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杂病源流犀烛

痰饮源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痰饮,湿病也。经曰: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又曰:岁土太过,时雨流行,甚则饮发。又曰:土郁之发,太阴之复,皆病饮发。《内经》论痰饮,皆因湿土,以故人自初生,以至临死,皆有痰,皆生于脾,聚于胃,以人身非痰不能滋润也。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试罕譬之,正如云雾之在天壤,无根底,无归宿,来去无端,聚散靡定,火动则生,气滞则盛,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然天之云雾,阳光一出,即消散无踪,人身之痰,若元阳壮旺,亦阴湿不凝,而变灭无迹,其理固相同也。兹即痰之在一身者言之:在肺曰燥痰,其色白,咯出如米粒,多喘促,寒热,悲愁,脉必涩(宜利金丸)。在心曰热痰,其色赤,结如胶而坚,多烦热,心痛,口干,唇燥,喜笑,脉必洪(宜半黄丸)。在脾曰湿痰,其色黄,滑而易出,多倦怠,软弱喜卧,腹胀食滞,脉必缓(宜白术丸),或挟虚(宜六君子汤),挟食(宜保和丸),挟暑(宜消暑丸),挟惊(宜妙应丸),各宜从脾分治。在肝曰风痰,其色青,吐出如沫,多泡,四肢闷满,躁怒,二便闭,脉必弦(宜川芎丸加半夏、南星,防风丸)。在肾曰寒痰,其色有黑点,吐出多稀,多小便急痛,足寒逆,心恐怖,脉必沉(宜胡椒理中丸或加星、半)。此痰之由于五脏者也。若由于外感而生者,一曰风痰,多瘫痪奇证,头风眩晕,暗风闷乱,或搐搦瞤动(宜青洲白圆子)。二曰寒痰,即冷痰也,骨痹,四肢不举,气刺痛,无烦热,凝结清冷(宜温中化痰丸、温胃化痰丸)。三曰湿痰,身重而软,倦怠困弱(宜山精丸、三仙丸)。四曰热痰,即火痰也,多烦热燥结,头面烘热,或为眼烂喉闭,癫狂嘈杂,懊憹怔忡,其色亦黄(宜清气化痰丸、清热导痰汤)。五曰郁痰,即火痰郁于心肺间,久则凝滞胸膈,稠粘难咯,多毛焦,咽干,口燥,咳嗽喘促,色白如枯骨(宜节斋化痰丸)。六曰气痰,七情郁结,痰滞咽喉,形如败絮,或如梅核,咯不出咽不下,胸膈痞闷(宜清火豁痰丸)。七曰食痰,饮食不消,或挟瘀血,遂成窠囊,以至痞满不通(宜黄瓜蒌丸)。八曰酒痰,因饮酒不消,或酒后多饮茶水,但得酒,次日即吐,饮食不美,呕吐酸水等证(宜瑞竹堂化痰丸)。九曰惊痰,因惊痰结成块在胸腹,发则跳动,痛不可忍,或成癫痫,在妇人多有此证(宜妙应丸)。以上如风寒湿火等痰,虽与五脏所发者或有相似,然内因与外因毕竟有别。此外,又有相火咳血痰(宜滋阴清化丸)。胃热郁结臭痰(宜清胃汤加减用)。郁气凝聚成块痰(宜清气化痰丸)。脾气不运柔痰(宜参术健脾丸)。骨节空处结核痰(宜滚痰丸)。