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法华经通义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明南岳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叙意

昔天台智者大师。精持此经。得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乃通以三观解释此经全体。以至。百界千如。总归观心。其玄义释签。最为精详。但文博义幽。浅识难窥。概以为繁。而宗之者希。温陵禅师。创为要解文简义尽。托事表法。雅有指归。且宗华严之义。为一始一终。极为允当。以意在简要。未尽发挥始终源本。故观者未能洞达原始要终之旨。略为阙然。然二师判经全部。皆以后入品总入流通。似未彻归趣。学者漫视为寻常。致使佛意未畅。经旨不明。在文字不无为赘。清自幼入讲肆。听习不一。而窃有疑焉。时怀参究。往蒙

恩遣岭外。先辱达观禅师。闻予发难。为许诵此经百部。以消夙愆。及在行间。乃开道场于垒壁。集诸弟子课讽。众请讲说一周。恍然有契。遂以开示悟入四字。判其全经。众皆悦可。因笔为击节。始终一贯。而以华严信解行证四门收之。略无剩法。请益大方。间有许可。因思大纲虽挈以分品目。而经未会通。不便初学。复述品节。以彰全经之旨。犹略而未详。以宗华严发明如来出世为一大事因缘。于方便品如来自叙甚明。第传者昧其源头。故学者不无望洋之叹也。故今复为通义者。以尊古德旧解。不敢妄为训释。但会通全经。以归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发明华严始终一贯之大旨。以畅如来出世之本怀。若合殊流而归于海。以重在纲宗。而文言可略。故通其大义。虽制不师古。而理有所宗。观者幸无以人废言。区区僭越之罪可逭矣。

悬判

佛说一代时教。古德分判浅深多少不一。贤首大师。分而为五。谓小始终顿圆。以此经为终教。以华严为圆教。天台智者大师。分而为四。谓藏通别圆。以此经为纯圆。以华严为别圆。谓带别明圆。是则二师似有相左。盖各有所尊耳。天台以为纯圆者。意谓此经纯谈实相。如大白牛。纯一无杂。三乘同归。五性齐入。理无不彻。事无不尽。究竟为圆。而以华严为别圆者。以四十二位之行布。谓借别明圆。此则未尽圆融果海。事事无碍称性之极谈。故独尊此经。不无贬损。以天台亲悟法华三昧。得处称尊。以显法胜妙。非谓抑扬贤首。以华严为圆。此经为终者。盖华严乃报身佛。据实报土。称性所演。圆圆果海法界圆融。自在法门。依正尘毛。一一称性周遍。虽言诸位义彰。因果交彻。无障无碍。故称为圆。而以法华为终者。以此经乃化佛所说。据方便土。曲引三乘。同归一极。所谓如来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佛知见者。乃一真法界如来藏心。舍那证之为法界海慧普光明智。是谓一乘常住真心。初成正觉于菩提场。即称此心。演说华严。顿彰圆融无碍法界。独被大机。而小根在座。如盲如聋。所化不广。所谓一门狭小。未尽本怀。故观树经行。三七思惟。将一乘法。分别说三。故以同体大悲。不起于座。遍现十方。垂应化身。示从兜率降王宫。八相成道。于鹿野苑。说四谛法。度诸众生。而诸声闻虽证涅槃。而于一乘佛之知见。杳然绝分。因此费佛四十年中权巧方便。弹呵淘汰之功。至此法华会上。众志贞纯。才信佛心。乃有成佛之分。故一一授记。方遂如来出世本怀。至此利生之缘将终。故云终教。此约化仪事毕为终。而称圆者。乃收因结果。究竟摄入果海之圆。非自住圆融果海之圆也。故华严为顿圆。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此经为渐圆。如合殊流而归于海。若龙女成佛。亦名圆顿。大论所明二经归趣。皎如日星。请观方便一品。则如来出世本怀具可见矣。是知经中喻称长者威德特尊。指佛报身而言也。一真法界。长者家也。华藏世界无量庄严。长者之富也。一乘因果。大白牛车也。前至宝所。法界归宁之地。即所谓妙庄严海也。凡所施设皆归法界。种种发露。何所不明。是故古德有判华严为根本法轮。诸方便教为枝末法论。法华为摄末归本法轮。而教中所显不出理行因果。以理行为因。证入为果。愚谓四十年前方便引摄。至楞伽会上说自觉圣智。识藏即如来藏。显理圆心妙。经云。我大乘非乘。已有开权显实之意。至法华会上。纯谈实相。一色一香皆归中道。显行圆境妙。理行既圆。心境皆妙。佛之知见。了此而已。如来出世本怀。无余事矣。故三乘人开此知见。故一一授记即入涅槃。所以为终。引归法界。方为究竟。此贤首约化仪判为终教。极为尽理。温陵约与华严相为始终最为有见。第未尽发扬耳。但谛观经旨。融会教观。妙契佛心则了无剩法矣。

