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资治通鉴直解

东汉纪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光武帝

世祖光武皇帝,是景帝七世孙。举兵诛王莽,兴复汉室,为中兴一代之始祖,故庙号世祖皇帝。

原文

还至中山,诸将请上尊号,王不听。行到南平棘,诸将固请之,王不许。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志耳。今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王深感曰:“吾将思之。”

直解

中山,即今定州。平棘,即今赵州,都属真定府。光武此时为萧王,剿平群盗回到中山地方。诸将马武等料度更始必败,又见光武功德日盛,因劝光武即帝位,称尊号。名号既正,乃可以声罪讨贼。光武谦让不肯听从。又行到南平棘地方,诸将再三劝进,光武尚不肯从。于是耿纯进前说道:“如今众将士每都是各处地方的人,所以抛舍了亲戚,离别了乡土,来从大王于战阵矢石之间,冒死而不顾者,他的算计也只指望大王一旦立为天子,他每就都是佐命之臣。如攀着龙鳞,附着凤翼,乘此机会立些功业,以成就平生的志气,也不枉了相从这遭。如今天时已至,而迟留不决;众心共戴,而违逆不从。不早正天子的位号,臣恐众将士每失了指望,差了计算,个个都灰心解体,思量回去了,何故久抛了乡土亲戚,空自在这里受许多辛苦,为着甚么?将见大众一散,难以再合,大王手下的谋臣猛将既都散去了,却与谁共取天下乎?”光武乃深自感悟,说道:“你这话也说的有理,待我仔细思量,再作区处。”当是时光武所以逊避而不敢当者,以有更始在也。然更始虽在,不过徒拥虚名耳。天下祸乱,岂庸才所能平定乎?观三辅吏士,喜见威仪,王郎追急,滹沱冰合。人心天命,已属光武久矣。继汉家之统者,舍光武其谁?乃犹不得已而后从,此可见真主之气度,与寻常盗名字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原文

行至鄗,召冯异,问四方动静。异曰:“更始必败,宗庙之忧在于大王,宜从众议!”会儒生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来诣王,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请。六月,王即皇帝位于鄗南,改元,大赦。

直解

鄗,是县名,即今真定府高邑县。光武因诸将耿纯等劝即帝位,心里尚踌躇未决。行到鄗县,以将军冯异镇守孟津,必探听得长安中的消息,乃使人去召他来,密问他四方动静如何。冯异对说:“更始政事荒乱,必然败亡。汉家宗祀无托,大王既汉家宗室,又且功德隆盛,今宗庙之忧,在于大王,不可拘小节而忘大计。宜勉从众议,早正位号,以奉宗庙之统,以安亿兆之心。”正商议间,适有个书生姓强名华,自关中奉个谶书,叫做《赤伏符》,来见光武。那谶书上说道“刘秀发兵捕不道”,刘秀是光武的姓名,这句是说,光武起兵,剿灭那无道之人;“四夷云集龙斗野”,这句是说,四方兵起如云之聚,群雄战争,如龙斗于野一般;“四七之际火为主”,四七,是二十八,自汉高祖开国,至光武起兵,凡二百二十八年,故曰四七,汉以火德王天下,故曰火为主,这句是说,汉家天下,中间虽遭一厄,到二百二十八年之间,又有真主中兴,还是汉家作主。看这符谶,都是光武受命、汉家复兴之兆,于是群臣以光武名应图书,又再三劝进。六月,光武乃即皇帝位于鄗县之南,改年号做建武元年,大赦天下。夫以光武之功德,又当更始垂亡,天下无主,其正尊位以系人心宜矣。但不必借《赤伏符》以为受命之征。盖谶记之书,乃圣人所不道,多出于方士妖人假造出来,不可尽信。光武既以《赤伏符》即位,遂加尊信,其后用王梁为司空,亦决之于谶语,而郑兴、桓谭,皆以非谶被谴,则惑之甚矣。后世妖书、妖言,实自此始,岂非盛德之一累哉!

原文

二年,悉封诸功臣为列侯。阴乡侯阴识,贵人之兄也,以军功当增封。识叩头让曰:“臣托属掖亲,仍加爵邑,不可以示天下。”帝从之。

直解

贵人,是妃嫔的官号。掖,是掖庭,指后宫说。建武二年,光武以天下初定,念诸将征伐之功,乃尽封众功臣邓禹、吴汉等为列侯。那时功臣里面有个阴乡侯,叫做阴识,是后宫贵人阴丽华的兄。前此已受封了,他有军功,又该加封。阴识乃叩头辞让说道:“臣妹在后宫,臣既附托于掖庭为亲属,若再加爵邑之赏,人不说陛下是赏功,只说是偏厚亲戚,有所私于臣,恐不可以昭示天下,使人心服。”光武因他说得有理,就准其辞免。夫外戚之家,不患不富贵,但患富贵太过,盛满难居耳。观前汉吕氏、霍氏及王莽家,皆以亲戚滥封,满门贵盛,终致祸败,大则乱国,小则破家。阴识之辞让,岂非有鉴于前车之覆辙乎?光武从之,亦所以爱厚而保全之也。

原文

五年,帝使来歙持节送马援归陇右。隗嚣与援共卧起,问以东方事,曰:“前到朝廷,上引见数十,每接燕语,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敌也。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嚣曰:“卿谓何如高帝?”援曰:“不如也。高帝无可无不可;今上好吏事,动如节度,又不喜饮酒。”嚣意不怿,曰:“如卿言,反复胜邪!”

直解

陇右,是地名,在今陕西巩昌临洮等府地方。光武即位之五年,此时西州上将军隗嚣尚占据陇右,使其宾客马援至洛阳朝见光武,以通归顺之意,且欲窥看光武之为人。光武既管待了马援,使来歙持节伴送他回陇右。隗嚣因马援初回,乃引他入卧内,与他同睡同起,私问他以东方事体。盖陇右在西,洛阳在东,故称京师为东方。马援对说:“前到朝廷,主上引入相见,凡数十次。每接燕谈,辄自夜至明,亹亹不倦。窃见主上之才明勇略,皆非常人所能敌也。且开心见诚,把心腹的话都直说出来,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有帝王之度,略与汉高帝相同。至如博览经学,通知古今,其政事与文章辩论,则近代帝王无可比者。”隗嚣问说:“卿看今上比高帝优劣何如?”马援说:“今上若比高帝,还不及些。高帝豁达大度,不拘小节,随时应变,无可无不可。今上好亲理吏事,一言一动,必循着规矩,不肯一些差错,又不喜饮酒,似不如高帝之雄略。”隗嚣见马援这说,以为褒美光武太过,意下不乐,乃应说:“如卿所言,动有节度,又不善饮酒,这正是帝王的美德,然则今上反更胜于高帝邪?”此时隗嚣虽遣使纳款,而其心实持两端,所以一闻马援以光武比高帝,便不乐如此。以今论之,汉高帝天资极高,弘模大略,非光武所及,但不好学,故每事有粗疏处。光武之规模虽不及高帝,而博览经学,动合古法,故事事精密,少有过举。可见帝王聪明,虽得于天纵,而学问之功,亦不可无也。

原文

冯异治关中,出入三岁,上林成都。人有上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帝以章示异,异惶惧,上书陈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直解

关中,即今陕西地方。咸阳,即今西安府。征西将军冯异,既代邓禹镇守关中,剿除群盗,安集百姓。出入三年,光武一意委任他。关中有个上林苑,原是车驾游幸的去处,冯异屯兵在里面,百姓归附得多,便成一个大都会。那时朝中有人奏他说:“冯异在关中,专制一方,威权太重,百姓每的心都归服他,号他做咸阳王。关中地方只知有冯异,不知有朝廷。其得人心如此,势不可测,须用提防。”这正是谗邪小人离间冯异的说话。光武心里却信得冯异是忠诚为国的人,初不因人言而生猜忌,就把这章奏封去与冯异看。冯异见了惶惧不自安,即上书表白心事,自陈谢罪。光武手诏批答说:“将军于我国家,义虽有君臣之分,恩则犹父子之亲。将军忠义,朝廷备知。纵有人言,岂能离间?何嫌何疑,而怀恐惧之意哉!”这是光武慰安冯异的意思,所以保全功臣者至矣。尝观韩信、彭越俱有开国之功,然高祖一闻疑似之言,便加诛戮,而光武乃能保全如此。虽冯异之谦让不伐,自与韩、彭不同,而光武之以礼御臣,过于高祖远矣。

原文

冯异自长安入朝,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既罢,赐珍宝、钱帛,诏曰:“仓卒芜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异稽首谢曰:“臣闻管仲谓齐桓公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齐国赖之。臣亦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留十余日,令与妻子还西。

直解

披荆棘,是削平僭乱的意思。钩,是带钩。槛车,是囚车。巾车,是乡名。此时冯异镇守关中年久,思慕朝廷,乃自长安入朝。光武见了冯异,因指示与公卿说:“此人是我起兵时主簿也,相从最久。关中连经更始、赤眉之乱,盗贼纷起,道路不通,如荆棘一般。他能替我削平僭乱,芟除荆棘,以定关中,收复我祖宗的旧都,其功大矣。”朝罢,又特赐他珍宝、钱帛等物,传旨与他说:“先年在河北为王郎所追,仓卒困饿之时,你于芜蒌亭进我豆粥,到滹沱河又进我麦饭,幸得免于艰危,致有今日。你这厚情,久未酬报,今特以此物相报。”夫光武之赐冯异,不专为一饭之德,盖念其相从于患难耳。冯异叩头谢恩对说:“臣闻昔齐桓公与其弟子纠争国,此时管仲臣事子纠,将兵堵截桓公,不使入齐,射中桓公的带钩。及桓公既立,求管仲于鲁。鲁人把管仲缚在囚车里,解送与齐桓公,知他是贤人,亲解其缚,用以为相。其后管仲相桓公霸诸侯,齐国富强。乃告桓公说:‘愿吾君无以今日佚乐,忘却前日射钩之危;臣无以今日显荣,忘却前日槛车之辱。君臣上下,常念念如在患难之中而后可。’管仲与桓公以此交相警戒,而齐国卒赖其福。臣昔为郡吏,替王莽坚守父城,偶出行至巾车乡,被汉兵拿获,荷蒙陛下圣恩,赦而不诛,以有今日。臣今亦愿国家不要忘了河北窘辱之难,而常兢业以图存;小臣亦不敢忘了巾车赦罪之恩,而必感激以图报,庶几无愧于齐之君臣矣。”光武留冯异住京师十余日,命他与妻子仍回长安镇守。自古有国家者,每能忧勤于艰难多事之秋,而不能不侈肆于宴安无事之日。惟逸能思危,安能惟始者,然后可以履盛持盈,永保天命。故管仲之警桓公以射钩,冯异之动光武以河北,其意一也。然桓公竟以骄侈不终,而光武之恭俭忧勤三十年如一日,其贤于桓公远矣。

原文

大司农江冯上言:“宜令司隶校尉督察三公。”司空掾陈元上疏曰:“臣闻师臣者帝,宾臣者霸。故武王以太公为师,齐桓以夷吾为仲父,近则高帝优相国之礼,太宗假宰辅之权。陛下宜修文、武之圣典,袭祖宗之遗德,劳心下士,屈节待贤,诚不可使有司察公辅之罪。”帝从之。

