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梦溪笔谈译注

卷十五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以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原也,如“”字文从而、犬(1),亦切音也,殆与声俱生,莫知从来。今切韵之法,先类其字,各归其母,唇音、舌音各八,牙音、喉音各四,齿音十,半齿、半舌音二,凡三十六,分为五音,天下之声总于是矣。每声复有四等,谓清、次清、浊、平也,如颠、天、田、年、邦、胮、庞、厖之类是也,皆得之自然,非人为之。如帮字横调之为五音(2),帮、当、刚、臧、央是也。帮,宫之清。当,商之清。刚,角之清。藏,徵之清。央,羽之清。纵调之为四等(3),帮、滂、傍、茫是也。帮,宫之清。滂,宫之次清。傍,宫之浊。茫,宫之不清不浊。就本音本等调之为四声,帮、牓、傍、博是也。帮,宫清之平。牓,宫清之上。傍,宫清之去。博,宫清之入。四等之声,多有声无字者,如封、峰、逢,止有三字;邕、胸,止有两字;竦,火,欲,以,皆止有一字。五音亦然,滂、汤、康、苍,止有四字。四声,则有无声,亦有无字者。如“萧”字、“肴”字,全韵皆无入声,此皆声之类也。所谓切韵者(4),上字为切,下字为韵,切须归本母,韵须归本等。切归本母,谓之“音和”,如“德红为东”之类,“德”与“东”同一母也。字有重、中重、轻、中轻,本等声尽泛入别等(5),谓之“类隔”。虽隔等,须以其类,谓唇与唇类,齿与齿类,如“武延为绵”、“符兵为平”之类是也。韵归本等,如“冬”与“东”字母卷十五皆属“端”字,“冬”乃“端”字中第一等声,故都宗切,“宗”字第一等韵也,以其归“精”字,故“精”徵音第一等声;“东”字乃“端”字中第三等声,故德红切,“红”字第三等韵也,以其归“匣”字,故“匣”羽音第三等声。又有互用借声,类例颇多。大都自沈约为四声,音韵愈密。然梵学则有华、竺之异,南渡之后,又杂以吴音,故音韵厖驳(6),师法多门,至于所分五音,法亦不一。如乐家所用,则随律命之,本无定音,常以浊者为宫,稍清为商,最清为角,清浊不常为徵、羽。切韵家则定以唇、齿、牙、舌、喉为宫、商、角、徵、羽。其间又有半徵、半商者,如“来”、“日”二字是也,皆不论清浊。五行家则以韵类清浊参配,今五姓是也。梵学则喉、牙、齿、舌、唇之外,又有折、摄二声。折声自脐轮起至唇上发(7),如浮金反。字之类是也;摄字鼻音,如歆字鼻中发之类是也。字母则有四十二(8),曰阿、多、波、者、那、啰、拖、婆、荼、沙、、哆、也、瑟吒、二合。迦、娑、麽、伽、他、社、锁、呼、拖、前一拖轻呼,此一拖重呼。奢、佉、叉、娑多、二合。壤、曷多、三合。婆、上声。车、娑麽、二合。诃婆、、伽、上声。吒、拏、娑颇、二合。娑迦、二合。也娑、二合。室者、二合。佗、陀(9),为法不同,各有理致,虽先王所不言,然不害有此理,历世浸久,学者日深,自当造微耳。

【注释】

(1)(ruǎn):沈括认为此字从而、从犬,故而反切得音。然而据《说文》,“耎”字从大、而声,并非从犬。

(2)五音:即前面的喉音、舌音、齿音、唇音、牙音。

(3)四等:古代发声方法的归类,各家说法不一,沈括这里以清浊分为四等。

(4)切韵:这里即是反切,用上一个字的声母和下一个字的韵母及声调相拼,来表示某字的字音。

(5)本等声尽泛入别等:指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有重唇、轻唇或舌头、舌上等的差异。其实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所以都是同声相切,不存在严格的“类隔”现象。

