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第二十七回 布服扁舟郑板桥嫁女 机声灯影洪北江娱亲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上回说到乾隆谕召郑燮,供奉画苑。这郑燮别号板桥,是江苏兴化县人氏。性情潇洒,却不宜官。那画法以兰竹最高,便是书法,也且楷、行、隶三种,混合挥洒,别有一点的奇趣。

他笔榜后面还题着几行道: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犹恐赖账。年老神倦,不能为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后附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渫话旧论交谊,只当秋风过耳边。

板桥画名日噪,倒也尽堪温饱。家中尚剩一幼女,教他读书识字,借传家学。这幼女名叫茜仙,荆钗裙布,绰有林下风致。每日和朱研墨,替板桥料量笔砚,板桥亦顾而乐之。然却不爱家居,尝挈女侨寓扬州一带。乾隆既谕江督在兴化招致板桥,兴化知县东寻西访,才知道板桥旅行在外,急急移文江都知县,叫他就近宣诏。江都知县自然去拜会板桥。

那板桥住的是郊外废园,丛竹乔松,里面盖着三五间小屋,前为书室,后即卧房。知县循径进门,只见板桥磅横解衣,正是兴酣落笔的时候,旁边一个秃头小僮,捧着墨池,听他濡染。

知县立在案侧,看他写了几幅兰竹,真是疏密相间,不着纤尘。

到得板桥抬起头来,才见有人站着,衣冠楚楚,又不知他为着何事?赶紧披了絮袍,请他坐下。知县说明来意,并道:“诏书敦迫,请先生即日出山,所有治装之需,自应由弟致赆。”

板桥道:“兄弟辞官久了。从前脚靴手版,为着五斗米折腰,至今想来,殊嫌多事。现在靠着秃笔,度此余年。再不料上达天听,此种际遇,原应闻召即行。但是兄弟年老病深,手既支离,足尤蹶蹩,国家全盛时代,人材相望,何须征及废人?老父台是目睹情形,疾非伪饰,尚望在大公祖前代为方便,再由兄弟具呈告假便了。”知县看板桥词色坚决,也只得告别而去。

板桥回进房来,对茜仙道:“名之累人,一至于此,连皇帝都被我赚了,我便是不肯赴召。这班扬州的盐商,又是什么供奉呀,征君呀,加着许多头衔。我原是不要纱帽,才肯丢掉,如何又添这种脚色?我想离了扬州,往他处走走,省得他们再来缠扰。如今算是将病推诿,皇帝却最不讲理的。从前荐举词科,不肯应试的人,都叫地方官逼着上道。你说病,他要验,你不验,他便拿,敬酒不吃吃罚酒,这又何苦来呢?我带你到一好处去,这里有几匹布,你做几件衣服穿着,零星各物,收拾收拾,三日后便要动身了。”茜仙知道板桥古怪,只能遵命而行。板桥也叫小僮,把书囊画箧,酒磕茶铛,结束起来。唤了一叶扁舟,携着一女一童,咿咿哑哑望西摇去。

到得瞑烟将上,已寻着一个村落,桐阴柳线,摇曳河干。

板桥嘱令泊船,叫小童造饭守候,自己同了茜仙上岸。转过一两家,有一间小小板扉,板桥便轻叩几下,里面走出白须老者,对着板桥道:“果然送亲来了,恭喜恭喜!”便让板桥茜仙进去,老者将柴门掩上。板桥坐下,对茜仙道:“这是汝家呢,好自为之,行且琴鸣瑟应了。”茜仙莫明其妙,向板桥问个缘故。板桥笑道:“事出仓猝,我也不曾告诉你。这位老者,是我的至友,姓陆字慕云,少年也中过举人。只为着家世农桑,所以隐居不仕。他的所学所好,与我没有不同。他只有一子,已经人泮。现在三里外周家课读,文章尔雅,玉立亭亭,尽堪与你作配。我为着带你不便,前日写信通知老友,要联这段姻事,承他不弃,一口应承。今日送你前来,了此向平的旧愿。

