英」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嘗為文以祭之,曰:「先生之學,聖賢是師。先生之行,綱常是持。先生之心,金石其貞。先生之行,霜雪其明。」又追稱之曰:「先生學醇行正,子道臣道,終其身無一毫之苟。」蓋真足以當之,不愧其言云。

○周是修

周是修,名德,以字行,吉安泰和人。洪武間,舉為霍丘訓導。入見,高皇帝問曰:「汝年幾何?」對曰:「年四十四。」「家居何事?」曰:「導人為善而已。」遂擢周府奉祠正。革除初年,有訴王府不法者,官屬皆下吏。是修以嘗諫得免,改衡府紀善,預修纂於翰林。靖難兵起,是修數論國家大計及指斥用事者誤國。用事者怒,甚挫折之,屹不為動。文廟既渡江,駐金川門,宮中悉自焚。明日,留書其家,別友人江仲隆、解大紳、胡光大、蕭用道、楊士奇,且付以後事。暮入應天府學,自經死,時壬午六月十五日也。越數月,御史言是修不順天命,請加追戮。文廟曰:「彼各為其主爾,置不問。」

是修平生嘗曰:「忠臣不以得失為憂,故其言無不直;貞女不以生死為慮,故其行無不果。」取先代及近世貞烈死節之事,聞見所及,史傳所遺者,著一小傳,名曰觀感錄。又著類編論語二卷、廣衍太極圖一卷、詩經小序及詩譜集義三卷、 (「詩經小序及詩譜集義三卷」,「序」原作「卷」,據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綱常懿範十二卷、通言四卷、家訓十二篇、詩文十餘卷。初亦嘗與縉、士奇輩約同死,後惟是修能如其言。士奇傳是修事,且謂其子曰:「當時我亦同死,誰為爾父作傳?」識者笑之。

○顏伯瑋

顏環, (「顏環」,明史卷一四二作「顏瓌」。) 字伯瑋,以字行,吉安廬陵人。唐魯公之後。以賢良徵,授徐州沛縣知縣。

文廟舉兵靖難,所過郡縣皆歸附,環獨以死守。會曹國公李景隆奉命出師,駐于德州,環率淮北民給軍餉,措畫有方,未嘗缺乏。辛巳六月,靖難師直擣濟寧,過沛,沛民竄匿,環招來之。九月,設沛豐軍民指揮司,集民壯五千人,築堡備禦,尋調三千益前軍。壬午正月,靖難師駐沙河,二十二日攻沛,環遣縣丞胡先詣徐州告急。既而度不能支,預送其子有為使歸,且告之曰:「汝還家白大人,子職弗克盡矣。」題察院壁曰:「太守諸公監此情,只因國難未能平。丹心不改人臣節,青史誰書縣尹名?一木豈能支大廈,三軍空擬築長城。吾徒雖死終無憾,望采民艱達聖明。」夜三鼓,師入東門,指揮王顯迎降。環冠帶陞堂,南拜大哭,曰:「臣無以報國矣。」乃自縊死,時年五十。

其子不忍去父,復還,則環已死矣,遂自刎以從。俄擒主簿唐子清、典史黃謙至,亦死之。縣丞胡先收環父子屍,葬沛南關,題曰「顏公墓」。正統初,監察御史彭最巡邑,詢諸戶部主事致仕孟式,得其葬處,令有司修墓,立祠祀之。

龍按:死難之臣,如盧陵顏環父子,為臣死忠,為子死孝,精忠大節,凜凜與日月爭光,詎不偉歟!乃主簿、典史一時同死,其觀感亦烈矣。竊以靖難之師,功高萬世,而所以處死難之臣,不無過甚,令忠臣義士於今哽咽。至御史請追戮周是修,文皇曰:「彼各為其主耳,置不問。」嗟夫,尚於諸臣一一皆爾,豈不稱盛德全懿乎哉?