风气发涌所生白沫潮痰(宜生铁落汤)。郁火凝结,久成痰毒(宜先服舟车神佑丸,次服导痰汤)。劳损所生,如鸡蛋白痰,即俗所谓白血(宜金匮肾气丸加消痰药)。心胆被惊,神不守舍,或痰迷心窍,妄言妄见(宜寿星丸)。风痰注痛,或在腰脚,或在手臂(宜踯躅花丸)。上膈风热痰实(宜桔梗芦散)。顽痰壅遏胸膈,久而不化(宜青绿丸)。胸胃中有痰,头痛不欲食(宜矾吐法)。痰血凝聚,致成结胸(宜紫芝丸)。阴虚火动生痰,不堪用燥剂(宜五味天冬丸)。中脘气滞,痰涎烦闷,头目不清(宜三仙丸)。种种不一,总由气血阴阳,升降怫逆而成。虽然同焉是物,稠黏者为痰,清稀者即为饮。饮有八:一曰留饮,水停心下,背冷如手掌大,或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胁痛引缺盆,咳嗽转甚,脉沉是也,久则骨节蹉跌,恐致癫痫也(宜导痰汤)。二曰痰饮,水走肠中,辘辘有声是也(宜苓桂术甘汤)。三曰癖饮,水癖在两胁下,动摇有声是也(宜十枣汤、三花神佑丸)。四曰溢饮,水流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是也(宜大青龙汤)。五曰悬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是也(宜十枣汤)。六曰伏饮,膈满呕吐,喘咳寒热,泪出,恶寒,腰背痛,身瞤惕是也(宜倍术丸)。七曰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形如肿是也(宜五苓散)。八曰流饮,饮水流行,遍体俱注无定在是也(宜三花神佑丸)。此外又有饮食胃寒,或饮茶过多,致成五饮及酒癖(宜姜桂丸)。或患支饮,时苦冒眩(宜泽泻汤)。饮癖,呕酸嘈杂,胁痛食减(宜苍术丸)。冷饮过度,遂令脾胃气弱,不能消化,饮食入胃,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宜赤石脂散)。种种不一,总由饮食水浆,乖时失度而成。虽然,曰痰曰饮之外,又有非痰非饮,时吐白沫,不甚稠黏者,脾虚不能摄液,故涎沫自出也(宜六君子汤加生姜、益智仁或以半夏、干姜等分,为末服之)。又有时吐酸水,非关食滞者,必由停饮所致也(宜苍半苓陈汤)。又有呕清水者,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此名水逆也(宜五苓散)。又有痰极腥臭,或带脓血者,必肺胃痈也(肺宜清金饮,胃宜葵根汤)。凡此皆痰饮之属也,要之,治痰治饮,不外理脾理气两法。盖脾胃健运自无痰,故曰治痰先理脾胃。气道顺,津液流通亦无痰,故曰治痰必理气。但昔人云:脾喜温燥,恶寒润,宜以二术、星、夏为要药矣。肺喜凉润,恶温燥,宜以二母、二冬、地黄、桔梗为要药矣。旨哉斯言,其诚有不可混治者乎!然而土能生金,金不能助土,脾痰断不可用肺药,肺痰稍助脾以生肺,痰自益消也,是在临证时消息之可耳。

