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杂病源流犀烛

中风源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中风,风乘虚而为病也。向来惟东垣主虚,而河间则主火,丹溪则主痰,似乎各异,不知惟虚也,故无根之火发焉。惟虚也,故逆上之痰生焉。特东垣举其本,河间、丹溪各举其标耳,未有痰与火之发,不由于虚者也。且即河间主火,而其论曰:中风瘫痪,非外中风邪,亦非肝风独盛,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盛,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卒倒无所知。则其言肾水虚衰,言阴虚阳盛中主乎火,而论火之自发,何尝不以为由于虚乎?丹溪主痰,而其论曰:西北气寒,为风所中,诚有之矣。东南气温多湿,有风病者非风病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夫人身之气,根于脾,主于肺,苟脾气充盛,自能健运,内因之湿何自生,外来之湿何自感,痰即不能为患矣。然则痰之壅逆,非由气之虚弱不能健运乎,亦可知曰火曰痰,总由于虚,虚固为中风之根也。惟中风之病由于虚,故腑虚则中腑,脏虚则中脏,血脉虚则中血脉,而其证各别。盖中脏者病在里,多滞九窍,有六经形证。如唇缓、二便闭属于脾,不能言属于心,耳聋属于肾,鼻塞属于肺,目瞀属于肝。邪之中较深,治宜下之(宜三化汤、麻仁丸),然亦不可过下以损荣血。中腑者病在表,多着四肢,其证半身不遂,手足不随,痰涎壅盛,气喘如雷,然目犹能视,口犹能言,二便不秘,邪之中犹浅,且有六经形证。如头疼,身热,项脊强,属于太阳。目痛,鼻干不得卧,属于阳明。口苦,胁痛,耳聋,寒热,呕吐,属于少阳。腹满,自利,咽干,属于太阴。舌干,口燥,属于少阴。烦满,囊缩,属于厥阴。而又有太阳经证无汗恶寒者(宜麻黄、防风、杏仁、甘草)。或有汗恶风者(宜桂枝、防风、白芍、甘草)。有阳明经证无汗身热不恶寒者(宜白芷、石膏、知母、甘草)。或有汗身热不恶风者(宜桂枝、葛根、黄芩、甘草)。有太阴经证无汗身凉者(宜麻黄、防风、干姜、附子)。有少阴经证有汗不热者(宜麻黄、桂枝、杏仁、防风、附子、甘草)。若无此四经之证,在少阳、厥阴二经,则从二经治之(宜柴胡、黄芩、连翘、羌活、甘草)。然以上种种形证,不独中腑为然,即中脏中血脉者,亦往往有之,当临时参酌为治。惟中腑者必面加五色,脉浮弦而多恶风,大法,必当汗之(宜疏风汤、小续命汤),然亦不可过汗以损卫气。至如中血脉者病在半表半里,其证口眼斜,沉沉欲睡,外无六经证状,内无便溺之危,既不可汗,又不可下,惟以静胜其躁,以养血为主(宜大秦艽汤、养荣汤、羌活愈风汤)。其有痿痹瘫痪顽麻,或因痰而中(宜滚痰丸、三生饮、龙星丹),或因火而中(宜凉膈散、清气宣风散),或因暑而中(宜香薷饮、沈氏中暑汤),或因湿而中(宜行湿流气散、渗湿汤),或因寒而中(宜附子汤、附子麻黄汤),或因虚而中(宜万金汤、八宝回春汤),或因气而中(宜木香调气散、顺气匀风散),或因恶而中(宜桃奴丸、调气平胃散),虽所中之因不一,皆为类中风。盖类中者,卒倒偏枯,语言蹇涩,痰涎壅盛,皆与中脏腑血脉之真中风相类,但无六经形证为异耳。由中气虚惫,血液因而泣逆,故虚风内煽,至此生病也,治必于补益药中,加治风之品(宜以参、芪为君,归、地佐之,加秦艽、茯神、竹沥、姜汁、梨汁、人乳),最为稳妥。虽然,类中诸证既不可不别于真中风,亦不得混于脱绝之证。脱绝者何?经曰:口开者心绝,手撒者脾绝,眼合者肝绝,遗尿者肾绝,声如鼾者肺绝,皆由虚极而阳脱也。若五证不全现者急用大剂参芪术附进之,或可救十中之一。若误服苏合丸、牛黄丸、至宝丹、活命金丹之类,即不可救。盖古人制此等方药,皆辛香走窜,为斩关夺门之将,原为牙关紧塞、两手握固、中脏之闭证而设,故用牛黄入脾治肉,麝香入肾治骨,冰片入肝治筋,惟邪气深入者,乃能驱出。若施于中腑脱绝之证,反掌杀人矣。夫真中、类中、脱绝,其各有别如此。而士材于真中风,又有分表里分阴阳之说,于中腑又有多兼中脏之说,至为精审。兹试撮其略曰:真中风须分表里,病在表者,照前六经形证治之。在里者,便溺阻隔,须下之(宜三化汤)。若表里俱见,先解表,后攻里。若内外邪已解,而犹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未能骤愈,则以六君子汤为主,加羌活、防风、秦艽、当归、生地、白芍,久久服之,荣卫自和。此即古所称大药加麻黄即一旬之微汗,加大黄即一旬之微利者是也。如望春大寒之后,则加人参、半夏、柴胡、木通,迎而夺少阳之气。望夏谷雨之后,则加石膏、黄芩、知母,迎而夺阳明之气。季夏湿土主令,则加防己、白术、茯苓,胜脾土之湿。望秋大暑之后,则加厚朴、藿香、官桂,迎而夺太阴之气。望冬霜降之后,则加桂、附、当归,胜少阴之寒。又曰:治中风须分阴阳,阴中者,或青或白或黑,痰喘,昏乱眩冒,多汗,甚者手足厥冷;阳中者,面赤唇焦,牙关紧闭,上视强直,掉眩烦渴。又曰:中腑者,多兼中脏,如左关脉浮弦,面目青,左胁痛,筋脉拘急,肉瞤,头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胆兼中肝也(宜犀角散)。左寸脉浮洪,面赤,汗多恶风,心神颠倒,语言蹇涩,舌强口干,忡悸恍惚,此中包络兼中心也(宜加味牛黄散)。右关脉浮缓,或浮大,面黄,汗多恶风,口语涩,身重,怠惰嗜卧,肌肤不仁,皮肉瞤动,腹胀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宜防风散)。右寸脉浮涩而短,鼻流清涕,面白,多喘,胸中冒闷,短气自汗,声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肠兼中肺也(宜五味子汤)。左尺脉浮滑,面目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两耳虚鸣,骨节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肾也(宜独活散)。士材之分晰施治如此,讵非司命者所当加意哉?总之,治中风大法,猝然昏倒,必先顺气,然后治风(宜苏合丸,用竹沥、姜汁调灌,如口不开,急用吹鼻散吹入,有嚏可治,无则死)。亦须辨明气血之所属。气虚者,右手足必不仁(宜六君子汤加钩藤、姜汁);血虚者,左手足必不仁(宜八珍汤加竹沥、钩藤、姜汁)。此其要法也。若夫禀赋不齐,七情异起,六气殊伤,又难执一,神明参活可也。

