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大乘义章

卷第五(末)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大乘义章卷第五(末)

远法师撰

五下分结义

五下分结者。一名贪欲。二名嗔恚。三名身见。四名戒取。五名为疑。欲界之爱贪外五欲。故名贪欲。亦可贪心悕欲前境。故名贪欲。违境忿怒。说名为嗔。于身见我。名曰身见。取戒为道。故名戒取。理实亦取施等为道。但彼世人多取戒故。偏说戒取。据实应名戒等取矣。故杂心云。是中除等但云戒取。于理犹豫。故名为疑。然此五种。依如成实。具四下结故名五下。一者界下。二者果下。三者人下。四所障下。言界下者。贪欲嗔恚。唯在欲界。非上二界称曰界下。故成实言。贪欲嗔恚。不出欲界。言果下者。贪嗔戒取能得三涂下蔽之果。故名果下。故成实言。贪欲嗔恚。名生恶道。戒取亦然。如持牛戒。成则为牛。若持不成。则起邪见。谤无因果。生地狱中。乌鸡狗戒类。亦如是。言人下者。所谓身见戒取及疑。唯凡夫起不在圣人。故名人下。故成实言。此之身见戒取及疑。不出凡夫。所障下者。即此身见戒取及疑。能障初果。名所障下。问曰。十使皆障初果。以何义故。偏说此三障初果乎。涅槃经云。此三重故。所以偏说。譬如世间王来王去主得其名。彼亦如是。又十使中见及疑。此之六使唯障见谛。入见道时。名体俱尽。贪嗔痴慢。通障见修。以通障故。入见道时。虽分除断。以不尽故。不与断名。就前所断六使之中。三使是本。余皆是随身见是本。边见是随。以依身见取断常故。戒取是本。见取是随。以依戒取起彼见取为胜故。疑复是本。邪见是随。以从疑心起邪见故。但今就本。偏说身见戒取及疑能障初果。余则皆随。是故不论。以彼三本摄三随故。不须别说边邪二见及与见取为下结也。问曰。何故不说痴慢以为下结。无彼上来四种下故。成实如是。若依毗昙。正具二下。名为下结。一是界下。贪欲嗔恚唯在欲界。二是人下。所谓身见戒取及疑。唯凡夫起。论文正尔。其果下者。论虽不说。准依成实。理亦无伤。所障下者。一向不同。何故而然。成实法中。宣说身见戒取及疑定障初果。是故须立所障之下。毗昙法中。此之三结。所障不定。戒障初果。如次第人所断者是。戒障二果。超越斯陀所断者是。戒障三果。超越那含所断者是。以是义故。无所障下。五下分结。略标如是。

五上分结义

五上分结者。如经中说。一是无明。二是憍慢。三是掉戏。四是色染。五无色染。痴闇之心。名曰无明。自举陵物。称曰憍慢。躁动之意。名为掉戏。色界贪爱。爱己色身。名为色染。无色界中贪爱烦恼。爱著己心。名无色染。然此五中。具三种上。名为上结。一者界上。二者人上。三所障上。言界上者。此之五种。同皆在于上二界。起故名界上。故成实言。有人谓。彼色无色界。为解脱故说为上结。言人上者。此之五种。斯皆是其学人所起。故名人上。故成实言。此五皆是学人行故。名为上结。所障上者。此之五种。通能障于无学上果。故名上结。若别分之。色无色染及彼掉戏。上界所起故名上结。问曰。掉戏欲界亦起。以何义故偏说上界以为结乎。成实释言。上二界中。无粗烦恼。掉戏明了。故偏说之。无明憍慢。此之二种。学人所起。以人上故。名为上结。问曰。痴慢凡圣此通起。何故偏说学人起乎。释言。理实凡圣通起。但今分取学人起者为上结也。若尔贪嗔亦凡圣通起。何不分取圣人所起以为上结。经中乃说。贪欲嗔恚。以为下结。齐类应然。但今贪嗔。系属下界。相状分明。故从下界判为下结。已判下结。不宜复说圣人起者以为上结。若论障果。不异前释。此之五种。通能障于无学上果。故名上结。问曰。下结能障下果。五上分结。能障上果。中间二果。谁为障乎。释言。就彼五下结中。贪嗔二结。以下界起说为下结。若论障果。通能障彼中二果。五上分结。略之云尔。

五悭义

五悭之义。如成实说。坚著不舍。目之为悭。悭随境别离分为五。一住处悭。二者家悭。三者施悭。四称赞悭。五者法悭。住处悭者。有人于己住处生悭作如是念。我独住此。不用余人。令我自在。是悭过患。凡有五种。一于未来诸善比丘。不欲令来。二于已来诸善比丘。嗔恚不喜。三欲令去。四藏僧物不欲与之。五于僧施物生我所心。计为恩德。此是五过。是人于彼共有法中。当不能舍。何况自身所有诸余。以是过故。于解脱中。终无有分。言家悭者。有人于彼往还俗家。生悭吝心。作如是念。我于此家。常独出入。不用余人。设有余人。令我最胜。是悭过患。亦有五种。一者白衣。有不吉事。与之同忧。二者白衣。有利益事。与之同喜。三断白衣所为胜福。四断受者令不得施。五生其家为厕中鬼及诸恶处。言施悭者。有人于彼施物之中。生悭吝心。作如是念。令我于此独得施物余者不得。设令与之。勿使过我。是悭过患。亦有五种。一常乏资生。二令施者不得为福。三令受者不得财利。四毁呰善人。五心常忧恼。以此过故。是人未来生地狱中。设得为人。常在贫穷无有资财。称赞悭者。有人于他称赞之中。生悭吝心。作如是念。令独赞我莫赞余人莫使胜我。名称赞悭。是悭过患。亦有五种。一闻赞余人。心常扰动。二毁呰善人。三自高卑他。四常被恶名。五于未来百千世中。常无净心。言法悭者。有人于法生悭吝心。便作是念。令我独知十二部经莫使他知。设令他知勿使胜我。又自知义。秘而不说。是过差别。乃有七种。一所生常盲。二常为愚痴。三多怨中生不得自在。四退失圣胎。五诸佛怨贼。六善人远离。七无恶不造。五悭之义。辨之略尔。

