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玄奘

第六章 高昌王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玄奘初行,尚有惠威所遣之两弟子相伴,后既遣去;又遇胡人,未至五烽,彼胡又去。孑然一身,回翔沙漠,此岂足令玄奘败兴?适以坚其自立之志耳。凡事求诸己,他人安足恃耶!

径八十余里,见第一烽。恐候者见,乃隐伏沙沟,至夜方发。到烽西,见水下饮,盥手讫,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飒来,几中于膝。须臾更一箭来,知为候者所见,乃大言曰:“我是僧,从京师来。汝莫射我。”即牵马向烽。烽上人亦开门而出,将入见校尉王祥。问知其意,乃曰:“西路艰难,汝终不达。今亦不罪,送汝回敦煌去。”玄奘不从。校尉嘉其志,资以清水面饼,指以径向第四烽而去。

玄奘夜到第四烽,恐为留难,欲默取水而过。至水未下间,飞箭已至,即急趋至烽官许。烽官欢喜留宿,更施大皮囊及马麦相送。独行百余里,失道,觅泉不得,所携饮料,失手覆之。千里之资,一朝斯罄,沙路盘回,不知所趣。乃欲东归,还第四烽,行十余里,自念:“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于是旋辔,向西北而进。

此时四顾茫然,人马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中。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马亦能起。行经数里,忽见青草甘泉,人马俱得苏息。更经两日,方出流沙,到伊吾矣。

时高昌王(高昌故址,在今吐鲁番西二十里雅尔湖滨)

曲文泰闻伊吾到有汉僧,即日发使,敕伊吾王送来高昌。高昌建国于元魏之中叶,虽僻在西垂,亦是汉族,故闻汉僧而慕之。玄奘行经六日,至高昌界白力城(今广安城地)。时日已暮,王与侍人前后列烛,自出宫迎入后院,坐一重阁宝帐中,拜问甚厚。王云:“碛路艰阻,师能独来,甚为奇也。”又云:“寡人与先王游大国,从隋帝历东西二京,及燕代汾晋之间,多见名僧,心无所慕。自承法师名,身心欢喜。拟师至止,受弟子供养,伏愿察纳微心,不以西游为念。”玄奘固辞。

高昌王乃动色攘袂大言曰:“吾有异涂处师,师安能去?必定相留,或送还国,请自思之。”玄奘呜咽,不复能言。王亦不纳,更使增加供养,每日进食,王躬捧盘。玄奘既被停留,违阻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于是端坐,水浆不入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深生愧悔,乃谢云:“任尔西行,乞垂早食。”玄奘恐其不实,要王指日为言。王从之,并约为昆弟。

玄奘之行初为高昌王所阻,其后乃大得高昌王之助。不有此遇,恐玄奘之志终不能成,亦其至诚,有以感之也。高昌王即许放行,则为度沙弥四人,以充给侍,制服三十具。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袜等各数事,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遣殿中侍御史欢信,送至叶护可汗衙,又作二十四封书,通屈支等二十四国。每一封书,附大绫一匹为信。又以绫绢五百匹,果味两车,献叶护可汗,并书称法师者,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罗门国,顾可汗怜师如怜奴,仍请敕以西诸国,给邬落马(邬落,一作乌落,今云乌拉,即驿马也),递送出境。

【批评】

高昌王本马氏,魏太和间,其王马儒为国人所杀,推长史曲嘉为王,是为麹氏有国之始。文泰嗣位于唐武德,初年号延寿。贞观十三年,以文泰遏绝西域朝贡,复兴突厥、击伊吾、破焉耆,下书切责,征文泰入朝,又称疾不至。唐发兵讨之,文泰忧懼而卒,国降,以其地为西州。文泰之遣发玄奘,令充二十年往还之资。谁知其国运与寿命,皆不及待也。悲夫!

玄奘谢高昌王启曰:奘闻江海遐深,济之者必凭舟楫;群生滞惑,导之者实假圣言。是以如来运一子之大悲,生兹秽土;镜三明之慧日,朗此幽昏。慈云荫有顶之天,法雨润三千之界,利安已讫,舍应归真。遗教东流六百余祀,腾、会振辉于吴洛,谶、什钟美于秦凉,不坠玄风,咸匡圣业。但远人来译,音训不同;去圣时遥,义类差舛。遂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纷纭,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玄奘宿因有庆,早预缁门,负笈从师,年将二纪。名贤胜友,备悉咨询,大小乘宗,略得披览,未尝不执卷踌躇,捧经侘杰。望给国而歧足,想鹫岭而载怀,愿一拜临,启伸宿惑。然知寸管不可窥天,小蠡难为酌海,但不能弃此微诚。是以束装取路,经途荏苒,遂到伊吾。伏惟大王禀天地之淳和,资二仪之淑气,垂衣作王,子育苍生。东抵大国之风,西抚百戎之俗。楼兰月氏之地,车师狼望之乡,并被深仁,俱沾厚德。加以钦贤爱士,好善流慈,尤矜远来,曲令引接。既而至止,渥惠愈深,赐以话言,阐扬法义。又蒙降结娣季之缘,敦奖友于之念,并遗书西域二十余蕃,煦饰殷勤,令递饯送。又愍西游茕独,雪路凄寒,爰下明敕,度沙弥四人,以为侍伴。法服绵帽,裘毯靴袜五十余事,及绫绢金钱等,令充二十年往还之资。伏对惊惭,不知起处。决交河之水,比泽非多;举葱岭之山,方恩岂重。悬度凌溪之险,不复为扰;天梯道树之乡,瞻礼非晚。倘蒙允遂,则遂之力焉,王之恩也。然后展谒众师,禀承正法,归还翻译,广布未闻。剪邪见之稠林,绝异端之穿凿,补像化之遗阙,定玄门之指南。庶此微功,用答殊泽。又前途既远,不获久留。明日辞违,预增悽断。不任铭荷,谨启谢闻。