你也不必腼腆。我见了新婿,着你们双双行礼,我便朝发了。

”茜仙虽然打破了闷葫芦,却对着老者一望,是个和颜霁色的人。堂中四壁琳琅,都是名人书画,炉香瓶水,位置得宜,料定不是俗物。但是乱头粗服,算要做新嫁娘,老父亦未免太冒昧了。正在凝思,外边走进一个白袷少年,向板桥行了一礼。

板桥道:“贤婿归何迟也?”少年倒是一怔。原来老者与板桥订婚,少年也未知觉。这时茜仙早由老者引进内室了。老者出来,将这事始末,与少年讲明,说新人已来,今晚便要合卺。

少年才悟到堂中所坐的女子,明眸善睐,秀色可餐,此豸娟娟的非凡品,心中着实欣慰。左邻右舍,听见陆老家有此喜事,男的女的,蠢的俏的,都过来帮忙。陆老乔样陪了板桥,吃过晚饭。茜仙已换好妆束,绯裙青帔,绰约多姿。一面雀顶金花,与烛光互相辉映,绮年玉貌,一对壁人。也不用鼓吹,也不用宾赞,只是同村伉俪,替他俩从容扶着,盈盈下拜,便成就百年大礼。陆老请板桥上坐。新人叩谢的时候,板桥身畔,取出一袋红封,递与少年道:“小女遣嫁,一无所有,封内白金二百,算奁资也好,算觌仪也好。贤婿只要能续书香,半读半耕,便不得功名也罢。小女是能安贫知命的,贤婿看我面上,总须宽恕她一点。”说罢站起来要回船了。陆老再三挽留,终不见允。茜仙亦无如何,便同少年送板桥下了石级,扳住船舷,板桥向茜仙说声:“归去推下篷来,只见得一枝烛影了。

次早陆老开门一看,船也没有,人也没有,茫茫烟水,树枝上剩得几点晓露。陆老叹道:“板桥真高人也!”这少年便是陆杲,嘉庆朝官拜学士。板桥得此佳婿,到游倦归来,才与茜仙一面。那时真是一字一珠,一画一缣呢!

板桥自从与茜仙离开扬州,果然江都县又来征辟。但见萝牵花覆,剩得一角空庭,知县据以复详,江督据以复奏,乾隆只付之一笑。这板桥高尚不仕的名,居然传遍通国。京中的年家故旧,想他寸纨尺幅,到此无不失望。其中有个阳湖编修洪稚存,名叫亮吉,他与板桥本属江苏同乡。稚存幼年失怙,丸熊画萩,全仗太夫人以母兼师。到得通籍留京,自应板舆迎养。

这年是太夫人六秩大庆,稚存想绘一图以存纪念。听见板桥被召,这事总可相烦。后来知道辞禄远游,便请人将大意摹临入画,联成长卷,题曰《机声灯影》。颇想追征名流歌咏,以为娱亲的资料。图中青裙乌髻,凭纺砖而立者,太夫人也;篝灯焰焰,童子伏案读书者,即稚存也。纸窗茅屋,点缀得十分寒素。稚存展图观览,顿触前情,便在图后跋了一段道:亮吉未龀而孤。太夫人始授唐诗,即琅琅能上口。家屡空,十炊而九息。太夫人躬治井臼外,恒以针黹易斗粟,夜则纺棉供寒具,余遂鬻以备不虞。虽晨鸡喔喔,弗辍也。时外王母犹在堂,岁必归宁,归辄挈亮吉俱。亮吉幼解吟咏,故独得外王母欢。中表兄弟姊妹,咸弗能及,而顽劣殊甚。外家正鼎盛,亮吉与中表辈卧楼上。榻前每置糍糕粉饵之属,以慰先寤者。

亮吉辨色则醒,悉举榻前所有者而啖之。不足又顾,遂及于他。

稚者弗敢较,长者断断有怼词。外王母倍给之,舅氏妗氏,弗善亮吉,而外王母亦逝矣!外王母每有馈遗及太夫人,太夫人取轻而辞重。外王母曰:“毋介也。”私嘱婢媪纳诸箧。太夫人归咸泣下,益督亮吉读。亮吉以第二人及第,外王母早不及见矣!中表散处,迄鲜存问,殊自歉焉。犹忆太夫人口授仪礼曰:“夫者妻之夫。”太夫人泫然曰:“吾何戴矣?”亮吉庆此句不敢读。今太夫人寿六十,追叙往事,绘为《机声灯影图》。

惟亮吉亲故,有以阐扬之。亮吉感且弗朽焉!

