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北山酒经译注

卷下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卧浆〔1〕

六月三伏时,用小麦一斗,煮粥为脚〔2〕,日间悬胎盖,夜间实盖之。逐日侵热面浆,或饮汤不妨给用,但不得犯生水。造酒最在浆,其浆不可才酸便用,须是味重。酴米偷酸,全在于浆。大法,浆不酸即不可酝酒,盖造酒以浆为祖。无浆处或以水解醋,入葱、椒等煎,谓之“合新浆”。如用已曾浸米浆,以水解之,入葱、椒等煎,谓之“传旧浆”,今人呼为“酒浆”是也。酒浆多浆臭而无香辣之味,以此知须是六月三伏时造下浆,免用酒浆也。酒浆寒凉时犹可用,温热时即须用卧浆。寒时如卧浆阙绝,不得已亦须且“合新浆”用也。

【注释】

〔1〕卧浆:即是制作酸浆水。酸浆水对于黄酒的酿造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懂得使用。酸浆中富含的乳酸和氨基酸等成分可以调节发酵醪的酸度,保护酵母菌的繁殖,抑制杂菌的生长,而且对黄酒风味的形成也有独特作用。

〔2〕脚:本书中多指酒母。此处为制作酸浆先放入瓮里的底料。

【译文】

农历六月三伏天时,准备小麦一斗,煮成粥放入瓮里作底料,白天不实盖,晚上盖严。每天灌洒热面浆,有时用喝的汤也不妨,只是不要接触未煮的生水。造酒的关键在于酸浆,但酸浆不能刚刚变酸就使用,要等到酸味变重才行。酴米取酸,关键也全都在于酸浆。基本规范是:浆不酸就不能用来酿酒,大概是因为造酒以酸浆为先要条件。在缺少酸浆的情况下,有时用水稀释醋,再加入葱、椒等物一起煎煮,称为“合新浆”。如果使用已经浸泡过米的浆水,用水稀释后,加入葱、椒等一起煎煮,称为“传旧浆”,就是现在的人称为“酒浆”的东西。酒浆有较浓的浆臭味而缺少香辣的味道,由此可知要在六月三伏天时造好酸浆水,是为了避免使用这种“酒浆”。酒浆在天气寒冷时还可以用,但天气温热时就必须用“卧浆”。如果天气寒冷时“卧浆”用完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要凑合着“合新浆”用。

淘米

造酒治糯为先〔1〕。须令拣择,不可有粳米〔2〕。若旋拣,实为费力,要须自种糯谷〔3〕,即全无粳米,免更拣择。古人种秫盖为此。凡米不从淘中取净,从拣中取净,缘水只去得尘土,不能去砂石、鼠粪之类。要须旋舂〔4〕簸,令洁白,走水一淘,大忌久浸。盖拣簸既净,则淘数少而浆入。但先倾米入箩,约度添水,用杷子靠定箩唇,取力直下,不住手急打斡,使水米运转,自然匀净,才水清即住。如此则米已洁净,亦无陈气,仍须隔宿淘控,方始可用。盖控得极干,即浆入而易酸,此为大法。

【注释】

〔1〕糯米是酿造黄酒的最主要原料。糯米中的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低,且所含的淀粉几乎全是支链淀粉,分子间排列松散,浸米、蒸饭都比较容易,而糖化较困难。这使得糯米黄酒中残留较多糊精与低聚糖,味道更加醇厚。

〔2〕粳米含有较多的直链淀粉,分子间排列整齐、紧密,其浸米、吸水及蒸饭糊化,要比糯米困难。另外,粳米的淀粉含量低于糯米,蛋白质的含量却高于糯米。除了出酒率稍高,粳米酿酒效果比糯米要差一些。

〔3〕糯谷:即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糯稻oryzasatival.var.glutinosamatsum,是稻的黏性变种,其颖果平滑,粒饱满,稍圆,脱壳后称糯米。

〔4〕舂(chong):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译文】

造酒,准备糯米是首要的事。糯米必须经过挑拣,不能掺杂有粳米。如果淘洗时现挑拣,实在太费力,最好是自种糯谷,就全然没有粳米,更无需挑拣。古人种秫的原因大概在于此。米的洁净不能只依赖淘洗,而要依靠挑拣,因为水只能洗得掉尘土,不能洗掉砂石、鼠粪之类的东西。关键是要随时舂米随时拣簸,使其洁净光白,再用水迅速淘洗,长时间浸泡是最忌讳的。大概挑拣簸过之后,糯米已基本洁净了,只需淘洗几遍就可以倒入酸浆水。先将米倒进箩中,根据米的多少酌情加水,然后将杷子紧靠住箩边,用力插到底,转着圈快速搅拌不停,使水带动米旋转起来,米自然就完全洁净,水刚变清就停止搅拌。如此一来,米已经很干净了,且没有陈腐的气味,但还需要隔夜后淘洗控干,才可以用。大概米控得非常干,倒入酸浆水后才会容易酸,这是最基本的规范。

煎浆

假令米一石,用卧浆水一石五斗。卧浆者,夏月所造酸浆也,非用已曾浸米酒浆也。仍先须子细〔1〕刷洗锅器三四遍。先煎三四沸,以笊篱漉去白沫,更候一两沸,然后入葱一大握祠祭以薤〔2〕代葱、椒一两、油二两、面一盏。以浆半碗调面,打成薄水,同煎六七沸。煎时不住手搅,不搅则有偏沸及有煿〔3〕着处。葱熟即便漉去葱、椒等。如浆酸,亦须约分数以水解之;浆味淡,即更入酽醋〔4〕。

要之,汤米浆以酸美为十分,若用九分味酸者,则每浆九斗,入水一斗解之,馀皆仿此。寒时用九分至八分,温凉时用六分至七分,热时用五分至四分。大凡浆要四时改破,冬浆浓而涎,春浆清而涎,夏不用苦涎〔5〕,秋浆如春浆。造酒看浆是大事,古谚云:“看米不如看麹,看麹不如看酒,看酒不如看浆。”

【注释】

〔1〕子细:同“仔细”。

〔2〕薤(xiè):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薤a chinense g.don,其鳞茎和嫩叶可食用。味辛。古代有挽歌名《薤露》,祠祭用酒以薤代葱或取其意。

〔3〕煿(bó):煎烤。

〔4〕酽(yàn)醋:很酸的浓醋。

〔5〕由于夏季温度高,夏浆中的乳酸含量少,其他有机酸与某些不良成分也比其他季节多,因而苦味很重。一般酿酒很少使用夏浆。

【译文】

如果有米一石,就用卧浆水一石五斗。卧浆,是夏天所造的酸浆水,不是已经浸泡过米的酒浆。还要先仔细刷洗煎浆的锅具三四遍。先煎煮到三四次沸腾,用笊篱撇去白沫,等一两次沸腾后,加入一大把葱祠祭用酒以薤代替葱、一两椒、二两油、一碗面。另用半碗酸浆水调和面,搅成稀糊状,一起煎煮至六七次沸腾。煎煮时要不停地搅拌,不搅则会有沸腾不均匀和糊锅的地方。葱熟了,就滤掉葱、椒等佐料。如果浆水太酸,要按照比例用水稀释;浆水味太淡,就再加进些酽醋。

总之,浸米的浆水以酸美为十分,如果用九分酸的,那么每九斗浆水,加入一斗水稀释,其馀都仿照这个比例来处理。寒冷时适宜用九分至八分酸的浆水,温凉时适宜用六分至七分酸的浆水,炎热时适宜用五分到四分酸的浆水。大致要根据四季的不同有所改变,冬浆要浓且黏稠,春浆要清而黏稠,夏浆味苦不常用,秋浆要如同春浆。造酒时关注浆水是大事情,古谚语说:“关注米不如关注麹,关注麹不如关注酒,关注酒不如关注浆。”

汤米〔1〕

一石瓮埋入地一尺。先用汤汤瓮,然后拗浆,逐旋入瓮。不可一并入生瓮,恐损瓮器。便用棹篦〔2〕搅出大气,然后下米。米新即倒汤,米陈即正汤。汤字去声切。倒汤者,坐浆汤米也。正汤者,先倾米在瓮内,倾浆入也。其汤须接续倾入,不住手搅。汤太热则米烂成块,汤慢即汤去声切不倒而米涩,但浆酸而米淡。宁可热不可冷,冷即汤米不酸,兼无涎生。亦须看时候及米性新陈。春间用插手汤,夏间用宜似热汤,秋间即鱼眼汤〔3〕比插手差热,冬间须用沸汤〔4〕。若冬月却用温汤,则浆水力慢,不能发脱;夏月若用热汤,则浆水力紧,汤损亦不能发脱,所贵四时浆水温热得所。

汤米时逐旋倾汤,接续入瓮,急令二人用棹篦连底抹起三五百下,米滑及颜色光粲乃止。如米未滑,于合用汤数外更加汤数斗汤之。不妨只以米滑为度。须是连底搅转,不得停手。若搅少,非特汤米不滑,兼上面一重米汤破,下面米汤不匀,有如烂粥相似。直候米滑浆温,即住手。以席荐〔5〕围盖之,令有暖气,不令透气。夏月亦盖,但不须厚尔。

如早辰〔6〕汤米,晚间又搅一遍;晚间汤米,来早又复再搅。每搅不下一二百转。次日再入汤又搅,谓之“接汤”。“接汤”后渐渐发起泡沫,如鱼眼、虾跳〔7〕之类,大约三日后必醋矣。寻常汤米后第二日生浆泡,如水上浮沤〔8〕;第三日生浆衣〔9〕,寒时如饼,暖时稍薄;第四日便尝,若已酸美有涎,即先以笊篱掉去浆面,以手连底搅转,令米粒相离,恐有结米。蒸时成块,气难透也。夏月只隔宿可用,春间两日,冬间三宿。

要之,须候浆如牛涎,米心酸,用手一捻便碎,然后漉出,亦不可拘日数也。惟夏月浆、米热后,经四五宿,渐渐淡薄,谓之“倒了”。盖夏月热后,发过罨损。况浆味自有死活,若浆面有花衣,浡〔10〕白色明快,涎黏,米粒圆明松利,嚼着味酸,瓮内温暖,乃是浆活;若无花沫,浆碧色不明快,米嚼碎不酸,或有气息,瓮内冷,乃是浆死。盖是汤时不活络。善知此者,尝米不尝浆;不知此者,尝浆不尝米。大抵米酸则无事于浆,浆死却须用杓尽撇出元浆,入锅重煎再汤,紧慢比前来减三分,谓之“接浆”。依前盖了,当宿即醋。或只撇出元浆不用,漉出米,以新水冲过,出却恶气。上甑炊时,别煎好酸浆泼饙〔11〕,下脚亦得,要之不若接浆为愈。然亦在看天气寒温,随时体当。

