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诸葛亮

第四章 赤壁成功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汉建安十二年,曹操北伐乌丸。先主说表袭许都,表不能用,事后始悔之,谓先主曰:“不用君言,故为失此大会。”先主曰:“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于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表卒,子琮代立,操引兵南下,琮遣使请降。时先主屯樊城,琮不敢告。久之,先主乃觉,遣所亲问琮。琮命宋忠来报,详告其事。先主乃大惊骇,谓忠曰:“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引刀向忠曰:“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侯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操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曹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武侯、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斜趣汉津,适遇羽船,得济沔。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亦率众万余人来会,俱奔夏口。

操下荆州,志在得先主,其锋不可当。先主以孤军保夏口,情势岌岌。侯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先主相结。遇于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于是侯与肃共诣权。

侯既见权,乃说之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命,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侯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冑,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侯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努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必矣。操军破,则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侯诣先主,并力拒曹操。

时操军屯于赤壁,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操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投操,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操军吏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着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赩(音肸,大赤也)烂。烟炎涨天,烧尽北船,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延及岸边营砦。先主与瑜等,率轻骑锐军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操败退,留曹仁等守江陵,径自北归。先主遂收江南,以侯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批评】

当阳之受败,东吴之奉使,皆武侯第一次盘根错节之试验也。至赤壁一胜,而三分之局定矣。特怪旧史氏叙赤壁战事,不见于侯传,而见于周瑜传,一若其功之不属于侯者。而岂知收霜回电之手段,发踪指示之指挥,固不在吴而在侯。方曹操之下荆州,降刘琮,顺流而东也,舳舻百里,旌旗蔽天,已令吴人胆落矣。操又遣一志得意满之书于权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得之,以示其下,莫不响震失色,多劝权降者。所主张不降者,独周瑜、鲁肃寥寥数子耳。设侯不于此时运其良平之策,说以苏张之口,则安知孙权之不为刘琮、江东之不为荆州也哉?

旧史氏以武侯劝先主袭刘琮为非,此经生迂论也。当时刘表身亡,长江无主,是取荆州于曹操,而非取荆州于刘表也。且先主不欲成大事则已,先主而欲成大事,则舍荆州外,更有何处为立足之地乎?隆中之对,已明言之。先主不用其谋,侯亦不复强者。此时操以迅雷不及之势,虎视荆州。先主、刘琦之兵,不满二万,仓猝成军,兼支两大胜负之数,安能预必?万一复为当阳之续,孑身投吴,吴人缚而献诸操,则大事去矣。以豫州之弱,而侯犹能挟之自重,以动孙权之听,使之折而入我者,有江夏百里之地故也。设并此而无之,作穷鸟之投入,空言虽美,岂足成事?此外交之所以必有后盾也。

武侯受命于败军之际,而能转危为安,其后长驰北伐,而无内顾之忧,皆得外交之用也。昔范蠡之相越也,取远交近攻之策,而越以霸。武侯之相蜀也,取近交远攻之策,而蜀以兴。文无定法,惟其当而已矣。

先主对刘表曰:“事会之来,岂有终极?若能应之于后,则可勿悔之于前。”此我少年之万金良言也。孔子取狂者而不取狷者,为狂者抱积极之进取主义故。进取之事,岂无艰阻?狷者预虑其事之有所阻,不肯枉抛心力,而蠖居以自守。使人人效彼,则世界安得有冒险家,人类安得有进化史?从来大英雄欲成大业,虽遭千万劫之失败,而其气不衰,其志不回,终必有告成之日。庸人则不然,一次失败便不敢为第二次之试验矣。刘表拥全盛之荆州而败,先主一无凭借而成,成败之机,观此可知。

英国历史中有一事,足以证明鄙说者。译之如下:

苏格兰当柏鲁思王在位时,国内多故,英人思乘其弊,一举下之。苏格兰六战六败,兵尽援绝,亡在旦夕。柏鲁思忧思无策,遁入荒山。山中不见一人,居无屋,食无粮,夜色沉沉,天又大雨,一时感慨无聊,悲愤欲绝。见一蜘蛛,在其头上结网,风动枝摇,弱丝易断。旧者断,新者续,如是凡六次而终不成,柏鲁思伤之。然蜘蛛终不以累次之失败,而自绝于天,则更试其第七次之运动。柏鲁思视其一顾一却,凄凉之感以忘,私心为之希冀曰:“庶几其成功乎?”而果也,精神所至,阻力尽消,烈风骤雨,不能毁一发之丝,而网以成。柏鲁思乃奋然起曰:“我亦愿为最后之决战。”觅路而归,即以蜘蛛之事,通告国中。因苏人累败之余,兵气不扬,藉此以激之也。于是流亡皆集,英人累胜而骄,苏人皆怀死志,遂大胜之。

战争者,人类最大之戏剧也。故西国史家重之,震古烁今之大战事,史家记载,往往多至数十万言,虽千百年后读之,犹如身亲其境。赤壁之战,是吾国历史上何等大事。而旧史氏乃以数百言了之,后之人而欲见先民之精神于散阙之史乘,其亦难矣。

东汉建安十二年,曹操率兵北上攻打乌丸。刘备劝说刘表偷袭许都,刘表不听,等到曹操从乌丸王踏顿大本营柳城班师时,刘表才后悔,对刘备说:“都怪我不听你的劝,才错失了这大好机会。”刘备说:“如今天下分裂,战事很多,恨不能天天都会打仗,以后还有很多机会的,哪会这么快就结束呢?如果今后能够快速反应,这一次就不必遗憾了。”刘表死后,他的儿子刘琮继承了他的位置。曹操领兵南下,刘琮派使者去投降。这时刘备正驻军在樊城,而刘琮没有告诉他。过了一段时间,刘备有所察觉,派亲信追问刘琮。刘琮派宋忠来报告事情的详细经过。刘备十分惊骇,对宋忠说道:“你们这些人做出这等事,竟然都不早点告诉我,如今大祸临头了才告诉我,不是也太过分了吗?”于是将刀架到宋忠的脖子上,说道:“今天,砍了你的人头都解不了我心中的恨意,同时我也以受刘景升托付而杀你等为耻。”诸葛亮劝说刘备攻打刘琮,这样就可以占有荆州。刘备说:“刘表临死时托孤给我,违背信义这种事,是我不能做的。”刘踪的下属及许多荆州人士多归附了刘备,等到当阳县时,追随他的人就达十多万,粮草物资装了几千车,每天只能行进十几里,于是他另外派关羽率几百艘船从水路行进,约定在江陵会合。有人劝先主:“应当全速前进去保江陵,现在虽说人众甚多,但能作战者很少,如果曹操的大军追上,我们怎么抵抗呢?”先主说:“成就大业以取得天下人心为本,现在人们主动归随我们,我怎可忍心抛下他们而去?”

曹操知道江陵有军备,怕刘备先占据,就放下辎重,轻军简骑到达襄阳。听说刘备已经过去了,他亲率五千精锐骑兵急速追击,一昼夜行进三百余里,到当阳县长坂时即追上先主。先主丢下妻子儿女,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乘马前奔,抄近路奔赴汉津,恰好与关羽的船队相逢,故得以渡过沔水。半道又相遇到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率的万余人马,于是大家一道奔赴夏口。

曹操攻打荆州,志在攻打刘备,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刘备孤军奋战保全夏口,情势十分危急。武侯说:“情况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权将军求援。”当时孙权驻军在柴桑,正观望曹操和刘备双方交战的情况。于是他派遣鲁肃来吊唁刘表的两个儿子,并命令与刘备结交。双方在当阳相遇,鲁肃说明孙权的来意,谈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来见孙权。

武侯见到孙权后,游说他说:“现在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占据了江东刘豫州在汉南招兵马,也能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于是攻破荆州,威势震动天下。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遁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绝裂;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称臣呢?现在将军假托服从的名义,而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大祸没几天就要临头了!”孙权说:“假若如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向曹操投降呢?”武侯说:“田横,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众人敬仰、倾慕他,就像水归大海一样。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怎能再居于别人之下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受人控制,我已经拿定主意了!除了刘豫州就没人能够抵挡曹操了。可是刘豫州在刚打完败仗之后,怎能抵抗得住这个大难呢?”

