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今古学考

卷上
关灯
护眼
字体: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汉艺文志》今、古学经传师法表

《易》,施、孟、梁邱、京、高。[按:此五家,今学也。班于今学皆不加今字。]

《易》,费。[按:此一家,古学也。班不言古经。]

班曰:「汉兴,田和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邱、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邱经,[师古曰:「中者,天子之书也。言中,以别于外。」]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尚书经》二十九卷。[班注:「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师古曰:「此二十九卷,伏生传授者。」按:此今学。]《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班注:「为五十七篇。」按:此古学,班言古经。]

班曰:「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

《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按:此三家,今学。]

《毛诗》二十九卷。[按:此古学,班不言古经。]

班曰:「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

《礼经》七十篇。[后氏、戴氏]《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所记也。]《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刘向《别录》云,「六国时人也。」]《曲台后仓》九篇。[按:此今学。]

《古经》五十六卷。《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师古曰:「即今之《周官礼》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记》充之。」按:此古学,班言古经。]

班曰:「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礼古经》出于鲁淹中。」

《春秋经》十一卷。[公羊、穀梁二家。]《公羊传》十一卷。《穀梁传》十一卷。[公羊子,齐人。穀梁子,鲁人。按:此今经。]

《古经》十二篇。《左氏传》三十卷。[左丘明,鲁太史。按:此古学,班言古经。]

班曰:「《公羊》、《穀梁》立于学官。」

《论语》,《鲁》二十篇。《齐》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按:此今经。]

《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按:此古学,班言古经。]

班曰:「汉兴,有鲁、齐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孝经》一篇。[十八章。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按:此今学。]

《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刘向云:「古文字也。《庶人》章分为二也,《曾子敢问》章为三,又多一章,凡二十二章。」按:此古学。]

班曰:「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

按:此汉人今古分派之始也。经在先秦已有二派,一主孔子,一主周公,如「三传」是也。齐、鲁,今学;燕、赵,古学。汉初儒生,达者皆齐鲁,以古学为异派,抑之,故致微绝。当时今学已立学官,而民间古学,间有传者。[如《毛诗》、《费易》。]后孔壁古经出,好古之士复据此与今学相难,今学亦无以夺之。虽不立学官,隐有相敌之势。至于刘歆校书得古文,古学愈显。世以孔壁所出经皆古字,别异于今学,号曰「古经」,与博士本并行。至后汉,而今、古之名立矣。

《五经异义》今、古学名目表

今《易》京、孟说古《周礼》说

今《尚书》夏侯、欧阳说 古《尚书》说

今鲁齐韩《诗》说古《毛诗》说

今《春秋》公羊、穀梁说 古《左氏》说

今《礼》戴说古《孝经》说

今《孝经》说

今《论语》说

许氏《说文序》,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按:《汉书,艺文志》,孟当作费。]

按:西汉今学立在学官,古学传之民间,当时学者称古学为「古文」。盖博士说通行,惟古为异,故加号别异,目为古也。至于东汉,古学甚盛,遂乃加博士说以「今」字。故班氏以前,犹无今号,至许氏《异义》,乃今古并称。古号得于西京,今号加于东汉,合而观之,端委可寻矣。

《五经异义》今与今同、古与古同表

许君《五经异义》,胪列今古师说,以相折中。今与今同,古与古同,二者不相出入,足见师法之严。今就陈本,标厥名目,以见本原,条其异同,使知旧本二派,自郑君以后乃乱之也。