(6)厖(páng)驳:驳杂散乱。厖,通“庞”。

(7)脐轮:肚脐。

(8)字母:指梵文字母,其实有五十个。

(9)荼:原作“茶”,胡道静据《大藏经》字母谱校改,今从之。

【译文】

切韵之学本来出于西域,汉代人解释字音只说“读如某字”,不用反切。然而古语已经有二音合为一字的例子,比如“不可”作“叵”,“何不”作“盍”,“如是”作“尔”,“而已”作“耳”,“之乎”做“诸”之类的,类似西域的两个字拼成一个字,是反切读字的起源,比如“”字的字形从而、从犬,也是反切拼音,大概是与字音同时产生,没人知道其起源。现在的切韵之法,先把字归类,分到各个不同的声母,唇音、舌音各八个,牙音、喉音各四个,齿音十个,半齿、半舌音两个,一共三十六个,总分为五音,天下所有的声音都包含其中。每个声母又有四等,就是所谓的清、次清、浊、平,比如颠、天、田、年、邦、胮、庞、厖之类的,这些都是自然形成而非人为的。比如帮字横调的五音,是帮、当、刚、臧、央。帮是宫之清。当是商之清。刚是角之清。藏是徵之清。央是羽之清。帮字纵调的四等,是帮、滂、傍、茫。帮是宫之清。滂是宫之次清。傍是宫之浊。茫是宫之不清不浊。在本音、本等基础上又根据音调分为四声,就是帮、牓、傍、博。帮是宫清之平。牓是宫清之上。傍是宫清之去。博是宫清之入。四等之声多会出现有声而无字的现象,比如封、峰、逢,只有个三字;邕、胸,只有两个字;竦,火,欲,以,都只有一个字。五音也是这样,比如滂、汤、康、苍,只有四个字。四声则会出现没有声调的情况,也有一个声调内没有字的情况。比如“萧”字、“肴”字,整个韵部都没有入声,这些都是声母会出现的情况。所谓的切韵,是说上字为切,下字为韵,上字须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须与被切字的韵母相同。上字和被切字的声母相同,称为“音和”,比如“德红为东”之类的,“德”与“东”是同一声母。字的读音有重、中重、轻、中轻的区别,如果本等声都散入别等,就称为“类隔”。虽然隔等,仍然要同类相切,指唇音与唇音同类、齿音与齿音同类,比如“武延为绵”、“符兵为平”之类的。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相同,比如“冬”与“东”的韵母都属于“端母”,“冬”是“端母”中的第一等声,所以都宗切为“冬”,“宗”是第一等韵,它属于“精母”,所以读“精母”徵音的第一等声;“东”字是“端母”中的第三等声,所以德红切为东,“红”字是第三等韵,它属于“匣母”,所以读“匣母”羽音的第三等声。又有互相借用声母的,例子也有很多。大概从沈约创为四声之后,音韵之学越发精密。然而梵学则有中土与印度的差异,晋室南渡之后,又夹杂了南方的吴音,所以音韵系统更加庞杂散乱,有不同的师法传承,至于对五音等的分类,方法也不一致。比如乐律家使用的五音,就是根据音律来命名的,本来没有定音,常以浊音为宫,稍清音为商,最清音为角,清浊音不定的为徵、羽。切韵家则根据唇、齿、牙、舌、喉的发音部位确定宫、商、角、徵、羽。其间又有半徵、半商两音,比如“来”、“日”两个字母就是这样,它们都不论清浊。五行家则根据韵的清浊搭配确定五音,就是现在的五姓。梵学则在喉、牙、齿、舌、唇之外,还有折、摄二声。折声从肚脐开始到唇上发出,比如浮金发。字之类的;摄声是鼻音,如歆字是从鼻中发音之类的。梵文的字母有四十二个,是阿、多、波、者、那、啰、拖、婆、荼、沙、、哆、也、瑟吒、二合。迦、娑、麽、伽、他、社、锁、呼、拖、前一拖轻呼,此一拖重呼。奢、佉、叉、娑多、二合。壤、曷多、三合。婆、上声。车、娑麽、二合。诃婆、、伽、上声。吒、拏、娑颇、二合。娑迦、二合。也娑、二合。室者、二合。佗、陀。采用方法不同,各有各的道理,虽然先王不曾讲过,但并不妨碍有这些理论,经历的时间越久,学者的研究也会逐渐深入,自然会日渐精微。

