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遵义府志

卷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遵义府志卷十

古 迹 冢墓附

元凯注《左氏》,道元注《水经》,多引故城故亭以证地望;至于残垒废宅,亦丛见郦亭书,则古迹诚考镜之资乎。遵义,汉唐郡县,其间可借为谈古之佐证者正复不少;而影撰谬附,间误远人。今备列旧闻,更加考辨,冀贻好事,不为虚作。前人宋道,亦略增焉。若荒诞无稽,概所不取。

废鄨县 《方舆纪要》。在桐梓县北,汉置县,属群柯郡。《志》云;县有不狼山,鄨水所出,县以水名。梁末废。段玉裁《说文注》:

今贵州遵义府府城西,有鄨县故城。

按:桐梓北,及府城西,各据所见,要是废县在府境内也。顾氏又以鄨县在云南陆凉州,段氏已斥其非。

废播州 《通志》:在府北三百里白绵堡,昔杨光荣子孙承袭守此。宋端平中置州。

按:今考定唐之播州旧治,在今绥阳县治左右。说详《建置》。其在白绵堡者,乃宋之播州。《宋书·地理志》“端平三年,以白绵堡置播州”是也。然谓在府北三百里,相沿承误。详后。

遵义废县 《方舆纪要》:在府东北百里,唐遵义县地。宋大观三年,析播州地,别置遵义军及遵义县,宣和三年俱废,置遵义寨,改隶珍州。开禧三年,复升为军。嘉定十一年,仍降为寨。元初废入播州。

按:顾氏以遵义在府东北百里,与今所考定合。知以今绥阳为即 唐之遵义,前人必已有论及者,惜顾氏不明言所本也。

带水废县 《明统志》:在宣慰司北三十里,唐贞观间置。宋宣和初废为城,属南平军。《四川旧志》,《通志》同。《方舆纪要》:在府西北四十里。

按:《元和志》:带水县因县北有带水为名,东至播州七十里。考带水即今之洪江,播州治即今绥阳,带水在其西七十里,则县治当今长滩左右。前志谓去府道里极合;惟言在府北及西北,方向殊误。至《明统志》云宣和废县为城,属南平军;《纪要》亦沿其说。此于史无明文,当别有所见。

芙蓉废县 《方舆纪要》:在仁怀县南,唐贞观五年置,隶牢州。二十午,改隶播州。咸通中废。

按:芙蓉当在正安接绥阳之间,今犹有荚蓉江可证。互详《建 置》。

废溱州 《明统志》:在宣慰司北二十五里,《四川旧志》同唐贞观中置。宪宗时,尝以珍州省入,宋熙宁中复置,并置溱溪县。景炎三年废。《通志》:在府城北二十五里。

按:《元和志》,溱州,以南有溱溪水为名,可见州治在溱溪之北。又所领荣懿县,云郭下,则荣懿州治也。据宋《赵牟氏墓志》云:赵氏家荣懿,儒人葬于轻兰坝。今其墓在綦江县东永里金兰坝,揆当时必葬在荣懿境中,是溱州旧治,亦必在今綦江永里接桐梓青羊市等处。以《元和志》州之八到校之,其东南至黔中,取珍播夷路,是其路过珍州始达播州,则于今遵义,中隔一珍州矣,安得在司北二十五里乎?《纪要》亦斥《旧志》为误。

荣懿废县《方舆纪要》:在真安州东南。

扶欢废县《四川旧志》:在夜郎里。《通志》:在桐梓县北二百里扶欢山下,唐贞观十六年置,属溱州。按:扶欢废县,思南,遵义两《府志》俱载,皆云在扶欢山下。查《山川志》思南无扶欢山;《遵义□》载在桶梓,应以遵义者为确。

按:今桐梓北界中有扶欢坝,与綦江县错壤,唐置县当在是,故令尚沿旧名。

废珍州《明统志》:在真州长官司西南四十里。唐贞观中开山洞,置播川镇,后以镇为珍州。长安中,改舞州。开元初,又改鹤州,后复为珍州。宋因之。遗址尚存。《通志》:按《明统志》“废珍州”,云云。考《唐·地理志》,唐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珍州,并置夜郎、丽皋、乐源三县。元和二年,州废,县皆属溱州,珍州未尝复置也;且并无改舞州、鹤州之说。考贞观八年,以辰州之龙标县置巫州,因析置夜郎、郎溪、思微三县。天授二年,又析夜郎置渭溪县;改巫州曰沅州。长安四年,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开元十三年,以“舞”“武”声相近,更名鹤州。二十年,曰业州。大历五年始更名奖州。是舞州、鹤州,乃沅州之夜郎所置,非珍州之夜郎所置也。盖州郡之更改无常,山水之名称常在,舞州当因舞溪而得名,在今镇远府之域。夜郎析自龙标,在今黎平沅州之间,与镇远近,与珍州远,《一统志》因夜郎之名而误载耳。

按:珍州之非舞、鹤两州,《通志》考辨已明;而仍沿《统志》谓废州在正安州西南四十里,不知其非也。据《元和志》,珍州所领夜郎县在郭下,则州治即夜郎。《丹铅录》云,夜郎在桐梓驿西二十里,有夜郎城碑尚在。杨氏此据目见言之,其碑必是唐未废县时所立。是今之夜郎坝,正即唐珍州治。所以准之《元和志》珍州八到,东南至播州二百里,北至溱州二百四十里,方向道里,更古今相合,益见《统志》非是。《丹铅录》又云,珍州在施州歌罗寨。是其说自相牴牾,不足信。

丽皋废县 《方舆纪要》:在真安州西三十里。

乐源废县 《明统志》:在真州长官司西七十里,唐贞观中置,属溱州。宋末,属播州。后废。《四川旧志》:在州治西,有遗址。《方舆纪要》:在真安州西七十里。《通志》同。

按:《元和志》云夜郎、丽皋、乐源三县并在州侧近,或十里或二十里,随所畲种田处移转,不常厥所。如此,则丽皋、乐源当亦在今夜郎坝左右二三十里内。

夜郎废县 《四川旧志》:在桐梓驿,有址。《通志》:在桐梓县北七十里。唐贞观十六年与珍州同治(置),后废。宋大观二年复置。宣和二年废。《邱志》:在城北七十里夜郎坝。城迹方圆里许,中有狮子碣,古树蓊蔚,人不敢伐。相传为夜郎县,亦为竹王城。

按:《邱志》以夜郎县即竹王城,《通志》分载为二。今验竹王城实在新站,去夜郎站二十里,则两处是也。

都上废县 《明统志》:在旧承州西南二十五里。《四川旧志》作一十五里。《方舆纪要》:在绥阳县西南二十五里。《通志》:在正安州西南二十五里,唐武德元年置,隶黔州。贞观四年,以县置夷州。宋宣和中废。

按:《元和志》:都上县西北至夷州五十里,夷州西南至播州二百四十里。时夷州治绥阳,绥阳在今龙泉县左右。由夷至播方向、道里,古今俱合。都上往夷州向西北行,则其县在夷州东南也,治当在绥阳接湄潭之间,不得在正安境内。《纪要》颇近之。