今《易》京氏说一

《易》孟、京说一

《易》孟、京,《春秋》公羊说一

《易》孟氏,《韩诗》说一

按:以上今《易》孟、京说,全与古学异,与今学《春秋》、《诗》同。

今《尚书》欧阳说二

今《尚书》欧阳、夏侯说四

夏侯、欧阳说一

按:以上今《尚书》欧阳、夏侯说,全与古学说不同。

今《韩诗》说一

今《诗》韩、鲁说一

《诗》齐、鲁、韩,《春秋》公羊说一

《韩诗》说二

《诗》齐说丞相匡衡说一

治《鲁诗》丞相韦玄成说一

按:以上今《诗》鲁、齐、韩三家说,全与古学异,与今学《春秋公羊》同。

今《春秋公羊》说七

《春秋公羊》说四

《春秋公羊》、《穀梁》说二

《公羊》说二十三

《穀梁》说二

《春秋公羊》董仲舒说一

《公羊》以为《穀梁》亦以为一

大鸿胪眭生说一

议郎尹更始、待诏刘更生等议一

按:以上今《春秋穀梁》、《公羊》说,与古学全异。

今《礼戴》说三

今《大戴礼》说二

今《礼戴》、《尚书欧阳》说一

《礼戴》及匡衡说一

《大戴》说一

《戴》说一

《戴礼》及《韩诗》说一

《礼戴》说一

《戴礼》、《公羊》说一

按:以上今《礼戴》说,全与古学异,与今《尚书》、《诗》同。

今《孝经》说二

《孝经》说一

今《论语》说一

按:以上今《孝经》、《论语》说,与古学全异。

古《尚书》说九

古《毛诗》说三

《毛诗》说六

古《左氏》说二

古《春秋左氏》说五

古《春秋左氏传》说二

《春秋左氏》说三

《左氏传》四

《左氏》说二十四

奉德侯陈钦说一

古《周礼》说十二

古《周礼》、《孝经》说一

《周礼》说二

侍中骑都尉贾逵说一

按:以上古《尚书》、《毛诗》、《左氏春秋》、《周礼》说,全与今礼异,而自相同。审此,足见古礼自为古礼一派,与今异也。其有误说三条,一为《穀梁》、《公羊》,与《左氏》同;一为贡禹,与《古文尚书》同。驳见下卷。

郑君以前今、古诸书各自为家不相杂乱表

今 古

《尚书》欧阳、夏侯说

三家《诗》故传

《韩诗》薛侯说

《春秋》严、颜、尹、刘说

《公羊》何氏解诂

《孝经》后、张、长孙说

《论语》张、包说

按:以上各家皆今学。所著书除何氏《解诂》以外,见于玉函山房辑本所引用,全本于《王制》,不杂用古学说。不如范氏注《穀梁》,据《周礼》古学说以攻《传》。可知东汉以前,今学与今学自为一派,与古别行,不求强同。以古乱今者,皆郑君以后之派,旧原不如此也。 《尚书》贾、马注

《毛诗故训传》

《周礼》二郑、杜、贾、马注

《礼记》马、卢注

《左传》刘、郑、贾、马、服、颍、许注

《论语》马氏训说

《国语》贾注

《说文解字》

按:以上皆出古学。所著书除《说文解字》外,皆见于马辑本所引用,全本于古学各书,不用博士说。不如郑君注《周礼》、《毛诗》,杂用今礼。可知秦汉以来,古学独行,自为一派,不相混杂。考之古书,证以往事,莫不皆然。非予一人之私言,乃秦汉先师之旧法也。

今、古学统宗表

今 古

《王制》为今学之主

《穀梁》全同《王制》

《仪礼记》为今学

《戴礼》有今学篇

《公羊》时参古学

《鲁诗》

《鲁论语》 以上鲁

《杨氏易》

《施氏易》

《孟氏易》

《梁邱氏易》

《京氏易》

《高氏易》

《欧阳氏尚书》

《大夏侯氏尚书》

《小夏侯氏尚书》

《齐诗》

《齐论语》以上齐

《韩氏易》

《韩氏书》

《韩氏诗》以上韩

《今孝经》

按:《公羊》以前皆经,本今学先师依经立说者也。以下十七家,则皆据《王制》说推衍比附于诸经者也。今经为孔子晚年之书,故弟子笃信谨守,欲以遍说群经。此今学统宗之沿变,事详《王制义证》。 《周礼》为古学之主

《孝经》为古学

《仪礼经》为古学

《戴记》有古学篇

《左传》时有缘经异说

《逸礼》古学

《费氏易》

《古文尚书》

《毛诗》

《古论语》

按:《逸礼》以上皆经,本古学先师依经立说者也。以下四家,则皆据《古礼》说推衍比附以说群经者也。古经出壁中,较今经多。博士抑之不得立好古之士嫉博士如仇,故解四经亦用古说,以与今为难。故不惟古经用古说,即无今古之分者亦用古说,此后来之变也。至于古经,汉初亦有传习其说与今异者,则又好古之士与今学树敌,在先秦已如此也。

