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咸淳毗陵志

重修毗陵志卷第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重修毗陵志卷第一

地理一

常古扬州境也在周为吴季子采邑曰延陵在汉为会稽属县曰毗陵晋升县为郡隋改郡为州常之名昉此上下几千载间沿革分合有关于地理之大者往牒可覆也系年有表纂要有叙故志首书焉

古今郡县表

表书郡县沿革之大纲也壤地有广狭名号有因改治所有迁复表其端如示诸掌矣其并书州与国何明统属也诸书不同则系以考异云

州 【至唐曰道国朝曰路】

唐 扬州

虞 扬州

夏 扬州

殷 扬州

周元王四年戊辰 扬州

元封五年乙亥 初置剌史部十三州属扬州 【西汉地理志会稽郡属扬州】

东汉光武 属扬州

太康元年庚子 平吴分天下为十九州岛属扬州

怀帝永嘉四年庚午 以义兴郡属扬州 【宋州郡志义兴郡本扬州】

文帝元嘉八年辛未 初于江南置南徐州治京口以晋陵郡及南兰陵郡属

明帝泰始四年戊申 以义兴郡属南徐州【宋州郡志义兴郡宋明帝泰始四年废南徐】

齐武帝永明二年甲子 以义兴郡属扬州后复属南徐州

隋高祖开皇三年癸卯 罢天下郡以州统县

开皇九年己酉 省南徐州【隋地理志】

太宗贞观元年丁亥 分天下为十道属江南道

开元二十一年癸酉 增置十五道分江南为东西属江南东道置采访使

干元元年戊戌 置浙江西道节度使【唐方镇表】

大历十四年己未 合浙江东西道置都团练观察使

德宗建中元年庚申 分浙江东西为二道各置都团练观察使常州属西道

建中二年辛酉 改浙江东西道观察为节度使寻赐号镇海

贞元三年丁卯 复置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

宪宗元和二年丁亥 升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为镇海军节度使【出唐方镇表】

雍熙四年丁亥 诏常州属江南道【长编】

至道三年丁酉 初分天下为十五路属两浙路仍置转运使副判官【会要 国初有转运使副或曰同转运使知转运事又有同知至是年分路两浙二员或为使副或皆为副使或置判官】

真宗景德四年丁未 七月初置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文武各一员【会要两浙路太常博士皇甫选合门只侯三泽】

仁宗天圣六年戊辰 正月罢诸路提点刑狱仍令转运使副管勾

天圣八年庚午 九月复置提点刑狱

嘉佑五年庚子 九月罢武臣同提点刑狱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 复诸路武臣提点刑狱

熙宁二年己酉 九月初置两浙路提举常平广惠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会要两浙路都官员外郎林英】 十一月 诏提点刑狱复差文臣充填

熙宁七年甲寅 五月初分两浙东西路属西路 九月 诏毋分路

熙宁九年丙辰 诏复分两浙为二路

熙宁十年丁巳 诏复合两浙为一路

元丰元年戊午 四月 诏增两浙路提举一员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 闰二月罢提举常平官

绍圣元年甲戌 闰四月复置提举常平官【会要两浙路左奉议郎周纯】

徽宗崇宁二年癸未 五月 诏增两浙路提举常平官一员

政和二年壬辰 五月置两浙路提举盐事官

政和三年癸巳 二月差淮南两浙路提举茶事官

九月增置两浙路提点刑狱官一员

宣和六年甲辰 二月改两浙路提举盐事官为提举盐香茶矾事仍东西路各一员

宣和七年乙巳 二月改提举盐香茶矾为提举茶盐公事

高宗建炎元年丁未 六月并提举常平司归提刑司

建炎二年戊申 二月增置两浙路武臣提刑一员 八月复提举常平官

建炎四年庚戌 二月罢武臣提刑

绍兴二年壬子 十月置江浙荆湖广南福建路都转运使于湖州置司十二月移司常州 【会要大理卿张公济除集英殿修撰充三年罢司】

绍兴五年乙卯 闰二月 诏以诸路提举常平并入茶盐司为提举茶盐常平公事 置沿汪安抚司于镇江府以常州属【会要权发遣镇江府刘宁止乞以常州江阴军平江昆山常熟县隶本司从之阙罢司月日】

