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藏要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元魏天竺三藏勒那摩提譯

[一]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品第五

論曰.自此已後餘殘論偈次第依彼四句廣差別說應知。此明何義.向前偈言真如

有雜垢[二]及遠離諸垢佛無量功德及佛所作業.如是妙境界是諸佛所知依此妙法

身出生於三寶.此偈示現何義.如向所說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彼依何義故如是說.

偈言.

法身徧無差 [三]皆實有佛性.是故說衆生.常有如來藏。

[四]此偈明何義.有三種義是故如來說一切時一切衆生有如來藏。何等爲三.一者如

來法身徧在一切衆生心識.偈言法身徧故.二者真如之體一切衆生平等無差別.

偈言無差故.三者一切衆生皆悉實有真如佛性.偈言皆實有佛性故.此三句義自

下論依如來藏修多羅我後時說應知。如偈本言.

注:

[一]藏本不分品.

[二]原刻作明.今依麗刻改.

[三]藏本此二句頌云.以有種姓故.衆生有佛藏.

[四]藏本此段在後出.

********************

[一]一切衆生界不離諸佛智以彼淨無垢性體不二故.

依一切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

[二]體.及因.果.業.相應.及以行.時差別.徧處.不變.無差別.

彼妙義次第第一真法性我如是略說汝今應善知。

此偈示現何義.略說此偈有十種義.依此十種說第一義實智境界佛性差別應知。

何等爲十.一者體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相應六者行七者時差別八者[三]徧一

切處九者不變十者無差別。初依體因故說一偈.

自性常不染如寶空淨水信法及般若三昧大悲等。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自在力不變思實體柔輭寶空水功德相似相對法。

此偈明何義.向說三種義.彼三種義次第依於自相同相如來法身三種清淨功德.

如如意寶珠虛空淨水相似相對法應知。此明何義.思者依如來法身所思所修皆

注:

[一]藏本此二頌文作長行.在前出.

[二]藏本但有一頌.今廣爲二.

[三]原刻下衍知字.今依麗刻及藏本刪.

********************

悉成就故。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有四種障礙謗法及著我怖畏世閒苦捨離諸衆生。

[一]此偈明何義.偈言.

闡提及外道聲聞及自覺信等四種法清淨因應知。

此偈明何義.略說一切衆生界中有三種衆生.何等爲三.一者求有二者遠離求有

三者不求彼二。求有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謗解脫道無涅槃性常求住世閒不求

證涅槃.二者於佛法中闡提同位以謗大乘故.是故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若有比

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起一見若起二見諸佛如來非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

弟子.舍利弗是人以起二見因緣從闇入闇從冥入冥我說是等名一闡提故.偈言

謗法故闡提故。遠離求有者亦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無求道方便二者有求道方

便。無求道方便者亦有[二]二種.何等爲二.一者多種外道種種邪計謂僧佉衞世師尼

犍陀若提子等無求道方便.二者於佛法中同外道行雖信佛法而顛倒取.彼何者

注:

[一]藏本缺此句.以次偈與上合爲一段.

[二]藏本作三類.

********************

是.謂犢子等見身中有我等不信第一義諦不信真如法空佛說彼人無異外道.復

有計空爲有以我相憍慢故.何以故以如來爲說空解脫門令得覺知而彼人計唯

空無實.爲彼人故寶積經中佛告迦葉寧見計我如須彌山而不用見憍慢衆生計

空爲有迦葉一切邪見解空得離若見空爲有彼不可化令離世閒故.偈言及著我

故及外道故。有方便求道者亦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聲聞.偈言怖畏世閒苦[一]故聲

聞故.二者辟支佛.偈言捨離諸衆生故及自覺故。不求彼二者所謂第一利根衆生

諸菩薩摩訶薩.何以故.以諸菩薩不求彼有如一闡提故.又亦不同無方便求道種

種外道等故.[二]又亦不同有方便求道聲聞辟支佛等故。何以故.以諸菩薩見世閒涅

槃道平等故.以不住涅槃心故以世閒法不能染故.而修行世閒行堅固慈悲涅槃

心故以善住根本清淨法中故。又彼求有衆生一闡提人及佛法中同闡提位名爲

邪定聚衆生.又遠離求有衆生中墮無方便求道衆生名爲不定聚衆生.又遠離求

有衆生中求離世閒方便求道聲聞辟支佛及不求彼二平等道智菩薩摩訶薩名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二]原刻作有.今依麗刻改.