义泉废县 《明统志》:在旧承州西南一百里。《四川旧志》同隋大业间置,隶明阳郡。唐隶义州。宋隶承州。宣和中废。《方舆纪要》:在绥阳县西南百里。《通志》同。

按:《元和志》义泉县,东北至夷州一百里,《明统志》以下皆是本之,而不知夷州郭下之绥阳,乃今龙泉县,不得以今之绥阳当之。其他误皆同此。准《元和》地望,义泉当在今正安境内。

洋川废县 《明统志》在旧承州西北一百里。《四川旧志》同唐武德初置,属义州。贞观中,属播州。后废。《方舆纪要》:在绥阳县西北百里。

按:《元和志》洋川县,东至夷州一百里。则县正当今绥阳旺草里界内。《通志》以废洋川县在石阡府西北苗民司南洋溪山下,意以洋溪即古洋川,然与《元和志》方向、道里大不合,不如《统志》、《纪要》差近。惟所云承州绥阳是指今之绥阳,则非也。

宁夷度县 《明统志》:在旧承州东二百里,武德初置,属夷州。贞观初,改属务州,后属思州。采初置,属承州。《方舆纪要》:在绥阳县东二百里。《陈志》:在府城东。《通志》同。

按:《元和志》宁夷县,西北至夷州一百九里。则县当今龙泉东南也;治当在湄潭境内。

高富废县 《明统志》:在旧承州东北一百一十里,唐武德四年置,属夷州。贞观初,属务州,又属黔州。永徽以后省。《方舆纪要》:在绥阳县东北百十里。《四川旧志》:在旧承州东北百里。《通志》:在绥阳县东北赵家里。

按:《新唐书》:贞观元年,废夷州,分隶所领诸县。高富以隶务州,十年,又以隶黔州。黔州治,今彭水县地,改隶必就所近,知高富去黔州不远。谓在绥阳东北百十里、及赵家里,末可信。

信安废县 《方舆纪要》:志云,在义泉县南,唐武德初置。贞观中废入义泉。

按:信安盖在今正安界中。说见《建置》。

乐来废县 《方舆纪要》:在真安州东。唐贞观中置县,属溱州。咸亨初废入荣懿。

按:乐来当在正安西北,云东不合。

明阳废县 《方舆纪要》:《寰宇记》绥阳县西北百里,有旧明阳郡城,隋所置郡也;理明阳县。唐武德四年,明阳县隶夷州,六年,改隶务州。贞观中省。

按:《寰宇》所指绥阳乃今之龙泉。《通志》废明阳县在龙泉县西,沿其说也。顾氏以为今绥阳,误。

宜林废县 《方舆纪要》:在绥阳县南境,唐武德初置,寻属牢州。贞观十六年,与州俱省。

按:乐安、宜林、琊川三县,后皆省入芙蓉。今遵义县东乐安里,盖即乐安县旧地。宜林、琊川地必与之毗连,故并入美蓉为便。顾氏以宜林在绥阳南境,极合。

鸡翁废县《方舆纪要》:在绥阳县东南,唐武德四年置,属夷州。六年,废。贞观六年,又置。永徽中省。

按:《通志》废鸡翁县,在龙泉县北二十里鸡翁山下是也。

琊川废县 《方舆纪要》:在仁怀县东南,唐贞观中置,隶牢州。十六年,改属播州。开元二十六年省入芙蓉县。宋大观中更置播州,兼领琅川县,即琊川也。宣和三年,降为琅川城,隶南平军。寻废。

胡刀废县 《方舆纪要》:志云在仁怀县西南五十里。唐贞观九年,置释燕县,属牢州。十一年,州废,县省。十四年,复置,改胡刀,以县南一里有胡刀水东流合于乌江也。县属播州,开元二十六年废。

按:《通志》谓废胡刀、琊川两县,俱在施秉江外屯地,俗名偏刀水;其说近之。盖胡刀、琊川,后皆省入芙蓉,必其地如《通志》

所说,乃并入荚蓉为便。若在仁怀,则中隔珍州之夜郎三县及播州之带水,势不能并入共蓉矣。且《纪要》谓胡刀县南一里之胡刀水、流入乌江,今仁怀境中,故无入乌江之水也。又《纪要》引旧志云,夷牢水入废胡刀县界,带水亦至废胡刀县界注胡江。夷牢水即今乐安江,带水即今洪江,湖江即今乌江,以此水道求之,胡刀之在遵义接

渭潭界中,更显然可见。

舍月废县 《方舆纪要》:志云在县东南九十里。唐贞观九年,置高山县,属郎州,旋废。十三年,复置,改舍月,以境内舍月山为名。

按。播州五十四里中有水烟里,即《元史》之“水烟等处”,地在今遵义县西天旺里。水烟与舍月,其声相近;又舍月初名高山,高 山或是高遥山省称,今高遥亦在遵义县西三十里,去水烟落仅三十

里,县地或即在其间欤?

湖江废县 《方舆纪要》:在仁怀县东南四十里,贞观九年置,属郎州。旋废。十四年,改置湖江,以界内湖江水为名。

按:《纪要》于乌江云,或谓之邘水,或谓之湖江:于带水云,东流至废胡刀县界,入湖江水。湖江,即乌江:此云县以湖江水为名,则其地必在乌江上下。若仁怀旧县,去乌江四五百里;谓废县在其地,不合。

且兰废县 平夷废县 谈栕废县 镡封废县 《方舆纪要·地记》:府东南有镡封废县;且兰废县在府南;谈栕废县城在桐梓县西南;平夷废县在桐梓县西北。

按:且兰在平越、镇远,平夷在大定,谈栕在兴义,镡封在贵州兴义、云南罗平之间,与遵义远不相涉。详《牂柯柯十六县考》。顾氏此说大误。

播川废县 《通志》:在桐梓县南三里,《四川旧志》同宋置。后废。

绥阳废县 《明统志》。在真州长官司东南二百五十里,隋置,属思州。唐夷州治此。宋大观初,置承州,割隶珍州。后废。

鼎山废县 《贾志》:在桐梓城南十里,《四川旧志》同元置,后废。城门尚存,石榜镌“宝祐戊午”四字。《邱志》:县峙群山之颠,周围峭壁,缺处砖砌若鼎,故名鼎山。一径盘折,城门双拱。池水、营堑尚存。

废南平军 《通志》:在桐梓县北一百里,宋熙宁八年置,后废。《明统志》:在綦江县南九十里。

旧正安州城 《通志》:在今之州东南七十里,地名滴水园,明万历间平杨应龙置,城垣尚存。

白绵堡《宋史》:端平三年,以白绵堡置播州。《舆地纪胜》南平军在白锦堡,去播州三百里。系纳土官杨光荣子孙世袭守之。《明统志》:白锦堡去播州三百里,《四川志》:自锦堡在綦江县南八十里。“白绵”,“白锦”,字相似而误。

