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

近儒学案序[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昔在明季,士大夫抱艰贞大节,不事二姓,以讲学为己任,故东林之学振绪三吴,蕺山之徒潜踪两浙,而余姚黄洲先生又集王学之大成,明儒绪论赖以不坠。当此之时,南方大儒接踵兴起,亭林以闽学为依归,姜斋奉关学为标准,一洗王学空疏之习。厥后,朱学大兴,讲学诸家日趋于平实,桴亭、杨园其最著者也;又临安之地有应谦、沈昀,于是有仁和学派;江、赣之间有谢文、彭任,于是有南丰学派;淮南之滨有朱泽,于是有宝应学派;黄山之隅有汪佑诸人,于是有徽州学派。兹数公者虽笃守朱学,然大抵由陆、王而入程、朱,惟晚村先生兴于浙东,瘏口焦思、倡明朱学。此皆南方之儒也。至北方大儒,亦多讲学授徒,为后学所矜式。夏峰、二曲调和朱、陆,不尚空谈,而齐、鲁并晋之间,耆儒辈出,宗考亭而祧阳明,盖与孙、李之旨稍殊矣。此皆北方之儒也。自此以还,中外大僚思获朝廷之际遇,乃托名朱学以博老成循谨之名(如朱轼、张伯行、陈宏谋是),惟安溪李氏拾漳浦象数之绪余,桐城方氏精熟三礼,著述斐然,与伪儒之学稍异,然皆无足重也。又明季之时,颜、李之学振于北方,以实用为归,力矫宋学空疏之陋,而西河毛氏亦排斥考亭,作《圣门释非录》诸书,为汉学家之首倡。厥后,汉学振兴,东吴之学掇拾丛残,高邮之学研覃诂故,皆无学派之可言,惟东原先生倡导实学,以汉学之性理易宋学之空言,推扫廓清,厥功甚茂,与长州学派之流入禅宗者迥然不合。东原既殁,汉学者笃信其书,及常州学派兴,以微言大义之学为天下倡,而学术益归涣散矣。道、咸以来,治学之儒多以汉学为破碎,于是调停汉、宋,不名一家,其有立志远大者,则又推理学以为世用,如山阳学派是也。近世以来,诸学之风顿息,惟常州学派尚延一线之存,然亦渐失本旨矣。不亦重可叹哉!

光汉研究国学粗有心得,拟仿黄氏《明儒学案》之例,为《近儒学案》一书,昔宝应成先生孺、南海朱先生次琦皆有撰述,惜未成书,光汉此著非必竞胜前儒,不过欲使三百年学术稍有辙迹之可循耳。知言君子或亦有取于斯乎。

目录

《夏峰学案》

孙奇逢 孙博雅 魏一鳌 高镐 曹本荣 耿极(别出),窦克勤 薛凤祚 张 耿介 汤斌 潦士昌 李来章。

《二曲学案》

李王心敬(别出),李柏 李因笃 孙景烈 冯云程 白奂彩。

《蕺山学案》

刘沈国模 韩孔当(别出),劳史 桑调元。

《余姚学案》

黄宗羲 黄宗炎 万斯同 全祖望(别出),唐甄 邵廷采 李绂恽敬 胡泉。

《东林学案》

高愈 顾枢 高世泰 朱用纯 吴焕 张夏 向顾培(别出),刁包 恽逊庵 汪学圣。

《斋学案》

王夫之 罗泽南(别出),李文邓显鹤。

《亭林学案》

顾炎武(别出),张尔岐 江永 包世臣。

《桴亭学案》

马负图 陆世仪 陈瑚 盛敬 张士龙。

《仁和学案》

应谦 沈昀 姚宏任 秦云爽(别出),陆寅。

《南丰学案》

谢文彭任 宋之盛 甘京 黄采(别出),魏祥。

《山西学案》

章福元 李生光 党成 陶世徵(别出),范镐鼎。

《山东学案》

阎循观 韩梦周 滕纲。

《杨园学案》

张履祥 何汝霖。

《晚村学案》

吕留良 曾静 张熙。

《徽州学案》

汪佑 汪知默 吴慎 朱弘 施璜。

《习斋学案》

颜元 李王源 程廷祚 戴望(别出),潘天成。

《安溪学案》

李光地 蔡世远 雷伊 朝栋 李光坡 蔡新(别出),张鹏翼 童能灵 孟超然。

《长洲学案》

潘恬如 邓元昌 彭启丰 彭绍升 汪缙(别出),钱民。

《西河学案》

毛奇龄 陆邦烈。

《东原学案》

戴震 阮元 焦循 凌廷堪 程瑶田 洪榜(别出),惠栋 钱大昕 汪中 江藩 王念孙 王祖。

《宝应学案》

朱泽王懋刘台拱。

《桐城学案》

方苞 姚鼐 方东树 方宗诚(别出),陈大受 陆耀。

《山阳学案》

潘四农 丁晏 高均儒 吴昆田(别出),曾国藩。

《常州学案》

庄存与 刘逢禄 宋翔凤 王运(别出),魏源 龚自珍。

《诸儒学案上》(伪儒)

陆陇其 朱轼 张英 陈弘谋 魏裔介 魏象枢 熊赐履 胡煦 张伯行 孙嘉淦 沈近思 杜受田 翁心存 潘甚思。

《诸儒学案中》(新派)

胡不庄 刘守庄 洪真吉 领澄之 阎若璩 潘诏 吴询 姚学俄 谢泽世。

《诸儒学案下》(调和汉、宋者)

张履 黄式三 陈澧 朱次琦 朱一新。

[1] 录自《左盦外集》,卷十七。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