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文心

十八 左右逢源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榆关失陷的恶消息,随着一九三三年的新年俱来。乐华在不到一星期的阳历年假中,仍日日到学校里,有时参与抗日会的工作,有时在阅报室里看报,有时找师友谈话。他于放年假前几日接到父亲从四川寄来的信,说:“学校停闭,薪水无着,战事稍平静,就要回到家里来。”又说,“下学期的学费无法筹措,到不得已的时候,只好叫你辍学了。”此外还说了许多关于自学的话。他自己早知道不能长在学校求学的,自接到父亲这信,知道离开学校的日期说不定就在眼前了,对于学校不禁愈加恋恋起来。

有一天下午,乐华到学校里来,想和王先生谈谈。走到王先生的房间里,见志青、慧修、振宇、复初都在那里,王先生正在和他们谈说什么。乐华略作招呼后,坐在室隅的椅上,默然静听。

“乐华,你来得正好。我正在和志青、慧修他们说用功不可偏重呢。中学校所施的是普通教育,各种科目都是必要而有关联的,一般中学生往往有偏重某一科目毛病,因为对于某一科有兴味,就把其余的各科放弃不顾。据我所知现在各校学生中自命为文学家,而对于算学、图画、理化等科漠不关心的人很多。这是很不对的。文字只是发表思想感情的工具,思想感情须从各方面收得,只偏重了文字,结果文字也就空而无实。你们对于国文总算是肯用功的了,不知对于别种功课怎样?我很不放心。”王先生向着乐华说,意思似想叫乐华明白方才的话题。

乐华点头不作声,只注视其余诸人。毕竟是志青先开口:

“我们对于别的科目,也都很有兴味。各位先生似乎都知道我们是用心于文字的,他们教授功课的时候往往和国文关联了来解释。譬如教算学的沈先生,他常叫我们着眼于问题的要点,叫我们注意于推理的步骤。有一回,他指定一个例题临时叫我在黑板上演算,那个题目我牢牢记得,是这样:‘某学生每日上午七时二十五分由家到校上课,有一日每分钟走五十步,距上课尚有七分钟,有一日每分钟只走三十五步,上课迟到五分钟。求学校上课的时间。’我一时昏忙了,想不出头绪来,只是执了粉笔对着黑板发呆,沈先生见我算不出,就叫我回到座位上,一壁在黑板上写一壁说道:‘两次所走速度的差是十五步,两次所走的时间的差是十二分钟。把这两点关联了想,每分钟少走十五步,就迟到十二分钟,假定这学生在走得慢的那一天,在上课前七分钟中途把脚停止了,那么离学校还有十二个三十五步,就是四百二十步。这四百二十步是因每分钟少走十五步积下来的,所以他到上课前七分钟所走的时间是以十五去除四百二十,得二十八,就是二十八分钟。他是七时二十五分出门的,走了二十八分钟,距上课还有七分钟,所以上课的时间是七点六十分,就是八点钟。’一经沈先生的这样地剖析,我就很明白了。沈先生又说:‘题目的要旨是叫你求出上课的时间,这好比文章里的中心思想,题目中所摆出的条件,如七时二十五分开始出门,每分钟走五十步或三十五步,距上课尚有七分钟或迟到五分钟等,好比作文时可使用的材料。有了中心思想,有了材料,不一定就能写得出文章,第一步先须把材料分别选择,寻出材料与材料的关系,使成为若干组,某组材料该怎样用,用在何时何地,非自己仔细布置不可。捉住了中心思想,将材料从正面、反面、旁面多方运用,不可专固执着一方面。方才所说的“假定这学生在上课前七分钟中途把脚停止”的想法,可以作反面用材料的方法。’我听他的话,几乎忘记了他在教算学,自己在算学教室中了。”

“沈先生是通晓文章的理法的人,他所写的文章就很精密,我曾在杂志上见到过。算学是锻炼思考力的学科,沈先生的这番话,在作论说文的时候是很可应用的。算学书上的文字虽说干燥无味,但正确细密,实为他科书籍所不及,科学的文字应以此为模范才好。——还有别的科目呢?”王先生把话头急转了向,眼光朝其余的人四射。

慧修见没人发言,就说道:

“像志青方才所讲的情形,我们在图画课上也常有。我于图画一向不甚感兴味,自从这学期李先生来教授以后,就渐感到兴味了。李先生讲解图画的理法,用各种事物来比喻,把文章作解说的时候尤多。有一次,他讲绘画的背景,就借了文章来说明。他说,‘背景的功用,在乎借了周围的环境把事物衬托,使事物的情味表现得更明显。你们不是读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古歌吗?这二句中,第一句就是下一句的背景,在“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情景之中与一个壮士长别,一种悲壮苍凉的情味就现出来了。小说之中,凭空写境的文字很多,对于其中人物的行动,常发生着有力的效果。《红楼梦》中写黛玉死的时候,不是兼写着潇湘馆的竹声与空中的雨声等等吗?’被他这么一说,我不但懂得绘画上背景的重要,连文章的鉴赏力也增加了许多了。他讲构图方法的时候,也用文章中结构来譬喻解释,兼说到主宾、正干、旁枝等等的法则。最妙的是他说文章有远近法。有一日,他教授远近法,就了绘画作过种种说明以后,还恐我们不懂,再用文章来作例证。他先在黑板上速写一株柳树,柳枝垂下的地方画一个月亮,又题‘月上柳梢头’五个字。说道:‘远近法是因了远近而变更物体大小高低的法则。照常识讲,月亮比柳树要高得多,可是柳树离人近的时候,可以比月亮高。这句词句,是合于远近法的。杨万里有一句诗,叫作“接天莲叶无穷碧”,莲叶可以接天,如果不用远近法来解释,就不可通。此外如“水天相接”等类,也是应用着远近法的文句。这种文句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最多。描写景物的文章本身就是写生画,所不同的只是绘画用形象色彩写,文章用文字写而已。’我近来对于图画愿努力练习,如果成绩过得去,将来竟想入美术学校呢。我们读英文,大家也都很用功,——复初,这请你来说给王先生听吧。你是在我们一级里面英文成绩最好的。”慧修这样结束了自己的话,同时又预定好了以后的话题。

“李先生把作写景文和状物文的诀窍教了你们了。文章与绘画,共通的方面原很多。可惜我不会绘画,不能在国文中附带授给你们以绘画的知识,使你们得到联络的印证。一一复初,你来讲学习英文的情形吧。”王先生说时露着笑容,他唯恐学生学习偏重的忧虑似乎已经消去了。

复初因慧修方才说他是全级中英文成绩最好,认为是揶揄他,正红了脸对慧修注视。及听到王先生叫他讲,就说道:

“我不承认我是全级中英文成绩最好的,我们这里几个人,英文的能力各有不同。振宇生字记忆得最多,慧修会话很流利,乐华文法极熟,志青发音很正确。我一向只是捧了书死读,比较注意的是翻译一方面。张先生教英文,于发音讲解以外,更顾到英文与国语的比较。他解释一句句子,先依照了原文的构造,说出一句话,再把这一句话改成中国人日常所说的话。譬如说,他教‘a mountain, a horse, a pen’的时候,先解释道:‘一山,一马,一笔。’继而再补充道,‘一座山,一匹马,一支笔。’他教‘i am a teacher, he is a boy, has the boy a ather?’的时候,先解释道:‘我是一个先生,他是一个小孩,这小孩有一个父亲吗?’继而再补充道:‘我是先生,他是小孩,这小孩有父亲吗?’他常对我们说,‘一国的语言,自有一国语言的构造与习惯。英文和国语的构造与习惯不同,读英文时,须仔细互相比较;翻成国语,要适合国语的构造与习惯才妥当。在英文的习惯上,可以说“这小孩有一个父亲吗?”在国语的习惯上,却不该说“这小孩有一个父亲吗?”该说“这小孩有父亲吗?”因为依照中国人说话的习惯是这样。’有一次,他在读本中摘出一句‘a camel must be killed.’的句子来叫我们翻译。有一个人说‘一匹骆驼应该被杀’,他摇头说不像中国话,别一个人说‘一匹骆驼该杀’,他沉吟了一会,似乎还不以为然。后来有一个人起来说‘非杀一匹骆驼不可’,他才点头。又有一次,他叫我们翻译一句‘it is a bad habit to speak ill of another behind his back.’有的说,‘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说别人的坏话,在他背后。’有的说,‘这是不好的习惯,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他都以为不好。结果译成‘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这是不好的习惯’,才算讨论完毕。张先生教授英文,原是各方面都顾到的,我的注意却在这一方面。我近来自己做着一种功夫,就是把英文读本中的文字,一课一课地翻译。每译一课,自己默诵改窜。要想意义不背原文,而又像中国话,真困难呢。”

“哦,你在做这步功夫!怪不得你近来作文比前好了。”王先生嘉奖说,“学习外国语的时候,能这样留心审察比较,对于本国语的理解也就有进步。哥德曾说:‘不懂外国语的,对于本国语也只能懂得一半。’借翻译来练习作文,是最切实的方法。我也想在作文课中叫你们试作几次翻译呢。——你们对于各种科目都能这样地学习,那么不但各科成绩都不至于太坏,国文科的成绩也一定更会有进步。我听了你们的话,已很安心了。”

正午就有雪意的天空,到傍晚果然飞起雪来了。玻璃窗上已粘缀着许多飘来的雪花。门房送进新到的上海报来。

“天气不好,大家早些回去吧。这样的天气,不知东北的义勇军在冰天雪地中怎样地挣扎着啊!”王先生望着窗外感慨地说,同时把报纸翻开来看。

乐华今天本想把自己的情形告诉王先生的。进来以后,只是默然地坐了听同学们谈说,等待相当的机会。后来听到王先生这叹声,也不禁感从中来,觉得自己的辍学算不得什么一回事,就与志青等一同退了出来。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