绍兴十五年乙丑 八月 诏改诸路提举茶盐官为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殷 属吴 【史记吴世家太伯奔荆蛮避季历自号勾吴】

周元王四年戊辰 属吴 属越 【史记六国表是年书越灭吴夫差为勾践所灭】

秦庄襄王二年癸丑 属楚

始皇二十五年己卯 属秦 【史记始皇本纪二十三年虏刑王索隐曰负刍也二十五年定荆江南地置会稽郡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六年庚子 属荆国

十二年丙午 属吴国 【史记荆王世家十二年立沛侯濞为王王故荆地又西汉吴王濞传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镇之乃立濞】

景帝前四年戊子 属江都国 【史记江都易王非世家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汝南王吴楚反上书愿击吴吴破二岁徙为江都王卒子建立】 武帝元狩二年庚申 国除

魏文帝黄初二年辛丑【明年吴王权改元黄武】 封孙权为吴王属吴

天复二年壬戌 属伪吴【五代史吴世家是岁昭宗拜行密东面诸道行营都统封吴王行密卒子渥立梁改元开平渥仍称天佑渥卒弟隆演立天佑十六年即吴王位改元武义隆演卒溥嗣改元顺义七年即帝位改元干贞】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丁酉 属伪唐【南唐世家升冒姓徐名知诰溥传位于升国号齐改元升元明年复姓李国号唐】

郡 【至隋曰州】

始皇二十五年己卯 会稽郡

二十六年庚辰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属会稽郡

西汉高帝 会稽郡 【统县二十有六】

东汉光武 会稽郡

顺帝永建四年 分会稽置吴郡   魏文帝黄初二年辛丑【明年吴王权改元黄武】 吴郡

晋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吴王皓宝曲元年】 置嘉兴郡

太康二年辛丑 初分吴郡置毗陵郡

怀帝永嘉四年庚午 置义兴郡

永嘉五年辛未 初改毗陵郡为晋陵郡徙治丹徒县

元帝太兴元年戊寅 徙晋陵郡治于京口 侨置南兰陵郡于武进县

成帝咸和三年戊子 徙晋陵郡治还丹徒

安帝义熙九年癸丑 复徙晋陵郡治还晋陵 【宋州郡志】

梁武帝天监元年壬午 改南东海郡为兰陵郡 以晋陵郡南沙县置信义郡【隋地理志常熟旧曰南沙梁置信义郡平陈废并所领南沙海阳人□】 置江阴郡 以义兴郡绥安县立大梁郡【隋地理志绥安梁末立大梁郡又改曰陈留平陈入宣城郡】