今、古学宗旨不同表

今 古

今祖孔子

今,《王制》为主。

今主因革。参用四代礼。

今用质家

今多本伊尹

今,孔子晚年之说。

今经皆孔子所作

今始于鲁人,齐附之。

今皆受业弟子

今为经学派

今意同《庄》、《墨》。

今学意主救文弊

今学近于王

今,异姓兴王之事。

今,西汉皆立博士。

今经、传立学,皆在古前。

今由乡土分异派

今礼少,所无皆同古礼。

今所改,皆周制流弊。

今,汉初皆有经本,非口受。

今以《春秋》为正宗。馀皆推衍《春秋》之法以说之者。

今多主纬候

今学出于春秋时

今,秦以前无杂派。

今无缘经立说之传

今无仪注,皆用周旧仪。

今经唯《王制》无古学。馀经皆有推衍古派。

《孝经》本无今说

今经唯存《公》、《穀》,范氏以古疑今。

注今经,李、何以前不杂古。

《戴礼》古多于今,汉儒误以为今学。

《古仪礼经》,汉初误以为今。

以上说皆见下卷 古祖周公

古,《周礼》为主。

古主从周。专用周礼。

古用文家

古原本周公

古,孔子壮年主之。

古经多学古者润色史册

古成于燕、赵人。

古不皆受业

古为史学派

古意同史佚

古学意主守时制

古学师乎伯

古,一姓中兴之事。

古,西汉多行之民间。

古经、传立学,皆在今后。

古因经分异派

古礼多,所多皆同今学。

古所传,多礼家节目。

古,汉初皆今有师。后有废绝。

古惟《周礼》为正宗。即《左传》推衍以说之者,馀经无论矣。

古多主史册

古学成于战国时

古,秦以前已有异说。

古有缘经立说之传

古有专说,不通别经。

古经唯《周礼》无今说。馀经皆有推衍今派。

《春秋》本无古学

古经皆存,郑君以今杂古学。

注古经,马、许以前不杂今。

子纬皆今学,汉儒误以为古学。

今《王制》,先师误以为周。

以上说见下卷。

今学损益古学礼制表[此专表今古不同者]

古 今

古:封公方五百里;侯方四百里;伯方三百里;子方二百里;男方一百里。地五等。

古,一甸出一车。

古,六卿、大夫、士员无定数。

古,畿内不封国。

古有世卿无选举。

古,《周礼》十二年一巡守。

古,天子下聘,不亲迎。

古,禘大于郊,无祫祭。

古,天子无大庙,有明堂。

古,刑馀为阍人。

古,社稷皆人鬼。

古,田税以远分上下。

古,山泽皆入官家。

古,厚葬。

古,七庙祭有日、月、时之分。 今:封公、侯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方五十里。地三等。

今,十井出一车。

今,公卿、大夫、士皆三辅一。

今,畿内封国。

今无世卿有选举。

今,《王制》五年一巡守。

今,天子不下聘,有亲迎。

今,禘为时祭,有祫祭。

今,天子有大庙,无明堂。

今,刑馀不为阍人。

今,社稷皆天神。

今,皆什一分远近。

今,山泽无禁。

今,薄葬。

今,七庙皆时祭。

按:今异于古,皆孔子损因周制之事。拟撰《今古礼制不同表》,姑发其凡。以示义例。

今学因仍古学礼制表[此专表今古相同者]

古 今

古,《曲礼》有二伯、州牧、庶邦小侯

古,《周礼》:州牧立监。

古,《周礼》: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古,《周礼》有冢宰、司徒、司马、司寇、司空官。

古,《内则》养老仪节。

古,《仪礼经》五礼仪节。

古,《周礼》明堂参用四代礼乐彝器。

古,《左传》文襄制: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五年一朝。

古,《周礼》:亲耕田猎。

古,《祭义》祭庙仪节。 今,《王制》有二伯、方伯、卒正。

今,《王制》:方伯有监。

今,《王制》同。

今,《王制》同有。惟冢宰、司徒兼职,司寇属于司马;不同。

今,《王制》同。

今,《仪礼记》同。

今,《三朝记》四代同。

今,《王制》同。

今,《王制》同。

今,《祭统》同。

按:今古相同,此孔子因仍周制不改者也。拟撰《今古礼制通用表》,姑发其凡,以示义例。

今、古学流派表

今 古

今鲁派

今齐派

今韩派

今纬派

今《易》、《尚书》、《诗》、《孝经》、《论语》派。

按:今学旧本一派,传习者因地而异,故流为齐、韩派。大约齐学多主纬说。至于《易》、《尚书》、《诗》、《孝经》、《论语》,本不为今派,学者推今礼以遍说群经,乃有此流变,则亦如古学之缘经立说也。今派全由乡土致歧异。 古《周礼》派

