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二百二十四 熙寧四年(辛亥,107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起神宗熙寧四年六月盡其月

六月甲寅朔,宰臣王安石為明堂大禮使,樞密使文彥博為禮儀使,參知政事馮京為儀仗使,樞密副使吴充為鹵簿使,參知政事王珪為橋道頓遞使。

樞密使兼羣牧制置使文彥博言:「羣牧之官,近制不許兼領他職。今河北監牧使、都官郎中周革【一】兼提點刑獄,非制也,乞罷兼領之命。」從之。

是日,王安石為上言楊繪不宜在言職,且曰:「臣事陛下即有罪,大臣、近臣理無肯蔽覆者,不必得一楊繪乃察臣所為。但如繪者使在言路,四方宣力奉法之臣,更疑畏沮壞,政令何由成?古人為國皆約七年五年必為政於天下,其施行有次第可必故也。今朝廷事為之數年,行之未幾,輒復被沮壞,欲望成效,恐不可得也。」

乙卯,詔:「鄜延比增屯兵,過費邊儲。令趙卨相度,如遇事宜合駐軍馬計會;轉運使趙瞻專在本路於要害城寨廣備糧草。」

丁巳,詔:「河北災傷州軍,已遣官體量賑濟。其劫盜罪至死者,並減死刺配廣南牢城,候豐熟日如舊。」

又詔:「罷委官看詳臣僚所上封章,令中書看詳以聞。」初命館職看詳,在三年五月戊戌,今罷之必有故,日錄亦無其說,當考。

上批:「賈蕃可令治其不奉法之罪,其他罪勿劾。昭示四方,使知朝廷用刑公正。」王安石曰:「臣亦嘗責趙子幾但案蕃違法壞助役事,勿治他事,子幾乃云已得其罪狀不敢貸,若法當治,治之固不害朝廷用刑公正也。臣於蕃輩,未嘗與之計校,緣臣所為盡是國事,蕃輩附下罔上,壞得陛下國事,臣有何喜慍?且小人眾多,安可一一與計校?孟子謂『政不足間,人不足適,一正君而國定』。臣所以但欲開導聖心,庶幾感悟,若聖心感悟,不為邪辭詖行所惑,則天下自定,小人自當革面順從,豈須臣區區每與計校?若聖心未能無惑,而臣一一與小人計校,亦何能勝其眾多!」又言:「朝廷立法,惠在弱遠不知所以然之人,怨在強近能造作讒謗者,此陛下所當察。」按:林希野史載王安石納上批不行,今附注在十三日丙寅錄繫囚後。

詳定編修三司令式所刪定官周直孺言:「在京麴院,自來酒戶沽賣不常,難及初額【二】,累經更張,未究利害,推究其原,在於麴數過多,酒數亦因而多,多則價賤【三】,賤則人戶折其利。為今之法,宜減其數,增其價,使酒有限而必售,則人無耗折之苦,而官額不虧矣。請以一百八十萬斤為足額【四】,遇閏年則添額踏十五萬斤【五】。舊價每斤一百六十八文,請增作二百文。省舊法,以八十五為陌,請並紐計省錢,便於出入。舊額二百二十二萬斤約計錢三十七萬貫,今額一百八十萬斤計錢三十六萬貫【六】,三年一閏十五萬斤計三萬貫,又減小麥萬餘石及人功,並不虧元額錢數;況免賒麴酒戶納小官錢【七】,借賃契書及公私費用不過每斤添支十文,令用麴無餘,官物無積;況國初麴價二百文,八十五陌,太平興國六年始減五十,并具到酒戶情願事件。」從之。十一月乙酉,賞直孺章服。

戊午,環慶路經略司言都監任懷政已發赴慶州諸堡寨照管熟戶法訖【八】。樞密院言:「昨石昌等蕃戶驚疑犯順之後,种診以厚利啗之,乃復安輯。凡撫御蕃族之方,在明賞與罰,知其疾苦,申其抑塞,則自宜感恩畏威。至於酒食犒設之類,但務從舊來規式,亦不當頓為優厚,使蕃情測度,明見姑息之意。」詔:「劄與本路,仍令經略司分析差任懷政因依以聞。」要見分析如何。

劉摯言:臣竊以為為治之道,惟知人為難。蓋善惡者,君子小人之分,其實義利而已。然君子為善,非有心於善,而惟義所在;小人為惡,頗能依真以售其偽而欲與善者淆。故善與惡雖為君子小人之辨,而常至於不明,世之人徒見其須臾而不能覆其久也。故君子常難進,而小人常可以得志,此不可不察也。

恭惟陛下承百年太平,履大有為之會,寤寐人物,不次而用,至於今日,未見卓卓有功狀可以補國利民仰稱詔旨,而中外頗有疑焉。此何謂也?豈所以用之或未能盡得其人歟?臣且以將命出使者言之,其規畫法度,始皆受之於朝廷也,一至於外則大異矣。興利於無可興,革故於不可革。州縣承望,奔命不暇,官不得守其職業,農不得安其田畝,以掊削民財為功,以興起犴獄為才。陛下賑卹均役之意,變而為聚斂之事,陛下興農除害之法,變而為煩擾之令。守令不敢主民,生靈無所赴愬。臣以為此等非必皆其才之罪,特其心之所向者,不在乎義而已矣!欲賞之志,每在事先;急公之心,每在事後【九】,故顛倒繆戾,久無所成。其能少知治體、有愛君之意、出憂國之言者,皆無以容於其閒。

是故今天下有二人之論,有「安常習故樂於無事」之論,有「變古更法喜於敢為」【一○】之論。二論各立,一彼一此,時以此為進退,則人以此為去就。臣嘗求二者之意,蓋皆有所是,亦皆有所非。樂無事者以謂守祖宗成法,獨可以因其所利,據舊而補其偏,以致於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則苟簡怠惰,便私膠習而不知變通之權,此其所失也。喜有為者以謂法爛道窮,不大變化則不足以通物而成務,此其所是也;至鑿者則作為聰明,棄理任智,輕肆獨用,強民以從事,此其所非也。彼以此為亂常,此以彼為流俗。畏義者以並進為可耻,嗜利者以守道為無能。二勢如此,事無歸趨。臣謂此風不可浸長,東漢黨錮、有唐朋黨之事,蓋始於斯。