【注释】

〔1〕汤(tàng)米:即用煎好的酸浆浸米,使米酥松发酸。古人酿酒用热浆水浸米,故称“汤”。汤,作动词,用热水暖物。

〔2〕棹篦(bì):桨形搅拌工具,类似于今日黄酒生产中使用的“划脚”。

〔3〕鱼眼汤:水初沸时冒出鱼眼般大小的水泡,古人比作鱼眼。

〔4〕要保持浸米浆水温度的适宜,就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温来调节。浆水温度与气温相反,才能使米粒吸水充分,有效成分损失少,且易于蒸饭。

〔5〕荐:草垫,比草席厚,保温性更好。

〔6〕辰:通“晨”。

〔7〕虾跳:即虾眼。煎茶、煮水初沸时冒出的水泡形似虾眼,古人称之为“虾眺”,比“鱼眼”更小,也比“鱼眼”出现的早。跳,通“眺”。

〔8〕浮沤(ou):水面上漂浮的泡沫。

〔9〕浆衣:浸米浆上出现的乳白色菌醭,较厚,由好气性产膜酵母形成。

〔10〕浡(bó):涌起的气泡。

〔11〕泼饙(fēn):将沸浆水泼洒到半熟饭中,使饭粒胀饱熟透,之后可用于酿酒。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米饭烂而不糊。饙,半熟的饭。《玉篇》:饙,半蒸饭也。

【译文】

将一个石瓮埋入地下一尺深。先用热水烫过石瓮,再舀取酸浆,转着圈加进瓮里。不能一下倒进未曾烫过的新瓮中,以免损伤石瓮。接着用棹篦搅拌,使酸气冒出来,再加进米。米新就用“倒汤”,米陈就用“正汤”。“汤”字音为去声。倒汤就是将米直接浸入预先备好的酸浆中;正汤就是先把米倒进瓮里,再倒入酸浆浸泡。倒酸浆时要连续不断,边倒边用手不停地搅拌。汤米浆水太热米就会烂结成块,浆水温度低时浸泡得缓慢,米发涩,且只是浆发酸而米却淡而无味。所以,浆水宁可热也不要凉,温度低了浸的米不发酸,而且没有黏液产生。当然还要注意汤米的时节与米的新陈程度。春季用刚好不烫手的热浆,夏季用稍有温度的温浆,秋季用“鱼眼汤”,比不烫手的热浆稍热一些,冬季必须用滚烫的沸浆。如果冬季只用温浆,那么浆水力小,米不会松软发酸;如果夏季用热浆,那么浆力过大,使汤米的过程受到损害,米也不会松软发酸。汤米贵在浆水温度能适应不同的季节。

汤米时要绕着圈、连续不断地将浆水倒进瓮里,且马上让两个人用棹篦从底向上翻搅三五百下,直到米粒变滑且颜色光鲜才停手。如果米还不滑,就在一般用浆量之外再增加几斗来浸泡。所以不妨只是以米滑为标准。汤米时必须连底翻转搅动,不能停手。如果搅得不够,非但所浸的米不滑,更会出现上面一层米被浸破,而下面的米还没有融进浆水,就像烂粥一样的情况。直到米滑、浆水温热时,才能停止搅拌。然后用草席将瓮围盖起来,使之保温且不透气。夏季也要盖好,只是不必太厚。

如果是早晨汤米,晚上要再搅一遍;晚上汤米,第二天早晨要再搅动一次。每次搅动不少于一两百圈。第二天再加入热浆水搅动,称为“接汤”。“接汤”之后瓮里逐渐出现泡沫,就像所谓“鱼眼”、“虾眺”之类,大约三天后肯定会变酸了。一般情况下汤米后第二天就会生出像水上浮沤一样的浆水泡,第三天浆面上会生出浆衣,浆衣天冷时像饼一样厚,天暖时稍薄一些;第四天便可以品尝,如果已非常酸美且还产生了黏液,就先用笊篱撇去浆水表面的薄膜,再用手从底翻转搅动,使米粒相互分离,以免结块。蒸饭时若有结块的米,就很难蒸透。夏至时汤好的米只需隔一夜就能用,春季要隔两天,冬季要隔三夜。

总之,要等到浆水像牛口水一样黏,米心也已酸透,用手一搓就碎时,才可过滤出来,不必拘泥于具体浸泡时间的长短。只有夏季浆水及米发热后,经过四五天的时间,会逐渐变稀,酸味变淡,叫做“倒了”。原因可能在于夏季发热以后,因温度过高而发酵过度。更何况浆水有“死活”的区别,如果浆水表层有花色的菌衣,涌起的气泡颜色鲜亮发白,浆水发黏,米粒圆润酥松,嚼起来味酸,瓮里温暖,就说明是活浆;如果浆水表层没有花色气泡,浆水呈碧绿色,且颜色不鲜亮,米虽能嚼碎但没酸味,或者稍有些酸气,可瓮里很凉,就说明是死浆。浆死的原因可能在于汤米时没有随机变通。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检查汤米效果时尝米而不尝浆水;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就尝浆水而不尝米。大约米酸以后浆水的作用就差不多了,但若浆死就必须用勺子将原浆水全部撇除,放到锅里重新煎煮后再浸米,其效果比之前的浆水要差几分,这种做法称为“接浆”。汤米之后依照之前的做法盖好,当天晚上就能发酸。或者浆死后只撇除原浆水,把米滤出后,用新水冲洗一遍,以除掉附着的坏味。上甑蒸米时,另外煎煮优质的酸浆“泼饙”,制作酒母也可以,只是总不如“接浆”更好。但不论怎样,都要根据天气的冷暖来决定采用何种办法。

蒸醋麋〔1〕

欲蒸麋,隔日漉出浆衣,出米置淋瓮〔2〕,滴尽水脉。以手试之,入手散蔌蔌地便堪蒸。若湿时,即有结麋。先取合使泼麋浆以水解,依四时定分数。依前入葱、椒等同煎,用篦不住搅,令匀沸。若不搅,则有偏沸及煿灶釜处,多致铁腥。

浆香熟,别用盆瓮内放冷,下脚使用。一面添水烧灶,安甑、单〔3〕,勿令偏侧。若刷釜不净,置单偏仄〔4〕或破损,并气未上便装筛,漏下生米,及灶内汤太满,可八分满。则多致汤溢出冲单,气直上突,酒人谓之“甑达”,则麋有生熟不匀。急倾少生油入釜,其沸自止。

须候釜沸气上,将控干酸米逐旋以杓轻手续续趁气撒装,勿令压实。一石米约作三次装,一层气透,又上一层。每一次上米,用炊帚〔5〕掠拨周回上下生米在气出处,直候气匀、无生米、掠拨不动。更看气紧慢不匀处,用米杴子〔6〕拨开慢处,拥在紧处,谓之“拨溜”。若箅子周遭气小,须从外拨来向上,如鏊〔7〕背相似。时复用“气杖子”试之,劄处若实,即是气流;劄处若虚,必有生米,即用杴子翻起拨匀。候气圆,用木拍或席盖之。

更候大气上,以手拍之,如不黏手,权住火,即用杴子搅斡盘折。将煎下冷浆二斗,随棹洒拨〔8〕,每一石米汤用冷浆二斗,如要醇浓,即少用水饙,酒自然稠厚。便用棹篦拍击,令米心匀破成麋。缘浆米既已浸透,又更蒸熟,所以棹篦拍着,便见皮拆心破,里外皅烂成麋。再用木拍或席盖之,微留少火,泣定水脉。即以馀浆洗案,令洁净,出麋在案上,摊开令冷〔9〕,翻梢一两遍。

脚麋若炊得稀薄如粥,即造酒尤醇。搜拌入麹时,却缩水胜如旋入别水也,四时并同。洗案、刷瓮之类,并用熟浆,不得入生水。

【注释】

〔1〕蒸醋麋:蒸制用于酿造酒母的米饭,因所蒸经过浸泡的米味道发酸而称醋麋。麋,通“糜”,指煮烂的米。

〔2〕淋瓮:瓮底有小口,能将浸米表面的水分沥干。

〔3〕单:笼布一类的物品。

〔4〕偏仄:偏斜,倾斜。

〔5〕炊帚:类似于今天的刷帚。

〔6〕米杴(xiān)子:用于翻搅米饭的铲形工具。

〔7〕鏊(ào):煎、烙用的炊具,铸铁制成,圆形,短足,中间稍凸。

〔8〕随棹洒拨:可以避免因米粒浸泡时水分吸收不充分而导致的蒸后存在“白心”现象。按:此四字应是正文,不似注释文字。

〔9〕摊开令冷:这是一种摊饭冷却法,现在酿造黄酒仍在使用。

【译文】

打算蒸麋时,须在前一天就把浆衣滤掉,再把米从浆水中过滤出来,放入淋瓮里,控干米上的水分。用手试探,如米能轻易地散开就可以蒸了。若是太湿,蒸出的麋中会有结块。取适量先前滤出的浆水用水稀释,按照季节不同确定比例。依之前煎浆时的方法放进葱、椒等一起煎煮,用篦不停地搅拌,使之均匀沸腾。如果不搅的话,就会有沸腾不均匀及糊锅的地方,容易窜入铁腥味。

浆水煎熟散发香气以后,另外用盆瓮盛出放凉,以备制造脚饭时使用。一边加水烧锅,安放甑与笼布,要铺得正,不要偏斜。如果锅刷得不干净,笼布铺放位置偏斜或者破损,再加上蒸气还没冒出就装上筛箅,生米因而漏下去,以及锅里的水太满,应该大约八成满。都容易导致水溢出来冲到笼布上,蒸气直接涌上,酿酒人称为“甑达”,蒸出的醋麋就会生熟不均匀。这时要赶紧往锅里倒入少量生油,剧烈的沸腾自会停止。

必须等到锅里的水开、蒸气冒出时,将控干水的发酸的米用勺子,趁着蒸气轻轻地绕着圈、连续不断地撒在甑里,不要压得太实。一石米大约分成三次装,一层米的蒸气透上来,就再装一层米。每一次装米,都先用炊帚把周围上下的生米拂拨到蒸气冒出的地方,直到蒸气均匀、没有生米、拂拨不动。另外还需查看有无蒸气大小不均匀的地方,用“米杴子”拨开蒸气小的地方,拥聚在蒸气大的地方,这称为“拨溜”。如果箅子周围蒸气较小,必须从外向上拂拨,形状类似鏊子隆起的背部。时时再用“气杖子”去试探,如果插到的地方坚实,说明蒸气通畅;如果刺到的地方虚空,就说明一定有生米,要立刻用“米杴子”将生米翻起,拂拨均匀。等到蒸气均匀贯通了,用木拍或者草席将甑盖上。

