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金钟传(正明集)

第五十九回 郑子厚诚心求教贺淑媛竭力报恩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九回 郑子厚诚心求教贺淑媛竭力报恩

话说李金华正然独坐,见一人进的塾来,刚欲询问姓氏,陶同亦至。那人复向陶同深深一揖,陶同陪过,即问道:“兄台府居何处?”那人答道:“敝村青云店。”李金华忙道:“榜讳是立身二字否?”答道:“正是。李老夫子是忘记了。”【金华德泽普遍,何能遍记。】李金华道:“未曾深叙,所以忽过,还祈兄台见谅。”郑立身道:“老夫子勿加罪于学生。学生特来叩谒,即请老夫子转上,受学生一礼。”李金华忙将郑立身双手拉住道:“不敢不敢。请坐请坐。”郑立身道:“若非老夫子之力,学生焉有今日?”李金华道:“已往之事,何必挂念。”陶同道:“你们二位不必谦让了,坐下叙话罢。”说罢,三人落座。

李金华道:“此处距青云店多少里路:“郑立身道:“十五里路。不隔村庄站在善庄村头向东一望便是青云店。”【认明首善一条路,平步便可登青云。】李金华道:“兄台今年贵庚几何?”郑立身道:“二十四岁。”李金华道:“贵老师是何处人氏?姓甚名谁?”郑立身道:“学生自幼从父读书,自先父去世以后家道不给,难以延师。不过是自己独坐,也没有长工夫。”李金华道:“若作了文章也有人指点否?”【正来求先生指点。】郑立身道:“没有人指点,有先父课文二百余篇,学生录清题目,每题作一篇,与先父之文较证。或是或非,也少得利益。”李金华道:“兄台之心亦甚苦矣。这正是有志者事竟成。往后得用乡试工夫了,总有人指点指点才好。”【露出爱才心。】郑立身忙下座躬身道:“学生此来亦有此意,望老夫子不弃蠢愚,学生不胜感戴之至!”李金华道:“兄台何出此言,弟才疏学浅,难负重任。”

陶同见郑立身身材魁伟,后必不凡,【陶同目中,也看中了立身。】遂向李金华道:“李兄台不必推辞。郑先生虽系新贵,未必精通,再兼家道甚寒,难望上进。【成就人材。非借陶熔力不可。】李兄台盍少分余力,以成其名。”李金华道:“实难从命。”陶同道:“你当真抢吾这个老脸么?”说着,便向李金华躬身旋礼道:“这是吾们乡亲,吾也施个礼儿,再推辞可就叫吾恼了。”李金华道:“既如此说,郑兄台可以按课作文。吾见到的没有不说,也不必说甚么师徒。”陶同道:“还是这宗敷衍语。郑先生不用听这个,即此拜师罢。”郑立身听此,忙向李金华施礼。李金华也不能再辞。

礼毕,三人落座。陶同道:“你二位从此得论师徒了。”【前之议馆,今之就教,皆出自陶同,善庄如万一之口,不可一日无。】说着,遂向郑立身道:“郑先生你的号是那两字?”郑立身道:“草字子厚。”【之子栽培,得天独厚。】陶同道:“李兄台以后就叫他郑子厚罢。”当日李金华即写了几个文章题,叫郑立身回家按课作文。郑立身领命而去。

这日冯助善夫妇回善庄,到了黄兴家中。陶氏接着高氏,彼此问说,自不必题。黄兴与冯助善同入客座,将滁州一事备细问答了一回,黄兴又问到赴陕一节,冯助善道:“这位贺小姐真是闺中丈夫。一路之上却皆平顺。至于殡葬之事,大大的作了难了。想是贺小姐出门之时,年幼无知,并不知他老爷子葬于何处。问其乡里,亦皆说不甚清。寻问了几日,并无真信。那小姐终日忧闷,无计可释。后来愈找愈迷。你猜那小姐怎样?直哭的两眼滴血,非昏非迷,何尝少进饮食。【与孝子食旨不甘同。】也是诚心所感,适遇他一个同乡老人,久不在家。这日忽回家来。【此老人来何巧也。如无其人,则淑媛痛不复生矣。】闻知此事,他却认得贺老爷子的坟墓。他领了去安茔下葬,这才了局。你看这个事神哪不神?【前助善得遇好事,如神暗助。今淑媛得遇老人,如神显助,至孝通鬼神,信然。】安葬以后,贺小姐痛哭了一场,大焚纸钱,不得不随我夫妇同回滁州。我夫妇将他送到滁州,亦无甚事,遂不便在滁州久住。再者临年已近,过了年节,必得出外办货,所以急速赶回。”黄兴称谢不尽。见了李金华说及此事。李金华更感戴不已。