附:郑珍《白锦考》 自王氏说白锦去播三百里,后皆沿之,堡遂在綦江境内矣。今考《潜溪集·杨氏家传》,云光荣籍播州二县地往献于朝,诏即其地建白锦堡。此堡名所由始也。后又云,轸病旧堡隘陋,乐堡北二十里穆家川山水之佳,徙治之。是为湘江,此即今之府治。云在堡北二十里,则堡在今府治南二十里无疑。若堡在綦江境上,去穆家川三百里而遥。杨氏无故舍其世守,远徙如此,已大非情事;且由綦江往今府治,地越溱、珍二州:杨轸,宋高宗时人。其时溱、珍境内皆有土酋据守,安得任其自由?且杨氏自唐末以来,世守只是播州,若至是始徙穆家川,则前此皆治在南平军矣,不与史志大舛乎?然则《家传》得其实矣。又按《家传》叙端之入播云:端诣泸州合江,迳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寨,结土豪,为久驻计。又叙杨实弟先、蚁拥共事云:先据白锦东遵义军,号下州;蚁据白锦南近邑,号扬州;称南衙将军,举兵攻先,且外结闽兵为助。杨贵迁大发兵,设二覆(伏)于高遥山,要其归而击之,闽大溃,赴水死者数千;蚁亡入闽。观《传文》可知,“白锦”为杨端前旧名,至光荣献地建堡,乃得“堡”称。所称高遥山,在今府城西三十里,山麓即松丘寺:所称闽或称罗闽,即指今水西;所称赴死之水,即今乐闽河;乐闽盖罗闽之讹。当时河西即近闽地,观《传》叙三公归闽事云,阿永蛮发兵纳三公界上,会济江,夷僚引舟岸北。云云。江,即是此水;岸北,即是界上。则闽、播以乐闽水为界甚明白。所称遵义军,乃宋于唐之遵义县置者,地为今之绥阳;此史家据后追称,时尚未置军也。统《家传》前后文绎之,知杨端入播,其路由合江出仁怀、迳至高遥山立寨,以备攻守,白锦必在山之附近;定播之后,遂世居之。想其时唐之州治在今绥阳者,遣子弟分守而己。故宋即堡置播州,而以唐州治置军。今绥阳,正在府治之东。于治南二十里之白锦,亦在其东。宋文献(宪)据谱立传,故能事事实合。可以裁度诸史“堡去播三百里”之说,秪见其诬矣。令府城南四十里有市曰懒板凳。西距高遥山十里,市名极无意义,疑其地即古之白锦。至杨轸北徙穆家川,人以其地在南,遂称为南北锦, “南”“懒”、“白”“板”、双声,“锦”、“凳”叠韵,历久音讹,遂成今称。或曰:如此,即与二十里不合。曰:白锦之地广矣,藉此相沿旧称,知故堡要在其近;岂方数十丈之外,遂不可以白锦之名被之乎?

县坝 在正安。《孙志》:先代建县处。

悠久坝 《孙志》“正安”下;即今州治。

按:坝即今正安旧城。

南县箐《正安州志》:在州北二百里。《孙志》:有先代城址。

五尺道 《史记·西南夷传》: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五尺道在郎州。颜师古《汉书注》:其处险阨,故道才广五尺。

说详《建置》。

巴符关 《水经》: “江水又东过符县北”。注:县故巴夷之地,汉武帝建元六年,以唐蒙为中郎将,从万人出巴符关者也。

按:《汉书·西南夷传》,唐蒙从巴莋关入见夜郎侯多同。《史记》 作巴蜀莋关。莋与符字形相近,《水经注》作符,要是本《史》《汉》为说。且巴符关者,谓巴地之符关也;若是莋,则其地在四川雅州,非巴国境,系巴于关名上,无取也。如郦氏言,蒙当时盖从合江、仁怀进乎?其关在何处,不可考矣。

猫儿垭隘《元史·文宗纪》:天历二年正月,四川囊加台攻破播州猫儿垭隘。

乌江峰 《元史·文宗纪》:天历二年,播州杨万户引四川贼兵至乌江峰。

按:峰当在今乌江关、茶山关之间。

南山寨 《方舆纪要》:在真安州西南七十里,亦谓之石城,即郑昌孙屯据处。《四裔考》:明玉珍时,其将江中立筑旧珍州城以守,州将郏昌孙据石城扼之,今南山寨是也。明兵至,昌孙执中立以献,因得世有其地。《通志》:在正安州。相传宋末州人郑昌孙据[拒]元兵于此。

思义寨 《方舆纪要》:在真安州东南九十里。《志》云,唐初为思义县,属夷州。贞观初,属务州,后废。旧称珍州五堡:曰丽皋、曰思义,皆固故县置;曰白崖、曰安定、曰寿山,则择险置戍处也。万历中官军征播,皆屯驻于此。

吼滩寨 在仁怀吼滩里。《舆地纪胜》:在南平军西南八十里,原系巡检驻扎。旧名吼滩寨,以其名似无安静之意,改正春垭。

崖头寨 《方舆纪要》:在府西南百里,入水西界内。万历末,讨水西贼鲁钦,克崖头寨,乘胜深入,至织金堡,败绩。

陶洪、安村、罗村三寨 《明史·吴广传》:陶洪、安村、罗村三寨土官各出降,他部来归数万,广择其壮者从军。

按:安村寨在仁怀县西八十里,罗村寨在仁怀县西百里,旧为安、 罗二氏所居,今安乐里皆其地也。陶洪不知所在。

苦竹、羊崖、铜鼓三寨 《明史·马孔英传》:连破九杵、黑水诸关、苦竹、羊崖,铜鼓诸寨。

按:三寨,《史·传》叙在破桑木关、风坎关之后,知其地皆在绥阳境中。今绥阳治东九十里有苦竹关,苦竹寨当在左右。余末洋。

楠木、山芋、简台,三峒、李汉坝 《明史·刘綎传》:二十八年正月,直捣楠木,山羊,简台,三峒。峒绝险,贼将穆照等率众数万连营,诸将惮之。綎分兵攻其三面,大战于李汉坝,生擒其魁;余贼奔入峒。乘势克三峒,直捣峒前,焚之,尽克三峒,擒穆照及贼魁吴尚华。《方舆纪要》:楠木峒在府北二百四十里,其南为山阳峒及简台峒,名曰三峒。由綦江东溪入播,三峒素称奇险,刘綎直前奋击,克之,播于是不可守。

按:李汉坝在仁怀县北三百余里,楠木峒在坝侧,极广大,中可容数万人。峒口崖上有“平虎穴”三宇,距地数十丈,未详何人书。传昔时入洞者拾金银无算。山羊、简台当去楠木不远。

滴泪三坡、瓦窑坪、石虎诸隘 《明史·刘綎传》:踰夜郎旧城,攻克滴泪三坡、瓦窑坪、石虎诸啦,直抵娄山关。

按,滴泪三坡即今之夜郎三坡,瓦窑当在三坡之南。《传》上文云应龙遣子朝栋、维栋统锐数万,由松坎、鱼渡、罗古池三道并进。綎伏以待。贼至,伏起,追奔五十里,贼聚守石虎关。石虎即今石壶,关在桐梓县北三十里。

养马城、龙爪固、海云囤、松门垭 《明史,刘綎传》:都指挥王芬独营松门垭之冲,贼袭杀芬。綎率骑往救,贼大奔。追至养马城而还。《马孔英传》:追奔至高坪,夺贼养马城。《方舆纪要》:养马城在府北五十里,杨氏据播时所筑。刘綎入娄山关,屯白石口。贼党攻围綎,綎击败之,迫至养马城,与南川、永宁诸路之师会,连破龙爪、海云诸险囤,压海龙囤而垒。《通志》:养马城在遵义县北三十里,唐末,杨氏建为牧马地,可容马数万也。

按:松门垭在府城北六十五里,俗名风门垭。龙爪、海云两囤,仅见于顾氏书,地当去海龙固不远。养马城今犹存,周五里,墙高丈 余。养马城侧有养鸡城、石城门二。距里许又有养鹅池,皆杨氏所为。