再等到“大气”冒出,用手拍打米饭,如若不黏手,暂且停火,接着用杴子翻折搅拌。将二斗已经煎好、放凉的浆水泼洒中米饭上。边搅米边洒冷浆,每一石米洒入冷浆水二斗,如要酒醇厚浓稠,就用少许水“泼饙”,酒自然会稠厚。接着就用棹篦拍打米饭,使米心均匀地破碎成糊状。因为酸浆水既已将米浸透,又加上已蒸熟,所以用棹篦一拍,米就散裂破碎,内外都烂成糊状。再用木拍或者草席盖上甑,稍留些小火,用以熬干水分。随即用剩下的浆水刷洗案子,使其洁净,然后取出蒸好的醋麋放在案上,摊开使之冷却,从底翻搅一两遍。

脚饭如果蒸得像粥一样又稀又薄,造出酒来就特别醇厚。当加入酒麹搅拌时,少加水强过随意加入其他水,这在四个季节都是一样的。至于洗案、刷瓮之类的事,都要用煮过的熟浆水,不能用生水。

用麹

古法先浸麹〔1〕,发如鱼眼汤。净淘米,炊作饭,令极冷。以绢袋〔2〕滤去麹滓,取麹汁于瓮中,即投饭。近世不然,炊〔3〕饭,冷,同麹搜拌入瓮。麹有陈新,陈麹力紧,每斗米用十两,新麹十二两或十三两。腊脚酒〔4〕用麹宜重,大抵麹力胜则可存留,寒暑不能侵。米石百两,是为气平,十之上则苦,十之下则甘,要在随人所嗜而增损之。

凡用麹,日曝夜露。《齐民要术》:夜乃不收,令受霜露。须看风阴,恐雨润故也。若急用,则麹干亦可,不必露也。受霜露二十日许,弥令酒香。麹须极干,若润湿则酒恶矣。新麹未经百日,心未干者,须擘破炕焙,未得便捣,须放隔宿,若不隔宿,则造酒定有炕麹气。

大约每斗用麹八两,须用小麹一两,易发无失。善用小麹,虽煮酒亦色白,今之玉友麹用二桑叶者是也〔5〕。酒要辣,更于酘〔6〕饭中入麹,放冷下,此要诀也。张进〔7〕造供御法酒,使两色麹,每糯米一石,用杏仁罨麹六十两,香桂罨麹四十两。一法,酝酒罨麹、风麹各半,亦良法也。

四时麹粗细不同。春冬酝造日多,即捣作小块子,如骰子〔8〕或皂子〔9〕大,则发断有力而味醇酽。秋夏酝造日浅,则差细,欲其麹米早相见而就熟。要之,麹细则味甜美,麹粗则硬辣。若粗细不匀,则发得不齐,酒味不定。大抵寒时化迟不妨,宜用粗麹,暖时麹欲得疾发,宜用细末。

虽然,酒人亦不执。或醅紧恐酒味太辣,则添入米一二斗;若发太慢,恐酒甜,即添麹三四斤,定酒味全此时,亦无固必也。供御祠祭用麹并在酴米内尽用之,酘饭更不入麹。一法,将一半麹于酘饭内分,使气味芳烈,却须并为细末也。唯羔儿酒〔10〕尽于脚饭〔11〕内着麹,不可不知也。

【注释】

〔1〕古法先浸麹:《齐民要术》中的各种酒麹均要先经过浸渍,这种方法使得麹渣中的有益霉菌被抛弃,是不科学的,到宋朝已经不用了。

〔2〕绢袋:生绢缝制的袋子,平滑而疏,易于清洗,榨酒时用来过滤酒糟。《齐民要术》中记述的绢袋也用于过滤麹渣。

〔3〕炊:底本作“吹”,据《四库》本改。

〔4〕腊脚酒:腊月酿造的酒,又称“腊酒”、“腊酝”,也有地方专指腊八节酿造的酒。陆游《梅仙坞小饮》:“雨前芳嫩初浮碗,腊脚清醇旋拆泥。”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二有“腊酒”酿法:“用糯米两石,水与酵二百斤,足秤白麹四十斤,足秤酸饭二斗或用米二斗起酵,其味醲而辣,正腊中造煮时,大眼篮二个,轮置酒瓶在汤内,与汤齐滚,取出。”

〔5〕桑叶中富含蛋白质,酿造后加入大量桑叶,其中的蛋白质遇高温后会产生絮状沉淀,使酒色发白。

〔6〕酘(dòu):投放。

〔7〕张进:不详。

〔8〕骰(tóu)子:也称“色子”,是用骨、木等制成的正立方体博具。

〔9〕皂子: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种子。干燥后呈长椭圆形,一端略尖,长11—13毫米,宽7—8毫米,厚约7毫米。

〔10〕羔儿酒:即“羊羔酒”。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二《羊羔酒》:“糯米一石,如常法浸浆,肥羊肉七斤,麹十四两,杏仁一斤,煮去苦水,又同羊肉多汤煮烂,留汁七斗,拌前米饭,加木香一两同醖。不得犯水,十日可吃,味极甘滑。”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五:“羊羔酒:大补元气,健脾胃,益腰肾。宣和化成殿真方:用米一石,如常浸浆,嫩肥羊肉七斤,麹十四两,杏仁一斤,同煮烂,连汁拌末,入木香一两同酿,勿犯水,十日熟,极甘滑。一法:羊肉五斤,蒸烂,酒浸一宿,入消梨七个,同捣取汁和麹米,酿酒饮之。”

〔11〕脚饭:初酿下瓮作为发酵底料的米饭,也作为再投饭的酒母。

【译文】

古代的方法是先浸泡酒麹,使其发酵,出现如鱼眼一样的小气泡。再将淘洗干净的米蒸成酒饭,并完全冷却。用绢袋过滤掉麹渣,将留下的麹汁倒进瓮里,随即投入酒饭。近代则不是这样,蒸饭冷却之后,同酒麹一起拌和,再装进瓮里。酒麹有陈与新的区别,陈麹麹力大,每斗米只需用十两,新麹则每斗米要用十二两或十三两。“腊脚酒”用麹宜多,大概麹力强才可以长时间保存,冬季的寒冷与夏季的炎热都不能使其变质。一石米用一百两麹,是酒味适宜的比例,每斗用麹十两以上,酒会发苦,十两以下会发甜,关键在于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增减。

但凡准备使用的麹,都要白天晒夜里晾。《齐民要术》中说:酒麹夜里不收起来,使其接受霜露的浸润。但要留意风大及阴沉的天气,这是担心被雨淋的缘故。如果是急着用麹,那么只要酒麹干了也可以,不必再受霜露浸润。但经霜露浸润二十天左右的酒麹,能使酒味更加香醇。麹还必须非常干,若是潮湿,酿出的酒味道很差。新造出的酒麹存放不满百日,其内部尚未全干的,要破开后用火焙烤,但烤完不能马上捣碎,还需隔夜后才能使用,如果不这样,造出的酒一定会有酒麹经过火烤的味道。

大约每斗米用八两酒麹,再用一两小麹,才能保证发酵而不会有闪失。善于使用小麹,即使是经过煎煮,酒色也会发白,现在的玉友麹中加入两份桑叶也是这个原因。如果想要酒更辣些,就要在再投的饭内加些酒麹,等饭放冷后投入,这是其要诀。张进酿造供御用的法酒时,用两种麹,即每一石糯米用六十两杏仁罨麹和四十两香桂罨麹。另一种方法是,酿酒时使用罨麹、风麹各一半,也是种好办法。

季节不同,用麹的粗细也有差别。春冬两季酿造所需时间长,把酒麹捣成像骰子或皂子一样的大小的小块,就会因发酵有力而使酿出的酒味道醇厚。秋夏两季酿造所需的时间短,把酒麹捣磨得稍微细些,这是为了让酒麹和米能够尽快接触而发酵、成熟。总之,麹粒细酿出的酒味甜美,麹粒粗酿出的酒味硬辣。如果粗细不均匀,发酵的程度就会不一致,难以控制酒味。大概寒冷时发得稍慢也没关系,适宜用粗麹粒,温暖时需要让酒麹迅速发酵,适宜用研细的麹末。

即使是这样,酿酒的人也会加以变通。有时因担心酒醪发酵过快而使酒味太辣,就再加入一两斗米;如果因担心发酵太慢而使酒味过甜,就再加入三四斤酒麹,确定酒味全在此时,但也不可太拘泥。供给御用和祠祭所用的酒麹都要在“酴米”时全部用完,而在投饭时就不再放入酒麹了。另一种方法是将一半的酒麹在投饭时投入,以使酒醪气味芳香浓烈,但要将酒麹研磨成细末才行。只有酿造“羔儿酒”时,酒麹要全部投进脚饭内,这是不能不知道的常识。

合酵〔1〕

北人造酒不用酵。然冬月天寒,酒难得发,多攧了。所以要取醅面正发醅为酵最妙。其法用酒瓮正发醅,撇取面上浮米糁〔2〕,控干,用麹末拌,令湿匀,透风阴干,谓之干酵。

凡造酒时,于浆米中先取一升已来,用本浆〔3〕煮成粥,放冷,冬月微温。用干酵一合,麹末一斤,搅拌令匀,放暖处,候次日搜饭时,入酿饭瓮中同拌。大约申时〔4〕欲搜饭,须早辰先发下酵,直候酵来多时,发过方可用。盖酵才来未有力也。酵肥为来,酵塌可用。又况用酵四时不同,须是体衬天气,天寒用汤发,天热用水发,不在用酵多少也。不然,只取正发酒醅二三杓拌和,尤捷。酒人谓之“传醅”,免用酵也。

【注释】

〔1〕合酵:制干醅为麹酵并准备制醪,实际是一种菌种扩大培养的方法。

〔2〕米糁:米粒。

〔3〕本浆:自身浸米的浆水。

〔4〕申时:十五时至十七时。

【译文】

北方人造酒不使用酵。然而冬季天气寒冷,酒饭难以发酵,大多积滞。所以要取用醅面正在发酵的醅做酵母,这是最好不过的了。其做法是用酒瓮中正在发酵的酒醪,撇出表面漂浮着的米粒,控干之后,用细麹末拌和,使之均匀地湿透,再放在通风的地方阴干,称为“干酵”。

但凡造酒的时候,从浸泡的米中先取出一升多,然后用本来浸米的浆水煮成粥状,待其冷却,冬季时可稍微温些。另加入一合干酵与一斤麹末,一起搅拌均匀,放置在暖和的地方,等到第二天搅拌酒饭时,放进酿饭瓮里同酒饭一起拌和。大致是如果打算申时搅拌酒饭,需要在早晨就预先起酵,直等到酵发得程度高,发过之后才可以使用。这大概是刚发酵时酵力不足的缘故。酵发得肥的时候说明发酵已经产生作用了,酵发过后变塌时最适合使用。又何况四季用酵的方法不同,还需要体察天气变化,天冷时用热水起酵,天热时常用温水起酵,不在于所用酵母的数量多少。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只撇取两三勺正在发酵的酒醅与酒饭拌和,发酵会尤其迅速。