幽州僧行均集佛书中字为切韵训诂(1),凡十六万字,分四卷,号《龙龛手镜》,燕僧智光为之序,甚有词辩,契丹重熙二年集(2)。契丹书禁甚严,传入中国者法皆死。熙宁中,有人自虏中得之,入傅钦之家(3),蒲传正帅浙西(4),取以镂版。其序末旧云:“重熙二年五月序。”蒲公削去之。观其字音韵次序,皆有理法,后世殆不以其为燕人也。

【注释】

(1)行均:俗姓于,字广济。精通小学,著有《龙龛手镜》。《龙龛手镜》,今本做《龙龛手鉴》,收入约26430字。然其序中纪年称“统合”,非“重熙”。

(2)重煕二年:公元1033年。

(3)傅钦之:即傅尧俞(1024—1091),字钦之,郸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累官殿中侍、御史、右司谏,以反对新法被贬。哲宗时,任给事中、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兼侍讲等,官至中书侍郎,谥献简。

(4)蒲传正:即蒲宗孟(1022—1088),字传正,阆州新井(今四川阆中)人。皇祐五年(1053)进士,任夔州观察推官。神宗时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知制诰,转翰林学士兼侍读。后与司马光不和被贬知亳、扬、杭、郓等州。《宋史》卷三二八有传。

【译文】

幽州和尚行均把佛书中的字收集起来做了注音和解释,一共十六万字,分为四卷,称为《龙龛手镜》,燕地的僧人智光为之作序,很有说服力,该书于契丹重熙二年编集成书。契丹的书禁很严,如果把书传入中原,依法都要处死。熙宁年间,有人从契丹那里得到此书,传到傅尧俞那里,蒲宗孟任浙西长官时,拿来用雕版进行了印刷。该书序的末尾以前写作:“重熙二年五月序。”蒲宗孟把这句删去了。看书中字的音韵次序,都很有逻辑法度,后世大概不会认为作者是燕人。

古人文章,自应律度,未以音韵为主。自沈约增崇韵学,其论文则曰:“欲使宫羽相变,低昂殊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1)。”自后浮巧之语,体制渐多,如傍犯、蹉对、蹉,音千过反。假对、双声、叠韵之类(2),诗又有正格、偏格,类例极多。故有三十四格、十九图、四声、八病之类(3)。今略举数事,如徐陵云(4):“陪游娑(5),骋纤腰于《结风》(6);长乐鸳鸯,奏新声于度曲。”又云:“厌长乐之疏钟(7),劳中宫之缓箭(8)。”虽两“长乐”,意义不同,不为重复,此类为傍犯。如《九歌》:“蕙殽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当曰“蒸蕙殽”对“奠桂酒”,今倒用之,谓之蹉对。如“自朱耶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不唯“赤”对“朱”,“耶”对“子”,兼“狼狈”、“流离”乃兽名对鸟名;又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以“鸡”对“杨”,如此之类,皆为假对。如“几家村草里,吹唱隔江闻”(9),“几家”、“村草”与“吹唱”、“隔江”,皆双声。如“月影侵簪冷,江光逼履清”(10),“侵簪”、“逼履”皆叠韵。诗第二字侧入谓之正格(11),如:“凤历轩辕纪,龙飞四十春”之类。第二字平入谓之偏格(12),如“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之类。唐名贤辈诗,多用正格,如杜甫律诗,用偏格者,十无一二。