土、月二城《明史·李化龙传》:六月,綎破土、月二城;应龙窘,与二妾俱缢。明晨,官军入城。《方舆纪要》:万历二十七(八)年,官军克播州,进围海龙囤。囤前陡绝,飞越难至,诸将以劲兵壁其间,而并力攻囤后。别将徐成夺据凤凰觜,贼奔土城,官军毁城而入,贼进据月城。因纵火焚其土城、月城二楼,四面奋击,遂克之。

按:土、月二城并在海龙囤上,逆龙所凭以守者。叙二城之破,《纪要》较《史》文特详。

海龙囤 《明史·李化龙传》:海龙干诸险中为最。《方舆纪要》:在府北三十里,四面斗绝,后有侧径,仅容一线。杨应龙倚为天险。

按:海龙在府城北四十里龙岩山东。一蒂孤悬,群山固结,左右环溪,阴深峻险,旧名龙岩囤。父老言,杨逆据此时,曾堰海龙坝之水使环囤下,自宣慰司至囤,二十里外即乘舟而往。未知然否。其囤,播平后,兵备道傅光宅即其上建海潮寺。

海龙九关《方舆纪要》:杨应龙于囤前筑九关以拒官军。

按:海龙囤前后关,今可考者;前六关,曰铜柱、铁柱、飞虎、飞龙、朝天、太平;后三关,首曰万安,余未详。此所谓九关也。《明史·马孔英传》所称海龙第二门,《吴广传》称第二关,皆此九关之一。铜柱八关皆在囤上,惟太平距囤前十里,址今无存。飞虎、飞龙、朝天、万安榜并款“骠骑将军杨应龙书”。余榜不存。独飞龙毁左角,乃刘綎自对山飞炮所摧者。若《孔英传》海岩、海门,《吴广传》第四关、第一关,皆非此数。

后水囤 《明史·刘綎传》:克后水囤,营于冠子山。

按:后水囤,今末详所在。冠子山在府城北九十里,知囤更在冠子山之北。

永安庄 《明史·刘綎传》:直抵娄山,夺其关,追至永安庄。綎老将持重,虑贼冲突,联诸营。一据永安庄,为前营。

按:永安庄在府城北八十五里,杨氏别庄也。今其宅基尚存,石工甚精致。

桃溪庄 《方舆纪要》:万历中,水西安疆臣讨杨应龙,由西路沙溪、马站、石壁、花毛田而进,夺落濛关,至大水田,焚桃溪庄,逼近播州,贼势遂窘。

按。桃溪庄在今桃溪上源,所称上庄、下庄,是杨氏别业也。石壁即今石鼻庄,在府西一百里。落濛关即今乐民城,在府西五十五 里。花毛田在府西八十里。大水田在府西三十里,《明史·童元镇传》“贼伏兵大水田”是。此皆水西由沙溪入播所经。马站末详。

青蛇、长坎、玛瑙、保子四囤 《明史·陈璘传》:璘次湄潭,贼悉聚青蛇、长坎、玛瑙、保子四囤,地皆绝险,而青蛇尤甚。《李化龙传》:江铎统楚师夹攻板角关,破之。再进,破玛瑙、长坎、保子等囤,夺楛木关,进屯青蛇囤。

附:郑珍《四囤记》 遵义东界大山,望之隐天若长墉。其南为三度关,北为板角关。由遵义道湄潭者,出三度;由绥阳者,出板角,二处山稍平展。中距八十里,皆乱峰斗壁。其间长坡坎者,间道也。自坎行,若虱循衣缝,以达湄潭境。余家至长坡坎,盖仅二十里。此山西皆乐安里地,地皆陂陀平远,登高俯视,数十里如微风动波也。其去郡,西限标崖诸山;又西限玛瑙孔诸山;又西限清乘桥诸山。余自家朝食,行二十里,登标崖:复十里,登玛瑙孔;复十里,度清乘桥,即登山。趣山幽頁(坳),达郡四十里,皆坦途矣。此东来山数重,独清乘桥西诸山,用兵时尤险要。山盖《图经》所称水围者,洪江三面环而过,江两岸皆悬壁一二百尺,而西岸又群峰如削,山缝中今尚无牛羊径。旧时距今桥上里许,岸稍缺处,桥平石今犹有二齿存。东来者意度桥必仍沿岸下直今桥越山,盖舍今山幽頁(坳)左右望皆穷也。今桥,康熙初当极险狭处建,据碑乃易旧“清水”名清乘桥。余往来必流览桥上,思当日措手之难;至幽頁(坳)也,必小息。顾幽頁(坳)广仅二丈,而一畔旧砌,依稀关门然,余隐露土中,皆似门圯之石。常疑之,又不解桥旧名清水意。今年初夏,携妻几种菜子午山,目极百余里,历指某某地示之,因拟议清水说,皆不安之甚。子知同,旁植紫苏,曰:人呼此“祖师叶”,焉知“清水”、“清乘”非青蛇乎?余思久之,曰:是也!当八路师之平播也,陈璘军由偏桥进。《传》曰:“璘次湄潭,贼悉聚青蛇、长坎、玛瑙、保子四固,地皆险绝,而青蛇尤甚。璘乃先攻三固,次及青蛇。督将攻三日,三囤遂下。青蛇四面陡绝,磷围其三面,购死士从玛瑙后附葛至山背举炮,贼惶骇。诸军进攻,贼退入囤内,木石交下;将士冒死上,前后击之,贼大败。乘胜抵海龙固下”。由此推之,“蛇”与“水”俗读同,仅分平、上,清水,即青蛇也。桥以地名。建者吴之茂,武夫,非纪碑不得其字,苟从俗改“清乘”以文之乎?山幽頁(坳)似关门者,非杨氏乏雄关乎?“保”与“标”声亦近,今标岩非即保子囤乎?然则长坡坎,即长坎囤;玛瑙孔,即玛瑙囤:其名盖至今存也。当时璘既入板角,四囤不破,终不能抵海龙;长坎、保子、玛瑙三囤不破,终不能攻青蛇。青蛇既破,此时李应祥破黄滩三关入,在青蛇之南;马孔英破郎山关入,在青蛇之北;逆酋心腹四溃,无巨险可恃,宜璘之鼓行至海龙如走康庄矣。嗟夫!数十年往来习贯之地,一旦启悟于黄孺之口而始得古名;天下事千百年以上、千百里以外、可以影响论断即自诩得之乎?故记以告考地理者。

沙溪囤 《方舆纪要》:在府南九十里,与贵州接界。杨应龙叛,遣其子朝栋守沙溪、缉麻山,防永宁、贵州之师,既而安疆臣由西路入,拔沙溪囤。

水烟、天旺诸囤 《方舆纪要》:《志》曰:杨应龙反时,增修各囤险隘,府西南,有水烟、天旺诸囤;接贵州界者,又有洪头、高坪、新村诸囤;府北,则有松坎、大阡、都坝诸囤。皆其拒守处。