在易之彖【一一】,以「君子道長,小人道消」為泰,「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為否。傳曰:「惟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書曰:「皇建其有極」,又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記曰:「一道德以同俗。」又曰:「舜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今天下風俗可謂不同,情志可謂險阻,而消長之勢可謂未明矣。臣願陛下虛心平聽,默觀萬事之變,而有以一之,其要在乎審好惡,重任用而已矣。前日意以為是者,今求諸非;前日意以為短者,今取其長。稍抑虛華輕偽、志近忘遠、幸於苟合之人,漸察忠厚謹重、難進易退、可與有為之士。抑高舉下,品制齊量,收合過不及之俗【一二】,使會通於大中之道,然後風俗一、險阻平、民知所向,而忠義之士識上之所好惡無有偏陂,莫不奮迅而願為之用,則設施變化,惟陛下號令之而已。臣謂方今之故,無大於此,惟陛下幸察。摯嘗面對,上問:「從學王安石邪?安石稱卿器識。」摯曰:「臣東北人,少孤獨學,不識

安石也。」上因摯言,與安石論助役事,安石辯數甚力,上曰:「無輕民事惟艱。」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說,然又審民事不可緩。」上曰:「修水土誠不可緩。」安石曰:「去徭役害農亦民事也,豈特修水土乃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勝異論,則誰肯為陛下盡力?且議助役事已一年,須令轉運使、提點刑獄、州縣體問百姓,然後立法,法成又當曉諭百姓,無一人有異論,然後著為令,則其於民事,可謂不輕矣。」

庚申,羣臣上尊號曰紹天法古文武仁孝,詔曰:「夫道以常無常名為尊,乾以不言所利為大,朕所憲焉;至於崇飾徽號以臨四方,非朕所先務也。方命有司議合宮之配,以昭嚴父之孝矣。乃當前受寶冊,自為光榮哉!無使大禹之不矜不伐,漢光武之禁人言聖,獨見稱於前世也。」自是三上表,終不允。

涇原路經略使蔡挺言:「新知涇州劉渙先知此州日,貪殘不公,軍民怨苦,今聞渙再至,無不憂懼。伏望罷渙,更擇可者。」詔渙改知澶州。

楊繪又言:

助役之法,朝廷之意甚善,其法亦甚均,但亦有難行之說,臣願獻其否以成其可,去其害以成其利。假如民田有多至百頃者、少至三頃者,皆為第一等,百頃之與三頃,已三十倍矣,而役則同焉。今若均出錢以雇役,則百頃者其出錢必三十倍於三頃者矣,況永無影射之訟乎!此其利也。然難行之說亦有五:民難得錢,一也;近邊州軍姦細難防,二也;逐處田稅多少不同,三也;耆長雇人則盜賊難止,四也;專典雇人則失陷官物,五也。

且農民惟知種田爾,而錢非出於田者也,民寧出力而憚出錢者,錢所無也。今乃歲限其出錢之數,苟遇豐歲,雖穫多而賤賣猶未足輸官也;凶年穀雖貴,而所收者少,食尚不足,若之何得錢以輸官?又況天下州郡,患錢少者眾矣,而必責民納錢,可乎?行之三數年,此弊愈見矣。其說一也。唐李元平守汝州,始至,募人築郛浚隍,李希烈陰使亡命應募,凡內數百人,元平不悟,賊將李克誠以精騎薄城,募者內應,縛元平馳見希烈,此乃覆轍也。今若緣邊州軍不問土著,惟雇一切浮浪之人,萬一有閒諜應募,或為外夷所使,焚燒倉庫或守把城門,潛為內應,此豈得不慮哉?其說二也。天下之田,有一畝而稅錢數十者,有一畝而稅數錢者,有善田而稅輕者,有惡田而稅重者,今若盡以稅錢為等第,得無優者轉優而苦者彌苦乎?其說三也。人所以畏為耆長者,為有不獲賊之刑也,誰肯冒刑而就雇乎?若未有賊限則為之,或有賊限則逃,又招之則又然,事若何而輯乎?其說四也。且如倉庫多至數萬石,軍資多至百千萬緡,而使受雇浮浪之人為之,官司無由察實,有侵盜事急則逃闕,誤支給,隱匿文帳,然後沒納抵當,捕繫保任,則罪人已去而平民被害。其說五也。

乞先議防此五害,然後著為定制。仍乞誡勵司農寺,無欲速就以祈恩賞;提舉司毋得多取於民以自為功,如此則誰復妄議!

劉摯言:

臣聞孟子曰:「徒善不足以為政。」言人君雖有仁心仁聞,苟不因先王之道為良法度以行之,則亦不免於民不得被其澤。恭惟陛下至誠好治,憂念元元,謂天下役法久失其平,故慨然有意大均之也。然有司建議立法,頗無以上副詔旨而下協人情者。臣請言之。其法曰:率錢助役,官自雇人。臣謂其事不可勝言,而略陳其十害:

