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贞观政要译注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本篇导读

自古以来,国君王侯能保全自己的,为数很少。他们自幼富贵,不知稼穑艰难,骄傲懒惰,贪图享受,以致违法乱纪,不免自取灭亡。太宗总结历史的教训,对子弟严加教导和训戒,力图使他们自守分际,谨慎修身,以期常保富贵。他认识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的深刻道理。他考察了前代的历史教训,认为凡是拥有一方土地的诸侯,其兴盛必定是由于积善,其败亡必定是由于积恶。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求诸王戒骄奢、知礼度,因此太宗对他们的严格约束不失为防微杜渐的明智之举。

贞观七年,上谓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曰1:『卿等辅导太子,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2。朕年十八,犹在人间3,百姓艰难,无不谙练4。及居帝位,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况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乎?且人主安危所系,不可辄为骄纵5。但出敕云「有谏者即斩」,必知天下士庶无敢更发直言。故克己励精,容纳谏诤,卿等常须以此意共其谈说。每见有不是事,宜极言切谏,令有所补益也。』

1 于志宁:唐京兆高陵(今属陕西)人。字仲谧。贞观三年任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曾上《谏苑》二十卷劝谏太子。

2 利害事:指生活困苦的情况。

3 人间:即民间。“民”作“人”,避唐太宗讳。

4 谙练:熟悉。

5 辄:专擅,倚恃妄为。

译文

贞观七年,太宗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杜正伦说:“你们辅导太子,应该经常给他讲百姓中生活困苦的事情。我十八岁还在民间,百姓的艰难困苦,没有不熟悉的。到了登上帝位,每逢考虑处理事情,有时还有错误疏漏的地方,得到别人直言劝谏,才能够领悟。如果没有忠心规谏的人劝说,怎能做出好事?何况太子在深宫中成长,百姓的艰难,都不能听到见到呢?而且国君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人,不能仗势骄淫放纵。只要下诏令说‘规谏的人要杀头’,就必然知道天下的百姓和读书人不敢再说真话了。所以,要克制自己的私欲,振奋精神,容许采纳直言规劝,你们应该经常拿这个道理和太子谈论。每当见到有不对的事情,应该极力规劝,使他得到帮助。”

赏析与点评

“犹在人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太宗指出自己十八岁之时,依然在民间生活,所以深切体会、了解到百姓的疾苦与需要。正由于太宗早年的历练,为后来太宗“以民为本”思想的提出,积累了经验,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做出铺垫。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1,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2,皆出人力,不夺其时3,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4,可以自鉴。」』

1 胎教:一种对胎儿施行教育的方法。孕妇谨言慎行,心情舒畅,给胎儿以良好影响,谓之“胎教”。传说周文王的母亲怀孕的时候,眼睛不看邪恶的东西,耳朵不听不健康的音乐,嘴里不说恶语脏话。她晚上就命乐官朗诵诗歌及演奏高雅的音乐给她听,因此周文王一生下来就很聪明。

2 稼穑(sè):谓农事。稼,耕种。穑,收获。

3 不夺其时:指征集劳役不占用农事季节。

4 傅说所言:事载《尚书·商书》。商王武丁的辅佐大臣傅说对他说:“惟木从绳则正,后(帝)从谏则圣。”

译文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古时候曾有胎教世子的传说,我却没有时间考虑这事。但最近自册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谕。见他对着饭菜准备吃饭时,我便问他:‘你知道饭是怎样来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说:‘凡是种庄稼的农事都很艰难辛苦,全靠农民出力,不要违背农业时令,才常有这样的饭吃。’看到他骑马,又问他:‘你对马了解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说:‘马能够代替人做许多劳苦的工作,要让它按时休息,不耗尽它的气力,这样就可以常有马骑。’看到他乘船,又问他:‘你对船了解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船好比是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载船,也能掀翻船。你不久将做君主了,对这个道理怎能不感到畏惧呢?’看到他靠在弯曲的树下休息,又问他:‘你对这棵树了解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树虽然长得弯曲,但用墨绳校正就可加工成平正的木材。做君主的虽然有时德行不高,但只要能够接纳规谏,也会成为圣明之君。这是傅说讲的道理,可以对照自己作为鉴戒。’”