按:水烟今名水园,在府西七十里,旧时酋长宋氏之后居之。天 旺在府西六十里,今名天旺都。洪头诸处未详。

穿崖囤 《明史·吴广传》,郭通绪掘穿崖囤,广督汉、土军击破之。

按:广时顿二郎坝,知此囤在遵义、仁怀之间。

桑木垭《明史·吴广传》:分四哨进攻崖门,别遣永宁女土官奢世续等督夷兵二千扼桑木垭诸要害,以防饷道。

按,桑木垭在府城西北二百四十里。

丁山、铜鼓、严村 《明史·刘綎传》:诸将克丁山、铜鼓、严村。

按:丁山即仁怀之丁山坝。仁怀县二合树上流有大铜鼓,小铜鼓二潭,铜鼓当即其间地。严村末详。

松坎、鱼渡,罗古池《明史·刘綎传》:应龙遣子统锐卒数万,由松坎、鱼渡、罗古池三道并进。

按:松坎即桐梓北之松坎。仁怀县有鱼子溪,东北流百余里为綦 江县之清溪河,色渡当在此水。罗古池未详。

大夫关、马坎《明史·童元镇传》:嘉猷扬声捣大水田,而潜以一军拔大夫关,直抵马坎。

按:大夫关在府西南四十里,今名太夫坝,马坎即今马坎关,在 府西二十里。

官坝 《方舆纪要》:在府东北。杨应龙叛,屯官坝,声言窥蜀。酉阳宣抚司冉御龙进攻官坝,斩关直上。贼方攻婺川,闻败,遁还。《通鉴辑览》注;官坝在遵义府城西北。

按:官坝盖在绥阳、正安之间,当酉阳入播路。

张王坝 《方舆纪要》:在府东南百里,黔帅李应祥败杨应龙之兵,屯张王坝。既而刘綎之兵自白石口入,应祥自张王坝入,吴广自江水口入,陈璘自上度关入,安疆臣等自大水田入,共破播州。

按:张王坝在府东南九十里。

二郎坝 《明史·吴广传》:广屯二郎坝,大行招徕。

接:二郎坝在仁怀县二郎里。

金子坝 《明史·马孔英传》。国柱攻金子坝,无一人,疑有伏,焚空寨十九,严兵以待。

按。金子坝在绥阳县西二十里。

朗山、蒙子桥、高坪 《明史·马孔英传》:官军进朗山,进蒙子桥,深箐蓊翳,贼处处设伏。悉剿平之。珠夜劫营,伏发,贼慷溃,追奔至高坪。

按。朗山,即绥阳县西之朗山关;蒙子桥,在府城北二十里;高 坪,在府城北三十里。

新站 《明史·童元镇传》:河渡未败时,澄已别遣部将刘岳、王嘉猷攻破苦竹关及半坝岭;暨败,二将移新站。《殉难录》:佐圣察遵城形势孤危,去治二十里即安、蔺两酋巢穴,出没不时。乃相度险隘,至地名新站,前临渭水,为人犯必由之路,遂捐资购料,督率隘官,雇募里民,创筑新站城,曰:寇至,可以遏其锋,深入,可以绝其归。若西(两)酋越此窥府城,当使只轮不返。于是招集流亡,训练部伍,开屯沿边一带;时率将领往来巡视,边备毕举。

按:新站在府南六十里,为至会城所必经。

清潭洞 《明史·童元镇传》:永顺兵攻清潭洞,复擒五受。

按:洞当在遵义县清潭里境内。

桑木关,风坎关、九杵关,三渡关、老君关、河游关、苦竹关、黄滩关、板角关,崖门关 《明史·李化龙传》:推官高析枝先以南川兵进据桑木镇,江铎统楚师夹攻板角关,破之。《马孔英传》:逼桑木关,殊死战,夺其关,逐北至风坎关,连破九杵、黑水诸关。《陈璘传》:分兵六道,攻克大小三渡关。《李应祥传》:贼所恃止黄滩一关壁立,众死守。《童元镇传》:诸军既济,复夺老君关;前哨参将谢从爵再拔河渡关,澄遣部将攻拔苦竹关。《吴广传》:分四哨进攻崖门。

按:桑木关在绥阳县东北二十里。风坎关在绥阳县北二十里。九杵关在绥阳县东三十里。三渡关在府东一百一十里。老君关在府南九十里。河渡关即今茶山关,在府东南一百里。黄滩关在府东南一百一十里。板角关在绥阳县南七十里。崖门关在府西北一百里。今府西九十里有黑水关,然不当孔英自正、绥来路,则黑水非此也。又绥阳县东九十里有苦竹关,与湄潭接近,亦非水西兵所攻拔者。

明月关 《明史·马孔英传》:别遣边兵千扼明月关。

按:《孙志》载正安有明月山,关或在此。

娄山关、白石口、冠子山 《通鉴辑览》:万历二十一年,四川巡抚王继光与总兵刘承嗣,分兵三道进娄山关、白石口。注:娄山关今名太平关,在遵义府北大娄山上;白石口在娄山关南。《明史·刘綎传》:据娄山关为老营,据白石口为腰营。踰十日,克后水囤,营于冠子山。《通鉴辑览》注:自石口,在娄山关南。

按:娄山关在府北百里。白石口、冠子山并在府北八十五里。

赤崖 《明史,马孔英传》:诸军鼓行,前次赤崖。

按:《孙志》载正安有赤崖箐,即此。

母猪塘 《明史·吴广传》:诸将连破数囤,进营母猪塘。

按。母猪塘在府北七十里,其水即溱溪,旧时有渡。载《孙志》。

按:平播时攻战营垒之城,今日视之,皆是古迹,事事能指所在,大可疏征史文。今通考其遍处,所不知者,随事出之。其余如《马孔英传》之清水坪、封宁关、白玉台,《吴广传》之磨抢垭、红碗水、土崖、分水关、水牛塘、三山,《李应祥传》之坟林,《童元镇传》之半坝岭、长菁、万丈林,《李化龙传》之楛木关,其地悉在府境内,今亦不能备知所在,并记于此,来者详焉。

茅衙 在府西北十五里,杨应龙为小妻田惜玉筑城造宅居之。今城址尚存,有寺名茅衙寺。

乐蒙城《通志》:在遵义县西四十里,明天启间兵备道卢安世筑,旧址尚存。

按:城环山。砌粗石,高七八尺,周八九里,四方无门,今称乐 民城。旁有乐民庵碑,云崇祯庚午立。

沙溪城 在府西百七十里。《明史·土司传》:洪武十五年,城播州沙溪,以官兵一千人、土兵二千人戍之,即此。今名沙溪坝。

绥阳老城 在绥阳县北门外大官地左山,存土垣,周二十余丈,相传知县詹淑初至所居。验现存垣埒,不足为城。况上进《建绥阳县记》云。詹侯既至,区画金竹里,创茅茨三间。或即此乎?