五心[打-丁+裁]义

五心[打-丁+裁]义者。如成实说。[打-丁+裁]谓[打-丁+裁]蘖。疑谤之罪。心中发生。如世毒种所生[打-丁+裁]蘖故曰心[打-丁+裁]。[打-丁+裁]别有五。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戒。四疑教化法。五谗刺善人。言疑佛者。有人于佛心不正信。作如是念。为佛大邪。为大师大。言疑法者。有人于法心不正信。作如是念。为佛所说经法是邪。为当外道所说是邪。言疑戒者。有人于戒心不正信。作如是念。为佛所说戒法是胜。为外道说牛戒等胜。疑教化者。有人于彼五度门等。心不正信。作如是念。此五度等。实能令人得于涅槃。为当不得。言谗刺者。有人于彼善比丘所。横为谗刺。令人轻薄。五中初一。违于敬佛。中间三门。违于敬法。后之一门。违于敬僧。五心[打-丁+裁]义。略之云尔。

五心缚义

五心缚者。如成实说。烦恼恶法。缠心不舍。故名心缚。心缚不同。略论五种。一贪己身。二贪外五欲。三乐与在家出家众合。四于圣语心不喜乐。五于善法。得小为足。五缚如是。

六垢义七门分别(列名辨释一 约对使缠彰其差别二 约对十使彰其依别三 就识分别四 就界分别五 就性分别六 约道分别七)

第一列名。辨释其相。六垢之义。如毗昙说。所谓害恨诳高谄恼。于诸众生。残害之意。名之为害。嫌怨不舍。目之为恨。欺诈名诳。自举曰高。邪曲称谄。燋忧曰恼。此六皆能污秽净心。名之为垢(此一门竟)。

次对使缠彰其差别。如杂心说。烦恼之中根本增上。说之为使。所生津液说为缠垢。故彼喻言。如瓶盛苏津液流出。所盛之苏。喻使烦恼。所出津液。喻于缠垢。就此所生津液结中。急缚之义。说以为缠。轻系之义。说之为垢。如杂心中。注释如是(此二门竟)。

次对十使彰其依别。如杂心说。害恨二垢。依嗔恚生。由嗔使故。欲残害彼。亦以嗔故。结恨不舍。诳高二垢。欲生。由贪使故。欺诳前人。取其财利。又以贪故。得利自高。亦以贪故。爱著自身。便自高心。谄垢依于五见而生。非聪利人。不能谄故。恼垢依于见取而生。以见取人取小乃胜。求胜不得。便生恼故。故杂心言。害恨依嗔恚。诳高依贪欲。所谓五邪见谄依。由是生。说依见取果是恼。应当知(此三门竟)。

次就识分别。识谓六识。此之六垢。起在意地。不通五识。毗昙成实。例同此说(此四门竟)。

次就界分别。界谓三界。六垢之中。害恨及恼。是嗔恚性。唯在欲界。谄之与诳。上极初禅有其谄故。初禅梵王。诳谄梵众。言我最胜。莫至佛所。又以谄故。黑齿比丘。往彼难诘。默然不对。执黑齿手。屏地求之。高至三禅。若依成实。上界虽起。系属欲界。彼宗烦恼。得寄起故(此五门竟)。

次就性分别。性谓三性。此六垢中。害恨及恼。一向不善。余三不定。在欲界者。一向不善。在上界者。论宗不同。若依成实。亦是不善。依阿毗昙。上界所有。悉是无记(此六门竟)。

次约道分别。道谓见修。此之六种。是修道惑。修道所断。缘事生故。不通见谛。六垢之义。略辨如是。

七漏义

七漏之义。涅槃经中具广分别。如成实云。七漏之义。如七漏经。当应于彼涅槃经矣。一切烦恼。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漏别不同。一门说七。七名是何。一是见漏。二是修漏。三名根漏。四名恶漏。五亲近漏。六名受漏。七名念漏。言见漏者。盖乃从于所障为名。见疑烦恼。能障见道。故名见漏。言修漏者。亦从于所障为名。三漏烦恼。能障修道。故名修漏。言根漏者。如经中说。眼耳鼻等。能生曰根。依根生漏。故名根漏。言恶漏者。所谓一切恶象恶王恶国恶知识等。能损害人。说之为恶。恶能生漏。故名恶漏。亲近漏者。衣服饮食房舍医药。于此四事。近而生漏。名亲近漏。言受漏者。受觉能生诸漏。故名受漏。三恶觉者。如涅槃说。欲嗔及恼。是三觉也。言念漏者。邪念名念。念能生漏。故名念漏。名义如是。七中前二。是其漏体。后五是其生漏因缘。体谓一切诸结烦恼。约道不同。故分二种。障见谛者。说为见漏。障修道者。说为修漏。就后五种漏因缘中。根恶亲近。是其漏缘。受之与念。是其漏因。就彼缘中。有内有外。根漏是内。余二是外。外有违顺。恶漏是违。亲近是顺。此三同能远助生漏。故说为缘。就彼因中。因受三觉而生漏故。说受为因。因于邪念而起漏故。说念为因。问曰。经说。受想触欲同是漏因。今是何故不说为因。释言。皆是直是圣教隐显言耳。七漏之义。略辨如是。

七使义

七使义。如杂心说。随逐系缚。名之为使。使别不同。一门说七。七名是何。一贪欲使。二有爱使。三是嗔使。四是痴使。五是慢使。六是见使。七是疑使。然此七种。犹是十使。贪分为二。五见合一。故有七也。贪欲使者。欲界贪心。贪求五欲。名贪欲使。有爱使者。上二界中贪爱之心。名有爱使。外道谓彼色无色界以为涅槃。无有贪爱。为破彼见故说有耳。忿怒名嗔。愚闇曰痴。自举名慢。邪求称见。犹豫曰疑。此义广释如十使章。问曰。何故贪爱之心随界分二。余不如是。释言。贪心染事而生。事别内外上下之殊。故随所染上下分二。又复贪爱。受生上下。系力增强。故分为二。余不如是。故合为一。相状如何。如彼嗔使。正在欲界。上界无嗔。故说为一。痴见及疑。迷理之惑。理同一味。故随所迷通以为一。不随界别分为二矣。慢使虽复缘事而生。自举卑他。上下相同。无多异状。故合为一。不同贪使欲界贪外上界贪内。又复慢使。于上下界。系力微薄。是故不分。盖乃且就总相而言。若入九十八使门中。亦随界别分之为多。七使之义。辨之略尔。