今将中风条款根由方治开列于后。一曰口噤不开,足阳明颔颊之脉急则口噤,肝风乘胃故也,急将皂荚、乳香、黄芪、防风煎汤熏之,然须大作汤液,如蒸如雾乃得力。南星、冰片为细未,擦牙龈。或藜芦、郁金末搐鼻。或明矾一两、飞盐五钱擦牙,更用钱许棉裹安牙尽处。甘草五寸截五段,麻油浸透,火炙,抉口令咬之,约人行十里许,又换一段,从此灌药甚便。二曰口眼歪邪,耳鼻常静,故风不作。口眼常动,故风易生。风摇则血液衰耗,无以养筋,故筋脉拘急,而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宜疏风饮),急以桂枝三两,酒煎浓汁,以旧布浸之,右歪拓左,左歪拓右,乳香二两、皂荚一两,烧烟熏之。三曰语言蹇涩。经曰:足太阳脉贯舌本,散舌下,病则舌强。又曰:足少阴脉之正者系舌本。又曰:内夺而厥,则为喑痱。可见中风之正,皆由肾脉之气不能上循喉咙,挟舌本,故不能言。脾土不足,痰涎涌盛而蹇涩,故亦不能言也(肾不足宜地黄饮子,脾不足宜六君子汤)。至其所兼,有缘风痰者宜涤痰,有缘湿痰者清脾热,有缘迷心窍者清心火,有缘风热者清肝火,有缘虚火上炎者壮水之主,有缘虚寒厥逆者益火之原,各随证兼治之(宜神仙解语丹、涤痰汤、八味丸、加味转舌膏,随所当用而施治)。四曰四肢不举,脉缓大有力者,土太过也(宜平胃散、五苓散)。脉细小无力者,土不及也(宜补中益气汤)。而或为血枯筋急(宜四物汤),或为水旺风淫(宜四物汤加防风、钩藤、秦艽),或为痰多(宜六君子汤加秦艽、天麻、竹沥、姜汁)。五曰身体疼痛。诸阳之经,皆起手足循行于身体,风寒客于肌肤,始痹而痛(宜蠲痹汤),若挟湿热(宜当归拈痛汤)、挟寒(宜铁弹丸)、挟虚皆是(宜十全大补汤)。六曰痰涎壅盛,肥人多中,以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人肥必气急而肺盛,肺金克肝木,故痰盛(宜星香散、二陈汤)。其有挟虚者(宜上二方加参、芪、竹沥),有挟寒者(宜上二方加桂、附、姜汁),有实者(宜木香汤送星香散),有虚者(宜六君子汤送星香散),皆随证酌治。七曰遗尿不禁,皆由脾虚下陷(宜补中益气汤加益智仁),肾虚不能收摄也(宜地黄饮子同生脉散)。八曰小便不利,中风便不利。盖由自汗,则津液外亡,小便自少,清热止汗,小便自行矣(宜凉膈散、当归六黄汤)。九曰善饥善食,风木太过,凌虐中州,脾土受攻,求助于食,法当泻肝安脾,则复其常矣(宜青皮白芍汤)。十曰自汗盗汗。或由于风多者(宜桂枝汤),或由于表虚者(宜玉屏风散),或由于阳气虚者(宜芪附汤),皆宜顺时审证。至如盗汗,更宜变通(宜补中益气汤送六味丸,或当归六黄汤作丸)。十一曰神气昏瞀,盖由痰气逆冲,心主被障,故昏不知人,此系中脏而非中腑,闭证而非脱证(煎剂宜六君子汤加南星、木香、菖蒲、远志、竹沥、姜汁,丸剂宜至圣保命丹、加减牛黄清肺心汤)。十二曰左瘫右痪,盖瘫痪及四肢顽麻,骨节酸痛,一切寒湿风气,与肾虚足膝无力,治法皆同(宜史国公酒)。其条款根由方治,各各不同如此。而前人又据经文分列中风四大法,虽不外乎脏腑肢体间证治,然其法亦不可不知。一曰偏枯,即半身不遂,由血气偏虚,邪气留着于所虚之半边,阻隔脉道,故手足枯瘦,骨间疼痛。经言:虚邪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是也。而仲景又言: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则知经之荣卫,乃病所发之由。仲景之分腠,乃病所寄之处也(宜加减润燥汤以治左偏,祛风除湿汤以治右偏)。二曰风痱,身无痛,缓者四肢不举,或一臂不遂,或左瘫右痪,急则一身皆仰,大约言变智乱者居多,若言变甚、智乱甚者难治。而东垣却以痱病为即邪入于里而中脏者,偏枯为即邪在分腠之间而中腑者。然则痱与偏枯,虽是两疾,其实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也(宜换骨丹、疏风顺气元、八宝回春汤)。三曰风懿,亦名风癔,其病亦在脏腑间,由痰水制火,闭塞心窍,故猝然昏倒,舌强不言,喉中窒塞,噫噫有声是也。但此证有汗身软者可治,无汗身直者不易治。前人断为七日死,良然。总之,风痱病有由脾实者,由膏粱过甚之故,故用疏风顺气丸以导之,有由脾虚者,由饮食失节之故,故用八宝回春汤以调之。风懿病有由于热者,则以痰火郁积而然,非清火不可(宜牛黄清心丸)。有由于虚者,则以元弱痰横之故,非化痰不可(宜导痰汤)。皆当分治。四曰风痹。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则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又曰: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是也。大约皆由汗出风吹,血凝于肤之故,另详诸痹条内,兹不细载。