【注释】

(1)“欲使宫羽相变”几句:出自《宋书·谢灵运传》。浮声,轻音,一说为平声。切响,重音,一说为仄声。

(2)傍犯:指在一首诗中出现意义不同而文字相同的词语,此为诗家所忌。蹉对:指对仗中对应词的位置不同,参差为对。假对:指借同音或谐音为对。双声: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

(3)三十四格:诗歌的对句形式,如隔句对、双声对、叠韵对、回文对等。八病:八种诗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4)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城(今山东兰陵)人。梁时任东宫学士,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谥号章。工诗文,尤以宫体诗见长,与庾信齐名,人称“徐庾”。著有《徐孝穆集》,编有《玉台新咏》。

(5)娑(sà suo):汉代宫殿名。

(6)《结风》:古代歌曲名。

(7)长乐:前一句的长乐指长久欢乐,这一句的长乐指长乐宫。

(8)中宫:皇后。缓箭:指刻漏的浮标。

(9)吹唱:声母都是ch,故为双声。隔江:古代汉语中无j、q、x,其部分来自g、k、h,所以现在读的g与j,在古代也是双声。

(10)履:《修辞鉴衡》引一作“屐”,似当从。逼、屐皆为职部韵。

(11)侧入:即以仄声字起句。

(12)平入:指以平声字起句。

【译文】

古人的文章,自然符合法则,并不以音韵为主。从沈约开始推崇韵律之学,他评论文章说:“要使宫声、羽声相互变化,高低强弱分明,如果前有清扬之音,那么后面就要有重浊之音。一章之内,要使音韵完全不同,两句之中,要使轻重都不一样。能完美地达到这种境界,才能谈论文章。”从此以后浮艳精巧的语言、体制规范逐渐多起来,比如傍犯、蹉对、蹉,音千过反。假对、双声、叠韵之类的,诗又有正格、偏格,类似的例子非常多。因此有三十四格、十九图、四声、八病之类的说法。现在大略举出几例,比如徐陵说:“陪游娑,骋纤腰于《结风》;长乐鸳鸯,奏新声于度曲。”又说:“厌长乐之疏钟,劳中宫之缓箭。”虽然用了两个“长乐”,但是意义不同,不算重复,这是傍犯。比如《楚辞·九歌》有:“蕙殽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应该写作“蒸蕙殽”才能对上“奠桂酒”,现在却颠倒使用,称为蹉对。比如“自朱耶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不仅“赤”对“朱”,“耶”对“子”,而且“狼狈”和“流离”也是以兽名对鸟名;又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以“鸡”对“杨”,如此之类的,都是假对。比如“几家村草里,吹唱隔江闻”,“几家”、“村草”与“吹唱”、“隔江”,都是双声。比如“月影侵簪冷,江光逼履清”,“侵簪”、“逼履”都是叠韵。诗的第二字以仄声起句,称为正格,比如:“凤历轩辕纪,龙飞四十春”之类的。第二字以平声起句,称为偏格,比如“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之类的。唐代知名诗人的诗多用正格,比如杜甫的律诗,用偏格的,十首中不到一二首。

文潞公保洛日(1),年七十八。同时有中散大夫程珦、朝议大夫司马旦、司封郎中致仕席汝言(2),皆年七十八。尝为同甲会,各赋诗一首。潞公诗曰:“四人三百十二岁,况是同生丙午年。招得梁园为赋客(3),合成商岭采芝仙。清谈亹亹风盈席(4),素发飘飘雪满肩。此会从来诚未有,洛中应作画图传。”