八慢义

八慢之义。出涅槃经。成实论中。具广解释。自举陵他。名之为慢。慢别不同。离分为八。一直名慢。二名大慢。三名慢慢。四不如慢。五名憍慢。亦名傲慢。六名我慢。七增上慢。八名邪慢。八中前五对人以分。后三就其所恃以别。就前五中。初之一慢。于下境界及等处生。次有一慢。唯等处生。后之三种。上境处生。初言慢者。于下自高。于等计等。此过轻故。直名为慢。此无所陵。何故名慢。成实释言。是中有其执我相过故说为慢。言大慢者。于等自大。名为大慢。言慢慢者。于上境处。谓己胜彼。此过最重。名为慢慢。不如慢者。他实过己。玄绝非伴。谓己少劣。名不如慢。陵他多边。故说慢矣。言傲慢者。有人于彼父母师长。不能恭敬。名为傲慢。此前五种。对人辨也。后三就其所恃以别。言我慢者。有人于阴横计有我。执我自高。故名我慢。此诸慢中。执我心也。然此我慢。通于凡圣。在凡名为示相我慢。在学心中。名不示相。迷见谛故。说示相慢。不迷见谛。名不示相。增上慢者。实不得圣。而谓己得。名增上慢。以其圣法是增上故。言邪慢者。无德自高。恃恶陵人。名为邪慢。就此八中。我慢是通。余者是别。八慢之义。辨之粗尔。

八种恶觉义

八恶觉之义。出地持论。邪心思想。名之为觉。觉违正理。故称为恶。恶觉不同。离分有八。八名是何。一是欲觉。二是嗔觉。三名害觉。四亲里觉。五国土觉。六不死觉。七族姓觉。八轻侮觉。思量世间可贪之事。而起欲心。名为欲觉。思量世间怨憎之事。而起嗔心。名为嗔觉。亦名恚觉。念知打骂乃至夺命。名为害觉。亦名恼觉。追忆亲戚。名亲理觉。念世安危。名国土觉。谓身不死。为积众具名不死觉。又积众具。资身令活。亦名不死觉。思念氏族。若高若下。名族性觉。念陵他人。名轻侮觉。侮犹慢也。此八犹是修道四使。欲亲国土。贪分摄。嗔害二觉。是嗔分摄。不死觉者。是痴分摄。族姓轻侮。是慢分摄。八觉如是。

八妄想义三门分别(释名一 因起二 约对五住共相收摄三)

第一释名。八妄想义。出地持论谬执不真。名之为妄。妄心取相。目之为想。心法非一。以何义故。偏言妄想。不说妄受及余心法。分别取相。是其想义。故偏说之。虽复说想。余亦皆随妄想不同。分为八种。始从自性乃至俱相违。言自性者。取法自体名为自性。法实无性。妄谓有之。故云妄想。言差别者。于自性处。取诸法相。相别彼此。故云差别。摄受积聚者。于前自性差别法中。取其和合业用之相。此业用中。摄受多法。故云摄受。此摄受中。积聚多法。故曰积聚。取此之心。名为摄受积聚妄想。我我所者。于彼摄受积聚法中。有内有外。于内法中。妄谓有人。名我妄想。于外法中。谓有我所。名我所妄想。念妄想者。于前所取我所法中。取违顺中三种境别。取顺境界。用为顺情。可爱可念。名念妄想。言不念者。取违境界。以为违情。不可爱念。名为不念。非谓不缘说为不念。盖乃对于贪心以名。不为贪心所爱念。故名为不念。若对嗔心。违境是其嗔心所念。亦名为念。言俱违者。中容境界返彼前二。名曰俱违。取有俱违名为妄想。名义如是。

第二门中差别有四(一明八妄生于三事 二单就八妄明相因起 三唯就三事明相因起 四八妄三事并对一切烦恼业苦明相因起)初言八妄生三事者。如论中说。言三事者。一虚伪事。谓心所起妄想境界。是境不真。故曰虚伪。二见我慢事。颠倒之心。于身计我。执我明白。名之为见。此我见中境上重结。不同八中我妄想也。执我陵物。名为我慢。三贪恚痴事。顺境染爱。名之为贪。违境忿怒。说之为恚。中境不了。目之为痴。三事如是。云何八妄生此三事。如论中说。初三妄想。生虚伪事。故论说言。自性差别摄受积聚。此三妄想。是虚伪处。虚伪缘事。由此而生。如依梦心梦境界生。次二妄想。生见慢事。谓依轻微我我所心。起重身见及我慢也。后三妄想。起贪恚痴。念妄生贪。不念生恚。俱违生痴(此一门竟)。

次就八妄明相因起。就此八中。略摄为三。广分为五。所言三者。前三为一。次二为一。后三为一。前三是本。依此三妄。起我我所。依我我所。起于后三。所言五者。初三各一。次二为一。后三为一。就此五中。自性妄想。是其根本。依此起于差别妄想。谓于所取自性法中。取差别相。故论说言。于自性处。起差别妄想。依此差别。起于摄受积聚妄想。谓于所取差别法中。取其积聚和合用也。依此积聚和合之用。起我我所。依我我所。起念不念俱相违等。以我对所。便有违顺中客境别。故起念等三种妄也(此二门竟)。

次就三事明相因起。如论中说。依虚伪事。起见慢事。良以迷于虚伪境界故起见慢。依见我慢生贪恚痴以见我故。顺则生贪。违则生嗔。中境不了。便生无明。故从见慢生贪恚痴(此三门竟)。

