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杂病源流犀烛

前阴后阴病源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前阴诸疾,肝、任、督三经病也。《内经》曰: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是前阴为肝脉所过也。又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循阴器,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是前阴又为督脉所过也。又曰: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是前阴又为任脉所过也。惟为三脉所过,故前阴之病皆系于三经,而以三经为主焉。夫前阴之病,最重者莫如诸疝,已另立篇于任脉病后,兹不必赘,兹故但详前阴外见之疾。一曰阴痿,凡人色欲过度,精髓耗败,伤于肾元,遂致阴痿不起(宜五精丸)。又有精出非法,或强忍房事,有伤宗筋,亦致阴痿不起(宜上丹、还少丹)。又有阴湿伤阳,阳气不能伸举,亦致阴痿不起(宜九仙灵应散)。又有失志之人,抑郁伤肝,肝木不能疏达,亦致阴痿不起(宜达郁汤加菖蒲、远志、杞子、菟丝子)。一曰阴冷,大约下部阳虚阴寒之气,凝结于肾,致成此疾(宜金匮肾气丸加鹿茸)。又有命门火衰,元阳虚惫常痿不起,亦成此疾(宜加减内固丸)。又有因寒疝厥冷,及小肠膀胱奔豚等证,亦成此疾(宜十补丸)。又有因厥疝上逆,囊寒卵缩,亦成此疾(宜吴茱黄汤)。又有阳气怫郁,卒然阴结,亦成此疾(宜助阳散、回春散)。一曰阴肿,多因坐地触风受湿,或虫蚁吹呵,遂令外肾肿大,茎物通明,或痛或不痛,小儿患此者尤多(宜蝉退散)。又有囊肿茎不肿,不痛,如水?之类,当别新久(新发宜三白散、橘核散,久者宜橘核丸)。一曰阴纵,亦名阴挺,由前阴受热,则玉jing挺长不收,或肿胀而痿,或与股相磨难行,甚至两胁气逆上,手足倦弱(宜柴胡清肝汤,或小柴胡汤加黄连,作大剂行其湿热,少加黄柏降其逆上之气,当渐收,外以丝瓜汁调五倍子末敷之,即愈)。妇女阴挺,则阴中突出一物,如菌、如鸡冠,四围肿痛,由肝郁脾虚下陷所致(宜先以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茯苓、车前、青皮以清肝火升脾气,更以归脾汤加山栀、茯苓、川芎调理,外涂藜芦膏)。或阴中挺出一条,长尺许,痛坠,旦尿涩(宜早服补中益气汤,晚服龙胆泻肝汤,外涂藜芦膏)。或阴中生一物渐大,牵引腰腹膨痛,由多服热药,或犯非理房事,或意淫不遂所致(宜一捻金丸或洗心散二钱,地黄汤下)。一曰阴缩,凡人一身之筋,皆以宗筋为主,宗筋在毛际,系阴器,寒邪乘之,则宗筋急而阴必缩,经故曰:足厥阴之筋,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也(宜茱黄内消散)。阴囊之缩,亦由于寒,与伤寒热病之热入厥阴囊卵缩者有异,盖彼由于热,此由于寒也。夫知阴囊之缩亦由寒,则可知阴囊之纵亦由热矣。妇人亦有阴缩之病,则阴hu急,痛引入小腹是也(宜加味逍遥散加知母、地骨皮、车前子)。妇人一切阴hu诸疾,详后疮疡条中,当参看,兹不赘。一曰脱阳证,凡人大吐大泻之后,元气不接,四肢逆冷,面黑气喘,冷汗自出,外肾缩搐,不省人事,须臾不救,与伤寒阴阳易证同,急服药救之(宜大固阳汤)。此急证也,不得缓图。

〔脉法〕 《纲目》曰:肾脉大甚为阴痿。

〔前阴属宗筋〕 《内经》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注云:宗筋挟脐下合于阴器,太阴脾脉,阳明胃脉,皆辅近宗筋故云合也。又曰:宗筋谓阴mao中横骨上下之竖筋也。

后阴诸疾,大小肠病也。后阴,即肛门,亦为谷道,而其病之最重而难愈者,惟肠风及痔两大端。如脱肛、肛门痒痛、肠澼等,亦皆后阴病。而肠风脏毒已详诸血篇,肠澼已详痢疾篇,脱肛肛门痒痛已详大肠篇,皆可勿赘,试专举痔病言之。仲景曰:大肠有热,必便血。小肠有热,必痔。故痔非外邪成病,乃由脏内湿热风燥四气相合而成,故《入门》云:肠头成块者,湿也。肠头坠肿者,湿兼热也。出脓血水者,热胜血也。作大痛者,火热也。痒者,风热也。大便秘者,燥热也。小便涩者,肝脏湿热也。其分别原由,至为详细。仲淳又谓疮头向上硬者,热多。疮头向下软者,湿多。无非本于肝脾肾三经之虚。又曰:大便作痛者,则润燥除湿。肛门坠痛者,则泻火除湿。小便涩滞者,则清肝导湿。已成漏者,则补精养血。其言治法大概,亦颇精当。虽然,痔之病不同,而痔之名亦不一。有五痔,牡痔、牝痔、肠痔、脉痔、血痔是也(俱宜五痔散、神应散)。有九痔,牛奶、鼠奶、鸡心、鸡冠、莲花、翻花、蜂窝、穿肠、外痔是也(俱宜槐角丸、神应黑玉丹)。此皆古人随证而定之名。《三因》又即五痔而增气痔、酒痔、瘘痔之名,共有八痔。痔之病虽多,大约可以此八者概之矣。且古人定名之义,莫不各因其证之大小形似以为断,而要之毒深者其形大,毒浅者其形小,形虽异而实则同,固非别有所感也。故治痔之法,总以凉血为主,槐花、槐角、生地、地榆所必用也。又必和血生血,故阿胶、川芎、当归、桃仁所宜用也。又必宽肠行气,故枳实、枳壳、蒺藜、木香所宜用也。又必清热,故丹皮、山栀、黄芩、连翘所宜用也。又必逐湿,故黄柏、防己、茯苓、泽泻所宜用也。又必润燥,故麻仁、大黄、瓜蒌、当归所宜用也。又必疏风,故防风、荆芥、秦艽、羌活所宜用也。又必止痛,故乳香、没药、雄黄、黄连所宜用也。虽应病之药正多,而治之之法,不外是矣。然而痔不分于大小,要当别其内外,八痔之名,已足概痔之病。而八痔之为内为外,则有所当知者。大约肠痔、脉痔、气痔、血痔、酒痔,此五者皆属内。牡痔、牝痔、瘘痔三者皆属外。何以见其然也?肠痔结核肛内,发则寒热往来,登厕肛即脱下血出(宜独虎散、缩砂散)。脉痔肠口㿉发颗颗,且痒且痛,下血淋漓(宜神应黑玉丹,或钓肠丸、皂角刺丸)。气痔忧愁毒怒,适临乎前,立时肿痛,气散即愈(宜加味香苏散)。血痔每大便,有清血随下如线而射出(宜凉血地黄汤、柏叶汤、黄连汤)。酒痔每过饮酒辄发,痛肿或下血(宜干葛汤、槐角元)。所谓内痔五种也。牡痔肛边发露肉珠,状如鼠奶,时溃脓血(宜加味槐角丸、秦艽苍术汤、五痔散)。牝痔肛边一枚,生疮陷入(宜良方、五痔散、痔疮方)。瘘痔浸淫湿烂,岁积月累,虫生其间,蚀肠穿穴,与痔漏约略相同(宜大偻丸、骨碎补丸)。所谓外痔三种也。即此八法以为治,痔其无弗瘳乎。虽然,更有杂治之法。如内痔流血不止也(宜猪脏丸)。如不拘内外痔出血,里急疼痛,将欲成漏也(宜猬皮丸)。如湿热内甚,饱食肠澼,发为诸痔,久而成瘘也(宜加味连壳丸)。或痔由血热蕴结,壅滞不通,或一身尽热,或日晡肌热,或夜发热也(宜四顺清凉饮)。如并无酒色之害,平时但饱食久坐而成痔也(宜三神丸)。如不拘内外痔,下血不止也(宜川归丸)。如患痔而痛甚便燥也(宜止痛丸)。如肠痔生核,且肿且痛寒热不休也(宜皂角煎丸)。如由气滞而发痔也(宜荆芷汤)。如痔头向上,是大肠热甚,收缩而上也(宜四物解毒汤)。如痔发疼痛,坐卧不得,叫喊难忍也(宜椒子散)。如痔中生虫,蚀啮疼痒也(宜独叶丹)。如富贵人酒色过度,喜怒不常,生痔如鼠奶连珠,或肛门肠肿脓血,痛如刀割也(宜神效散)。或外痔如莲实鼠奶,痛极之际,扫上此药即愈也(宜茄柯汤)。如痔溃,腐如烂桃,多脓血也(宜去毒散)。如翻花痔,肿溃不堪也(宜荆芥汤、木鳖子散)。如痔发破溃,其状如鸡冠也(宜黄连、赤小豆末敷)。如风痔肿痛,发歇不定也(宜僵蚕炒为末,乌梅丸,每五丸,姜、蜜汤空心下)。如诸痔有时发痒彻心,爬搔不得,极难忍也(宜全蝎炒烟熏)。治痔之法,亦既详且备矣。而又有痔漏者,酒色之徒,其所患痔疮,绵延不愈,湿热郁久,乃败坏肌肉,销损骨髓,甚者穿肠透穴而成漏管,久则内如槁白,外如黑腐,涓涓流水,清而带黄,初则湿热,久则湿寒矣,此与瘘痔相似而不同,以瘘痔乃痔中一种,痔漏乃不拘何痔,皆能成漏也。故丹溪谓痔轻而漏重,痔实而漏虚。治痔之法,不过凉血清热。治漏之法,则初宜凉血清热(宜凉血饮),久宜涩窍杀虫(宜莲花蕊散、猬皮丸、辰砂膏),兼乎温散(宜苦参丸)。盖初则肠胃气实而为热,久则肠胃气虚而为寒也。据此,则方书有云,痔漏专以凉血为主者,固非。有云痔漏即瘘痔者,亦非矣。故患此证者与诸毒成漏者,总宜大补气血,佐以凉血清热燥湿,方为正治(宜加味槐角丸、脏头丸,久则黑玉丹、钓肠丸、苦参丸、蜡矾丸)。若久而成管,必用毒药腐烂,而后新肉可生。此其大略也。若夫无痔之人,肛门左右,别生一窍,流出脓血,名为草漏,与本有痔漏,肛边别生一块,作脓,穿痔孔而出,乃食积注下也(俱宜连槐散)。此二种与痔漏,其为患又依约相似。夫东垣以痔疾为本于肝脾肾三经之虚,丹溪又以为风热燥归于大肠,故不列于疡科,而归于内病也,医者其知之。