〔脉法〕 仲景曰:脉双弦者,寒也;偏弦者,饮也。又曰: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又曰:脉沉而弦者,此悬饮内痛。又曰:脉浮而细滑者伤饮。《提纲》曰:痰脉弦滑。《三因》曰:饮脉皆弦微沉滑。丹溪曰:久得涩脉,必费调理,以痰胶固,脉道阻塞也。《医鉴》曰:脉沉弦细,谓大小不匀,俱痰饮为病也。

〔痰涎饮不同〕 《直指》曰:伏于包络,随气上浮,客肺壅嗽而发动者痰也。聚于脾元,随气上溢,口角流出而不禁者涎也。惟饮生于胃腑,为呕为吐,此则胃家之病。又曰:水与饮同出而异名,人惟脾土有亏,故所饮水浆,不能传化,或停心下,或聚胁间,或注经络,或溢膀胱,往往因此成疾。又曰:饮者,因饮水不散而成病。痰者,因火炎熏灼而成疾。故痰稠浊,饮清稀。

〔痰饮药宜分治〕 缪仲淳曰:夫痰之生也,其出非一,药亦不同。由于阴虚火炎,上迫乎肺,肺气热,则煎熬津液,凝结为痰,是谓阴虚痰火,痰在于肺,而本于肾,治宜降气清热,益阴滋水,法忌辛温燥热补气等药。由于脾胃寒湿生痰,或饮啖过度,好食油面猪脂,以致脾气不利,壅滞为痰,甚至流于经络,皮里膜外,或结块,或不思食,或彻夜不眠,或卒然眩仆,不知人事,或发癫痫,或昔肥今瘦,或叫呼异常,或身重腹胀,不便行走,或泄泻不止,或成瘫痪,种种怪证,皆痰所为。故昔人云:怪病多属痰,暴病多属火,有以夫此病在脾胃,无关肺肾,治宜燥脾行气,散结软坚,法忌滞腻苦寒湿润等药,及诸般厚味。由于风寒之邪,郁闭热气在肺,而成痰嗽齁喘,病亦在肺,治宜豁痰除肺热药中加辛热辛温,如麻黄、生姜、干姜之属以散外寒,则药无格拒之患,法忌温补酸收等药。病因不齐药亦宜异,利润,利燥及利发散,各有攸当,非可混而施也。夫世每以痰饮混称,药亦混投,殊不知痰之与饮,其由来正自有别,其状亦殊,痰质稠黏,饮惟清水,特其色有异,或青或黄,或绿或黑,或如酸浆,或伏于肠胃,或上支胸胁,刺痛难忍,或流于经络四肢,则关节不利。支饮上攻,为心痛,为中脘痛,甚则汗出,为呕吐酸水、苦水、黄水等。种种各异,或发寒热,不思饮食,及不得安眠,皆其候也。此证多因酒后过饮茶汤,则水浆与肠胃中饮食湿热之气凝而为饮,或因情抱抑郁,饮食停滞,不得以时消散,亦能成饮。总之,必由脾胃有湿,或脾胃本虚,又感饮食之湿,则停而不消,此饮之大略也,治宜燥湿利水,行气健脾为主,乃为得也。其药大都以半夏、茯苓、白术、人参为君,佐以猪苓、泽泻以渗泄之,白豆蔻、陈皮以开散之,苏梗、旋覆以通畅之,东垣五饮丸中有人参,其旨概可见矣。

〔痰病似邪祟〕 东垣曰:血气者,人之神也,神气虚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若夫血气两虚,痰客中焦,妨碍升降,不得运用,致十二官失职,视听言动,皆有虚妄,以邪治之,必死,先宜多饮姜盐汤探吐,或多灌竹沥、香油,次服消痰药饵。