直解

大司农、司隶校尉,都是官名。司农掌出纳钱谷之任,司隶校尉专以督察奸邪。汉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即是宰相之职。其后王氏以外戚相继为大司马,专擅国政,王莽因之而移汉祚。到光武时,大司农江冯惩鉴前弊,建议奏说:“三公位尊权重,他的罪过无人纠举,恐养成祸乱。今司隶校尉本是京师督察的官,可着他访察纠举三公的罪过,则大臣知所警畏,不敢为非。”这虽是防患的意思,然人君信任辅相,优礼大臣,岂宜如此?于是司空衙门有个掾史陈元,上疏说道:“臣闻人君于臣,有大贤可为师的,能以师礼尊之,法其道德,便可以兴帝业;有次贤可为友的,能以宾礼敬之,资其谟议,便可以图霸功。故周武王以太公望为尚父,这便是师臣者帝;齐桓公以管夷吾为仲父,这便是宾臣者霸。若论近世,则我朝高祖也曾优厚相国之礼,如赐萧何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是也;太宗文帝也曾宽假宰辅之权,如容申屠嘉召治邓通是也。周家之典如彼,祖宗之德如此,今陛下只宜法周文王、武王,修其圣典,法我高祖、太宗,袭其遗德。劳心以下士,无有傲慢;屈节以待贤,无有猜疑。则宾师之礼既尽,帝王之治可兴。今既以为贤,立他为三公辅相,上佐天子,下统百僚。那司隶校尉,一有司官耳,乃又使之访察公辅的罪过,得以持其长短,成甚体统?尚何以为天子之股肱、百僚之师表乎?臣以为断不可如此。”光武因陈元说的有理,即从其言,而待辅相之礼加隆矣。大抵人主任相,只当审择于未任之先,不可致疑于既任之后。前时王莽所以能为祸乱者,乃是信任外戚之过,非信任三公之过也。若缘此故一概猜疑,苛求备责,谗谮易生,虽有太公、管仲之贤,亦岂得行其志哉!贾生有言:“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又曰:“鼠近于器,尚惮不投。”而况贵臣之近主乎?待大臣者,所宜深思也。

原文

赵王良从帝送歙丧还,入夏城门,与中郎将张邯争道,叱邯旋车。又诘责门候,使前走数十步。司隶校尉鲍永劾奏:“良无藩臣礼,大不敬。”良贵戚尊重,而永劾之,朝廷肃然。永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恢亦抗直,不避强御。帝常曰:“贵戚且敛手以避二鲍。”

直解

中郎将,是官名,主宿卫侍从之事。门侯,是守城门的官。辟,是举用。强御,是豪强抗拒的意思。来歙领兵伐蜀,卒于军中,还葬洛阳。光武亲率群臣与他送殡出城。有赵王名良,随驾送殡,回来入夏城门,与中郎将张邯争路。赵王怒,喝令张邯退回车子,让他先入,又怪责城门官,不该先放张邯进城。城门官既叩头谢罪,赵王仍着他当马前走行数十步以辱之。那时司隶校尉鲍永,是个刚正执法的人,就劾奏说:“赵王良位在侯王,本是国家的藩臣,乃不尊朝廷,斥辱天子之命吏,无藩臣之礼,大不敬!”赵王是光武之叔,贵戚尊重,而鲍永乃敢据法劾奏之,朝廷之上因此都肃然敬畏,不敢犯法。鲍永又举扶风人鲍恢做都官从事。都官从事,是司隶的属官,专访察百官之过失。鲍恢为人也刚直敢为,百官但有犯法,即行举奏,就是势要人家,能抗拒有司的,他亦依法纠举,无所畏避。光武常戒谕皇亲外戚家说:“你每各人且当敛手以避那鲍永、鲍恢二人,不要犯法取他劾奏。”夫人臣必能为君执法,而后朝廷之势尊;人主必能容其臣执法,而后朝廷之法行。今鲍永劾奏亲王,鲍恢攻击强御,光武不惟能容,且常举之以戒贵戚,此岂待贵戚之厚,不若一臣哉?盖容二臣者,所以正法也;正法者,所以尊朝廷也。使当时于执法之臣,一犯贵近,即从而加罪之,则人臣孰肯以身守法,而朝廷又安有肃然之治哉!史称光武明慎政体,总揽权纲,观于此益信矣。

原文

帝以睢阳令任延为武威太守,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直解

睢阳,是县名。武威,是郡名。雷同,是同声附和,如雷声之相应一般。光武知道睢阳令任延是好官,升他做武威郡太守。召来面见,戒谕他说道:“郡县官的名誉,全凭上司官荐举。你今去到地方,好生承事那监临的上司官,不可违拂了他的意思,以致损失了你的名誉。”这是光武故意试问任延,以观其意向何如。任延却以正对说:“臣闻古语说:‘忠臣不私,私臣不忠。’盖人臣实心为国为民,不顾自身的毁誉荣辱,这叫做忠。若只为身图,不顾国与民的休戚利害,这叫做私。二者相反,所以忠的便无私,私的便不忠,此必然之理也。故为臣者,所履而行的,必是正理;所奉而守的,必是公法。但观理法之是非,不徇上官之喜怒,这方是人臣的大节。若上官道可,我也道可,上官道不可,我也道不可,更不顾正理公法如何,同声附和,如出一口,似这等的人,虽是做了好官,要了名誉,却把国家的事都废坏了,百姓的困苦都不相关,岂陛下之福哉?今臣受国家厚恩,唯知奉公守法,上为国家,下为生民而已。毁誉祸福,岂暇顾哉!善事上官之言,臣实不敢奉命。”于是光武叹息说道:“卿所言是也!”其后任延在武威,内搏豪强,外御羌虏,置水官以理沟渠,置校官以兴儒雅,列名循吏,真可谓不愧其言矣。大抵郡县官务求声名,必善事上官;善事上官,必刻剥百姓。故上官好贿赂,则郡县必取民以馈遗之;上官好逢迎,则郡县必劳民以奔走之;上官好自尊大,则郡县必承望风旨,颠倒是非以阿顺之。于是监临官视此以为贤否,而举劾因之;铨曹视此以为优劣,而黜陟因之。故雷同者往往得美官,而履正奉公之士,为世所讥笑。吏治之日坏,有繇然也。要必严敕监司督察之官,崇奖悃幅无华之吏,无为声名所眩然后可。

原文

十三年,时异国有献名马者,日行千里。又献宝剑,价直百金。诏以剑赐骑士,马驾鼓车。上雅不喜听音乐,手不持珠玉。

直解

骑士,是扈驾的马军。鼓车,是载鼓的车。光武即位十三年,外国有以良马来献者,其马一日能行千里。又献宝剑,其价可值百金。光武虽以远人之意,受而不却,然未尝以之为宝。即以剑赐骑士悬带,以马驾鼓车,都不留自用。光武为人,素性不喜听音乐,手里并不曾持着珠玉为玩,其简淡俭约如此。盖人君好尚虽微,关系甚大。凡珠玉狗马音乐等事,一有所溺,皆足以妨政害治,而贻生民之祸。汉武帝只为好大宛之善马,南越之珠玑玳瑁,而穷兵远讨,坏了多少生灵。唐明皇只为好《霓裳羽衣》之曲,终日流连,废却政事,天下几至于亡。故古之圣王,抵璧于山,投珠于渊,不畜珍禽奇兽,不近淫声乱色,所以防其渐也。若光武者,诚可为万世之法矣。

原文

尝出猎,车驾夜还,上东门候郅恽拒关不开。上令从者见面于门间,恽曰:“火明辽远。”遂不受诏。上乃回,从东中门入。明日,恽上书谏曰:“昔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万民惟正之供。而陛下远猎山林,夜以继昼,如社稷宗庙何!”书奏,赐恽布百匹,贬东中门候为参封尉。

直解

上东门、东中门,都是洛阳城门。参封,是县名。光武一日曾出去打猎,到夜深方回。那时城门已闭,光武至上东门,有个守门的官,姓郅名恽,闭门不开,不放车驾进入。光武只道他不认得,着左右随从的人,见面于门间,使他识认。郅恽对说:“这等深夜,火光辽远,怎么辨得真伪?”终不开门。光武不得已,转从东中门进入回宫。至次日早,郅恽又上书谏说:“昔日周文王不敢以出游打猎为乐,使那万民只供正经的赋税,未尝无故滥费。且陛下以万乘之尊,远猎山林,昼日不足,以夜继之。陛下纵自轻,其如社稷宗庙付托之重何?臣未见其可也!”书奏,光武深嘉其言,赏郅恽布百匹,反将那守东中门的官,降为参封县尉。盖罪其门禁之不严也。夫当郅恽拒关时,他岂不认的是光武?但京城门禁,最宜严谨,深夜启闭,当备非常。故虽天子之诏,且不敢奉,况其他乎?光武之赏郅恽,诚悔其夜猎之过,而为社稷宗庙自爱重也。且郅恽以忤旨蒙赏,东中门候以顺旨被罚,惟论事之当否,不徇情之喜怒。赏罚如此,非明主其孰能之!

原文

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警急,未尝复言军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

直解

光武自起兵以来,身经百战,在兵间日久,已厌苦武事。又知道天下遭战争之苦,疲敝虚耗已极,都愿休兵罢战,得以息肩无事。只为隗嚣据陇右,公孙述据蜀中,二方未定,不得已用兵征讨。自嚣、述既灭,陇蜀既平之后,即专意休息,非有警急的边报,未尝说起军旅,恐其生事以劳民。皇太子曾一日问及攻战之事,光武说:“昔卫灵公问陈法于孔子,孔子以‘军旅之事,非为国之急务’不肯答他。今攻战事非尔所能及,可勿问也。”盖兵乃凶器,战乃危事,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若天下已定,而用武不已,则不惟国家多事,而民命亦不能堪矣。光武既平陇蜀,不言军旅,实有得于先王偃武修文之意。其身致太平,不亦宜乎?

原文

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繇,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时皇子东海公阳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首服,如东海公对。上繇是益奇爱阳。遣谒者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

直解

陈留、颍川、弘农、河南、南阳,都是汉时郡名。谒者,是近侍官。二千石,是郡守。国相、长吏是正官。此时光武方踏勘核实天下开垦地亩,照地起科,各郡太守都差人到京奏报地亩粮差的规则。陈留郡差一个吏来,他奏书板上写着两句说道:“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光武偶然看了,不晓得这意思,就诘问那差来的吏:“为何写这两句?”吏不敢承认,只支吾说:“从洛阳长寿街上拾得这奏牍,不知其意。”光武恼怒。此时光武第四子,封东海郡公名阳的,年才十二岁,在御幄背后说:“这吏是受他本府官分付,叫他把各处垦田的事体相比方耳。”光武问说:“即如此,何故说河南、南阳不可问?”东海公对说:“河南是京城地方,多有左右贵幸功臣田土;南阳是父皇的乡里,多有族属亲戚人家的田土。近臣近亲,这两样人家倚恃权势,占种地土往往违越法制,朝廷不知,人不敢言,所报数目不可为定准。所以说颍川、弘农与他郡中事体相同,可问,河南、南阳事体不同,不可问。”光武就着面前侍卫的虎贲郎将,诘问那差来的吏。那吏乃自首输服,说委的是这意思。光武见东海公聪明如此,越发奇爱他。因遣谒者官往各处地方,考察核实那郡守、国相、县令等官,但有阿谀奉承势要人家,及亏枉平民,不得均平的,都治以罪。自古国家要立法度,必须先从左右贵戚人家为始。若这两样人家任从豪横放纵,无所稽查,朝廷法度如何得行?因循日久,僭乱之祸皆繇此起,不独垦田一事为然也。东海公方在冲年便能知此,可谓资禀不凡者矣。其后竟立为太子,即位为孝明皇帝,岂非天启之哉!