四大法之外,又有暴扑、暴喑、蒙昧及中风热、中风虚等证,皆中风之流派,而与中风证同而异,异而同者也。暴扑维何?或因虚,或因火,或因痰,忽然扑地,精神恍惚,口噤涎潮,与卒中风相似,惟不搐搦遗尿为异耳,宜审其为虚(宜人参黄芪汤加竹沥、姜汁)、为痰(宜省风汤)、为火(宜防风通圣散),而切治之(亦可参用嚏法、吐法、开噤法)。暴喑维何?其人平素肾必虚,又为厉风所伤,故语言謇涩而喑痖,其所以与中风之语涩异者,以此必足胻枯细缓弱,或耳聋,或腰背相引痛,经所谓肾气内夺,则舌喑足废者是也(宜肾沥汤、地黄饮子、清神解语汤、资寿解语汤)。蒙昧维何?凡风中脏者,其人必昏冒,神情不爽,若有物蒙蔽者,然并有风犯于心,心神不守,致健忘惊悸者(宜牛黄定志丸、四白丹、二参丹、祛风至宝丹)。中风热维何?风因热生,热胜则风动,甚有风毒上攻,头面肿痒,痰涎闭塞,心胸烦热,大小便秘,下注腰脚,肿痛生疮者不治,亦能致瘫痪(宜透冰丹、天麻丸、防风通圣散)。中风虚维何?人至五六十岁,气血就衰,乃有中风之病,少壮无是也。然肥盛之人,或兼平日嗜欲太过,耗其精血,虽甚少壮,无奈形盛气衰,往往亦成中风,此即经所云中风虚证。言本非中风之时,乃因虚,故亦中风也。法当和气活血,补虚去风为主(宜万金汤、八宝回春汤)。审此求之,中风之为病,宁有或遗也哉!要之,中风之人气必虚,气道必多滞。《直指》曰:治风良剂,小续命为上,排风汤次之,然二药主风不主气,须以人参顺气散、乌药顺气散佐助,气一流行则风疏散矣。据此,可知单用风药为非宜也。然人参顺气散所以补气虚,乌药顺气散所以宣气滞,临时调剂,又不可混用。中风之人又必能食,而其能食有二因:一由肝木盛,木盛克脾土,土受制,求助于食,故多食,泻肝治风则脾安,脾安则食自少,而病可以治。一由脾气盛,盛则下克肾水,水亏不能制火,故食益多而病益剧,急服安土滋水之药,不必多食,则食自少,而病可以治。此又治中风者两大端,不可不知者也。又有小中,小中者何?其风之中人,不至如脏腑血脉之甚,止及手足者是也。若遇小中证,切不可用正风药深切治之,或至病反引而向里,只须平和之剂调理,虽未必为完人,亦不至有伤性命也。若风病既愈,而根株未能悉拔,隔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发则必加重,或至丧命,故平时宜预防之,第一防房劳,暴怒郁结调气血,养精神,又常服药以维持之(宜定风饼子),庶乎可安。故丹溪云:宜常服小续命汤以防喑痖。易老亦云:如觉风动,便服愈风汤以免倒仆。盖皆有见乎预防之为要也。若男妇寻常涎潮于心,卒然昏倒,未即为中风者,当即扶入室中正坐,用醋炭熏之,令气冲口鼻,其涎自归经络,即自能省,惟不可用姜汤及滴水入咽,汤水一入,痰涎永系于心,必成痼疾。

〔脉法〕 仲景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独急,正气引邪,噼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口即难言,口吐涎沫。又曰:脉浮而大者曰风。又曰:脉浮而数,中风使然。《得效》曰。凡中风之脉,无不大者,非热也,是风脉也。《脉诀》曰:中风口噤浮迟吉,急实大数三魂孤。又曰: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虚,持危消痰,风未可疏。丹溪曰:中风脉迟浮可治,大数而极者死。《脉经》曰:大而浮迟者吉,急而且疾者凶也。

〔似中真中论〕 缪仲淳曰:凡中风,有真假内外。西北地高风烈,虚人猝为所中,中脏死,中腑成废人,中经络可治,必先解散风邪,次再补养气血,此治真中风法,以小续命汤、桂枝、麻黄、附子、羌活、独活、防风、白芷、南星、甘草为本。若江浙闽粤川滇等处,无刚风,多湿热,人皆柔脆,多热多痰,真阴既亏,内热弥甚,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热极生风,亦猝然僵仆,类中风证,或不省人,或语言蹇涩,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将发,必先内热,口干舌苦,便秘溺赤。河间谓是水不胜火,丹溪谓是湿热相火,中气中痰是也。此即内虚暗风,确系阴阳两虚,而阴虚为多,与外来风邪迥别,法当先清热(二冬、甘菊、白芍、茯苓、花粉),顺气(苏子、橘红、郁金、枇杷叶),开痰(贝母、竹沥、白芥子、瓜蒌仁)以救其标,次用治本,益阴(二冬、菊花、生地、白芍、归身、杞子、五味子、牛膝、白胶、人乳、黄柏、白蒺藜),补阳(人参、黄芪、鹿茸、巴戟、大枣)。若气血两虚,则阴阳兼补。