〔脉法〕 《脉经》曰:䘌蚀肛阴,其脉虚小者生,紧急者死。《正传》曰:凡痔脉沉小实者易治,浮洪而软弱者难愈。

〔痔病原由证治〕 《内经》曰:因而醉饱,筋脉横解,肠澼为痔。《三因》曰:肠澼为痔,如大泽中有小山突出为痔。又于九窍中,凡有小肉痔出,皆曰痔,不特于肛门边者。有牙痔、眼痔、鼻痔等类,其状不一。故曰:痔者,峙也。(汉避吕后讳,号痔疾为野鸡病。)《医鉴》曰:凡痔因酒色风气食五事过度,而变成二十四证。歌曰:痔证分三八,凭名仔细看,莫教年月久,见者胆心寒,菱角看形怪,莲花不可观,穿肠并鼠奶,酒色两相干,莫愿翻花怨,蜂窠亦不宽,雌雄同气血,子母及肠盘,元珠尤可怪,钓肠痛苦钻,核桃与流气,见者便心酸,栗子于中大,鸡心在外安,珊瑚形可恶,那更脱肛难,内痔红不出,搭肠里内蟠,垂珠更难治,日久有鸡冠,切莫轻刀火,令君性命残,用功无半月,去病更除根。东垣曰:痔核已破,谓之痔漏。《本草》曰:瘘痔亦谓虫痔,日久虫蚀其间,痛痒不堪,或肛门间射血如线,乃虫痔也,虫痔宜熏猬皮艾。《入门》曰:痔疾有兼下疳疮者,有茎中出白津者,有兼疝者,皆肝肾不足变出,勿单用寒凉。《正传》曰:治法以苦寒泻火,芩、连、栀子、槐花之类。以辛温和血,当归、川芎之类。风邪在下,秦艽、防风、升麻之类提之。燥热怫郁,大黄、枳壳、麻仁之类润之。又曰:初发便服槐角丸,热实服汤药疏利脏腑,及浴洗熏熨以取内消。若变成痔漏,须用寸金锭子三五次,全愈。《甲乙经》曰:久痔与阴相通者死,痔漏成穴,大小便相通者亦死。《纲目》曰:痔根本是冷,慎冷饮食及房事,鸡肉最毒,而房事尤甚,荞麦面亦须忌。