次就八妄及三种事。并对一切烦恼业苦。明相因起。于中开合广略非一。或说为二。或分为四。或离为七。或别为九。所言二者。如论中说。一是妄想。二妄想缘事。内心名想。境为缘事。从过妄想。起于现在妄想缘事。如无明行起现五果。不知现在妄想缘事。起于现在缘事妄想。如从五果生爱取等。不知现在缘事妄想。复起未来妄想缘事。如从爱等起后生死。缘事生已。亦复生彼缘事妄想。如是心境互相因起。一切生死流转不息。二想如是。所言四者。一是根本迷理无明。二是八妄。三是三事。四是一切生死果报。依彼根本迷理无明。起八妄想。依八妄想。起彼三事。起义如前。依彼三事。起于一切生死果报。故论说言。如是如实凡愚不知起八妄想。生于三事。一切众生器世间增。凡愚不知。即是第一迷理无明。起八妄想。即是第二。生三种事。即是第三。世间增者。即是第四。所言七者。根本无明以为第一。八妄想中。前三妄想。合为第二。次二妄想。合为第三。后三妄想。合为第四。贪恚痴等。以为第五。业为第六。苦为第七。此之七门。次第相生。于根本迷理无明。起自性等三种妄想。依自性等。起我我所。依我我所。起念不念俱相违等。依彼念等。起贪嗔痴。依贪嗔痴。起诸业行。依于业行。起生死苦。七相如是。所言九者。根本无明。以为第一。八妄想中。前三妄想。以为第二。三种事中。虚伪之事。以为第三。八妄想中。我我所想。以为第四。三种事中。见我慢事。以为第五。八妄想中。念不念等。以为第六。三种事中。贪恚痴事。以为第七。业行为八。生死为九。此之九种。次第相生。依初无明。起自性等三种妄想。依此三妄。起虚伪事。起义如前。依虚伪事。起我我所。依我我所。起见慢事。依见慢事。起念不念俱相违等。以见我故。对之便有违顺等生。依于念等。起贪嗔痴。依贪嗔痴。起于业行。依业便受生死果报。因起如是。

第三门中。约对五住。共相收摄。言五住者。一见一处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五无明住地。此义广释。如五住章。此八通论。皆是无明。智障净智。所远离故。寻末取本。五住所摄。八中初三。是无明地。但无明中有地有起。任性无知。说之为地。作意分别。说以为起。此前三妄。作意起故。是起非地。故论说言。如是如实凡愚不知起八妄想。凡愚不知。是无明地。所起妄想。是无明起。次二妄想。是五住中见一处地。但就见中。有地有起。轻微之想。谓有我人及有我所。说之为地。重心穷彻。执定我人。说以为起。我及我所。此二妄想。轻微之见。非重计执。故说为地。所生见慢。是其起也。后三妄想。是欲爱色爱有爱三种住地。但就爱中。亦有地起。轻微之想。于外境界。取违中顺三种境。别说之为地。依此生贪嗔痴等。说以为起。后三妄想乃是轻微取相之心。故说为地。所生贪等。是其起也。就无明中。隐细彰粗。见爱之中。彰细隐粗。义之左右。八妄想义。略之云尔。

八倒义九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约教分定二 就人辨定三 倒起所因四 约对三倒辨其同异五 对二著我共相收摄六 约对十使共相收摄七 对境分别八 治断差别九)

第一门中。释名辨相。所言倒者。邪执翻境。名之为倒。倒随境别。难以限算。今据一门。且论八种。八名是何。谓常乐我净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其名也。八中前四。迷于生死有为之法。名有为倒。若从所立。名无为倒。后四迷于涅槃无为。名无为倒。若从所立。名有为倒。前四如何。生死无常。妄谓是常。生死实苦。妄谓是乐。生死无我。妄谓有我。生死不净。妄谓是净。是名颠倒。问曰。生死实是无常苦无我等。众生何故计为常乐我净法乎。如论中说。有为相似相续覆故。不知无常。横计为常。威仪故。不知实苦。妄计为乐。作业覆故。不知非我。妄取为我。薄皮覆故。不见不净。谬执为净。又问。经中说生死法具有五义。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今此何故唯说四种翻为四倒。此之离合。优檀那中已广分别。若就生死无我法中。分二无我。则有五义。如成实说。众生空者。名之为空。法体空者。说为无我。如维摩中。众生空者。名为无我。法体空者。名之为空。故彼经言。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由分此二故有五义。翻对此五。倒亦应然。今此合故。但云四耳。又问。无我理通染净。今此何故偏说生死为无我乎。然我无我通塞之义。优檀那中已具分别。今重显之。我与无我义别相对凡有四种。第一直就解惑二情相对分别。生死有我。涅槃无我。以著我故。世间受生故说有我。是以经言。世间受生。皆以著我。若离著我。则无受生。斯文显矣。二就法相虚实相对。生死无我。涅槃有我。生死之法虚诳不实。又不自在。故名无我。涅槃真实。具八自在故名有我。是以经言。生死无常无我乐净。涅槃是常是我乐净。三据如理以通诸法。生死涅槃。二俱无我。故经说言。凡夫我空乃至诸佛生死法空乃至涅槃。四就假用及以实性以贯诸法。生死涅槃二俱有我。生死我者。有其二种。一者世谛假名之我。所谓五阴和合为人故。经说言。众生佛性不离六法。六者所谓五阴及我。故知假用有我不无。二实性之我。我谓佛性。故经说言。二十五有有我不邪。佛言。有我。我者所谓如来藏性。生死之中具斯两义。故名有我。涅槃亦尔。诸法和合假名为佛。是其假我。佛性显成法身之体。是其实我。我无我义。通局如是。今据第二故。说生死一向无我涅槃有我。以说生死为无我故。对之说倒。局在有为。无为四者涅槃实是常乐我净。妄谓无之故名倒倒。问曰。涅槃实是常乐我净之法。众生何缘起此四倒。释言。如来随化世间示同有为。众生不解。执应迷真。故起此倒。问曰。涅槃备含多义。以何义故偏说此四翻为四倒。释言。涅槃虽含多义。今据一门论此四种。经论之中凡有五义。所以建立。如涅槃章具广分别。一离四患。二翻四倒。三除四障。四断四过。五酬四因。离四患者。生死无常无我乐净。翻离彼故。宣说涅槃常乐我净。翻四倒者。如前所说无为四倒。翻对彼故。说是四义。除四障者。如宝性论说。一者缘相。谓无明地。障佛真净。翻对彼故。说佛真净。二者因相。谓无漏业。障佛真我。翻对彼故。说佛真我。三者生相。谓意生身。以此意生苦阴身故。障佛真乐。翻对彼故。说佛真乐。四者坏相。谓变易死。障佛真常。翻对彼故。说佛真常。断四过者。如宝性论说。一阐提谤法。断离彼故。得佛真净。二外道著我。断离彼故。得佛真我。三声闻畏苦。断离彼故。得佛真乐。四辟支舍心。舍诸众生。断离彼故。得佛真常。酬四因者。如宝性论说。一者信心。除前谤法故。得净果。二者般若。除前著我。得佛真我。三者三昧。除前畏苦。得佛真乐。四者大悲。常随众生。除前舍心。得佛真常。以斯五义故。就涅槃建立四德。翻对彼故。说为四倒。倒相如是。