释题

题称妙法莲华经者。乃直指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以立名也。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总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而为法界之全体。一切圣凡染净因果无不包含融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处染不垢。出尘不净。是以舍那如来。证穷此心。故心境一如圣凡平等。众生本具。故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良由诸佛悟之。而为普光明智。名佛知见。众生迷之。而为无明业识。生死根株。一见此心。当下是佛。此心之妙也。华藏世界依正庄严。重重无尽。微妙圆融。尘毛草芥依心而立。实相无相。此境之妙也。心境不二。纯是一真。故称妙法。然此妙法。众生迷之名为藏识。诸佛悟之名如来藏。依此一心建立法界。名莲华藏。是以真妄交彻。染净融通。因果同时。始终一际。故约喻。则取象莲华。约法。则直指心体也。然而此心。在佛则为普光明智。亦名实智。又名一切种智。亦名自觉圣智。故名佛知见。在众生。则为根本无明。以众生本具佛之知见。但以无明葑蔀而不知。故诸佛出世单为揭示此心。使其众生自知自见而悟入之。故曰诸佛如来唯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众生佛之知见。使得清净故。唯以此事为大。更无余事。是为如来出世本怀。甚矣此心之难悟也。惟我舍那如来。初成正觉。于菩提场。顿示此心。演大华严。名曰普照法界修多罗。名为一乘。独大根众生。见闻得益。而下根劣解。身虽在座。如盲如聋。故兴同体大悲。观树经行。将一乘法分别说三。故现应化身。双垂两相二始同时。于鹿野苑说四谛法。度诸声闻。原其本怀。特为开示佛知见也。以众生根钝自兹以来。经四十年。劳佛种种无量方便。群机不悟。久被弹呵。方有信佛之心。直至法华会上。见其根机既纯。谛信此心。即为一一授记成佛。所谓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释迦出世本怀。今日方遂。故尽情吐露。历叙一往同患之苦心。以了利生之能事。于此不久。即入涅槃。所谓应迹之终也。故如长者将终。委付家业。是知此经。如付家业之嘱书。乃为一代时教之流通。以一向不说。谓之护念。今日乃说。是为付嘱。故事该已往。义在言外。苟非圆照法界。妙契佛心。而以区区文字求之。则渺无归宿。了此一题。则于全经之旨思过半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姚秦者。乃东晋五胡乱华。姚兴有国之号也。初前秦主苻坚。见道安法师。尊称为圣人。安曰。贫道非圣。闻之西域龟兹国。有鸠摩罗什者。是为圣人。檀越欲见。当可迎之。时坚以铁甲七万。命吕光为将。伐龟兹取什。及至围城。王曰。吾与中国相邈远。素不相通。何为见伐。光曰。大秦天王。闻王国有圣人鸠摩罗什。欲请归供养。非利王之土地也。时什年方二十。乃龟兹王甥。智辩非常。业已为王讲般若经。王曰。什乃吾国之宝。岂肯轻弃听其命耳。王久不解。什请于王曰。以贫道之故。而苦其民人。非慈悲之道也。愿请行。即当返耳。王不得已。遂遣行。光迎什入关。闻坚已卒。姚苌自立。光遂据凉州即位。国号大凉。未几光卒。子绍立。为太原公吕纂所害。纂立。又为吕超所废。立吕隆数年。什皆被幽。姚兴弘始三年。遣师伐隆。隆降。遂奉什入长安。秦主师礼之。什在凉。为绍等挫辱。有不堪其言者。师安忍之。及见秦主。初甚敬重。次因西域梵师。有持禅波罗蜜经至者。与什甚契。兴欲留之。梵师不住。遂弃去。兴怒。阴遣使者。袭杀于关外。因疑什。恐有去志。乃赐宫女与什。谓续佛种。以占什意。什逆知之。以为法情深。遂纳之以释其疑。译此经时。始居草堂。正当危疑之际。而以法为重。乃不避嫌。成此法缘。因见古人忘身为法。备历艰难。什灭葬后。塔前生青莲华。姚兴启塔视之。华从舌根而出。非大圣示现。何以有此哉。初肇公同居译场。秦主雅重。未几什入灭。而肇亦被害。悲哉。

此经二十八品。大科为三分。前序一品。以彰说法之由致。判为序分。正宗一分二十七品。以开示悟入四字科之。从方便品。至法师品九品。为开佛知见。见宝塔一品。为示佛知见。从提婆达多品。至嘱累品十一品。为悟佛知见。从药王本事品。至普贤劝发品六品。为入佛知见。开示悟为信解。入为行证。品末数句。为流通分。以终焉。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至)亦与眷属俱。

此结集法藏之仪式也。乃世尊临灭。阿难所请最后垂范。诸经通置于首。具如常解。惟佛说法各称机宜。其所列众以当机为首。此经乃最上一乘教菩萨法。而以声闻居前者。以今开权显实。特为引摄二乘入佛知见。授记作佛。故为上首。若夫叹德。则曰诸漏已尽。心得自在。正显诸二乘人心已调柔。堪受大法。斯正机熟得道之时。若下所列诸弟子辈。则其人也。其有学比丘尼等。亦首居者。以佛所化者。有因。有亲。余皆属因。此则亲也。缘因佛性。正为此耳。向下各为授记。是为了因。佛性显了。利生之能事毕矣。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至)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此序广列法会之众也。诸大菩萨。乃助佛扬化。为法眷属。以佛为出世至圣所说之法。乃绝世之谈。自非法身大士。何能鼓簧。文殊是七佛之师。而能妙契佛心。故居上首。此经以智立体。是所宗故。至若诸天人王龙神八部。常随佛化。为护法众。故俱在座。以如来出世为化众生齐成佛道。是为本怀。今为诸二乘人一一授记各得成佛。将毕利生之事。正似长者将终委付家业。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为作证盟而付嘱之。此所以灵山一会不少一人。可想见其胜集也。若华严集众同异生身有四十二。以表各得一位法门。圆成果海。是知诸经列众。各有所宗耳。