前阴后阴近处,所发疮疡有七种。一曰便痈,生小腹腿胯上下合缝之间,《直指》所谓上不在腹,下不在腿,介乎其中是也。发于左名鱼口,发于右名便毒,总名曰便痈,又名曰骑马痈。此冲任督脉之坠道,故为三经之病。又其处为厥阴肝经之络所在,厥阴经少气多血,故此实为血疝。有一边发者证轻,有两边发者证重,皆由房欲不节,或淫心不遂,败精搏血,留聚经隧所致。亦有交合不洁,淫火冲动,肤腠开通,一时受毒而成者。其来也不同,其发也则一。初起时,寒热交作,结核肿块,四边浮肿,相并伏硬,青黑,或卒然而起,或先患下疳疮而发。一两日内,当先辨其有表里证与否。如有表,肿痛发热,急散之(宜荆防败毒散、双解散)。如有肝家湿热,急清之(宜八正散,甚者仙方活命饮)。如有里,焮痛,大小便秘,脉洪实有力,急泻之(宜龙胆泻肝汤)。如有小便不利,肝脉数,急解之(宜加味龙胆泻肝汤加山栀、黄柏)。或服克伐药而致大便不利,急培之(宜十全大补汤)。如表里俱无,但气血虚弱,急补托(宜参、芪、归、术),兼用排脓,清肝火(宜白芷、角刺、柴胡、泽泻、山栀、甘草节)。溃后,更须补养(宜十全大补汤)。若不但气血虚,并遗精滑精,大便不利,腰脚沉重,此并下元虚矣,急须温补(宜先用六君子汤加补骨脂、肉豆蔻数帖,再用十全大补汤)。此大概必用之法。妇人亦患便毒,于两拗肿痛,腹内有块,不时上攻,小便不利,属肝脾气滞(宜四君子汤加芎、归、柴胡、山栀,或间以龙胆泻肝汤、加味逍遥散)。识此而便毒无难治矣。二曰下疳,生阴jing上,属肝经湿热,或阴虚火燥,或交接过度,或受不洁妇人污秽之毒,均能致此。而斯证之发,又当以阴虚火燥为本,肿痛寒热为标。试详其治:肿痛发热者,挟有表也(宜四物汤加柴胡、山栀)。肿痛寒热者,肝经湿热也(宜小柴胡汤加黄连、泽泻、木通、茯苓、龙胆草)。肿痛便涩者,湿热壅滞也(宜龙胆泻肝汤)。肿痛腐溃者,气血虚而有火也(宜小柴胡汤加参、术、芎、归)。日晡倦怠者,阳气虚而下陷也(宜补中益气汤)。经久不愈者,肾水不能生肝木也(宜六味丸)。筋纵痒痛出白津者,此即筋疝也(宜龙胆泻肝汤,或间服清心莲子饮。脾虚,补中益气汤加山栀、龙胆草)。有肉突出,久不愈者,必成广疮也(宜荆防败毒散以防之)。有二便俱秘者,火热胜也(宜八正散)。至外治法,不过用药水净洗(宜甘草大豆汤),再用药或敷或掺之(宜博金散、丁泥散、炉甘石散、黄柏散、香珠散)。若至腐溃绵延,痛在茎之窍,或在茎之标,则由小肠膀胱不利,热毒传入肝经,故色变紫黑,多溃蚀也。若蚀尽玉jing,则死。刘涓子谓如遇此等证,须用张子和泄水丸导其湿毒,先泄其根,次治其标,用葱白、黑豆汁渫洗拭干,外以药敷掺(宜服泄水丸。后用敷药)。或内溃,脓不出,用追脓散,仍用子和泄水丸。按:涓子此法甚善,不可不遵。三曰囊痈。丹溪云:囊痈但以湿热入肝施治,而佐以补阴,虽溃脱,可愈。盖此证之生,属厥阴肝经,不但湿热下注,亦由阴虚所致也,故法宜消毒为主,兼用补剂,若专攻其疮,致阴道愈虚,必生他患,此囊痈所以为治,大概然也。若其详悉为治,又有可得举者。初起时,但觉赤肿胀痛,小便涩滞,寒热作渴,当即清肝火分,消湿热(宜以黑龙汤吞滋肾丸)。如因入房太甚,或淫邪不轨,囊肿如斗,小腹胀急,小便结涩,寒热大作,口渴痰壅,则危同反掌,治之急急(宜肾气丸料煎吞滋肾丸)。渗利湿热,肿痛仍在者,宜补阴托里,以速其脓而针之。若至便秘,乃热毒壅滞也(宜托里消毒饮)。或不减,是热毒未解也(宜清肝益荣汤)。若脓已成,急托脓解毒(宜仙方活命饮)。或溃后皮脱,并睾丸悬挂,甚至脱出,其玉jing半腐,亦无害,惟宜大补气血,大补脾胃(宜托里散加黄芪、故纸、五味子、菟丝子,或四物汤加参、术,吞肾气丸),外仍涂药(宜白蜡膏),自然平复,切不可专用寒凉攻伐,及渗利损阴,乃促之死矣。如皮脱者,以鲜荷叶包之,其皮自生。四曰阴头痈,生阴头上,属厥阴肝经湿热,兼注肾经之病,法与囊痈相似(宜加味泻肝汤、清肝益荣汤),外以鳖甲烧灰,鸡子白敷之,自然痊愈,切不可用攻伐损肾伤肝之药。五曰悬痈,阴囊之后,谷道之前,为任脉别络,督冲二脉之会,其地肉理如缕,毒生其间,往往易溃难合。若三阴亏损之人,又挟湿热壅滞其地,便生悬痈。悬痈云者,痈形倒垂如悬物也,初觉肿痛,或小便涩滞,可药以散之(宜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并加制甘草)。即或不散,虽成亦轻,虽溃亦浅,其不脓不溃者,可药以补之(宜八物汤)。其脓成者,急为针刺。如不能收敛,或因肾虚(宜肾气丸),或因血虚(宜四物汤加参、术),或因气虚(宜四君子汤加芎、归),或因脾虚(宜补中益气汤),各随其虚而补之,自然毒散肌生。久成漏者,亦当药以补塞(宜十全大补汤、蜡矾丸),始终宜服国老膏,若误用寒凉消毒之剂,必致不能收口,沥尽气血而死,重则肉溃即殒,最轻亦成漏管。六曰痔痈,生谷道左右,初起急宜发穴(宜发穴散),破后急用排脓(宜抽脓膏),脓尽急当收口(宜《精义》桃花散、平肌散),始终服药以大补脾脏为主,亦不可迁延时日,使成漏管。七曰肛内痈,俗名盘肛痈,生肛门口,乃蕴积热毒于大肠之间,或多食煎□毒物,或湿热流注日深,皆致此证,初起亦可消散(宜仙方活命饮),若既溃破,恐腐烂难堪,必致殒命也。大约此证必以驱毒为急(宜肛内痈方),清热次之(宜槐花散),毋轻视也。

