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司马光

第三章 注孝经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公二十岁成进士,除奉礼郎。自此以后,即视其身非己之身,为报国之身矣。范文正公(名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谥文正)作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公之忠诚,岂出文正下哉?乃登第未久,连遭大故,服丧累年,闭户而注孝经。公著书之业,盖由此始。

诸经中以孝经为最切要。朱子官南康军时(今江西南康县),特以《庶人》之孝章(在《孝经》中),劝人持诵,谓胜于持诵佛号。明初人郭守正采集史传,作《二十四孝》,至今传诵(世俗所行《二十四孝》无撰人名氏,《永乐大典》采之,题郭守正名),可见秉彝攸好,人类皆莫能外。故公常曰:“《孝经》、《论语》,其文虽不多,而立身治国之道尽在其中。”公所著孝经,不用今文,而用古文,名曰《古文孝经指解》。公以为身居散秩,犹当借文章以报国。书成乃表上之,今其书已亡,惟本集中犹存自序一首,录之使人得见其旨趣焉。

《古文孝经指解》序:

圣人言则为经,动则为法,故孔子与曾参论孝,而门人书之,谓之孝经。及传授滋久,章句漫差。孔氏之人,畏其流荡失真,故取其先世定本,杂虞、夏、商、周之书及《论语》,藏诸壁中。苟使人或知之,则旋踵散失,故虽子孙不以告也。遭秦灭学,天下之书,扫地无遗。汉兴,河间人颜芝之子得孝经十八章。儒者相与传之,是为今文。及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古文始出,凡二十二章。当是之时,今文之学已盛,故古文排摈不得列于学官。独孔安国及后汉马融为之传,诸儒党同疾异,信伪疑真。是以历载累百,而孤学沉厌,人无知者。隋开皇中,秘书学士王逸于陈人处得之,河间刘炫为之作稽疑一篇,将以兴坠起废,而时人已多讥笑之者。及唐明皇开元中,诏议孔郑二家,刘知几以为宜行孔废郑。于是诸儒争难蜂起,卒行郑学。

及明皇自注,遂用十八章为定。先儒皆以为孔氏避秦禁而藏书,臣窃疑其不然。何则?秦世科斗之书废绝已久,又始皇之十四年,始下焚书之令,距汉兴才七年耳,孔氏子孙,岂容悉无知者,必待恭王然后乃出?盖始藏之时,去圣未远,其书最真。与夫他国之人,转相传授,历世疏远者,诚不侔矣。且《孝经》与《尚书》,俱出壁中,今人皆知尚书之真,而疑孝经之伪,是何异信脍之可啖,而疑炙之不可食也。嗟乎!真伪之名,皦若日月,而历世争论,不能自伸。其中异同不多,然要为得正,此学者所当重惜也。前世中孝经多者五十余家,少者亦不减十家。今秘阁所藏,只有郑氏、明皇及古文三家而已,其古文有经无传。案:孔安国以古文时无通者,故以隶体写尚书而传之。然则论语孝经,不得独用古文。此盖后世好事者,用孔氏传本,更以古文写之,其文则非,其语则是也。

夫圣人之经,高深幽远,固非一人所能独了,是以前世并存百家之说,使明者择焉,所以广思虑,重经术也。臣愚虽不足以度越前人之胸臆,窥望先圣之藩篱,至于时有所见,亦各言尔志之义,是敢辄以隶写古文为之指解。其今文旧注有未尽者,引而伸之,其不合者,易而去之,亦未知此之为是,而彼之为非。然经犹的也,一人射之,不若众人射之,其为取中多也。臣不敢避狂僭之罪,而庶几于先王之道,万一有所裨焉。

【批评】

朱子知南康时,示俗文云:“《孝经》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以上《庶人章》正文五句,系先圣至圣文宣王所说。奉劝民间逐日持诵,依此经解说,早晚思维,常切遵守,不须更念佛号、佛经,无益于身,枉费力也。

温公《家范》录《孝经》“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凡五句,每句各引经史以证之,后人名此为五致,可见孝道之重,而温公此书不徒作矣。

郑康成《六艺论》云:“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抉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从知《孝经》为道之根源,六艺之总会也,后生小子焉可忽哉?

司马光二十岁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奉礼郎一职。从此以后,他便认为自己的身体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了,是用来报效国家之身了。范文正公(名叫仲淹,字希文,是苏州吴县人,谥号为文正)做了秀才时,便把国家的兴衰当做自己的责任。司马光的忠诚,哪里比范仲淹少啊?他考中进士不久,家里接连遭遇丧事,连续多年带孝守丧,于是他在家闭门注解《孝经》。司马光著书的事业,大概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在各种各样的经书中,《孝经》是最切要的一本书,朱熹在南康军做官的时候(今天的江西省南康县),特意把《孝经》中的《庶人章》摘录出来,让人们去诵读,并说这样比念诵佛号还要有用。明朝初期,郭守正收集历史资料,写了《二十四孝》这本书,到现在人们还在传扬赞颂(世上通行的《二十四孝》,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永乐大典》收录了这本书,并把作者写为郭守正),这也可以看出上天赋予给人的本性美德,每个人都不能不需要它。因此,司马光经常说:“《孝经》和《论语》,它们的字数虽然不多,但教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道理都在书中。”司马光注解的《孝经》,不用《今文孝经》,而是用《古文孝经》,书名叫《古文孝经指解》。司马光身为闲官,却还想凭借自己的文章来报效国家。这本书注解完了之后,他便把书献给了皇上,现在这本书已找不到了,只有他的文集中还有一个自序,现在我把它收录下来,使得人们能够理解他这本书的大意。