上为通序。下为别序。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至)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此别序发起此经之由致也。将谈妙法。先说无量义经者。以四十年前为三乘人所说诸法。皆方便施设。未离心意识量。今将显示一乘实相佛知见地。故先说此经而为前导。意欲诸人离心识。出情量。乃可入佛知见耳。此经乃诸佛秘密心法。如轮王顶髻中珠。不妄与人。故为佛所护念。此已显心法之妙矣。复入无量义处三昧者。以显寂灭一心实相真境。非散心乱意可窥。必从三昧而观。方可深入无际。故三昧亦名无量义处。此已显境妙也。心境皆妙。而全经之旨。已彰于此矣。意显了此心境。方为成佛之真因。故天雨四华。非入此心境。不足以翻破无明。故地摇六震。已显妙法全体大用。所谓先以定动者也。法会大众。昔所未见。故皆欢喜。不知所以。故但观佛而已。冀有所授也。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至)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此全彰法界真境也。白毫相光。表中道妙智。所谓自心现自觉圣智境界也。以一真法界普光明智。一切众生动乱根尘识界。皆是此智随缘变现。今此智现前。洞然照澈了无隔碍。故遍照东方万八千界。三界苦乐之依处。六道众生之轮回。诸佛成佛之始终。菩萨利生之妙行。皆不离此智用。故皆圆现于光中。了此一光。则净秽情忘。生佛平等。而一乘实相佛智见地昭然心目之间矣。所谓后以智拔者也。全经大旨。尽见于斯。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至)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至)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此弥勒问明实相真境也。一乘妙法实相真境佛知见地。已尽露于一光之中矣。四众昔所未见。故惊而起疑。殊非心识思量可到。弥勒虽圣。识情未透。故不免分别。所以腾疑。以文殊大智必能了其原由。且以历事多佛。必曾见其实事。故须请问以决之。至于所问光中所现六趣众生之情状。诸佛利生之事业。菩萨修行之始终。乃至种种求道之因缘。供佛舍利之妙行。历历明见。且谓如来入定须臾之顷。光中乃见众多久远之事相。纤悉不遗。何缘有此。殊不知舍那如来于菩提场说华严时。入普光明智刹那际三昧。乃现十界身。星罗普应。处处说法。利益众生。是知鹿苑至今四十年中。所作事业。未起刹那三昧。此岂劣解众生心识分别所能知耶。是则一往所说未尽光中之事。今日乃露法界之一班耳。故了此光相。则洞见佛心。是谓悟佛知见矣。此非心识可知。亦非言说可到。实为妙法之全体。务在妙悟绝言。是故世尊将谈妙法。先以一光为前相也。吾人苟能睹此光相。不言而喻。又何堕落葛藤窠臼哉。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至)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此文殊总答问意也。夫瑞不虚应。应必有由。故知现瑞将说大法之前相也。雨以润其焦枯。螺以壹其众志。鼓以策其疲怠。皆说大法之譬也。以大法希有。恐作寻常。欲生难遭之想。故先以瑞事警发。故曰欲令咸得闻知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至)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此引灯明之本始。以证释迦祖述其道。以显妙法传续有由也。佛号日月灯明者。以日月通乎昼夜。照不及者。则灯以继之。此常然大明不昧。以象普光明智之德也。能证此智。即名为佛。故十号具足。以佛所证根本实智。故所说法称性而谈。故初中后善。随机分别。故说三乘而为一乘之方便。故曰令成一切种智。引古证今。此则释迦化仪相同也。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至)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此历叙从前二万亿佛名字皆同。而说法亦同。以明佛佛道同。以显妙法心心相印也。名号及所证既同而说法又同。故初中后善。以其本智乃转八识之所成。故最后佛未出家时而有八子。此本觉在缠之象也。八子各领四天下。谓其识不离四大根身也。赖耶出缠故闻父出家。诸识悉舍染污而俱成智矣。故云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常修梵行也。释迦本既同古。而迹亦相类。本迹既同。而无不同矣。

是时日月灯明佛(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此灯明相传至二万亿佛。是知佛性种子前无始也。时至而说无量义经。入无量义定者。则佛佛以开佛知见为究竟之谈也。雨华动地放光等事一一同今。以显实相心境始终不二。寂灭真常。是为希有之法也。而彼众腾疑。则难信难解从来旧矣。非特今也。彼佛出定即说妙法华经。足证开权显实之法。自古佛佛说法之弘规。以此可知今日之事矣。彼佛说妙法时。六十小劫之久。而听众谓如食顷。是知一乘妙法佛知见地。为普光明智。不离刹那际三昧也。一入此三昧。则生灭见亡。顷久一致。了无身心之相。则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所以无有一人而生懈倦也。说此经已即入涅槃。诸佛利生了此大事。则出世之本怀毕矣。以此则知我佛不久涅槃时至也。将灭而授德藏之记者。欲以此法付嘱有在。冀将传续于无穷。足证此会弟子各当成佛有分也。彼佛灭后妙光持法华经八十小劫。为人演说者。以显一乘佛知见地。究竟不离智用也。灯明八子皆师妙光者。以显妙观察智。在因则有转染令净之功。在果而有鉴机说法之用。所以八子皆令成佛也。八子最后成佛者。号曰然因师妙光灯而成果。亦仗持经之功用。然灯又为释迦之本师。则其妙法展转传授有自来矣。以明古今一道也。然此佛之知见殊非识情思量分别之境。故求名贪利者而不通利。且以善根为成佛真因。故得值多佛。此又为今日声闻得记之证也。故文殊结指其人曰。彼妙光者我身是也。求名菩萨则汝弥勒是也。弥勒既曾在昔持经。而疑现前之事者。信乎此法非识心分别之境也。历观往古入定放光之瑞相。出定说经授记之因缘。则知今日必说大乘妙法莲华经也。此乃悬序。即今法会之因由。先示实相寂灭之心境。全体大用。一念顿彰。此非言说可到。故放一光圆明显现。以借文殊大智为众傍通。毕见如来出世之本怀。即四十年来未起普光明智刹那际三昧也。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故后正说妙法。但云如是而已。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至)以求无上道。

