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杂病源流犀烛

燥病源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经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夫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故燥之为病,皆阳实阴虚,血液衰耗所致,条分之,虽有风燥、热燥、火燥、气虚燥之殊,要皆血少火多之故,是以外则皮肤皴揭,中则烦渴,上则咽鼻干焦,下则溲赤便难。阳有余而阴不足,肺失清化之源,肾乏滋生之本,痿消噎挛,皆本于此,治法惟以滋金养血为主(宜滋燥饮)。所谓热燥,病在里者也,耗人津液,故便秘,消渴生焉(宜大补地黄丸)。所谓风燥,病在表者也,肌肤枯,毛发槁,故干疥爪枯生焉(宜养荣汤)。所谓火燥,病亦在里者也。东垣云:饥饱劳役,损伤胃气,及食辛辣厚味而助火,邪伏于肺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而其燥结,又有风燥热燥、阳结阴结之殊,治法总惟辛以润之,苦以泻之(宜大黄、黄芩、黄连、黄柏、连翘、山栀、元参、知母、石膏、童便、当归、木通、麻仁、甘菊、柏子仁、蔗浆、梨汁)。而此热燥、风燥、火燥,其原总不外气血之虚燥。盖惟气血之虚,先有致燥之由,故风热火相感而成病也。然气虚之燥,其证则为痿痹,以肺热不能管摄一身也。血虚之燥,其证则为噎嗝,以胃槁不能收纳饮食也(气虚燥宜以黄芪为君,黄柏为臣,黄芩为使;血虚燥宜以归身为君,白芍为臣,生地为佐)。其本病亦有易见者,至于燥病之发不一,疗治之法亦不一。试列举之,一切燥热,可概治也(宜大补地黄丸)。咽干鼻燥,必清上部也(宜清凉饮)。大肠风秘燥结,必理中焦也(宜镇风润气丸、辛润汤、元戎四物汤)。皮肤皴裂,血出肌肉燥痒,是火刑金,必清肺以保金也(宜加减四物汤)。筋燥爪枯,必滋养其荣血也(宜养荣汤)。皮肤拆,手足爪甲枯,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必养血以泽肤也(宜生血润肤饮、琼指膏、天门冬膏)。肠胃枯燥,大便秘结,必清燥以润肠也(宜当归承气汤)。如是而燥病有不愈者哉?

〔脉法〕 《入门》曰:伤燥脉涩。《正传》曰:脉紧而涩,或浮而弦,或芤而迟,皆燥脉也。

〔燥病原由证治〕 《类聚》曰:燥者肺金之本,燥金受热化以成燥涩。由风能胜热,热能耗液而成燥也。燥于外则皮肤皴揭而瘙痒,燥于中则精血枯涸,燥于上则咽鼻干焦,燥于下则便尿闭结,故曰:燥为肺金病也,宜当归承气汤。《正传》曰:火热胜,则金衰而风生。缘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为燥,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盖肝主筋而风气自甚,又燥热加之,则筋太燥也。燥金主于收敛,故其脉紧涩,而为病劲强紧急而口噤也。夫燥之为病,血液衰少,不能荣养百骸故也。《入门》曰:经云,燥者润之,养血之谓也,积液固能生气,积气亦能生液,宜服琼玉膏。又曰:皮肤皴揭拆裂,血出大痛,或皮肤搔痒,爪甲浮起干枯,皆火烁肺金,燥之甚也,宜以四物汤去川芎合生脉散,加天冬、花粉、知母、黄柏、酒红花、生甘草之类。东垣曰:荣卫枯涸,湿剂所以润之,二冬、人参、杞子、五味,同为生脉之剂。《叶氏医案》曰:燥有由心阳过动伤液者,一老人舌腐肉消肌枯,心事繁冗,阳气过动,致五液皆涸而为燥,冬月无妨,夏月深处林壑,心境凝然,每早服牛乳一杯。又曰:上燥治气,下燥治血,此定评也。今阳明胃腑之虚,因久病呕逆,投以辛耗破气,津液劫伤,胃气不主下行,致肠中传送失司,经云六腑以通为补,半月小效,全在一通补工夫,岂徒理燥而已。议甘寒清补胃阴,用生地、天冬、人参、甜梨肉、生白蜜。又曰:阳津阴液重伤,余热淹留不解,临晚潮热,舌色若赭,频饮,救亢阳焚燎,究未能解渴,形脉俱虚,难投白虎,当以仲景复脉一法,为邪少虚多,使少阴厥阴二脏之阴少苏,冀得胃关复振,因左关尺空数不藏,非久延所宜耳,此亦治热劫阴液之法也,用人参、生地、阿胶、麦冬、桂枝、炙草、生姜、大枣。华岫云曰:燥为干涩不通之候,内伤外感宜分。外感者,由于天时风热过胜,或因深秋偏亢之邪,始必伤人上焦气分,法以辛凉甘润肺胃为先,喻氏清燥救肺汤是也;内伤者,乃人之本病,精血下夺而成,或因偏饵燥剂所致,病从下焦阴分先起,法以纯阴静药,柔养肝肾为宜,大补地黄丸、六味丸是也。要知是证大忌苦涩,最喜甘柔,若气分失治,则延及于血,下病失治,则槁及乎上,喘咳痿厥三消噎嗝之萌,总由此致。大凡津液结而为患者,必佐辛通之气味。精血竭而为患者,必藉血肉之滋填。在表佐风药而成功,在腑以缓通为要务。古之滋燥养荣汤、润肠丸、五仁汤、琼脂膏、牛羊乳汁等法,各有专司也。

