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吴鞠通医案

痉(太阳所至)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温 癸亥二月二十九日 六十日之幼孩,痉已二十余日,现下脉不数,额上凉汗,并无外感可知,乃杂药乱投,致伤脾胃。故乳食有不化之形,恐成柔痉,俗所谓慢脾风。议护中焦,乃实土制风法,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义也。

明天麻(三钱) 干姜(二钱) 茯苓(五钱) 广木香(五分) 炙甘草(三钱) 生苡仁(五钱) 焦于术(钱半) 煨肉果(一钱) 煨姜(一片)

甘澜水五茶杯,煎成两茶杯,小儿服十之一二,乳母服十之八九。渣再煎一茶杯,服如前。

三月初一日 赤子不赤而刮白兼青,脉迟凉汗,舌苔白滑而浓,食物不化,洞泄者必中寒。

按:痉必因于湿,古所谓柔痉是也。议从中治。经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此症全无风火之象,纯然虚寒,乳中之湿不化,土愈虚则肝中内风愈动,若不崇土而惟肝是求,恐日见穷蹴矣。

人参(四分) 广皮炭(三分) 广木香(五分) 生于术(一钱) 焦白芍(一钱) 煨肉果(五分) 炙甘草(钱) 明天麻(三钱) 生苡仁(一钱)

初二日 风湿相搏,有汗为柔痉。形若反弓者,病在太阳,俯视目珠向下者,病在阳明,以阳明为目下纲也。今久病为杂药困伤脾胃,大便泄,乳食不化,为湿多风少,痉时俯时多,为病在阳明。故此症以脾胃为主,议补中益气法,渗湿下行,内用风药,领邪外出。

人参(三分) 桂枝(二分) 茯苓块(三钱) 白术(一钱) 葛根(二分) 山药(一钱) 炙甘草(五分) 生苡仁(钱半) 焦白芍(一钱)

初三日 寒湿柔痉,昨用升阳益气法,从阳明提出太阳,兹精神倍昔,颜色生动,舌上白浊化净,大便已实,甚为可喜,但痉家有炙疮者难治。

人参(三分) 茯苓块(一钱) 嫩桂枝(三分) 生于术(一钱) 焦杭白芍(一钱) 葛根(二分) 广皮炭(二分) 莲子(三粒,去心不去皮,打碎) 生苡仁(一钱) 炙甘草(五分)

初四日 痉家自汗,有炙疮者难治。刻下且住脾胃,从脾胃中立以条连四肢,是久痉一定之至理。若镂治其痉,是速之也。

人参(三分) 广皮(三分) 桂枝(二分) 茯苓块(一钱) 焦于术(八分) 煨肉果(三分)生苡仁(一钱) 炙甘草(八分) 诃子肉(五分,煨) 茅术炭(六分)

初五日 痉家为苦寒所伤,脾阳下陷,又有炙疮,其痉万万不能即愈。议护中阳,勿致虚脱为要,非深读钱仲阳、陈文仲、薛立斋、叶天士之书者,不知此恙。

人参(四分) 诃子肉(六分,煨) 白芍(二钱) 于术(一钱,炒) 桂枝(三分) 广木香(四分) 茯苓(一钱) 煨肉果(六分) 广皮炭(三钱) 炙甘草(八分) 苡仁(钱半)

浓煎。

初七日 脉仍不数,大便犹溏,但舌苔微黄,神气渐复,不似前虚寒太甚之象,宜退刚药,少进柔药。医经谓上守神,粗守形,兵法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此之谓也。

人参(三分) 麦冬(一钱,米炒) 茯苓(一钱) 整莲子(一钱) 于术(一钱,炒) 白芍(一钱,炒) 炙甘草(七分) 陈皮(四分,盐炒黑)

初九日 诸证渐退,神气亦佳,但舌上复起重浊之白苔,乳湿之过,暂停参药,且用疏补法。

生苡仁(钱半) 整莲子(一钱) 麦冬(一钱,带心) 浓朴(五分) 茯苓(一钱) 焦神曲(八分) 木香(四分) 广皮炭(五分)

张 十三岁 乙酉六月初三日 脉沉细而弱,舌苔白,滑幼童体,浓纯然湿邪致,痉一年有余。

苍术炭(三钱) 云苓皮(五钱) 川椒炭(三分) 白蔻仁(一钱) 生苡仁(六钱) 广皮(三钱) 桂枝(三钱)

四帖。

初八日 痉症发来渐稀,效不更方。

八帖。

十六日 脉至沉至细至缓,舌白滑甚,湿气太重,故效而不愈。于前方中加劫湿而通补脾阳之草果,调和营卫之桂枝、白芍、甘草。

五帖。

二十一日 痉症脉沉细,舌白滑,与湿淡法,发来渐稀,未得除根,于前方内去刚燥,加化痰。

桂枝(四钱) 苡仁(五钱) 半夏(六钱) 白芍(三钱,炒) 益智子(二钱) 炙甘草(一钱) 广皮(三钱) 云苓(五钱) 姜汁(三匙,冲)

二十五日 服前方四帖已效,舌苔仍然白滑,六脉阳微,照前方再服四帖。

二十九日 前方已服四帖,诸症皆安,惟痰尚多,再四帖。

七月初九日 前方又服九帖,痉症只发一次甚轻,已不呕吐,痰尚多,脉甚小,照前方再服。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