古《国语》派

古《左传》派

古《孝经》派

古《易》、《尚书》、《诗》、《论语》派。

按:古学旧有四派,皆缘经立说。《周礼》、《国语》自为派。《左传》、《孝经》因经而异,故不能同。至于《易》、《尚书》、《诗》、《论语》,本不为古派,学者推古礼以遍说群经,乃有此流变,则纯为缘经立说者矣。古学无因乡土而异之事,各门皆专派。

两《戴记》今、古篇目表

今 古 今、古杂 今、古同

《王制》

《千乘》

《四代》

《虞戴德》

《冠义》

《昏义》

《乡饮酒义》

《射义》

《燕义》

《聘礼》

《祭统》

《主言》

《哀公问于孔子》

《礼三本》

《丧服四制》 《玉藻》

《深衣》

《盛德》

《朝事》以上《周礼》

《祭法》

《曲礼》

《檀弓》

《杂记》以上《左传》

《祭义》

《曾子立事》

《本孝》、《立孝》、《大孝》、《事父母》、《制言》三、《疾病》、《天圜》。以上《孝经》

《内则》

《少仪》

《保傅》以上小学

《礼运》

《礼器》

《郊特牲》以上《诗》礼

《明堂》

《明堂位》

《诸侯迁庙》

《诸侯衅庙》

《投壶》二篇

《公冠》以上《逸礼》

《奔丧》

《曾子问》

《丧大记》

《问丧》以上丧礼

《丧服小记》

《大传》

《服问》

《间传》

《三年问》以上丧服 《文王世子》小学

《中庸》

《本命》以上儒家

《乐记》乐

《月令》阴阳家 《武王践阼》

《文王官人》

《五帝德》

《帝系姓》以上史学

《大学》

《学记》

《劝学》

《卫将军文子》以上学问

《经解》

《缁衣》

《坊记》

《表记》以上经学

《儒行》

《子张问入官》

《哀公问五义》

《仲尼燕居》

《孔子闲居》

《礼察》

《小辨》

《用兵》

《少闲》

《易本命》

《诰志》

《哀公问》以上儒家

《夏小正》阴阳家

今、古学专门书目表

今学书目表治今学者只许据此表书,不得杂古学。 古学书目表治古学者只许据此表书,不得杂今学。

《王制》

《穀梁春秋》

《公羊春秋》

《仪礼记》

《戴记》今学各篇

《孟子》

《荀子》

《墨子》

《司马法》

《韩非子》

《吴子》

《易纬》

《尚书大传》

《春秋繁露》

《韩诗外传》

《公羊何氏解诂》以上今存本 《周礼》

《左氏春秋》

《仪礼经》

《戴记》古学各篇

《逸周书》

《国语》

《说文》以上今存本

《易》

《子夏易传》汉韩婴

《薛氏记》薛虞

《蔡氏易说》蔡景居

《丁氏易传》汉丁宽

《韩氏易传》汉韩婴

《淮南九师道训》汉刘安

《施氏章句》汉施雠

《孟氏章句》汉孟喜

《梁邱氏章句》汉梁邱贺

《京氏章句》汉京房 《易》

《古五子易传》

《费氏易》汉费直

《费氏易林》汉费直

《周易分野》汉费直

《马氏注》后汉马融

《书》

《今文尚书》

《欧阳章句》汉欧阳和伯

《大夏侯章句》汉夏侯胜

《小夏侯章句》汉夏侯建

《尚书纬六种》马辑本,郑注。 《书》

《古文尚书》

《古文训》汉贾逵

《马氏传》汉马融

《诗》

《鲁诗故》汉申培

《齐诗传》汉后仓

《齐诗翼奉学》汉翼奉

《韩诗故》汉韩婴

《韩诗内传》汉韩婴

《韩诗说》汉韩婴

《韩诗薛君章句》汉薛汉

《韩诗翼要》汉侯苞

《诗纬三种》马辑本,宋注。 《诗》

《毛诗马氏传》后汉马融

《周官礼》

《郑大夫解诂》汉郑兴

《郑司农解诂》汉郑众

《杜氏注》汉杜子春

《贾氏解诂》汉贾逵

《周官传》汉马融

《仪礼》

《大戴丧服变除》汉戴德

《石渠礼论》同上

《冠礼约制》汉何休 《仪礼》

《婚礼谒文》汉郑众

《丧服经传》后汉马融

《礼记》

《礼传》后汉荀爽

《月令章句》后汉蔡邕

《月令问答》同上

《礼纬三种》。马辑本,宋注。

附:《乐纬三种》宋注,马辑本。 《礼记》

《礼记马氏注》后汉马融

《礼记卢氏注》后汉卢植

附:《乐经》汉刘歆