天下戶籍,均為五等,然十七路、三百餘州軍、千二百餘縣,凡戶之虛實,役之重輕,類皆不同。今欲歛錢用等以為率,則所謂不同者非一法之所能齊【一三】;若隨其田業腴瘠,因其所宜,一州一縣,一鄉一家各自立法,則紛錯散殊,何所總統,非所謂畫一者。其害一也。新法患等籍【一四】之不得其實,故令品量物力,別立等第,以定錢數。然舊籍既不可信,則今之品量何以得其無失?不獨騷擾生弊,亦使富者或輸少,貧者或輸多。其害二也。上戶常少,中下之戶常多。上戶之役數而重,故或以今之助錢為幸;下戶之役簡而輕,故皆以今之助錢為不幸【一五】。優富苦貧,非法之意。其害三也。新法所以令品量立等,不取舊簿者,意欲多得雇錢,而患上戶之寡【一六】,故臨時登降升補高等,以充足配錢之數,疲匱之人,何以堪命!近日府界其事已驗。其害四也。歲有豐凶而役人有定數,助不可闕,則是助錢非若賦稅有倚閣【一七】、減放之期。其害五也。夏秋二熟,農人惟有絲絹麥粟之類,而助法皆用見錢,故須隨時貨易,逼於期會,價必大賤。借使許今以物代錢,亦復有退揀壅滯及夤緣乞索之患。其害六也。兩稅及科買、貸責,色目已多,使常無凶災,猶病不能了公私之費,又起庸錢,竭其所有,恐斯人無悅而願為農者。天下戶口,日當耗失,小則去為商賈、為客戶、為游惰,或父母兄弟不相保,抵冒法禁,折而入下戶;大則聚而為賊盜。其害七也。徼幸之人又能夤緣法意,虛收大計,如近日兩浙起一倍錢數【一八】,欲自以為功而使國家受聚斂之謗。其害八也。夫既為之民而服役於公家,迺所謂治於人者事人,天下之通義也。況鄉縣定差,循環相代,上等大役,至速者猶須十餘年而一及之,至於下役,則動須一二十年,乃復一差。今使概出緡錢,官自召雇【一九】,蓋雇直不重則不足以募,不輕則不足以給【二○】;輕之則法或不行,重之則民不堪命。其害九也。夫役人必用鄉戶,蓋有常產則自重,性愚實則罕欺,舊雖有替名,鄉人自任其責。今既雇募,恐止得輕猾浮浪姦偽之人,則所謂帑庾、場務、綱運,凡所以主財者,不惟不盡心於幹守,亦恐縣官之物,不勝其盜用,而抵冒法令,罪獄日報。至於弓手、耆壯、承符、散從、手力、胥吏之類【二一】,職在捕察賊盜,發行文書,追督公事者,則恐遇寇有縱逸之患,因事有騷擾之姦,而舞文鬻事,無有虛日。其害十也。

夫民可安而不可動,財可通而不可竭,以臣之淺聞寡見而所列如此,其沸於民口有大於此而臣未敢言者,其又何窮!然臣亦嘗為陛下博訪而深計之。蓋天下差役莫重於衙前,今司農新法一項云,鄉戶衙前,更不抽差,其長名人等,並聽依舊,以天下官自賣到酒稅坊場并州縣坊郭人戶助役錢數,酬其重難。臣謂此法有若可行,然坊郭十等戶自來已是承應官中配買之物,及饑饉、盜賊、河防、城壘緩急科率,郡縣賴之,今亦難為使之均出助錢。舊來官以場務給衙前,對折役過分數,然多估價不盡,虧官實數,今既官自拘收,用私價召賣,則所入固多。又應係衙前當役事件【二二】,官為裁省,使無舊日糜費而支酬稍優,則人情必當樂為,可寬鄉戶重役而似無害民之事。臣乞陛下將此一法,詔有司講求其詳,若逐路場坊錢數可以了本路召雇衙前酬奨,則乞詳具條目,行而觀之,以三二年閒,若見其利,則其他役法更革無難矣。惟是助錢之法,伏望早賜睿斷,一切寢議,以幸天下。夫更令創制,可以漸而不可以暴,況欲內自畿甸,外至海隅,一概率錢,可謂重斂,又欲急迫而成之,使生靈何以自全,陛下安得不謹重其事哉!本志但云繪言助役之難有五,摯言役法之害有十,請一切罷之,餘並不書。

辛酉,同提舉在京諸司庫務、度支郎中王克臣兼同知審官西院。上謂王安石,樞密院不留意西審官,欲差克臣同知,安石以為當然,故有是命。

壬戌,詔河東經略司相度,如賊重兵犯境,即依前後約束,令緣邊城寨專為守計,約合留守兵外,餘悉團結為一軍,以備禦賊,勿令兵勢分,致失枝梧。

中書刑房言:「刑部詳覆官如疏駮得諸處斷遣不當,大辟罪每一人與減一年磨勘;如失覆上件公事,每一人即展磨勘一年,累及四人即衝替。」從之。

甲子,觀文殿學士、兵部尚書、知蔡州歐陽修為太子少師、觀文殿學士致仕。修以老病數上章乞骸骨,馮京固請留之,上不許。王安石曰:「修附麗韓琦,以琦為社稷臣,尤惡綱紀立、風俗變。」上曰:「修為言事官,獨能言事。」安石曰:「以其後日所為,考其前日用心,則恐與近日言事官用心未有異。」王珪曰:「修若去位,眾必藉以為說。」上曰:「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眾說何足恤?修頃知青州殊不佳。」安石曰:「如此人,與一州則壞一州,留在朝廷則附流俗,壞朝廷,必令留之何所用?」上以為然。

楊繪言:「今舊臣告歸或屏於外者,悉未老,范鎮年六十三,呂誨五十八,歐陽修六十五而致仕,富弼六十八被劾引疾,司馬光、王陶皆五十而求閒散,陛下可不思其故耶?」又言:「兩制多闕員,堂陛相承,不可少。」眾皆以繪言為然。王安石曰:「誠如此。然要須基能承礎,礎能承梁,梁能承棟,乃成室。以糞壤為基,爛石為礎,朽木為柱與梁,則室壞矣!」上笑。

參知政事王珪言:「臣前為南郊禮儀使,竊見乘輿所過必勘箭,然後出入,此蓋天子師行故事,大駕既動,禮無不備。及入景靈宮太廟門,恐不當行勘箭之禮,請下禮官考詳。」詔禮院詳定以聞。於是禮院言:「皇帝親行大祠,所過宣德門、景靈宮太廟門,出入勘箭;南薰門入則勘、出則否;至於文德殿門并親郊出入朱雀門,則勘契。考詳勘契之制,即唐交魚符、開閉符之比,用之車駕所過宮殿城門,所以嚴至尊備非常也。惟勘箭不見所起之因,當是師行所用,施於宮廟,似非所宜,誠可廢罷。其宮殿城門并太廟車駕齋宿,請並勘契。至於景靈宮,止少留薦享,亦乞不用勘契。」從之。