○廖昇

廖昇,學行德業最知名於時,與王紳、方孝孺輩相友善。革除間,官至太常寺少卿。修太祖高皇帝實錄,學士董倫為總裁,昇及侍讀學士高巽志副之。會太宗平定內難,昇慟哭與家人訣別,自縊而死。壬午,都御史陳瑛奏:「昇與黃觀、王叔英、周是修、王艮、顏伯瑋皆不順命,而致死於建文計,其存心與叛逆同,宜追戮之。」上憫其忠,不問。

○王良

王良,字天性,河南開封人。居常以忠孝自許。建文時,任刑部左侍郎。辛巳五月,坐問燕人罪輕,左遷浙江按察使。 (「左遷浙江按察使」,「左」原作「本」,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改。) 謁岳飛墓,誓曰:「苟愧武穆,非人也。」

內難平,良聞變慟哭。會命使來召,良即集本司與各道印于私第,嗟嘆躊躇者久之。妻問其故,但曰:「分應死,思所以處汝未決爾。」妻笑曰:「我則不難處,君為男子,乃為婦人謀乎?」遂命妾饋良食,即抱其子欷歔如廁,自投于池而死。良久往覔之,子匍匐池旁,其鞋猶在,頃之浮出。良殯殮畢,即列薪于戶外,寫立遺囑付家人,令妾抱幼子往某僉事家,以圖存宗祀為託,遂舉火闔室自焚死,壬午九月中也。事聞于朝,上曰:「死自其分,印乃吾父皇所制, (「印乃吾父皇所制」,「印」原作「耶」,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不宜毀。若毀,特可罪爾。」詔徙其家于邊。

其後,台人陳燧私誌其事,每談及必流涕沾襟云。正德戊寅九月,按察使梁材、提學副使劉瑞,於公署之東購水監亭者為祠,以祀之。

○曾鳳韶

曾鳳韶,吉安盧陵人。洪武末年進士。 (「洪武末年進士」,原脫「年」字,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補。) 高皇帝昇遐後,為監察御史。時藩王入覲,有馳皇道入且不拜者,鳳韶時侍班,有「殿上宜展君臣之禮,宮中乃敘叔姪之倫」之言,聞者駭愕。

靖難師起,議遣使致書, (「議遣使致書」,原脫「使」字,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補。) 請罷兵歸國,無敢行者,鳳韶獨請行。至軍前,不納,取竹通節入書,鼓風達之,亦不報。既而歸第。

文廟即位,嘉其直,復以御史召,不赴。尋加侍郎召,又不赴。乃刺血書憤詞於襟,其略曰:「予生居盧陵,素負骨鯁,慨一死之得,宜可以含笑於地下,而不愧吾文天祥矣。 (「而不愧吾文天祥矣」,原脫「文」字,據明史卷一四三曾鳳韶傳補。) 囑其妻李氏、子公望:「勿易衣。」遂自殺,時年二十有九。李氏亦死於節云。

○魏公冕 (「魏公冕」,明史卷一四三作「魏冕」。)

魏公冕,吉安永豐人。為監察御史。靖難師駐金川門,有約開門迎納者,公冕與大理寺丞鄒公瑾率同僚十八人即殿前毆之幾死。其日輟朝,二人大呼曰:「請速加誅,臣等義不與同生。」不聽。次日,宮中自焚死。或曰:「宜急迎附。」曰:「使吾二人改其臣節,明君必所不用。」文皇帝繼統,二人皆自刎,詔夷其族。

○鄒公瑾 (「鄒公瑾」,明史卷一四三作「鄒瑾」。)

鄒公瑾,與魏公冕同邑,嘗居蜀之重慶。甲戌,與王紳遇于古渝,紳稱其志篤才敏,議論磊落,可喜忠誼人也。後果如其言,與公冕同死靖難之時。

○高巍

高巍,山西遼州人。事母蕭氏至孝,蕭老而痼疾,巍奉湯藥不懈。母亡,廬墓蔬食三年。洪武十五年,應貢入太學。十七年,以孝行被旌表。尋授前軍都督府試左斷事。十八年,上疏欲墾河南、山東、北平兵後荒田及抑末役、慎選舉、惜名器數事。高皇帝深嘉納之。後因斷事不稱旨,當罪,以議賢謫戍貴州關索嶺,仍許以姪代役。