《乐记》同上

《乐元语》同上

《钟纬书》同上

《春秋》

《春秋大传》

《春秋决事》汉董仲舒

《公羊严氏春秋》汉严彭祖

《公羊颜氏记》汉颜安乐

《穀梁传尹氏章句》汉尹更始

《穀梁传说》汉刘向

《解疑论》后汉戴宏

《公羊文谥例》后汉何休

《春秋纬十五种》马辑本,宋注。 《春秋》

《左传刘氏注》汉刘歆

《春秋牒例章句》后汉郑众

《左氏传解诂》后汉贾逵

《左氏长经》后汉贾逵

《三传异同说》后汉马融

《左传解谊》后汉服虔

《春秋成长义》

《春秋膏肓释疴》并服虔,附《解谊》后

《春秋释例》后汉颍容

《春秋奇说》后汉彭汪

《左传许氏注》后汉许淑

《孝经》

《孝经传》魏文侯

《后氏说》汉后仓

《安昌侯说》汉张禹

《长孙氏说》汉长孙氏

《孝经纬九种》宋注,马辑本。

《论语》

《齐论语》

《安昌侯论语》汉张禹

《包氏章句》后汉包咸

《周氏章句》后汉周氏

《论语纬一种》宋注,马辑本。

以上原书皆亡,今据马、陈辑本补录。今学诸书皆为《王制》,可以《王制》统诸书也。 《论语》

《古论语》

《孔氏训解》汉孔安国

《马氏训说》后汉马融

以上原书皆亡,今据马辑本补录。郑康成注、笺杂有今学,不录。古学诸书皆为《周礼》派,可以《周礼》统诸书也。

今、古兼用杂同经史子集书目表

今多于古 古多于今 今古杂 今古同

《五经通义》

《石渠论》

《白虎通》

《孔子集语》

《训纂》

《古文官书》 郑注《周礼》

郑笺《毛诗》

郑注《周易》

郑注《尚书》

郑注《论语》

郑注《孝经》

《五经异义》

《三仓》

《仓颉》

《凡将》 郑注《礼记》

郑《驳异义》

郑《攻膏肓》

《起废疾》

《发墨守》

《郑志》

《杜左传注》

《六艺论》

《鲁禘祫义》

《家语》

《孔丛》

《圣证论》

《伪孔传》

《释名》以上经部。 《尔雅》

《急就章》

《方言》

《博雅》

《埤仓》

《古今字诂》

《史记》

《汉书》

《列女传》

《新序》

《说苑》 《后汉书》

《三国志》 《战国策》

《世本》

《山海经》

《竹书纪年》

《穆天子传》

《越绝书》

《吴越春秋》

《晏子春秋》

《虞氏春秋》

《古史考》以上史部

《公孙龙子》

《庄子》

《尹文子》

《老子》

《关尹子》

《列子》

《文子》

《太玄》

《法言》

《盐铁论》

《新论》

《独断》以上子部 《商子》

《邓析》

《鬼谷子》

《新语》

《新书》

《論衡》

《潜夫论》

《申鉴》

《风俗通义》 《尸子》

《鹖冠子》

《燕丹子》

《吕氏春秋》

《淮南子》

《楚辞》集部 《孙子》

《六韬》

《管子》

《慎到》

《素问》

《周髀》

《公羊》改今从古、《左传》改古从今表

《公羊》改今从古表 《左传》改古从今表

《王制》、《穀梁》:禘为时祭。《公羊》以为殷祭。

《王制》、《穀梁》:妾母不得为夫人。《公羊》:妾母为夫人

《王制》、《穀梁》:葬不为雨止。《公羊》:雨不克葬,谓天子诸侯。

《穀梁》:夫人不归宁。同《左传》。

《王制》、《穀梁》:二伯。《公羊》以为五伯。从《左传》。

《穀梁》言用皆不得礼。《公羊》于用下有合礼不合礼。 《国语》:禘于圜丘,称禘郊。《左传》禘于太庙,祀文王。

《祭法》有祧庙,无世室。《左传》有世室,无祧庙。

《祭法》无太庙,祖宗在明堂。《左传》有太庙无明堂。

《周礼》:大夫有刑。《左传》:刑不上大夫。

《周礼》:刖者为阍。《左传》:刑人不在君侧。

《国语》:日祭、月享、时祀。《左传》用时祭,无日、月祭。

按:《公羊》今学,有改今从古之条;《左传》古学,有从今改古之条。盖《公羊》居近燕、赵,有杂采;《左传》屈于经文,不能不宛转求通。二家其事相同,一因乎地,一求合于经之故也。姑发其例如此,不详录也。《王制》、《周礼》、《国语》、《孝经》皆自成一说,不求合于人,故与二传不同。