【治燥病方十九】

滋燥饮 〈总治〉

秦艽  花粉  白芍  生地  天冬  麦冬

加蜜、童便服。人乳、牛乳、梨汁、蔗汁,时时可服。

大补地黄丸 〈热燥〉

熟地  当归  杞子  山药  山萸  白芍  生地  元参  酒知母  酒黄柏  肉苁蓉

蜜丸,盐汤下。

养荣汤 〈风燥〉

当归  白芍  熟地  生地  秦艽  黄芩  防风  甘草

清凉饮 〈清上部〉

黄连  黄芩  薄荷  当归  元参  白芍  甘草

便少加大黄。

镇风润气丸 〈风秘〉

大黄  麻仁山萸  山药  牛膝  槟榔  枳壳  独活  防风  车前子  菟丝子  郁李仁

辛润汤 〈又〉

熟地  生地  升麻  红花  炙甘草  槟榔  归身  桃仁

元戎四物汤 〈又〉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煨大黄  桃仁

加减四物汤 〈保肺〉

当归  白芍  生地  麦冬  元参  花粉  甘草  黄柏  五味子

生血润肤饮 〈润肤〉

天冬(一钱半)  生地  熟地  麦冬  当归  黄芪(各一钱)  酒芩  桃仁泥  瓜蒌仁(各五分)  升麻(二分)  酒红花(一分)  五味子(九粒)

天门冬膏 〈又〉

天门冬去心,生捣绞汁,滤去渣,砂锅熬成膏,酒服一二匙。

当归承气汤 〈润肠〉

当归  大黄(各二钱)  芒硝(七分)  甘草(五分)

水煎,临时入芒硝搅和服。

四物汤 〈燥甚〉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生脉散 〈又〉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炙甘草汤 〈热劫〉

炙草  阿胶  生地  麦冬  人参  麻仁

清燥救肺汤 〈伤气〉

桔梗  黄芩  麦冬  花粉  桑皮  生地

六味丸 〈伤血〉

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滋燥养荣汤 〈总治〉

熟地  生地  黄芩  甘草  白芍  当归  秦艽  防风

润肠丸 〈又〉

归尾  羌活  桃仁  麻仁  大黄

一方加秦艽、防风、皂角子。

五仁汤 〈又〉

桃仁  杏仁  柏子仁  松子仁  郁李仁

琼脂膏 〈又〉

生地(二十斤,打汁,去渣)  白蜜(二升,煎沸,去沫)  鹿角胶  真酥油(各二斤)  生姜(二两,取汁)

先以慢火熬地黄汁数沸,棉滤取净汁,又煎二十沸,下胶,次下酥蜜,同熬至如饴,磁器收贮,每服一二匙,温酒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