此颂长行入定放光。及光中圆现法界事相。生佛始终。一一相同。但于唱灭。详出教诫勉勖之辞。及灭后起塔四众精进求道之事。此又预为今会最后之垂范也。以见佛法难值耳。

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至)令尽无有余。

此颂助化传宣显益皆同。结证必说妙法华经。而先以光瑞为方便也。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者。以佛知见寂灭心境。殊非言说思量可到。聊以毫端三昧示之。所谓如我按指海印发光。要使诸人直下便见。不隔丝毫。所以宗门诸祖。棒喝交驰。扬眉瞬目。无非直指西来的意。此则不待言说而为方便也。人者苟能了此光相。则日用现前二六时中。咳唾掉臂无非法华三昧矣。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正说之初。品以方便名者。以第一义谛。平等寂灭。超情离见。无作无为。是则佛未出世。祖未西来。一段真风。凛凛充塞。浑沦现成。所谓向上一路。空劫已前。唯佛与佛。乃自知之。是谓佛之知见。岂假作为。良以众生迷而不悟。劳我世尊。舍自法乐。脱珍御服。着弊垢衣。现身三界。曲为今时。发扬此事。是则才出母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则彻底为人。通身吐露。早已大垂方便矣。及至出家。入山修道。成佛说法。四十年来。去来坐立。常为此事。更无余事。则从前一往种种施设。无非特为众生指示本分向上一事。何莫而非方便耶。柰何众生垢重情深。一向不悟。所幸淘汰既久。根器渐纯。将有开发之机。故世尊今日。特为大众。吐露本怀。显示本有。故为此会说法华经。开示佛之知见。以明出世之因缘。令诸众生。各各自知自见。自信自肯。悟入而后已。方惬本怀。所以各为授记者。正显但信自心。即名为佛。一悟此心。则染净情忘。法法皆妙。心外无法。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所谓一乘妙法佛知见也。以此寂灭离言之道。非言可到。故先入定以示其微密。放光以彰其圆妙。是则前之光瑞。又为今日之方便也。大众不悟。犹自惊疑。故假弥勒文殊。傍通一线。是为方便之方便也。悲夫。大众毕竟茫然。故我世尊重打葛藤。此则一落言诠。又为此法之方便也。故以名品。此连下八品。判为开佛知见者。以众生本有佛之知见。向被无明封蔀而不自知。故如来出世特揭而开之。然此开字。约佛则为揭开打开。开除之开。故云开方便门。下经云如却关钥开大城门。在机则为开发之开。所谓悟自心者如莲华开。然尽三周说法通为开者。以世尊一往四十年前所说三乘之权。意要闻者了悟一心之妙。以三乘人不得离言之旨。但执权说以为真实。故不信自作佛。今则开除前权打开秘藏。顿显一实。故上根闻说。即信自心。非智者不能。故法说一周。独舍利弗一人领悟。而中根之士。因譬方知。故譬喻一周。四大弟子领悟。其下根之士。终为绝分。故广引宿昔因缘之事而后方悟。故千二百等皆从因缘一周而领悟也。其说虽长。总要当机的信自心是佛。所以一一授记成佛。是以极尽如来神力。为众发扬。今日才得大众发真信心。名虽领悟。但醒悟之悟。非悟入之悟。其实但入信门而已矣。历观后文。许以信得入。及诸弟子自叙昔日不信之辞。及身子领悟。四大弟子述成。乃以信解标品。故开佛知见重在信心。正与华严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而以信为基本也。故虽授记。而犹历多劫。事多佛。正同四十二位。乃由信解而后行证也。苟不立诸位。则历劫无明。何由顿净。无上佛果。岂能顿圆哉。请观化仪。则知如来说法始终之意也。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至)辟支佛所不能知。

此世尊出定。称叹诸佛二智甚深。以证己智。将以开佛知见也。诸佛本智。证穷法界。彻尽尘毛。故实智甚深。随顺三乘机宜。所说九部诸法。通为引摄众生。入佛知见。故为入智慧之门。言虽种种。差别不一。皆为指示一心究竟佛知见地。言近指远。难解难入。故为权智甚深。诸二乘人。浅智著相。不能了达离言之旨。故不能知。非智不入。故身子当机。意抂激发二乘也。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至)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此徴释二智甚深所以也。以亲近多佛。则佛之心印尽得之矣。尽行道法。则佛佛修行妙道。利生规则。尽习之矣。其所造进。不至彻法而不已。以勇猛精进。故实德内充。而名称普闻。如此名实并隆者。以其成就未曾有法也。故为众生随宜所说诸法。皆为发扬第一义谛寂灭之旨。所以意趣难解。故非二乘所知也。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至)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此佛自叹二智甚深。以明从前方便之所以也。以诸佛证已。则己智之甚深可知。故自出世成佛以来。四十年中。所说九部诸法。以种种因缘譬喻无数方便权巧法门。无非显示一乘。引导众生离生死着。入佛知见而已。法虽差别。而心本一真。以我如来权实二智皆已具足。故称性而说。方便权中。已具知见之实。诸二乘人。随言取义。故不知究竟归趣。所以难信难解。开权显实。已揭于此矣。

舍利弗如来知见(至)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此叹二智甚深之因也。由亲近多佛。尽行多法。故所证真实知见。广大深远。即诸佛之德用。若四无量心。四无碍辩。十力四无所畏。禅定解脱等一切诸法。一一深证穷极。一切未曾有法。皆悉成就。以其所证实智既深。故德用无边。此在华严所明佛智佛境界佛功德等。一一称真法界。皆以海言。方知广大深远也。由其所证者深。故随顺机宜。善能分别种种巧说诸法。观根逗机。言不逆意。故柔软。应不失时。故众悦。此权智甚深之妙也。佛之德用。说不能尽。总而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皆成就。此其所以诸二乘人不能知也。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正显诸法实相也。既说而又止之者。盖显此法迥出常情。未可轻谈。恐其闻者惊疑不信。故秪可但言难解。不敢言其所以也。然所以不可言者。以佛所成希有之法。诸三乘人难信难解。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之实相。此乃离言难解之法。岂可轻谈哉。下释诸法实相难解之所以。然诸法者。不过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耳。尽此十法而已。皆易见而易信者。何难之有。以即诸法以显实相。故深妙而难解也。何谓诸法实相耶。若言其相。相即无相。相如也。若言其性。妙性天然。性如也。若言其体。体自真常。体如也。若言其力。力用称真。力如也。若言其作。作而无作。作如也。若言其因。生本无生。因如也。若言其缘。性空成事。缘如也。若言其果果不离因。果如也。若言其报。业性昭然。报如也。若言本末。则始终一际。本末如也。以上诸法。一一是如是之法。故究竟平等。寂灭无二。此诸法之实相也。以可信可解者诸法。三乘皆知。而难信难解者。即诸法以明实相。此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殊非二乘可知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至)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此重颂二智甚深难解。以显究竟实相也。称佛为世雄者。无雌可匹曰雄。谓佛超出凡圣而独尊之称也。言道场所得果。正指卢舍那佛。于菩提场。初成正觉。证穷法界海慧。乃旷劫修因所感之果。此佛自证之境界。故唯佛悉知。言如是大果报者。正指华藏世界无量庄严。圆融果海。交彻无碍。故云种种性相义。此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以果海离言。不可说示。故云言辞相寂灭。此离言之道。非思量分别之境。岂三乘人所堪耶。但可以信入耳。此颂正为究竟一实之地。为今所归之极致。以长行未尽。故颂中特发明之。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至)亦复不能知。