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刘琦收拢江夏的战士也不下于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听说追逐刘豫州,轻装骑兵一日一夜跑三百多里,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说‘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况且北方的士兵,不习惯在水上作战,还有,荆州的民众所以归附曹操,是被武力的威势所逼,不是发自内心的顺服。现在将军果真能派猛将统领几万大军,与刘豫州协同规划、共同努力,攻破曹操的军队是必然的。曹操的军队被打败,势必退回到北方。这样,荆州、吴国的势力就会强大,三国分立的形势就会出现。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孙权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派遣周瑜、程普、鲁肃等率领三万水军,跟随武侯拜会刘备,一起抗拒曹操。

当时曹操驻军在赤壁,很多军士已经患了疾病。初次交战,曹操败退,驻扎在江北。周瑜的军队停在江南与曹操对峙,周瑜的部将黄盖说:“现在敌多我少,很难与他们持久对峙。曹操的军队正好把战船连接起来,首尾相接,可用火攻来打退他们。”于是调拨十只大小战船,装满干苇和枯柴,在里面灌上油,外面用帷帐包裹,上面树起旗帜,先送信给曹操,假称要投降,接着预备好轻快小船,系在战船的尾部,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曹操军中官员都伸长脖子看,指指点点地说黄盖来投降。黄盖放开大船,同时点起火。这时东南风来势很急,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到江中挂起船帆,举起火把让各位校尉命令士兵一齐大喊:“来投降了!”曹操军中的将领、士兵都走出营房站在那里观看。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各船同时点起火来,火势很旺,风势很猛,船只往来像箭一样。霎时间,烟火满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并蔓延到岸上营寨。刘备、周瑜等率领着轻装的精兵跟在他们后面,擂鼓震天,曹军彻底溃散了。曹操大败,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把守江陵,自己率领其余的军队退回北方。这样,刘备收复了江南,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评论】

当阳战败,奉命出使东吴,都是武侯第一次处理如此繁难复杂事情的试验。直到赤壁之战的胜利,三分天下已经成为定局。令人奇怪的是以前史官记录赤壁之战的战事,没有记载到武侯列传,而是写到了周瑜传中,好像这份功劳不属于武侯似的。他们不知道收霜回电的手段,幕后的操纵指挥,不是东吴而是武侯。当时曹操南下荆州,刘琮投降,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百里,旌旗遮蔽天空,已经让吴军害怕了。曹操又派人送来一封得意洋洋的信,说:“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现在训练了水军八十万之多,正要同将军在东吴一起打猎。”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像是听到巨响而失去常态的,大多数臣子都劝孙权向曹操投降。主张不投降的,只有周瑜、鲁肃很少的几个而已。假如诸葛亮不在这个时候运用像张良、陈平的好计策,发挥像苏秦、张仪的好口才,怎么知道孙权不会步入刘琮的后尘,江东又不会沦为下一个荆州呢?