【注释】

(1)文潞公:即文彦博,字宽夫,北宋大臣,封潞国公。参《辨证》卷三注。保:弘治本、学津本一作“归”,亦通。

(2)程珦:原作“程煦”,据胡道静考证改。程珦(xiàng,1006—1090),字伯温,洛阳(今属河南)人,程颐、程颢之父。庆历间,通判南安,后历知磁州、汉州等,官至太中大夫。《宋史》卷四二七有传。司马旦(1006—1087):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字伯康,司马光之兄。仁宗时为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太中大夫。席汝言:字君从,北宋大臣。

(3)梁园:汉代梁孝王所筑园名,又名菟园。

(4)亹亹(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

【译文】

文潞公知洛阳的时候,年高七十八岁。同时有中散大夫程珦、朝议大夫司马旦、司封郎中致仕席汝言,都是七十八岁。他们曾经发起“同甲会”,各自赋诗一首。文彦博的诗写道:“四人三百十二岁,况是同生丙午年。招得梁园为赋客,合成商岭采芝仙。清谈亹亹风盈席,素发飘飘雪满肩。此会从来诚未有,洛中应作画图传。”

晚唐五代间,士人作赋用事,亦有甚工者。如江文蔚《天窗赋》(1):“一窍初启,如凿开混沌之时;两瓦飞(2),类化作鸳鸯之后。”又《土牛赋》:“饮渚俄临,讶盟津之捧塞(3);度关傥许(4),疑函谷之丸封(5)。”

【注释】

(1)江文蔚(901—952):字君章,建阳(今福建建瓯)人。后唐长兴二年(931)进士,后投奔李昪,任宣州观察判官。南唐建国,任中书舍人,因弹劾冯延巳被贬江州,冯延巳罢相,还任礼部侍郎,谥号简。

(2)(yù):鸟类疾飞的样子。此句用《庄子·应帝王》“混沌开七窍”典,以及《魏志》周宣占梦,“瓦化鸳鸯”典。

(3)盟津:即孟津。

(4)关:此句用老子骑牛出函谷关典。

(5)丸封:比喻函谷关守备士兵之少。

【译文】

晚唐五代之间,士人作赋的用典,也有很精工的。比如江文蔚的《天窗赋》:“一窍初启,如凿开混沌之时;两瓦飞,类化作鸳鸯之后。”又如《土牛赋》:“饮渚俄临,讶盟津之捧塞;度关傥许,疑函谷之丸封”。

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奂、畅诸三篇能状其景(1)。李益诗曰:“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王之涣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畅诸诗曰(2):“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释】

(1)李益(约750—约830):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授郑县尉,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官至礼部尚书。以边塞诗见长,尤工七绝。王之奂:当作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出为文安县尉。亦以边塞诗见长。畅诸:汝州(今河南临汝)人。开元间进士,开元九年(721)登书判拔萃科,官至许昌尉。

(2)畅诸诗:《全唐诗》误为畅当诗。

【译文】

河中府有鹳雀楼,高三层,前面对着中条山,下面可以俯瞰黄河。唐人在此留诗的人很多,只有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描绘其景致。李益诗说:“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王之涣诗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畅诸诗说:“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庆历间,余在金陵,有饔人以一方石镇肉(1),视之,若有镌刻。试取石洗濯,乃宋海陵王墓铭(2),谢朓撰并书(3)。其字如钟繇(4),极可爱。余携之十余年,文思副使夏元昭借去(5),遂托以坠水,今不知落何处。此铭朓集中不载,今录于此:“中枢诞圣,膺历受命(6),於穆二祖(7),天临海镜。显允世宗(8),温文著性。三善有声(9),四国无竞。嗣德方衰(10),时唯介弟(11)。景祚云及(12),多难攸启。载骤猎(13),高辟代邸(14)。庶辟欣欣(15),威仪济济(16)。亦既负扆(17),言观帝则。正位恭己,临朝渊嘿(18)。虔思宝缔(19),负荷非克(20),敬顺天人,高逊明德。西光已谢,东龟又良。龙纛夕俨(21),葆挽晨锵(22)。风摇草色,日照松光。春秋非我,晚夜何长。”