阴疮,此疮有四种。一湿阴疮,其原由肾虚风湿,邪气乘之,瘙痒成疮,生于隐处,浸淫汁出,状如疥癣(宜活血驱风散、蒺藜散)。二妒精疮,由壮年久旷房室,大欲不遂,败精流入茎内,阴上生疮,赤肿溃烂,作臼,痛痒妨闷,初发则如粟粒,拂之即痛,或流清汁,并有生于玉门内,极似疳蚀疮,但不痛为异(宜凉血解毒丸)。三阴蚀疮,由热结下焦,经络涩滞,或妇人子宫有败精停留,或月水未断,即与交合,交合后,又不洗沐,污秽沾滞,遂令阴jing连睾丸肿痛,小便如淋,此所以成是疮也(宜消疳败毒散、凉血解毒丸,并以大豆甘草汤洗)。若不早治,经久溃烂,侵蚀肌肉,脓血不止,即为下疳,又不愈,必为杨梅疮,宜服药预防(宜仙遗粮汤或荆防败毒散)。而下疳治法,已详于前,今不另赘。然则下疳固有不由于阴蚀疮始者,而阴蚀疮既久,未有不成下疳者也。四肾脏风疮,由肾虚有火,血燥所成,初起两足时热,脚根作痛,多于内胫,或臁上,生疮如癣,大痒,搔破成疮,失治渐延腿股,并遍身者有之,其证或兼晡热盗汗,口燥咽干,吐痰体瘦,腰脚倦怠,总以补肾为主(宜肾气丸为主,佐以四生散)。脾胃虚者,必须补脾养胃(宜补中益气汤为主,佐以肾气丸、四生散),外用敷药(宜白胶香散)。迨至疮生遍身,脓水淋漓,必两腿更甚,体倦,作痒难熬,或至经年不愈,乃肾中虚火炎炽也(宜八味丸,外敷猪秽散、白胶香散)。患此证者,每兼耳鸣目痒,鼻赤脉浮,指缝白色等恙(宜补泻丸)。另有下疰疮,与肾脏风疮相类,生于脚胫,或打扑而成,其疮口小,皮之薄却如竹膜,极痒而痛,黄水时流,经年不愈,又易染他人,须忌房欲(宜活血驱风散,外敷槟椰散)。妇人血风疮,亦与肾脏风疮相类,乃三阴经风热郁火,血燥所致,瘙痒不常,脓水淋沥,潮热盗汗(宜当归拈痛汤,外涂大马齿膏)。世俗竟以阴囊湿痒为肾脏风,真属大谬。盖阴囊湿痒者,由于精血不足,内为色欲所耗,外为风冷所乘,风湿毒气乘虚而入,囊下湿痒,或生疮皮脱,下注则两脚亦生疮癣,或耳鸣眼昏(宜沐浴长春散,外涂牡矾丹、乌龙丸、椒粉散),不可不知分别。至妇女亦有患阴疮者,其为类亦不一。大约阴hu生疮,皆七情郁火损伤肝脾,又兼湿热下注也,故妇人阴内,亦有下疳疮,以月后便行房事,秽浊伏流阴道,遂生疳疮,与男子妒精疮略同,用黄丹、枯矾、萹蓄、藁本各一两,硫黄、荆芥、蛇床子各五钱,蛇壳一条煅,共为末,别煎荆芥、蛇床子汤洗拭,香油调涂之。妇人又有阴中䘌疮,少阴脉滑而数,阴中或痛或痒,如虫行状,脓水淋沥,亦有阴蚀几尽者,皆由心神烦郁,脾胃虚弱,致血气留滞耳,当补心养胃(宜补心汤、藿香养胃汤、阴内生疮方),外以药洗之(宜塌肿汤)、塞之(宜雄黄锐散)。甚或生虫,痒不可忍,发寒热,若蚀入脏腑即死,急用蛇床子汤洗拭,外以药掺之(宜铜绿散),或用梓树皮焙作末,枯矾四分之一,麝香少许敷之,立效。妇人又有阴蚀疮,肿痛湿疮,常出汁水(宜洗溻汤、疳湿散)。妇人又有阴肿,因胞络素虚,风邪客之,乘于阴部,血气相搏之故。若气血虚弱,则补之(宜补中益气汤)。若肝经湿热则清之(宜龙胆泻肝汤)。或阴肿痛极,便秘欲死(宜加味逍遥散,外用枳橘熨法)。或肿痛,阴hu不闭,寒热尿涩(宜加味逍遥散,外用枳橘熨法)。或肿已消而阴hu仍不闭(宜补中益气汤)。或时常阴中作痛(宜四物汤加防风、藁本)。或但肿作痛(宜四物汤加柴胡、山栀、丹皮、龙胆草)。或不闭而小水淋沥,腹中如有一物攻动而胀痛(宜逍遥散加柴胡、山栀、车前子)。或肿痛而至溃烂(宜逍遥散)。或忧思过度肿痛,而又湿痒出水(宜归脾汤加柴胡、山栀、丹皮、白芍、甘草)。或阴hu两傍肿痛,手足不能舒伸(宜四物汤料,入乳香末,同捣成饼纳阴中,立效)。总之,阴hu肿痛,薛氏谓即妇人便毒,方书谓之癉痃,俗名喑子。故其肿痛,有在两拗小腹者,由肝经湿热壅滞(宜龙胆泻肝汤)。有在玉门内外肿胀者,由肝火血虚(宜龙胆泻肝汤加木香,及加味逍遥散)。阴肿之为病,为治不同如此,若概投散血攻毒之药,其可乎?妇人又有阴痒,《大全》云:妇女阴痒者,是虫蚀所为,三虫在肠胃之间,因脏虚,三虫动作,蚀于阴内,其虫作,微则痒,重乃痛。按:此阴痒之虫,当属肝风内煽所化,与阴疮之虫有异,故治法亦必以清肝为主,以清其内(宜柴胡清肝汤、逍遥散)。外用药纳阴中以制其虫(宜桃仁泥,或雄黄末,或鸡肝纳阴中)。且阴痒而有虫,止是一端。有痒而竟无虫者,或由郁怒伤于肝脾,致阴中闷痒,必兼胸膈不快,内热作渴,饮食无味,肢体倦怠,小水赤涩(宜归脾汤加山栀,逍遥散加山栀)。或由肝脾气虚,湿热下注,致阴内痛痒,不时出水,食少体倦(宜归脾汤加丹皮、山栀、白芍、甘草)。或由肝脾郁怒,元气亏损,兼有湿热,致阴中痒痛,内热倦怠,饮食少思(宜参、苓、归、芍、芪、术、升、柴、丹皮、山栀、车前、陈皮)。此皆但痒而无虫者也。亦有下疽,痛痒难当,腐烂生蛆,所下如柿汁臭秽,及心中?痛,闷绝虚烦,甚者则不治。妇人又有阴冷,由肝经有湿热,风冷又外乘之也。如冷而小腹痞痛,小便赤涩(宜龙胆泻肝汤)。如冷而内热寒热,经候不调(宜加味逍遥散)。如冷而寒热体倦,饮食少思(宜加味四君子汤)。如冷而郁怒发热,少寐懒食(宜加味归脾汤)。如冷而口苦胁胀寒热,小便黄涩,必先祛利湿热(宜龙胆汤),再调补气血(宜加味逍遥散)。如冷而寒热,胁胀,呕吐苦水,两股肿痛,小便赤涩(宜先用小柴胡汤加山栀,次用龙胆泻肝汤,即效)。如冷而小便澄清,腹中亦冷,饮食少思,下元虚冷,大便溏泄(宜八味丸服一两月,自愈)。或又谓阴冷之证,因劳伤子脏,风冷客之之故,此亦有然也。妇人又有阴㿗,硬肿如卵状,极痛难忍,皆由湿凝血结之故,宜用攻散之剂(宜随证之左右,取穿山甲之左右边炒为末,酒下二钱)。妇人又有阴吹,由胃虚,其浊气下泄,注于阴中甚喧,若放屁连声不绝者(宜乱发洗净,鸡子大三团,猪油四两熬膏,每三钱,开水下)。妇人又有交接出血,阴痛,乃房事有伤,肝火动脾而不能摄血也(宜补中益气汤)。若血出过多而见他证,只当调补肝脾。或交接时,阳道违理,及他物所伤犯,血流沥不止(宜釜底墨纳之)。或童女交接,阳道违理,血出不止(宜发灰、青布灰涂之)。妇人又有阴痔,凡人九窍有肉突出者,皆名为痔,今阴中有肉突出,故即名阴痔,俗谓之茄子疾,往往心躁,如连绵黄水出者易治,白水出者难治(宜枳壳末煎汤熏洗,将帛包渣入阴中,即日渐消)。妇人产后又有阴脱,由努力太过,如脱肛状,逼迫肿痛,清水续续,小便淋露,急用补托(宜当归黄芪饮),外以药敷(宜硫黄、乌贼骨各五钱,五倍子二钱半,为末敷患处,即效)。妇人又有阴挺,已详前阴后阴病篇中,不赘。

至于臀痈,臀居少腹之后,属膀胱分野,阴中之阴也。道则远,位则僻,虽膀胱经本属多血,然气运不到,血亦罕至,比之他处,尤为吃紧。中年以后,最忌此处生痈,若参之脉证,见有虚弱,便当大补气血,方可保全。若用寻常疡科家驱热解毒之药,恐担延事势,虚虚之祸不免。故初起未成脓者,用隔蒜灸法,庶乎可散。若欲作脓,则必溃矣(宜内托羌活汤,痛甚者宜仙方活命饮)。若肿硬作痛,形气虚,邪气实也(宜托里消毒散、仙方活命饮)。若至溃后,尤宜补养(宜加味十全汤、人参养荣汤),以固其根本。倘失补养,其患尤在结痂之后,设使变证多端,则成恶候。其或胃气脱陷,肠鸣腹痛,神昏便溏,所谓寒变内陷,缓则不治者有之(宜托里温中汤)。其或脾胃虚寒,手足厥冷,饮食不入,呕逆吐泻者有之(宜附子理中汤)。其或真阳亏损,或误下,或脓血过多,失于补托,致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短头晕者有之(宜姜附汤)。其或气血虚,胃火盛而发渴者有之(宜竹叶黄芪汤)。其或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致脾胃虚寒,不思食,食不化,脐腹疼痛,夜多漩溺者有之(宜加减八味丸)。其或中气虚,诸药不应,或用药失宜,耗伤元气,虚证蜂起,但用此补中气,诸证自退者有之(宜参术膏)。其或元气本弱,又因凉药伤胃,饮食少思,或作呕泻等恙者有之(宜托里健中汤)。其或脾土素虚,且寒水反侮土,致饮食少思,呕吐泄泻者有之(宜托里益黄汤)。其或一切不足之证,不脓不溃,溃后发热恶寒,肌肉消瘦,饮食少思,睡卧不宁,盗汗不止者有之(宜托里养荣汤)。其或六郁内伤,脾胃受制,饮食不进,倦怠不安者有之(宜托里越鞠汤)。其或毒邪深固,色变紫黑者有之(宜回毒金银花汤)。其或肾水竭,口燥舌干者有之(宜五味子汤)。其或热毒上攻,致咽喉口舌生疮者有之(宜犀角膏)。其或溃破后,毒热未退,大疼不止,日夜坐卧不安者有之(宜止痛神功散)。以上种种,皆属恶候,其方药亦随证施治,无不各当者。但种种恶候,一切痈疽肿毒,皆能变生至此,不独臀痈为然也,虽详于此,固贵当局之通变耳。总之臀痈一证,必旬日收敛,方保无虞,若不慎房室,不节饮食,绵延成漏,则为终身之患。至臀痈之属,有骑马坠,生垂珠左右两处,此处微实,皮薄而纹紧,口亦难合,易成漏管,初起急宜消散(宜散毒饮子)。有腆䐐,近骨难愈,防成漏管。有锐疽,生臀尖上,疡科书所谓发于尻者是也,其状赤而且坚,不急治,三十日死。有穿裆发,生背脊尽处,亦易成漏,当急治。有挽疽,俗名秤钩疮,生骶骨上,初发如小豆,后大亦不过如樱桃,酸疼之甚,身便弯折,不能直立,宜用围药移逼偏旁处,方可刺脓。以上臀痈所属五证,皆为要害吃紧,皆防成漏,甚则杀人,其治法于初起时,总当急为消散(俱宜仙方活命饮加羌活、黄柏或金线重楼)。或肿痛甚,尺脉紧,按之无力,用内托法(宜内托羌活汤)。其壮实人,或汗(宜胜金丹)、或下(宜一粒金丹)。老弱用补(宜十全大补汤)。各随所宜,不可拘执。不幸而竟至脓溃,其治法总与臀痈相仿,是在医者神而明之也。