以前的史官认为诸葛亮劝刘备袭击刘琮是不对的,这是他们的言行、见解太过陈旧,不合时宜。当时刘表已经死了,长江一带没有领导者,是在曹操手中夺取荆州,而不是在刘表手中夺取荆州。况且刘备不想成就一翻大事业也就罢了,如果他想要成就一翻大事业,放弃了荆州,又哪里有更好的地方可以立足呢?当诸葛亮与刘备在隆中对话时,这种设想就已经表明了。刘备不用这个方法,武侯也不加以强求。这时曹操来势迅猛,贪婪而凶狠地盯着荆州。刘备、刘琦的军队,不到两万人,急急忙忙地组成军队,加上两次胜败的次数,怎么能预料得到结果呢?万一重蹈当阳战败的覆辙,只身一人去投奔东吴,东吴再将他绑起来献给曹操,那时就大势已去,为时已晚。以刘备那么弱小的力量,诸葛亮都能依靠他的智谋,说服孙权,使他转身投入到自己的阵营之中,无非是因为依靠着江夏百里之地。假设没有后备,身处困境如同无处栖身的鸟儿,说空话大话虽好听,但也是不能成事的。这也是为什么做外交必须有强大后盾的缘故。

武侯在败军之时接到命令,而且能化险为夷,后来又一直主张北伐,而国内没有忧患,都是外交的作用啊。以前范蠡当越国丞相,采取结交距离远的国家,而进攻离自己较近的国家的方法,而使越国称霸。武侯为蜀国的丞相,采取的是结交邻近国家,而进攻距离自己较远的国家,使蜀国得以兴盛。治国方略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模式,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了。

先主刘备对刘表说:“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哪里会这么快就结束的?如果今后能够快速反应,这一次也不必遗憾了。”这是对我们年轻人非常宝贵的劝告和教诲啊。孔子赞同敢作敢为而不赞同拘谨保守的人,是因为敢作敢为的人有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而积极向上的事情,哪里不会有艰难和阻碍呢?拘谨保守的人,事先考虑到会遇到很多困难,就不想枉费心血,蜷缩起来以求自保。每个人都效仿这样的话,这个世界上哪里还有什么冒险家,人类又哪里会有进化史。自古以来,大英雄们想要成就一翻大事业,虽然遭遇千万次的劫难和失败,气势不减,坚持不懈,终有大功告成的一天。平庸的人却不会,有了一次失败的经历后就不敢再尝试第二次了。刘表拥有整个荆州还是失败了,而刘备什么都没有却成功了,成功失败的关键从这里可以看出。

英国历史上有一件事,足以证明这种说法。翻译过来故事如下:

苏格兰的柏鲁思王在位时,国内多变故,英国人想着趁机一举将苏格兰攻克。苏格兰六战六败,士兵都快打完了,也没有了后援,眼见着就要灭亡了。柏鲁思十分忧虑,却又苦无对策,就逃避到荒山野岭。山里见不到一个人,没有房子住,没有东西吃,天色越来越暗,天又下起了大雨,柏鲁思一时间心中感触不已,痛苦到不想活了。突然他看到一只蜘蛛,在自己头顶上方结网。树枝随着风摇动,残弱的细丝特别容易断。原来的断了,新的又连接起来,如此反复了六次还是没有成功。柏鲁斯很为之感伤,然而蜘蛛却不因为多次的失败而放弃,依然进行第七次尝试。柏鲁思见到蜘蛛这样一来一回,自己内心的悲凉之情便忘记了,私下里多了几分希望,说:“差不多快成功了吧?”果然,坚持的精神所到,阻力自动消失,狂风暴雨都不能毁掉蜘蛛的一根丝线,最后终于结成了网。柏鲁思振奋精神起身说道:“我也愿意进行最后的决战。”于是找到下山的路回去,将蜘蛛结网的事情向全国通告。因为苏格兰人多次失败,士气低迷,柏鲁思借这件事鼓励国民。于是流亡在外的人们都集结起来,英国人多次连续的胜利后变得骄傲了,而苏格兰人都抱着必死之心参加战斗,于是苏格兰大胜。

战争,是人类最大的戏剧。因此西方国家的史学家们十分重视,功绩显赫的大战事,史学家的记载,往往多达好几十万字,即使在千百年之后读到,却仍然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赤壁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件大事啊!然而以前的史官竟然就用几百个字草草了事,让我们这些后人想在零散的史书中一睹祖先的风彩,也是难啊!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