宣撫司言:「昨西城賊攻圍柔遠寨,都巡檢林廣與李克忠開城納蕃兵,併力堅守【二三】,都監任懷政、郝惟立,走馬李元凱募人守寨,西谷寨主張繼凝斬獲首級。」詔:「林廣賜銀二百兩,任懷政、郝惟立各減二年磨勘,李元凱減四年,張繼凝減一年,李克忠候奏案到取旨。」克忠時坐取蕃官所奪西賊甲,不還其直,方被劾也。克忠事在七月二十八日,并六年四月二十二日。

左騏驥使、邵州團練使、許州兵馬都監令宴言:「今後每有差遣辭見并因事到闕,並乞上殿,或遇大禮,亦乞陪位。」從之。自後宗室領外任者悉用此例。此據會要十一日事,今附見。

鹽鐵副使、工部郎中、直史館李壽朋疏俊任俠,不憚繁劇,祠西太一,飲酒茹葷,暴中風,卒。上遣中使撫其家,賜銀三百兩。

乙丑,審官東院主簿、大理評事蔡曄為太子中允、荊湖南路轉運判官、兼提舉常平等。上謂王安石曰:「曄可留。」安石曰:「已令為監司,且試其實。如此人他時自當為朝廷用。」曄,挺子也。上曰:「人材絕少,宜務搜拔。」安石曰:「人材須奨成,若趣赴朝廷法令,欲立事功,輒為人所攻沮。附同流俗,雖有過惡【二四】,羣邪共相推薦容護,則中材已下孰敢正論直行,此人材所以壞而可使者少也,若不能改此,恐無由得人材眾。為天下,要以定取舍、變風俗為先務,若不如此,而乃區區勞心於細故,適足以疲耗聰明為亂而已。且以近事驗之,邊事之興,陛下一日至十數批降指揮,城寨糧草多少,使臣、將校能否,羣臣所不能知,陛下無所不察。然邊事更大壞,不若未經營時,此乃陛下於一切小事勞心,於一切大事獨誤。今日國事,亦猶前日邊事,陛下不可不察。今日之患,正為君子道不長,小人道不消。所以然者,由陛下察君子、小人情狀不盡,若陛下能明道以御眾,如日之在天,則小人如雨雪之自消,詩曰:『雨雪浮浮,見晛曰流。』此之謂也。若不然,則小人道長,無義何所不至!宗廟社稷之計,臣誠為陛下憂之。詩曰:『如蠻如髦,我是用憂。』此之謂也。」上以為極然。陳瓘尊堯集邊機門論,安石歸過宗廟,今并附五年六月二十七日。又四年五月二十日、二十六日,六月十二日;五年正月九日,又六月二十七日,凡五段皆合參考。

司農寺言:「河北提點刑獄王廣廉請以廣惠倉錢斛併入常平。」從之。

詔賞捕殺慶州叛軍者,索忠授右班殿直,賜錢五百千;餘轉資,賜錢銀有差。

丙寅,錄繫囚,雜犯死罪以下第降一等,杖以下釋之。時雨愆亢故也。時雨愆亢,據御集。林希野史云:趙子幾以司農旨諭諸縣陞降等第,以就助役。東明民二百詣丞相訴,又訴御史。上聞之驚,安石亦惶恐。上手批付中書:「民之不願出錢者仍舊供役。」內外歡然,以此解訴者。中丞繪、諫官洙【二五】猶以為非便,而助役之議直可罷也。而布、綰言於安石曰:「助役為眾所搖,不可成矣。」安石悔,又納御批而不行,疑東明令賈蕃誘民來訴。蕃已移官,乃遣子幾至邑詢其陞降民戶,因捃蕃嘗以同天節宴取外界,猶如此者數事。子幾奏之,安石大喜,置獄劾之。言者以為訴而發其事非體當然。又蕃已去官,上亦寢,又批付中書:「但案其陞降不當,餘皆勿問。」中外聞之,慶上之仁聖。安石不悅,又懷於上前納之。又辛亥六月十三日,上御崇政殿決罪人,曹佾家奴盜金當徒二年半,降從杖,上目馮京曰:「橫門決杖二十,已宣閤門使。」安石曰:「不可,但當決十八。」再三言之,上終不能遏。自四年以來,手批多不行矣。按希云安石屢納御批,今附注此,當考。孫洙自諫院出知海州,在五月二十二日,蓋從洙所乞,不聞洙論助役當罷,并合考詳。

己巳,保平軍節度推官、同提舉秦州西路蕃部及市易司王韶言:「昨經略司令韶【二六】招納近邊生戶入居漢界,今韶已奉詔赴闕,恐離任後來生戶或與夏國連結,別為邊患。其生戶入居漢界見給糧者,非韶所招,如養飼充飽,或連結夏國度為寇害,實非招納所致,乞賜詳察。」韶先坐妄指閒田責官【二七】,及再打量,乃云實有田四千餘頃,於是召對。王安石白上曰:「王韶為陛下盡力,臣不知陛下尚奪其官何意。」因言石顯事。上曰:「元帝不能誅有罪。」安石曰:「顯有何罪?不過害劉向之徒而已。今之為姦者,特才不如顯爾,其罪非與顯有異也。石顯尚須因忠良有釁,然後敢攻,今之害忠良則未嘗伺其有釁,此乃過於石顯,陛下何嘗能誅?」馮京曰:「李師中降官,故韶須降官。」安石曰:「師中附下罔上,壞陛下所欲為,陛下不得不責降,然內批特與舒州,寵以善地。韶無罪乃亦降官,好惡賞罰如此,君子何所恃賴,小人何所畏懼!」京曰:「今日人已震懾,如此足矣,尚欲如何?」安石曰:「臣所論者,陛下威福,非臣私計也。」