此历颂三乘不知二智之甚深也。身子智慧第一。假使满世间之身子。固不能知。即正使满十方之身子。合弟子之众智。亦不能知。身子虽智。不如独觉之利智。亦满十方。如竹林之多。合众智为一心。尽亿劫之长久。亦不能知。独觉虽利。不若菩萨之大根。如稻苇之多。即充满十方。合一心于恒河沙劫。咸皆思量。亦不能知。新发意之菩萨。不若地上不退之深证。合恒沙之众心。思而求之。亦不能知。信乎佛智甚深微妙也。以佛智如空无所依。超出思量心识之表。而三乘人以所知心。测度而求其境界。岂可得乎。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如九重深密事。不许外人知。而佛智甚深。总非九界众生可知耳。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至)引之令得出。

此颂诫。令当信妙法。亦信三乘是权也。以实相离言之道。非心识思量分别之境界。而三乘人。以心思测度而求之。此其所以难知也。以其法不思议甚深微妙。故唯佛与佛乃知之耳。诸人但当信之而已。若信今是实。信昔是权。则可舍执着而悟入之也。大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是岂可以执着思量而求之耶。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至)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此身子因佛止而不说。乘大众之疑而请也。世尊此会入定放光。现希有事。大众无不惊疑。所幸文殊已释之矣。今方出定。不待众问而自极叹二智之甚深。且云从前所说之法意趣难解。二乘所不能知。然一向闻佛所说一解脱义。我等已得。何尝不知。而今世尊一旦无故而作是说者。此我众心甚可疑也。此正二乘但信佛语。执吝之心未舍。将以昔证为实。不知是权。所以因斥而起疑。即身子虽智。而亦未免怀疑也。愿闻今日称叹之因缘。所以为众请说。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至)欲闻具足道。

此重颂请意也。圣人不出世。万古如长夜。故称佛为慧日。四十年前未曾称叹甚深不可思议之法。故云久乃说之。无问而自说者。以是道场所得法。乃佛自证之境界。非众所知。故无能发问者。即我虽智慧亦难可测。故不能问。所以无问而自说也。况所叹之法。是世尊寻常所行之道。众皆以为已知矣。而今极叹其甚深微妙。唯佛自知。殊非三乘所及。所以大众生疑也。众等皆疑。我亦未了。敢问世尊所叹者为是究竟之法耶。为是所行之道耶。若是究竟法。则是道场所证。唯佛自知。固非我等可及。若是所行道。则四十年来。众所同见同闻。而共知者。业已取证矣。何甚深之有。此其所以生疑也。欲闻具足道。则究竟所行。皆愿指示归趣也。故敢以请。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此因请说而重止也。所以重止而不说者。以今日开权尽废三乘。打破向家之窠窟。如家国之丧亡。恐其皆当惊疑也。夜光投人鲜不按剑。况无上妙法乎。是以未敢轻易投人也。

舍利弗重白佛言(至)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此申重请必说之意也。意谓世尊所以不说者。将为此会智浅根劣而不信耳。今观四众根利智明必能敬信。必不负世尊开示也。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至)将坠于大坑。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此出再止之意也。所以止之而不说者。非是秘吝。亦非无机。第恐增上慢人闻而不信。以此辈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以为足。必生诽谤。则不唯无益。而返害之。将堕恶道。以妨此等。故不若不说为嘉耳。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至)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至)则生大欢喜。

此申三请之意也。身子所恃而恳请者。以观此会大众皆久受佛化者。必无增上之俦也。然下退席之众。皆与身子同一法会。周旋久矣。而竟不知其人者。可见人之相与知心之难。即此可进增慢之俦也。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至)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此因恳请许说也。佛为此会业已入定放光动地。最先警发群机矣。此非小小因缘也。及方出定。即便称叹二智甚深。而又无问而自说矣。宜乎径谈。何以将说而又止之。必待再三恳请而后说者何也。一则以显二智甚深难信难解。未可轻谈。二则发其二乘乐大之心。坚其笃信令生希有之想耳。以二乘人一向与佛周旋。视为寻常。而其所说之法。易信易解。故遇便信受。不以为难。即有不信而所损不多。以其法乃权设。人乃小果。尚有可待之时。今则开佛知见。为一乘成佛之真种。况微妙甚深。若轻说则仍前如言取义而不入。或我慢轻忽而不信。则永断佛种。绝成佛之真因。或致诽谤而堕恶道。则所损者大。故待再三恳请而后说也。观华严将说十地而金刚藏必须三家五请而后说者。一以恐其有损而不说。二则以其地法深妙难解而不易说。且法界海会。纯一上机。宜其随说。而有郑重若是。今法华一乘实相。正是华严法界之地体。况二乘劣解。力所不堪。若轻投而不信则永断善根。再无成佛之机矣。且如来化缘将毕。时不待人。安有从前之日月哉。所以必须众志贞坚。可一变而至于道也。三止之意岂徒然耶。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至)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此上慢退席以策群机也。当许说时。座下有五千人礼佛而退。世尊默然而不制止者。正以警发二乘当舍夙习而以虚心受教也。增上慢者。己实未得未证而自以为已得证。故谓之上慢。又且自高于已得证者。云增上慢。此辈自以为足。其心不虚。无受教之地。若闻妙法而不信入。则永断佛种。此在座与二乘同列。皆有自足之心也。如后身子与四大弟子皆云。佛说一解脱义我等已得。又云我等已得涅槃。而不复进求无上菩提。是皆增上慢俦也。以其执着夙习知见。安能得入一乘妙法哉。故今退者不止。正欲激发此辈令舍旧日名言习气。自净其心。可受今日之教也。若留而惑众。则大负如来深慈矣。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此喜机纯可说也。无复枝叶纯有贞实。则益坚众志。故云退亦佳矣。楞严云。若有一人不清净者。则使道场终不成就。况五千乎。故以退者为佳也。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至)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此正说妙法也。如来极尽神力。刚道如是二字而已。信乎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也。如是者。直指之辞。法者。即前相性等诸法。然诸法未见其妙。但即诸法以见如如。是为妙耳。若见诸法之妙。则心外无法。一切真常无非实相。了此即名为佛。故如优昙华时一现耳。优昙乃瑞应华。三千年一现。现则有圣人出。此则待时而现也。以喻一乘妙法。寻常不说。必待机熟得道之时而说也。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言不虚妄。