原文

陈留董宣为雒阳令。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繇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栗。

直解

雒阳,是县名。苍头,是家奴。楹,是柱。文叔,是光武的字。光武时,陈留人董宣,做在京雒阳县令。光武之姊湖阳公主,有家奴白日行凶杀人,因藏躲在公主家里,官府拿他不得。一日公主出来游行,那家奴跟随在车上,董宣探知,先往夏门亭伺候他。公主车到,就拦驻了车,叩着马,不放过去,以刀画地,大声数责公主的过失,说他不该纵容家人,窝藏罪犯,乃喝奴下车,就亲手击杀之。公主即时回宫告诉光武,光武大怒,唤董宣来要打杀他。董宣叩头请说:“愿容臣一言而后死。”光武问说:“你要说甚么?”董宣对说:“陛下圣德中兴,当以法度治天下。若纵家奴杀人,不使偿命,是无法度了。家奴犯法,尚不能治,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棰杖,请得自杀。”就以头撞柱,流血满面。光武见他说得有理,急令小黄门持定他,不要他撞死,只着他与公主叩头谢罪便罢。董宣不从,光武使人将他头按下,董宣两手撑地,终不肯低头一叩。公主见光武有容董宣之意,从旁谮说:“文叔做白衣庶人时,曾藏亡命的、匿死罪的,官吏畏文叔之威,也不敢上门拿人。如今做了天子,其威反不能行于一令,而任其杀家奴乎?”光武笑说:“做天子却与白衣人不同。”盖布衣任侠使气,犹或可以妄为,若天子则法度所自出,若任意容私,是自家先坏了法度了,又何以正朝廷,而正万民?光武喜董宣如此鲠直,以其强了头项而不屈,遂称他做“强项令”。传旨着这强项令且出,既饶了,又赐钱三十万,以奖励之。董宣把钱尽分与手下诸吏,盖彰君之恩,欲诸吏皆效其所为,不畏强御也。董宣既受知于上,因此能搏击豪强,无所畏避,京师中莫不震栗,无敢倚势以犯法者。光武这一事,与戒贵戚避二鲍的意同。夫亲王至尊,一与朝臣争道,则司隶得以劾其罪,公主至贵,一纵家奴杀人,则县令得以数其失,而为司隶与县令者,又或以见称或以受赏。然则国法安有不行,而人心安有不肃者乎?故终光武之世,宗藩贵戚皆知循礼守法,保其禄位,有繇然矣。

原文

二十一年,莎车王贤欲兼并西域,诸国愁惧。车师等十八国俱遣子入侍,愿得都护。帝以中国初定,北边未服,皆还其侍子,厚赏赐之。

直解

莎车、车师,都是西域国名。贤,是莎车王名。都护,是总领属夷之官。光武二十一年,莎车王贤恃其强大,要兼并西域诸国。诸国自度弱小,敌他不过,恐为所并,都忧愁惧怕,要借大汉的兵力以为助。于是车师、鄯善、焉耆等十八国,一时都遣其嗣子入侍汉庭,以为质当。情愿请朝廷都护官一员,出去镇抚西域诸国,使莎车不能侵害。光武自思中国祸乱方才平定,北边匈奴尚未归服,兵戈始息,防御尚多,何暇又远及西域?于是将那各国侍子都发遣回去,仍厚加赏赐,以答其来意。至于都护之请,则寝而不行,恐劳费兵力也。夫西域诸国,武帝频年遣使出兵,糜费中国,以求其通而不得,今诸国自来纳款、质爱子、求都护,而光武不许。然武帝不免于虚耗,而光武不失为治平。繇是观之,中国之轻重,固不在戎狄之去来,又何必徒敝吾民以事无益哉!

原文

二十四年,匈奴八部大人共议立日逐王比为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愿永为藩蔽,捍御北虏。事下公卿,议者皆以为天下初定,中国空虚,夷狄情伪难知,不可许。五官中郎将耿国独以为宜如孝宣故事,受之,令东捍鲜卑,北拒匈奴,率厉四夷,完复边郡。帝从之。

直解

大人,是虏中各部落的头领。鲜卑,是东胡国名。光武时,匈奴中有个日逐王名比,是呼韩邪单于之孙,管领匈奴南边八个部落。这日逐王自以不得立为单于,常怀怨恨,欲与单于相图。至建武二十四年,那八个部落的头领,共议立比为呼韩邪单于,仍袭他祖公的名号。以他祖公呼韩邪尝依汉得安,如今也要自附于汉,以求中国之助。于是率众到五原郡塞上,自请称臣内属,愿永为汉之藩蔽,替中国堵截北虏。光武将这事情,下与公卿每会议。那时会议的都说:“若受了匈奴之降,须用金帛赏赉他,万一他国内有难,又须出兵去救他。今天下初定,中国空虚,岂可复费中国之力,与夷狄作主?且夷狄狡诈,真伪难知,不可许也。”独有五官中郎将耿国议说:“昔孝宣帝受呼韩邪之降,边境无事者数十年。自中兴以来,匈奴骄慢,屡为边患。今幸他国内分离,他的孙子又来纳款,宜如孝宣帝时故事受他,就使他近塞居住。东边捍蔽着鲜卑,北边抗拒着匈奴,以夷狄而御夷狄,最为中国之利。且以倡率勉励诸四夷,都效他这般归顺,又乘边境无事之时,得把那沿边诸郡被匈奴残破的,渐渐修复,却不是好?”光武以耿国之说为是,遂从其计,立日逐王为单于,号做南匈奴。于是匈奴遂分为二矣。尝观西域诸国,各请内属,光武不受,今南匈奴请降,而光武受之,何也?盖先时中国初定,匈奴方强,故却西域之请,而专意北虏,所以安中国也。至此时匈奴有分争之衅,而我得以乘其敝,故受南匈奴之降,以共制北虏,亦所以安中国也。且西夷北虏,其势不同:西域之去来,不足为中国之轻重;而北虏之分合,则有关于边境之安危。故制御之策,不同如此。其后南北匈奴互相攻击,而中国晏然,累世无兵革之警,斯其效昭然可睹矣。

原文

二十六年,初作寿陵。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使迭兴之后,与丘陇同体。”

直解

建武二十六年,光武自家预先造下生坟,叫做寿陵。谓之寿者,盖取考终之意。光武说:“上古时,帝王丧葬,其礼甚简。陵前摆列人物,都是土烧成的,冥器之类,都是瓦的。以素木为车,茅草为马,不用金银珠玉,其葬之薄如此。所葬之地,又都只因地势之高下,不另起山陵丘冢,所以然者,不但节省财力,亦欲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免于发掘之患也。今我所制造的寿陵,其地不过用二三顷,不必太广,亦略仿古人之制,因山为高,因地为下,不必又筑土为山陵,凿地为陂池,止通沟渠,令可流水便罢。庶使继汉迭兴之后,虽朝代不同,此坟陵体制,与丘阜陇阪一般,人莫知其处,可以保全而无患也。”夫死者,人情所忌讳也,而光武预作陵寝于生前。穷奢极费,以厚葬为礼者,秦汉以来之敝俗也,而光武务从简俭。比那秦家骊山之制,用徒七十万,耗费天下财力,不数年而遭发掘者,何其愚之甚哉!以此益知光武见之明,而虑之远也。

原文

臧宫、马武上书曰:“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首,安则侵盗。今人畜疫死,旱蝗赤地,疲困乏力,不当中国一郡。今命将临塞,厚悬购赏,北虏之灭,不过数年。”诏报曰:“《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而复欲远事边外乎!诚能举天下之半,本传此句下有“以灭大寇”四字。岂非至愿!苟非其时,不如息民。”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者。

直解

黄石公,是秦时有道之士,曾授书于张良,叫做《素书》。光武二十七年,北匈奴屡被南匈奴抄掠,不能自安,也要与汉家和亲。那时汉朝有两个猛将,叫做臧宫、马武,齐上本说道:“匈奴之性,惟知贪利,没有礼法与信义。穷迫时,则稽首投降;及安乐时,又侵犯为寇。不可以恩信结得。今闻虏中地面,人畜遭瘟疫多死,又有大旱蝗虫之灾,数千里尽成空地,一无所收,疲困乏力,不能当我中国的一郡。此天亡匈奴之时也。今若乘此时,遣将临边,悬厚赏之格,以告谕东胡、西羌诸国,使他左右夹攻,则北虏亡灭之期,不出数年耳。岂可舍而不诛,以养寇遗患乎?”光武下诏答他说道:“黄石公书上说:‘天下之事,柔者偏能制刚,弱者偏能制强。舍近而谋远者,徒劳而无功;舍远而谋近者,安逸而有终。所以说,务广辟其土地者,必致荒乱;务广施其德泽者,乃能强盛。’这几句都是黄石公的格言,大抵恶刚强而戒远图,真有国家者之所当念也。今我国内自无善政,天降灾变,也连年不息。方自忧之不暇,而又欲穷兵远讨,从事于边外乎?假如时势可为,就是用天下一半之力,以灭此大寇,岂不是我的至愿!苟非其时,不如且休息民力,保守中国,以遵黄石公守弱谋近之戒可也。”自此以后,诸将知光武有休兵之意,莫敢再言兵事者。盖帝王之制御夷狄,于其来降,则以恩抚之,至其有侵犯之衅,亦不过预修武备,固守边疆,使之不能为大害而已。若忿其难驯,乘其衰敝,遂欲发兵深入其地,将见虏未必灭,而中国之疲耗,已不可胜言矣。光武引黄石公之说,以却臧、马二将之请,何其识明而虑远哉!