第二门中。约教辨定。教别大小。所说亦异。于中分别。凡有三种。一隐显互论。小乘法中。唯说常乐我净四倒。为令众生知有为法无常苦故。然彼小中。虽见如来苦无常等。乃是正见。不名颠倒。以佛示同有为法故。是以不说无为四倒。大乘法中。唯说无常无我苦等无为四倒。为令众生知无为法常乐我净。趣大涅槃故说斯倒。有为四倒。小中已说。故更不论。设使说之。与小乘同。以无异故。犹不名说。二简大异小。小乘法中。唯说常等有为四倒。大乘法中。具说八倒。小乘不说无为四倒。义如前释。大乘法中。欲使众生知生死过故。须宣说有为四倒。为令众生趣大涅槃常乐净法故。须宣说无为四倒。三随义具论。小乘法中。具说七倒。大乘法中。具说八倒。小乘七者。八倒之中。除无我倒。说余七种。彼说。凡夫于有为中具起四倒。于小涅槃。起于三倒。常见无常。乐见为苦。净见不净。何因缘故常见无常。外道之人。取无想天。以为涅槃。彼报尽已。便谓一切涅槃无常。复何因缘乐见为苦。外道心念现见世人。或少一耳。或少一目。便以为苦。况复都尽。宁非大苦。故起苦倒。是以经言。凡夫宁受痴野干身。不求泥洹。以怖畏故。又复何因计为不净。外道念言。现见世间。刀害死尸。刀是不净。以道除结。道亦不净。以不净道所得涅槃。当知。涅槃亦是不净。又有人说。欲身即是泥洹。又见此身不净秽恶。谓真泥洹亦是不净。是故宣说涅槃不净。何故不起无我倒乎。小乘之中。不说涅槃以为我故。不得翻彼说无我倒。问曰。若使小乘涅槃是常乐净翻为倒者。何故经言。小乘涅槃唯有乐净无有常我。释言。有以。大乘法中。说小乘人虽入无余未来心想当必更生。故说小乘涅槃无常。小乘法中。但说其灭隐生不说。故小乘人。取小涅槃以之为常。又大乘中。说小涅槃是不满足。终须迁转趣向大乘。故名无常。小乘教中。不云更去。故说为常。问曰。未来心想生时。何因得生。以本所修无漏业因无明为缘。是故得生。此生即是变易生矣。又问。无余灭去心想后还生者。有余涅槃灭去烦恼后还生不。释言。不生。何故而然。烦恼原由见理而灭。故永不生。所灭之智。本但息灭。非见理断。由是更生。又问。若使大乘法中说小涅槃更须迁转名无常者。须迁转故。应非乐净。释言。齐类理亦应同。但以迁转是无常义故。不名常。随其所得寂灭离染故。云乐净。小乘如是。大乘法中。具说八倒。义如上辨。教别粗尔。

第三门中。就人辨定。人者所谓凡夫二乘。于中分别。为有三种。一隐显互论。凡夫唯起常等四倒。不知生死无常等。故谓佛同己常乐我净。是故不起无为四倒。二乘唯有无为四倒。有为四倒。先已舍离。所以不起。谓佛同己无常无乐无我不净。是故起倒。二简终异始。凡夫是始唯有常等有为四倒。无为四倒。凡夫未起。义如上辨。二乘之人。具起八倒。良以二乘于有为中。习倒未舍。是故犹起有为四倒。又二乘人。未得法空。未知诸法自性无常。故有常倒。未知诸法自性坏苦。故有乐倒。未知诸法虚集无我。故有我倒。不得究竟净法体空。故有净倒。故涅槃云。汝诸比丘。于苦法事中。妄计为乐。乃至不净妄计为净。斯文显矣。二乘之人。于无为法。正起四倒。理在易知。问曰。二乘于自涅槃犹不起倒说无常等。何故宣说如来涅槃为无常等起颠倒乎。释言。有以。小乘法中。唯说数灭以为涅槃。故于涅槃不说无常不净苦等。但说无我。于佛所得数灭涅槃。亦同此见。但二乘人。见己身智苦无常等。谓佛同然。故起四倒。三随义具论。凡夫二乘。并起八倒。凡夫于彼有为法中。起四颠倒理在易知。何因起彼无为四倒。凡夫之人。亦闻如来同世有为苦无常等。故于无为起四颠倒。故涅槃中。宣说凡夫八倒邪曲。二乘具起。义如上辨。就人如是。