〔似中问答〕 缪仲淳曰:或问有似中风,眠不竟夕,易醒,心脉弦而不洪,多怒,肝脉弦而不长,语謇涩,多痰,身重,溲速不能忍,有余沥,大便结,左尺浮洪,食少难化,此何故?答曰:眠不竟夕、易醒,心血不足,故脉弦不洪。东垣云:胃虚者多怒,多怒肝气必不和,故脉弦不长。弦为血少,必自养,药未易瘳。肾脉本沉,浮者肾水不足,肾有火则真阴亏,津液耗,不能养舌络,舌络劲急,故言不利。火性急,故小便大便皆见前证,脉亦反浮洪也。肺喜清肃,恶烦热,热则液枯,无以下滴而通水道,或煎熬成痰,故声重多痰,气道塞也,不可用人参。脾胃,后天元气之本,脾阴亏则不能消,胃气弱则不能纳,饮食少则后天元气无自生,精血愈不足。经曰:脾损调饮食,节起居,适寒温。此至论也,否则脾阴难复。然其要又在戒暴怒,使肝无不平之气,肝和则不贼土矣。命门乃先天真阳所寄,其壮也,一由禀气厚,二由精不妄泄,三由志无所郁,则年虽老而尤壮,否则子后一阳不升,不能熏糟粕,化精微,是火不生土,脾胃益弱,法当降气、和肝、滋肾。降气则阳交于阴,和肝则不贼土,后天元气日长,肾足则真阴生,津液足,舌络荣养,则语言自利矣。且世无不阴虚而中风者,第须拨去一切,使心火不炎,则肾亦不燥,此又治之之本也。

〔肥人多中风〕 河间曰:人肥则腠理致密而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故多卒中也。《医鉴》曰:肥人多中风者,以其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肺为气出入之道,人胖者气必急,急则肺邪盛,肺金克木。胆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治法,先须理气为急。

〔脏腑血脉之异〕 易老曰:中腑者,面显五色,有表证,而脉浮,恶风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其病多易治。中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二便秘结,皆曰中脏,其病多难治。大抵中腑多着四肢,中脏多滞九窍。东垣曰:中血脉,则口眼歪斜,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三者治各不同。

〔中风证治〕 《正传》曰:中血脉而外有六经形证,则从小续命汤加减及疏风汤治之。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如兼中脏,则内有便尿之阻隔,宜三化汤、滋润汤。内无便尿阻隔,外无六经形证,宜养血通气,大秦艽汤、养荣汤。中脏者痰壅昏冒,至宝丹之类,或牛黄定志丸。又曰:风中五脏,舌喑眼瞀,宜排风汤、加减排风汤。但手足不遂,语言蹇涩,当从愈风汤以从中道,久服大风悉去。《保生秘要》曰:因腠理不密,风邪乘虚而入,始于中风,或起四肢麻木,或不觉疼而时疼者,皆因受风湿之过耳,其有口眼歪斜。风中经络,左身不遂。死血为瘫,右身不遂。痰湿气弱为痪,而左右瘫痪,为气血两虚也。口歪语涩,皆因血虚火盛,而心气不润,宜当养心运动。

《纲目》曰:初中倒时,随即苏者,宜治。若不省者,宜掐人中。若痰壅,宜吐,口噤亦宜吐。若口开手撒遗尿者,为阳暴绝,速宜大料参芪补接之。丹溪曰:气虚卒中,浓煎参、芪加竹沥姜汁服。又曰:凡中风,多是老年因怒而成。盖怒火上升,所以昏仆不省,痰涎上壅,治宜豁痰降火。豁痰宜省风汤,降火宜防风通圣散。又曰:风从汗散,故治风多用发汗之药。又曰:续命、排风、越婢,悉能治风,而《千金》多用麻黄,以风邪非大汗不能除也。若自汗更用麻黄,反为大害。(鳌按:中风多由气血虚衰,故多自汗者,《千金》用麻黄,或指壮盛人但为风痰所闭者言之,未可概施于虚弱人也。丹溪治风,用续命煮散,以为能复荣卫,却风邪所不可缺,良然,而换骨丹亦可参用。)《直指》曰:卒中即用开噤喷嚏法,次用摄生饮煎汤调苏合香元三丸灌下,痰盛者加全蝎。

〔中风绝证〕 《得效》曰:口开,心绝也。遗尿,肾绝也。手撒,脾绝也。眼合,肝绝也。鼻鼾,肺绝也。皆不治。五证中见一证尤可治。盖初中则眼合者多,痰上则鼻鼾者多,惟遗尿、口开俱见为恶,以心为五脏主,肾为五脏根也。《纲目》曰:卒中风,若面赤时黑,主阳气上散,肾反克心也,兼遗尿、口开、气喘者,不治。又曰:中五脏之络者,口眼俱闭,可治,如口开、眼合、手撒、鼻鼾、遗尿及大吐大泻、下血吐血,皆死。丹溪曰:肉脱筋痛,发直头摇上窜,面赤如斑,汗缀如珠,吐沫直视者皆不治。又曰:动止筋痛,名曰筋枯,无血滋筋故也,不治。又肝木克脾土,大便洞泄者,亦不治。

〔偏枯与痿病异〕 《纲目》曰:偏枯者,手足为邪气阻塞脉道而然。痿病则阳明虚,宗筋纵,带脉不引而然。痱病有言变、志乱之证,痿病则无之。盖痱病发于击仆之暴,痿病发于怠惰之渐,明是两疾也。

〔瘫痪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如患右手,以右手指右回头,目左而视,左患亦如之,各运气二十四口。如患左足,坐平橙子上,以左足踏右膝上,左手托脚跟,右手扳脚尖,转头向左,患右亦如之,用力扳之,能除风寒暑湿,远近瘫痪之证无不验。

〔运功〕 《保生秘要》曰:三提三咽,返念归元,气积一元,斡旋周天。左边气永不通,于右手行功着意,引在左手,右亦如之,各运五口专气,须百日,候到气脉全。

〔偏风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左偏,于左内关穴掐之九九,擦之九九,次掐五指尖。右亦如之。

〔运功〕 《保生秘要》曰:取效全用周天通关法。

【治中风方九十二】

三化汤 〈中脏〉

厚朴  大黄  枳实  羌活(各三钱)