原文

三十年,车驾东巡。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诏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于是群臣不敢复言。

直解

封,是加土于山上。禅,是设坛于山下。泰山,是东岳山名。自秦汉以来,相传古者帝王在位年久,天下太平,则于东岳泰山上,行封禅祭天之礼,以告成功,而延福祚。自书传所记,曾封禅泰山者,有七十二君,这都是世俗夸诞之言,非圣帝明王兢业守位之道也。光武即位之建武三十年,车驾出去巡狩东方。此时天下无事,群臣因而献谀说道:“自古帝王都曾封禅,今陛下即位三十年,功德茂盛,礼当封禅泰山,好趁此东巡而行之。”光武不许,说道:“封禅泰山,是因天下太平而告成功。今我即位虽三十年,当战伐疮痍之后,无德于民,百姓每未免愁苦,怨气满腹。若说太平,我将谁欺,敢要欺天乎,天如何欺瞒得?孔子说:‘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言林放尚能知礼之本,泰山必不享非礼之祭。今何必务此虚名,载在史书上,徒污辱那七十二代圣君所编的图录,以取天下后世讥笑乎!”于是群臣乃不敢复言封禅事矣。按封禅之礼,不见于圣经,惟秦始皇尝为之。至于汉武帝信方士祷祀之说,登泰山,禅梁父,而侈心日肆,卒之海内虚耗,汉业几倾,安在其为太平有功乎?夫自古圣王兢兢业业,日慎一日,然后能永保天命。三代以后,惟汉文帝功德最盛,然观其临终遗诏说:“朕在位二十余年,嗣守先帝洪业,常恐其不克终。”是其心未尝敢一侈然自放也。而天下后世称文帝之德者不衰,又何必封禅以夸世俗哉!今光武之拒群臣,止是谦让未遑,尚未能明言其非礼也,故未几而又信谶文以行之,盖信道不笃之过也。

原文

京师醴泉涌出,又有赤草生于水涯,郡国频上甘露。群臣奏言:“灵物仍降,宜令太史撰集,以传来世。”帝不纳。帝自谦无德,郡国所上,辄抑而不当,故史官罕得记焉。

直解

光武之末年,京师有醴泉涌出,其味甘美,如酒醴一般;又有赤色瑞草,生于水滨,各处郡国常奏上有甘露之瑞。于是群臣奏说:“灵异之物频仍而降,这都是圣德所感,非偶然也,宜宣付史馆,令太史官撰集成书,以传示来世。”光武不听,每自谦己无功德可致祥瑞,凡郡国所进上的,辄抑止之而不敢当,往往不曾宣布。所以当时祥瑞虽多,然史宫少得记载焉。夫水泉雨露、草木鸟兽,或色味稍别,或形质特殊,此皆出于气化之偶然,不足为瑞。惟人主一好之,则天下之搜求假饰以中其欲者,纷纷而至,甚有指菌为芝,指雀为鸾者,记在史书,徒取后世之嗤笑耳。尝观汉文帝之世,不闻祥瑞而天下称治;至于武帝,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瑞,史不绝书,而竟无补于海内之虚耗。然则祥瑞果何益乎?光武抑祥瑞而不书,非独谦让,盖其所见者远矣。

原文

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乘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

直解

这一段,是史臣总叙光武的好处。光武每日天明时,便出来临朝,直到日西时,才罢朝回宫,其勤政如此。罢朝之后,又时常引见公卿大臣及宿卫的郎将,与他讲论经书中的义理,直到夜半才去歇息,其勤学如此。皇太子见光武这等劳苦,恐过用了精神,每乘空进谏说:“陛下励精图治,固有大禹、成汤之明,而形神过劳,恐失了黄帝、老子所以养性之福,愿且颐养爱惜自家的精神,使常安闲自在,何必这等朝夕勤苦?”光武说:“我自喜欢与群臣讲论,考求经典,启发志意,以此为乐,不觉疲倦。”其勤劳出于天性如此。虽值衰乱,起于民间,百战而有天下,用征伐以成大业。及天下既定,便偃武修文,功臣退奉朝请,文吏进而用事,以武取之,以文守之,其文武并用如此。又且明慎政体,悉得其枢要,总揽权纲,无失其操柄,量其时之所宜,度吾力之所能,务在可行,不为迂阔,凡所举动,一无过差,故能恢复前烈,于高祖有光,而身致太平,成建武之盛治也,光武之为君如此。规模弘远,而节目精密,此所以能振炎运于中衰,而垂东汉二百年之统欤!

明帝

显宗孝明皇帝,名庄,是光武之子。在位十八年,庙号显宗。

原文

冬十月,上幸辟雍,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直解

辟雍,是古时太学之名,即今国子监。缙,是插,绅,是大带,插笏于带间,叫做缙绅。亿,是十万。明帝即位之二年冬十月,车驾临幸太学,初行先王养老之礼。古时养老,于公卿中选年高有德的,号做三老。又选年高更历世事的,号做五更。天子以父师之礼事之,迎之以安车,授之以几杖,又亲自割牲、执酱、执爵,供奉他饮食。所以敬老尊贤,帝王之盛节也。自秦汉以来,此礼久废,至明帝始举行之。以其贤臣李躬为三老,师傅桓荣为五更,而飨之于太学,凡一应迎送供奉的仪节,都照依古礼。行礼既毕,又引桓荣及其门下弟子,同上讲堂,明帝亲自与诸弟子辩论经义。诸弟子各手执经书,在帝座前质问疑难处,明帝一一与他讲解。此时大礼初行,人所创见,冠带缙绅之人,罗列在桥门外,观礼听讲者有亿万多人,其崇尚教化而感动人心如此。自古帝王莫不以礼乐教化为急务,然三代而下,尊师重傅,好学崇儒,未有如明帝之甚者。固是他天性过人,又为太子时,曾受经于桓荣者十余年,所以道理讲明得多,慨然有慕古之志,至降天子之尊,宾礼老更,而不以为厌。故永平之治,粲然可观,岂非务学之效哉!

原文

三年,立贵人马氏为皇后。后,援之女也。德冠后宫,既正位宫闱,愈自谦肃,好读书。常衣大练,裙不加缘。朔望诸姬主朝谒,望见后袍衣疏粗,以为绮縠,就视,乃笑。后曰:“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

直解

大练,是粗厚的丝帛。绮,是文锦。縠,是绉纱。明帝永平三年,册立后宫贵人马氏为皇后。后乃功臣马援的少女,光武时,选入太子宫,上事皇太后,下接同列,曲尽道理,其贞淑之德,在后宫为第一。故明帝以母后之命,立为皇后。既正中宫之位,尊贵已极,越发谦谨整肃,无一毫奢侈放纵的意思。平日无他嗜好,只喜好诵读书史。寻常穿的袍服,不尚华美,只是粗厚的纻丝绢帛之类,裙裳下边,不加缘饰。每月朔望,众妃嫔公主每都来朝谒,望见皇后袍服疏粗,只道是锦绮罗縠奇丽之物,及就而视之,乃笑道:“这样粗衣,岂是皇后所服的?”马后不好自说是节俭,只权词解说:“这丝帛虽粗,却耐得浣洗,好染颜色,故用以为衣服耳,岂可以为朴陋耶?”大抵宫闱服御虽微,而风化所关甚大。自皇后安于俭朴,则六宫妃主必不敢以华靡相高,而凡戚里人家亦莫不敛饬矣。民间传闻,以为宫中尚然如此,又岂有不安于布素者乎?繇是绮縠之物将无所用,淫巧之工自不肯为,天下物力必然滋殖。其所以助成德政者,岂小补哉!此马后之贤,所以为东汉首称也。

原文

帝思中兴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以邓禹为首,次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佑、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又益以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马援以椒房之亲,独不与焉。

直解

椒房,是皇后住的宫,以椒和泥涂壁,故名椒房。明帝追思光武时中兴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的形像于南宫之云台,传示后世。以邓禹之功最多,列居第一。其次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佑、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这二十八人或从光武起南阳,或从光武定河北,都有佐命之功。此外又加添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四人。盖王常、李通之推戴,窦融之归顺,卓茂之不仕王莽,皆有功德可称故也。凡所画的共三十二人。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北伐功劳甚多,本当在图画之列,只因他是马皇后之父,明帝不欲己有私外戚之名,故舍马援而不与焉。夫马援平陇蜀,征交趾,其功不在吴、贾诸臣之下,即使图形云台,藏名太室,天下后世孰议明帝之为私?而帝乃以外戚之故,遂不敢录,其亦避嫌之过矣。然帝能不私后家,终其世,后之兄弟未尝改官,而后亦能仰体此意,不为外家少求恩泽,此皆可为后世法也。

原文

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公卿大臣数被诋毁,近臣尚书以下至见提曳。常以事怒郎药崧,以杖撞之。崧走入床下,帝怒甚,疾言:“郎出!”崧乃曰:“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未闻人君自起撞郎。”帝乃赦之。是时,朝廷莫不悚栗,争为严切以避诛责,唯钟离意独敢谏争,数封还诏书,臣下过失,辄救解之。

直解

汉时尚书秩二千石,是掌管文书的官,与今尚书不同。郎,是直宿的郎官。明帝天性褊急苛察,喜以耳目窥人隐微处,而发其阴私,以是为聪明。在朝公卿大臣,稍有过失,往往当面数说耻辱。近侍官员,自尚书以下,稍不如意,或以物掷击,或左右拖拿,殊不能优容。当时有个郎官叫做药崧,曾因事触忤明帝恼怒,自持杖去打他。药崧走入御床下躲避,明帝越发恼怒,急呼药崧快出来。药崧乃从床下说道:“闻之古礼说天子之容,穆穆然深远,诸侯之容,皇皇然和美,这才是上人的气象。几曾闻为人君的,乃自起持杖而击郎,无乃失穆穆皇皇之体乎?”明帝感悟,始赦其罪。此时朝廷上大小官员,无不悚惧战栗,惟恐稍有疏失,以至得罪,争为严切,求免罪谴,谁敢进谏?独有尚书姓钟离名意的,他敢上书谏争,说:“当务宽大,不可严急如此。”纵是诏书已下,若事体不可的,往往封还不行。臣下但有过误,或被谴责,辄为从容救解之。使明帝释怒而后已,不敢阿谀承顺,以遂君之非。若钟离意者,亦可谓忠直矣。自古君德贵明不贵察。明,如日月在天,万物皆照;察,如持火照物,用力劳而不免有蔽。盖其所见者小,而所失者大也。然人主恃聪明,则必流于察;喜苛察,则必伤于急;上愈急,则下愈欺。人无所措手足,且相率而为诞谩矣。又或乐宽大之名,而优游姑息,以至长恶容奸,废时失事,亦非所以为明也。古语云:“宽猛相济,政是以和。”惟明君能辨之。

原文

初,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其书大抵以虚无为宗,贵慈悲不杀。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修炼精神,以至为佛。善为宏阔胜大之言,以劝诱愚俗。精于其道者,号曰沙门。于是中国始传其术,图其形像。而王公贵人,独楚王英最先好之。