湘川诸驿 《方舆纪要》:湘川驿在府东二里湘江上。旧志云,自是而东南,有仁水、湄潭、乌江、沙溪、昌田等驿,相去各六十里。播川驿在府西六十里,自是而西北有永安、桐梓、松坎等驿。《四川旧志》“遵义县”下:湘川驿,在城内;永安驿,治北六十里;乌江驿,治西八十里。“真安州”下:乐源驿,治东六十里;乐道驿,治西七十里。“桐梓县”下:播川驿不注所在;桐梓驿,治北六十里;夜郎驿,治北三十里;松坎驿,治北百里。“仁怀县”下;儒溪站,在小金沙冈;永镇站,在大湾前:永定站,在五岔前;山盘站,在山盘前。

按:《孙志》,遵义三驿:湘川、永安、乌江。正安二驿。乐源、乐道。桐梓四驿:播川、夜郎,桐梓,松坎。仁怀四驿:儒溪、永镇、永定、山盘。《陈志》正安添乘凤一驿。今俱废。据顾氏所引“旧志”,诸驿外又有仁水、湄潭、沙溪、昌田四驿,此为何时制度,不可考。今考遵义三驿,桐梓四驿,为北通綦江、南通贵州路;正安三驿,为通南川、武涪路;仁怀四驿,为通合江、永宁路。湘川驿,在府城外;乌江驿,当在乌江岸上;永安驿,即今泗渡站:播川驿,在桐梓城外;夜郎驿,即今民朝聚;桐梓驿,即今新站;松坎驿,在今松坎:乐源驿今未详所在。旧城西七十里,有乐道书馆,乐道驿当即在是;乘风驿,以乘风河得名,置驿处当去河不远。儒溪四驿,今地与旧志同。惟顾氏说播川驿在府西六十里,是在遵义管内,桐梓驿传无缘在遵义西境也。或曰:府西,盖府北之误。果尔,何以处永安驿乎?顾氏说非也。其仁水,湄潭二驿,为通平石路:沙溪、昌田二驿,为通大定路。仁水驿以仁江立名,当在今虾子场前后;湄潭驿,当即在湄潭县;沙溪驿,或即在沙溪坝前后。昌田,无从知矣。

火烧州 《陈志》:在府治东六十里。昔杨友、杨爱分争于此。

务本堂 《明统志》:在真州长官司西六十里,汉尹珍因其俗以耕殖为业,建此堂。《通志》:在正安州西二十里,汉尹珍建。今有草堂三楹。

按:嘉庆二十年知州赵宜霦就旧址重建,祀尹珍。

咐:赵宜霦《重建务本堂序》:洪惟我圣朝右文重道,天下郡县,凡先哲之著德、立言、有功于名教者,往往即其生长、燕游之地祠而奉之,所以尊前贤、励后学也。正安之新州场有务本堂遗址,相传为汉尹道真先生讲学之处。先生昔从汝南许叔重受经书图纬,归而教授,于是南域始知有学。是诚一洗群柯之陋,允为百世之师矣。本年四月,郡太守芦洲赵公纂辑郡志,呆先贤遗迹,考著鸿篇。八月,又奉抚军宾谷曾公檄,饬各属以先生木主供奉书院,并于省垣创建专祠;俾黔中后进,企先贤而兴尚友之思,典甚巨也。该地前经本州履勘,堂址仅存二丈余,隘于修建。旋取堂后三楚会馆基地与左右各姓坟垅印契核查,俱系历传教十余年,无从清理。今据会馆司事等议让禹王宫余地,广四丈,长五丈五尺,上距围墙,下距石椿,左右方正,廓充新建堂基,具呈存案。由是卜八月十三日兴工重修。为堂三楹,广二丈八尺,修一丈二尺,周环以垣。并建门楼,楼外别造屋二,为守祠居。仅匝月而工毕。十月之吉,谨奉先生木主祠中供祀。其岁时祭田及守祠日食别筹,以垂永久。嘉庆二十年。

至善堂 《四川旧志》:宋大历建,今废。

按:堂,未详所在。

乐道书馆 《四川旧志》:在正安州西七十里,汉尹珍立。

按:道真传学南中,后人怀贤志旧,书馆所由建也。谓尹珍建, 岂其然欤?

尹珍讲堂 《绥阳志》:在旺草里,唐广明中建,明知县詹淑重修,今圯。采册;在旺里金竹冈,后移旺草场侧。

按:詹淑《讲堂铭序》云:“万历甲辰秋,余修旺草公署,掘地得 碑,题曰‘汉尹珍讲堂。唐广明元年七月六日,播州司户崔礽立’。西南人向学,盖自珍始;唐人标其遗迹,必有所据,广明距今六百年,讲堂不知圮于何代。爰即公所为讲堂,仍立唐人故石,而为之铭。”云云。考平播后,置绥阳,其城池公署,即今县治,中间并无迁徙。当日淑修公署得碑,复即公署为讲堂,当亦不出今县署内。所称旺草公署者,盖旺草是绥阳大地名,其地甚阔,观《明史》于桐梓县,犹云以绥阳旺草地置,可见非今旺草一里能尽之,故淑对今县治地亦称旺草。后人徒据淑铭,不识地理,遂以淑后重建在今旺里之讲堂,谓是淑原修公署得碑处,误矣。

真安州古儒学 《四川旧志》:古遗址在今唐都坝,相传唐时建学于此。

宣慰司旧学 《明统志》:在宣慰司北旧乡学基。洪武三十三年,建为播州长官司学。永乐四年,升宣慰使司学。

儒溪书院 《绥阳志》:在治西二十里大溪源,中祀唐柳宗元,明知县詹淑、冯士奇重建,今圮。按:淑有《存疑记>,士奇有《重修记》,并载《艺文》。儒溪,《陈志》作愚溪。

太白故宅《四川旧志》:在夜郎里,有《题碑记》。《陈志》:在桐梓治北六十里。《通志》:久废。

怀白亭有二:在遵义者,《川志》云:在桃源洞内,毁坏。明甲申间,内阁大学士王应熊重建。郡人程古愚诗云:“山间明月留佳句,江上清风忆昔年;一自昌龄于役后,愁心终古在湘川。”在桐梓者,亦称太白碑亭。《陈志》云;桐梓驿旧有怀白亭,内竖《蜀道难》五首诗碣。隔溪有太白书院。考碑亭何时始建无从知,县令张皇黼重建,后圮。四川学道王奕清嘱令金□□修茸。乾隆间,知县肖若钦重修。

附:王奕清《重修太白碑亭记》:唐供奉翰林太白李先生,曾以至德中谪居夜郎,故其地多公遗迹。夜郎为黔南诸郡县,余往岁出典黔闱,所至,搜访公遗迹,流连凭吊之,不能忘。复奉命来视蜀学,之播州,州,古夜郎地,其属桐梓县者有夜郎驿,驿东北三十里为新站,有公遗碑,镌公流夜郎时诸诗。相传碑系公手迹。后为土人无识者毁去,兹乃以旧拓重摹立石者。碑覆以亭,前令张君皇黼所建,岁久倾圮。今岁三月,余按试播州,过其地,乃捐俸、属令金君为加修整。因念唐时称诗,莫盛于李、杜,李公既蜀人,而杜公亦留滞于蜀久,故二公遗迹流传于蜀为多。然杜公草堂在浣花者,即当省会之地;而东屯、瀼西,亦皆近入峡孔道,蜀中游宦之人类能识之。而李公之彰明旧宅、匡山牛心读书台,虽其遗址并在,后人亦皆有碑镌诗文以识其处,而恨地稍僻,非比杜公浇花之居近在省会,为往来冠盖之所必经。故好事虽企慕之,或不尽至其地,而余亦为巡历之所末及也。新站之在蜀,尤为偏远,令适以播州行过此,得以拂拭公之后尘,而想企公之风流,觉去今千百年,犹爽然如见公于残碑断句间,亦藉以补彰明匡山未至之缺略也。余归成都,将举杜公浣花草堂之旧而增修之。惜新站地荒隘,无能稍为恢拓,姑仍其规模、而葺其颓废,俾遗碑无为风雨所剥蚀,庶使后之过斯土者,成得藉是以景仰公之芳躅于不没云。公谪以永王璘事,论世者皆能为公别其冤,兹不复及也。萧若钦《重修碑亭记》按太白诗才,冠绝千古,贺监所谓谪仙人也。或翱翔薇省,或流离荒裔,仙人游戏人间,无所不可;后人视之,乃俱艳称仙迹。甲辰,余承乏斯土,民苗杂林莽间,恒多雀角。凡县境崎岖之处,阅历几遍。尝过新站,向茅店投宿,诸生王万言来竭,具言此地有太白亭,引余指其处,则荒地才一二弓。亭倾而碑仆,洗阅之,漫漶不可识。旁有王学使勒石卧于地,剔藓视,乃悉其颠末焉。王生好古、能文,储材甓为修葺计:又以不可独任,期同袍者集腋成裘。噫!太白,谪仙人也,匡山读书之堂,牛渚捉月之所,至今犹可求讯;夜郎地僻而广,欲指画其疆域,大概在黔蜀间诸郡县。今之新站,太白诚栖息于此,题诗于此,俱未可知;而好古之士如王生者,犹欲因其废址,景其芳躅,其亦可感也夫!余固捐俸为众倡,取千古第一诗人以文此邦之僻陋,是其为仙迹也大矣!

