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红闺春梦

第二十七回 美兰姑屈身酬知己 老甘誓抵掌快论文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话说陈小儒在杭州接着祝伯青等人的书信,并知王兰放了浙省学政,甚为欢喜。又见王兰的另信,要请甘誓到他任所,笑道:"者香也爱上这老儿,但是甘老脾气古怪,不知他肯去与否?且到南京再议。"忙写了回书,交与来足而去。自己因起程日期在即,又奉熊公的催行文书,不敢逗留。

次日,走辞各亲友,带了方夫人等扬帆东下。此番小儒是实任宁藩,一至苏州本境,那沿途的地方官得了信,都赶来迎接,加倍趋跄。小儒入城谒过巡抚,无多耽搁,一路专行。这日,已至南京,早有江宁府属各官以及本衙门书役人等,出城十里来接。小儒进了城,先封了公馆住下。来日即去禀见熊公,择吉好准备接印任事。

晚间,即将王:兰的信取出,与甘誓商议。甘誓笑道:"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况浙省乃人才萃聚,岂可轻言衡文。可烦代辞工学政罢。"小儒道:"又盘先生毋庸过谦,不可负了者香谆谆请驾之意。者香仰企已久,所以奉邀同往衡文,品评优劣,可以服众。你如执意推辞,者香又要怪我从中有意阻挠,明许暗却了。"甘誓屈不过小儒相劝,只得应答。小儒即吩咐人,代甘誓收拾行装。不一'日,王兰已至南京,先去拜会小儒,知甘誓应许同行,好生欢喜,忙备了敦请关聘,亲自送去。又在南京耽搁了数日,与甘誓同往浙江去了。

小儒择定吉日,接了藩篆。因旧任交代未清,一时不能让出衙门,仍与方夫人等在公馆内居住。这日,方夫人正坐在房内,忽见小婢进来回道:"外面有男女二人自称从扬州来的,就是那年老爷在江都任上承审的沈家夫妇。据说还带了他女儿兰姑来,现在沈家妻子伍氏在外说要见太太,有话面禀。"方夫人沉吟道:"沈家夫妇来此何事?又带了他女儿来,其中必有原故。"忙立起出房,传话叫伍氏进来。

少顷,伍氏来至上房,趋步向前叩见,方夫人命搀他起身,又叫他旁边坐下。方夫人笑道;"你合家到南京来做什么的?"伍氏道:"前次在场州蒙大人搭救我全家性命,回来即设立长生禄位,终日叩祝。如今大人果然高升极品,是以小人夫妇带了女儿过来叩贺。再者还有下情,面求太太作主,小人夫妇感恩不浅。我女儿自从受了祝自新羞辱,虽蒙大人昭雪,我女儿每说女子家如白玉一般,不可稍有瑕疵,致人议论。日前被祝自新拉拉扯扯了一番,虽未遭其污辱,究竟有男女授受之别,即如那白玉有了一点瑕斑相似。他愿终身念佛看经,誓不适人,奉养小人夫妇死后,即削发为尼。后来被我们再三苫劝,他才回心,说除非与我有大恩的人,我只当报恩去侍奉他,那怕为奴为婢都无怨悔。仔细想来,只有人人救我合家性命,又代我女儿昭白节操,是他的恩人。故而带了他来亲见夫人,要求太太念我女儿一点真心,收在跟前,或为侍妾,或为使婢,只要我女儿情愿,小人夫妇无不从命。"

方夫人闻说,摇首笑道:"这件事怕的不能,一来我家老爷性情拘谨,又知你家本是书香旧族,焉能屈待了你女儿;二来地方官私买本地民女,有干例禁。不如我代你女儿留意访一个门楣相合,好好人家,完他的终身便了。"伍氏道:"小人夫妇亦曾说过,他说若将他送至太太府中,以遂他报恩之念,他还愿意。若是要另适他人,他拚着一死都不应允的。只求太太可怜小人夫妇只生了一个女儿,他若执意不肯适人,叫小人夫妇怎生对得过他。太太若怕私买民人子女至于例禁,我倒有个万全的法则。待至夜静,悄悄的抬入府中,神不知鬼不觉的。况府中妇婢甚多,外人那里认得清楚。"

方夫人见伍氏谆切央告,又闻他女儿是个贤淑的人,不如且将他接至府中,相机而动。"若我家老爷愿意收他,也是好事。我本久有此意,代丈夫买妾,因我时发宿疾,又有一双儿子、一个女儿,正好节养身体"。想定主见,对伍氏笑道:"你且将你女儿送到我府中来,你夫妻也在我府中住几时,等我家老爷回来,慢慢商议,自有道理。"伍氏听了,喜不自胜,忙立起谢了退出,收拾送女儿进府。