赏析与点评

“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所谓“谁知盘中物,粒粒皆辛苦”,农作物的收成,是农民的血汗成果。所以,古代天子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常有“劝农”之举。国家政策的推行,亦会配合农闲之时,好让农民完成农事之后,才报效朝廷,即所谓“不夺农时”,这样才能保证“常有此饭”。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中魏征曰:『自古侯王能自保全者甚少,皆由生长富贵,好尚骄逸,多不解亲君子远小人故尔。朕所有子弟,欲使见前言往行,冀其以为规范。』因命征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名为《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以赐诸王。其序曰:『观夫膺期受命1,握图御宇2,咸建懿亲3,藩屏王室,布在方策4,可得而言……凡为藩为翰5,有国有家者,其兴也必由于积善,其亡也皆在于积恶。故知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然则祸福无门,吉凶由己,惟人所召,岂徒言哉!今录自古诸王行事得失,分其善恶,各为一篇,名曰《诸王善恶录》,欲使见善思齐,足以扬名不朽;闻恶能改,庶得免乎大过。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兴亡是系,可不勉欤?』太宗览而称善,谓诸王曰:『此宜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

1 膺期受命:受命登基。膺期,承受期运。指受天命为帝王。

2 握图御宇:掌握版图,治理天下。

3 懿亲:至亲。特指皇室宗亲、外戚。

4 方策:同“方册”,典籍。

5 藩:篱笆,藩篱。这里指封建王朝的属国或属地。翰:通“干”,草木的茎秆。这里引申为骨干,指受分封、保国家的王子或皇室宗族。

译文

贞观七年,太宗对侍中魏征说:“自古以来的王侯,能够自我保全的很少,都是因为生长在富贵的环境中,喜欢骄奢淫逸,多数人不懂得亲近君子、远离小人的缘故。我想让所有的子弟都能知道前代王侯的言行,希望他们以此作为行为的规范。”于是命令魏征辑录自古以来帝王子弟的成败事迹,取名为《诸王善恶录》,分别赐给诸王。此书的序言说:“历来受命登基的帝王,掌握版图,治理天下,都分封自己的皇室宗亲、外戚做诸侯,让他们做王室的屏藩,这都记载在史册中,历历可考……凡是拥有一方土地的诸侯,有国有家的,其兴盛必定是由于积善,其败亡必定是由于积恶。由此可知,不积善不足以成就功名,不积恶不至于败国亡身。然而祸福不是注定的,吉凶全在于自己,由人招致,这难道是空话!现辑录自古以来诸王行事得失的事例,把善恶分为两类,各为一篇,取名为《诸王善恶录》,希望能够使太子诸王效法美善的德行,得以扬名不朽;闻恶能改,避免犯下大错。从善就一定会受到赞誉,改过就会无灾。这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事,怎能不以此自勉呢?”太宗阅读后称好,对诸王说:“这应当放在你们座右,用作立身的原则。”

赏析与点评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庄子云“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人们行善之时,哪会想到赚取名声,否则就失去行善的意义;人们作恶之时,也不会想到刑罚的苦果,否则便不会做坏事。然而民间智慧则认为,不积善不足以成就功名,不积恶不至于败国亡身。前者,放任自然;后者,积极进取。两者各有胜长,或可相互补充。

贞观十年,太宗谓荆王元景、汉王元昌、吴王恪、魏王泰等曰1:『自汉已来,帝弟帝子,受茅土、居荣贵者甚众,惟东平及河间王最有令名2,得保其禄位。如楚王玮之徒3,覆亡非一,并为生长富贵,好自骄逸所致。汝等鉴诫,宜熟思之。拣择贤才,为汝师友,须受其谏诤,勿得自专。我闻以德服物,信非虚说。比尝梦中见一人云虞、舜,我不觉竦然敬异,岂不为仰其德也?向若梦见桀、纣,必应斫之4。桀、纣虽是天子,今若相唤作桀、纣,人必大怒。颜回、闵子骞、郭林宗、黄叔度虽是布衣5,今若相称赞,道类此四贤,必当大喜。故知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荣贵。汝等位列藩王,家食实封,更能克修德行,岂不具美也?且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纵欲肆情,自陷刑戮。』