陈高祖永定二年戊寅 改南兰陵郡为东海郡【陈高祖纪又隋地理志延陵旧置南徐州南东海郡梁改为兰陵郡陈又改为东海郡开皇九年州郡并废】

开皇九年己酉 罢晋陵郡置常州 省义兴郡 省江阴郡 省南东海郡

炀帝大业三年丁卯 罢州置郡常州为毗陵郡【隋纪及地理志】

恭帝义宁二年戊寅 吴兴郡守沈法兴据毗陵 唐高祖武德元年 改郡为州太守为剌史【唐纪】

武德二年己卯 李子通取晋陵 杜伏威得子通地寻归款封吴王

武德三年庚辰 复改毗陵郡为常州 以江阴县置暨州【唐地理志】

武德六年癸未 常州陷于辅公祏

武德七年甲申 平辅公祏复常州【并续通典】 以义兴县置南兴州

武德八年乙酉 省南兴州

武德九年丙戌 省暨州【并唐地理志】

天宝元年壬午 改州为郡 常州为晋陵郡

肃宗至德二载丙申 复诸州名 以晋陵郡为常州

武宗会昌四年甲子 升常州为望

德宗光启二年丙午 正月镇海军将张郁陷常州 四月武宁军将丁从实陷常州【并唐纪】

光启三年丁未 杭州刺史钱镠遣杜棱陷常州【五代史吴越世家】

昭宗龙纪元年己酉 十月宣州观察使杨行密遣田頵等陷常州 十二月孙儒陷常州

大顺元年庚戌 九月行密复陷常州 闰月儒复遣杜建锋陷常州【并唐纪及孙儒传】

大顺二年辛亥 甘露镇将陈可言陷常州【唐纪】

景福元年壬子 行密复遣张训取常州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丁酉 置江阴军

后周显德三年丙辰 三月取常州四月常州复入于唐

皇朝太祖开宝八年乙亥 常州平 淳化三年壬辰 复以阴江县为军

高宗建炎元年丁未 以常□□沿江次要郡

建炎二年戊申 复以江阴县为军

绍兴三十一年辛巳 □□□□县为军

周元王四年戊辰 周章小子

秦庄襄王二年癸丑 春申君徙封江东城故吴墟 【后汉书郡国志注春申君城在无锡】

西汉高帝 毗陵县 无锡县 阳羡县 丹徒县 曲阿县【丹徒曲阿二县今虽属地郡但晋初置毗陵郡时尝属故并书】

十二年丙午 以阳羡县封灵常为侯国 【史记高帝功臣侯表十二年定侯灵常元年以荆令尹从□锺离昧及英布等功封高后七年共侯贺元年文帝七年哀侯胜元年十二年薨无后国除】

元封元年辛未 以无锡县封东越将军多军为侯国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以东越将军汉兵至弃军降汉元阙国除之年】

新室 改□□□毗坛无锡曰有锡

东汉光武 复毗坛曰毗陵 有锡曰无锡 以阳羡为邑 无锡为侯国

明帝青龙二年甲寅【吴嘉禾三年】 改丹徒县为武进 曲阿县为云阳 【宋州郡志丹徒嘉禾三年改曰武进曲阿复曰云阳】 省无锡县置毗陵典农校尉

晋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吴王皓宝曲元年】 析阳羡县属吴兴 【吴志皓诏曰今吴郡阳羡诸县地势水流之便悉注乌程亟分此为吴兴郡】

太康元年庚子 复置无锡县 【宋州郡志无锡晋太康元年复立】 太康二年辛丑 复武进为丹徒县

云阳为曲阿县 分丹徒曲阿置武进县 曲阿 延陵乡置延陵县 无锡毗陵置暨阳县【宋州郡志并晋太康二年并毗陵无锡凡七县】

怀帝永嘉四年庚午 分丹杨郡永世县置平陵永世二县 分吴兴郡阳羡县置国山临津阳羡三县 分长城县北乡置义乡县【晋地理志凡六县属义兴宋州郡志云永世寻还丹杨年月阙】

永嘉五年辛未 并改毗陵县为晋陵 【宋州郡志与郡俱改】

元帝太兴元年戊寅 并徙丹徒县治于京口

咸康七年辛丑 罢暨阳盐署立南沙县 【宋州郡志】

宋武帝永初三年壬戌 分宣城郡之广德义兴郡之故鄣长城及阳羡义乡五县置绥安县于义兴郡【宋州郡志】

文帝元嘉八年辛未 以晋陵郡丹徒县属南东海郡 【宋州郡志】

元嘉九年壬申 并义兴郡之平陵县入丹阳郡之永世溧阳县【义兴郡在晋凡六县永世既还丹杨此又并平陵是省共二以尝置绥安故宋志凡□县】

孝武帝大明末 以晋陵郡武进县属南东海郡【晋陵郡在晋七县后立南沙凡八宋以丹徒武进入南东海郡惟存晋陵延陵无锡南沙曲阿暨阳故宋志凡六县】

齐武帝永明二年甲子 置海阳县【南齐州郡志晋陵郡凡七县视宋志增海阳阙初置年月】

梁武帝天监元年壬午 复南兰陵武进县 改武进县为兰陵县【隋地理志曲阿有武进县梁改曰兰陵】 以南沙海阳县属信义郡 置江阴县【隋地理志江阴梁置及置江阴郡平陈郡废又陈高祖纪永定元年以江阴郡奉梁主为江阴王行梁正朔尤见梁曾置此郡】