上已直指妙法全体。但以难信难解。此下所谓分别解说。盖不得已而有说也。以其难信故。最初教以当信。以前三乘之法。二乘皆执为实。今一旦废之。恐其不信。故诫以信佛所说。言不虚妄。此正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此开权显实已尽于一言之下矣。向下无非发明此意。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至)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此明权即是实。以显一乘之妙也。诸佛随宜说法。皆以为权。殊不知意趣难解。以即权即实故难信耳。下徴释之曰。何以权即是实。以无数方便演说诸法。皆离心意识境界。以显佛知见地。原非思量分别之境。而二乘人以思量求之。故不能解。所以唯佛与佛乃能知耳。所以即权即是显实者。不待今日。故云诸佛本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言一者。谓一真法界常住真心也。心外无法。故曰一。广大包含。生佛平等。依正不二。故曰大。诸佛证此自利利他。故曰事。以众生本具为因。诸佛为此出世助发为缘。单因此缘此而出世间。更无别事。故四十年来种种方便开示者此心耳。故下又徴释之曰。云何名一大事等。此又分别解说一大事也。所言一大事者。乃众生本具真心。即佛之知见也。然而此心但为无明所蔽。故诸佛出世。特为众生揭开而指示之。令离妄染而得清净。使自悟入。为此而已。岂更别有他事哉。故结之曰。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是知诸佛但为教化菩萨令其成佛。唯此一事。原非为教二乘也。岂有二乘三乘为实事哉。此则如来大畅出世本怀。尽废三乘之权。独显一乘之妙。极尽于此矣。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至)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此历引十方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以证释迦今日言不虚妄。以有宪章祖述也。佛意谓我以无量方便演说诸法皆为一乘佛知见者。非创为也。乃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佛皆以无量方便种种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令诸众生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直至成佛而后已。佛佛皆然。是知诸佛但为教化菩萨。直令悟入佛之知见。以此为能事。是故我今遵诸佛说法之仪式。所以先说三乘者。以知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故不得已。随其本性而开导之。以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即其所说皆要众生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耳。十方世界尚无二乘三乘。我何独异于诸佛哉。此则痛斥二乘。尽废昔权。如来出世本怀毕露于此矣。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此叙诸佛出世不得已而说三之意也。佛佛出世。所以必说三乘者。以处浊恶之时也。众生刚强垢重而难化。不得不随机而调伏之。所以费尽无量无数之方便。故将一乘法分别说三。岂得已哉。劫浊。谓同造恶一类众生。同聚一时。故名劫浊。执断常等具六十二种邪见。名见浊。众生心识。但以妄想贪嗔痴等扰乱其心。名烦恼浊。以不净种子。发业润生。合成众生。名众生浊。业识命根随生死业。故名命浊。当此时世浊乱之极。岂可顿教成佛哉。所以广用方便者此也。

舍利弗若我弟子(至)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此痛斥二乘。令坚一乘之信也。华严地上菩萨名真阿罗汉。且地上菩萨大阿罗汉。岂有不知成佛之事哉。故云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若不知诸佛但教菩萨事者。此则非佛弟子。所谓假名罗汉辟支佛耳。故下领悟。则曰我等今者真是声闻。真阿罗汉。所云非真阿罗汉者。以不信此法故也。且我弟子既证罗汉。得出生死。即当上求佛果可也。今执着小乘而自以为足。不复进求菩提者。皆是增上慢人也。若果真是阿罗汉。岂有不信成佛之事哉。此斥之深而欲信之切也。若现前亲见佛闻法。无有不信此事者。除佛灭后不得见佛。但能持经。容有不信者。虽比时不信。但能受持解义者。亦作成佛远因。此人若遇余佛亦得决了。所谓金刚种子。历劫不磨。如人食之终当透皮而出。此正华严所说闻而不信。尚结佛种之因。以佛性种子为成佛之真因。固当信重。故云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等。以结章首之言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至)唯有诸贞实。

此颂退席之众也。长行通举五千。颂列三等。虽云上慢我慢不信。总之皆一阐提也。缺戒护疵。则根器不净。小智糟糠。则智浅心粗。以无福德。故不堪受法。所以去耳。此众贞实。故当说也。

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至)以故说是经。

此颂即实明权也。初一偈总颂。谓佛所得法。乃道场所得一乘实智佛知见之大法也。以众生不堪。故以方便权巧而为说之。此三七思惟。正为此也。众生心所念下一偈。颂不堪之所以。良由众生心念行道邪正欲性好尚善恶业果。种种若干之不同。皆非受大之根器。为是等故。不敢说大。佛悉知是已下两偈半。正明施权。谓既知根器不堪。不得不以方便权巧而化之。此九部法。皆为此辈而说也。修多罗。云契经。伽陀。云孤起颂。本事。说佛本行。如提婆达多忍辱仙等。本生。说佛往因。如十六王子等。未曾有。即希有之事。因缘。即种种缘法譬喻。如下火宅等。祗夜。云应颂。优波提舍。云论议。此叙小乘九部之权法。正为二乘而说者。若加方广自说授记为十二部。总为随机之说也。钝根下四偈半。颂即权明实之意。谓以钝根乐小之人。虽近多佛。而不行妙道。故为生死众苦所恼。愍此等故。说小乘之涅槃。设是方便。其实意要引入佛慧。如下化城之设。意在引至宝所。但密意调伏。未曾明说汝等成佛。一向不说者。以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然大非九部之外别有也。但知九部随机之说。专以引入大乘为本怀。因为入大。故说此经。非别有大乘也。即权明实之意。尽揭于此矣。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至)皆成佛无疑。