上論民兵,因稱府界保甲未善【二八】。安石曰:「保甲事多沮壞,安得善?陛下欲為民兵誠善,然敺民為兵,豈皆盡願?使吏措置,豈能盡當人心?陛下為保甲,一為人言,即紛紛自沮撓其事,則欲為民兵,未易就也。大抵修立法度以便民,於大利中不能無小害。若欲人人皆悅,但有利無害【二九】,雖聖人不能如此;非特聖人,天地亦不能如此。以時雨之於民豈可以無,然不能不妨市井販賣及道塗行役,亦不能使牆屋無浸漏之患也。」

壬申,以岐王顥為明堂亞獻,嘉王頵為三獻,不攝上將軍。以禮儀使司言「至道二年南郊,皇太子為亞獻,越王為終獻,不攝官。而近歲獻官,雖品秩已高,猶攝上將軍。今明堂亞獻已差皇弟,不當更攝官也。」

賜邠州修城官吏銀絹有差。先是,麟府官吏坐守備頹弛被責,詔緣邊各加整治,而邠州首能奉法,故優賚之。

岐國賢壽夫人朱氏言:「昨以老病恩許開聖尼院養疾,今得安全復見宮省,本位使臣、祇應人等乞賜推恩。」上語樞密院曰:「此真宗子周王乳母也,百歲而耳目聰明,宮中無出其右者,可特聽許。」先是,宮人有疾甚者出之尼寺,十亡八九,上憫其然,著為條約,使太醫治病,歲終稽其全、失而誅賞之,自是全活者多,朱氏其一也,後一年乃卒。上批:「朱氏入宮八十餘年,可特追封魏國夫人。」

甲戌,武寧軍節度使、左僕射、同平章事富弼落使相,以左僕射判汝州。通判亳州、職方郎中唐諲,簽書判官、都官員外郎蕭傅,屯田員外郎徐公袞,支使石夷庚【三○】,永城等七縣令佐等十八人皆衝替,坐不行新法,置獄劾治,而有是命。弼,先許給假就西京養疾。於是,弼辭汝州,乞依先詔養疾西京,上不許,弼乃赴汝州,仍以老病昏塞,凡新法文字乞免簽書,止令通判以下施行。他日,王安石為上言:「弼雖責降,猶不失富貴之利,何由沮姦?」又言:「行弼事,要未盡法。鯀以方命殛,共工以象恭流,弼兼此二罪,止奪使相。弼生平自以寬恤百姓為事,今所以不放稅,其情可見也。」不放稅事見二月五日,蓋安石誣之也。上曰:「常平事,壯家所為,吏獨不能為,是不能為吏也。不能為吏,雖廢為民未為過。」安石曰:「誠如此。民所能而吏不能,雖廢為民不為過。凡命有德,討有罪,皆天也,人主奉若天道,患所討不當而已。」此段據日錄,七月十四日備載其言,可見安石無忌憚之甚也。新紀書:弼坐格常平,令罷平章事,為左僕射判汝州。舊紀不著因依。司馬光日記云:知雜鄧綰劾奏,富公除汝州,不肯之官,求西京養疾,跋扈不遵詔命。又言:富公昔與劉沆書求汲引,云「願銜環顧印以報厚德」。弼昔欲以禽蟲事執政,今耻以人臣事陛下,宜付之請室,賜以上刑。上以其言險詖,寢不報。何洵直云:日記又云:劉摯為檢正官,介甫將黜富公,摯數諫止之,由是出為御史。富公竟以上奪使相【三一】。摯上言:亳州簿、尉、典級【三二】等皆坐不散青苗錢被劾以前宰相所為,豈此曹所能制?由是簿尉以下特宥之。當是時摯在臺諫中最為敢言者。周伯藥云:摯言,四月十九日甲戌已具載。

河中府言乞指揮訓練軍馬衣甲。上批:「令曾公亮應副,須選官編排十分可應敵者,近裏州軍不足,即取於邠、涇等州,邠、涇州又不足,令蔡挺應副。挺近奏已編垜兩將器甲,此必本路支用有餘,宜令相度應副。」

降知環州种診一官,坐擅回韋州牒許夏國通和也。范育銘診墓云:朝廷密諭邊臣罷兵,而夏人未有請。慶帥王廣淵以屬公,公閒使曉賊,賊入求好,使再三至,乃受以聞,朝廷許之,猶以輒通賊使奪官。既而帥屬皆遷官,帥謂致賊請者公也,欲得文移為公辨,公曰:「紓患息民,乃吾心也。講好非勞,敢冒賞乎!」卒不與。要見帥屬遷官事。