原来兰姑自受了祝自新的羞辱,又带累父母身受官刑,虽经小儒判雪此案,心内终觉以此为憾。矢志茹素涌经,侍奉父母天年过身,他即祝发空门,以修来世。沈若愚与伍氏向来珍爱他如掌上明珠相似,膝前又单生他一人,将来还望招个女婿,好靠半子收成。何忍他茹素诵经,了此一世。沈家夫妇再三婉劝,兰姑暗忖道:"我父母年纪已老,又只生我一人。我若执意如此,岂非反伤了父母之心!"遂道:"女儿身体发肤皆受之父母,既然父母立意做主,若女儿决然不从,即是不孝。要望父母依我一件心事,不是女儿老脸,如要我适人,除却我曾身受其恩,借此作报答之举方可;若不允我,拚着一死,也不敢遵父母的命意。"伍氏见兰姑改了口,忙道:"这孩子又来呆气了,在父母面前有话但说无妨,你怎么说我怎么行,断不拂你之愿。"兰姑含羞道:"女儿当日若非陈公昭雪清白,女儿也是一死,就是父母亦受陈公大恩。不如将我送到陈公衙署,那怕作奴作婢都无后悔,正可报得前恩,又可遂父母心愿。"伍氏笑对沈若愚道:"不信这孩子倒很有点贝.识,能使陈公收了作个偏房,你我还愁没有靠背么?强如与个平等人家,我们又可借此报恩,只怕陈公不行,岂非空说。"若愚道:"既然兰姑执定主见,料想不能挽回。莫如你我来日亲送他至南京,把这番话面求陈公的夫人。据闻这位方夫人是个大贤大德的人,定然成全我女儿的终身。"夫妇计议已定,即雇了船,收拾一切,带了兰姑向南京迸发。先寻寓所住下,沈若愚与伍氏即来面见方夫人,商议此事。

伍氏此时见方夫人应允,好生喜悦。忙忙的出来寻着沈若愚,将方夫人的话说了一遍。两人回到寓所,叫兰姑换了一套衣裙,雇乘小轿,沈若愚夫妇又亲自押轿,一路奔陈府而来。到了府前寻着双福,央他去通报。少顷,方夫人传话出来,请沈姑娘到上房去。兰姑在宅门口下轿,早有两个丫鬟领着他母女至上房。兰姑到了后堂,抬头见方夫人笑嘻嘻的站在阶上,那一种端庄美丽的态度,令人见之可敬可爱,急急趋步上阶,轻拢翠袖,盈盈下拜道:"民女兰姑叩见夫人。"说着,拜了四拜。方夫人忙用手扶起,见兰姑面似春花,腰如弱柳,轻盈娴雅,体态天然,真乃比花花解语,较玉玉生香。

方夫人扶着兰姑进了中堂,命他坐下,兰姑再三谦逊。方夫人细问一切,见他语言婉转,徐急自如,心内大为喜爱。抬眼见伍氏仍站立一旁,笑道:"你去罢,你女儿交代我就是了。"伍氏满面堆笑道:"蒙太太恩典抬举他,怕他年幼不谙礼仪,失了规矩。"方夫人道:"不用你多虑,他的礼仪是不错的。"伍氏应着退出。方夫人叫备茶果与兰姑饮食,又细谈衷曲,甚为投机。暗想"此女既贤且淑,我家老爷若收纳了他,保无争宠擅权之事。况且闺房中得此伴侣,亦可不寂寞了"。

少时点齐灯烛,方夫人又摆酒款待兰姑。正对酌间,忽见使婢上来道:"老爷回来了。"只听窗外靴声秃秃而入,兰姑知是小儒,忙起身侍立。小儒见夫人的身畔立一丽人,容光焕映,忙问:"是谁?"方夫人将伍氏来意细说,兰姑不慌不忙趋立堂中,端然下拜,·叩谢日前拯救之德。小儒听了,方才明白,使婢扶起兰姑。回头对方夫人笑道:"明日要收拾搬进衙门,今夜发行各处文札,不回上房来了。你可与沈姑娘谈谈罢。"说着,换了便服出去。