水二碗,急火煎至一碗服。

麻仁丸 〈又〉

厚朴  白芍  枳实(各四两)  大黄(八两)  麻仁(三两,另研)  杏仁(三两)

蜜丸。

疏风汤 〈中腑〉

麻黄(三两)  益智仁  杏仁(各一两)  升麻(五钱)

每用末五钱,水煎。

大秦艽汤 〈血脉〉

秦艽  石膏  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羌活  独活  防风  黄芩  白术  白芷  熟地  生地  茯苓  细辛

天寒加生姜,春夏加知母。

养荣汤 〈又〉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石菖  麦冬  远志  陈皮  乌药  茯苓  枳实  黄连  防风  羌活  秦艽  半夏  南星  甘草(各六分)  竹茹(一钱)  姜(三片)

羌活愈风汤 〈又〉

羌活  炙草  防风  黄芪  川芎  独活  人参  麻黄  细辛  枳壳  知母  甘菊  薄荷  白芷  当归  杜仲  秦艽  柴胡  半夏  厚朴  熟地  前胡  杞子  地骨皮  蔓荆子(各二两)  茯苓  黄芩(各三两)  生地  苍术  石膏  白芍(各四两)  肉桂(一两)

大寒后多加半夏、人参、柴胡、木通。谷雨后多加石膏、黄芩、知母。季夏加防己、白术、茯苓。大暑加厚朴、藿香、肉桂。霜降后加当归、肉桂、附子。

此方治风中腑中脏,先以本药,之后用此方调理。凡中风内邪尽外邪除,当服此方以行导诸经,久则大风悉去,清浊自分,荣卫自和矣。易老云:此方疗肝肾虚,筋骨弱,精神昏,语言难,或瘦而偏枯,或肥而不遂,或恐而健忘,或喜而多思,思忘皆精不足也,能安心养神,调阴阳,使无偏胜。

滚痰丸 〈因痰〉

大黄  黄芩  沉香  青礞石  百药煎

水丸。

三生饮 〈又〉

生南星  生白附子  生川乌(各一钱)  木香(五分)  姜(十片)

一名顺气散。

此方治卒中风痰塞,昏仆不省,脉沉无热者。

龙星丹 〈又〉

陈胆星  朱砂(各三钱)  黄连  黄芩(各二钱)  全蝎  防风  薄荷(各一钱)  冰片  牛黄  麝香(各三字)

加青黛一钱,蜜丸,樱桃大,别以朱砂为衣,不拘时,每噙化一丸。

凡中风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此方既治风热,又兼理痰,凡风、热、痰,无不治也。

凉膈散 〈因火〉

连翘(二钱)  大黄  芒硝  甘草(各一钱)  薄荷  黄芩  栀子(各五分)  竹叶(七片)  蜜(少许)

煎至半入硝。

清气宣风散 〈又〉

当归  白术  白芍(各一钱)  川芎  羌活  半夏  生地  僵蚕(各八分)  蝉退  赤苓(各六分)  防风  甘菊  枳壳  陈皮  荆芥  升麻  黄连  山栀(各五分)  甘草(生三分)  姜(三)  枣(二)

此方兼治风热。

香薷饮 〈因暑〉

香薷  厚朴  扁豆子  甘草

沈氏中暑汤 〈又〉

川连(六分)  吴萸(五粒,泡水一二匙,拌)  知母(一钱)  干姜(一分,泡水,一二匙,拌)  远志(一钱)  石菖蒲汁(四五匙,拌)  川贝母(二钱)  熟艾(半分,泡水,一二匙,拌)  枳实(磨汁,八分)  羚羊角(一钱)  瓜蒌仁(三钱)  麦冬(二钱)  西瓜翠衣(五钱)

此金鳌自制方也。

此方专治暑邪直中心肝二经,不头疼,不发热,时躁烦,舌短,手足牵搐者。

附子麻黄汤 〈因寒〉

麻黄  白术  人参  附子  干姜  甘草

附子汤 〈又〉

生附子  白芍  肉桂  人参  甘草  茯苓(各一钱)  白术(钱半)  姜(七片)

渗湿汤 〈因湿〉

苍术  白术  茯苓  陈皮  猪苓  泽泻  香附  川芎  砂仁  厚朴  甘草  灯心  生姜

行湿流气散 〈又〉苡仁(二两)  茯苓(两半)  苍术  羌活  防风  川乌(各一两)

每末二钱,酒或葱白汤调下。

此方兼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手足烦软。

万金汤 〈因虚〉

川断  杜仲  防风  茯苓  牛膝  细辛  人参  肉桂  甘草  当归(各八分)  川芎  独活  熟地  秦艽(各四分)

此方专能治风补虚,及手足风,累验。若手指无力,不半剂可愈。

本香调气散 〈因气〉

木香  丁香  檀香  藿香  砂仁  蔻仁  甘草

加盐少许。

顺气匀风散 〈又〉

白术(二钱)  乌药(一钱半)  人参  天麻(各一钱)  沉香  青皮  白芷  木瓜  紫苏叶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

一方有枳壳一钱。一名匀气散。

此方专治中风,气虚不遂。

调气平胃散 〈因恶〉

木香  檀香  蔻仁  砂仁  乌药  藿香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加姜

桃奴丸 〈又〉

桃奴(七个,另研)  玳瑁(镑,细末,一两)  安息香(去渣,一两)

上三味,同入银石器熬成膏,再用朱砂、犀角各五钱,琥珀、雄黄各三钱,麝香、冰片、牛黄各二钱,桃仁十四粒麸炒,共为末。安息香膏和丸,芡实大,阴干,密器封固,安放静室,每一丸,人参汤下。

犀角散 〈胆肝〉

犀角  石膏  甘菊  川芎  天麻  人参  羌活  独活  黄芪  白术  黄芩  枳壳  当归  防风  枣仁  白芷  甘草  羊角

此以下至独活散五方,皆须察病人气血之虚,加补气血药。

加味牛黄散 〈包络心〉

羚羊角  白鲜皮  牛黄  麝香  犀角  龙齿  防风  天麻  独活  人参  沙参  茯神  升麻  远志  甘草  冰片  朱砂  铁粉  麦冬  天竺黄