今、古各经礼制有无表

┏━━━━━━┳━━━━━┳━━━━━━┳━━━━━┳━━━━━━┳━━━━━┳━━━━━┓

┃ ┃今《穀梁》┃今《公羊》 ┃古《周礼》┃古《左传》 ┃古《国语》┃古《孝经》┃

┣━━━━━━╋━━━━━╋━━━━━━╋━━━━━╋━━━━━━╋━━━━━╋━━━━━┫

┃ 同、会同 ┃ 无 ┃ 无 ┃ 有 ┃ 无 ┃ 不见 ┃ 无 ┃

┃ 祧庙 ┃ 无 ┃ 无 ┃ 有 ┃ 有 ┃ 有 ┃ 无 ┃

┃ 坛墠 ┃ 无 ┃ 无 ┃ 有 ┃ 有 ┃ 有 ┃ 无 ┃

┃ 太庙 ┃ 有 ┃ 有 ┃ 无 ┃ 有 ┃ 无 ┃ 不见 ┃

┃ 明堂 ┃ 无 ┃ 无 ┃ 有 ┃ 有 ┃ 有 ┃ 有 ┃

┃ 世室 ┃ 有 ┃ 有 ┃ 无 ┃ 有 ┃ 无 ┃ 不见 ┃

┃ 禘 ┃ 有 ┃ 有 ┃ 无 ┃ 有 ┃ 有 ┃ 有 ┃

┃ 祫 ┃ 有 ┃ 有 ┃ 无 ┃ 无 ┃ 无 ┃ 无 ┃

┃ 原庙 ┃ 无 ┃ 无 ┃ 有 ┃ 有 ┃ 有 ┃ 不见 ┃

┃ 宗 ┃ 无 ┃ 无 ┃ 有 ┃ 无 ┃ 有 ┃ 不见 ┃

┃ 遇 ┃ 无 ┃ 无 ┃ 有 ┃ 无 ┃ 有 ┃ 不见 ┃

┃ 祔主 ┃ 无 ┃ 无 ┃ 有 ┃ 有 ┃ 有 ┃ 不见 ┃

┃ 三公 ┃ 有 ┃ 有 ┃有而不同 ┃ ┃ ┃ 不见 ┃

┃ 六卿 ┃ 无 ┃ 无 ┃ 有 ┃ 有 ┃ 有 ┃ 不见 ┃

┃ 监 ┃ 有 ┃ 有 ┃ 有 ┃ 无 ┃ 无 ┃ 不见 ┃

┗━━━━━━┻━━━━━┻━━━━━━┻━━━━━┻━━━━━━┻━━━━━┻━━━━━┛

按:以上礼制有无,旧说多牵掍言之。今表其有无,无者,即可不言此礼。拟通撰定一表。姑发其例如此。

今、古各经礼制同名异实表

今《穀梁》 今《公羊》 古《周礼》 古《左传》 古《国语》 古《孝经》

五等爵名

五爵封地

三公

丧中不祭

丧不祭

三军

七庙

附庸

卿 夏祭

祀天

祀地祗

祈雨

非实爵

三等

司徒、司马、司空。

群庙皆不祭

郊天不废

方百里所出

太祖、三昭、三穆。

三服

不及方五十里

执事

在古学为大夫 大祀太庙

祀天,配人鬼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不见

不见

祀人鬼

祈雨。祈谷。

实爵

五等

太师、太傅、太保

惟新祔主不祭

群庙皆祭

方五百里所出

不见

五服

不见

不执事

在今学为公 大祀太庙

祈谷,祀后稷。

同前

同前

非实爵

五等

同前

同前

同前

考庙、四。亲庙二、祧。

同前

同前

执事