酿酒的人称这种方法为“传醅”,无须另用酵母。

酴米〔1〕酴米,酒母也,今人谓之脚饭。

蒸米成麋,策在案上,频频翻,不可令上干而下湿。大要在体衬天气,温凉时放微冷,热时令极冷,寒时如人体。金波法:一石麋用麦糵四两,炒令冷。麦糵咬尽米粒,酒乃醇醲。糁在麋上,然后入麹、酵,一处众手揉之,务令麹与麋匀。若麋稠硬,即旋入少冷浆同揉,亦在随时相度。大率搜麋只要拌得麹与麋匀足矣,亦不须搜如糕麋。京酝〔2〕搜得不见麹,饭所以太甜。麹不须极细,麹细则甜美,麹粗则硬辣。粗细不等,则发得不齐,酒味不定。大抵寒时化迟不妨,宜用粗麹,可投子〔3〕大。暖时宜用细末,欲得疾发。大约每一斗米使大麹八两,小麹一两,易发无失。并于脚饭内下之,不得旋入生麹。虽三酘酒,亦尽于脚饭中下,计算斤两。搜拌麹麋匀,即般入瓮〔4〕。

瓮底先糁麹末,更留四五两麹盖面。将麋逐段排垛,用手紧按瓮边,四畔拍令实〔5〕。中心剜作坑子,入刷案上麹水三升或五升已来,微温,入在坑中,并泼在醅面上,以为信水。大凡酝造,须是五更初下手,不令见日。此过度法也。下时东方未明要了,若太阳出,即酒多不中。一伏时〔6〕歇,开瓮,如渗信水不尽,便添荐席围裹之。如泣尽信水,发得匀,即用杷子搅动〔7〕,依前盖之,频频揩汗。三日后用手捺破头尾,紧,即连底掩搅令匀。若更紧,即便摘开分减入别瓮〔8〕,贵不发过。一面炊甜米便酘,不可隔宿,恐发过无力,酒人谓之“摘脚”。

脚紧多由麋热,大约两三日后必动。如信水渗尽,醅面当心夯起有裂纹,多者十馀条,少者五七条,即是发紧,须便分减。大抵冬月醅脚厚不妨,夏月醅脚要薄。如信水未干,醅面不裂,即是发慢,须更添席围裹。候一二日,如尚未发,每醅一石,用杓取出二斗以来,入热蒸麋一斗在内,却倾取出者醅在上面盖之,以手按平。候一二日发动,据后来所入热麋计合用麹,入瓮一处拌匀,更候发紧掩捺,谓之“接醅”。若下脚后依前发慢,即用热汤汤臂膊,入瓮搅掩,令冷热匀停。须频蘸臂膊,贵要接助热气。或以一二升小瓶伫热汤,密封口,置在瓮底,候发则急去之,谓之“追魂〔9〕”。或倒出在案上,与热甜麋拌,再入瓮厚盖合,且候隔两夜,方始搅拨。依前紧盖合,一依投抹次第,体当渐成醅,谓之“搭引”。或只入正发醅脚一斗许在瓮当心,却拨慢醅盖合,次日发起搅拨,亦谓之“搭引”。

造酒要脚正,大忌发慢,所以多方救助。冬月置瓮在温暖处,用荐席围裹之,入麦、黍穰之类,凉时去之。夏月置瓮在深屋底不透日气处。天气极热,日间不得掀开。用砖鼎足阁起,恐地气,此为大法。

【注释】

〔1〕酴(tú)米:制造酒母,宋人也将酒母称为脚饭。《说文》:“酴,酒母也。”

〔2〕京酝:京城酿造的酒。北宋都城东京,即今开封。

〔3〕投子:同“骰子”。

〔4〕般入瓮:现在这个程序称为“落缸”。般,同“搬”。

〔5〕拍令实:这与现在落缸时搭窝的操作一致,但现在不拍实,只用竹帚将物料表面轻轻压实,保证不下塌就行。拍实不利于糖化菌的生长繁殖及热量的释放。本书《曝酒法》又讲“不须令太实”,已懂得搭窝的科学方法,此处要求“拍令实”,不知为何。

〔6〕一伏时:一昼夜。

〔7〕现在这个程序称为“开耙”,这是酿制黄酒中最难掌握的关键工序,一般由经验丰富的技工操作。

〔8〕当发酵猛烈时将发酵醪分到其他瓮中,可以降低品温,防止因品温上升过快而导致酸败。现在称为“分缸”。

〔9〕追魂:借助于热水瓶的热量提高落缸后的品温,以促进发酵。这种方法现在也经常使用。

【译文】

米蒸成软烂的酒饭之后,摊铺在案子上,频繁地翻动,不能使米上面干而下面湿。关键在于体察天气冷暖,天气温凉时使之稍微凉,天气热时使之非常凉,天气冷时使之和人的体温差不多。金波法:一石酒饭用四两麦麹,麦麹要炒过之后放凉。麦麹与米粒结合得紧密,酿出的酒才会醇厚醲香。将麦麹撒在酒饭上,然后加入酒麹和酵,放在一起让众人用手揉拌,务必拌和均匀。如果酒饭黏稠干硬,就马上加进少许凉的酸浆一起揉拌,其关键也在于随时根据软硬稀稠程度作出调整。大致搅拌酒饭时只要将酒麹与酒饭拌和均匀就足够了,并不需要搅拌、拍打得如同糕状。京城酿酒时搅拌得分不出酒麹和酒饭,所以酿出的酒味太甜。酒麹不需要研磨得非常细,麹末细酿出的酒味就会甜美,麹粒粗酿出的酒味就硬辣。如果麹粒粗细不等,发酵就会不一致,酒味难以确定。大概天冷时酒麹发酵得慢也不妨事,适宜用粗的麹粒,大约像骰子一样大。天暖时适宜用磨细的麹末,是需要使酒饭迅速发酵。大约每一斗米中使用八两大麹,一两小麹,就很容易发酵而不会出现闪失。两种麹要一起投到脚饭中,不能马上再加进生麹。即使是多次投饭的酒,也要将酒麹全部投进脚饭中,同时还要计算斤两。酒麹与酒饭拌和均匀之后,就放进瓮里。

瓮底先撒一层麹末,再预留四五两麹末撒盖在酒饭表面。将酒饭逐段排列垛放,然后用手紧按住瓮边,将周边的酒饭拍打结实。中间挖出一个坑来,取冲洗案上酒麹的浆水三升或五升多,待其稍稍温热时倒入坑中,并泼洒在醅面上,把它当做信水。但凡酿酒,必须是在刚五更时就着手,不能让酒见到阳光。这是一种过于严格的做法。投放酒饭的工序在东方还没发亮时就要做完,如果太阳出来了还没做完,造出的酒大多品质不佳。一昼夜后,先打开瓮,如果发现信水还没有渗完,就用草席将瓮围裹起来以保温。如果信水已经渗完,发酵得比较均匀,就用木耙搅动酒饭,之后再像以前一样盖好瓮,并不时地擦去瓮边出现的水珠。三天以后,用手试着按破醅面,如果感觉发得猛,就连底搅拌以使其均匀。如果还是很猛,随即摘分出一部分到别的瓮里,因为酴米贵在发酵不过度。同时另蒸甜酒饭后随即投饭,不可隔夜,因担心发过之后酵力变小,酿酒人称之为“摘脚”。

脚饭发酵得迅猛多由于温度高所致,大概两三天后酵母就会起作用。如果信水已经渗完,醅面中间鼓起并有裂纹,多的十来条,少的五、七条,就表明脚饭发得太猛了,必须抓紧分瓮以降低品温。大概冬季醅脚多些没有关系,夏季醅脚一定要少。如果信水没有渗完,醅面没有裂开,就属于发酵太慢,必须添加草席围裹酒瓮以促进发酵。等一两天以后,如果还是没有发酵,就用木勺从每一石醅中取出两斗多,往瓮里加入一斗蒸透的热酒饭后,再把取出的醅倾倒进瓮里,覆盖在热饭上,并用手按平。等一两天以后发酵开始,再根据后来加入的热酒饭来计算所需酒麹的量,加进瓮里一起搅拌均匀,然后等待发紧时按压醅面,这种方法称为“接醅”。如果投进脚饭后仍然发酵缓慢,就用热水浸热胳膊后,伸进瓮里搅拌,使脚饭冷热均匀。搅拌过程中胳膊要经常蘸热水,贵在持续借助于热气的效力。或者往容量为一两升的小瓶子里灌上热水,将瓶口密封后,放在瓮的底部,等到酒饭开始发酵,就赶紧拿掉,这种方法称为“追魂”。或者把瓮内的酒饭倒在案上,与蒸好的热酒饭拌和后,再放进瓮里并厚厚地覆盖上,间隔两夜之后,才开始搅拌。之后依照原来的方法盖紧瓮口,依照先后次序投饭,抹平,直到感觉瓮内逐渐形成酒醅,这种方法称为“搭引”。或者只往瓮中间加入一斗正发酵的脚饭,再拨动发得慢的醅盖在上面,第二天开始发酵后进行搅拌,也称为“搭引”。

造酒时脚饭发酵要适当,最忌讳发酵太慢,所以要千方百计地补救以帮助发酵。冬季把瓮放置在温暖的地方,用草席围裹起来,并加上麦秸、黍秆之类来保温,发酵过后醅变凉时去掉。夏季把瓮放置在不透热气的阴凉房屋深处。天气非常热时,白天不能掀开瓮盖。要用砖垫在底部把瓮架起,以避免地气侵入,这是最基本的规则。

蒸甜麋〔1〕

凡蒸酘麋,先用新汲水浸破米心,净淘,令水脉微透,庶蒸时易软。脚米走水淘,恐水透浆不入,难得酸。投饭不汤,故欲浸透也。然后控干,候甑气上,撒米。装甜米比醋麋松利,易炊。候装彻气上,用木篦、杴、箒掠拨甑周回生米在气出紧处。掠拨平整,候气匀溜,用篦翻搅。再溜气匀,用汤泼之,谓之“小泼”。再候气匀,用篦翻搅。候米匀熟,又用汤泼,谓之“大泼〔2〕”。复用木篦搅斡,随篦泼汤。候匀软稀稠得所,取出盆内,以汤微洒,以一器盖之。候渗尽,出在案上,翻梢三两遍,放令极冷。四时并同。其拨溜盘棹,并同蒸脚麋法〔3〕,唯是不犯浆,只用葱、椒,油、面比前减半,同煎白汤泼之,每斗不过泼二升。拍击米心,匀破成麋,亦如上法。