〔辨痰色〕 《入门》曰:寒痰清,湿痰白,火痰黑,热痰黄,老痰胶。

〔痰饮原由证治〕 丹溪曰: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烟灰黑色。又曰:凡病百药不效,关脉伏而大者,痰也,控涎丹下之。又曰:脾虚不能克制肾水,多唾痰,唾而不咳者,宜八味丸。又曰:大病后多唾痰,此胃冷也。又曰:病人多唾白沫,乃胃口上停寒也。又曰:凡病久淹延,卒不死者,多因食积痰饮所致。所以然者,因胃气亦赖痰积所养,饮食虽少,胃气卒不便虚故也。又曰: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亦不能去,脉浮者宜吐,胶固稠浊者必用吐。又曰: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可,此中就有发散之意,不必在出痰也。又曰:凡用吐药,升提其气,便吐也。又曰:气实痰热结者,难治。《入门》曰:一切痰证,食少,肌色如故。一切水证,胁硬,心下怔忡。又曰:痰新而轻者,味淡色清白稀薄,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凝结,咯不出,渐成恶味,酸辛腥臊咸苦,甚至带血而出。但痰证初起,头痛发热,类外感表证,久则潮咳夜重,类内伤阴火,痰饮流注,支节疼痛,又类风证。但痰证胸满食减,肌色如故,脉滑不匀不定为异耳。又曰:俗云十病九痰,诚哉斯言。又曰:痰厥者,皆因内虚受寒,痰气阻塞,手足厥冷麻痹,晕倒,脉沉细也。《回春》曰:凡臂难,遍身骨节痛,坐卧不宁,痰入骨也。又曰:眼黑而行步吟呻,举动艰难,入骨痰也,其证必遍身骨节痛,眼黑,面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湿痰也。眼黑气短促者,惊风痰也。眼黑颊赤,或面黄者,热痰也。咯之不出者,痰结也。胁下痛,作寒热,咳嗽气结亦痰结。《局方》曰:胸中有寒,则喜唾痰。《资生经》曰:痰涎病不一,惟痨瘵有痰为难治,最宜早灸膏肓、四花穴。《全婴方》曰:肺胃虚则生粘痰,痰涎滞咽喉,如曳锯声,时或瘈疭。或因吐泻所致,脾虚肺亦虚,痰涎流溢,变成癫痫,尤为难治。《得效》曰:有痰饮流注者,人忽胸背手脚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不可便用风药,及妄施针灸。亦不可疑为风毒结聚欲为痈,乱用药帖,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能令人头痛难举,神昏意倦,多睡,食少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睡涎,手足冷痹,气脉不通。亦不得误认为瘫痿,凡有此疾,只服控涎丹,其疾如失。丹溪曰:有痰核块者,人身上中下,有块如肿毒,多在皮里膜外,此因湿痰流注,作核不散,问其平日好食何物,用药吐下之,方用消痰散核之剂,如二陈汤,加大黄、连翘、柴胡、桔梗、姜黄连、白芥子,水煎,入竹沥,多服自消。《医鉴》曰:痰饮流注于胸背头项腋胯腰腿手足,聚结肿硬,或痛或不痛,按之无血潮,虽或有微红,亦淡薄不热,坚如石,破之无脓,或有薄血,或清水,或如紫汁。又有坏肉如败絮,或如瘰疬,在皮肉间如鸡卵可移动,软活不硬,惟觉咽喉痰结,作寒作热。《回春》曰:浑身有肿块,或骨体串痛,都湿痰流注经络也。

〔痰火导引〕 《保生秘要》曰:伸足坐定,以双手掐儿诀撑起,用力低头,躬身而下,扳足尖三次,如诀,用力而起,咽津下降幽阙,躬起二十四回,守运后功。

〔运功〕 《保生秘要》曰:取静千晌,用十六字提咽指腰存想,念兹在兹,次运尾闾八九度,入静,自然痰火自降。

【治痰饮方五十一】

利金丸 〈燥痰〉

桔梗  贝母  陈皮  枳壳  茯苓  甘草  姜

半黄丸 〈热痰〉

南星  半夏  黄芩(等分)

姜汁浸蒸饼研丸,姜汤下四五十丸。

白术丸 〈湿痰〉

南星  半夏  白术

汤浸蒸饼丸,食后姜汤下。

六君子汤 〈挟虚〉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半夏  陈皮

保和丸 〈挟食〉

山楂  神曲  半夏  橘红  茯苓  麦芽  连翘  黄连  莱菔子

水泛丸。

消暑丸 〈风挟暑〉

茯苓  半夏  甘草

姜汁糊丸,忌见生水,每五十丸,姜汤下,入夏后不可缺也。

妙应丸 〈湿挟惊〉

甘遂  大戟  白芥子

糊丸,梧子大,卧时姜汤下七丸至十丸。气实痰猛者,量加丸数,或加朱砂为衣。痛甚加全蝎,酒痰加雄黄,惊痰成块加穿山甲、鳖甲、蓬术、元胡索,即控涎丹。

防风丸 〈风痰〉

防风  川芎  甘草  天麻

蜜丸,重一钱,朱砂为衣,荆芥汤化下一丸。

川芎丸 〈又〉

川芎  薄荷  桔梗  甘草  防风  细辛

蜜丸,每丸重三分,食后、卧时,茶清嚼一丸。

胡椒理中丸 〈寒痰〉

胡椒  甘草  荜茇  良姜  细辛  陈皮  干姜  白术  款冬花

蜜丸,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

青州白丸 〈寒痰〉

半夏(七两)  南星(三两)  白附子(二两)  川乌(五钱)