【注释】

(1)饔(yong)人:厨师。

(2)宋海陵王:当为齐海陵王,事见《南史·齐本纪·废帝海陵王传》。

(3)谢脁(464-499):字玄晖,南朝诗人。参《故事》卷二注。

(4)钟繇(yáo,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汉末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封东武亭侯。后为曹操所重,以功迁前军师。曹丕称帝,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后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明帝继位,迁太傅,进封定陵侯。谥号成。工于书法,尤善隶书、行书,与王羲之齐名,人称“钟王”。

(5)文思副使:文思院,宋代掌管金银等工艺品制造的机构。

(6)膺(ying)历受命:指受命于天。膺,接受。

(7)於(wu)穆:对美好的赞叹。

(8)显允:英明信诚。世宗:指南齐文惠太子长懋。

(9)三善:指事君、事父、事长三件善事。

(10)嗣:继承。

(11)时唯介弟:实际上是他弟弟干的。

(12)景祚(zuò):大的福气。

(13)猎:打猎时乘坐的小车。

(14)邸:高级的住所。

(15)辟(bì):君主。

(16)济济:端庄礼敬的样子。

(17)负扆(yi):背靠着屏风,指皇帝临朝听政。

(18)嘿:用同“默”,深沉静默。

(19)虔思宝缔:虔敬地记诵先帝的宝训。

(20)负荷非克:指先祖的功业不易继承。

(21)龙纛(dào):龙旗。俨:庄严。这里是描写海陵王的葬礼隆重。

(22)葆:通“宝”,珍贵的。挽:挽歌。

【译文】

庆历年间,我在金陵,有个厨师拿一块石板压肉,我看到石板上好像有刻痕。就试着把石头冲洗了一下,原来是《齐海陵王墓铭》,谢朓撰文并书写。上面的文字像是钟繇的字体,非常令人喜爱。我带在身上有十多年,后来被文思副使夏元昭借去,就借口掉入水中,现在不知落在何处了。这篇铭文,谢朓集中没有记载,现在记录在这里:“中枢诞圣,膺历受命,於穆二祖,天临海镜。显允世宗,温文著性。三善有声,四国无竞。嗣德方衰,时唯介弟。景祚云及,多难攸启。载骤猎,高辟代邸。庶辟欣欣,威仪济济。亦既负扆,言观帝则。正位恭己,临朝渊嘿。虔思宝缔,负荷非克,敬顺天人,高逊明德。西光已谢,东龟又良。龙纛夕俨,葆挽晨锵。风摇草色,日照松光。春秋非我,晚夜何长。”

枣与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音刺,木芒刺也。朿而相戴立生者(1),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2),棘也(3)。不识二物者,观文可辨。

【注释】

(1)相戴:指上下相叠。因“枣”字繁体作“棗”,乃两“朿(cì)”相叠而成。

(2)相比:指左右并列。

(3)棘:乃两“朿”并列而成。

【译文】

枣与棘类似,都有刺。枣树独生,树干高而少横枝;棘树并生,树形低矮而丛生,以此作为二者的分别。它们的文字都从朿,读音为刺,表示草木上的小刺。朿上下相叠而直立的是枣字;朿左右并列而横排的是棘字。不认识这两种植物的人,看着字形也能分辨。

金陵人胡恢博物强记(1),善篆隶,臧否人物(2),坐法失官十余年,潦倒贫困,赴选集于京师。是时韩魏公当国(3),恢献小诗自达,其一联曰:“建业开山千里远,长安风雪一家寒。”魏公深怜之,令篆太学石经,因此得复官,任华州推官而卒。