直解

天竺,是西域国名。沙门,即今之僧人。这一段,记佛法入中国的缘繇。初明帝闻西域天竺国有神,名叫做佛。佛字,即是觉字,言众生迷失了本性,能觉悟的乃是佛也。明帝因此就遣使臣往天竺国去,求其道术,始得佛书。及其弟子为沙门的,同到中国来,从此中国始有佛法。这佛书上所说的,大略以虚无为主,言天地万物都是幻妄。他所崇尚,只要慈悲不肯杀生,所以常持斋素。说人死后,灵性还在,随即受形,又复托生,即是轮回之说。人生时所行,或善或恶,死去都有报应。善者升天堂,受快乐;恶者入地狱,受苦楚。即是因果之说。所以只要勤下功夫,守戒习静,修练自家的精神以至觉悟而为佛,方脱得生死轮回之苦。又善为宏阔胜大之言,以见佛力神通无边无量,古今世界,唯我独尊,使人一意信向他,以劝化引诱那世俗愚蒙的人,同归于善。就中有深得这道术的,号为沙门。沙门译做息字,言能正息妄念而为佛也。于是中国始传其道术,图其形像以奉事之,而铸像建寺,皆从此起。当时王公贵人,独有明帝的兄楚王英最先喜好,敬奉其道,然其后竟以谋反诛,则佛法之不足信亦明矣。大抵古圣相传,只是此心,祸福之几,惟心所造。一念之善,福不求而自至;一念之恶,祸欲避而不能。自生人以来,未有易此者也。究观佛氏之说,其意也只是劝人为善,禁人为非。其言之精粹而近理者,则中国圣人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已自说尽。初无异指,而其流之弊,乃至欲弃父母、离妻子、灭人伦、废本业,以求所谓佛者,斯大乱之道也。世人往往惑于其说,至于糜费财力,兴建塔庙,以广福田;毁坏身体,捐弃骨肉,图生净土。然毕竟世间几人成佛?几人为仙?岂如尧、舜、周、孔之道,明白正大,近足以正心修身,得天人之佑助,远足以平治天下,措斯世于康宁,顾不简易而切实欤?此学道者所当明辨也。

原文

九年,帝崇尚儒学,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孙,莫不受经。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立学于南宫,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搜选高能以授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

直解

期门、羽林,都是扈卫禁军的名号。明帝崇尚儒学,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大臣的子弟、功臣的子孙,莫不教他从师受经,欲其通于学问,以为他日治天下国家之用也。又以贵戚之家,多不知书,往往溺于骄奢以失富贵,乃为皇亲樊氏、郭氏、阴氏、马氏四家诸年幼子弟,立个学馆于南宫,号“四姓小侯”。置五经之师,求选经术精通、行能高洁的人充之,与小侯每讲授学业。下至期门、羽林之士,虽是介胄武夫,也都着他习通《孝经》章句,其崇尚儒学如此。那时声教远被,匈奴君长也慕中国文明之化,遣子来入太学,而学校之盛至此极矣。自是礼乐修,明儒先辈出,济济洋洋,几同三代,至于东汉之衰,而余风未殄,则崇儒劝学之明验也。

原文

十一年,东平王苍来朝,月余还国。帝遣使手诏赐东平国中傅曰:“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事最乐?’王言:‘为善最乐。’其言甚大。今送列侯印十九枚,诸王子年五岁已上能趋拜者,皆令带之。”

直解

东平王苍,是明帝同母弟。光武十一子,惟苍最贤,明帝极爱重之。中傅,是官名。永平十一年,东平王苍从本国来朝,明帝留住月余方遣归国。既归,仍思念他,又手写一诏书,遣人持赐东平王辅导官中傅说道:“近日东平王来朝,曾从容询问他:‘你处家以何事最为快乐?’王答说:‘只有为善一事,最为快乐。’夫藩王处富贵之极,苟纵其欲,何求不遂?而人之常情,所以快意适心者,不过是声色、财货、盘游、弋猎之娱而已。今王乃以为善为乐,而别无所好,可见他志向高迈,识度深远。其所以保国家而贻子孙之道,实在于此。其言包括甚大,非浅陋之见所能及也。今送列侯印一十九颗,但是王的子孙,年五岁以上,能趋走跪拜的,都着悬带此印,比于列侯以旌赏之。”按东平王此语诚为格言。古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今世人之所谓可乐者,不过只是这几件。然至其流荡忘返,乐极生哀,或身婴疾患,而夭折其寿命。或荒废政务,而覆亡其国家。向之所谓乐者,乃天下之至苦耳。智者而能觉悟于此,制节谨度,清心寡欲,爱惜精神,动循礼法,则身体康健而有乔松之寿,国家治安而有圣哲之名。庆流子孙,声施万世,天下之至乐,孰大于是!奈何人之常情唯求取快于目前,而不能图虑于久远。往往弃此而取彼,至于堕落苦海,不能救拔,身殁名丧,虽悔何追?殊可悲也。然则东平之言,岂独为藩王者所当深思哉!

原文

帝遵奉建武制度,无所变更,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馆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千万,谓群臣曰:“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则民受其殃,是以难之。”公车以反支日不受章奏,帝闻而怪之曰:“民废农桑,远来诣阙,而复拘以禁忌,岂为政之意乎!”于是遂蠲其制。是以吏得其人,民乐其业,远近畏服,户口滋殖焉。

直解

建武,是光武的年号。公车,是掌受章奏之官。反支日,是历书上禁忌的日子。汉家相传,凡遇反支日,便停封不奏事。明帝在位凡十八年,所行的事,都只遵守着光武立下的制度规模,无所更改。盖以光武圣德中兴,百凡制度都熟思审处,至明至备,为子孙者,只当谨守成宪,不可妄意纷更也。又鉴于王氏五侯之祸,凡后妃贵戚人家,只是优之以恩礼,并不得辄封为侯爵,亦不许他干预朝政。光武之女馆陶公主,尝为其子求做郎官,入备宿卫,明帝不许,但赐钱一千万,又对群臣说:“天上太微垣中,有二十五个星,叫做郎位星,可见这郎官职位虽卑,然上应列宿,非同小可。出补外任,便是县令,宰制百里,一方生灵之命寄托于他,苟非其人,百姓每便受其祸,岂可容易与人?所以不敢轻许也。”公车官以每月反支日例有禁忌,不受章奏。明帝闻而嗔怪说:“百姓每抛弃了农桑,远到阙下,进本陈诉,指望即日替他奏闻,若复拘以禁忌,耽误了他的生理,岂是朝廷宣达下情的意思?”从此便除了这禁忌,虽反支日,也受奏章。明帝之留心政务如此,所以那时官无滥授,而皆得其人;民无废时,而皆乐其业。永平之治,内自京师,外达四海,无不畏服。民间户口日见蕃殖矣。夫谨守法度,裁抑外家,慎重郎官,通达章奏,以至于吏称民安如此,此明帝之所以为明也。

章帝

肃宗孝章皇帝,名炟,是明帝之子。在位十三年,庙号肃宗。

原文

是时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尚书陈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乃上疏曰:“臣闻先王之政,赏不僭,刑不滥,与其不得已,宁僭无滥。往者断狱严明,所以威惩奸慝。奸慝既平,必宜济之以宽。夫为政犹张琴瑟,大弦急者小弦绝。陛下宜隆先王之道,荡涤烦苛之法,轻薄棰楚以济群生,全广至德以奉天心。”帝深纳宠言,每事务于宽厚。

直解

永平,是明帝年号。棰,是竹片,楚,是荆条,这两件都是刑具。明帝性喜苛察,俗吏争尚严切以称其意。至章帝即位之初,此时承永平年间故事,吏治还尚严切,尚书官决断众事,科罚人罪,大率务近于重,不肯从轻。尚书陈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刻之俗,乃上本说道:“臣闻先王之政,赏必当功,而不至于僭差;刑必当罪,而不至于滥及。这二者都不可过,然与其不得已而过,则宁可赏有僭差,不可刑有滥及。盖过于赏,犹不失为忠厚之心,而过于刑,则遂至伤生灵之命。故赏可过,刑不可过也。往时朝廷断狱,每过于严明者,盖以法度久弛,奸慝未平,故特用刑威以惩治之,所谓政宽民慢,则纠之以猛者耳。今奸慝既平,必宜轻省刑罚,而济之以宽,然后政为得中,人无冤滥。岂可复循前世之政,而以猛济猛哉?夫为政者,譬如张琴瑟一般,张琴瑟之弦,须缓急得宜,大小相调才好。若大弦忒紧则各弦都要紧以应之,那小弦微细,必至断绝矣。然则为政者,上严密,则下何所容?上急促,则下必扰乱,其弊亦犹是也。今陛下宜隆尚先王宽仁之道,荡涤近世烦苛之法。将笞杖等刑一一轻减其数,以济活百姓每生命。推广好生之德,以奉顺上天之心。救时之政莫切于此。”章帝览陈宠所奏,深嘉纳之。于是除钳钻之刑,罢妖恶之禁,每事务从宽厚,而汉之法自是称平矣。盖人君之治天下,以宽仁为本,而其仁天下,尤以刑狱为要。汉家法网,既伤于密,而永平之间,有司又承望上旨,争以酷刻为事。观楚王英一狱,株连者至数千人,则当时之刑,冤滥可见。故章帝承其后,不得不济之以宽也。光武、明帝以明作振之于前,章帝以敦大养之于后,此东汉之治所以为盛欤。

原文

二年,太后兄卫尉马廖,虑美业难终,上疏劝成德政,曰:“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长安语曰:‘城中好高结,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斯言如戏,有切事实。”太后深纳之。

直解

卫尉,是官名。创字与疮字同。结字与髻字同。章帝之母马太后,天性俭朴,内外从化,永平建初之间,助成朝廷美业,天下称其贤。至建初二年,太后的兄卫尉马廖,恐其富贵既极,不能久持,盛美之业难以克终,乃上一疏,劝成德政,说道:“夫政出于朝廷,风行于郡国,或美或恶,改变移易,都有个本原,不可不慎也。古书说道:‘昔日吴王阖闾喜好击剑的武士,以其善斗也。此风一倡,那百姓每都去学剑,往往为剑刃所伤,身上多有疮痕。楚灵王喜好细腰的女子,以其善舞也。此风一倡,那宫中妇人,或减食以求腰细而多至于饿死。’盖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也。今京师中也有俗语说道:‘京城之好尚,乃四方所观法。若城中喜用高髻,则四方之髻必至于一尺,比城中又高矣;城中喜画阔眉,则四方之眉必至于半额,比城中又阔矣;城中喜着大袖的衣服,则四方之袖必至于用全匹丝帛为之,比城中又大矣。’这样言语虽似戏谑,其实上行下效,理势必然,切于事理,非虚谈也。今诚能常持俭朴,无变初心,则德政可成,而美业可终矣。”太后闻其言,深加听纳,故终太后之世二十余年,俭朴如一日。诸舅兢兢,不敢少逾法度,朝廷政化大有裨益,而外家恩宠亦得保全。若马廖者,可谓识明而虑远者矣。

原文

四年,校书郎杨终建言:“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帝从之。诏太常:“博士、郎官及诸儒会白虎观,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作《白虎议奏》,名儒丁鸿、楼望、成封、桓郁、班固、贾逵及广平王羡皆与焉。

直解

石渠阁,是藏秘书的去处,在未央宫北。白虎观,是白虎门的楼观,在北宫。章帝建初四年,校书郎杨终建议说道:“先朝孝宣皇帝曾广招众儒生每,就石渠阁上讲论五经同异,亲赐裁定,使诸说有所统一,学者知所遵守,其后稍稍以衰乱废业。中兴以来,天下治平无事,学者趁此时,正好从容讲求,以成就学业。而浅陋之徒各主其师说,章分句析,穿凿附会,以破坏大体。异说纷纷,都失了圣经的本意,学者不知所从。今宜如宣帝石渠故事,会集诸儒,与之论定,垂示永久,以为后世法则。”章帝依杨终所奏,就命太常官,率所属五经博士及各署郎官与众儒生每,会集在北宫白虎观里面,讲论五经中注释同异,将那诸家所说的参酌其是非。章帝亲自览诸家之说,传旨裁决务求至当,以归于一,使天下学者依此诵习,而不惑于异说。于是作《白虎议奏》凡四十篇,引经断义,即今所传《白虎通》是也。当时名儒如侍中丁鸿、太常楼望、少府成封、屯骑校尉桓郁、玄武司马班固、卫士令贾逵,与明帝第三子广平王刘羡,都在其中。自是五经训诂赖以仅存。其后宋儒得有所据,以为注释而发明大义,羽翼圣真,亦汉世诸君之力也。大抵人君亲儒臣,讲经义,为益甚多。记诵博,则闻见广;思索勤,则智识开。专心致志,则内无放逸;体验扩充,则外有资助。审学术之邪正,可以辨人才;察事理之当否,可以决政务。以胜嗜欲,则养寿命之源;以希圣贤,则垂明哲之誉。其视声色玩好、射猎逸游之娱,无益而有损者,万不侔矣。故曰:“明君以务学为急,治天下者,岂可以为粉饰太平之具,而不加之意哉?”