【注释】

〔1〕甜麋:用于再次投料的米饭,下文也称“酘麋”。

〔2〕大泼:蒸饭时浇温水一斗,此操作要取决于浸米后米粒是否能充分吸收水分。糯米吸水性强,吸水率高,如果浸米适当,蒸时一般不用再浇水。这里所说的“小泼”“大泼”,更适用于蒸制粳米。

〔3〕并同蒸脚麋法:《蒸醋麋》:“即用杴子搅斡盘折。”

【译文】

凡蒸再投的酒饭时,先用新打的井水浸透米心,淘净,使水能够浸透米,以便蒸米时容易变软。做脚饭的米只过水淘洗,是担心水透进后使酸浆不能透入,难以变酸。再投的饭不用热浆水浸泡,所以米需要浸透。然后控干,等甑中的蒸气上来后,撒装上米。蒸甜麋时装米要比蒸醋麋时松软,才更易蒸透。等装填好米、蒸气上来后,用木篦、米杴、炊帚之类工具把甑周围的生米拨到蒸气冒得猛的地方。掠拨平整米后,等蒸气顺畅均匀时,用木篦翻动搅拌。等到蒸气再次均匀时,用热水泼洒酒饭,名为“小泼”。再等到蒸气均匀时,用木篦翻搅。待米均匀地熟透以后,再一次用热水泼洒酒饭,称为“大泼”。之后还需用木篦搅拌,且随搅随洒热水。等到酒饭软烂均匀、稀稠适宜时,从甑里取出放到盆中,再洒上少量热水,用一个器皿盖上。等到水渗完,取出放在案上,翻搅两三遍,摊放到凉透。四季都一样。其搅拌翻折的方法,与蒸脚麋的方法相同,只是不用冷浆水,而用葱、椒,其油、面的用量也比之前减半,一同煎煮出白汤后泼洒在饭上,每斗米只泼二升。拍打米心,使其完全破碎软烂,方法也与前面的蒸醋麋法相同。

投〔1〕

投醹最要厮应,不可过,不可不及。脚热发紧,不分摘开,发过无力方投,非特酒味薄,不醇美,兼麹末少,咬甜麋不住,头脚〔2〕不厮应,多致味酸。若脚嫩〔3〕力小,酘早,甜麋冷不能发脱〔4〕,折断多致涎慢,酒人谓之“攧了”。须是发紧,迎甜便酘〔5〕。寒时四六酘,温凉时中停酘,热时三七酘〔6〕。酝法总论:天暖时,二分为脚一分投;天寒时,中停投;如极寒时,一分为脚二分投;大热或更不投。一法,只看醅脚紧慢加减投,亦治法也。若醅脚发得恰好,即用甜饭依数投之。若用黄米〔7〕造酒,只以醋麋一半投之,谓之脚搭脚,如此酝造,暖时尤稳。若发得太紧,恐酒味太辣,即添入米一二斗;若发得太慢,恐酒太甜,即添入麹三四斤,定酒味全在此时也。

四时并须放冷。《齐民要术》所以专取桑落时造者〔8〕,黍必令极冷故也。酘饭极冷,即酒味方辣,所谓偷甜也。投饭,寒时烂揉;温凉时不须令烂;热时只可拌和停匀,恐伤人气。北人秋冬投饭,只取脚醅一半于案上,共酘饭一处搜拌令匀,入瓮却以旧醅盖之。缘有一半旧醅在瓮。夏月脚醅须尽取出案上搜拌,务要出却脚麋中酸气。一法,脚紧案上搜〔9〕,脚慢瓮中搜,亦佳。

寒时用荐盖,温热时用席。若天气大热,发紧,只用布罩之,逐日用手连底掩拌,务要瓮边冷醅来中心。寒时以汤洗手臂助暖气,热时只用木杷搅之。不拘四时,频用托布〔10〕抹汗。五日已后,更不须搅掩也。如米粒消化而沸未止,麹力大,更酘为佳。《齐民要术》:“初下用米一石,次酘五斗,又四斗,又三斗,以渐待米消即酘,无令势不相及。味足沸定为熟,气味虽正,沸未息者,麹势未尽,宜更酘之,不酘则酒味苦薄矣。”“第四、第五、六酘用米多少,皆候麹势强弱加减之,亦无定法。”“惟须米粒消化,乃酘之。”要在善候麹势,麹势未穷,米粒已消,多酘为良。世人云米过酒甜,此乃不解体候耳。酒冷沸止,米有不消化者,便是麹力尽也。

若沸止醅塌,即便封泥起,不令透气〔11〕。夏月十馀日,冬深四十日,春秋二十三四日可上槽〔12〕。大抵要体当天气冷暖与南北气候,即知酒熟有早晚,亦不可拘定日数。酒人看醅生熟,以手试之,若拨动有声,即是未熟;若醅面干如蜂窠眼子,拨扑有酒涌起,即是熟也。供御、祠祭,十月造,酘后二十日熟;十一月造,酘后一月熟;十二月造,酘后五十日熟。

【注释】

〔1〕投醹(rú):用多次投饭来酿造醇厚的酒。现在称这种方法为“喂饭法”。醹,醇厚的酒。《说文·酉部》:“醹,厚酒也。”

〔2〕头脚:头,指再投的饭。脚,指酒母,宋人称作脚饭。

〔3〕脚嫩:指脚饭未完全发酵。

〔4〕投饭过早时先投的饭未能完全酒化,再投的饭因糖分积累过高而导致酒化能力被抑制。

〔5〕迎甜便酘:一旦出现甜液,就可投饭。

〔6〕根据气温的高低决定脚饭及再投饭的比例。

〔7〕黄米:即黄色黍米,是由黍子panicum miliaceum l去皮后加工成的。其淀粉及蛋白质等主要成分的含量均高于糯米,蒸煮时容易糊化,酿出的黄酒有独特的风味。我国北方黄酒的代表即墨老酒就是以黄米为原料酿造的。

〔8〕《齐民要术·造神麹并酒》“造神麹黍米酒方”:“桑欲落时作,可得周年停。”这个时节酿造黄酒,容易掌握、调节合适的品温,其成品酒的保存期也比较长。

〔9〕从瓮里取出摊开搅拌,可以迅速降低品温,但容易招致杂菌的侵入。

〔10〕托布:类似于今天的抹布。

〔11〕多次投饭后,瓮内品温已与室温差不多,为避免酒精挥发、酵母衰老、杂菌侵入等,就要密封瓮口,进入后发酵阶段。

〔12〕上槽:放进木榨床压榨过滤。

【译文】

投醹的时机必须把握好,不能过头,也不能不到。当脚饭温度升高、发酵迅猛时,如果不及时分出一部分到别的瓮里,等到发酵势头过去、酵力微弱时再投饭,非但酒味淡薄,不够醇厚,更兼以麹末量少,不能与甜麋紧密结合,以致再投的饭与脚饭不适应,大多造成酒味酸。如果“脚嫩”酵力小,这时投饭则太早,会因甜麋温度过低而不能发酵,导致黏液产生较慢,酿酒人称这种现象为“攧了”。应该在发酵正迅猛、稍有甜味时就投饭。寒冷时按四六的比例投饭,温凉适宜时按对半的比例投饭,炎热时按三七的比例投饭。“酝法总论”称:天气温暖时,有二分脚饭的话只投一分饭;天气寒冷时,按对半的比例投;如果特别寒冷,有一分脚饭的话要投两分饭;特别炎热时抑或不再投饭。另一种方法是根据脚饭的发酵快慢来增减投饭的量,这也是一种处理方法。如果脚饭发得恰到好处,就把甜酒饭按不同的量投入。如果用黄米造酒,只需按醋麋一半的量投饭,这称为“脚搭脚”,像这样的酿造方法,天暖时尤其稳妥。如果发酵得太快,担心酒味太辣,就添加进一两斗米饭;如果发酵得太慢,担心酒味太甜,就添加进三四斤的酒麹,酒味的确定全在这个时候。

无论什么季节,再投的饭都需要放凉。《齐民要术》中之所以要专门在桑叶落时造酒,就在于蒸好的黍要摊得非常凉才行。投入的饭非常凉,酿出的酒味才会比较辣,这就是所谓的“取甜”。要投的饭,寒冷时要揉烂,温凉适宜时不需要烂,炎热时只需拌和均匀,以免沾染过多人的气息而导致酸败。北方人秋冬时投饭,只取出一半脚醅放在案上,与要投的饭一起拌和均匀,放入瓮之后,还要用原有的旧醅覆盖。因为有一半的旧醅还在瓮里。夏季要把脚醅全部取出放到案上搅拌,务必要去掉脚饭中的酸气。另一种方法是:脚饭发酵得快时在案上搅拌,发得慢时在瓮里搅拌,也是好办法。

寒冷时用荐覆盖瓮,温热时用草席覆盖瓮。如果天气非常热,发酵很猛,只用布把瓮罩上。每天用手连底搅拌,务必要把瓮周边温度低的凉醅翻搅到中间来。寒冷时用热水浸洗手和胳膊以帮助增加温度,炎热时只可用木耙搅拌。不论什么季节,都要经常地用抹布擦去瓮边出现的水珠。五天以后,就不需要再搅拌了。如果米粒已经消化,但还未停止冒泡,说明麹力还比较大,再投一次饭比较好。《齐民要术》中说:“第一次投饭要用一石米,第二次投五斗,再次投四斗,再次投三斗,依次减少。要在米饭已逐渐消化了时就接着投饭,不要让麹势接续不上。酒味够浓,发酵冒泡停止,就表明酒熟了。即使酒味已醇正,但冒泡还未停止时,表明麹势还没有发挥尽,应该再投些饭,如果不再投饭,酒味就会稍嫌苦薄。”“第四次、第五、第六次投饭时,用米饭的量的多少,都凭察候麹力的强弱程度来增减,也没有一定的规定。”“必须等米粒已消化了再投饭。”关键在于善于察候麹力,麹力未尽而米粒已经消化时,投的次数多为好。世人都说,米消化过了导致酒味太甜,这是不了解体察与看候的要领。当品温降低、冒泡停止,米也有了不消化的情况,就说明麹力已经完尽了。

如果停止冒泡且醅面塌陷,就用泥封上瓮口,使之不透气。夏季放十多天,深冬放四十天,春秋两季放二十三四天就可上槽榨酒了。一般只要体察天气的冷暖与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就会懂得酒熟有早晚的区别,不可以拘泥于特定的天数。酿酒的人看醅的生熟,用手来试探,如果拨动时有声音,就说明还未成熟;如果醅面很干,有蜂巢状的孔眼,拨动时有酒涌出来,就说明成熟了。供御用、祠祭用的酒,十月时酿造,投饭后二十天成熟;十一月酿造,投饭后一个月成熟;十二月酿造,投饭后五十天成熟。