乙亥,劉摯言:「五月閒,東明縣百姓就宰臣私第,或隨馬披告助役法不便并升超戶等,及詣御史臺披訴,臣等具狀及上殿劄子論列,陛下令府界提點司體量升降等第因依。今竊見趙子幾別舉發知縣賈蕃在任日,貸借官錢與手力,因同天節沽市村酒,創買部夫席屋等事,朝廷以其狀下本司取勘者,臣竊以為過矣。朝廷變更役法,意欲均民,民苟以為有利害也,安可禁其所欲言者!且畿甸人戶,幸以居近輦轂,可以自陳。以近推遠,以一求萬,則天下之情可知也。然四方之人,限在遐遠,上雖有州縣而安敢言之【三三】?又有監司、提舉司之隔礙,其欲赴愬,勢固難矣。今又因畿民有訴,而苛刻之人反怒縣官,意謂不能禁遏,故捃摭他事,期置於法。朝廷不辨,遂與施行。臣恐四遠人情必疑朝廷,以為欲鈐天下之口,而職在主民者必皆視蕃以為戒,爭務拘民以杜其言,然則天下休戚,陛下無時而知矣【三四】。臣伏睹編敕節文,按察之司所部官屬有犯,不得於官屬離任後始行發擿,雖實不復受理;若犯贓私,雖離任,有人論告【三五】,或因事彰露,即依法施行。方子幾之體量於其縣也,蕃已得替離任矣,子幾初求其事於僚佐,又誘而鈎之於吏史,借令蕃有贓私,則亦不得謂之論告與因事明矣,法之所不當理,而子幾肆妄敢為者,子幾方以苛刻怙寵用事,務在力行司農新政,而不復顧陛下之法與陛下之民,但驅使就令,冀自收功,恐因民不服,撓動其事,是故作威以驚眾,違法以案吏,欲使畿內他邑與天下官吏畏罪避禍,閉遏其人民,使不得有言以聞於朝廷爾。如蕃以司農牓內樁定人戶數目使出助錢,遂將縣籍下等次第升遷者凡一千戶,以就足牓內之數,此其罪固不可赦,是以前日聖旨止令體量此事【三六】。臣願陛下治蕃此罪而已,自餘替後所案,乞依條不問。蓋借蕃以解四方人情之疑,使知陛下不禁民言之意,臣區區非為蕃計也。如子幾領按察之任已久,當平日不聞舉撾蕃事,乃於今挾情違戾敕禁,原心考察,可見險薄,伏請付吏施行。」

王安石既為子幾辨說,且曰:「朝廷置言事官,正當為陛下彈劾如蕃輩。縱蕃非承望大臣風旨故壞法,又無贓私,但其措置不才如此,亦不當選差。今既不才如此,又犯法,大臣乃選擢以為可用,此乃御史所當言也。摯初不言此,乃彈擊奉法之子幾,以為諂刻。子幾劾王愷,所忤皆一時權要,其不諂可知,今營職奉公,即謂之諂刻,欺罔不端,即以為忠純,何以正朝廷?」富弼之責也,楊繪草辭云:「弼,天付忠純。」安石大恨之,故因子幾事具以白上。

上批:「治平中,薛向於鄜延、環慶路頗招納西界人戶不少,慮更有似普結勒斡等人,因向責官,諸處遂不復奏,致貧窮失所,乖朝廷恩信。可令薛向具析元投來人數及住坐族望,候奏上再下兩路具今存亡安泊次第以聞。」

樞密院奏約束諸路機宜官文字有「遊宴媟狎,無所不至」之語。上曰:「趙卨嘗為機宜,今帥鄜延,恐傷其意,可改去此數字。」時卨以措置邊防事具奏,上出示王安石,安石曰:「卨奏甚善。其閒豫定計策,則恐非所以應變。」上曰:「朝廷難指揮,卿可因書諭之。」安石與卨書,今集有之。

丙子,保平軍節度推官、提舉秦州西路蕃部及市易司王韶復為著作佐郎。王安石自敘其本末云:「初,王韶言沿渭地,李師中先與韶合,既而為大臣所諷,遽極力沮韶,奏以為全無荒地。朝廷下李若愚等體量,令竇舜卿打量,乃云止有一頃有餘。於是,文彥博、馮京等合臺諫官極力攻韶,以為欺罔生事,而向寶等素疾韶,又與師中言韶引惹托碩族連生羌擾邊。及問知擾邊事,乃略不由王韶,韶與高遵裕但有撫結生羌之功,而生羌與托碩為變,乃由秦州遇托碩失理所致。事既無效,而師中、寶前後奏事誣罔不一,朝廷又令沈起往案問,并根究韶田事。起奏,具得師中、寶欺罔事,惟田事欲須後日進呈。」

彥博為師中言:「邊帥收閣詔令不行,乃是常事。」安石曰:「朝廷詔令若不可行,當奏請;收閣不行,安得無罪?假令無情,亦不可恕,況所閣詔令,其情乃在於害邊事。且又奏事誣罔不遜,如何可恕?」彥博曰:「既任邊帥,當責成。今令王韶攪之實難。」安石曰:「王韶雖是特旨差為機宜,已而師中力奏韶王佐之材,乞令管勾蕃部事,故朝廷從其奏。然事亦皆師中相度施行,韶何嘗能攪之?」彥博曰:「王韶之勢,赫赫於關中,孰敢違者?」

及議罰,吴充請向寶王韶皆降官。安石曰:「向寶即有上書不實罪,韶有何罪?」彥博曰:「沈起善顧望,豈肯究王韶罪狀?」於是,上疑韶田不實,亦合追一官,曰:「韶不能指言,必是無地也。」安石曰:「今京東人冒占大澤泊,為人論告,積年不決,其後告者坐不實被徒,既而王廣淵根究,乃始知曾冒占。且內地有契帳分明尚如此,況與邊夷交雜,無契帳可考。經略使不肯根究,官吏承望風指,雖有官地,但令生熟戶各占認,則韶亦何由可指也!」上既疑不決,安石以不勝眾論遂止不復爭。