同前 祀天帝

祀上帝

同前

同前

实爵

五等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不执事

同前 春祭

祀后稷以配天

祀地祗

不见

同前

同前

同前

不见

不见

不见

不见

不见

不见

不见

不见

按:以上各经同名异实者,此当分别观之。后儒不知,混为一说,则名实淆矣。拟撰《群经同名异实表》,姑发其例如此。

今、古各经礼制同实异名表

┏━━━━┳━━━━━━┳━━━━━━┳━━━━━━┳━━━━━━┳━━━━━━┳━━━━━┓

┃ ┃今《穀梁》 ┃今《公羊》 ┃古《周礼》 ┃古《左传》 ┃古《国语》 ┃古《孝经》┃

┣━━━━╋━━━━━━╋━━━━━━╋━━━━━━╋━━━━━━╋━━━━━━╋━━━━━┫

┃春祭 ┃祠 ┃礿 ┃同前 ┃郊 ┃不见 ┃禘 ┃

┃夏祭 ┃禘 ┃祠 ┃禴 ┃雩 ┃不见 ┃无 ┃

┃太庙 ┃太庙 ┃同前 ┃郊 ┃太庙 ┃郊 ┃郊 ┃

┃宗庙 ┃世室 ┃同前 ┃明堂 ┃世室 ┃明堂 ┃明堂 ┃

┃礼官 ┃司徒 ┃同前 ┃宗伯 ┃同前 ┃同前 ┃不见 ┃

┃功德祭 ┃因祭 ┃同前 ┃五祀 ┃同前 ┃同前 ┃不见 ┃

┃朝 ┃四时同名 ┃同前 ┃四时异名 ┃四时同名 ┃四时异名 ┃不见 ┃

┃ ┃庶人在官 ┃同前 ┃府史胥徒 ┃ ┃ ┃不见 ┃

┃方伯 ┃方伯 ┃同前 ┃牧 ┃州牧 ┃牧 ┃不见 ┃

┃井田 ┃一井八家 ┃同前 ┃一井九家 ┃同前 ┃同前 ┃不见 ┃

┗━━━━┻━━━━━━┻━━━━━━┻━━━━━━┻━━━━━━┻━━━━━━┻━━━━━┛

按:以上各经同实异名者,此当分别观之。后儒不知,混为一说,则名实淆矣。拟撰《群经同实异名表》,姑发其例如此。

今、古学鲁、齐、古三家经传表

鲁 齐 古

《易》亡

《书》亡

《鲁诗》

《穀梁春秋》

《高堂仪礼》

《今孝经》不分鲁齐

《鲁论语》 《田何易》

《伏生尚书》

《齐诗》附《韩诗》

《公羊春秋》

后仓《大小戴记》

同前

《齐论语》 《费易》

《古文尚书》

《毛诗》

《左传春秋》

《周礼》

《古孝经》孔氏

《古论语》

按:今古之分,鲁笃守《王制》,于今学为纯。古学全用《周礼》,于古为纯。南北相驰,辛甘异味。齐学本由鲁出,间居两大之间,不能不小用古学,如《公羊》是也。汉博士唯齐学盛,以伏生、公孙弘皆齐学也。鲁学《易》、《书》皆不传,盖亡在汉初,非旧亡也。今立此表以明三派,以鲁、古为准,齐消息于其中。亦如《春秋》日、月、时例,月在中无正例,三学之齐即《春秋》之月例也。