酒器

东南多瓷瓮,洗刷净,便可用。西北无之,多用瓦瓮〔1〕。若新瓮,用炭火五七斤,罩瓮其上,候通热,以油蜡遍涂之〔2〕。若旧瓮,冬初用时,须熏过。其法用半头砖铛脚〔3〕安放,合瓮砖上,用干黍穰文武火〔4〕熏。于甑釜上蒸,以瓮边黑汁出为度。然后水洗三五遍,候干用之。更用漆之尤佳。

【注释】

〔1〕瓦瓮:陶瓮。

〔2〕涂塞瓦瓮间的孔隙,以防止因渗漏而使瓮内的酒酸败。

〔3〕铛(chēng)脚:像铛的脚一样。铛,釜一类的炊具,有三足。

〔4〕文武火:文火,微火,小火。武火,大火,猛火。

【译文】

东南地区多有瓷瓮,洗刷干净后就能用。西北地区没有瓷瓮,大多用瓦瓮。如果是新瓮,需点燃五到七斤炭火,把瓮罩在上面,等到通体变热,用油蜡涂满瓮身。如果是旧瓮,初冬用的时候,必须经过熏烤。其方法是将三个半块砖头像“铛”脚一样摆放,把瓮放在砖上,再点燃干黍秆用文火、武火先后熏烤。在甑锅上蒸时,以瓮边渗出黑色的汁液为标准。然后用水刷洗三五遍,等干了以后使用。另外用漆涂过的更好。

上槽〔1〕

造酒,寒时须是过熟,即酒清〔2〕数多,浑头白酵〔3〕少。温凉时并热时,须是合熟便压,恐酒醅过熟,又槽〔4〕内易热,多致酸变。大约造酒自下脚至熟,寒时二十四五日,温凉时半月,热时七八日,便可上槽。仍须匀装停铺,手安压板〔5〕,正下砧簟。所贵压得匀干,并无箭失。转酒入瓮,须垂手倾下,免见濯损酒味。寒时用草荐麦围盖,温凉时去了,以单布盖之。候三五日,澄折〔6〕清酒入瓶。

【注释】

〔1〕上槽:即将成熟的酒醪放入榨酒器械木榨床内进行压榨,分离酒液与酒糟。

〔2〕酒清:黄酒醪上层清澈、透明的酒液。

〔3〕浑头白酵:白色的浑浊沉淀物。

〔4〕槽:底本作“糟”,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改。

〔5〕安:通“按”。压板:传统木榨床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压榨,手按压板就能不费太多力气而将酒液压榨出来。

〔6〕澄折:在多个容器中反复倾倒、沉淀,以使酒液澄清的效果更好。

【译文】

天气寒冷时造酒必须是相当成熟才能压榨,即酒液的量多,浑浊的白色沉淀少。气候温凉时与炎热时,必须是刚刚成熟就进行压榨,这是担心酒醅过于成熟,兼以酒槽内温度比较高,容易导致酸败变质。大约造酒从制脚饭到成熟,寒冷时需要二十四五天,温凉时需要半个月,炎热时只需七八天,之后就可以上槽压榨。仍然需要装匀铺平,用手按压压板,力量直接作用于垫板上。榨酒贵在压得均匀干净,且不会流失。将酒装到酒瓮中时,必须垂下手倾倒,以免过于迸溅而有损酒味。寒冷时用草席、麦秸之类把瓮围裹、覆盖起来,温凉时去掉,用单层布覆盖。等待三五天之后,即可将澄清的酒液装入瓶中。

收酒

上榨以器就滴,恐滴远损酒,或以小杖子〔1〕引下亦可。压下酒须先汤洗瓶器令净,控干。二三日一次,折澄去尽脚。才有白丝即浑,直候澄折得清为度,即酒味倍佳。便用蜡纸〔2〕封闭,务在满装。瓶不在大,以物阁起,恐地气发动酒脚,失酒味。仍不许频频移动。大抵酒澄得清,更满装,虽不煮,夏月亦可存留。内酒库水酒,夏月不煮,只是过熟,上榨澄清收。

【注释】

〔1〕小杖子:引导酒滴的小棍。

〔2〕蜡纸:表面涂蜡的纸,可以防潮、防水。

【译文】

上榨时把装酒器皿靠近滴下的酒滴,原因是怕酒滴的距离远有损酒味,或者用小杖子引导酒滴滴下也可以。压榨酒之前必须先用热水洗干净装酒器皿,并控干。然后两三天折澄一次,直到折尽酒糟。稍有白色絮状沉淀物,酒就会发浑,因此,必须以澄折得清亮为标准,酒味才会更好。随后用蜡纸封闭瓶口,酒必须要装满。瓶不一定非得要大,但下面要垫搁东西,以免地气上升侵蚀酒脚,使酒失味变质。装好的酒不能频繁地移动。大概酒澄得清,装得满,即使不煎煮,夏季也能保存一段时间。皇宫大内酒库酿造的水酒,夏天也不煎煮,只等酒醪发得相当成熟,才上榨压榨,澄清后收藏起来。

煮酒〔1〕

凡煮酒,每斗入蜡〔2〕二钱、竹叶五片,官局〔3〕天南星丸〔4〕半粒,化入酒中,如法封系,置在甑中。第二次煮酒不用前来汤,别须用冷水下。然后发火,候甑簟上酒香透,酒溢出倒流,便揭起甑盖。取一瓶开看,酒衮〔5〕即熟矣。便住火,良久方取下,置于石灰中,不得频移动。白酒〔6〕须泼〔7〕得清,然后煮,煮时瓶用桑叶冥〔8〕之。金波兼使白酒麹,才榨下槽,略澄折二三日便蒸,虽煮酒亦白色。

【注释】

〔1〕煮酒:又称煎酒,是利用高温煎煮的方法灭菌、破坏残存的酶,以保证黄酒的生物稳定性,也能促进蛋白质的凝结,使黄酒色泽清亮;促进黄酒的老熟,提高酒的品质。

〔2〕蜡:即蜜蜡,用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分泌的蜡质加工而成,有黄蜡和白蜡两种。

〔3〕官局:宋朝将药物纳入国家专卖,并由政府建立药局,负责制造和出售中成药。

〔4〕天南星丸:用天南星arisaema consanguineum schott的块茎为基原炮制出的成品药。

〔5〕衮:通“滚”。

〔6〕白酒:可能是一种颜色清亮发白的酿造酒,具体不详。现在所称的“白酒”是蒸馏酒,也称“烧酒”,一般认为始于元代。

〔7〕泼:当是“澄”字之讹。

〔8〕冥:通“幎”。覆盖。

【译文】

但凡煮酒,每斗酒放进二钱蜡、五片竹叶,再取半粒官局生产的天南星丸化进酒里,如常法将酒瓶封闭扎系起来,放在甑中。第二次煮酒不用前一次的热水,必须另用凉水上甑。然后开始烧火,等到甑箅上透出酒的香味,酒液也溢出倒流,就掀开甑的盖子。取一瓶打开来看,酒液翻滚沸腾就说明煮熟了。随即停火,过较长时间之后才取出来放到石灰里,不能频繁移动。“白酒”应该澄折得清亮,然后煎煮,煮时用桑叶盖住酒瓶。兼用金波麹与白酒麹酿的酒,上槽压榨后取下,稍微澄折两三天后就蒸煮,即使经过蒸煮,酒色还是白的。

火迫酒

取清酒澄三五日后,据酒多少,取瓮一口。先净刷洗讫,以火烘干,于底旁钻一窍子,如筯粗细,以柳屑子定。将酒入在瓮,入黄蜡〔1〕半斤,瓮口以油单子〔2〕盖系定。别泥一间净室,不得令通风,门子可才入得瓮。置瓮在当中间,以砖五重衬瓮底。于当门里着炭三秤〔3〕,笼令实,于中心着半斤许熟火〔4〕。便用闭门,门外更悬席帘,七日后方开,又七日方取吃。

取时以细竹子一条,头边夹少新绵。款款抽屑子,以器承之。以绵竹子遍于瓮底搅,缠尽着底浊物,清即休缠。每取时,却入一竹筒子,如醋淋子,旋取之,即耐停不损,全胜于煮〔5〕酒也。

【注释】

〔1〕黄蜡:蜜蜡的一种,参见《煮酒》注释〔2〕。

〔2〕油单子:用油涂过的布,可以防湿。

〔3〕秤:古时十五斤为一秤。

〔4〕熟火:木炭烧透后的文火。

〔5〕煮:底本作“渚”,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改。

【译文】

将酒液沉淀三五天后,按照酒的多少选择一口大小合适的瓮。先刷净洗好,用火烘干,在瓮底旁边钻一个像筷子粗细的孔,用柳木塞子塞住。之后把酒倒进瓮里,并放入半斤黄蜡,再用油单盖上瓮口并扎系好。另外涂堵好一间干净的房屋,不能透风,房门的大小约能放进瓮即可。把瓮放在屋中间,用五层砖垫在瓮底。在屋内对着门的地方放置三秤木炭,堆积紧实,在炭中心处点燃半斤左右的熟火。之后就紧闭房门,门外再挂上席帘,七天以后才打开,再过七天才取出酒来饮用。

取酒时先准备一根一头夹着少许新棉花的细竹条。慢慢地抽出瓮底的木塞,用器皿接住流出的酒。然后再用夹棉的竹条遍搅瓮底部,把瓮底沉淀的浑浊物全部缠绕在竹条上,酒液变清就停止搅绕。每当取酒时,都使用像舀醋的“淋子”一样的竹筒,迅速取出,会使酒比较耐存放而无损于酒的品质。这种酒的品质完全超过了煎煮的酒。

曝酒法

平旦〔1〕起,先煎下甘水〔2〕三四升,放冷,着盆中。日西,将衠〔3〕正纯糯一斗,用水净淘至水清,浸良久方漉出,沥令米干。炊再馏〔4〕饭,约四更饭熟,即卸在案卓上,薄摊,令极冷。昧旦日未出前,用冷汤二碗拌饭,令饭粒散不成块。每斗用药〔5〕二两,玉友、白醪、小酒、真一麹同。只槌碎为小块并末,用手糁拌入饭中,令粒粒有麹,即逐段拍在瓮四畔,不须令太实。唯中间开一井子,直见底,却以麹末糁醅面,即以湿布盖之。如布干,又渍润之。常令布湿,乃其诀也,又不可令布大湿,恐滴水入。