此颂今为大根显实也。心净根利。行深妙道。则异上钝根。堪荷大法。故为说大乘。所谓正直舍方便也。故记是人来世成佛。以此大根深心念佛。则心与佛冥。修持净戒。则不贪着生死。一闻得佛。大喜遍身。所谓毛孔熙怡。佛性种子殊胜。故为说大乘。若未闻妙法。则根之利钝尚有差别。若得闻此大法。则无论大小皆得成佛无疑。所谓利根钝根等雨法雨。皆得充满。此正显实之大益也。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至)说佛智慧故。

此颂结显一实也。谓虽有三乘假名引导。其实但显一乘佛慧。所以权即是实。是知诸法皆如也。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至)皆令入佛道。

此颂叙佛出世。唯说一乘之意也。初五句。颂诸佛出世唯证一实。故不以小乘度人。下二十句。历叙不以小乘度人之所以。以佛自住大乘。当行平等之慈利物也。所得法。乃道场所证法身真体也。定慧庄严。乃现他受用报身也。法报冥一。故曰平等。以自证平等之大法。岂可以小乘而化人。即化一人已堕悭贪。尚为不可。况其多乎。凡若有人信归于佛。佛则一以至诚待之。若欺其不能。诳其不知。贪其利。嫉其胜。皆诸法之恶也。佛皆断之。故于十方无恶名之怖。亦无大众之畏。故以相好庄严之身。现光明普照之相。为说一乘实相之大法。此暗叙坐菩提场之事也。一实相印。所谓海印三昧也。佛所说法。以实相印印定。故魔外不混。舍利下一偈。叙出世本怀。如我下一偈。叙今满愿方称本怀也。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至)来世得作佛。

此颂叙开权之所以也。佛既本愿化一切众生成佛。如何又说三乘之法耶。以所遇无智之众。恐其错乱迷惑不受。故所以随机演说耳。非本意也。下广颂五浊恶世。众生难度。不得不设方便之意。我知下八句。颂烦恼浊。受胎下四句。颂命浊。入邪见下八句。颂见浊。于千万下四句。颂劫浊。当此浊恶之世。众生汩没苦恼之中。故设方便。先说出苦之法。示以涅槃灭苦之道。此但灭尽诸苦出分段生死。非真灭度出变易生死也。诸法下四句显实。如何是真灭耶。以诸法本来真常寂灭。此是一乘之妙道。佛子行此。来世成佛。以二乘但见生灭四谛之法。故今特为显示。方尽如来出世本怀也。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至)唯一无二乘。

此颂叙显实也。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故云有方便力。以此故说三乘。以诸佛皆说一乘。故我今唯说一乘。众当谛信无疑也。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至)令入于佛道。

此颂十方三世道同。先明过去诸佛也。以过去诸佛皆依权演实。故我释迦祖述其道也。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至)助显第一义。

此颂广明助显第一义也。言更以异方便者。此意从序品文殊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而来。意谓实相妙法。非言可宣。佛先放一光全彰妙体。则实相真境平等显现可不言而悟矣。为正方便以诸佛皆以无数方便说三乘法。今言即权显实。良以此法微妙难信。恐三乘人一向执权。吝而不舍。不能离言取义。则实相难明。前虽放光平等示现。惜乎诸人不悟。业已当面错过矣。前云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意恐二乘之人。向怖佛道长远。犹存希望有待之心。未必尽信。故不肯舍权。则负此嘉会失其时矣。今显第一义谛实相妙法。生佛平等。不论圣凡有福无福。乃至人天小善。但能从佛一心信心。则当下是佛。不待更成。此我世尊急欲二乘发起信心。故引诸佛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也。故下引菩萨人天。乃至微因小善。举手低头。一称佛名。则皆已成佛不待更成。况三乘九部之权法。岂非成佛之本乎。是则宗门发明向上。一棒一喝之下。扬眉瞬目。讥呵怒骂之间。令人顿脱生死情根。岂非举手低头已成佛耶。以前已一光平等显现。恐其忽略。又云种种因缘说法皆为一乘。故今重以种种小行助显。故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由是观之。一向三乘之权法。岂非一实之法乎。故云我此九部法。入大乘为本者。此也。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至)皆已成佛道。

此颂历叙异方便也。今异方便。首举菩萨。次举人天。而不及二乘者。以今九部法止是二乘成佛之方便。因恐不信。故引菩萨凡夫非分之法。以助显之。使其必信无疑也。且菩萨。乃未成佛之人也。今言已成者。意显六度。乃称真实相之行也。凡夫。乃非成佛之人也。今言若善软心。则非刚强梗化之人。但能随顺佛法。信心不逆者。以凡夫中有此柔软之心。于佛灭后。虽未见佛。但能因佛发心。或为供舍利。诚心造塔。以用七宝。乃至童子之聚沙。或为供像诚心七宝。以至童子草木爪甲之戏画。或为供佛诚心。华香伎乐。以至散心举手低头之恭敬。或散乱心见佛。一称其名号。如是种种众行微因小善。盖皆从佛发心也。所以一一皆已成佛者。以众生乃诸佛心内之众生。但日用而不知有。今从佛发心。则知有佛。知有则自心全体是佛。是以凡作一行皆是佛行。所谓一念信心即得菩提。故一一言皆已成佛道。非虚语也。言已成佛者。天台六即。若理即。则具之而已。若名字即。则知名识字。已成之义明矣。所以举此诸行为助显者。苟二乘人能信菩萨之六度凡夫之众善皆已成佛。而九部之方便岂非实相之妙法。二乘之涅槃岂非成佛之正行乎。端在的信自心。不疑佛语当下直证实相矣。此如来开权显实之善巧。启发二乘迫切恳至之心。难以言语形容矣。观者若但随言说而不深体其心。则于妙法难窥其奥。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度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此颂结过去道同也。三乘皆亲见佛所说之行也。凡夫供塔等。皆佛灭后。乃因佛旋发之行也。适然之行尚成佛。况特立之法乎。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至)导师方便说。