革除君即位,上疏陳情乞歸田里,許之。既而遼守王欽辟送赴銓曹。會靖難師起,巍上書借漢為喻,略曰:

昔漢高祖提三尺劍滅無道秦,大封同姓,分王天下之半,雖曰遠慮,然卒遺文、景以不治之痼疾,賈誼所謂股大於腰,指幾於股者也。賴文皇帝寬厚,含忍容之,尚不免斗粟尺布之謠。景皇帝寬厚既已弗類,又輔以晁錯之深刻,徑削諸侯,遂挑六國之禍,非命將得人,民心輔漢,則社稷危矣。

我太祖高皇之起與漢高同,而神武過之。法三代之公,封建諸王,必先形勢。關陝百二山河,昔人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其民悍勇,西鄰吐蕃,故以藩王之長秦府王之。山西表裏山河,地產良馬,屈產之乘在焉,其民剛壯,所謂山西出將者也。北近胡虜,故以晉府王之。燕國雖無名山大川之限,其南冀州、真定、保定、順德、廣平、大名諸境,所謂桑土之野,坦平肥沃,財賦之饒不言可知;其北雖曰沙漠,寒凉不毛,然其地廣畜馬牛,其人衣皮食肉,馳射是務,遼、金、殘元籍之而興,故以燕府王之。四川僻在西南一隅,山河阻深,劉備據之,虎視吳、魏,故以蜀府王之。其餘楚、湘、齊、兖、寧、遼、谷、代、慶、肅之屬,以次星列。比諸古制,雖分封過當,然揣聖意,凡以護中國而屏四夷也。今各府不削則隳紀綱,削之則傷親親之恩,有難處者。賈誼曰:「欲天下之治安,莫要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國小則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從。」真裁制諸侯良策也。 (「真裁制諸侯良策也」,「真」原作「甚」,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及本書立齊閑錄卷一改。) 其在于今盍亦師其意, (「其在于今盍亦師其意,「盍」原作「蓋」,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改。) 勿行晁錯削奪之策,而效主父偃推恩之令。命秦、晉、燕、蜀四府子弟分王於齊、兖、吳、楚、潭、湘,齊、兖、吳、潭、湘分王於秦、晉、燕、蜀,其餘比類皆然,藩王之權不削而自弱矣。

臣又願皇上益隆親親之禮,歲時伏臘使人饋問。其賢如漢之河間、東平者,下明詔褒賞之。或驕逸不法如漢之淮南、濟北者,始犯則容,再則赦,三犯而不改則討之。豈有不順服者哉?夫天下亦猶夫人之一身也,昔賈誼見漢諸侯強盛,故以脛腰指股為喻,今臣則以一身百體為譬。皇上乃天君一心也,諸藩封則五臟、耳、目、鼻、口暨手足也。五臟酸甘嗜欲不同;首足安逸亦異,至如目好色,耳好音,紛綸不齊。苟天君從百體之好,則何以具眾理而宰萬物,亦在乎制其撓吾心者而已。醫書云:「智者能調五臟、和五臟。」既和不惟無腹心之疾,雖疥癬亦無自生矣。」噫,五臟和而一身安,一家和而天下安。孟子曰:「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惟皇上加鑒察焉。

書奏,天子奇其才,遂命之從曹國公李景隆出師,參贊軍務。巍請以口舌排難解紛,自比魯仲連,累上書文皇帝,請罷兵歸國,累數千言。不報。

俄而戰敗,隨景隆南奔,遇督餉參政鐵鉉於臨邑,遂與協謀守濟南,頗著勞績。會敵退,與鉉燕水心亭。巍為賦以志喜,相與賡和。且曰:「公既相幾決勝,加之徐將軍、盛總兵, (「加之徐將軍盛統兵」,原脫「軍」字,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補。) 皆勇如貔虎,高僉憲之糾慢,宋參軍之謀略,張都統善於掠陣,王太守善於儲給,王府校、王肯播善於論議,何憂國難不旦夕平乎?」又從征晉陽、雁門等處。聞京師已平,乃縊死驛舍。 (「乃縊死驛舍」,原脫「死」字,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補。)

