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郭子仪

第五章 经营河东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肃宗虽猜疑忠武,而事势危迫,终不能不屈己相从。使其生当敌国外患不起之时,以肃宗为之主,鱼朝恩、元载为之同列,则忠武之废弃久矣。时世造英雄,岂不信哉?

上元二年二月,李光弼兵败于邙山,河阳失守,鱼朝恩退保陕州。三年二月,河中太原军皆乱,朝廷恐其合纵连贼,甚以为忧。后辈帅臣,威望不足者,又不能弹压,乃起忠武为河北诸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国副元帅,进封汾阳王,出镇绛州(今山西平阳)。公忠体国之大臣,古之明君所祷祀以求之者也。肃宗明知忠武有拨乱之才,乃废而不用,至于万不得已,而后用之,此诚可为怀才不遇者一哭。忠武即在投闲置散之中,一闻朝命,不记前嫌,即日赴召。其忠君爱国之心,千载下如见也。

忠武将赴镇,肃宗方卧病,群臣皆不能入见。忠武请曰:“老臣受命,将死于外,不见陛下目不瞑矣。”帝乃引至卧内,谓忠武曰:“河东之事,一以委卿。”忠武感激知遇,为之流涕,君臣相契,至于如此。读史者将谓忠武此行,必能竟其功。乃出师未久,肃宗晏驾(天子崩曰晏驾),朝局一变,阃外之寄(古之命将者曰,阃以内寡人主之,阃以外将军主之,以示命将之专也),又不能专矣。

忠武一出京,京外之强藩悍将,闻其威名,莫不奉命维谨。无何,肃宗崩,代宗嗣位,程元振有宠,忌功臣宿将。忠武功尤高,忌之又甚于他将,日夜在新主前谮之,意欲罢其副元帅,改充肃宗山陵使。是欲使其去攘夷平内之重任,而为皇陵督工,长材短用,宁不令豪杰灰心耶。忠武知之,内不自安,上表进肃宗所赐前后手诏,因自陈诉其词曰:

臣德薄蝉翼,命轻鸿毛(蝉翼至薄,鸿毛至轻,借物以自喻也),累蒙国恩,猥厕朝列。会天地震荡,中原血战,臣北自灵武(肃宗即位之地)举兵而南。先帝忧勤宗社,托臣以家国,俾副陛下扫两京之妖雾(代宗为太子时,充兵马大元帅,子仪为副,合力收复两京)。陛下雄图丕断,再造区宇。自后不以臣寡劣,委文武之二柄,外敷邦教,内调鼎铉。是以常许国家之死,实荷日月之明。臣本愚浅,言多诋直,虑此招谤,上渎冕旒(冕旒,人主之冠,指代宗也)。陛下居高听卑,察臣不贰;皇天后土,察臣无私。伏以器忌满盈,日增兢惕,焉敢偷全,久妨贤路?自受恩塞下,制敌行间,东西十年,前后百战。天寒剑坼,血溅征衣,野宿魂惊,饮冰伤骨,跋涉难阻,出没死生,所仗惟天。以至今日,先帝曲垂惠奖,念及勤务,贻臣诏书一千余首。圣旨微婉,慰谕绸缪,彰微臣一时之功,成子孙万代之宝,凡二十卷。昧死上进,庶烦听览。

代宗为太子时,与忠武少同患难,览奏,下诏答曰:“朕不德不明,俾大臣忧疑,朕之过也。朕甚自愧,公勿以为虑。”程元振之谮,遂不果行。

【批评】

方史思明之据东京也,其兵甚锐,李光弼不敢与之争锋。或谓肃宗,思明之将士,皆燕人,久戍思归,上下离心,急击之可破也。鱼朝恩亦信以为然。上勅光弼进取。仆固怀恩附朝恩,亦言东京可取。盖怀恩所部恃功不法,忠武常优容之;每用兵,倚以集事。光弼一裁之以法,怀恩怨之,故附会朝恩。及与光弼合兵攻洛阳,又故与之相左,光弼遂大败。怀恩以私怨败国家大事,罪固当诛,然唐如任用忠武,则安得有此?

唐自安史乱后,中央政府之威令,不能及于各道。于是各道节度使皆不奉命,生杀自专,纪纲荡然。肃宗末年,河东军杀其节度使邓景山,擅以兵马使辛云京为节度使;绛州行营,杀其都统李国贞;镇西北庭行营杀其节度使荔非元,礼推裨将白孝德为帅。及忠武出镇,此风稍戢。

初唐承六朝之风,一切文字,无非骈俪(骈俪,亦称骈体,与四六文不同,四六始于宋也),如忠武表文是也。至韩文公起,始兴古文,谓复三代秦汉之体,故曰古文。其实六经之中,已见骈辞。晋唐之世,亦有散文。韩文未兴以前,六朝人以直言为文(即近世所说之散文),加辞为章(即近世所说之骈文)。阮元《揅经室集》尝论及之,学者观之可以自悟。

肃宗虽然猜疑郭子仪,但是形势危迫,最终还是不能不屈己相从。假如郭子仪出生在没有敌国外患之时,又正值肃宗为皇帝,鱼朝恩、元载与他同朝,那么他早就被废弃了。时世造英雄,又怎么能不信呢?