第四明其倒起所因。此之八倒。因何而生。缘何而起。因何生者。八倒因于三倒而生。如涅槃说。因三起八。后门之中。别当广论。问曰。已知因三起八。直就八中得相起不。释言。亦得。有为倒中我净是本。依之集起常乐二倒。依我起常。由净计乐。故地经言。我净二倒名为恶心。非专念行。常乐二倒名为恶意。是专念行。根本集起。是其心义。因缘现起。是其意义。我净是本。能集常乐。故名为心。久习性成。非作心起。名非专念。常乐是末。因缘现起故名为意。作意而发名专念行。皆是违理。故通名恶。无为四倒。翻对有为本末可知。无我不净。还是根本。余二是末。由计无我。便谓无常。以计不净。便谓实苦。所因如是。所缘云何。八倒皆缘圣教而生。教别今古。所生亦异。有为四倒。缘昔教生。无为四倒。依今教起。云何有为缘昔教生。如涅槃说。过去诸佛。宣说涅槃常乐我净。彼佛灭后。诸外道等。抄掠佛经。安置已曲。便得闻有常乐我净四种名字。虽闻其名。不达其义。便于己身妄想建立。说有常等。又涅槃云。如来过去为菩萨时。随化现世。为诸众生。宣说佛性常乐我净。菩萨后时。迁化他土。众生本昔。曾从菩萨。闻有常乐我净名字。不解其义。便说己身常乐我净。因是众生迭相承习。乃至今日。犹说己身常乐我净。如人梦中讇语刀刀。故经说言。一切凡夫所说我者。皆是佛说。若离佛说。世间无有我之名字。常乐亦然。云何无为。依今教起。如经中说。如来为化诸众生故。亦同有为。欲令众生知有为过故。说己身无常苦等。令物同知。众生闻已便谓如来实同有为无常苦等。无为四倒。因兹而起。倒起所因。略之云尔。

第五门中。约对三倒。辨其同异。先明三倒。后辨同异。言三倒者。谓心想见。释此三义。诸宗不同。乃有四别。一依毗婆阇婆提说。心心数法。体虽同时。用别前后。故分三种。彼说云何。先想次心后起见倒。初起微想。谓有常等。名为想倒。次重起心。缘前所想取为定有。名为心倒。后见成就。于所取中。执见分明。说为见倒。如大智论随喜品中。亦同此说。故彼文言。先起想倒。次心后见。然彼文中。宣说小乘所断三倒。不说大乘。大乘所断。不同此说。二依达摩多罗所说。直就同时心心数法。义分三倒。心是心王。想是想数。见是慧数。此三之中。见是倒体。心想非倒。与见相应。为见所乱。通名为倒。见能浊乱一切心法。何故唯言乱心乱想。心是其主。故偏说心。想能取相。助见中强。故偏说想。又杂心云。心之与想。世人多说。故偏说之。三准成实。约就四心。以为三种。彼宗之中。识想受行四心前后。就此四中。说前三心。以为三倒。识为心倒。想为想倒。受为见倒。良以受心觉境分明。故说为见。此心想见体非是倒。能生行中四颠倒见。以因从果。通名为倒。又此三中。皆有取性。故名颠倒。问曰。此宗六识之中。皆有四心。何识三心说为三倒。唯依前义。唯在意识。所成四倒。唯在意。故若依后义。一切皆是。四依大乘。就七识心。义分三倒。七识妄心。性是乖理。颠倒之法。名为心倒。依是心故。便有一切妄境界起。如依梦心便有一切梦境界。生于此心境。妄取分别。说为想倒。于所取法。违立定实。执见分明。说为见倒。故华严经十藏品中。先说心倒。次想后见。又于诸法。初起微想。计之为有。名为想倒。重起心缘。名为心倒。执见分明。名为见倒。又复说就前见倒之中。随义分别。亦得说三。于诸法中。建立法体。名为心倒。此倒犹是自性妄想。次于所取自性法中。取差别想。谓此是色此非色等。名为想倒。此倒犹是差别妄想。后于自性差别法中。取其和合业用之相。名为见倒。犹是摄受积聚妄想。三倒如是。次辨同异。先对有为四倒之心。辨其同异。依如毗婆阇婆提说。有为四倒。即是三倒。想中具四。心见亦然。唯有始终。增微为异。如是说者。立十二倒。若依达摩多罗所说。有为四倒。即是见倒。心想非倒。与倒相应。相从名倒。依如成实。四倒三倒一向差别。三倒是因。在前三心。四倒是果。在于行中。大乘法中。四倒三倒亦一向别。三倒是因。四倒是果。三倒是其迷理之倒。故说为因。四倒是其迷法相倒。故名为果。有为如是。次辨无为。若依毗婆阇婆提于说。无为三倒。与心想见三倒体一。想中具三。心见亦然。若依达摩多罗所说。无为法中无常无乐不净三倒。体是见倒。非心非想。依如成实。心想见等三倒是因。在前三心。无为法中三倒是果。在于行心。大乘法中。无为四倒与心想见。一向差别。心想见等。是迷理倒。无为四倒。迷法相倒。是故不同。问曰。向说。大乘法中心想见等是迷理倒。说之为因。八倒是其迷法相倒。说之为果。相状如何。先以三倒迷于如理。取立生死涅槃法相。立相迷如。说为三倒。于彼所立生死法中。不如实知。妄计常等。有为四倒。因兹而生。复于所立涅槃法中。不如实知。横计无常苦无我等。无为四倒。因兹而起。是故三倒亲迷于理。说之为因。八倒迷于染净法相。名之为果。三倒八倒同异如是。

第六约对二种著我共相收摄。何者二我。一众生著我。于彼诸阴集用之中。谬计我人。二法著我。于阴法中。妄取定性。二我如是。今以此二约倒分别。先对有为四倒。以论。依名以定。二种著我。是四倒中我倒所摄。随义通论。二种我中。各具四倒。若于五阴集用之中。建立我人。是众生我。即计此我为常乐净。此常乐等。虽非我见。相从判属众生著我。故龙树言。若计神常。是众生我。乐净亦然。若于阴法建立定性。是法著我。即取此我为常乐净。此常乐等。虽非我见。相从判属法著我中。故龙树言。若计法常。是法著我。乐净亦然。问曰。如是法著我者。与彼三倒所取何别。通释三倒亦是法我。于中别分。三倒之心。迷性立相。此法著我。迷相立性。相状如何。情相诸法。以无为性。三倒之心。迷此无性。立因缘相。我倒之中法著我者。迷向所立因缘之相。立为定性。有斯别耳。有为粗尔。次辨无为。无为倒者。迷覆真法。横计无我无常乐净。此是邪见。非二我摄。