尋有旨復下韓縝打量。縝言:「緣渭果有荒田四千餘頃。」上曰:「邊臣誕妄誠害事,緣理可知,而事不可知,要邊臣奏報誠實乃決事,如竇舜卿言王韶所奏地只有一頃【三七】,當時朝廷以為必無此地。今韓縝打量,乃有四千餘頃,舜卿尚言今打量地必非王韶所指處!」文彥博、馮京亦皆以縝所言非實。彥博曰:「事患在巧言亂實。」上曰:「患不明,不患巧言。若見理明,巧言亦何能亂?」安石曰:「巧言,雖堯、舜亦畏之,然以見理明,故共工不能亂堯、舜之治也。漢元帝詔曰:『朕不明於理,靡瞻不眩,靡聽不惑,政令多還,民心未得,公卿大臣緣姦作邪。』惟不明於理,故靡瞻不眩,靡聽不惑;惟眩惑,故一有政令,輒為浮議所奪而多還;惟政令多還,故民心未得;上所操持如此,此公卿大臣所以敢作姦邪,其本乃在人主不明於理故也。如王韶,非邊臣妄誕能亂事實,乃是陛下考覆未盡。沈起自奏以為恐引惹邊事,未可打量田地,陛下即行遣王韶。考覆未盡而遽行法,此自朝廷之失,非邊臣能亂事實。賞罰在一人之身為輕,在朝廷勸沮忠邪則為利害甚大,不可不謹也。」上曰:「邊臣各自用己愛惡,利害非有所忌憚。韓縝所以打量出地者,以與竇舜卿不相能故也,其他事即不肯如此盡力。」安石曰:「陛下明察,見此盡之矣。」彥博、京皆言:「此是欲招弓箭手地爾。」安石曰:「韶所奏但云『荒田不耕,何啻萬頃』,即不言除欲招弓箭手地外有此。」彥博曰:「如此則須罪竇舜卿也。」安石曰:「舜卿打量時明言『除出欲招弓箭手地』,即於文未見欺罔。」彥博又言:「臣在秦州,沿渭豈有此地,此必欺罔。」上曰:「是沿渭地。」安石即指圖所載,且言:「韓縝專沮壞王韶,於奏報中陛下自可見,無緣於此荒田乃肯與韶比而為欺罔。陛下嘗記御史所以攻韶否?乃是陳升之、馮京諭謝景溫言沈起將甘谷城地妄作沿渭地,欲蓋王韶罪。景溫至中書,臣面詰以起案卷具在,無將甘谷城地作王韶所奏者,何故妄言如此?景溫對臣與馮京言:『是集賢相公與參政,諫議說如是。』」

上以韶為無罪,令與復官,彥博等又曰:「韶言耕田尚未有效,如何?」安石曰:「本所以奪官,非為耕田未有效也,為其以無田為有而已。」京曰:「不止為此,兼韶言市易事亦不便。」彥博因助之。上曰:「市易無不便。」彥博曰:「官中更為販賣事,誠不便。」安石曰:「且不論古事,止以今事論,公使皆販賣,人無以為不便,何也?」彥博曰:「近日事多,費更不足,如置古渭以來,秦州愈不足。」安石曰:「今日古渭,文彥博亦不知其不可廢,所以費不足,正由不理財故也。既拓地,則須理財以足其費,此乃市易之所以不可無也。」彥博又言:「韶市易司馬入中不良,羣牧司以是官物入中,故且令受之。」安石曰:「韶但建議提舉,至於買馬,即自有使臣。本法但令依百姓交易。若不良,自是羣牧司不合納耳。今私販亦有退馬,則市易有退馬,亦未害市易司為可置也。」彥博又言:「市易司召元瓘指使,乃是還俗僧,甚無行,三司已劾罪,令更不得赴市易司矣。」安石曰:「市易司募指使,何由盡得篤行君子,苟有無行之人,亦未害市易司可置,亦未足為韶罪。向者,眾誣韶引惹不效,又誣侵盜,根究亦已無之。」彥博曰:「上下相蒙,三數年後,陛下自見矣。」安石曰:「韓縝無庇蓋王韶之理,只今事情,陛下自見,不待三數年後也。」上曰:「韶招納未有效。」安石曰:「只今招出,即是其效。為用與否,即在朝廷與將帥爾。」彥博又言:「招納無補。」安石曰:「不煩兵,不費財,能撫結生戶,不為西人所收以為邊患,焉得為無補?」上乃令復韶官。王韶復官,實錄不載其月日,元祐本即於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并言之,紹聖本又專以日錄為據,取四年六月二十三日事附韶責官後,仍自「安石止不復爭」語下,卻攙入三年七月十一日并八月十三日兩事,乃續以「後上終疑韶田事」十字【三八】,方昪韓縝打量一段。考按殊非次序,今復取七月十六日【三九】并八月十三日兩事附三年本月日,其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所錄亦仍舊附此。紹興本並削去日錄事,若並削去,即於韶本末難見,今明著王安石自敘云云,無可考按也。韶傳載:韶五月復入對,加太子中允、集賢校理。而實錄四年六月十六日乃書韶奉詔入對,帶保平節度推官。蓋韶以五月召赴闕,六月二十三日方得旨復著作郎,續遷中允、校理,乃在八月九日。元祐、紹聖、紹興三史官考按俱弗詳,遂并言之耳。

丁丑,詔淮南、兩浙、荊湖南北、江南東西路提點刑獄趙濟、王庭老、毛抗、李平一、晏知止、陳倩並兼提舉本路鹽事,歲較鹽課增虧取旨增減磨勘年,升降資序。要見後來如何。

大理寺丞盧秉權檢正中書吏房公事。盧秉,初置條例司時已見。秉此以寺丞權吏檢【四○】;七月六日,又以殿丞除吏檢,今不別出;五年二月十八日,除浙憲,專提鹽【四一】。

戊寅,前權發遣提點成都府路刑獄、兼常平等事李元瑜特與一子官。元瑜死,王安石甚惜之,言於上曰:「元瑜在成都,以一身抗范純仁、謝景初、李杲卿及部內承望監司風旨之人,純仁等皆莫能屈,而其黨與多為元瑜奏其沮壞新法之罪被按劾;又相度役事,所至百姓輒數百或數千人為羣,乞依元瑜相度施行;仍乞免官司羅織不令陳述利便之罪,然純仁、景初等終羅織狀首,及元瑜奏其事,狀首乃得釋。今死矣,恩顧不及其子。」上曰:「元瑜盡力,宜與一子官。」馮京曰:「元瑜權發遣,於近制不當推恩。」上特令與之,又令中使護其喪歸葬,又賜絹三百疋。

詔尚衣庫官物等併入內衣物庫,仍改內衣物庫為尚衣庫。

廢綿州西昌縣入龍安、神泉,象州武化縣、同州夏陽縣為鎮。舊紀書廢三縣,新紀削去。

注 釋

【一】周革「革」原作「華」,據閣本及宋會要職官二三之一五改。

【二】初額閣本、活字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七六周直孺措置在京酒麴均同。宋會要職官二六之七、食貨二○之九均作「祖額」,疑是。