〔脉法〕 疮疡脉论曰:脉沉实,发热烦躁,外不焮肿赤痛,其邪乃深伏在里,宜先疏通。浮大以数,焮肿在外,当先托里,恐邪入内。脉不沉不浮,内外证,宜审其经,当和荣卫。脉数身不热,为内有痈脓。脉数应发热,而反恶寒者,若有痛处,即此处发痈。若脉数不时见,当生恶疮。

(鳌按:此段脉论,凡一身疮疡之脉皆然,不特指前阴后阴外证言也,医者知之。)

【治前阴后阴病方七十三】

五精丸 〈阴痿〉

秋石  茯苓  山药  阳起石  鹿角霜(等分)

酒糊丸。

上丹 〈又〉

五味子(八两)  菟丝子  蛇床子  百部根  杜仲  茯苓  防风  巴戟  肉苁蓉  山药  远志  杞子  柏子仁(各二两)

蜜丸,空心,盐汤下五七十丸。

还少丹 〈又〉

熟地  枸杞子(各两半)  山药  牛膝  远志  山萸  巴戟  茯苓  五味子  菖蒲  肉苁蓉  楮实子  杜仲  茴香(各一两)

枣肉丸,空心,盐汤下三五十丸。亦有郁火甚而致痿者,非还少丹所能起,当服黄柏、知母清火坚肾之药。

九仙灵应散 〈又〉

炮附子  蛇床子  紫梢花  石菖蒲  远志  海螵蛸  丁香  木鳖子(各二钱)  小茴(钱半)

每粗末五钱,水三碗,煎碗半,温洗,并阴囊,日二次,留水再温洗,多洗尤妙。

达郁汤 〈又〉

升麻  柴胡  川芎  香附  刺蒺藜  桑皮  橘叶

金匮肾气丸 〈阴冷〉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牛膝  车前子

加减内固丸 〈又〉

肉苁蓉  巴戟  山药  山萸  菟丝子(各三两)  破故纸(二两半)  金石斛  胡芦巴(各二两)  小茴(一两)  附子(五钱)

蜜丸,盐汤下。

十补丸 〈又〉

附子(一两,切如豆大,用防风一两,盐四两,黑豆一合,同炒,以附子裂为度,去诸药,只取附子)  胡芦巴  木香  巴戟  肉桂  川楝子肉  延胡索  荜澄茄  茴香  破故纸(各一两)

酒、糯米粉糊丸,朱砂为衣,酒下三五十丸。

吴茱萸汤 〈又〉

川乌  细辛(各七分半)  吴萸(五分)  良姜  当归  肉桂  干姜(各二分半)

回春散 〈又〉

歌曰:一钱白矾八分丹,二分胡椒细细研,焰硝一分共四味,好醋调匀手内摊,男左女右合阴处,浑身是汗湿衣衫,此方用者如神效,不义之人不可传。

助阳散 〈又〉

干姜  牡蛎各一两为末,火酒调稠,搽手上,用双手揉外肾,妇人揉两乳。

蝉蜕散 〈阴肿〉

蝉蜕五钱,水煎,洗肿处,日三次,内服五苓散合三疝汤,加青槟榔、木通,空心,煎服。

五苓散 〈又〉

白术  肉桂  茯苓  猪苓  泽泻

三疝汤 〈又〉

车前子(二钱四分)  茴香(钱六分)  葱白(钱二分)  砂仁(八分)

三白散 〈又〉

白丑(头末,二两)  桑白皮  白术  陈皮  木通(各二钱半)

每末二钱,葱白或姜汤下。

橘核散 〈又〉

橘核(钱半)  桃仁(十五粒)  山栀(一钱)  川乌  吴萸(各五分,各炒)

橘核单止痛。乌头散寒郁。山栀除湿热,又引乌头速下,不令胃中停留。用之甚捷。

橘核丸 〈又〉

橘核(炒)  海藻(盐、酒炒)  昆布(盐、酒炒)  海带(盐水洗)  桃仁(麸炒)  川楝子(炒黄,各一两)  延胡索(酒炒)  厚朴(姜汁炒)  枳实  肉桂  木香  木通(各五钱)

酒糊丸,酒或盐汤下。久不消,加醋煮硇砂二钱,此指疝卵肿不消言。

柴胡清肝汤 〈阴纵〉

柴胡  山栀(各钱半)  人参  黄芩  川芎(各一钱)  连翘  桔梗(各八分)  甘草(五分)

食后,温服。

小柴胡汤 〈又〉

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

补中益气汤 〈妇人阴挺〉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柴胡  升麻  陈皮  炙草  姜  枣

归脾汤 〈又〉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茯神  远志  枣仁  圆眼  木香  甘草  姜  枣

龙胆泻肝汤 〈又〉

柴胡  青皮  山栀  龙胆草  大黄  白芍  木通  连翘  黄连  滑石(等分)

藜芦膏 〈又〉

藜芦为末,猪油调涂,一日一易。

此方专消一切胬肉,如菌突出。

一捻金丸 〈又〉

延胡索  茴香  吴萸  木香  川楝子(各二两)

粳米糊丸,空心,木通汤下,仍用片脑五分,铁胤粉一钱,水调刷,傅阴挺上。

洗心散 〈又〉

麻黄  当归  大黄  赤芍  甘草  荆芥穗(各二钱)  白术(五分)  薄荷(七叶)

吴萸内消散 〈阴缩〉

山萸  吴萸  马兰花  小茴香  青皮  木香  山药  肉桂

加味逍遥散 〈妇人阴缩〉

白术  白芍  知母  当归  茯苓  麦冬  生地  山栀  黄柏  桔梗  甘草

大固阳汤 〈脱阳证〉

炮附子(一个,切八片)  白术  炮姜(各五钱)  木香(二钱半)

冷灌一服,须臾又进一服,神效。

五痔散 〈诸痔〉

猪左悬蹄甲  露蜂房  鳖甲  猬皮(各五钱)  蛇退(一条)