第七门中。约对十使分别诸倒。言十使者。一是身见。二是边见。三是邪见。四是戒取。五是见取。六疑。七贪。八嗔。九痴。十名为慢。于身见我。名为身见。取断立常。名为边见。谤无因果一切诸法。名为邪见。非真对治。妄谓能净。名为戒取。取劣为胜。名为见取。于道犹豫。称之为疑。染境名贪。忿怒名嗔。愚闇曰痴。自高凌物。名之为慢。十使之中。前五是其利使。后五是钝。此义广释。如十使章。今对此十分别诸倒。于中先对有为四倒分辨其相。经论不同。所明亦异。如彼毗婆阇婆提说。常等四倒。是十使中三使少分不尽三使。就我见中分取我见。以为我倒。我所见者。不说为倒。边见之中。分取常见。以为常倒。不取断见。就见取中。分取乐净二种见取。为乐净倒。自余一切。取劣为胜。皆悉不取。以此重故。偏说为倒。我所见等轻故不说。又依达摩多罗所说。欲令四倒于十使中全摄二使及一小分。我倒之中。全摄我见。乐净二倒。全摄见取。常倒如上。于边见中。但摄一边。杂心论主。存依后释。成实亦然。问曰。何故唯说此等为四倒乎。杂心释言。具三义故。说此为倒。一者使断执取之义。二者妄置自有建立。三一向倒全违正道。言使断者。简别五钝。言妄置者。简别断见。邪见无所立。故言一向倒。简异戒取。以戒取人犹为果报持禁戒故。有为四倒。辨之粗尔。次辨无为。无为倒中。常见无常。我见无我。乐见无乐。净见无净。是邪见摄。常为生灭。乐见为苦。净计为秽。此等皆是妄置之心。非是谤无。毗婆沙中名为邪智。非是邪见。若通摄之。亦是邪见。更无余义。问曰。断常二种。相对俱名边见。无常见常。常见无常。此二亦对。以何义故。不俱名边。而于常法。计为无常。是邪见乎。通释应齐。但今为明一法异见是其边见。异法异见不名边见。一法异见名为之边。对彼一法彰边显故。无常见常。常见无常。异法异见。不对一法。彰边不显。故不名边。若如是者。无常见常。亦应非边。何故偏说常见为边。以彼常见对断故。边非对无常。摄使如是。

第八门中。约境辨倒。境别无量。今且约就四谛五阴二门分别。今先约境明有为倒。后辨无为倒。辨有为中。先约谛论。后对阴说。约谛如何。如毗昙说。唯迷苦谛见苦断故。故杂心言。四倒不能远寻至根。故不缘集。灭道妄言集。是苦本。故名为根。若寻至根。便知自身苦无常等。自然不起有为四倒。故不缘之。成实法中。净倒一种。偏迷苦集。苦集二谛。是不净故。常乐二倒。迷苦集道。此三皆是无常及苦故。迷此三计常计乐。悉名颠倒。我倒一种。通迷四谛。彼宗四谛。悉无我故。大乘亦尔。次对阴说。义有通别。别而论之。迷色计净。迷受计乐。迷识计常。迷想迷行。而计于我。通而论之。迷于五阴。通起常乐我净四倒。有为如是。次辨无为。于中先约四谛以论。后对阴论。小乘法中。无常苦倒。唯迷灭谛。不净倒者。通迷灭道灭道二谛。皆是净故。其迷道者。唯得名为不净之倒。而不得名为无为倒。所迷道谛。非无为故。小乘不说无我为倒故废不论。大乘法中。无为四倒。通迷灭道。真实灭道。皆是常乐我净法故。言对阴者。小乘法中。无常无乐迷于灭故。不缘阴生。不净倒中。迷灭谛者。不缘阴生。迷道谛者。缘五阴起。迷于无漏五阴法故。此缘阴者。亦不得称为无为倒。所缘阴法。非无为故。大乘法中。无常等四。通缘如来五阴法起。于中通别。对前有为相显可知。

第九明其治断差别。有为四倒。毗昙法中。有伏有永。见道已前。一向伏断。见道已上。一向永断。就伏断中。有通有别。别相念处。别伏四倒。观色不净。伏除净倒。观受是苦。伏除乐倒。观心无常。伏除常倒。观法无我。伏除我倒。总念已去乃至世间第一法来。总缘五阴。通伏四倒。就永断中论说不同。如上建立十二倒家。见中四倒一向尽。在见谛道中。心想倒中常倒我倒。此亦尽在见谛道中。心想倒中乐倒。见修通断。以见道中断除乐净二倒不尽。学人犹有习行欲事。如大智论随喜品中。亦同此说。如彼达摩多罗所说。有为四倒。尽在见道。不至修中。若尔学人何故行欲。释言。圣人虽无四倒。烦恼牵故犹行欲事。如人饥急吞食不净。若依成实。大位以分。见道已前一向伏断。见道之中。一向永断。就实通论。四现忍中。亦分永断。彼宗所说四现忍中。现见空故。大乘法中。大位以分。世间伏断。初世永断。就实通论。种性已上。分有永断。究竟永尽在于初地。故地论言。诸见缚者。初地时断。问曰。若使有为四倒尽在初地。何故地经。于四地中方说远离身见我慢。彼四地中所远离者。是三倒中我见心也。以三地中犹见假我。是有不无四地离之。亦可此据地相为言。三地已还。相同凡夫。是故不说。远离著我。四地出世。方说离之。有为法中四倒如是。次辨无为。毗昙法中。四现忍心学观四谛。伏除彼倒。见道永断。成实论中。不说是倒理实有之。治断如何。闻思地中。别缘四谛。渐次伏之。四现忍去。次第永断。大乘法中。治断处所。与有为同。十信位中。于大菩提真信成就。正能伏除。种性已上。随分永断。初地穷尽。八倒之义。略辨如是。