【三】多則價賤「多」字原脫,據宋會要食貨二○之九、長編紀事本末卷七六周直孺措置在京酒麴、宋史卷一八五食貨志補。

【四】足額閣本、活字本及宋會要職官二六之七均同。宋會要食貨二○之九及同上長編紀事本末、宋史均作「定額」。

【五】遇閏年則添額踏十五萬斤活字本及同上長編紀事本末均同。閣本無「踏」字。宋會要職官二六之七作「遇閏年則添踏十五萬斤」,食貨二○之九「十五」作「五十」。宋史卷一八五食貨志作「閏年增十五萬斤」。疑衍「額」字。

【六】計錢三十六萬貫「貫」字原脫,據宋會要職官二六之七及上下文補。

【七】況免賒麴酒戶納小官錢閣本、活字本及同上長編紀事本末均同。宋會要職官二六之七「納小」作「納少」,食貨二○之九「納小」作「虧少」。

【八】法訖按文義「法」疑為「去」字之誤。

【九】每在事後忠肅集卷三論用人疏、宋史卷三四○劉摯傳「事」均作「私」,較優。

【一○】變古更法喜於敢為「更」原作「今」,據閣本、活字本及宋史全文卷一一下改。

【一一】在易之彖「彖」原作「象」,據周易泰改。

【一二】收合過不及之俗忠肅集卷三論用人疏、宋史卷三四○劉摯傳均作「收過與不及之俗」。

【一三】非一法之所能齊「所」字原脫,據忠肅集卷三論助役十害疏、宋會要食貨六五之七、宋史卷三四○劉摯傳補。

【一四】等籍閣本、活字本及宋會要食貨六五之七均同。同上忠肅集作「舊籍」。宋史卷三四○劉摯傳作「版籍」。下文或作「舊籍」,或作「舊簿」。

【一五】下戶之役簡而輕故皆以今之助錢為不幸閣本、活字本及宋會要食貨六五之七均同。同上忠肅集作「中戶之役簡而輕,下戶役所不及,故皆以今之助錢為不幸」。宋史卷三四○劉摯傳作「中戶役簡而輕,下戶役所不及,今概使輸錢,則為不幸」。

【一六】而患上戶之寡「寡」原作「寬」,據閣本、活字本及同上忠肅集、宋會要食貨六五之七、宋史卷三四○劉摯傳改。

【一七】倚閣「倚」原作「商」,據同上忠肅集、宋會要食貨六五之七及宋史卷三四○劉摯傳改。

【一八】如近日兩浙起一倍錢數同上忠肅集「起」作「科起」,宋會要食貨六五之八作「科」,宋史卷三四○劉摯傳作「倍科」。疑脫「科」字。

【一九】今使概出緡錢官自召雇「官自召雇」原脫,據同上忠肅集及宋會要食貨六五之八補。

【二○】不輕則不足以給「不」字原脫,據同上忠肅集補。

【二一】胥吏之類「類」原作「數」,據閣本及同上忠肅集、宋史卷一七七食貨志改。

【二二】又應係衙前當役事件「應」原作「慮」,據閣本及同上忠肅集改。

【二三】昨西城賊攻圍柔遠寨都巡檢林廣至併力堅守宋史卷三三四林廣傳:「夏人圍柔遠寨,廣止守,戒士卒即有變毋得輕動。」閣本「西城」作「西域」,疑是。

【二四】雖有過惡閣本其上有「即」字,較優。

【二五】諫官洙「洙」原作「泳」,下文及本書卷二二三熙寧四年五月丙午日均作「孫洙」。宋史卷三二一有孫洙傳,傳云:「王安石主新法……洙力爭之。」按神宗朝無諫官「泳」其人,十朝綱要卷八載諫官三十八人中有「孫洙」,因改。

【二六】韶原作「部」,據閣本、活字本改。

【二七】韶先坐妄指閒田責官「韶」原作「詔」,據文義改。按宋史卷一七六食貨志:「韶遂以妄指閒田自著作佐郎責保平軍節度推官。」宋會要食貨六三之七四:「祕書省著作佐郎王韶降授保平軍節度推官。」皆熙寧三年事,可作佐證。

【二八】因稱府界保甲未善「未」字原脫,據長編紀事本末卷七一保甲及下文文義補。

【二九】但有利無害「害」原作「言」,據閣本、活字本改。

【三○】石夷庚「庚」原「唐」,據閣本、活字本及宋會要職官六五之三六、長編紀事本末卷六九青苗法下、本書卷二二二熙寧四年四月丁卯條改。

【三一】富公竟以上奪使相閣本、活字本均同。本書卷二二二熙寧四年四月甲戌條李燾注有「富公竟坐奪使相」語,疑「上」字誤。

【三二】典級「典」原作「興」,據同上書改。

【三三】上雖有州縣而安敢言之「言」原作「主」,據忠肅集卷七劾趙子幾及上下文義改。

【三四】陛下無時而知矣「矣」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三五】有人論告「論」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三六】是以前日聖旨止令體量此事「事」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三七】如竇舜卿言王韶所奏地只有一頃「言」字原脫,據閣本補。

【三八】乃續以後上終疑韶田事十字閣本、活字本均同。疑「十」為「七」字之誤。

【三九】七月十六日按上文作「七月十一日」。本書卷二一三熙寧三年七月己亥(即十一日)條載:「詔陝西轉運司詳度移市易司於古渭寨利害以聞。又令王韶具析本所欲耕地千頃所在。」疑此處「十六日」為「十一日」之誤。

【四○】秉此以寺丞權吏檢據文義,疑「此」下脫「時」字。

【四一】專提鹽「鹽」原作「監」。本書卷二三○熙寧五年二月戊辰條作「仍專提舉鹽事」,宋史卷三三一盧秉傳作「顓提舉鹽事」,據改。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