开皇九年己酉 以晋陵郡延陵曲阿二县属扬州 又省南东海郡之丹徒县入延陵兰陵县入曲阿 改义兴郡阳羡县曰义兴县来属又以国山临津义乡三县并入以江阴县来属【隋地理志并晋陵无锡凡四县】

武德三年庚辰 以故兰陵县地置武进县【唐地理志】 分江阴县置暨阳利城二县

武德七年甲申 分义兴县置临津阳羡二县

武德八年乙酉 省阳羡临津二县以义兴县来属

武德九年丙戌 省暨阳利城二县以江阴县来属

贞观八年申午 并武进县于晋陵

武后垂拱二年丙戌 复分晋陵县置武进【并唐地理志并义兴无锡江阴凡五县】

元宗开元四年丙辰 升晋陵为望县【唐会要】

代宗大历十二年丁巳 升武进无锡县为望【唐会要】

武宗会昌四年甲子 升江阴县为望

太宗开宝九年丙子【即位未改元】 改义兴县为宜兴【实录是年十月壬戌诏  州县名与朕名下一字同者宜改】

淳化元年庚寅 以江阴军为县来属

熙宁四年辛亥 以江阴军为县来属

绍兴二十七年丁丑 以江阴军为县来属

考异

周元王四年戊辰 史记谓武王封周章与续通典史记六国表元王元年徐广曰乙丑皇甫谥曰癸酉刘忠通鉴外记亦曰蒙赤奋若今从之书四年曰戊辰史记六国表周显王三十六年楚威王七年止书围齐于徐州不书灭越楚世家云威王七年伐齐败之于徐州徐广曰已灭越而伐齐也越世家亦于楚败越下连书破齐于徐州灭越系在是年徐质注乃云显王四十七年误按六国表是年乃楚怀王六年通鉴书之三十五年

始皇二十五年己卯 史记六国表三十四年书虏王负刍二十七年书分三十六郡二事各后一年今从本纪

西汉高帝 晋地理志秦置鄣会稽九江三郡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尽有其地汉改九江曰淮南即封布为王或因会稽二字谓毗陵当属布按史记布传羽封为九江王汉四年立为淮南王皆都六名异地一又云九江庐江衡山豫章皆属布乃今淮西江西前汉志会稽郡高帝六年为荆国史记荆王贾世家十一年布反为布军所杀当六年后十一年前布与贾二国并立无缘两属今据史记汉志二书晋志作于唐误今不取

六年庚子 史记荆世家谓六年废楚王信分其地为二国封贾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阙会稽今从汉志又西汉高帝纪六年请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封贾为荆王文颖曰吴今会稽刘攽刊误谓顺帝始分会稽为吴殊不可晓盖谓固误

武帝元狩二年庚申 史记诸侯年表元狩二年王建自杀国除为广陵郡六年更为广陵国初立胥按世家广陵策曰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扬州保疆或因此谓毗陵尝属广陵郡国窃谓为广陵郡时指江都王所都之地会稽郡名未尝改兼诸书亦不言会稽尝入广陵国姑附见于此

东汉光武 史志阙再复县名及分县邑国之年月 今附 中兴初 天圣间无锡令聂厚载作县记引陆羽慧山寺记谓汉顺帝更为无锡又引图经谓莽改有锡吴改无锡但东汉已改何待于吴图经固误莽之所名东汉中兴自当亟改恐亦不俟顺帝 难据

明帝青龙二年甲寅【吴嘉禾三年】 续通典谓武进吴末并入晋陵诸书不载且晋方改郡县名为晋陵此时无之今不取 吴志及晋宋志皆同初置典农校尉年月今附吴事后

太康二年辛丑 晋地理志谓分丹杨立毗陵郡又云吴分会稽无锡以西为宅田典农校尉太康二年省为毗陵郡按后汉郡国志毗陵丹徒曲阿无锡皆吴郡之县于丹阳郡无关汉志曰阳晋志曰杨文异地一兼汉顺帝已分吴郡亦非会稽 宋州郡志谓太康三年复丹徒但二年既别立武进若三年方复丹徒是两武进矣今并书之二年