各烧存性为末,每二钱,入麝香少许,空心,井水调下。一名五灰散,五味各等分。按:蹄甲主肠痔,鳖甲主牝痔,猬皮主牡痔,蜂房主脉痔,蛇退主气痔。

神应散 〈又〉

黄牛角䚡(一枚,捶碎)  蛇壳(一条)  猪牙皂角(七个)  穿山甲(七片)  猬皮(一两)

各锉,入缸内,黄泥固济,火煅通红,候冷,研细,临卧细嚼胡桃一个,同酒一盏咽下,便睡,五更以酒调下药末三钱,辰时更进一服,虽久病,不过三服立效。

槐角丸 〈又〉

槐角(四两)  地榆  黄芩  防风  当归  枳壳(各二两)

酒糊丸,空心,米饮下。

神应黑玉丹 〈又〉

猬皮(四两)  猪悬蹄(二十五只)  牛角䚡(三两)  乱发  败棕(各二两)  槐花(两半)  苦楝根(两二钱半)  脂麻  雷丸(各一两)

各锉置缸内,火煅存性,为末,入乳香五钱,麝香二钱,酒糊丸,先嚼胡桃一枚,以酒吞下三五十丸,日三服,除根。

独虎散 〈肠痔〉

五倍子五钱,水三碗,煎半,入焰硝、荆芥各一钱,乘热熏洗,另以五倍子末掺。

缩砂散 〈又〉

砂仁  黄连  木贼(等分)

每末二钱,米饮下。

钓肠丸 〈脉痔〉

猬皮  瓜蒌(各一个)  胡桃肉(七个,俱烧存性)  鸡冠花(二两半)  生白附子  生南星  生半夏  诃子皮  枳壳(各一两)  生附子  煅绿矾  枯矾(各五钱)

醋糊丸,酒下。

皂角刺丸 〈又〉

皂角刺(二两,烧存性)  防风  槐花(各七钱半)  蛇床子  枯矾  白蒺藜  槐角子(各三钱)  羌活(五钱)  蜂房(炒焦)  五倍子  枳壳(炒,各五分)

醋煮绿豆粉糊丸,苦楝根汤空心下五十丸,仍用热童便入白矾浇洗肛门。

此二方均治脉痔痛且痒,时有脓血。

加味香苏散 〈气痔〉

陈皮  枳壳  川芎  槐花(各一钱)  苏梗  槟榔  木香  桃仁  香附  甘草(各五分)  姜(三)  枣(二)

一名橘皮汤。

凉血地黄汤 〈血痔〉

知母  黄柏(各钱半)  熟地  当归  槐花  青皮(各七分)

柏叶汤 〈又〉

侧柏叶  当归  生地  黄连  枳壳  荆芥穗  地榆(各一钱)  炙草(五分)  姜(三)  乌梅(一)

黄连汤 〈又〉

黄连  当归(各二钱)  甘草(一钱)

干葛汤 〈酒痔〉

葛根  枳壳  半夏  赤苓  杏仁  生地(各一钱)  黄芩  甘草(各五分)  黑豆(百粒)  姜(三片)  白梅(一个)

加味槐角丸 〈牡痔〉

槐角  生地(各二两)  当归  黄芪  黄连  黄芩  枳壳  秦艽  连翘  防风  地榆  升麻(各一两)  阿胶  川芎  白芷(各五钱)

酒糊丸,米饮下。

秦艽苍术汤 〈又〉

皂角仁(烧存性)  秦艽  桃仁泥(各一钱)  苍术  防风(各七分)  酒黄柏(五分)  酒当归  泽泻  槟榔(各三分)  大黄(二分)

上除槟榔、桃仁、皂角三味为末,余作一帖,煎好去渣,入三味末,再煎四五十沸,空心热服,以美膳压之,一服即愈。

良方 〈牝痔〉

当归  生地  枳壳  连翘  槐角(黑牛胆制)  升麻  黄芩  黄柏  黄连  陈皮  荆芥穗  防风  地榆

共十三味,前五味多用,中六味减些,后二味少用。三黄冬用五分,夏用钱半,秋用七分。

痔疮方 〈又〉

人参  黄芪  生地川芎  当归  升麻  黄芩  枳壳  黄连(等分)

水煎或为丸,俱可。

此方有凉血、和血、生血、凉大肠之功。

大偻丸 〈瘘痔〉

羌活  防风  细辛  附子  甘草  川芎  续断  白芍  白术当归  麻黄  肉桂  熟地  黄芪(等分)

蜜丸,空心,盐汤下,与骨碎补丸间服。

骨碎补丸 〈又〉

骨碎补  补骨脂  熟地  当归  菟丝子  川断  石南  金石斛牛膝  杜仲  萆薢  附子  白芍  川芎  沙参  羌活  防风  独活  黄芪  火麻仁(等分)

蜜丸,空心,盐汤下,与大偻丸间服。

猪脏丸 〈流血〉

槐子(一两)  牙皂(七分)  黄连(四两)  糯米(半升)

共为末,用猪大肠一条,洗净,将药入内,两头扎住,砂罐内煮烂捣丸,米饮下)。此即脏头丸。

猬皮丸 〈将成漏〉

艾叶(炒黄)  槐花  枳壳  地榆  当归  川芎  黄芪  白芍  贯众  枯矾(各五钱)  猬皮(一两)  发灰(三钱)  雄猪蹄甲(炙焦,十个)  皂角(一个,醋炙)

蜜丸,米饮下。

加味连壳丸 〈湿热〉

黄连(一两)  枳壳  厚朴(各五钱)  当归(四钱)  木香  黄柏(各三钱)  荆芥(二钱)  猬皮(一个)

糊丸,每三十丸,温水下。

四顺清凉饮 〈血热〉

当归  白芍  甘草  大黄(等分)

三神丸 〈饱饮〉

枳壳  皂角(煅)  五倍子(炒,等分)

蜜丸,每三十丸,温水下。

川归丸 〈下血〉

川芎  当归  黄芪  神曲  地榆  槐花(各五钱)  阿胶  荆芥  发灰  木贼草(各一钱)

蜜丸,米饮下。

止痛丸 〈便秘〉

羌活(一两)  大黄(八钱)  槟榔  木香  肉桂  川芎(各五钱)  郁李仁(两半)

蜜丸。

皂角煎丸 〈肠痔〉

满尺皂角(三枚,去弦、核,醋煮)  猬皮(一两,炙)  枯矾(一两)  雄猪后悬蹄甲(十个,烧存性)  桃仁(去皮,炒)  川芎  甜葶苈(炒)  桔梗(各五钱)  苡仁  白芷(各一钱)

蜜丸,桑皮汤下五十丸。

荆芷汤 〈气滞〉

荆芥穗  枳壳  槐花  紫苏  炙甘草  香附(等分)

每末二钱,空心,米汤下。

四物解毒汤 〈大肠热〉

枳壳  白术  槐角  秦艽(等分)

水煎服。

椒子散 〈痛甚〉

川椒子为末,掺少许棉花片上,放患处坐,可止痛。

独叶丹 〈虫蚀〉

桃叶二十片,杵烂,塞粪门即愈。

神效散 〈富贵人〉

苦参  川椒  槐花  枳壳  苦葫芦  荆芥  白芷  连翘  独活  金银花  小茴  麻黄  椿树皮  煅牡蛎  芫荽子

威灵仙(各一钱)  葱白(三茎)

水五碗,煎五七沸,去渣,以盆盛之,坐上熏洗,大效)。一方加大黄茄打碎二个。

茄柯汤 〈外痔〉

陈茄柯  陈槐花  冬瓜皮  枳壳(等分)

煎汤熏洗,洗后以新水调熊胆末。

去毒散 〈烂痔〉

血余灰(三分)  儿茶  黄连  血竭  乳香(各五钱)  蜂房(三分)  胆矾(分半)  黄丹(四分)  没药(五分)  鸡内金(烧灰,一分)