原文

八年,中郎将窦宪恃宫掖之势,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曰:“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乎!久念使人惊怖。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宪大惧,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

直解

章帝八年,有中郎将窦宪,是窦皇后的亲兄。那时章帝宠厚外戚,把窦宪兄弟都擢居贵近之职,亲幸无比。因此窦宪就倚恃皇后的声势,把贱价强买沁水公主的庄田。公主畏其势,不敢与他论价,章帝也被他瞒了,只说是两平交易,到后来这事发觉,才知他倚势强买。章帝大怒,召窦宪入宫,切责他说道:“昔赵高欺秦二世皇帝,当面指鹿为马,蔽主行私,而秦以之亡。如今你自家想前日欺谩着朝廷,强夺公主家庄田,比赵高指鹿为马之事相去几何?仔细思量起来,使人十分惊怕。想你所恃的,不过说你是皇亲外戚,不好行法耳。不知王法无亲,若将我祖宗的法度行起来,便弃舍了你一个窦宪,也只当孤雏腐鼠一般,何足介意!”窦宪闻帝之言,始大惶惧。皇后乃脱了冠服,替他再三谢罪,许久才得解释,姑饶了他。观章帝此一事,可谓能裁抑贵戚矣。然竟不能加罪而宠任之如故,则为窦宪者将何所复惮乎?故其后窦氏专恣愈甚,势倾天下,几致大祸,实章帝之姑息,有以养其乱也。古人论君德,以刚为尚。若章帝者,岂非短于刚德之为累哉!

原文

二年,诏曰:“夫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朕甚厌之,甚苦之。安静之吏,悃愊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如襄城令刘方,吏民同声谓之不烦,虽未有他异,斯亦殆近之矣!夫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以轻为德,以重为威,四者或兴,则下有怨心。吾诏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治,民或失职,其咎安在?勉思旧令,称朕意焉!”

直解

章帝留心吏治,于元和二年,下诏书说道:“夫国家设立官长,本以为民,故为官的,必能爱养斯民,方为实政。如今世俗做官的,不务本等职业,只去粉饰那虚文外貌之间,要取名誉,虽若可喜,而其实无益于民,这等的官我甚厌之,甚苦之。若那安静之吏,只是诚心爱民,朴朴实实的做去,不事矫饰,外面全无才华可观,眼前虽不见他有赫赫的功绩,到久后与百姓相安,却受他的利益处甚多。课其治效,以日计之,虽若不足,以月计之,实为有余。这等的才是好官。如襄城县令刘方,吏民每与他相安,众口一词,都说他刑清事简,安静不烦。看他行政,虽未有别样卓异,然拟诸悃愊无华之吏,亦庶几近之矣,此我之所甚喜者也。夫俗吏之弊有四:以行事苛细,显他精察;以问事深刻,显他聪明;以轻出人罪,市他恩德;以重入人罪,逞他威严。若只这等做将去,那下民必被其害,而有愁怨之心。为民父母者,岂宜如此?我诏书累下,惓惓以四事为戒。赍诏的使者,冠盖相接于路,晓谕不为不勤矣。而为吏者,不见加修其政治,百姓每或至不遂其生理,其过安在?无乃视诏令为虚文,而不肯奉行之故欤?自今其勉思向来的诏令,加意奉行,以称我爱民望治之意焉。”夫俗吏伤化,而能要显名;良吏便民,而类鲜近效。今章帝乃厌苦矫饰之为,而崇尚悃愊之政。如刘方无他异能,特以不烦之故,至蒙褒奖,可谓深知民生之休戚,灼见吏治之是非者矣。百世之下,读其诏令,犹可想见温厚恻怛之意,虽古之仁君,何以过哉!

原文

博士鲁国曹褒上疏,以为宜定文制,著成汉礼。太常巢堪以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帝知诸儒拘挛,难与图始,朝廷礼宪,宜以时立,乃拜褒侍中。玄武司马班固以为宜广集诸儒,共议得失。帝曰:“谚言:‘作舍道旁,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昔尧作《大章》,一夔足矣。”

直解

《大章》,是帝尧所作之乐名。夔,是后夔,尧时典乐之官。东汉自光武中兴,崇尚经术,然天下初定,日不暇给,明帝虽曾临幸辟雍,讲学行礼,而仪文制度尚多缺略,未经裁定。到章帝时,博士中有个鲁国人曹褒,上疏奏说:“宜及时裁定文制,以著成汉家一代的典礼。”当时太常官巢堪奏说:“制礼作乐,乃是一朝的大典,量曹褒一人之见,如何便定得?不可听从。”章帝晓得那众儒生每拘泥故常,无通达之见。起初创立时,难与他谋议,而朝廷上礼文宪典,委宜及时建立,不可因循,就拜曹褒为侍中之官,使他日直禁中,讲求礼制。那时玄武门司马班固也奏说:“这事体重大,还该遍征诸儒,会集一处共议得失,方可裁定。”章帝说:“今俗语有云:‘若人家盖造房屋,在大路边,使往来的人各出意见,议论可否,纷纭不决,就造三年也成不得。’如今聚会着讲礼的,人自为说,家自为论,往往相争不定,就如告状对理的一般,这叫做聚讼。此以为是,彼以为非;此以为非,彼以为是。互生疑异,可否相持,徒使执笔主议的停阁而不得下,此与道旁作舍的何异?古时帝尧作《大章》之乐,止用一个后夔已自彀了,何必多人?”章帝此言,盖亦有见天下的事功,所以不得成就者,其失只在议论太多。如舜之好问好察,何尝不谋之于人?至于执两端而取中,则出于一心之独断,初未尝徒徇人言也。后世人臣,既无揆事之定见,又无任事之实心。每朝廷有大议,浅陋者,掇拾以塞其责;刚愎者,忿戾以执其偏;趋时者,承望而不尽其情;泥古者,迂阔而不适于用。或甲可乙否,而不肯相下;或前非后是,而不能坚持。诸说混殽,徒乱观听,以致朝廷的事,或方行而遽止,或已罢而复行,一切纷纷,有损无益。故申公谓:“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议论多而成功少,此宋之所以亡也,图治者尚鉴兹哉!

和帝

孝和皇帝,名肇,是章帝第四子。在位十七年。

原文

四年,窦氏父子兄弟充满朝廷。是时,宪兄弟专权,帝以朝臣上下莫不附宪,独中常侍郑众谨敏有心几,遂与众定议诛宪。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诛宪,迫令自杀。

直解

和帝永元四年,此时国舅车骑将军窦宪,既将兵出塞,北破胡虏,成功而归,拜大将军,封武阳侯,威名益盛。他家父子兄弟都做显官,有权势。如叔窦霸为城门校尉,窦褒为将作大匠,窦嘉为少府,弟窦笃封郾侯,位特进,窦景封汝阳侯,为执金吾,窦环封夏阳侯,为光禄勋。其余为侍中等官的,尚不计其数。一门亲属,权贵显赫,充满朝廷。而窦宪兄弟,倚宫闱之势,挟征伐之劳,专擅朝权,肆无忌惮,遂生逆谋。和帝心里思量要处治他,但当时在朝大小官员都是党附窦宪的,没有可与商议此事者。独有个中常侍内官郑众,他平日却谨慎明敏,有心计,多智策。和帝就与他密定谋议,诛戮窦宪,把他朋谋为恶的人尽数拿了。只缘他是太后的亲兄,恐伤母心,不欲明正典刑。先收其大将军印绶,发遣就国,使人到国中,勒令自尽,而窦氏遂此败矣。按和帝此举,制外戚,收威权,似有孝文诛薄昭、宣帝除霍氏之风。惜当时不得忠臣智士与之图谋,而独使中贵得以参帷幄之议。故贵戚虽除,而宦官之势遂盛,驯至十常侍,专恣乱政,而汉竟以亡。上失其道,大柄下移,以乱救乱,不败不止,有天下者可不戒哉!

安帝

孝安皇帝,名祜,是章帝孙,清河王庆之子。在位十九年。

原文

尚书郎樊准以儒风浸衰,上疏曰:“人君不可以不学。光武皇帝受命中兴,东西诛战,不遑启处,然犹投戈讲艺,息马论道。孝明皇帝庶政万几,无不简心,而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每飨射礼毕,正坐自讲,诸儒并听,四方欣欣。又多征名儒,布在廊庙,每宴会则论难衎衎,共求政化。期门、羽林介胄之士,悉通《孝经》。化自圣躬,流及蛮荒。是以议者每称盛时,咸言永平。今学者益少,远方尤甚,博士倚席不讲,儒者竞论浮丽,忘謇謇之忠,习之辞。臣愚以为宜下明诏,博求幽隐,宠进儒雅,以俟圣上讲习之期。”太后深纳其言。

直解

衎衎,是和乐的意思。謇謇,是直言。,是巧言。安帝之初,尚书郎樊准见当时儒风渐衰,欲朝廷加意振作,乃上疏说道:“为人君者,必亲近儒臣,讲明经典,庶几有益身心,有裨政治。若不知学问,则义理无所发明,兴亡无所鉴戒,如何做得明君圣主?所以人君不可以不学,先朝光武皇帝,承王莽篡汉之后,受天命而中兴。那时群雄四起,光武东征西战,连岁只在兵间,虽坐止之安,亦有不暇,这是何等扰攘的时节。然犹好学不倦,才投下干戈,就去讲解文艺,才歇下鞍马,就去谈论治道,而况于从容暇豫之时乎?孝明皇帝具英睿过人之资,庶政万几,无不亲自听断,一一简择于帝心,这是何等勤劳。然且留情于古人之训典,加意于六经之文艺,每次行飨老、大射礼毕,辄正坐自讲经书,诸儒辈皆环侍而拱听之。四方之人,传闻朝廷这等好学,都欣欣喜悦,有慕学之志。明帝又多征聘名儒,不次擢用,布列在廊庙之上。那时群贤满朝,便是遇着饮宴聚会,只相与论难讲习,衎衎然情意款洽,以共求治化之术。下至期门羽林介胄的武士,也都能通知《孝经》大义。惟其化导之本,倡自圣躬,故其风教所流,不但中国从化,而且远及于蛮夷荒服之外,至使匈奴遣子就学。所以论者,每称盛时,都说永平年代,我祖宗列圣崇儒,劝学之效如此。近年以来,稍稍衰废。如今学者渐少,在远方尤甚。博士之官,本以讲授为职,今则空倚着讲席,全无生徒听讲。纵是号为儒者的,亦不复以通经学古为事,只去工些文字,雕章琢句,争论浮华,忘謇謇正直之忠言,而习巧好之虚辞,是何益于身心?何裨于政治?今圣上讲学有期,须用名儒为之辅导。臣愚以为宜早下明诏,广求山林幽隐之贤,宠进儒学博雅之士,置诸朝廷,以待圣上讲习之期。如此,则圣学既有所资,而儒风亦有所劝矣。”此时安帝尚幼,邓太后览疏,深加听纳。于是海内名儒稍稍响用矣。大抵光武、明帝之时,人多务实,学为有用;其后士皆习尚浮华,徒务口耳,无益于身心。故樊准此疏,谓儒风浸衰,非为学者之寡也,乃实用者之寡也。人主欲得贤以图治者,宜留意焉。