稚存跋罢,便陈太夫人一阅。太夫人道:“这算你的孝思了。你说要托人题咏,我看大可不必。就是我生日这天,也不宜过于热闹。在你的意思,总说我一番苦节,应该借这个题目,发挥发挥。要知近来朝局最怕的是标榜,最忌的是附和。张、鄂两相,已经势成水火。如今又添了和公,蹈暇抵隙,都是不好惹的呢!”稚存道:“孩儿所邀的,均系文字至交,科名旧侣。不过请他们或序或跋,或诗或词,写成一幅,张挂张挂。

到了母亲的诞辰,也不演剧,也不受礼,乡会同年发起做了一堂寿屏,这也算不得什么!母亲的慈训,孩儿不敢违悖的。”

太夫人道:“这便好了。”

稚存发出请柬,将翰、詹、科、道,约了二十余人,在家小宴。这班人同稚存都是僚友,马龙车水,届期自联翩而至。

稚存取出《机声灯影图》,说明乞题的本意,大众无不应允。

一面早摆齐几席,参差入座。座中谈起国事,有欷歔的,有激昂的,有沉默的。只有一个御史管缄若,他说:“和珅这厮,究竟是什么东西!他也配参赞军机,绸缎国政?桐城相国,一味将顺,将来逢蒙杀羿,是不能免的。我想狠狠参他一本,已经起草完毕,日内便要上奏了。如果依旧留中,我便辞官归山,不愿意同仗马寒蝉的,混在一起。”家人听他愈说愈响,愈骂愈烈,便道:“缄若醉了,稚存送他上车罢!”缄若一走,众人亦各自散去。

次日午后,急报管都老爷病逝了。稚存诧异得很,慌忙赶去送殓。问起病源,据说在朝房内饮了一盏茶,便觉腹痛,匆匆回寓??连带去的折子,都不曾递呢!稚存叹口气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我若无此宴会,缄若也无此议论,何至遽招人忌,死得不明不白呢?”几个吊客,也都同声伤感。

稚存因此,亦有戒心,对于太夫人生日,一切俱从简约。这班翰、詹、科、道,吃了这一餐,你也界张乌丝,我也校张粉笺,大的小的,长的短的,无非一味颂扬,还有寿联,还有寿幛。

这寿屏便是大学士三等伯翰林院掌院通家侍生张廷玉领衔,以下会榜同年,乡榜同年,在京的一概列名。红绢金花,绿装锦轴,写着黑方光的楷字,辉煌赫奕。真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呢!太夫人笄珈象服,早晨受了稚存夫妇的上寿。外面便有客来庆祝,大夫人或辞或见,倒也忙碌得很。

洪夫人也按品妆束,招待女宾。宝气珠光,钗痕钏影,围绕了一室,太夫人亦陪着她们闲话。那些稚存的朋友,看了满堂的题咏,你赞我的,我赞你的,说说笑笑。吃过面席,已是去了一半。只剩几个挚交晚饭,谈起缄若的事,才知道稚存请客这日,有和珅门生,混在里面。听见缄若的话,忙去报知和珅。

和神便贿嘱苏拉,下这毒手。稚存道:“先朝的遗臣,只有张、鄂二相了。疆臣中李卫、田文镜,先后出缺。倒是这小尹,一督云贵,三督陕甘,四督两江,居然入阁办事。圣眷这样隆盛,竟没有人掣他的肘!可见宦途中亦有幸有不幸呢!”众人道:“缄若本太性急。前日曹御史奏参家奴刘全,皇上还罪他妄言!

谢御史烧了一辆车子,皇上还逐他回籍呢!缄若这一本上去,也是无用,不过送去性命,是可怜可惜的。小尹何等敷衍他,又是内廷的姻眷,所以才得安稳。朝里无人莫做官,这句话是不错呢!现在听说还有一道恩旨,是因为太后万寿,命妇没人领班,才想着小尹。究竟不知为着何事,有这思旨?”正是:丹凤九重才拜赐,青鸾一片又衔书。

欲知后事,且听下文。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