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金匮要略译注

奔气病脉证治第八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论二首 方三首

【按语】

本篇论述奔(tún )气病。奔,亦作“奔豚”。奔即奔突;豚,《尔雅》释为“小豕也”(小猪)。其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继则见于《难经·五十六难》,为五积之一,曰:“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本病与心、肝、肾有关。《脉经》将本病与胸痹病合篇,取名为《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证》。

[01]师曰:病有奔豚〔1〕,有吐脓〔2〕,有惊怖〔3〕,有火邪〔4〕,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5〕。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6〕,皆从惊恐得之〔7〕。

【注释】

〔1〕奔豚:中医病名,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时感觉气从少腹上冲至心胸,甚则咽喉,十分痛苦,发作后则平复。

〔2〕吐脓:指吐脓血。

〔3〕惊怖:即惊恐。怖,恐也。

〔4〕火邪:指因火攻导致病情加重的因素。因火为邪,因火为盛。《伤寒论》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便)血,名为火邪。”

〔5〕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指出奔豚、吐脓、惊怖、火邪四类病都由惊引起的。由于惊伤心,故发病皆与心有关。《金匮要略论注》:“其吐脓、惊悸、火邪皆上焦心分病。”

〔6〕师曰:奔豚病……复还止:《脉经》无“师曰”二字,“病”下有“者”字,“发作”下有“时”字,“复”下无“还”字。少腹,俞本作“小腹”。

〔7〕皆从惊恐得之:《脉经》作“皆从惊得”。从惊恐得知,奔豚病的发病不仅与心,而且与肾有关。《金匮要略心典》:“肾伤于恐,而奔豚病为肾病也。”本条论述奔豚病的病因及证候。

【译文】

老师说:患有奔豚、吐脓、惊怖、火邪这四类病,其发病皆由惊(心病)引起的。老师说:奔豚病发病时,气从少腹上冲到咽喉,十分痛苦,发作停止后就恢复正常。这种病是与惊恐(心、肾)有关。

[0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1〕,奔豚汤〔2〕主之。〔3〕奔豚汤方:

甘草 芎䓖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4〕一升

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注释】

〔1〕腹痛,往来寒热:腹痛,在此指胸胁疼痛。本书《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21]条:有“胸胁苦痛,象若奔㹠”,又“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可证。往来寒热,是肝有郁热所致。《金匮要略心典》:“此奔豚气之发于肝郁者,往来寒热,肝脏有邪,而气通于少阳也。”指出本病与肝也有关。

〔2〕奔豚汤:本方以甘李根白皮为君药。有清肝降逆、缓急止痛的作用。

〔3〕本条论述肝郁化火的奔豚病的证治。

〔4〕甘李根白皮:又名李根皮,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根皮。有清热下气的功效。《外台》治奔豚气病计十三方,其中八方有李根白皮,可见李根白皮为治奔豚病的主药。

【译文】

奔豚病,气从少腹上冲至胸胁,胁腹疼痛,并有寒热往来,可用奔豚汤治疗。

奔豚汤方:

甘草 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

以上九味药,用二斗水同煮,煮到五升。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

[03]发汗后〔1〕,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2〕,必发贲豚〔3〕,气从小腹上至心〔4〕,灸其核上各一壮〔5〕,与桂枝加桂汤〔6〕主之〔7〕。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8〕芍药三两甘草二两〔9〕,炙生姜三两〔10〕大枣十二枚〔11〕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12〕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13〕。

【注释】

〔1〕发汗后:《伤寒论》、《玉函经》无此三字。

〔2〕烧针令其汗……核起而赤者:指用温针使其发汗的方法。《医宗金鉴》:“烧针,即温针也。烧针取汗,亦汗法也。针处宜当避寒。若不知谨,外被寒袭,火郁脉中,血不流行,所以有结核肿赤之患也。”

〔3〕贲(bēn)豚:《伤寒论》作“奔豚”。贲,通“奔”。

〔4〕气从小腹上至心:“小”,徐本、《伤寒论》、《玉函经》作“少”。至心,《伤寒论》、《玉函经》作“冲心者”。

〔5〕灸其核上各一壮:灸,指灸法,针灸学名词。采用陈艾叶搓成细绒后,做成艾柱放在皮肤赤核上,艾柱下面置姜片,点火熏灼艾柱,借艾火的热力透入肌肤,达到治病的目的。一壮,烧一艾柱为“一壮”。

〔6〕桂枝加桂汤:本方有解表降逆的功效。《伤寒论》、《玉函经》均作“与桂枝加桂汤”,汤下无“主之”二字。《伤寒论》“汤”下有“更加桂二两也”。

〔7〕本条论述误汗后外感寒邪引发奔脉病的证治。亦见《伤寒论》117条。

〔8〕五两:《伤寒论》下有“去皮”二字。

〔9〕二两:俞本作“三两”。

〔10〕三两:《玉函经》作“二两”。《伤寒论》下有“切”字。

〔11〕十二枚:《伤寒论》下有“擘”字。

〔12〕微火:《伤寒论》、《玉函经》无此二字。

〔13〕一升:《伤寒论》下有“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玉函经》有“本方桂枝汤,今加桂”。

【译文】

(原为太阳病)用温针发汗后,针处感受寒邪,皮肤出现红色的小核,而且引发奔豚病。出现气从少腹上冲至心(治疗需内外同治)。外用灸法,在核上各灸一壮,内服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五味药,用七升水同煮,以小火煮到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04]发汗后,脐下悸〔1〕者,欲作贲豚〔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3〕主之。〔4〕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5〕桂枝四两〔6〕

右四味,以甘烂水〔7〕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同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8〕。甘烂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注释】

〔1〕脐下悸:由于误汗后心阳受损,自觉脐下悸动。《医宗金鉴》:“上条发明外感寒邪能病奔豚,此条更申明内有水气,亦能病奔豚也。”《伤寒论》、《玉函经》脐上有“其人”二字。

〔2〕贲豚:《伤寒论》作“奔豚”。

〔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本方重用茯苓利水化饮为主,全方有化饮降遂的作用。

〔4〕本条论述误汗后水饮内动引发奔豚病的证治。亦见《伤寒论》65条。

〔5〕十五枚:《伤寒论》下有“擘”字。

〔6〕四两:《伤寒论》下有“去皮”二字。

〔7〕甘烂水:俞本、徐本、《玉函经》皆作“甘澜水”。

〔8〕服:《玉函经》无此字。

【译文】

(原有太阳病)发汗后引动下焦水饮,出现脐下悸动,欲发奔豚气病,当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

以上四味药,用一斗甘澜水,先煮茯苓,减少二升,放入其余药,煮到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甘澜水制作方法:取二斗水,放在大盆内,不断用杓扬起水,待水面出现五六千颗相连的水珠时,用这种水煮药。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