共为末,先将葱、盐热汤洗净,敷患处,三五次愈。

荆芥汤 〈翻花痔〉

荆芥  防风  朴硝

先将此三味煎汤洗,次用下木鳖子散调敷。

木鳖子散 〈又〉

木鳖子  郁金

共研末,入冰片少许,水调敷之,若有熊胆和入,尤妙。

凉血饮 〈痔漏〉

人参  黄芪  黄连  生地  川芎  当归  槐角  黄芩  升麻  枳壳(各一钱)

莲花蕊散 〈痔漏〉

莲花蕊  黑丑(头末,各两半)  当归(五钱)  矾红(二钱)

先忌食肉六七日,然后空心食肉一顿,将温酒下药末三钱,取下脓血或虫是效。

辰砂膏 〈又〉

制砒(一钱)  白矾(二钱)  辰砂  密陀僧(各五钱)

先研砒铺锅底,次用矾末铺砒上,火煅烟尽为度,次将僧、砂二末,白糕和作挺子,如小麦大,取一粒塞漏孔内,去败肉尽,贴生肌散。

生肌散 〈又〉

龙骨(煅,五钱)  寒水石(煅)  轻粉(各一钱)  干胭脂(四分半)

为末,干掺之。

加味槐角丸 〈又〉

槐角  生地(各二两)  当归  黄芪(各一两)  阿胶  川芎(各五钱)  黄连  黄芩  秦艽  枳壳  防风  连翘  地榆  升麻(各一两)  白芷(各五钱)

蜜丸,每五十丸,渐至七十丸,酒下。

黑玉丹 〈又〉

猬皮  牛角䚡(各八两)  雄猪蹄甲(一百枚)  雷丸  芝麻(各二两)  槐角(三两)  乱发灰  败棕灰(各四两)  苦楝根(二两五钱)

俱入罐内烧存性,取出,入乳香一两,麝香四钱,酒糊丸,先嚼胡桃一枚,酒下十五丸,日二服,甚者三服,忌别药)。与前神应黑玉丹相仿。

苦参丸 〈又〉

苦参(二两)  防风  荆芥  川乌  白芷  赤芍  首乌  川芎  独活  山栀  赤苓  皂角  山药  蔓荆  蒺藜黄芪  羌活  白附子(各五钱)  草乌(钱半)

蜡矾丸 〈又〉

黄蜡  生白矾(等分)

连槐散 〈又〉

黄连  阿胶  山楂  神曲  桃仁  连翘  槐角  犀角(等分)

为末,以少许放掌中,时时舔之,津液咽下。如三分消二,即止不服。

【治前阴后阴疮疡方八十九】

荆防败毒散 〈便痈〉

荆芥  防风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人参  赤苓  桔梗  枳壳  川芎(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双解散 〈又〉

辣桂  甘草(各一钱)  大黄(三钱)  牵牛子(炒)  白芍  泽泻  桃仁(各二钱)  姜(五片)

八正散 〈又〉

大黄  瞿麦  萹蓄  山栀  木通  车前子(各二钱)  滑石(二两)  甘草(一钱)

水煎。

仙方活命饮 〈又〉

穿山甲  白芷  防风  甘草  赤芍  归尾  花粉  贝母  角刺(各一钱)  陈皮  金银花(各三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二味另研末,水、酒煎,送下二末。

龙胆泻肝汤 〈又〉

龙胆草  柴胡  青皮  山栀  大黄  白芍  木通  连翘  黄连  滑石(等分)

十全大补汤 〈又〉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肉桂  黄芪

六君子汤 〈又〉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半夏  陈皮

四君子汤 〈又〉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加味逍遥散 〈又〉

白芍  白术(各钱二分)  知母  当归  地骨皮(各一钱)  茯苓  生地  麦冬(各八分)  山栀  黄柏(各五分)  桔梗  甘草(各三分)

四物汤 〈下疳〉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小柴胡汤 〈又〉

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

补中益气汤 〈又〉

六味丸 〈又〉

熟地  山萸  山药  丹皮  茯苓  泽泻

清心莲子饮 〈又〉

黄芩  黄芪  赤苓  人参  麦冬  甘草  地骨皮  车前子  石莲肉

甘草大豆汤 〈又〉

甘草(三两)  赤皮葱(三根)  大豆(一合)

水三升,槐条一把同煮,豆熟为度,滤清汁热淋,如冷再热,淋一二时,大效。

博金散 〈又〉

密陀僧(另研,去渣,沙锅内火炮)  白矾(各五钱)  白垩(二钱)  黄丹(淘)  乳香(各五分)  麝香(二分半)

共研末,先用槐枝、葱白、盐、甘草煎汤,淋洗一二时,拭干掺此药,不过三五次,但用时须沐浴,以免生疮。

此方专治下疳烂臭。

丁泥散 〈又〉

孩儿茶(钱半)  珍珠(五分)  乳香  没药(各二分)  冰片(一分)  丝线(烧,存性,七分)

洗掺如上法。掺此药约厚一文钱,以纸裹缚,如结痂即已,有水出再洗掺。

炉甘石散 〈又〉

轻粉  黄柏(各一钱)  黄连  韶粉  炉甘石(煅)  黄连(汤淬五次,各二钱)  冰片(三分)

苦茶洗干,掺。一方加龙骨、人中白、血竭、儿茶。

黄柏散 〈又〉

黄柏(三钱)  猪胆(炙)  橄榄核(烧,存性)  陈螺蛳(烧,存性,各二钱)  儿茶  轻粉(各钱半)  甘草(洗净)

掺之。

香珠散 〈又〉

血竭  轻粉(各五分)  珍珠  冰片  麝香(各一分)

洗净,麻油调搽,或加飞丹少许。

子和泄水丸 〈又〉

大戟  芫花  甘遂  海带  海藻  郁李仁  千金子(各五钱)  樟柳根(一两)

枣肉丸,每五七十丸熟水下。

此丸汤药太峻,虚弱人切忌,不可用。

服泄水丸后敷药 〈又〉

黄连  滑石(各五钱)  定粉(三钱)  轻粉(五分)  乳香(一钱)  密陀僧(二钱)

干掺。

黑龙汤 〈囊痈〉

龙胆草(炒黑)  柴胡  木通  当归  甘草节  金银花  皂角  赤芍  吴萸(水拌炒)  防风  黄连(等分)

水煎一服,肿痛止后,加川芎、茯苓。

滋肾丸 〈又〉

黄柏(盐酒炒)  知母(酒浸,各一两)  肉桂(五钱)

蜜丸,盐汤下。

金匮肾气丸 〈又〉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肉桂  附子  牛膝  车前子

托里消毒饮 〈又〉

人参  盐黄芪  酒当归  炒白芍  川芎  白术  茯苓(各一钱)  金银花  白芷(各七分)  炙草  连翘(各五分)

清肝益荣汤 〈又〉

白术(一钱)  熟地(钱半)  当归  山栀  木瓜  茯苓(各一钱)  龙肝草  川芎  白芍  柴胡(各七分)  甘草(五分)

托里散 〈又〉

人参  黄芪(各二钱)  白术  陈皮  当归  熟地  茯苓  白芍(酒炒,各钱半)

白蜡膏 〈又〉

生地  当归(各一两)  麻油(一两)

煎药枯黑,去渣,入白蜡一两,熔化搅匀,冷即成膏。

此方兼治一切痈疽、发背、汤火等证,去腐生肌,止痛补血,续筋又与新肉相直,其效如神。加乳香、没药、龙骨、血竭、儿茶、轻粉,尤妙。

加味泻肝汤 〈阴头痈〉

龙胆草  车前子  当归  泽泻  生地  黄柏  知母  白芍  黄连  防风(各一钱)  甘草梢(五分)