此颂未来道同也。诸佛本誓愿四句。言未来诸佛所以祖述现在者。以释迦本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故未来诸佛。皆同此愿耳。诸佛下八句。言诸佛自得之法甚深。称性而说。故方便甚深也。法常无性等者。谓一真法界。为本住法。所谓常住真心。故曰常。然法界以缘起为宗。故云无性。无明十二因缘。即普光明智。以随染净缘。遇缘即宗。染缘乃生死业种。净缘乃佛种。吾佛证穷此智。故说一乘。以为众生成佛之缘。故曰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等者。以佛称性说法。谓之海印森罗常住用。其所说之法。皆不动本际。故住法位。以住法位故。世间相即常住实相。是则无有一法非真实者。道场所证如此而已。所谓本住法。乃实智也。以第一义谛。寂灭离言。但以方便权智为众演说。故所说法。一一称真。故权即是实。所谓二智甚深也。此特叙于未来诸佛中者。意为将授记者垂范也。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至)随应方便说。

此颂现在道同也。初八句。明权即是实。知众下八句。明多方助显。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至)皆令得欢喜。

此颂自行祖述三世也。初四句。明权即实。我以下四句。明随机助显。所谓悦可众心也。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至)说无分别法。

此颂因观六道汩于五浊。历叙出世因缘也。初十六句。叙观五浊。佛具五眼。非佛眼不能穷众生界。故以佛眼观。贫穷无福慧。众生浊也。入生死苦。命浊也。深着五欲。烦恼浊也。不求佛法。劫浊也。深入邪见。见浊也。以观此五浊众生。故兴同体大悲。以起济度之心也。我始下十句。叙出世因缘。以明三七思惟也。舍那如来。于菩提场。初成正觉。法报冥一。自受法乐。因见苦恼众生。感动无缘慈力。故初七思惟度脱。又思自证智慧微妙第一。非钝根所堪。且思度之之方。故云云何而可度。尔时下八句。叙感应道交。谓正思出世。适诸天来请。此正机感应会之时。后文所谓闻有人言也。我即下八句。二七思惟。钝根不堪大法。恐其有损。故宁入涅槃。而不敢轻投也。寻念下四句。三七思惟。当遵诸佛说法仪式。以一乘法。分别说三也。作是下十八句。叙诸佛劝喻释迦。善体诸佛之心。而以方便即权显实也。故云但为教菩萨。舍利下八句。叙释迦因闻诸佛劝喻。而依教奉行也。思惟下十句。正叙双垂两相。现应化身。为今弟子。说三乘法也。已前佛未出世。未有三宝。今日乃有三宝之名耳。从久远下四句。明虽说三乘。本怀但为显实也。涅槃。无上大涅槃也。生死苦永尽。二死永亡也。以诸佛久远劫来所赞示者。皆即权以显实。故我常如诸佛所说。所谓虽说三乘。但为教菩萨也。舍利下十二句。叙出世本怀。因为待机。今正机熟应说佛慧之时也。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所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根机既熟。啐啄同时。则不劳余力。故世出世法。当贵乎时也。佛祖用处不违时失候。故云今正是其时。舍利下八句。叙退席之众也。言劣根既去。则不混乱众心。故喜而无畏。以无回互委曲之心。故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也。菩萨下四句。言昔日小乘。一闻今法。皆是菩萨。昔日怀疑。今皆已除。各各自信成佛。故千二百人悉皆作佛。此则不待一一授记。早已为众分明决择矣。如三世下四句。通结释迦仰遵三世诸佛仪式也。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至)无声闻弟子。

此颂极赞一乘之难遇。以坚二乘之信也。初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华时一现耳。故历叙其难。诸佛旷劫一出。岂易值哉。即出世而未便即说此法。犹隐忍待时。经四十年。此法岂易说哉。今日方说。尚有退席之众。此听信者更不易得其人也。所以此法如优昙华时时一现。上时训是。然佛虽难值今已值。法固难说今已说。虽难犹不为难。独有听而信者甚为难耳。故有闻法欢喜。不但全身担荷。即发一言赞叹者。甚为希有。过于优昙华。此极言信心难发也。汝等下。劝其勿疑。当信佛也。我今业已普告大众。明示但以一乘教化菩萨矣。汝等二乘决不可以声闻自居也。我佛慈悲恳切。唯恐二乘不信。故叮咛劝喻之如此也。

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至)广赞一乘道。

此颂叙付嘱保护之意也。谓此妙法。乃诸佛秘密心要。一向不敢轻谈者。故切诫身子等既得此法。于五浊恶世。不可轻易说向于人。恐其不信而取恶道之损也。若果有上根利智。是为难得。又不可失人。即当为说。故曰广赞。则不嫌其多说也。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至)自知当作佛。

此颂总结前意也。诸佛法如是。谓上说十方三世诸佛。皆说即权显实之法也。汝等既知诸佛随宜。方便之事。则知元无三乘。不必更疑诸声闻人无成佛之分。则宜欢喜自信作佛也。甚矣心之难明也。佛性种子。众生与佛不隔一毫。只在信与不信耳。昔有僧问古德如何是佛。德云。我说恐汝不信。僧云。和尚重言安敢不信。德云。即汝便是。僧茫然。所以自信为难也。故世尊既说是法。又恐作寻常。故嘱其保重。又嘱其必信。此其成佛真因。以信为本也。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一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