防风散 〈胃脾〉

防风  麻黄  人参  川芎  附子  肉桂  黄芪  赤苓  枣仁  白术  桑皮  独活  甘草  羚羊角

五味子汤 〈大肠肺〉

五味子  杏仁  肉桂  炙甘草  防风  赤芍  川芎  川椒

独活散 〈膀胱肾〉

川菊  独活  防子  当归  石菖蒲  防风  天麻  川芎  肉桂  山萸肉  枳壳  丹参  牛膝  萆薢  甘草  细辛  白术

以上五方,皆中腑而兼中脏者。

摄生饮 〈初服〉

南星  半夏(各钱半)  木香  苍术  细辛  菖蒲  甘草(各一钱)  姜(七片)

此方治卒中不省,无热者。

苏合丸 〈又〉

犀角  白术  香附  朱砂  诃子  荜茇  木香  檀香  麝香  丁香  安息香(各二两)  龙脑香  薰陆香  苏合香(各一两)

六君子汤 〈气虚〉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半夏  陈皮

四物汤 〈血虚〉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八珍汤 〈气血虚〉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疏风饮 〈口眼〉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芍  秦艽  升麻  防风  葛根  苏木  钩藤  红花

加酒。

地黄饮子 〈语言〉

熟地  巴戟  山萸  附子  茯苓  菖蒲  远志  麦冬  官桂  肉苁蓉  金石斛  五味子  姜三  枣二  薄荷五叶

此方治中风舌喑,足废,肾虚,其气厥不至舌下。

神仙解语丹 〈又〉

白附子  菖蒲  远志  全蝎  羌活  南星  天麻  僵蚕(等分)

蜜丸,姜汤下五七十丸。一名解语丸。

涤痰汤 〈又〉

南星  半夏  枳实  橘红  人参  菖蒲  竹茹  茯苓  甘草

加姜。

八味丸 〈又〉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加味转舌膏 〈舌喑〉

连翘  远志  柿霜  薄荷  菖蒲  山栀  防风  桔梗  黄芩  甘草  犀角  大黄  川芎  元明粉

朱砂为衣,蜜丸,食后、临卧各二钱,薄荷汤下。

平胃散 〈肢废〉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五苓散 〈又〉

白术  肉桂  茯苓  猪苓  泽泻

蠲痹汤 〈体疼〉

当归  白芍  羌活  姜黄  黄芪  甘草  姜  枣

当归拈痛汤 〈又〉

葛根  升麻  防风  羌活  茯苓  猪苓  知母  甘草  人参  苦参  茵陈  泽泻  白术  苍术  当归

铁弹丸 〈又〉

五灵脂(二两)  川乌(一两)  乳香  没药(各五钱)  麝香(一钱)

水丸,弹子大,每一丸,薄荷酒下。

此方专治中风歪斜,瘫痪,涎潮语涩,筋挛骨痛,应是风疾,无不治之。

十全大补汤 〈又〉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黄芪  肉桂

星香散 〈痰涎〉

南星  木香  加姜。

二陈汤 〈又〉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生脉散 〈遗尿〉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当归六黄汤 〈易汗〉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柏  黄芩  黄连  黄芪

青皮白芍汤 〈善饥〉

青皮  白芍  柴胡  山栀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桂枝汤 〈风邪〉

桂枝  白芍  甘草  姜  枣

玉屏风散 〈表虚〉

芪附汤 〈气虚〉

六味地黄丸 〈盗汗〉

熟地  山萸  山药  丹皮  泽泻  茯苓

加减牛黄清肺心汤 〈神昏〉

人参  茯神  麦冬  山药  胆星  白术  雄黄  甘草  犀角  朱砂  牛黄  冰片  麝香  金箔  羚羊角

枣肉加蜜丸。

至圣保命丹 〈又〉

贯众(一两)  生地(七钱)  大黄(五钱)  板蓝根  青黛(各三钱)  朱砂  牛黄  蒲黄  薄荷  珍珠  冰片(各钱半)  麝香(一钱)

蜜丸,金箔为衣。

史国公酒 〈瘫痪〉

当归  虎骨  羌活  鳖甲  防风  萆薢  牛膝  秦艽  蚕沙  杜仲(各二两)  杞子(五钱)  茄根(八两)  无灰酒(十斤)

加减润燥汤 〈左偏〉

酒白芍(二钱)  当归(钱二分)  川芎  茯苓  白术  南星  半夏  天麻(各一钱)  酒生地  熟地(姜汁炒)  盐炒陈皮  酒炒牛膝  酒黄芩  枣仁(各八分)  桃仁  羌活  防风  薄桂(各六分)  酒红花  炙草(各四分)  酒黄柏(三分)

加竹沥、姜汁。一名愈风润燥汤。

此方专治左半身不遂,属血虚与死血。

祛风除湿汤 〈右偏〉

白术(钱二分)  酒当归  茯苓  酒黄连  酒黄芩  陈皮  赤芍  半夏  苍术  乌药  枳壳  羌活(各一钱)  人参  川芎  桔梗  防风(各八分)  白芷(七分)  炙甘草(五分)  姜(五片)

此方专治右半身不遂。

换骨丹 〈风痱〉

苍术  槐实  桑皮  川芎  白芷  人参  防风  首乌  威灵仙  蔓荆子(各一两)  苦参  五味子  木香各五钱  冰片  麝香(各五分)

以麻黄煎膏,和捣万杵,每两作十丸,朱砂为衣,每取一丸,磨温酒半盏,以物合定,不透气,食后、临卧各呷咽之,衣覆取汗,即自差。合此药切勿令阴人鸡犬见之。

此方专治中风歪斜瘫痪及暗风、风痫。

疏风顺气丸 〈又〉

制大黄(五两)  车前子(二两半)  槟榔  郁李仁  火麻仁  菟丝子  牛膝  山药  萸肉(各二两)  枳壳  防风  独活(各一两)