永历钱局 《棠阴札记》:遵义府学署址,盖遗明桂王由榔有遵时铸钱局。司之者,其总兵官田子禄。(见《陈志》)今学墙外石台下,

往往拾得永历钱。

讲堂 《四川旧志》:在府学明伦堂。大清署教授窦绍燕新建。

按。即今明伦堂址。

演武堂 《四川旧志》:在府治东门外二里。堂毁,总兵吴之茂重建。

按:即今较场之演武厅。

望月台 在桐梓夜郎坝。相传太白曾玩月于此。

太白听莺处 在府治东桃源洞口,知府刘诏升刻石志其处。

按。洞外为白田坝,后人因附会太白《自田马上闻莺》诗,谓即在此。《类书》中有引“春浮蚁绿醅初熟,暖入莺簧舌渐调”二句,谓是太白流夜郎时作。《通志·古迹》中遂本以为听莺处实证,诏升因刻之石。考“春浮”二句,实欧阳修诗,见《六一居士集》,明人空腹者杂抄成误。后如《类函》、《广事类赋》俱沿之,而又便以为此处听莺之作,亦可笑矣。太白之末至遵义说互详《山川》。

二冉故宅 《陈志》:在遵义城东十里,今地名冉家林。《绥阳志》:在县西南五里平木山,其址尚存。

按:《陈志》无平木山故宅。《通志》并列之:以冉家林者,称“冉琎冉璞故宅”;以平木山者,称“二冉故居”。今验二处,当以绥阳平木山者为是。其宅址今为周氏所居,二冉墓亦在附近。其遵义之冉家林,《陈志》谓为故宅,想非无据,岂二冉兄弟或当时有别业在遵义耶?

道明故宅 在桐梓扶欢上坝,今名尚书坪,犹道明读书处也,有道明手植二柏。

廖孝廉故宅 《陈志》:在府治北门外。

按:廖孝廉,盖明未郡县时举人廖池。

贯珠亭 《四川旧志》:在真安州治南。

玉虚亭《陈志》:李真人珏上升处。

按:《通志》作玉虑亭,误。

仙界亭 《四川旧志》:在桃源洞后,都督侯国弼建。

会仙亭 《通志》:在府东桃源洞,元大德间建。又名美哉亭。

观兵亭 《四川旧志》:在府治东门外,候国弼建。

月亭《陈志.》:今名何奇坝,月中宵通照。

威远楼 《明统志》:在宣慰司治前,洪武三年建。

按:即今协署前头门石楼也。

宣化楼 《绥阳志》:县治大门。明邑令詹淑建。

永安公馆 《四川旧志》:旧杨应龙庄宅,制甚宏丽。

黄花圃 《陈志》:即今之养济院。按:在府城东培莫书院侧,其为何时、何人旧圃,不可考。

天子宅 在城南六十里白牛山侧,相传明建文帝出逃,曾寓此。题诗有“三官六院归何处,惟有群鸦早晚朝”之句。其近有接圣林,亦以建交得名。

寒朋桥《陈志》:在府城外丁字口。昔有道人遗药葫芦于f,令

病者顺水取服之即愈。

古垛礁《陈志》:在府东长滩河,铁杖道人建。

龙山钟、独剩石、黑达树 《陈志》:昔有异人识此三物,谓有神奇。平播后,钟为水西所取;石因修府城不知所在;树存,在府治北十里庙山垭。

仙人脚 《陈志》:在府治东六十里虾子场前。

水牛石、老虎石、犀牛石《陈志》:水牛石在府北百里,形如牛,动则年丰。万历壬寅春动移二丈。老虎石在仁怀下赤水,形如虎,地亦多虎,土人断其石尾,遂无虎。犀牛石,形似犀牛,在赤水里。

赵炼士遗石 在绥阳黄村坝三抚庙前,石二;一圆,有斧凿痕;一露角,无痕。质皆挟沙。相传为炼士驱使之物。庙即其修道处。

神仙岩 故址在绥阳朗里洞青寺左,昔有仙人炼丹于此。僧月茎有题诗。

独摇石 在绥阳城东四十五里,高十余丈,大五六围,形如磨,一上一下。中有石卵,一人摇之即动,声如鼓鼙;若数人摇之,则不动矣。

磨刀石在仁怀赤水里磨刀溪中。相传刘綎平播,兵由此入,亲解佩刀磨石上。溪亦以名。

按:赤水里非綎入播之路,或别将经此,有其事,后以綎名最著,加之耳。

白鹤亭 《陈志》:在正安旧城,相传杨六郎曾寓此。

三块石 《陈志》:相传杨六郎曾憩此石上,有掌迹。《通志》:在正安州,其块字作槐。

按:俗称杨六郎者为杨业子延昭,史传并无此人。考《杨氏家传》,杨昭无子,业孙文广常与昭通谱,固以子贵迁为之后。此必是杨昭当年憩寓之所,后人因贵迁以后,守播系杨业子孙,而杨昭又适与俗传杨六郎名同,因附会以为重耳。

箭溪 《陈志》:水中有箭影,无意乃见。

义马坊 《绥阳志》:在城东街,今圮。

按:义马事今失传。

廉禄田 在桐梓扶欢坝,相传朱赵高峰置。

崖门石鸡 在绥阳崖门,崖上一石,绝肖鸡。相传赵练士读书四川赶水,晨去晚归,一日,过崖下,怒石鸡鸣呜太早,以马鞭鞭之,断其首;今尚存鞭痕。

竹王洞 《陈志》:在桐梓夜郎里。

大罗天石 在桐梓城西香树坪,一石嵌枫香树上,石纹生成“大罗天”三字,云是飞来者。乡人祈雨极有验。

风崖洞 在桐梓犹光坝,洞内有明万历甲寅犹清群题壁。其外崖半石上,见一“人”字,绝大。

三抚洞 《陈志》:唐乾符间立。后三十丈许有大墓。

仙人洞 在仁怀李博里,深不可测。洞口石壁,宇画宛然,云张三丰所题,无识之者。

冢墓附

尹珍墓 《正安州志》:在江三甲务本堂后。知州赵宜霦志云:“按《省志》载,墓在江里,余曾履勘访查,据本地绅耆感称,尹氏世系不存,颠末同据,碑碣皆无,不敢漫指。今尹公务本草堂,余己因其遗址而新之,凡拜堂下者,皆敬仰不忍去。可藉以纾式庐展墓之诚焉。”