转眼已是康熙六年春矣。冯助善即领了黄兴本钱独赴山东。黄兴打发冯助善去后,在庄外尚未回家,见对面来了数辆车子,直进庄来。车上一人见黄兴独立,遂下车拱手问道:“有一李老爷在贵庄教读否?”黄兴道:“你说的金华李先生么?”那人答道:“正是。”黄兴道:“即在此教着吾们俩孩子。”那几辆车上的人闻此俱下车来,黄兴道:“众位先生从何处来?”也有答从安徽的,也有答从江宁的。【攀桂上客,都到善庄矣。】黄兴道:“众位与李先生皆系知己了。敢问众位高姓大名?”那江宁的一人答道:“姓高名化成。”又一人道:“姓申名应钟。”并问及其父申孝思。黄兴答道:“即在我那院中。”申应钟忙向黄兴施礼道:“老先生尊姓哪?”黄兴告明申应钟,道:“着实失敬了。”黄兴道:“好说好说。家去叙话罢。”走着,便问及安徽的。安徽的答道:“姓谢名联桂。”黄兴愈加恭敬,自不必题。

且说谢联桂自从辞别其祖父谢杏村进京应试之后,谢杏村偶得时症,医治不效,以至传染和氏夫人,夫妇同病。其子在青州,其孙赴京者,家无别人,只有贺淑媛亲侍汤药。不合眼者七昼夜,除侍奉以外,便在所供观音像前跪祷不黜。谢公夫妇昏迷之间,见一猛虎直扑床前,夫妇二人惊的遍体是汗,遂渐渐而愈。【前元德药中感猛虎一唬而即愈。今春和病中感猛虎一汗而渐愈,菩萨之神虎,为人世之神医然。非淑媛七昼夜之诚求,未必风从应声之速也。】诸日调饮食,扑被褥,虽有侍妇,贺淑媛不避秽污,不辞嫌疑。事和氏犹觉少可,事谢公竟如亲父。虽世之亲儿女亦有不能及者。养了三个多月,谢公夫妇方能行动。

这日正与贺淑媛讲论书籍,【教养兼备,谢公之于淑媛亦可谓恩义两尽矣。】忽听门外炮响。等时之间,看门的报道:“禀老太爷得知,现有报喜的报到,二少老爷得中解元。”【一曲劝孝歌,即能中解元。从知一解孝思,能明元德,天下人皆可以中解元也。】谢杏村道:“事出望外。他一个新进秀才,就能高擢至此。诚祖宗之德!”又道:“这也是多亏李印堂收留。不然,早死在他乡矣。”和氏夫人道:“这也是祖德所感。”不多一时,就有贺喜的前采拜谒。谢公何曾有力周旋,一直闹了几天,那拜喜的知谢公一病乍愈,也就渐渐稀少。那知谢公虽不应酬,至于至亲良友,也不能闭门不纳。这几天不甚要紧,竟一病如故。贺淑媛千方百计,较前更甚。不知其病如何,下回分解。

注解:

语有之,苦心人天不负。其他苦行犹后也,惟苦心孝行者,天尤不负焉。郑立身家贫奉母,户冷攻书,无改父道。谨仿遗文。三时堂前,菽水天天昼暖。十年窗下,膏火夜夜灯寒。二百篇之手泽印胸。名冠案首,五百年之名士属目,愿尾骥头。志锐而心坚,思心显亲补养来之义。意诚而词恳,因即谢恩祷再恩之仁。其行不可为不苦矣。从此平步青云当不至少有阻隔也。此天不负苦孝之一验也。贺淑媛扶柩还乡原欲奠母魂于父圹,稍尽孝思于万一耳,及询其所,遍村中迄无知者。斯时也欲权厝五父衢,恐日后总有说项之人,而身不能待,欲别立一孤坟恐将来永无合葬之日。而心愈生悲,左思右伤哭干喉舌,长吁短叹,痛断肝肠,盖苦莫苦于此矣。而一诚默感,万障胥通天地鉴临以心鬼神来告于室老人之指引下葬。亦有召之使来者耳,此天不负苦孝之再验也。乃西辙甫及东还南辕适值北上。谢联桂结伴起程之日,正贺淑媛安茔回滁之时也,而冯氏夫妇,即可告无事而归去矣。而谢公夫妇,乃偶得时疾而传染矣,使助善知谢公病剧,回家题起。谢联桂当必放心不下焉,然而两不相知也,苟非赖淑媛竭力报恩,吾恐谢公之病体,即有谢子莲意外喜亦必不能力支也。此皆演书者之善用笔墨,而曲以劝世耳。

理注:

言李金华正然独坐,见一人来躬身施礼。问其名姓,却是郑立身,家住青云店。在善庄东南十五里,离十五里者,是三五未合,青云乃东方肝木属青色,肝经五常属仁,仁乃五常之首。书云:天下归仁,乃立身之本,字子厚,得黄土以培其厚,得精气智水,以养其身,所以受业于李印堂矣。话说黄兴,打发冯助善下山东去后,在庄外闲游,见迎面来了数辆车子,直进庄来,原是高化成等。俱到善庄观音堂内,皆到至善之地,回光反照,以图上进矣。又言谢杏村,偶得时症,是二月杏花将落,卯月阳生,是阴气克阳,故有此症,丹经云:三月榆夹落,八月秋麦生,是杀中有生气,春生中有杀气。贺淑媛祈祷观音,又梦虎来,是真气相冲,此症见愈,又贺淑媛是元神相劝,保养太和矣。

偈云:

善庄于青云,肝气入方寸。

肾水灌肝木,发望在三春。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