上为细末,水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朝夕换水。日数足,取绢袋中滤过,其渣再研滤,以尽为度,澄清去水,晒干,又为未,糯米粥清和丸,绿豆大,姜汤下三五十丸。

温中化痰丸 〈又〉

青皮  陈皮  良姜  干姜(等分)

醋糊丸,米饮下五十丸。

温胃化痰丸 〈又〉

半夏(三两)  炮姜  陈皮  白术(各二两)

姜汁糊丸,姜汤下二三十丸。

山精丸 〈湿痰〉

苍术二斤,黑桑椹一斗取汁,将苍术收浸九次,晒干,入杞子、地骨皮末各一斤,蜜丸,温汤下百丸。

三仙丸 〈又〉

半夏、南星各一斤,为末,姜汁调作饼,放筛中,将艾叶盖发黄色,造成曲收之。此须三四月造,每曲四两,入香附末二两,姜汁糊丸,姜汤下五十丸。

清气化痰丸 〈热痰〉

半夏(二两)  陈皮  赤苓(各一两半)  黄芩  连翘  山栀  桔梗  甘草(各一两)  薄荷  荆芥(各五钱)

姜汁糊丸,姜汤下五十丸。

此方乃二陈汤合凉膈散也。

清热导痰汤 〈又〉

瓜蒌仁  黄连  黄芩  南星  半夏  陈皮  赤苓  桔梗  白术  人参(各七分)  枳实  甘草(各五分)  姜(三)  枣(二)

冲竹沥、姜汁。

节斋化痰丸 〈郁痰〉

天冬  黄芩  橘红  海粉  瓜蒌仁(各一两)  芒硝  盐水炒香附  桔梗  连翘(各五钱)  青黛(二钱)

蜜入姜汁少许,丸芡子大,细嚼一丸,开水下。

清火豁痰丸 〈气痰〉

制大黄(二两半)  白术  枳实  陈皮(各二两)  山栀  半夏  酒黄连  酒黄芩  南星(各两半)  贝母(一两二钱)  连翘  花粉  茯苓  神曲  白芥子(各一两)  元明粉(七钱)  青礞石(以焰硝一两,同煅,如金色)  青黛  甘草(各五钱)  沉香(二钱)

竹沥为丸,茶清下五七十丸。

黄瓜蒌丸 〈食痰〉

瓜蒌仁  神曲  半夏曲  楂肉(等分)

瓜蒌汁丸,姜汤、竹沥下五十丸。

瑞竹堂化痰丸 〈酒痰〉

半夏  南星  生姜  白矾  皂角(各四两)

同入砂锅内水煮,以南星无白点为度,去皂角不用,再入青皮、陈皮、葛根、苏子、神曲、麦芽、楂肉、莱菔子、香附、杏仁各一两,姜汁糊丸,食后、临卧,茶、酒任下五七十丸。

滋阴清化丸 〈相火痰〉

天冬  麦冬  生地  熟地  知母  贝母  茯苓  山药  花粉  五味子  甘草

蜜丸,噙化。

清胃汤 〈胃痰〉

升麻  当归  黄连  丹皮  生地

清气化痰丸 〈郁气痰〉

半夏  南星  白矾  皂角  干姜

先将白矾等三味,用水五碗,煎三碗,入星、夏浸二日,再煮至星、夏无白点,晒干,又用莱菔子、橘红、青皮、杏仁、葛根、山楂、神曲、麦芽、香附,蒸饼丸,每六七十丸茶汤下。如素厚味,胸满痰盛,内多积热郁结者,无不愈。如脾胃虚弱切忌。

参术健脾丸 〈脾不运〉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炙甘草  白芍  当归  姜  枣