【注释】

(1)胡恢:金陵(今江苏南京)人。一说任华州推官任上罢免,后得高若讷推荐复官。精通书法,奉命书《石经》。撰有《南唐书》,今已亡佚。

(2)臧否(zāng pi):褒贬。

(3)韩魏公:即韩琦(1008—1075),字稚圭,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累迁开封府推官、度支判官、太常博士、右司谏。后与范仲淹一起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庆历间又同为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富弼等推行新政。新政失败遭贬,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嘉祐中,召还为三司使,寻拜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迁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魏国公。神宗即位,出知相州。卒赠尚书令,谥忠献。《宋史》卷三一二有传。

【译文】

金陵人胡恢博闻强识,擅长篆书和隶书,喜欢褒贬人物,因为犯法而失去官职十多年,贫困潦倒,为参加官员选拔而来到京城。当时韩琦主持国政,胡恢献上小诗自通姓名,其中一联写道:“建业开山千里远,长安风雪一家寒。”韩琦很同情他,就命他用篆书刻写太学石经,因此得以恢复官职,在华州推官任上去世。

熙宁六年(1),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一夕微雨,明日不见日蚀,百官入贺,是日有皇子之庆。蔡子正为枢密副使(2),献诗一首,前四句曰:“昨夜薰风入舜韶(3),君王未御正衙朝。阳辉已得前星助(4),阴沴潜随夜雨消(5)。”其叙四月一日避殿、皇子庆诞、云阴不见日蚀,四句尽之,当时无能过之者。

【注释】

(1)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

(2)蔡子正(1014—1079):即蔡挺,字子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累官至直龙图阁,知庆州,屡拒西夏犯边。神宗时,加天章阁待制,知渭州。熙宁五年(1072),拜枢密副使,卒赠工部尚书,谥敏肃。《宋史》卷三二八有传。

(3)韶:舜时的音乐。

(4)阳辉:比喻皇子。

(5)阴沴(lì):灾害。

【译文】

熙宁六年,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汇报说四月初一将有日蚀。皇帝为此撤掉了宴席,并且暂停上朝。而前一天晚上恰好下小雨,第二天看不到日蚀,百官入宫庆贺,这天又有皇子诞生之喜。蔡挺时任枢密副使,献诗一首,前四句说:“昨夜薰风入舜韶,君王未御正衙朝。阳辉已得前星助,阴沴潜随夜雨消。”叙述了四月一日暂停上朝、皇子诞生、阴天不见日蚀,用四句诗说完了,当时没有人能超过他。

欧阳文忠好推挽后学。王向少时为三班奉职(1),干当滁州一镇(2),时文忠守滁州(3)。有书生为学子不行束脩(4),自往诣之,学子闭门不接。书生讼于向,向判其牒曰(5):“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先生既已自屈,弟子宁不少高?盍二物以收威(6),岂两辞而造狱?”书生不直向判,径持牒以见欧公。公一阅,大称其才,遂为之延誉奖进,成就美名,卒为闻人。

【注释】

(1)王向:字子直,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峡石主簿。《宋史》卷三四二有传。

(2)干当:即“勾当”,管理,办理。为避宋高宗赵构讳而改为“干当”。

(3)滁州:今属安徽。

(4)束脩(shù xiu):原指送给老师的报酬,这里是指拜师礼。脩,干肉。

(5)牒:文书,这里指诉状。

(6)二物:《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二物为古代体罚工具。

【译文】

欧阳修喜欢推荐后学。王向年轻时在三班供职,管辖滁州一镇,当时欧阳修为滁州长官。有一个书生因为学子不行拜师礼,就亲自去见学子,学子却闭门不予接待。书生于是向王向提出诉讼,王向在诉状上判道:“按礼只听说前来学习的,没听说前去教学的。先生既然已经屈尊了,弟子怎么会不自高呢?为什么不用体罚的方法使他收敛威风,哪里用得着为此而打官司呢?”书生不服王向的判决,直接拿着诉状去见欧阳修。欧阳修一看到判词,极为称赏王向的才华,于是播扬他的名誉、并且奖掖提携他,成就他的美名,王向最终成了名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