顺帝

孝顺皇帝,名保,是安帝长子。在位十九年。

原文

汉安元年八月,遣杜乔、周举、周栩、冯羡、栾巴、张纲、郭遵、刘班分行州郡,表贤良,显忠勤。其贪污有罪者,刺史、二千石驿马上之,墨绶以下便辄收举。乔等受命之部,张纲独埋其车轮于雒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遂劾奏大将军冀、河南尹不疑:“以外戚蒙恩,居阿衡之任,而专肆贪饕,纵恣无极,以害忠良,谨条其无君之心十五事,斯皆臣子所切齿者也。”书御,京师震竦。时皇后宠方盛,诸梁姻族满朝,帝虽知纲言直,不能用也。

直解

二千石,是郡守、国相。绶,是悬带印信的组绶。古时官员印信都悬带在身上,其绶有紫的、绿的、黑的不同,各照品级。这县令郡丞等官,他的绶该用黑色,故叫做墨绶。都亭,即今驿馆。汉时分天下为十二州,每州设一个刺史,以督察郡守、国相、县令等官。其后刺史多非其人,举劾不得其当,奸豪横行,盗贼并起,到顺帝汉安元年八月,又选侍中杜乔、周举,守光禄大夫周栩、冯羡、栾巴、张纲、郭遵、刘班这八个人,都是素有风力的,着他分投出去,巡行州郡,督察官吏。有贤能循良的,便旌表他;有忠实勤敏的,便显扬他,都荐来擢用。其贪污暴虐、罪状显著的,若是刺史二千石这等大官,使臣虽不敢擅处,许他差人驰驿到京劾奏,请旨黜免。其余墨绶以下县令等官,听从拿问,径自处置,然后奏闻,就是如今抚按官一般。于是杜乔等七人各领了敕旨,前往所属地方去讫,独有张纲不去,却将所乘的车轮埋在雒阳县公馆里面,以示不行。说道:“朝廷要我等访察奸贪,搏击豪强,必将那大奸臣恶处治得几个,然后人知畏法。如今贵戚纵横,专权擅政,朝纲不振,时事日非,就如豺狼猛兽据了要路,放着这样人不能驱逐,却远去四方搜寻那贪官污吏,而问此区区狐狸之辈,岂不谬哉!”于是遂劾奏:“皇后之兄大将军梁冀,及冀弟河南尹梁不疑,俱以外戚之故,荷国厚恩,身处阿衡之任,朝廷倚以取平,乃不务循理守法,而专肆贪饕,招权纳贿,纵恣无极,阴行刺杀,枉害忠良,他每心里全不知有朝廷。谨开列梁氏兄弟欺上无君的事迹一十五件,都是举朝臣子所切齿痛恨者,愿陛下察之。”书既奏进,一时京师臣民以张纲所言皆人所不敢言者,无不震动悚栗。然当是时,皇后宠眷方盛,诸梁姻族满朝,顺帝心里虽知道张纲的言语切直,而内牵于宫闱,外怵于邪党,毕竟不能从也。夫人主总揽乾纲,威福在己,乃不胜其宠幸之私,而至于掣肘如此,亦可叹矣。卒之养成其祸,以至桓帝之世,梁氏竟以专恣诛,中外亲族无长少,皆戮于市,资产三十余万尽没入官,亦今日之宠幸误之也。待外戚者可不戒哉!

原文

是时,二千石长吏有能政者,有洛阳令任峻,冀州刺史苏章,胶东相吴佑。章为冀州刺史,有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欲案其奸赃。乃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欢,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章曰:“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举正其罪,州境肃然。

直解

顺帝时,天下刺史、守、相,秩二千石的,及各县的长吏,其搏击豪强,擿发奸宄,以才能见称者,有洛阳县令任峻,冀州刺史苏章,胶东国相吴佑。这三人都是有才能的官。苏章做冀州刺史,有个相知的故人,做清河郡太守,属他管下。那太守平日贪赃坏法,苏章按临所属地方,考察官吏之时,要查究他枉法赃私。以故人之情,不可遽绝,乃先请他相会,摆设酒肴,与叙述平生交好之情,甚是欢洽。那太守见苏章这等厚待他,不胜喜幸感激,说道:“众人头上都只顶戴一个天,我今幸遇故人做上司,凡事有所庇覆,是我比众人独有两个天矣。岂非我之至幸乎!”苏章自称其字说:“人有私情,官有公法。今夜苏孺文与故人饮酒,极其款洽者,私情也。明日是冀州刺史行事,止知有朝廷的公法,顾不得私情了。”到明日遂尽发其赃私,而明正其罪。于是一州境内,凡贪残之吏,豪强之家,知苏章之无私,莫不望风惧法,为之肃然。按古刺史,即今巡按御史之职。御史若能奉公守法,则有司官岂敢放纵为非?有司清廉,则百姓自然安乐矣。朝廷选差御史,都得苏章这样人用之,天下何患不太平哉!

冲帝

孝冲皇帝,名炳,顺帝之子,在位一年。

质帝

孝质皇帝,名缵,是章帝玄孙,渤海孝王鸿之子,在位一年。

桓帝

孝桓皇帝,是章帝第六子,河间王开之孙,名忠,在位二十一年。

原文

元嘉元年十一月,诏百官举独行之士,涿郡举崔寔,诣公车,称病,不对策。退而论世事,名曰《政论》。其辞曰:“凡天下所以不治者,常繇人主承平日久,俗渐敝而不悟,政浸衰而不知。为天下者,自非上德,严之则治,宽之则乱,何以明其然也?近孝宣皇帝,明于君人之道,审于为政之理,故严刑峻法,破奸宄之胆,海内清肃,天下密如,算计见效,优于孝文。及元帝即位,多行宽政,卒以堕损,威权始夺,遂为汉室基祸之主。政道得失,于斯可鉴。昔孔子作《春秋》,褒齐桓,懿晋文,叹管仲之功,夫岂不美文、武之道哉?诚达权救敝之理也。故圣人能与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变,以为结绳之约,可复治乱秦之绪,干戚之舞,足以解平城之围。夫熊经鸟伸,虽延历之术,非伤寒之理;呼吸吐纳,虽度纪之道,非续骨之膏。盖为国之法,有似治身,平则致养,疾则攻焉。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治疾也;以刑罚治平,是以药石供养也。方今承百王之敝,值厄运之会,自数世以来,政多恩贷,驭委其辔,马骀其衔,四牡横奔,皇路险倾,方将拑勒鞬辀以救之,岂暇鸣和銮,清节奏哉!昔文帝虽除肉刑,当斩右趾者弃市,笞者往往至死。是文帝以严致平,非以宽致平也。”山阳仲长统尝见其书,叹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