方夫人复邀兰姑入座道:"我们今夜可畅谈'番,明日你也随我们至衙门里玩几天。"两人淡谈说说,直至四更,方夫人即与兰姑同宿了。次早料理各物,兰姑坐了一乘小轿,随着方夫人大轿进衙,整整忙乱数日,方安置停妥。方夫人又扫除了一间套房,让兰姑居住。小儒时常阅看公件,不进上房。方夫人与兰姑日则同食,夜则同寝,竟是一刻离不得他。

一日,小儒偶然回后闲话,兰姑见小儒入内,即退回套房?方夫人笑道:"我有件事要与你商量,你须看夫妻面上不可推却。"小儒笑道:"什么大事,说得如此庄重。你且说着我听,可行则行。"方夫人又将兰姑受了祝自新羞辱,立誓茹素看经,不肯适人。沈若愚夫妇因膝下无子,只此一女,要靠他半子收成,再四劝说,他方应允。"我前日已在你面前,言过大概"。又将兰姑要嫁有恩的人一席话细说。小儒大笑道:"此事休怪我不从,可知私买民间子女大干法纪,而且沈家亦是书香后裔,焉能屈辱他女儿。明日你可把他母亲叫来,开导一番,领他女儿回去,好好择配人家。若说他女儿立志不行,你既与他相契,亦可劝他回转念头为是。"

方夫人道:"我也这么说,我岂不知干着例禁的事。无如近日借言套间他数次,他说本意修行,以侍父母天年,争奈父母不许,只得依了父母之命。今日内外人等,没一个不知我父母送我到南京来,以报人人旧德。若再回去,定为旁人耻笑。太太如可怜我,即遂了民女志愿,不然惟有以死自明。那时求太太念我父母年老,照看着他们些罢。你看这件事何以处置,方才稳当?否则即有性命之虞,行止好在我已说过了,听你的便。"小儒俯首,半晌不语,遂起身道:"都是你们惹出来的事,我却不管,我只不行罢了。"说毕,匆匆出外。

方夫人笑道:"我好意劝他纳妾,他反怪我多事。我也知道他心内未尝不愿,嘴里却说不出来。"即命仆妇人等收拾里间套房,做新姨娘的寝室。众人答应,自去料理。晚间小儒进来,方夫人又劝他收纳兰姑,"若恐外人知觉,好在他未进衙门就来了,旁人只认作我家早买下来的,前思后想毫无干碍"。小儒见方夫人再三相劝,日前又见过兰姑的人材,心内亦着实怜爱他。

笑道:"你今日劝我收他为妾,足见好意。不可日后想了退悔起来,那时即迟了。"方夫人啐道:"你休乱说,难道十数年夫妻,你尚不知我向来不是个妒忌的人。我是好意,你反打趣我。我倒怕你将来宠爱新人,要欺负我两人。"正在说笑,众仆妇来回:"新房已收拾齐备。"方夫人又拣了来日是个上好吉日。

次早唤到伍氏,说明此事。伍氏火喜道:"一切皆凭夫人作主。"方夫人命人代兰姑开脸,拨了两名丫鬟给他使用。又命仆妇扶了兰姑出来,叩见小儒夫妇。爿:有合衙男女家丁,上来叩见新姨。是夕小儒宿在兰姑房内,恩爱绸缪,不必细说。小儒因沈若愚是个旧家,与方夫人商议,即立了兰姑为侧室。并接了若愚、伍氏入衙,以礼相见,若愚分外欢喜。过了数日,若愚与伍氏辞别回家,小儒送了他们一千两银子,以作养活生计。沈家夫妇千恩万谢,又叮嘱了女儿一番,各事总宜柔顺为上。从此兰姑有了着落之所,原意报恩而来,朝夕侍奉小儒丝毫不怠,又事方夫人如生母一般,敬上驭下,处置得宜,小儒更加喜爱。方夫人本与他相合,尤无庸交代。

且说王兰由南京同甘誓起程,在路非止一日。这日,已抵浙江地界,早有本境地方官前米迎接。王兰到了杭州,即入考院,先行牌示各府州县准备开考,即由省中考起。杭州府与各县将考取的文童名册呈送,王兰定于三日后考试。到了这一天,各县文童齐集,点名给卷已毕,随即扃封考院,悬示文题。众文童皆欲于风檐寸晷中,各逞奇才。

王兰回后少歇,向甘誓的阅卷房内来,将至门首,只听甘誓在内高声朗诵。伺候的家丁欲入房通报,王兰忙摇手止住,蹑足听甘誓念道:

"因报之事,信有之否?"藩曰:"信然。"曰:"审如此,君宜遇事无恐。"因出诏。藩览之,无动色,曰:"某与兼信为报也。"佑曰:"慎勿出口,吾已密论,持百口保君矣。"德宗得佑解,怒不释,亟追藩赴阙。及召见,望其仪形,曰:"此岂作恶事人耶!"乃释然,除秘书郎。

王兰突入,大笑曰;"又盘先生所读何书?如此津津有味。"甘誓起身让坐道:"我因独坐无聊,随手取了一本《旧店书》解闷,正看到德宗欲罪李藩一节,苟非杜佑素重李藩,虽百李藩不能得一生也。是以窃叹人生之机遇,都有一定之理。"二人又闲话半晌。

吃了饭,见各房幕友纷纷遣人送诸考童文卷,与甘誓细加品评,即定甲乙。甘誓口吟手披,顷刻数百本文卷,均已阅过。

将佳者另置一旁,再行挑选,以定额数,其余叫人取过。王兰暗暗叹服,果然名下无虚。甘誓将头本文卷递于王兰道:"此生文字大佳,不愧压卷。我已妄议首列,未知是否?"王兰接过,连称"岂敢",道:"老先生赏识,自必不差。"

原来出的文题,头地是:其斯之谓与子曰赐可与言诗已矣。

二题是:少之时。诗题是:三画连中。王兰展开念道: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可与言诗已矣悟圣言所谓未若者,可与之言诗矣。夫可也未若之旨,即诗所谓切磋琢磨之意也。赐不泥诗以言诗,子所以许其可言耳。今必谓斯理甚远,而泥迹以求,儿几乎如说诗者之以辞害志矣。若乃学以进而益上,堪思妙悟之解人;而理以讲而愈明,恍若篇章之诏我。夫乃叹因委穷源,贤者之感通倍捷,而扬风忔雅,圣人之称许良殷也。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诗也,为卫武公作也。赐也闻子可也未若之言,而会及此诗,不恍如起予之子夏可与言诗乎!何也?以引诗者之悟及其斯也,斯岂有尽藏哉。如切如琢,有磋磨以进之,不啻无谄无骄,有乐与好礼以进之。天下之理何限,无在不可作斯观也。彼拘乎诗者,其果可有此神悟与?斯岂有定象哉!切琢见为深,加之以磋磨而持循更密,犹之无谄无骄见为至,加之以乐与好礼,而功力并纯,两间之理无穷,何在不可作斯论也。彼滞乎诗者,其果可有此捷获与?其斯之谓与,赐不诚善会淇澳之诗与?吾思赐在圣门,言语素著,屡中共服其才,然娴于词令者,未必通乎篇什也。敏达无惭,从政曾邀其誉。然明乎事体者,未必工于讴吟也。乃由斯观赐,抑何其不囿乎诗,而白能曲证夫诗乎!抑何其不离乎诗,而自能善体夫诗乎!夫子曰:诗岂易言哉,今而后赐始可与言矣。以为十五国贞淫奢俭,诗亦有难言之真。我初不料赐可言诗也,迄于今而始信其可矣。虽斯道之精微靡尽,赐当不仅于言诗毕其修,而即此触类能伸,已可入谈经之席。三百篇好恶性情,诗亦有难言之隐。我初不意赐可言诗也,迄于今而始识其可矣。虽斯理之旨趣难穷,赐当不止于言诗毕其业,而即此旁通无碍,已可为风雅之宗。子许赐可言诗,非以赐能悟及其斯乎!要之相通在意旨之微,早自旁参夫比兴,而默契在言诠之外,岂徒致力于披吟。异日者性道得闻,多识能悟,其不仅可与言诗者,何莫非由斯之所推验也夫。

王兰看毕,微点了点头,又看第二艺,念道:

少之时

即少以观君子,先毋忽乎其时矣。夫时不皆少,而君子所自重者,则在少时也,而谓可忽此少时乎!尝思蒙养为入圣之始,从可知吾人之德业,未有不于少时基之也。盖人实重乎始生,而品贵端于早岁。虽曰后生可畏乎,而正难忘此知识之初启也。君子有三戒,岂独于少见之战!然何不可先于少见之哉!人有精明白诩,而韶华易迈。忽惊心于岁月之如流者,而非所论于少也。人有阅历几经,而荏苒不知,倏致慨于光阴之忽逝者,而亦非所论于少时也。若即少时以观君子,君子亦等夫人之少时,犹是乎少,即犹是乎时也。而即君子以验少时,君子若迥异夫人之少时,不忽乎时,先不忽乎少也。则盍观君子少之时乎。人岂常有少时战?正惟其不常有少时,而不及恃者此少时,恃其所不及恃者,亦惟此少时,则一思夫少之时,觉人人所不多得之少时,实人人所不容纵之少时也。吾思夫时,吾难忘夫少矣。人不皆有少时哉?正惟其皆有少时,而不可遏者此少时,遏其所不可遏者,亦惟此少时,则一想夫少之时,觉人人所必欲至之少时,正人人所必当惕之少时也。吾念夫时,吾益难恝夫少矣。志学问于十五,陈俎豆于幼年,此吾之少时也。然不得以吾之少时,而遂赅君子之少时也。夫时序易迁,安得常值夫稚幼,而君子则慎乎其初焉。芄兰之刺,刺之于少时;角隽鰈之歌,歌之于少时。即其少以觇其时,岂漫同夫少不更事也哉!求益而志在速成,难言而情深就见,此人之少时也。然不得以人之少时,而遂例君子之少时也。夫时华不再,安得习处乎童蒙,而君子则重乎义始焉。岐嶷之目,负之于少时;闻望之隆,决之于少时。即其少以忆其时,不早鉴夫少成若性也哉。进观戒之在色,知君子于少时已能卓然自守矣。

赋得三画连中

得中字五言八韵

妙义诠王字,连三一画中。

日征祥瑞似,民集义归同。

帝谛银钩转,君群铁笔工。

问奇高士酒,载浯古人风。

天地人相证,殷周夏可通。

纷纭生万育,篆籀建殊功。

造化参乾象,推敲协泰鸿。

史传繁露小,圣治沐恩隆。

王兰看完道:"此生笔底清劲可嘉,在愚见尚嫌力单而冗,未卜老先生以为何如?"甘誓道:"近日文格愈变愈薄,专以描头画角,堆垛词采为能事。若前代大家之文,工于行气,不尚纤巧。今人反目为太率,皆由于世风日下之故。兹观此二作,所欠者魄力未能十分充足,所以疲冗。不知此生腕底甚灵,不事穿凿,有古大家风度。其首艺融洽分明,颇见揣摹;次艺风樯阵马,行气如虹。若再加二三年造诣工夫,此生必成名手。非是老朽妄自夸诩,在他人衡文,必以疲冗见弃。然而衡文首贵乎行气,次尚词华。此生有此手笔,将来断不屑居人下,我早为公门培植一佳桃李矣。"王兰听了佩服之至,果然老手衡文,另具一副眼目,不然儿屈抑此生文字,遂决意定为第一。又将其次的文卷看了数本,皆品评不谬,即照甘誓所定甲乙填写榜文,择于次日张挂。

那一班新入泮的渚生,齐来谒见宗师。王兰方访知取第一的,系杭州仁和县人,姓陈名仁寿,字介臣,今年十七岁,相貌

清奇,人亦纯雅。又细询他的家世学问,陈仁寿一一回明,乃是陈小儒的从堂兄弟,家世甚贫,只有老母在堂,尚未授室。平日学艺不趋时尚,悉取法于古。王兰分外欢喜,很勉厉了他几句。

晚间与甘誓言及,甘誓亦喜,"足见家学渊源,不愧小儒之弟。我却无心物色了他,借此可聊尽我与小儒一番契合之情"。杭州各县考竣,王兰又起马往别处考试。不须细赘。

再说小儒到藩司新任以后,公余之暇,即与一妻一妾盘桓。况又妻贤妾慧,闺房甚为和乐。一日,接到他兄弟仁寿入泮的信,自是喜悦非常。原来小儒自幼随父在江宁府署,所有亲族火半未能认识。前次回乡考试,仁寿尚幼。即春间假请祭祖之时,仁寿正赴县小考,又未能会面。今日闻得他入了泮,又接到王兰、甘誓的私书,说他兄弟是个发品,若再加以培植,定成大器。即差了两名能事家丁,带了银两赶赴杭州,嘱仁寿到南京来读书,带去的银两绐他母亲养活,省得仁寿既要读书,又谋菽水,即分了精进之功。

小儒打发来人去后,又想起前番祝伯青等人有信致慧珠姊妹,不知他们可曾收到否?我欲月内发书入京询候他等,若慧珠等有回书正好附寄,即叫双福至聂家问信。双福去了多时,回来将慧珠等人的信,附封在内。次日,遣足专行入都,未知众人信中所言何事,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