蜜丸。

此方兼治大便秘结,真良方也。久服精神康健,尤宜老人。

八宝回春汤 〈又〉

白芍(钱二分)  黄芪(八分)  白术(六分)  茯神  半夏(各五分)  附子  人参  麻黄  黄芩  防己  香附  杏仁  川芎  当归  陈皮  防风  肉桂  干姜  甘草  熟地  生地(各四分)  沉香  乌药  川乌(各三分)  姜(三)  枣(二)

此方八味去风,八味和气,八味活血,盖气血和平,荣卫调顺,则风证自去,故治一切风虚证。

牛黄清心丸 〈风懿〉

山药(七钱)  甘草(五钱)  人参  蒲黄  神曲(各二钱半)  犀角(二钱)  大豆黄卷  肉桂  阿胶(各钱七分半)  白芍  麦冬  黄芩  当归  防风  朱砂  白术(各钱半)  柴胡  桔梗  杏仁  茯苓  川芎(各钱二分半)  牛黄(钱二分)  羚羊角  冰片  麝香(各一钱)  雄黄(八分)  白蔹  炮姜(各七分半)  金箔(一百二十方,内四十方为衣)

大枣肉二十枚,蒸研膏,和炼蜜丸,每重一钱,温水下。

此方专治卒中风不省人事,痰涎壅,精神昏,语言塞,口眼歪斜,手足不遂等证。

导痰汤 〈又〉

半夏  南星  赤苓  枳实  橘红  甘草

本方加香附子、乌药、沉香、木香,名顺气导痰汤。加黄芩、黄连,名清热导痰汤。加羌活、白术,名祛风导痰汤。加远志、菖蒲、朱砂、黄芩、黄连,名宁神导痰汤。

此方专治中风痰盛,语涩眩晕。

防风通圣散 〈暴仆〉

滑石钱(七分)  甘草(钱二分)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七分)  防风  当归  川芎  赤芍  大黄  麻黄  连翘  薄荷  芒硝(各四分半)  白术  荆芥  山栀(各三分半)  姜(五片)

此方治风、热、燥三者之总剂也。

肾沥汤 〈暴喑〉

羊肾(一具)  生姜(二两,切)  磁石(两七钱)

水一斗,煮取五升,再入元参、白芍、茯苓各两二钱半,黄芪、川芎、五味子、肉桂、当归、人参、防风、甘草各一两,再煮取一升,分二服。

此方专治肾脏风,语音謇涩。

清神解语汤 〈又〉

南星  半夏(各一钱)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麦冬  远志  菖蒲  陈皮  茯苓  乌药  枳实  黄连  防风  羌活  甘草(各五分)  竹茹(钱半)

加姜汁、童便、竹沥冲服。

此方专治中风痰迷心窍,语言蹇涩,不省人事。

资寿解语汤 〈又〉

羚羊角  桂枝(各一钱)  羌活  甘草(各七分半)  防风  附子  枣仁  天麻(各五分)  竹沥(五匙)  姜汁(一匙)

此方专治风中心脾,舌强不语,盖心之别脉,系于舌本,脾脉亦挟咽,连舌本,散舌下也。

牛黄定志丸 〈蒙昧〉

朱砂  半夏(各二两)  雄黄  天麻  甘草  乌蛇肉(各一两)  西珀(七钱半)  牛黄  冰片  全蝎  僵蚕  附子  牛膝  南星(各五钱)  麝香(二钱半)

蜜丸,芡子大,人参、薄荷汤嚼下一丸。

此方专治心脏中风昏冒,精神不守,此药压惊镇心,化涎安神。

祛风至宝丹 〈又〉

滑石(两半)  川芎  当归(各两二钱半)  甘草(一两)  白芍  防风(各七钱半)  白术(六钱半)  石膏  黄芩  桔梗  熟地  天麻  人参  羌活  独活(各五钱)  栀子(三钱)  连翘  荆芥  薄荷  麻黄  大黄  芒硝  黄连  黄柏  细辛  全蝎(各二钱半)

蜜丸,弹子大,细嚼,茶、酒任下。此即通圣散加味。

此方专治风中脏,昏冒及风热。

二参丹 〈又〉

丹参  熟地  天冬(各两半)  茯苓  甘草  麦冬(各一两)  人参  远志  朱砂  菖蒲(各五钱)

蜜丸,清晨以羌活愈风送,或临卧再以羌活愈风汤送下四白丹。

此方专治中风后健忘,能养神、定志、和血。

四白丹 〈又〉

甜竹叶(三两)  白芷(一两)  白术  白茯苓  砂仁  香附  防风  人参  川芎  甘草(各五钱)  薄荷  羌活  独活(各二钱半)  细辛  知母(各二钱)  白檀香  藿香(各一钱半)  牛黄  冰片(各五分)  麝香(一字)

蜜丸,每丸重一钱。临卧,以羌活愈风汤下。

此方专治中风昏冒,能清肺气,养魂。

透冰丹 〈风热〉

制川乌(二两,再盐炒,去盐)  威灵仙  大黄  山栀  茯神  茯苓  蔓荆子  益智仁  仙灵脾  天麻  白芷(各五钱)  京墨(醋煅,细研)  麝香(各一钱二分)

蜜和,捣千杵,丸桐子大,薄荷汁同温酒下二三丸。

此方专治风热毒,上攻头面,肿痒,痰涎壅塞,口干胸烦,下注腰脚,肿痛生疮,大小便秘及瘫痪等证。

天麻丸 〈又〉

生地(四两)  羌活(三两半)  当归(二两半)  天麻  牛膝  萆薢  元参  杜仲  独活(各两半)  附子(五钱)

蜜丸。

小续命汤 〈又〉

防风(钱半)  防己  肉桂  杏仁  黄芩  白芍  人参  川芎  麻黄  甘草(各一钱)  附子(五分)  姜(三)  枣(二)