候浆〔6〕来,井中满,时时酌浇四边,直候浆来极多,方用水一盏,调大酒麹一两,投井浆中。然后用竹刀界醅作六七片,擘碎番转,醅面上有白衣,宜去之。即下新汲水二碗,依前湿布罨之,更不得动。少时自然结面〔7〕,醅在上,浆在下。即别淘糯米,以先下脚米算数。天凉对投,天热半投。隔夜浸破米心,次日晚西炊饭放冷,至夜酘之。再入药二两。取瓮中浆来拌匀,捺在瓮底,以旧醅盖之,次日即大发。

更多好书分享关注公众号:tianbooks

候酘饭消化,沸止方熟,乃用竹篘〔8〕篘之。若酒面带酸,篘时先以手掠去酸面,然后以竹篘插入缸中心取酒。其酒瓮用木架起,须安置凉处,仍畏湿地。此法夏中可作,稍寒不成。

【注释】

〔1〕平旦:清晨。

〔2〕甘水:即“甜水”。

〔3〕衠(zhun):纯粹。〔4〕再馏:复蒸,再蒸一次。

〔5〕药:加入中草药制成的酒麹,现在也称为酒药。

〔6〕浆:此指甜液,也叫“酿液”。

〔7〕结面:冲缸操作后瓮内醪液形成的醪盖。

〔8〕竹篘(chou):用竹编成的滤酒器具。

【译文】

清晨起来先煎煮好三四升的甜水,放凉之后倒进盆里。傍晚时,把一斗纯正的精糯米用水淘洗干净,直到水清为止,然后再浸泡较长时间后滤掉水,并控干。蒸过饭后再重蒸一次,大约到四更时饭蒸熟后,就倒在案上,摊薄,使饭非常凉。黎明时分太阳升起前,用两碗凉开水拌饭,把饭粒打散没有结块。每斗饭用麹药二两,玉友麹、白醪麹、小酒麹、真一麹都一样。只需将酒麹捣成小块,并研成细末,用手撒拌进饭里,保证每粒米都沾上酒麹后,就逐段拍在瓮内四周,不需要拍得太结实。只在饭中间留出一个直达瓮底的窝,再往米饭上撒些麹末,就用湿布盖上。如果布干了,就再浸湿。使布长久保持湿润,是其要诀,但又不能让布太湿,以免水滴进去。

当甜液出现、注满窝里时,不时舀取甜液泼洒在四周的饭里。直到甜液非常多了,才用一碗水调和一两大酒麹,倒在窝里的甜液中。然后用竹刀把醅划分为六七块,劈碎翻转。醅面上有白色的菌衣,最好去掉。随即倒入两碗新打的井水,依照前面的方法用湿布遮盖起来,更不能移动。过不久,醅面会自然凝结住,这时醅盖在上部,醪液在下部。随即另外淘洗糯米,以先前投作脚饭的米的多少来估算数量。天凉时按与脚饭同样的比例投米,天热时按一半的比例投米。然后隔夜浸泡,将米心浸透,第二天傍晚蒸好饭放凉,到了夜里投饭。投饭时再加入麹药二两。取出瓮中的醪液与饭拌和均匀,按在瓮底,用原来的旧醅覆盖上,第二天就会迅速发酵。

等投进的饭消化完,也不再冒泡,酒才成熟,即用竹篘过滤。如果酒醅表面还带有酸味,过滤时先用手拨掉酸醅面,然后把竹篘插进酒瓮的中间取酒。酒瓮要用木头架起,且必须安放在阴凉的地方,忌讳潮湿的地面。这种酿造方法只可以在夏季使用,稍微寒冷就不能用。

白羊酒

腊月取绝肥嫩羯羊〔1〕肉三十斤,肉三十斤,内要肥膘〔2〕十斤。连骨使水六斗已来,入锅煮。肉令极软,漉出骨,将肉丝擘碎,留着肉汁。炊蒸酒饭时,匀撒脂肉于饭上,蒸令软,依常盘搅,使尽肉汁六斗。泼饙了,再蒸良久,卸案上,摊令温冷得所。拣好脚醅,依前法酘拌,更使肉汁二升以来。收拾案上及充压面水〔3〕,依寻常大酒〔4〕法日数,但麹尽于酴米中用尔。一法,脚醅发只于酘饭内,方煮肉,取脚醅一处搜拌入瓮。

【注释】

〔1〕羯(jié)羊:阉割过的羊。

〔2〕肥膘:肥肉。

〔3〕充压面水:《知不足斋丛书》本作“元压面水”,具体不详。

〔4〕大酒:宋人称酒在冬天腊月酿蒸,到夏天成熟的酒为“大酒”。见《宋史·食货志下》。

【译文】

腊月里选取非常肥嫩的羯羊肉三十斤,三十斤羊肉里要有十斤肥肉。连同骨头一起加六斗多的水放进锅里煮。煮到肉非常软烂时,捞出骨头,将肉切丝剁碎,肉汤要留着。蒸酒饭时,将羊肉均匀地撒在饭上,蒸软后,依照平常的方法绕圈搅拌,把六斗的肉汤都拌和进去。泼饙之后再蒸一段时间,然后倒在案子上,摊到凉热适宜。挑选优质的脚醅,依照之前的方法投饭搅拌,拌时再倒入二升多的肉汤。收拾案上及“充压面水”,依照平常酿造大酒的方法及时间,只是酒麹全在“酴米”的过程中使用。另一种方法是,让脚醅只在准备再投的饭内发酵,煮好肉时,取脚醅一起拌和后放进瓮里。

地黄酒

地黄〔1〕择肥实大者。每米一斗,生地黄一斤。用竹刀切,略于木、石臼中捣碎,同米拌和,上甑蒸熟,依常法入酝。黄精〔2〕亦依此法。

【注释】

〔1〕地黄: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 libosch的根茎。性寒,味甘苦。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等。鲜地黄又名生地黄。

〔2〕黄精:百合科植物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oute.的根茎。性平,味甘。明高濂《遵生八笺》中有“黄精酒”的酿造法:“用黄精四斤,天门冬去心三斤,松针六斤,白朮四斤,枸杞五斤,俱生用。纳釜中以水三石煮之一日,去渣,以清汁浸麹,如家酝法。酒熟取清任意食之。主除百病,延年,变须发,生齿牙,功妙无量。”

【译文】

挑选肥壮种大的地黄。每一斗米,加入鲜地黄一斤。用竹刀切块,粗略地在木质或石质的臼中捣碎,同米一起拌和后,放进甑里蒸熟,之后依照常规的方法酿造。黄精酒的酿造也依照这个办法。

菊花酒

九月取菊花曝干揉碎,入米饙中蒸,令熟。酝酒如地黄法。

【译文】

九月时选取菊花晒干揉碎,拌入米饙中蒸熟。酿造的方法和地黄酒相同。

酴酒

七分开酴〔1〕,摘取头子,去青萼,用沸汤绰〔2〕过,纽干。浸法酒一升,经宿,漉去花头,匀入九升酒内。此洛中〔3〕法。

【注释】

〔1〕酴(tú mí):也作“酴醾”、“酴醿”,原指一种重酿酒。宋钱易《南部新书》卷二:“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球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醾酒。注:即重酿酒也。”后来指一种颜色黄似酴醾酒的蔷薇科落叶灌木rubusrosaefolius var. coronarius。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九《酴醾花咏》条:“酴醾花,或作荼蘼,一名木香。有二品,一种花大而棘、长条而紫心者为酴醾,一品花小而繁、小枝而檀心者为木香。”

〔2〕绰(chāo):通“焯”。放在开水里略微一煮即捞起来。

〔3〕洛中:洛阳。

【译文】

取只开了七分的酴醾花,摘取顶端的花头,去掉青色的花萼后,用沸水焯一下,再扭干。浸到一升法酒中,经过一夜后,捞出花头,把酒匀进九升酒里。这是洛阳地区的方法。

蒲萄酒法

酸米入甑,蒸气上。用杏仁五两,去皮、尖。蒲萄〔1〕二斤半,浴过干,去子皮。与杏仁同于砂盆内一处,用熟浆三斗,逐旋研尽为度,以生绢滤过。其三斗熟浆〔2〕泼饭软,盖良久,出饭,摊于案上。依常法候温,入麹搜拌。

【注释】

〔1〕蒲萄:同“葡萄”。

〔2〕熟浆:煎熟的酸浆。

【译文】

将浸泡后的酸米放进甑里,蒸到气上来。取五两杏仁,去掉皮和尖。二斤半葡萄,洗过晾干,去掉核与皮。将两者一起放入砂盆内,加进三斗熟浆,转着圈研磨到极细,再用生绢过滤。滤出的三斗熟浆泼洒到饭上,待饭变软,覆盖较长一段时间后,将饭取出,摊到案上。依照常规的方法降温,加入酒麹搅拌。

猥酒

每石糟,用米一斗煮粥,入正发醅一升以来,拌和糟,令温。候一二日,如蟹眼〔1〕发动,方入麹三斤、麦糵末四两,搜拌盖覆。直候熟,却将前来黄头并折澄酒脚倾在瓮中打转,上榨。

【注释】

〔1〕蟹眼:发酵醪中冒出的仿佛螃蟹眼睛的小气泡。

【译文】

每一石酒糟加入一斗米,煮成粥,再加进一升多正在发酵的醅,与糟拌和,使其温度升高。等一两天,当醅中有像蟹眼一样的气泡冒出、开始发酵时,才加进三斤酒麹和四两麦麹末,搅拌之后覆盖好。一直等到醅液成熟,把刚开始时出现的淡黄色酒液与折澄后的酒糟一起倾倒在瓮里,转着圈搅拌后,上槽进行压榨。

神仙酒法〔1〕

武陵桃源酒法

取神麹〔2〕二十两,细剉如枣核大,曝干。取河水一斗,澄清,浸待发。取一斗好糯米,淘三二十遍令净,以水清为度〔3〕。三溜炊饭,令极软烂,摊冷,以四时气候消息之。投入麹汁中,熟搅令似烂粥。候发,即更炊二斗米,依前法更投二斗。尝之其味或不似酒味,勿怪之。候发,又炊二斗米投之。候发,更投三斗。待冷,依前投之,其酒即成。如天气稍冷,即暖和。熟后三五日,瓮头有澄清者,先取饮之,蠲除〔4〕万病,令人轻健,纵令酣酌无所伤。此本于武陵桃源〔5〕中得之,久服延年益寿,后被《齐民要术》中采缀编录,时人纵传之,皆失其妙。此方盖桃源中真本也。

今商量以空水〔6〕浸麹末为妙。每造一斗米,先取一合〔7〕以水煮,取一升,澄取清汁,浸麹待发。经一日,炊饭候冷,即出瓮中,以麹熟和,还入瓮内。每投皆如此,其第三、第五皆待酒发后经一日投之。五投毕,待发定讫,更一两日,然后可压漉,即滓太半化为酒〔8〕。如味硬,即每一斗酒蒸三升糯米,取大麦麹糵一大匙,神麹末一大分,孰搅和,盛葛袋〔9〕中,内入酒瓶,候甘美即去却袋。