按:遵义被珍教泽,说详《人物》。至其墓,未必在正安。当缘前籍误以珍为真州人,遂臆揣其墓宅必相近,实傅会之说耳,不足信。

七王墓 《通志》:在桐梓县南五里。《贾志》:额曰“汉七王墓”,相传即竹王父子之坟。《邱志》:在治南五里牛星山。其墓地久为民占,道光十九年,知县鹿丕宗复其旧址之半,立石曰“汉竹王古墓”。

按。俗称竹王墓,今尚存,其墓石椁颇广大,椁两墙上刻花草人 物,类纤俗,无汉人墓刻古雅气。其人悉是苗装,或是唐宋间土酋墓。竹王起于夜郎豚水,地在安顺、贵阳、兴义之间,无缘死而葬桐梓也。

陈信墓 在桐梓城南四十里,有碑,今不存。信为陈头箐土司,有庙,甚灵响。

成展墓 在桐梓城北二十里涧坝村。展盖同杨端入播八姓之一。

何大本墓 在遵义城东四十里何家寨,前临仁江。

按:大本确为唐人与否,无自考。说详《土官传》。

犹道明墓 在桐梓城北十八里园田坝天井湾。

赵高峰墓在 桐梓溪团铜台。

冉进墓 在绥阳朗里七甲凤凰山下汪家园。其子孙居正安,本邑无人,墓久圮。嘉庆五年,邑举人周霖过其墓,见石椁,中广,似可容一人,遂入窥之,棺髹漆如新,以铜环双纽悬石上,前和署金字,为冉琎名,始知是先贤,令人掩其石而封之。棺上又有金字七言绝句一首,霖曾录出,今霖没,无从问矣。

冉璞墓 在绥阳金里徐阳台,与其子从周同兆,今碑记无存。

按:二墓,《通志》题云“宋二冉墓”,注,在朗水里。《县志》亦然。今考在朗里者为琎墓,而璞墓乃在金里,前《志》并误。

王元开墓 在桐梓城北百里三元坝水龙崖。元开,相传为宣慰司,然无可考。

杨盂奇墓 在桐梓墓坟田。

杨价墓 在桐梓葫芦坝。

杨汉莫墓 在遵义城北。

罗琛墓 在遵义城南清潭里一甲穆家林。

杨辉墓 在遵义城南南隅里雷水堰上。《心斋随笔》:辉与其妻田氏、俞氏合墓,田右俞左。据碑,辉字廷彰,系成化十九年葬。

杨爱妻田氏墓 在遵义城东四十里官坟觜。《心斋随笔》:县东舟家林侧有地名官坟咀。俗称皇坟,令为李氏业。其地前临仁江,四面山形整密,乃宣慰司杨氏祖兆也。中石墓十余处,皆雕镂精工,惜无碑碣可考。惟近江竹林边,有方石墓表一,缺其一角,乃表场爱妻田氏者。按察司佥事永川进士古其然撰文,资中进士邓明书丹,儒学训导滇杨马奎篆盖,儒士周易刊石。文称田氏名睿英,封淑人,少师忠果公之十三世女孙。父宗善、母高。氏静默寡言,父母谓其必为名臣妻。长,果归于宣慰敬夫公。以其姑俞氏早卒,未获奉事,每岁时荐祀,必涕泣,如亲承色笑。又和妯娌,睦乡邻,毫不自形德色。值成化庚子边隅扰乱,敬夫行军在外,氏运筹于内,卒克靖交。只流民入播,氏出金数千商救济生垒,远近感戴。卒于宏治三年庚戍,年三十一岁,葬于宏治十二年己未九月十三日。其略如此。知为爱妻者,以文中有男名斌也。其墓当即在岸上竹林内。敬夫,杨爱字,惟见此碑。

杨烈墓 在遵义城东东隅里七甲官渡河上。《心斋随笔》:应龙父烈墓碑,立于万历二年甲戍闰十二月十五日乙酉;其母墓碑,立于万历十二年甲申四月二十三日己巳。余曾亲至官渡河详审之,一碑侧刻“孤子应龙立”,一碑刻“哀子应龙立”,知为烈夫妻墓不误也。

张烛墓 在桐梓松坎沙湾。烛官安抚司,征杨酋死难,谥忠烈。

李绍霄墓 在桐梓城南十里南溪口。

袁鐤(原文是上下结构,鼎上金下,无法输入,插入类似字)墓 在仁怀赤水里之龙塘。

傅天镇墓 在桐梓城南五里七堡山,其子元和墓在城南三里马鞍山,元勋墓在城南五里牛星山。

傅尔才墓 在桐梓小牛星山。

李天植墓 在桐梓城南十里大竹坝。

顾存志墓 在绥阳城西二十里阁老坪,邑知县易周《碑志》略云:公,四川华阳人,前明挂靖锦将军印加太子太师。怀宗末,闯贼浊乱中原,张献忠屠戮四川。公举兵征乱,师次绥阳,张贼遂望夜郎不敢度。未几,事不济,公卒。其姪总兵金纯葬公于邑之天生桥,土人称太师坟焉。壬午秋,余承乏兹土,邑人士犹称道不置。及访其故墟,

则沦落榛莽,且侵葬有人。爰为勒石,载明禁步,以示后,亦见忠义之不朽云。

唐一元墓 在遵义城北五里官塘。

黎怀仁墓 在遵义城东七十里禹门山右栀子冈。

王祥墓 在遵义城北高坪。

陈启相墓 在遵义城南平水里十甲掌台寺后。

皮绍翁墓 在遵义府学左三贤祠后,碑云“皇明诰赠荣禄大夫绍翁皮老大人之墓”。左一行云“钦差整饬遵义兵巡道四川布政司参议□□□”,右一行云“永历丁亥孟春月立”。

余尚书墓 在遵义北隅里九甲尚书坝。

按:皮绍翁、余尚书,俱不详何人。

陈弥高墓 在遵义沙溪里六甲枫香园。

程生云墓 在遵义城北。

周万全妻 李氏墓在皮绍翁墓后。

何大妹墓 《绥阳志》:在平木山下,俗名烈女碑。

杨氏孝女墓 在遵义城北十五里陈家湾。其基石椁三,牖户具备,工甚精巧。有二碑,一断泐,一略可识,故知为杨氏女。乡人呼“孝女坟”。相传孝女生无兄弟,亲死,竭力营葬,兼造己椁于旁。葬亲后,日夜涕泣,遂饿死椁中。常著灵异,椁门开阔不时,人莫能测。近年椁敞,棺可见,偶有犯者即癫。有人入戏窥之,石门闭,不得出。家人虔悔过,明日门启乃出,故过者无不肃然。

广惠真人墓 《绥阳志》:在马鞍山。

崇祯妃墓 在遵义平水里十甲米溪后山。

按:土人相传如此,未详所自,姑出之,以备野闻。说详□□□。

国朝

唐廉墓 在遵义城南门外红花冈。

李先立墓 在遵义城南平水里七甲笔峰山下。

陈明经墓 在绥阳金里,乡人呼“廉吏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