滚痰丸 〈结核〉

大黄  黄芩  青礞石  沉香  百药煎

水丸,空心,白汤下三钱。此药但取痰积自肠中次第而下,并不刮肠大泻,为痰家圣药。

生铁落汤 〈潮痰〉

生铁落先煮水入石膏三两,龙齿、茯苓、防风各两半,元参、秦艽各一两,煎好,再加竹沥半小杯。

此方专取生铁落重坠之性,能降痰热之郁结于肠胃经络者。

舟车神佑丸 〈痰毒〉

甘遂  芫花  大戟  大黄  青皮  黑牵牛(头末)  陈皮  木香  槟榔  轻粉

水丸,椒子大,空心服五丸,日三服。如痞闷者,多服反烦满,宜初服二丸,每服加一丸,以快利为度。

导痰汤 〈又〉

半夏  南星  赤苓  枳实  橘红  甘草

食后,姜汤下三四钱。水煎亦可。

金匮肾气丸 〈白痰〉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牛膝  车前子

寿星丸 〈被惊〉

天南星一斤,先掘土坑一尺,以炭火三十斤烧赤,入酒五升,渗干,乃安南星在内,盆覆定,以灰塞之,勿令走气,次日取出为末,朱砂二两,琥珀一两,共为末,姜汁糊丸,每三十丸至五十丸,人参、菖蒲汤下,日三服。

踯躅花丸 〈注痛〉

踯躅花、南星并生时捣作饼,甑上蒸四五遍,以稀葛囊盛之,临时取焙为末,蒸饼丸,每服三丸,温酒下。腰脚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食后服,大良。

桔梗芦散 〈上膈〉

桔梗芦生研末,白汤调服一二钱,探吐。

青绿丸 〈顽痰〉

石青(一两)  石绿(五钱)

水飞为末,曲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丸,温水下,吐去痰一二碗,能不损人。

矾吐法 〈痰澼〉

白矾一两,水二升,煮一升,纳蜜半合,频服,须臾大吐。不吐,饮少热汤引之。

紫芝丸 〈痰血〉

五灵脂(飞)  半夏(汤泡,等分)

姜汁糊丸,每饮下二十丸。

五味天冬丸 〈阴虚〉

天冬一斤,浸洗去心,净肉十二两。五味子,水浸去核,取肉四两。并晒干,不见火,捣丸,每茶下二十丸,日三服。

苓桂术甘汤 〈痰饮〉

桂枝  白术  茯苓  甘草

大青龙汤 〈溢饮〉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石膏  姜  枣

十枣汤 〈悬饮〉

芫花  甘遂  大戟

水杯半,先煎大枣十枚,取八分,入药末七分,平旦温服,病不除,再服五分。

五苓散 〈支饮〉

茯苓  白术  猪苓  泽泻  肉桂

三花神佑丸 〈流饮〉

苍半苓陈汤 〈酸水〉

苍术  半夏  茯苓  陈皮

清金饮 〈肺痈〉

刺蒺藜  苡仁  橘叶  黄芩  花粉  牛蒡子  贝母  桑皮  桔梗

葵根汤 〈胃痈〉

葵根(一两)  黄芪  白术(各三钱)

倍术丸 〈伏饮〉

肉桂  干姜  白术

蜜丸,每三十丸,米饮下。

八味丸 〈不咳〉

熟地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姜桂丸 〈五饮〉

白术(一斤)  炮干姜  肉桂(各八两)

蜜丸,每服二三十丸。

泽泻汤 〈支饮〉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水二升,煮一升,分二服。

赤石脂散 〈吐水〉

赤石脂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酒饮任下,稍加至三匕,服尽一斤,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痰饮诸药不效,用此遂愈。

苍术丸 〈饮癖〉

苍术(一斤,去皮,切片,为末)  油麻(五钱,水二钱,滤,研汁)  大枣(五十枚,煮去皮、核)

捣丸,每空心汤下五十丸,增至一二百丸。忌桃、李、雀肉,服三月而疾除。若再常服,不呕不痛,胸膈宽利。初服时必觉微燥,以山栀末汤解之,久服自不觉燥。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