《古文孝经指解》的序言是这样写的:

圣人说的话就是经,圣人做的事就是法,因此孔子和曾参讨论“孝”的时候,弟子把它记录了下来,这就成了《孝经》。在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书中的一些句子便出现了差错。孔子的后人担心它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失去本来面貌,因此拿出以前经过整理而确定下来的版本,把《孝经》和虞、夏、商、周时期的经书以及《论语》一起藏进了墙壁之中。如果让人知道了这件事,那么这些书很快又会丢失,所以即使是他们的子孙,也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他们。后来秦朝焚书坑儒,天下的经书都被烧光了。汉朝建立之后,河间有个人叫颜芝,他的儿子得到了十八章的《孝经》,读书人之间都互相流传,这就是今文《孝经》。等到鲁恭王拆除孔子宅院的墙壁时,古文《孝经》才开始出现,一共有22章。这一时期,今文经学已经十分兴盛,因此,古文经学就被排除在外,不能够设立古文的官员和教师。只有孔安国和东汉的马融还在传授古文《孝经》,许多读书人都袒护与自己观点相同的经书,攻击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经书,(结果就)相信了假的经书而去怀疑真的经书,因此,千百年来,真正的《孝经》都快要成为将要失传的学问了,没有几个人知道。隋朝开皇年间,秘书学士王逸在前代陈朝人那里得到了《孝经》,河间的刘炫给这本书写了一篇考证的文章,介绍这本书的兴衰过程,但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取笑。到了唐明皇开元年间,皇帝下诏议论孔安国和郑玄这两个人注解的《孝经》,刘知几认为应该推行孔安国注解的《孝经》而废除郑玄注解的《孝经》。于是许多读书人便开始争论起来,最后推行了郑玄注解的《孝经》。

后来唐明皇亲自给《孝经》做了注解,便把《孝经》定为十八章并作为最后固定的版本。以前的读书人都以为孔子后人为了躲避秦朝焚书才藏书的,我却不认为是这样的,为什么呢?秦朝蝌蚪文写的经书早就绝迹了,而且在秦始皇十四年的时候,才颁布焚书的命令,这距离汉朝才七年的时间,孔子的后人难道会全都不知道吗,一定要让书等到鲁恭王拆孔子家的院墙才出现吗?在一开始藏书的时候,距离孔子的时代还不是很远,这时候的书是最准确的。到了后来,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交流学习,经过几代之后,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确实不一样了。况且《孝经》与《尚书》都是出自孔子家院墙之中,现在人们都知道院墙中取出的《尚书》是真的,而怀疑院墙中取出的《孝经》是假的,这与相信细切的肉可以吃而烤熟的肉不可以吃又有什么不同的呢?唉!真的和假的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洁白分明,但千百年来一直都在争论,却不能够去证明。这些版本书中的不同点并不是很多,然而真正得到《孝经》的本来意思,这才是读书人所应该重视的。以前研究《孝经》,多的时候有五十多种,少的时候也不少于十种。现在收藏在宫中的《孝经》,只有郑玄、唐明皇及古文这三种版本的,其中古文版本的《孝经》只有经文而没有注解。案:孔安国认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古文版的《尚书》,所以就用隶书字体来抄写古文版的《尚书》并把它传授给别人。这样之后,那么《论语》《孝经》就都不能使用古文版本的了。这大概是后代喜欢多事的人把孔安国流传下来的版本用古文字体来抄写的,它的字体虽然不对,但是文章的内容却是对的。

圣人流传下来的经典,博大精深,思想深远,本来就不是一个人能够完全了解的,所以以前各家不同的说法都能够一起存在,让聪明的人自己去选择,这是开阔思想,积累学术的主要方法。我虽然不能揣摩到前人的想法,感受到前代圣人的境界,当我有一些自己见解的时候,也说说自己对经书的看法,所以才敢用隶书来抄写古文版的《孝经》并为它做了注解。对今文《孝经》中以前注释有不详细的,进行了拓展延伸,对《孝经》中今文版本和古文版本不同的,就进行删改,也不知道哪个版本是对的,哪个版本是错的。然而经书就好像是箭靶一样,一个人射它,不如大家一起射它,这是为了能够射中很多。我不敢逃避狂妄僭越的罪名,希望能对古圣先王大道,有万分之一的补充吧!

【评论】

朱熹在南康做官的时侯,《示俗文》中写道:“《孝经》云:‘利用自然的规律,分清楚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而且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以上这些话是《孝经·庶人章》正文中的五句话,这句话是孔子说的。他是想劝告百姓们要每天诵读,按照这本经书的解释,每天早晚的时候都要想着这句话,每天都要去遵守它,这样就不需要再去念诵佛号和佛经了,那样对身体没有好处,还会白白浪费精力。

司马光在《家范》中摘录了《孝经》里的“在日常生活中,对待父母要恭敬;在奉养父母时,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他们;父母去世了,要带着悲痛的心情去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一共是五句话,每句话都引用经书和史书来论证,后人把这五点称为“五致”,这也可以看出孝道的重要性,可见司马光的这本书不是白作的了。

郑玄在《六艺论》中说:“孔子认为六艺的主旨不一样,内容意义也不相同,担心它的主旨会散乱,后代的人不知道它的来由,因此就写了《孝经》来对六艺进行综合汇总。”从而让人们知道《孝经》是古代大道的根源,六艺的汇总,年轻的晚辈们怎么能够轻视呢?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