直解

公车,是收天下文书的所在。结绳之约,是上古时风俗。古时未有文字,凡立契约,只用绳子打结为记。干戚之舞,是虞舜的乐舞。舜尝舞干羽于两阶,而有苗来格。平城之围,是汉高祖的事,高祖尝被匈奴围于平城,七日乃得脱。熊经鸟伸,是修养家导引之术。呼吸吐纳,是修养家炼气之术。骀字,解做脱字。衔,是马勒。牡,是牡马,古时以四马驾一车,呼做四牡。皇路,是大路。辀,是车前曲木,钩衡以驾马者。和、銮,都是铃名。和在车轼,銮在马镳。马走则马銮鸣,銮鸣则和应而有节奏。东汉自和帝以后,主威陵替,国纪不张,外戚中官,擅权用事,到桓帝元嘉元年十一月,诏百官举天下独行之士。涿郡以崔寔应诏,荐举将来。崔寔诣公车,自称有疾,不能对策,退而作论一篇,讥切时事,叫做《政论》。说道:“自昔人君,孰不欲常治而无乱,然天下所以不治者,常繇人君承继先世,坐享太平,为日已久,遂生骄逸,风俗渐以敝坏,而上不悟,政事渐以衰废,而上不知,因循苟且,玩愒颓惰,不务讲求所以因时达变,振衰起敝的道理,以至于乱亡而不可救。夫为天下者,其道止有二端,不是宽,便是严。惟至德之世,无宽严之名,自非上德,则宽不如严,往往严的便治,宽的便乱。盖天下人心,全在这纪纲法度,以维持其涣散。而继世之后,多优游姑息,养成祸乱,所以常要励精振作,以严治之,而后不至于乱。怎见得是如此?但看本朝孝宣皇帝,明于君人之道,审于为政之理,综核名实,责任考成。有功的必赏,而卑贱不遗;有罪的必罚,而贵势不免。故严刑峻法,儆惕人心,内外奸宄,震慑破胆,都有所惩创。不敢为非,而海内清肃,天下宁静。如今算计他的明白效验,比于文帝之躬修玄嘿,与民休息者,反似过之,这便是严之则治。及元帝即位,多行宽政,优游姑息,或知其贤而不能用,或知其恶而不能去。嬖宠用事,贵戚擅权,遂致纪纲陵替,威福下移,人主操柄,始为奸臣所夺。至于王莽,遂篡汉室,究其祸原,实繇于此。这便是宽之则乱。夫严莫如宣帝,而天下愈治;宽莫如元帝,而天下愈乱。繇是观之,政道之得失,不必远求,近观二帝,亦可为明鉴矣。昔周之衰,齐桓公、晋文公以兵威纠合诸侯,其去文王、武王之道远矣。然孔子作《春秋》,常褒称齐桓公,嘉美晋文公,又叹管仲之功,以为民到于今受其赐。夫孔子岂不知美文武之道哉?亦以周道既衰,王纲不振,夷狄内侵,诸侯莫制,而齐桓、晋文能尊周室,攘夷狄,以明上下之分,故孔子犹有取焉。诚达于权宜,救乎时敝之理也。故圣人能与世推移,因时立政,而世俗之士,每苦于泥古,不识变通,以为上古结绳之约,可复用之以治乱秦之绪,虞廷干戚之舞,可复用之以解平城之围,岂不迂哉!然则当衰乱之世,而惟欲德教之是用,宽政之是行者,何以异此。今以养身喻之,夫屈伸俯仰,如熊之经,如鸟之伸,以调其形,这虽是延寿之术,却不是治伤寒的方法;一呼一吸,吐故纳新,以调其气,这虽是引年之道,却不是接骨的药膏。若不问其病势之所急,但以此为良方,而概用之,则误矣。那为国之道,也如养身一般。当身子和平的时节,常常用粱肉以致养,若卒然有疾病,少不得用药石以攻之。这两件都各有所宜。夫为政者之有刑罚,即是治衰乱的药石;德教,是养太平的粱肉。粱肉虽不可以一日缺,而以之治病,则非所宜。药石虽可以疗病,而平居不可以常服。若用德教去除残贼,则过于姑息,是犹以粱肉治病,病不可除矣;用刑罚去治太平,则伤于惨刻,是犹以药石养生,反戕其生矣。所以善养身者,贵识攻补之宜;善为政者,贵审宽严之用。知用宽而不知用严者,犹知有补而不知有攻也。岂达权救敝之理哉!且自古及今,天运人事,相为循环,历代帝王,起初立法无有不善,到后来不免有敝。如今正承百王之敝,又遇着天运厄塞的时节,自和帝、安帝、顺帝,数世以来,朝政不纲,主威日替,权倖之臣,有罪不坐,豪猾之民,犯法不诛。多以恩贷,惟事姑息,就似乘车的一般。这纪纲法度,庆赏刑威,乃人君御天下之衔辔也。今国政废弛于上,人心纵恣于下,如驭马的人,失了韁辔,驾车的马,脱了衔口,以致四牡横奔,无可控制。纵是大路,亦成倾险,势必倾覆。到这时节,方将约结其衔勒,缠束其辀衡以救之,尚恐不及,又何暇鸣和銮,清节奏,雍容如平日哉!今当纪纲废坠,上下陵夷之时,必须用严,方可救济,若复从宽纵,将至于长恶容奸,国势衰替而不可复振矣。昔文帝之世,号称治平,人见他除去古时肉刑,只说是一切从宽,不知那时肉刑虽除,然罪该斩截右趾的,改为弃市,杀于市曹,该斩左趾及割鼻的,改为笞五百、笞三百,笞数既多,往往至死。名虽轻刑,其实杀之,盖将使人不敢轻易犯法,以全其命。是文帝之治平,乃以严致之,非以宽致之也。今欲致文帝之治,乃不法其严,而法其宽,岂善学文帝者哉!”那时山阳郡人,姓仲长名统者,见了崔寔这书,喜其识达时务,叹息说道:“凡为人主的,宜将这书全写一通,置于坐侧,时常省览,庶不蹈衰世之风,而可保治平之盛也。”按崔寔论治,主于尚严,固一时救敝之言,非万世通行之道。但后世之论治者,不明于宽严二字之义,故其论各有所偏,而不能无弊。夫所谓宽非纵弛之谓也,包含敦大,赦过误,蠲烦苛,这个叫做宽。严非暴戾之谓也,厉精明作,振纪纲,齐法度,这个叫做严。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如春生秋杀,相代而成岁功,雨露雪霜,并效而行化育。二者阙一不可,故《中庸》论圣德,以发强刚毅,宽裕温柔并言,这是尧舜以来相传的治体。世儒不知此义,才说要宽,便因循姑息而流于纵弛;才说要严,便严刑峻法,而伤于暴戾。而人之常情,每乐放纵而惮绳检,乃又创为宁可过于宽,不可过于严之说,是谓天道可使阳过乎阴,昼多于夜,春夏长于秋冬也,将何以成岁功而行化育乎?昔周公之告成王曰:“敦大成裕,明作有功。”必如是而后无弊,论治者审于斯。

灵帝

孝灵皇帝,名宏,是河间孝王之曾孙。桓帝无子,迎而立之,在位二十二年。

献帝

孝献皇帝,名协,是灵帝次子,强臣董卓废少帝辩而立之,在位三十年。

原文

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瓒同师事卢植,繇是往见瓒,瓒以为平原相。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

直解

涿郡,即今涿州。平原,即今德州。河东,即今平阳府解州等地方。这一段是记刘先主的事迹。说先主姓刘名备,是涿郡人,乃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子孙,流落在民间。他生有异相,手臂垂下过膝,自家回顾,便看见其耳。平日有大志,要安定天下,简默沉静,无多言语,心有喜怒,不发露在颜色上。当初曾与辽西人公孙瓒,同拜涿郡卢植为师。东汉之末,董卓擅权,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此时公孙瓒为降虏校尉,屯军在右北平,先主既与他有旧,就去投他,瓒收留他做平原国相。先主少时与河东解县人关羽、涿郡人张飞相好,结拜为兄弟。先主既为平原相,就着关羽、张飞做别部司马,分管其众。先主与这两人情意绸缪,就是睡卧时,也不相离。同在一个床榻上,其恩爱如至亲兄弟一般。他二人也一心尽忠于先主,却不以兄弟结义之情,失了上下相临之礼。平居虽是这等忘形相爱,若是公庭聚会,在稠人广众之中,便终日侍立在旁,不少怠倦,出去时跟随着来往,一步不离,虽在艰难险阻之中,未尝辞避,其忠义如此。今世俗相传桃园结义,即此是也。夫先主本帝室之胄,而有英雄之姿,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而负忠义之气,然又情投意合,誓同死生,上下一心,至诚无间,此所以能跨有荆、益,而兴蜀汉之业也。

原文

初,操壮关羽之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使张辽以其情问之。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恩,誓言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耳。”辽以羽言报操,操义之。及羽杀颜良,拜书告辞而奔刘备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操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直解

初时曹操曾破刘先主于徐州,擒获关羽以归。曹操见关羽英雄出众,每壮其为人,礼待之甚厚,要重用他。但察他心神动静,还眷恋旧主,似未肯久留为用,以其将张辽素与他相好,乃使往见之,以试探其意如何。关羽叹息,从实对张辽说:“我极知曹公待我甚厚,非不感激,奈我先受刘将军厚恩,与他发过誓盟,愿同生死,不可负背他,更事别主。我终不留于此,但曹公之恩,我岂肯遽忘,须要立些功效,以报答曹公,方才辞去耳。”张辽把关羽的言语,回报曹操,曹操见关羽这等忠义,越发敬重他。及袁绍遣大将颜良来攻曹操,其锋甚锐,关羽替曹操迎敌,单刀匹马,刺杀颜良于万众之中,既以此报曹操的恩,遂写一封书,拜辞曹操。那时闻刘先主正在袁绍军中,就径自奔寻去了。曹操的左右人等,多欲领兵追赶,曹操止他说:“人各有主,他也是各恋其主,终强留他不得,不必追也。”俗说关公千里独行,便是这件事。夫刘先主之在当时,兵破势穷,寄身河北,其视曹操之势,安危成败,相去何如。然关羽宁为故主死,而不肯为曹氏留,艰险不避,始终一心。此所以忠义贯于古今,精灵充于宇宙,而后世有叛君事仇,自托于去就之智者,视此可以深愧矣。

原文

十二年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徽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谓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备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备繇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直解

献帝建安十二年,此时天下扰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藉父兄之业,据有江东。刘先主新败于曹兵,往荆州依刘表。这里有个贤士,姓诸葛名亮,他本是琅琊郡人,寓居在荆州襄阳县隆中地方。他常自比做管仲、乐毅。管仲,是齐桓公的谋臣,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是燕昭王的谋臣,能复燕国,报齐仇。诸葛亮自负有王佐之才,若遇着齐桓、燕昭这等君,知而用之,也能匡济天下,兴复汉室,做得这两人的事业,故以自比。当时众人莫有能知他的,见他自比管、乐,都不信许,只有颍川郡徐庶与崔州平,这两人认得他是奇才,果然干得管仲、乐毅的事,非是浪说。及先主在荆州时,访问这地方的贤士于襄阳人司马徽,徽对说:“那儒生俗士每,徒事章句,岂能通达世故?要求通达世故的,须是英俊豪杰,非常之人才可。这里自有伏龙、凤雏,两个俊杰。”先主问是谁,司马徽对说:“诸葛孔明乃伏龙,庞士元乃凤雏。”孔明是诸葛亮的字,士元是庞统的字。其后徐庶来见先主于新野县中,先主深器重他,徐庶也说:“诸葛孔明是个卧龙,虽在潜藏,实能变化,将军可要见此人否?”先主说:“既如此,你可与他同来。”徐庶说:“这人只可到他家里就见,怎么呼唤得他来,将军还该枉驾去求见他才是。”先主依徐庶的言语,便亲自到亮家里,连去三次,才得相见,就与先主谋据荆、益二州,结好孙权,同拒曹操,以次平定天下。后来行事,一一如其所言,真可谓识时务之俊杰矣。观此,可见孔明在草庐中,都把那天下的事,先在心上经画得停当了,故蜀汉四十年之业,与孔明相为始终。有孔明,则日兴,无孔明,则日废,是汉室不可无孔明也。然遇先主,则建三分鼎足之业,不遇先主,将终为南阳之耕夫,是孔明不可无先主也。其两相成如此。而又必本于相知,盖主能知臣,然后信之而不疑,任之而不贰,虽亲密如关羽、张飞,不能间其交。臣能知主,故感激而驰驱,尽瘁以图报,虽富强如曹操、孙权,不能移其志。惟相知,故相得;惟相得,故相成。此三代而下,言君臣之契,鱼水之投者,必称先主、孔明,而至于今,犹以为美谈也欤。

原文

曹操密遣蒋干往说周瑜,干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因延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饮宴,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能移其意乎!”干但笑,终无所言。还白操,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间也。

直解

孙权的大将周瑜,既破曹操之兵于赤壁,曹操大惧,他帐下有个宾客,姓蒋名干,是周瑜的旧交,乃密遣他往见周瑜,说他来降。蒋干乃穿布袍,戴葛巾,只托做故人自来相访,使吴人不疑。周瑜已知他来意了,出营相迎,立便呼蒋干的表字说道:“子翼好生受苦,远涉江湖,不避风波之险,莫非是替曹氏做说客邪?”因延入蒋干,与他遍观营寨中的军马,又行看仓库钱粮,及刀兵器械等物,以示其严整,夸其富贵。既一一看了,乃请他回到帐中饮宴。因对蒋干说:“君臣相遇,自古为难,丈夫处世,幸遇知己之主,外面虽托为君臣之分,内里情意相结,实与骨肉之恩一般。以言则必用,以计则必从,上下一体,休戚利害,无不同之。遇主如此,自当感恩图报,有死无二,莫说常人离间不得,便是苏秦、张仪那样舌辩能言的人此时再生,亦岂能反移其意乎?”周瑜此言,所以拒绝蒋干者至矣。蒋干既被周瑜说破,只得笑应,终不敢露出一言而去。回报曹操,盛称周瑜识量弘雅,志趣甚高,君臣义重,非言辞所能离间也。夫以周瑜之才,不思为汉家出力,扶衰持危,而乃事窃据之孙权,固为不得其正矣。然能报恩于知己,尽心于所事,不以祸福动其心,亦人臣之大节也。而所以使周瑜若是者,又孙权言行计从,骨肉之恩,有以结之。吴之君臣如此,其卒成鼎足之业,不亦宜乎。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