上元二年二月,李光弼在邙山兵败,河阳失守,鱼朝恩退保陕州。三年二月,河中太原军,都起来作乱。朝廷恐怕他们合纵跟贼人联合,非常忧虑。后辈的将帅,威望不足,不能服众,于是只能起用郭子仪为河北诸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国副元帅,进封汾阳王,出镇绛州(今山西平阳)。尽忠为国的大臣,古代英明的君主都会祈盼着。肃宗明知郭子仪有平乱的大才,却废而不用,直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用他,这真可以为有才华而得不到重用的人哭一场了。郭子仪虽被朝廷摈弃不用,但一接到命令,便不计较之前的嫌隙,即日赴召。他这种爱国之心,过了一千多年也是历历在目啊。

郭子仪将赴任的时候,肃宗正在患病,群臣都不能入见。郭子仪请求道:“老臣受命,一定会把生死置之度外。不见皇上一面,便死也不能瞑目。”肃宗便命他入内,对他道:“河东的事情,全权委托你了。”郭子仪听了,感激得流涕不止。君臣之间的恩遇到了这样的地步。读者也许会认为郭子仪这次出征,一定能够成就大功。不料他出师不久,肃宗便死了,政局又起了变化,郭子仪在外,战事调度(古代君主任命将军的时候说,城郭以内我来做主,城郭以外将军做主,来显示将军权力可以自专)又不能自己拿主意了。

郭子仪一出京师,京外的强藩悍将,听见他的威名,个个都奉命维谨,不敢稍违。没过多久,肃宗驾崩,代宗嗣位。程元振很受宠,他忌妒功臣宿将。郭子仪的功劳最高,程元振最忌妒他,日夜在新主面前,说他的坏话,想罢免他的副元帅,改充肃宗的山陵使。这是想让一位攘夷平内的大将,去做皇陵的督工,大材小用,怎么能不让英雄豪杰灰心!郭子仪知道这事,心里很不自安,便上表进呈肃宗前后所赐给他的手诏,恳切陈诉说:

我的福德像蝉翼一样薄,生命像鸿毛一样轻(蝉翼最薄,鸿毛最轻,借这两种东西比喻自己),一直蒙受国家的恩惠,混杂在朝臣中。正赶上天下大变,中原发生血战,我从北边的灵武(肃宗即位的地方)举兵南下。先帝忧心社稷,把国家托付给我,让我辅佐陛下扫除两京的妖雾(代宗做太子的时候,任兵马大元帅,子仪为副帅,一起收复两京)。陛下雄图大业,重新造就了天下。从那以后陛下不嫌弃我见识短浅,把文武两方面的事情都交给我,对外应对属国,对内作为国家重臣。因此我常常许诺为国家而死,来昭显君主的圣明。我本来就愚昧无知,说话太耿直,招致很多毁谤,辜负陛下恩德。陛下身居高处,一定能知道我的忠心;皇天后土,一定会知道我没有私心。器物忌讳太满,每天要战战兢兢,哪里敢存侥幸之心,堵塞贤者进阶之路?我从在塞下承受恩德,十年间东征西讨,前前后后打了上百场仗。冬天寒气冻裂了宝剑,热血溅满了征衣,野外住宿有一点动静就要打起万分小心,冰雪的寒气伤了骨头,军队在艰难中跋涉,出生入死,所倚仗的只有老天。到了现在,先帝嘉奖我,想着我勤劳,赐给我一千多首诏书。圣旨中抚慰我,彰显我一时的功劳,成为我子孙后代的至宝,一共二十卷。我冒死给您进言,烦劳您听闻。

代宗做太子的时候,和郭子仪曾经同过患难,看见他的奏章,便下诏答复他:“我没有什么德行,也看不清明,以致大臣忧疑,这都是我的罪过。我十分惭愧,您不要因为这个忧虑。”于是程元振的谗言,便没有发挥效力。

【评论】

当史思明刚占领东都洛阳的时候,兵力十分强盛,李光弼根本不敢跟他争锋。有人对肃宗说,史思明的部将都是燕人,在外长期驻守,早就想回乡,军中上下离心离德,若是快速进攻一定能大败他们。鱼朝恩也认为这样是对的。于是肃宗命李光弼赶快进攻,仆固怀恩依附鱼朝恩,所以也说洛阳可以攻下。仆固怀恩的部将因为仗着功绩常常违法乱纪,郭子仪常常能宽待为怀,等到打仗的时候,正好倚靠这支部队打胜仗。李光弼接管后,只用严刑峻法管束,仆固怀恩抱恨在心,所以依附了鱼朝恩。等到和李光弼联兵攻打洛阳时,又跟他互相掣肘,不得合力,因而大败。仆固怀恩因为私人恩怨败坏国家大事,其罪当诛,然而朝廷如果任用郭子仪,又怎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唐朝自从安史之乱以后,朝廷的威信和命令都不能下达到各个地区,各部分的节度使因而都不听诏令,自己掌握生杀大权,使得国家法律形同虚设。肃宗末年,河东军杀掉了节度使邓景山,擅自推举兵马使辛云京为节度使;绛州行营杀害了都统李国贞;镇西北庭行营杀害了节度使荔非元,推举偏将白孝德做元帅。等郭子仪到地方镇守,这种风气才稍稍减息。

初唐承袭六朝的文风,一切文章都是骈俪(骈俪,也称为骈体,跟四六文不一样,四六文开始于宋朝)对偶,就跟郭子仪的奏表一样。后来韩愈出道以后,才开始振兴古文,自称是复兴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的文体,所以称之为古文。其实六经里面已经出现了骈词俪句,而晋代、唐代也是有散文的。韩愈没出道之前,六朝人将直抒胸臆称为“文”(就是近代所说的散文),加以润饰的叫做“章”(就是近代所说的骈文)。阮元《揅经室集》曾经论述过,研究者可以找来看看,就会明白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