怀帝永嘉四年庚午 晋地理志称惠帝以周(王巳)创义讨石冰立义兴郡表(王巳)功但(王巳)传谓讨石冰陈敏钱璯三定江南元帝以(王巳)频兴义兵则为义兴郡以彰其功考帝纪斩石冰事固在惠帝永兴元年钱璯反乃怀帝永嘉四年在惠帝后已见志误兼元帝虽自永嘉元年以琅邪王镇建业又历愍帝朝方称制改元立郡乃帝承制行事未可直书为帝宋志亦云惠帝永兴元年立义兴皆非年不可考今附讨璯之年

永嘉五年辛未 晋地理志谓惠帝又以毗陵郡封东海王世子毗避毗讳改为晋陵按哀王?传谓元帝以毗没于石勒以?继毗后考本纪毗没乃怀帝永嘉五年非惠帝兼怀帝在上亦未可书为元帝宋志谓永嘉五年改为晋陵自毗陵徙治丹徒今从之

元帝太兴元年戊寅 宋州郡志谓太兴初郡及丹徙悉治京口今书之元作 晋地理志谓元帝以江东置南兰陵等郡分武进立临淮淮陵南彭城等郡属南徐州江乘县乃丹阳郡按南齐高帝纪晋元康元年分东海为兰陵郡中朝乱淮阴令整过江居武进县东城里侨置本一加以南名于是为南兰陵人纪特叙帝祖居必不差又宋元嘉方置南徐州于江南此时未之有晋志难据初置年月未详附元帝朝

成帝咸和三年戊子 宋州郡志晋陵郡郗鉴复徙还丹徒阙年按成帝纪咸和二年十一月苏峻反三年九月斩之鉴传云陶侃为盟主迨鉴都督扬州八郡军事以王舒虞潭战不利还丹徒立三垒指战鉴传他无至丹徒事乃峻反之后未败之前合在三年

文帝元嘉八年辛未 宋州郡志列南兰陵于南徐州下不言自某年属今附于初置南徐之年

梁武帝天监元年壬午 南齐帝纪高帝封齐公策文有南徐州之兰陵等郡州郡志乃无之又宋州郡志南兰陵止有兰陵与承二县南齐志乃并载于琅邪郡下必尝更革史有阙误粱纪云改南东海为兰陵郡复之也 自此以下六事并隋志皆阙年惟置江阴县一事见续通典云粱敬帝太平三年分兰陵置江阴县

陈高祖永定二年戊寅 旧毗陵志谓无锡县陈祯明中改吴州寻复为县按陈书后主纪祯明元年割扬州吴郡置吴州不言 无锡

开皇九年己酉 旧毗陵志称隋平陈郡废乃于常熟县置常州其后割常熟入苏州常州治晋陵此据元和郡县志非维隋唐史不载杜佑通典亦不书惟注言或曰常州置于常熟县故以为名或者疑辞今不书之表姑附见又南齐志晋陵郡凡七县考隋志至隋惟晋陵无锡因旧南沙海阳至梁入信义郡曲阿延陵至隋入扬州暨阳不见沿革必梁置江阴郡县时尝有更改史阙书又续通典谓隋开皇元年废无锡入晋陵十三年复旧大业三年改为毗陵唐复为无锡隋唐史不载今不取

唐高祖武德元年 按唐书纪系是五年月即帝位即义宁二年

武德二年己卯 唐子通传于子通僣帝位后连书降丹杨取晋陵阙年帝纪书子通称帝于二年今附是年 子通传又书子通战败弃江都保京口伏威尽得其地俄东走太湖袭吴郡据余杭子通自是不复西毗陵亦为所得明矣亦阙年纪书伏威降于二年伏威传连书封吴王于献款后今并书之二年