高昌国别有文字,状如今蒙古文,亦一字一音。明初十国译语中别有高昌一种,当日曲王作书与叶护可汗,想即用此体也。

玄奘刚开始上路的时候,尚且有惠威派的两个弟子作伴,后来都打发走了;又遇到一位胡人,还没到五烽,那胡人又走了。孤身一人,徘徊沙漠,这又怎么能打击玄奘的信心呢?这些困难只不过更坚定了他的志向而已。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别人怎么能够依赖呢?

走了大约八十里,看见了第一烽。玄奘怕被守卫发现,就趴在沙沟里,等到晚上才出发。到了烽西面,看见有水,他下马饮水,刚洗完手,想要拿出皮囊装水,一支箭射来,几乎射中膝盖。过了一会儿又射来一箭。玄奘知道被人发现了,就大声说:“我是僧人,从长安来的,请不要射我。”就牵着马向烽炲走去。守卫也打开门出来,带着他去见校尉王祥。王祥问明他的目的,就说:“西行之路非常艰难,你一定不会成功的。现在我也不治你的罪,只把你送回敦煌去。”玄奘没有听从。校尉被他的志气感动,资助给他水和粮食,并给他指了去往第四烽的路。

玄奘晚上到了第四烽,怕被人为难,想要悄悄地取了水过去。他到了水边还没下马,飞箭就射过来了,立即赶到烽官那里。烽官很高兴地留他住宿,又送给他大皮囊和马粮。玄奘继续出发,独自走了一百多里,迷路了,找不到泉水,带的水不小心打翻了。本来能支撑千里,谁知道一会儿就没了。沙漠之中道路漫漫,不知道走到了哪里。玄奘就想往回走,回到第四烽去。走了十多里,他在心中自语:“我之前发愿,如果不到天竺,不会往东走一步。现在怎么会这样呢?宁可在西行路上死,也不能在东归路上生。”于是拨转马头,向西北方向走去。

这时候玄奘环顾四周,一片茫然,人和马都水粮断绝。沙漠中夜晚常有鬼火,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白天则是大风吹着流沙,飞散着像阵雨一般。这样的情形,玄奘并不害怕,只是苦于没有水,焦渴异常,无法前行。五天四夜,他没有喝过一滴水,口腹中干得发燋了,几乎丧命,再也不能往前走了,于是就趴在沙中。到了第五天夜里,忽然有凉风拂在身上,像沐浴在冷水中一样畅快。玄奘感到眼睛明亮,马也能够站起来了。一人一马走了几里,忽然看见一片青草甘泉,人和马都得以恢复了体力。又走了两天,才走出流沙,到达伊吾境内。

那时高昌王(高昌旧址在现在吐鲁番西面二十里的雅尔湖滨)曲文泰听说伊吾来了一位汉僧,当天便派出使者,让伊吾王送汉僧来高昌。高昌在北魏中叶建国,虽然地处西陲,也还是汉族,所以听说来了汉僧就非常钦慕。玄奘走了六天,到达高昌境内白力城(现在广安城)。那时候天已经黑了,高昌王和侍卫点燃蜡烛,把玄奘从宫外迎进后院,请他坐在高阁华丽的帐幕中,对他礼敬有加。高昌王说:“砂石之路异常艰难,法师能一个人过来,令人惊奇啊。”又说:“我曾经和先王到中国去,跟着隋朝皇帝游历了洛阳、长安,以及河北、太原一带,见到很多高僧,心中却没有钦慕之情。自从听到法师您的名号,我就身心欢喜。我打算请您到这里停下,接受我的供养,请您体察我的这点心意,不要再往西方去了。”玄奘坚决推辞。