1 荆王元景:指太宗弟李元景(?至六五三),唐高祖李渊第六子。武德三年(六二〇)封为赵王。汉王元昌:即李元昌,唐高祖庶七子,武德三年封鲁王,贞观十年封汉王。

2 东平:即东汉东平王刘苍。刘苍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儿子,建武十五年(三十九)封东平公,十七年(四十一)晋爵为王。刘苍博学多才,东汉明帝刘庄对他很器重,每次外出巡视,都把京城交给他管理。刘苍虽然地位很高,却毫无骄奢淫逸的贵族习气,而且很关心百姓的生活,为东汉初年的太平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河间王:即西汉河间王刘德,汉景帝的儿子,武帝异母兄。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他喜好儒学,不曾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旋涡,他将毕生精力投入于收集及整理中国古籍,一时之间刘德贤名传遍天下。后刘德遭武帝猜疑,终忧悒成疾而死。汉武帝念其功劳,遂赐谥为“献王”。

3 楚王玮:指西晋楚王司马玮,字彦度。晋武帝第五子。初封始平王,后徙封于楚,都督荆州诸军事。武帝死,入朝为卫将军,与贾后合谋除杨骏。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司马玮又与贾后合计捕杀汝南王司马亮。贾皇后恶亮又忌玮,于是使惠帝为诏,言楚王矫诏害亮,且欲诛朝臣,图谋不轨,司马玮被下廷尉,遂斩之。

4 斫(zhuó):砍杀。

5 郭林宗:即东汉郭泰(一二八至一六九),字林宗,太原郡介休(今山西介休)人。郭泰素有大志,就读于成皋屈伯彦门下。三年之后,竟博通“三坟五典”。有弟子千人,名震京师,士林以为典范。黄叔度:名宪,字叔度。东汉汝南慎阳(今河南正阳)人。叔度家世代贫居,自幼苦读经书,遂成饱学之士。他德才非凡,为天下名士所敬服。

译文

贞观十年,太宗对荆王李元景、汉王李元昌、吴王李恪、魏王李泰等人说:“自汉朝以来,皇帝的兄弟和儿子受封王爵、享受荣华富贵的人非常多,只有汉朝的东平王、河间王名声最好,能保守自己的俸禄和地位。像晋朝的楚王司马玮之类,国灭身亡的不止一例,都是因为生长在富贵当中,喜好骄纵淫逸所造成的。你们应该以此作为鉴戒,好好想一想。选择贤良的人做你们的师傅和朋友,你们必须接受他们的谏诤,不得自以为是、独断专行。我听说以德服人,确实不是虚妄的说法。最近我曾梦见一个人,他自称是虞舜,便不禁对他肃然起敬,这难道不是因为崇慕他的德行吗?如果当时梦见的是桀、纣,我一定会拿刀去砍他们。桀、纣虽然是天子,现在如果将某人称作桀、纣,此人必定会大怒。颜回、闵子骞、郭林宗、黄叔度虽然都是普通百姓,现在如果称赞某人与这四位贤人相似,此人必定会非常高兴。由此可知人立身处世,最可贵的是德行,何必要讲荣华富贵。你们位列藩王,衣食有封地食邑做保障,要是能勤修德行,岂不是更完善了吗?况且君子和小人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做善事就是君子,做恶事就是小人。你们应当自己克制私欲,刻苦自励,使人每天都能听到你们的善事,不要放纵情欲,使自己陷入刑罚之中。”

赏析与点评

“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荣贵。”——人立身处世,最重要、最可贵的是对道德行为的修养,而无必要斤斤计较于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追求。故而儒家亦以“立德”为人生的终极理想。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