武德三年庚辰 唐史志虽载常州本毗陵郡阙初改年月续通典云武德四年杜伏威归国复置常州但唐纪书伏威降于二年辅公祏传书伏威一朝于六年非四年志书置武进县于三年岂得未正州名先置属县今附是年

武德七年甲申 续通典谓武德二年废国山义乡两县改义兴县为鹅州又置阳羡临津两县七年改临津为南兴州唐志直云七年以义兴县置南兴州并析置临津阳羡二县不言前有沿革兼诸史舍隋志言隋废国山临津义乡并入义兴之后他书皆不言再置何缘武德二年废国山义乡今从唐史鹅州事史不书故附见

贞观八年申午 □□□□□□进贞观八年省入晋陵续通典云元年今从唐史

开元二十一年癸酉 唐地理志开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为东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道采访使又百官志二十年设采访处置使分十五道唐会要云开元二十二年初置十道采访处置使皆与地理志不同今从地理志

天宝元年壬午 唐地理志常州晋陵郡本毗陵郡续通典曰天宝元年改晋陵考二书知唐尝改曰晋陵郡

肃宗至德二载丙申 唐纪于至德三载书复诸州及官名续通典云干元元年复为当州今从唐纪宜兴县图经云干元二年割义兴县属润州三年复来属唐史不载今附见

武宗会昌四年甲子 唐会要常州五县至此四县升为望惟不载义兴唐地理志书为紧 本朝九域志书为望皆阙初升月日

昭宗龙纪元年己酉 五代史吴世家□行密入宣州龙纪元年唐拜行密宣州观察使遣田頵安仁义李神福等取苏常润州唐行密传作宣歙池观察使又云仁义又取常州今从世家

大顺二年辛亥 唐行密传作陈可见

景福元年壬子 唐纪景福二年□月□书行密陷常州考谱书自元年行密陷常州此后无再入者安得二年行密复陷常州张训孙佖撰训行状云景福壬子岁七月从太祖经毗陵入利港赴广陵谓左右曰训以一剑下毗陵未尝自伐即授常州刺史壬子即元年太祖指行密亦无再入事唐纪难据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丁酉 续通典江阴县为唐升元中建为军马令南唐书建国谱书以江阴县别置军阙年二书皆曰南唐惟三朝史志云伪吴

至道三年丁酉 按会要两浙路太平兴国中曰两浙东北路福建路曰两浙西南路至是年书分天下为十五路始直书曰两浙路置转运 使副等二员长编太平兴国二年亦书刘保勋充两浙东北路转运使郑骧副之盖钱氏初纳士也但开实八年得常州未知属何路雍熙四年又尝 诏常州属江南道 三朝史志亦至是年方书分天下为十三路两浙路常州在焉是年方属两浙也

真宗景德四年丁未 长编是年书复置诸路提点刑狱且述 圣语谓

先帝曾遣朝臣为诸路提点刑狱但会要淳化二年 诏应诸路转运司各命常参官一人专知紏察刑狱此时 圣语亦曰太宗亦曾于诸路转运司置提点刑狱官盖 国初刑狱即属运司至此方专置司

嘉佑五年庚子 景德初置文武官提点刑狱之日武臣必有同字但会要至此方见

政和三年癸巳 会要书都官员外郎赵点承敕替刘预闻初置事官

高宗建炎元年丁未 会要宰臣李纲言守备(法去去改公)江置帅府要郡次要郡其次要郡守臣带本路兵马都监仍置水军今知通带专一主管水军防托事但本州岛忠佑庙石刻有建炎三年周守(木巳)结衔于兵马都监主管水军之外又有管内安抚司公事会要亦于四年书免兼管内安抚绍兴三年书免兼本路都监惟水军未详免兼年月

建炎二年戊申 会要云浙东西通两路差提刑二员后一员今已增置武臣一员是政和后尝罢诸书阙此事

绍兴十五年乙丑 会要绍兴五年以常平司并入茶盐司六年复置主管官户部侍郎王铁言权轻不能振职乞复置常平提举官是复置主管官之时尝罢提举故复置会要□阙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