一方无附子、防己,有当归、石膏。

此方专治卒中风不省人事,歪斜瘫痪,喑痖麻木,眩晕,初中无汗表实等,及治一切诸风证。凡中风,六脉浮紧,风气太盛,心火爆升,痰涎壅遏于经络之中,宜小续命汤。用附子以其禀雄壮之资,而有斩关夺将之势,能引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以追复其散失之元阳,又引麻黄、防风、杏仁辈散表,开腠理,以驱其在表之风寒,又引当归、川芎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或加石膏、知母,以降胃火。或加黄芩,以清肺金。若病势稍退,精神稍复,辄当改用丹溪之法,以补气血消痰之剂,以调养其本气,此急则治其标,与夫标而本之之治也。

排风汤 〈又〉

麻黄  独活  赤苓(各一钱)  白术  肉桂  川芎  杏仁  白芍  防风  当归  甘草(各八分)  白鲜皮(五分)  姜(三)  枣(二)

人参顺气散 〈气虚〉

麻黄  人参川芎  陈皮  白芷  白术  厚朴  桔梗  甘草(各一钱)  干葛(七分半)  人参  干姜(各五分)  姜(三片)  枣(二枚)  薄荷(七叶)

乌药顺气散 〈气滞〉

麻黄  陈皮  乌药(各钱半)  川芎  僵蚕  枳壳  桔梗(各一钱)  干姜(五分)  甘草(三分)  姜(三)  枣(二)

此方专治一切风疾,先服此疏通气道,然后进以风药,又治瘫痪及历节风。

定风饼子 〈防再发〉

天麻  川乌  南星  半夏  僵蚕  川芎  茯苓  生甘草(等分)

姜汁丸,芡子大,作饼子,朱砂为衣,每一饼,细嚼,姜汤下。

此方亦能预防风疾。

滋润汤 〈中脏〉

当归  生地  枳壳  厚朴  槟榔  大黄  麻仁  杏仁(各一钱)  羌活(七分)  酒焙红花(三分)

此方治风中脏,二便闭涩,先服此药,后以羌活愈风汤调理。

至宝丹 〈又〉

犀角  朱砂  雄黄  西珀  玳瑁(各一两)  牛黄(五钱)  冰片  麝香(各钱半)  金箔(五十片,半为衣)  银箔(三十片)  安息香(酒滤去沙土,净一两)

熬膏和匀,一两作四十丸,每丸人参汤下,日二三服。安息香性硬难化,仓卒难用,如欲急用,炼蜜丸亦可。

此方兼治卒中,急风不语,不省人事。

加减排风汤 〈又〉

天麻(二钱)  苍术(一钱)  防风  川芎  羌活  独活(各八分)  麻黄(七分)  白鲜皮  当归  白芍  白术  半夏  赤苓  黄芩  杏仁  甘草(各四分)  姜(三片)

加减续命汤 〈中腑〉

防风(钱半)  防己  桂枝  杏仁  黄芩  人参  白芍  川芎  麻黄  甘草(各一钱)  附子(五分)  姜(三)  枣(二)

此小续命汤方也。凡风中腑,今人不分表里虚实,故张易老授东垣以六经加减之法。如太阳中风,无汗恶寒,麻黄续命主之,本方倍麻黄、防风、杏仁也。有汗恶风,桂枝续命主之,本方倍桂枝、白芍、杏仁也。阳明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白虎续命主之,本方倍桂枝、黄芩,加葛根一钱四分也。太阴中风,无汗身凉,附子续命主之,本方倍附子、甘草,加干姜七分也。少阴中风有汗无热,桂枝续命主之,本方倍桂枝、附子、甘草也。六经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羌活连翘续命主之,本方一两,加羌活一钱、连翘钱半也。

省风汤 〈去痰〉

防风  南星(各二钱)  半夏  黄芩  甘草(各一钱)  姜(十片)

此与导痰汤相合,煎服尤妙,可以散风、豁痰、降火。

此方专治卒中风不省有热者。

续命煮散 〈风虚〉

桂皮(七分半)  防风  独活  人参  当归  细辛  葛根  白芍  川芎  熟地  远志  半夏  甘草  荆芥穗(各五分)  姜(三片)

开关散 〈开噤〉

南星末(五分)  冰片(一字)

研和,以中指蘸药末揩齿二三十度,其口自开,每用半钱至一字,端午日合尤佳。一法,以乌梅肉和南星、细辛末擦牙,口自开,便可下药。三阳之筋并络入颔颊,挟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故口噤不开。

巴豆熏法 〈又〉巴豆去壳,纸包捶油,去豆,以纸捻作条,送入鼻内,或加皂角末尤良,或烧烟熏鼻内亦可。

通关散 〈取嚏〉

细辛  皂角  薄荷  雄黄(各一钱)

为末,每少许,吹入鼻中,有嚏可治,无嚏不可治。一方南星、半夏、皂角等分为末,用如上法。

此方专治卒中风,口噤不省,气寒,用以吹鼻。

通顶散 〈又〉

石膏(二钱)  藜芦  川芎  细辛  人参  甘草(各四分)

共为末,每取一字吹鼻,即提起顶中发即苏,有嚏可治,无嚏不可治。

搐鼻通天散 〈又〉

川芎  细辛  藜芦  白芷  防风  皂角  薄荷(等分)

为末,用如上法。

皂角散 〈取吐〉

皂角  莱菔子(等分)

为末,每二钱,水煎,尽服即吐。

巴豆丸 〈又〉

巴豆(二枚,去皮、膜)  白矾(如拇指大一块,为末)

上二味,瓦上煅令豆焦赤为度,蜜丸,芡实大,每一丸,棉裹,放患人口中近喉处,良久,吐痰立愈。

此二方专治中风痰塞,吐之立愈,虽垂死者亦效。

熏法

黄芪防风汤,浓煎数斛,置于床下,令气如烟雾熏之,口噤自能渐开。

此方许胤宗治王太后中风法也。丹溪曰:中风脉沉口噤,非大补不可。若用有形汤药,缓不及事,熏以黄芪防风汤,使口鼻俱受之,此非智者通神之法不能也。盖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受无形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