凡造诸色酒,北地〔10〕寒,即如人气投之;南中〔11〕气暖,即须至冷为佳,不然则醋矣。已北造往往不发,缘地寒故也。虽料理得发,味终不堪。

但密泥头,经春暖后,即一瓮自成美酒矣。

【注释】

〔1〕这一部分可能是朱肱从其他书中采录的酿酒方法,间或有自己的见解。

〔2〕神麹:糖化、酒化能力强的一类酒麹。

〔3〕底本脱“度”字,据四库本补。

〔4〕蠲(juān)除:清除。

〔5〕武陵桃源:武陵郡,汉高祖时设,辖境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其辖下有武陵县,北宋初改为桃源县。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曾以此为背景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

〔6〕空水:按照下文的解释,是用少量的米煮出米汤,再经沉淀而得到的煮米水。

〔7〕合:古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一合当今67毫升。

〔8〕经过多次喂饭、加麹、加水,酵母能保持长久的活力,因而出酒率高,出糟率低。

〔9〕葛袋:用豆科植物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的茎纤维编织的葛布制成的袋子。

〔10〕北地:泛指北方地区。

〔11〕南中:泛指南方地区。

【译文】

取二十两神麹,细细地剉成枣核大的小块,晒干。取一斗河水澄清,用来浸泡神麹,以待发酵。取一斗优质糯米,淘洗二三十遍,使之洁净,以淘洗的水清为标准。酒饭蒸煮三次,使之非常软烂,摊凉,其温度根据四季气候的不同来把握。之后投进麹汁里,仔细地搅拌,使之成为仿佛烂粥的糊状。等到开始发酵,就再蒸两斗米,依照前面的方法再投饭两斗。如果品尝起来味道似乎不像酒,先不要奇怪。等到又开始发酵,再蒸两斗米投进去。等到再发酵,再投三斗饭进去。当品温下降,依照之前的量再投饭一次,酒就酿成了。如果天气稍冷,就要适当保温。酒熟后三五天,瓮内上部会有澄清的酒液,先取出饮用,能祛除各种疾病,令人身轻体健,即使畅饮也不会对身体有什么伤害。这种酿法本来是从武陵桃源中得来的,长久服饮能够延年益寿,后来被《齐民要术》采择编录进去,现在的人即使传承这种酿法,但其玄妙之处却都失传了。这里举出的酿酒法大概是桃源中的真本。

现在估计是用煮米水浸泡麹末的办法会更好。每用一斗米酿酒,先取一合米加水煮,然后将其中的一升澄取清液,用来浸麹,等待发酵。一天之后,再蒸要投的饭并摊凉,把脚饭从瓮里取出来,与麹仔细拌和后,仍放回瓮里。每次投饭的过程都是这样,其中第三次、第五次投饭都要等发酵后隔一天再投。五次投饭之后,等到发酵完成,再过一两天,就可以进行压榨过滤——这样大多数的酒糟都化成酒了。如果酒味硬辣,就每造一斗酒蒸三升糯米,取一大勺麦麹和一大分神麹末与饭细细搅拌后盛进葛袋里,再收入酒瓶内,等酒味变得甜美后,把葛袋去掉。

但凡酿造各类酒时,北方气候寒冷,就等品温如人的体温时再投饭;南方气候暖热,必须品温非常低才好,不然的话酒就会酸败。更往北的地区造酒往往不能发酵,是因为那些地方太过寒冷。即使照料得发酵了,酒味也终究很差。

酒收进瓮后,用泥密封好瓮口,经历春暖之后,就自然变成一瓮美酒了。

真人变髭发方

糯米二斗。净簸择,不得令有杂米。

地黄〔1〕二斗。其地黄先净洗,候水脉尽,以竹刀切如豆颗大,勃堆叠二斗,不可犯铁器〔2〕。

母姜〔3〕四斤。生用。以新布巾揩之,去皮,须见肉,细切秤之。

法麹〔4〕二斤。若常麹四斤。捣为末。

右取糯米,以清水淘令净,一依常法炊之,良久,即不饙。入地黄、生姜相重炊,待熟,便置于盆中,孰搅如粥。候冷,即入麹末,置于通油瓷瓶、瓮中酝造,密泥头,更不得动。夏三十日,秋冬四十日。每饥即饮,常服尤妙。

【注释】

〔1〕地黄:此处为鲜地黄。

〔2〕不可犯铁器:《重修政和类证本草》卷六《地黄》条引《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发,男损荣,女损卫也。”

〔3〕母姜: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根茎。《本草纲目》卷二十六《生姜》条:“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姜,或作子姜,宿根谓之母姜也。”

〔4〕法麹:酿制法酒所用的酒麹。

【译文】

糯米二斗。簸过,挑净,不能有杂米。

地黄二斗。地黄先洗干净,等水控干,用竹刀切成豆粒般大小,堆积起二斗,不能沾染铁器。

母姜四斤。用生的。用新抹布擦拭干净后去掉皮,必须使肉露出来,细细地切碎后再上秤称。

法麹二斤。如果是普通麹用四斤。捣成细末。

将上述糯米用清水淘洗干净,按照普通方法蒸饭,蒸的时间长一些,就不再往米饭上浇热水了。加入地黄、生姜后重新蒸饭,待其蒸熟,就放入盆里,细细地搅成糊状。等冷却之后,便加入麹末,然后放进全釉的瓷瓶、瓮里酿造,泥好瓮口使之密闭,更不得随便移动。夏季酿造三十天,秋冬季节酿造四十天。每当饥饿的时候就可饮用,经常饮用则更好。

妙理法

白面不计多少。先净洗辣蓼,烂捣,以新布绞取汁。以新刷箒洒于面中,勿令太湿,但只踏得就为度。候踏实,每个以纸袋挂风中,一月后方可取。日中晒三日,然后收用。

【译文】

取些白面,不计算数量多少。先洗干净辣蓼,捣烂后用新布绞出汁液。再用新的刷帚蘸取辣蓼汁洒入面中,不要太湿,只要能够踏成麹坯就行。等踏踩坚实后,每块麹坯都用纸袋装起迎风悬挂,一个月后才可取下。在太阳底下曝晒三天,然后收起来使用。

时中法

每菉豆〔1〕一斗,拣净、水淘,候水清,浸一宿,蒸豆极烂,摊在案上,候冷。用白面〔2〕十五斤,辣蓼末一升。蓼曝干,捣为末。须旱地上生者,极辣。豆、面,大斗用大秤〔3〕,省斗用省秤〔4〕。将豆、面、辣蓼一处拌匀,入臼内捣,极相乳入。如干,入少蒸豆水,不可太干,不可太湿,如干麦饭〔5〕为度。用布包,踏成圆麹,中心留一眼,要索穿,以麦秆穰草罨一七日。先用穰草铺在地上,及用穰草系成束,排成间,起麹令悬空。取出,以索穿,当风悬挂,不可见日,一月方干。用时每斗用麹四两,须捣成末,焙干用。

【注释】

〔1〕菉豆:即绿豆phaseolus radiatus l.。

〔2〕白面:底本作“白麹”,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改。

〔3〕大斗用大秤:大斗,即“加斗”,北宋杭州一带使用的有加一斗、加四斗等不同容积。大秤,称量高于标准官秤,是主要在宋朝民间使用的一种秤制。

〔4〕省斗用省秤:省斗,宋代地方官府制定的一种容积不够足量标准的量器。有七升半斗、八十三合斗等不同容积。元方回《续古今考》卷十九:“东南斗有官斗,曰省斗。一斗,百合之七升半。”省秤,称量低于标准官秤的一种秤。元方回《续古今考》卷十九:“官司省秤十六两,计一百六十钱重。”

〔5〕干麦饭:麦仁蒸成的干饭。

【译文】

每一斗绿豆,择拣干净,用水淘洗,淘到水清,再浸泡一夜后,将豆蒸到非常烂,摊在案子上,待其冷却。另取十五斤白面,一升辣蓼末。辣蓼晒干,捣成末。必须是生长在旱地上的,这种非常辣。绿豆、白面,大斗用大秤称,省斗用省秤称。将绿豆、白面和辣蓼一起拌和均匀,放进臼内捣烂,直至相互融合。如果太干,加进少许蒸豆的水,总之不能太干,不能太湿,以接近干麦饭的程度为标准。用布包裹起来,踏踩成圆形麹坯,中间留出一个孔,以用来穿绳,再用麦秆、穰草掩盖存放七天。先把穰草铺在地上,再把穰草捆扎成束,排成间隔,使麹坯不直接接触地面。取出麹坯后,用绳子穿起迎风悬挂,不能见太阳,一个月才会晾干。用时每斗米用四两麹,必须捣成麹末,烘干之后使用。

冷泉酒法

每糯米五斗,先取五升淘净蒸饭。次将四斗五升米淘净,入瓮内。用梢箕〔1〕盛蒸饭五升,坐在生米上,入水五斗浸之。候浆酸饭浮,约一两日。取出,用麹五两拌和匀,先入瓮底。次取所浸米四斗五升,控干,蒸饭,软硬得所,摊令极冷。用麹末十五两,取浸浆,每斗米用五升拌,饭与麹令极匀,不令成块,按令面平,罨浮饭在底,不可搅拌。以麹少许糁面。用盆盖瓮口,纸封口缝两重,再用泥封纸缝,勿令透气。夏五日,春秋七八日。

【注释】

〔1〕梢箕:也作“筲箕”、“箕”,竹篾编成的勺形盛米器。元王祯《东鲁王氏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八《》:“南方用竹,北方用柳,皆漉米器,或盛饭。所以供造酒食,农家所先。”

【译文】

每五斗糯米,先取其中五升淘洗干净蒸成酒饭。再将剩馀的四斗五升米淘洗干净,放进瓮里。用梢箕盛蒸好的五升米饭,放在生米之上,加五斗水浸泡。等到米浆变酸、饭粒上浮时大约一两天后,将饭取出来,加入五两麹拌和均匀,并放在瓮底。再把浸泡好的四斗五升生米取出,控干水,蒸成软硬适宜的酒饭,摊到特别凉。然后加入麹末十五两,再取浸米的浆水,按照每斗米用五升的比例拌和,饭与麹要拌和得非常均匀,不能结块,入瓮后用手按压以使表面平整,把原来上浮的饭粒压盖在底部,不能搅拌。再把少许麹末撒在面上。之后用盆盖住瓮口,又用两层纸封住口缝,再用泥封住纸的缝隙,不能透气。夏季五天,春秋季七八天就酿好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