○程本立

程本立,字原道,嘉興崇德人。少讀書,不務章句。聞金華朱彥修兄弟得考亭正傳於白雲許謙,乃往就學焉。寓金華最久,造詣日深。洪武丙辰,以明經秀才舉,擢秦府典儀所引禮舍人,同秦、晉、燕三府官僚召見奉天門下,賜馬匹楮幣有差。在任五閱月,以母艱去。庚申,服除,補周府禮官。

丁卯,從王朝京師。被累謫雲南馬龍他郎甸長官司吏目,留家大梁,自以一僕之任。時所部百夷煽誘為逆,本立單騎深入,為書開諭逆順利害,由是諸夷感悅歸順,邊事以息。西南當王師初靖,餘孽尚驕,時西平侯沐英、布政使張紞以本立統領守禦, (「布政使張紞以本立統領守禦」,「紞」原作「純」,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因自誓曰:「吾當以死救此一方。」遂不避艱險,山行野宿,自楚雄、姚安以逮大理、鶴慶、麗江、永昌, (「永昌」,原作「永安」,據明史卷一四三程本立傳改。) 咸賴其撫綏安輯。自是民得安業,軍得著伍,本立之力也。

戊寅,奏計京師。應天府尹尚瑤、學士董倫交章以文學優長守身廉潔薦。乃徵入翰林,纂修高廟實錄, (「纂修高廟實錄」,原文「修」字下衍「身」,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刪。) 陞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階中順大夫,支正七品俸。辛巳,以夫悞陪祀調除,仍留翰林纂修。明年實錄完,調江西按察司副使。未及行,適靖難兵渡江逮入京,本立遂自盡,壬午六月十三日也。官因追其恩典,家無遺資,時目為清御史。所著有巽隱集十卷,僉事吳昂刊行于閩,而林庭■〈木昂〉又稱為今之夷、齊云。

時同纂修者學士董倫,禮部郎中夏正善,史官錢塘高讓、盧陵吳勤、趙友士、端孝思、同郡張秉彛、唐畊,侍講王景,修撰李貫,編修吳溥、楊溥、楊子榮、劉現,侍書劉彥銘,皆免于難,或見用於新朝焉。

○黃鉞

黃鉞,字叔揚,蘇州常熟人。洪武初,以太學生授典史,後登革除庚辰進士,遷戶科給事中,以憂家居。 (「以憂家居」,原脫「家」字,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補。) 壬午歲,自投琴川橋下死。

○王省

王省,字子職,吉水人。洪武壬子領鄉薦。明年,詔免會試,命吏部次第擢用之。省以親老乞歸養。復以文學應徵。高廟親試,稱旨,例當殊擢。省自陳才薄親老,乞便養, (「乞便養」,原脫「養」字,據明史卷一四二王省傳補。) 遂授浮梁教諭。尋,丁外艱。起,改睢陽。八年,改濟陽。

靖難師至濟陽,省為游軍所獲。從容引譬,辭義慷慨。眾善之。省乃陞明倫堂。召諸生謂曰:「若等知此堂如何名明倫?今日且都不說,只說君臣之義一節如何?」遂大哭,諸生亦哭。遂以頭觸堂柱而死。後有司立詞學宮,祀之。其子禎,為夔州通判,亦死於賊。

○劉政

劉政,字仲理,蘇州人。父以禮,學識該博。洪武初薦,授沛縣教諭。政性聰睿,肆力問學。革除己卯,以春秋中應天府鄉試第一。時國家多難,試題出可以托六尺之孤一章。考官侍講方孝孺,為時儒宗,素號知人,得其文驚曰:「此子他日臨大節而不可奪者也。」批之有「羣鳥中之孤鳳」及「吾當虛左以處之」語。 (「批之有羣鳥之鳳及吾當虛左以處之語」,「批」原作「托」,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改。) 政平生以忠義自許,壬午歲,聞國事感慨, (「聞國事感慨」,原脫「聞」字,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補。) 不食死。

【王天有點校】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