食前服,外敷乌金散。

乌金散 〈又〉

麸炭  紫苏叶(等分)

为末,香油调涂。

八物汤 〈悬痈〉

蜡矾丸 〈又〉

方详上。

发穴散 〈痔痈〉

抽脓散 〈又〉

黄芪  当归  金银花  白芷  连翘  防风  甘草

精义桃花散 〈又〉

滑石(四两)  寒水石(炒,二两)  小豆粉(一两)  乳香  轻粉(各一钱)

干掺。若血不止,和灯草贴疮口上,以膏药封之。

平肌散 〈又〉

密陀僧(煅赤色)  花蕊石(煅赤色)  白龙骨(各一两)  黄丹  乳香(另研)  黄连(各二钱半)  轻粉(一钱)

干掺。

肛内痈方 〈肛内痈〉

蜈蚣  穿山甲  血余灰  血管鹅毛  新鹿角

俱煅存性研,每五钱酒下。

槐花散 〈又〉

当归  地榆(各一钱)  槐花  阿胶  枳壳(各八分)  生地  白芍  黄芩  升麻(各七分)  防风  侧柏叶(各五分)

活血驱风散 〈阴疮〉

白蒺藜  当归  川芎  白芷  细辛  槐角  桃仁  半夏白芍  五灵脂  生甘草(各六分)  苍术  杜仲  肉桂  苡仁  天麻  橘红  槟榔  厚朴  枳壳(各二分)  姜(五片)  枣(二枚)

煎好,入乳香末一分,空心服。

蒺藜散 〈又〉

制草乌  白蒺藜(各五钱)  白芷  白附子生  苍术  荆芥(各二钱半)

米糊丸,酒下。

凉血解毒丸 〈又〉

苦参(四两)  黄连(二两)  连翘(一两半)  大黄(两二钱半)  恶实  生地  白芷(各一两)  防风  石膏(各五钱)

荆芥汤打糊丸,空心水下。

消疳败毒散 〈又〉

柴胡(钱半)  黄柏  赤芍  赤苓  龙胆草  木通(各九分)  连翘  荆芥  黄连  知母  苍术(各七分)  防风  独活(各六分)  甘草(三分)  灯心(五根)

仙遗粮汤 〈又〉

土茯苓(七钱,湿者一两)  防风  木瓜  木通  苡仁  白鲜皮  金银花(各五分)  角刺(四分)

日三服。

四生散 〈又〉

白附子  白蒺藜(去刺)  黄芪  羌活(等分)

每末二钱,盐酒下。一方用独活。

白胶香散 〈又〉

白胶香  赤石脂  枯矾(各五钱)  黄丹淘  乳香  没药  轻粉(各二钱)

如有脓水,再加轻粉一钱,湿疮干掺,干疮香油调敷。

八味丸 〈又〉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猪秽散 〈又〉

猪粪(煅)  槟榔(各五钱)  冰片(五分)  花椒  龙骨(各一分)

如有脓水,加轻粉一钱。

补泻丸 〈又〉

黄芪(一两)  木通  甘草  黑丑(各五钱)  斑猫(七个,去翅,同炒焦黑,去斑猫)

蒸饼糊丸。

槟榔散 〈又〉

槟榔(二枚,劈开,用黄丹三钱合定,湿纸包煨)  全蝎(六枚)  蛇床子  硫黄(各四钱)  麝香(少许)  轻粉  青黛(各五分)

清油调搽,一名硫槟散。

当归拈痛汤 〈血风疮〉

防风  羌活  升麻  葛根  茯苓  猪苓  知母  甘草  泽泻  茵陈  人参  苦参  白术  苍术  当归

大马齿膏 〈又〉

沐浴长春散 〈囊湿〉

牡蛎  蛇床子  破故纸  紫梢花  干荷叶  官桂(等分)

每二两,水煎,入葱白三茎再煎,去渣,先熏后洗,再用后药。

枯矾(一两)  黄丹  蛤粉(各五钱)

为末,搽患处。

牡矾丹 〈又〉

牡蛎  炒黄丹(各二两)  枯矾(四两)

临卧,即以此末擦,一夜三四次,二三日即愈。

此方治阴囊两边生疮,湿水浸淫,痒入骨髓,无可奈何,兼治脚汗、腋汗。脚汗先擦透,再装药于鞋底,脚板上涂药,扎之。

乌龙丸 〈又〉

川乌  草乌(各一两)

将二味以黑豆半升煮透软,去皮脐切,晒干,入白附子、天麻、地龙各五钱,酒糊丸,空心盐汤下。

椒粉散 〈又〉

麻黄根(二钱)  贯众  蛇床子(各一钱)  川椒  归梢  猪苓(各六分)  斑蝥(四枚)

轻粉  红花(各少许)

干掺,避风冷。

补心汤 〈妇人阴疮〉

人参  茯苓  前胡  半夏  川芎(各三分)  陈皮  枳壳  桔梗  紫苏  甘草  干姜(各五钱)  当归  白芍(各一两)  熟地(一两半)

每粗末四钱,加姜、枣煎服。

藿香养胃汤 〈又〉

藿香  苡仁  乌药  神曲  半夏  砂仁  茯苓  白术  人参(各五分)  荜澄茄  甘草(各三分半)

加姜、枣煎。

阴内生疮方 〈又〉

升麻  白芷  黄连  木通  当归  川芎  茯苓  白术

更用塌肿汤洗之。

塌肿汤 〈又〉

甘草  干漆(各三钱)  黄芩  生地  当归  川芎(各二钱)  炙鳖甲(五分)

雄黄锐散 〈又〉

桃仁(一钱)  雄黄  苦参  青葙子  黄连(各二钱半)

生艾汁和如小指尖大,绵裹塞。

洗溻汤 〈又〉

龟甲(五两)  黄芩  生地  当归  白芍(各二两)  干漆  甘草(各一两)

水七升,煎一半,以帛洗拭,干掺疳湿散。

疳湿散 〈又〉

五月五日蛤蟆(炙,一个)  青木香  硫黄  铁精  麝香(各如蛤蟆分量相等)

干掺。

枳橘熨法 〈妇人阴肿〉

枳实、陈皮各四两,炒极热,绢袋盛,周身从上至下及阴肿处,频熨,冷即换,直至喉中觉枳实气,则痛止、肿消、便利矣。

逍遥散 〈又〉

白术  白芍  茯苓  柴胡  当归  麦冬(各一钱)  甘草  薄荷(各五分)  姜(三片)

归脾汤 〈又〉

柴胡清肝汤 〈妇人阴痒〉

柴胡  山栀(各钱半)  人参  黄芩  川芎(各一钱)  连翘  桔梗(各八分)  甘草(五分)

食后温服。

加味归脾汤 〈妇人阴冷〉

当归黄芪饮 〈阴脱〉

酒黄芪(三钱)  人参  当归  升麻(各二钱)  甘草(一钱)

水煎,日三服。

加味羌活汤 〈臀痈〉

羌活  黄柏  陈皮  防风  藁本  肉桂  连翘  炙草  苍术

加味十全汤 〈又〉

黄芪  地黄  当归  川芎  人参  茯苓  白芍  白术  陈皮(各一两)  甘草  肉桂  五味(各五钱)  乌药(七钱)

每粗末一两,加姜、枣煎。

此方须视年之老少,质之壮弱,证之缓急,时令之寒暖,加减用之。

人参养荣汤 〈又〉

人参  肉桂  白术  陈皮  黄芪  炙草  当归(各一钱)  远志(五分)  白芍(钱半)  熟地  茯苓  五味(各八分)

此方多服,不变他证。

托里温中汤 〈胃陷〉

附子  羌活  干姜  炙草  丁香  沉香  木香  茴香  陈皮  益智仁(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