高昌王于是生气地捋起袖子大喊:“我这里有两条路供您选择,您怎么能离开呢?要么您留下来,要不就送您回国,请您自己考虑一下。”玄奘流着泪说不出话来。高昌王还是不听,只令增加供养,每天进斋的时候,高昌王亲自捧盘,殷勤劝食。玄奘被迫停留,违背了自己的志向,于是发誓绝食,来感化高昌王。于是玄奘端坐一处,三天不吃不喝。到了第四天,高昌王深感惭愧,向玄奘谢罪:“任凭您去西方,只求您早点吃东西。”玄奘怕他说谎,要高昌王指着太阳发誓。高昌王答应了他,并且跟他结为兄弟。

玄奘的行程最初被高昌王阻挠,后来又得到高昌王的大力相助。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恐怕玄奘的理想终究不能实现,也是因为他的挚诚之心,感化他人的缘故。高昌王答应了放玄奘西行,便为他剃度了四个沙弥,来侍奉他,同时做了三十件衣服。因为西域比较寒冷,高昌王又命人制作了面巾、手套、靴袜等各类东西,赠送一百两黄金,三万银钱,五百匹绫、绢等,三十匹马,二十五个劳力。高昌王还派遣殿中侍御史欢信,把玄奘一行人送到叶护可汗衙,又写了二十四封书信,给屈支等二十四个国家。每封书信都附上一匹大绫作为信物。他又把五百匹绫绢、两车果品献给叶护可汗,并在书信中说这位法师是自己弟弟,想要去往印度求经,请可汗像照顾自己一样照顾法师,也请可汗敕令西域诸国,为他提供驿马,送他出国境。

【评论】

高昌王本来是姓马的,北魏太和年间,因国王马儒被国人杀死,便推举长史曲嘉为国王,这就是曲氏统治高昌的开始。曲文泰在唐武德年间继承王位,第一个年号为延寿。贞观十三年,朝廷因为文泰断绝了西域的朝贡,又帮助突厥、攻伊吾、破焉耆,所以下诏书谴责,征召文泰入朝,文泰称病不去。于是朝廷派兵讨伐,文泰因忧虑惊怕而死,高昌国投降,朝廷把高昌作为西州。文泰帮助玄奘西行,为他准备了二十年往来的费用。谁知道高昌的国运和他的寿命,都等不到了呢。唉!

玄奘谢高昌王道:我听说江海深远,要渡过必须凭借船和船桨;百姓蒙昧,引导他们要借助圣人的话。所以如来不顾及个人命运,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用阳光一样的佛法,照亮幽暗的天地。他的慈悲和法力遍布天下,完成以后,涅槃成佛。他传下的佛教传到东方六百年间,摄摩腾、康僧会分别在洛阳、吴国大放异彩,支娄迦谶、鸠摩罗什分别在秦州、凉州做出贡献,共同成就佛教的兴盛。但是外国人翻译过来的佛经,音韵跟汉文不同,意义有时候也跟原文相差甚远。这样就使得双林一味的宗旨,分成当常、现常两部分,佛法分为南北两道,几百年里都乱哄哄。人们因此对佛教产生了怀疑,无法决断。我前世有缘,今生很早就在佛门中,二十来岁的时候背着书箱跟着师父求学。诸多的贤者好友,我都曾经咨询过;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我也都浏览过,经常捧着经卷犹豫。我希望国家能够给我足够的支持,让我去往鹫山,亲临圣地朝见。虽然我知道自己见识短浅,但不能放弃这一点诚意。所以整顿行囊上路,几经辗转到达伊吾。想到大王您承受天地间的淳和与神灵之气,无为而治,教化百姓。处于大唐和百戎之间,吸收两地风俗。楼兰、月氏、车师、狼望这些地方,都感受到您的仁德。再加上钦敬贤士,乐善好施,对远方来的人特别优待,给予丰厚的待遇,还赐给阐扬法义的机会。又承蒙您自降身份,跟我结为兄弟,并且写信给西域二十多个国家,请他们送我过境。您又担心我一个人西行,前路漫漫,所以颁下敕令,剃度了四个沙弥,作为我的侍从。还有法衣棉帽、裘服毛毯靴袜等五十多种,以及绫罗金钱等,足够二十年间来回的资费。我深深地感到惊惶和惭愧,不知道怎么办。把交河的水都放出来,也不如您的恩泽多;把葱岭所有的山脉都举起来,也不如您的恩惠重。在您的帮助下,险峻的山岭、悬崖,路上的一切困难,都不再成为我的困扰。倘若我得偿所愿,那么就是您的恩德啊。我才能拜谒众位师父,学习真正的佛法,回来后翻译佛经,传播佛教。剪除邪见,杜绝异端,补充缺漏,确立宗旨。我希望用这样一点微小的功劳来报答您的恩遇。前路还很遥远,我不能过多停留。明天就要离开了,离别在即,我对您感激不尽,在此拜谢您。

高昌国有自己的文字,样子好像现在的蒙古文,也是一个字一种发音。明代初期十国翻译的语言中有高昌语,当时曲王写信给叶护可汗,想来就是用这种字体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