郑君以后今、古学废绝表

武帝 宣帝 元帝 平帝 光武 章帝 魏 晋

杨氏 施氏

孟氏

梁邱氏 同前

同前

同前

京氏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施氏

孟氏

梁邱氏

京氏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郑《易注》

亡 郑《易注》

王《易注》

欧阳氏 同前

大小夏侯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古文》 欧阳氏

大小夏侯

不立 同前

同前

《古文》。受学

郑《书注》

郑《书注》

韩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毛 鲁

不立 同前

同前

同前

毛。受学

不立

不立

郑《毛诗笺》

同前

后氏 大小戴氏 同前 同前

《逸礼》

《周礼》 大小戴氏

不立

不立

不立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郑《礼记注》

郑《仪礼注》

郑《周礼注》 同前

同前

同前

公羊 同前

穀梁 同前

同前 《左氏》 颜氏

严氏

不立

《左氏》后废 同前

同前

穀梁。受学。

《左氏》受学 何注

贾、服注 同前

范注

贾、服注

杜注

今学盛于西汉、古学盛于东汉表

今学 古学

《杨氏易》。武帝时立,光武时未立。

《施氏易》。孝宣时立,光武时复立。

《孟氏易》。孝宣时立,光武时复立。

《梁邱氏易》。孝宣时立,光武时复立。

《京氏易》。元帝时立,光武时复立。 《费氏易》。西汉未立。东汉陈元、郑众传其学。马融作传。郑玄作注。

《欧阳尚书》。武帝时立,光武时复立。

《大小夏侯尚书》。孝宣时立,光武时复立。 《孔氏古文尚书》。平帝时立,光武时未立。肃宗时诏高才生受杜林传其学。贾逵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作注。

《鲁诗》。文帝时立,光武时复立。

《齐诗》。孝宣时立,光武时复立。

《韩诗》。孝文时立,光武时复立。 《毛诗》。平帝时立,光武时复立。肃宗时诏高才生受卫宏,郑众好其学。卫宏作序。马融作传。郑玄作笺。

《大戴礼》。孝宣时立,光武时复立。

《小戴礼》。孝宣时立,光武时复立。

《庆氏礼》。未立。

《公羊春秋》。宣帝时立,光武时复立。

《穀梁春秋》。孝宣时立,光武时未立 《周官礼》。王莽时立。中兴,郑众传其学。马融作传。郑玄作注。

《左氏春秋》。平帝时立。光武时立,后罢。肃宗时,诏高才生受郑兴,陈元传其学。贾逵作训。服虔作注。

附:

《高氏易》。未立。

《今孝经》。赵岐说有博士。

《今论语》。赵岐说有博士。 附:

《古孝经》。未立。

《古论语》。未立。

按:今学盛于西汉,屏斥古学不得显。古学盛于东汉。今学浸微。二学积为仇敌,相与参商。马融指博士为俗儒,何休诋古文为俗学。可见郑君以前,二学自为水火,不苟同也。

今、古学经传存佚表

今 古

《杨氏易》。《汉志》不著录。

《施氏易》。《隋志》:亡于西晋。

《孟氏易》。《隋志》:八卷,残缺。梁十卷。《旧唐志》有十卷。《宋志》无。

《梁邱氏易》。《隋志》:亡于西晋。

《京氏易》。《隋志》有十卷。《宋志》无。

《高氏易》。《隋志》:亡于西晋。

《欧阳尚书》。《隋志》:亡于永嘉之乱。

《大小夏侯尚书》。《隋志》:亡于永嘉之乱。

《鲁诗》。《隋志》:亡于西晋。

《齐诗》。《隋志》:魏代已亡。

《韩诗》。《隋志》有二十二卷,无传之者。今存《外传》。

《大戴礼》。今存。

《小戴礼》。《礼记》今存。

《庆氏礼》。《仪礼》今存。

《公羊春秋》。今存。

《穀梁春秋》。今存。

《今孝经张禹注》。《隋志》已无。

《今论语张禹注》。《隋志》已无。 《费氏易》。《隋志》无。《旧唐志》有。《宋志》无。

《孔氏古文尚书》。《隋志》、《旧唐志》有马注。《宋志》无。

《毛诗》。今存。

《周官礼》。今存。

《左氏春秋》。今存。

《古孝经》。今存。

《古论语》。今存。

按:今学书,今唯存《韩诗外传》、《大小戴》、《庆礼》、《公羊》、《穀梁春秋》五家,余十二家亡。 按:古学书,唯《易》、《尚书》亡,余今皆存。盖今学盛于西汉,至于哀、平,古学乃兴,以后皆古学弟子,故今学浸微。魏晋之后,今经遂亡。郑注古学,兼采今学,今学之亡,郑氏之过也。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