九结义

言九结者。烦恼闇惑。结缚行人。故名为结。又能缚心。亦名为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称为结。结义如是。然此结义。随别异论。难以限算。今据一门且论九种。九名是何。一名爱结。二名嗔结。三名痴结。四名慢结。五名疑结。六名见结。七名取结。八名悭结。九名嫉结。名字如是。九中前七。犹是十使五见之合之为二。余五各故有七种。加以悭嫉。故合为九。相状如何。言爱结者。于顺境界。贪染名爱。此犹贪使。言嗔结者。于违境界。忿怒名嗔。此犹嗔使。言痴结者。于中境界。缘而不了。故名为痴。此犹痴使。总相虽同。宽狭有异。痴使则宽。痴结则狭。痴使之中。有二无明。一者不共。二者相应。言不共者。于理于事缘而不了。不与一切烦恼俱起故。名不共。言相应者。除前不共。自余一切诸烦恼中。阇彰之心。名为相应尔。此唯取不共无明。以收痴结。何故如是。九结之中。要取作意独立之者。以之为结。以独立者力坚强故。故杂心云。独立烦恼。入九结中。言慢结者。方他自高。名之为慢。此犹慢使。言疑结者。于正道中。犹预不决。故名为疑。此犹疑使。言见结者。身边邪见。此之三种颠倒推求故名为见。此即是其身见边见邪见使也。言取结者。戒见二取。取执境界。故名取结。此犹戒取见取使也。问曰。何故身边邪见合为见结。戒见二取合为取结。杂心释言。以名等故。及事等故。言名等者。杂心释言。身边邪见。是其女名。戒见二取。是其男名。男女相对故云名等。何故三见说之为女。女是内人。身边邪见。亲迷于理。义在于内。故从所迷就喻名女。何故二取说之为男。男是外人。戒见二取。随他从起。不亲迷理。义在于外。故就喻目说之为男。名义如是。言事等者。彼此名是十八使性故云事等。何者十八。见结之中三界各六。故有十八。欲界六者。欲界邪见。通迷四谛。即以为四。身边二见。属迷苦谛。即以为二。通前说六。欲界既六。色无色界类亦同然。故有十八。取结之中。三界各六。亦有十八。欲界六者。欲界见取。通迷四谛。即以为四。戒取迷于苦道二谛。即以为二。通前说六。欲界既然。色无色界类亦同尔。故有十八。事等如是。具斯两义。三见为一。二见为一。若依成实。则不如是。彼说。十使俱迷四谛。不可说为名等事等。但以二取过患重故。别为取结。云何过重如彼成实九结品说。戒取之过。难可舍离。世间之人。多取为道。不见其过。如内道人取粪扫衣以为道等。诸外道人取彼行以为道等。又此戒取乖违八正。以有此故。虽有所行。空无所得。又能令人得二世苦。如持牛戒为鸡戒等种种苦行。受现世苦。当堕恶道受后世苦。戒取如是。见取过者。执著一切虚妄之法。不得真实。当知。皆是见取之力。过状如是。以有此过。说为取结。不由名等。言悭结者。于己身财。悭惜不舍。故名为悭。言嫉结者。忌他胜己故。名为嫉。此二犹是十缠之中悭嫉缠也。何故缠中唯说此二以为结乎。论自释言。悭嫉独立离于二。故八九结中。自力孤起。不与他合故。云独立。问曰。一切诸烦恼中。皆有无明及睡掉等。云何言独。释言。有以。无明睡掉。一切处有。彼此通。言废不论。除此已外。不与一切诸使共起。故云独立。此悭与嫉唯言不善。非善无记。故云离二。何故唯取独立为结。此如上释。独立烦恼。其力坚强。结缚牢固。故说为结。又前七结。并是独立。今为同彼。唯取独立。何故唯取离二烦恼以之为结。不善烦恼。其力强盛。结缚牢固。所以偏取。若如是者。前七结中身边二见。唯是无记。上二界中一切烦恼。亦是无记。非不善性。何故名结。释言。前七是其使性。使性坚强。假令无记亦能结缚。故说为结。余非使性。势力轻微。要不善者。方能结缚。不类前七。既在于此。间曰。睡掉何故非结。论自释言。睡掉二缠诸结俱起。不名独立。又通不善秽污无记。不名离二。为是不取。又问。眠缠何故非结。论自释言。眠与一切诸使相应。故非独立。眠通三性。故非离二。是以不取。无惭无愧。何故非结。论自释言。无惭无愧。虽复离二。而不独立。是故非结。此无惭愧。唯与欲界不善俱。故名为离二。何故悔缠不说为结。论自释言。悔虽独立。而不离二。所以非结。善不善中。皆有悔故。忿覆二缠。何故非结。论自释言。忿覆虽独立。而复离二。有人欲令是使性故。所以不说。忿是嗔性。覆是贪性。如是说者。但立八缠。地持论中。亦同此说。问曰。六垢何故非结。论自释言。急缚烦恼。说之为缠。轻系烦恼。说以为垢。急缚之中。稍微之者。犹尚不取。何况轻系。是故不说。若依成实。则不如是。彼说云何。悭嫉二缠。是弊烦恼。故说为结。更无异义。云何是弊。彼论释云。以有悭故悭著身财。虽见贫苦。无心济拔。以有嫉故。忌他得利。又复没贪嗔最多罪过。嗔堕恶道。多由贪嗔。以是过故。贪中出悭。嗔中分嫉。又悭与嫉。多悭天人。故偏说之。余不如是。废而不说。九结如是。问曰。颇有见相应法为爱结。系非见结系而得名为见使使不。杂心言。有。谓见道中集智已生。灭智未生。尔时于彼灭道谛下。戒见二取。相应心法及非心法生住灭等。为灭道下爱结所系。以爱缘于有漏生故。而非见结。灭道谛下所有邪见。亲缘理生。不缘有漏。是故不能结缚此法。苦集谛下十一遍使。已断除故复不系此。是故不名见结所系。而为同时戒见二取。所使缚故名见使也。良以二取。九结之中非见结故。不名见结。十使之中。是名见使。九结辨之粗尔。

大乘义章卷第五(末)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