********************

爲正定聚衆生。又除求於無障礙道大乘衆生餘有四種衆生.何等爲四.一者闡提

二者外道三者聲聞四者辟支佛。彼四衆生有四種障故不能證故不能會故不能

見如來之性.何等爲四.一者謗大乘法一闡提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信大

乘法故.偈言信法故.二者横計身中有我諸外道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修

行般若波羅蜜故.偈言及般若故.三者怖畏世閒諸苦聲聞人障此障對治謂諸菩

薩摩訶薩修行虛空藏首楞嚴等諸三昧故.偈言三昧故.四者背捨利益一切衆生

捨大悲心辟支佛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大悲爲利益衆生故.偈言大

悲故.是名四種障障四種衆生。爲對治彼四種障故諸菩薩摩訶薩信修行大乘等

四種對治法得無上清淨法界到第一彼岸.何以故.依此四種清淨法界修習善法

此是諸佛隨順法子於佛家生.是故偈言.

大乘信爲子般若以爲母禪胎大悲乳諸佛如實子.

偈言信等四種法清淨因應知故。又依果業故說一偈.

********************

淨我樂常等彼岸功德果厭苦求涅槃欲願等諸業。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略說四句義四種顛倒法於法身中倒修行對治法。

此偈明何義.彼信等四法如來法身因此能清淨.彼向說四種法彼次第略說對治

四顛倒如來法身四種功德波羅蜜果應知.偈言略說四句義故。此明何義.謂於色

等無常事中起於常想.於苦法中起於樂想.於無我中起於我想.於不淨中起於淨

想.是等名爲四種顛倒應知.偈言四種顛倒法故。爲對治此四種顛倒故有四種非

顛倒法應知.何等爲四.謂於色等無常事中生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等是名

四種不顛倒對治應知.偈言修行對治法故。如是四種顛倒對治依如來法身復是

顛倒應知.偈言於法身中倒故。對治此倒說有四種如來法身功德波羅蜜果.何等

爲四.所謂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應知.偈言修行對治法故。是故

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凡夫衆生於五陰法起顛倒想謂無常常想苦有樂想無我我

********************

想不淨淨想.世尊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者於一切智境界及如來法身本所不

見.若有衆生信佛語故於如來法身起常想樂想我想淨想世尊彼諸衆生非顛倒

見是名正見.何以故.唯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世尊

若有衆生於佛法身作是見者是名正見.世尊正見者是佛真子從佛口生從正法

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如是等故。又此四種如來法身功德波羅蜜從因向果次第

而說淨我樂常應知。云何次第從因向果.謂誹謗大乘一闡提障實無有淨而心樂

著取世閒淨.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信大乘修行證得第一淨波羅蜜果應知。

於五陰中見有神我諸外道障實無神我而樂著取我.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證得第一我波羅蜜果應知。此明何義.一切外道執著色等非真

實事以爲有我.而彼外道取著我相無如是我相虛妄顛倒一切時無我.以是義故

說言如來如實知一切法無我到第一彼岸而如來無彼我無我相.何以故.以一切

時如實見知不虛妄故非顛倒故。此以何義.以卽無我名爲有我.[一]卽無我者無彼外

注:

[一]藏本此下一段無文.頌亦缺.

********************

道虛妄神我.名有我者如來有彼得自在我。是故偈言.

知清淨真空得第一無我.諸佛得淨體是名得大身。

此偈名何義.得大身者謂如來得第一清淨真如法身.彼是諸佛如來實我.以得自

在體以得第一清淨身.偈言諸佛得淨體故。以是義故諸佛名得清淨自在.偈言是

名得大身故。以是義故依於此義諸佛如來無漏界中得第一最自在我.又復卽依

如是義故如來法身不名爲有以無我相無法相故.以是義故不得言有以如彼相

如是無故。又復卽依如是義故如來法身不名爲無以唯有彼真如我體.是故不得

言無法身以如彼相如是有故。依此義故諸外道問如來死後爲有身耶爲無身耶

有如是等.是故如來不記不答。[一]諸聲聞人畏世閒苦.爲對治彼畏世閒苦諸菩薩摩

訶薩修行一切世閒出世閒諸三昧故證得第一樂波羅蜜果應知.辟支佛人棄捨

利益一切衆生樂住寂靜.爲對治彼棄捨衆生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大悲住無限齊

世閒常利益衆生證得第一常波羅蜜果應知。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信及般若三昧

注:

[一]此下仍同藏本.

********************

大悲四種修行.如是次第得如來身淨我樂常四種功德波羅蜜果應知。又復有義.

依此四種如來法身名爲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此明何義.信修行大

乘是故諸佛如來常得清淨法界到第一彼岸.是故說言廣大如法界。修行般若波

羅蜜是故諸佛如來成就虛空法身.以器世閒究竟無我.以修行虛空藏等無量三

昧.以是義故於一切處一切法中皆得自在.是故說言究竟如虛空。以修行大悲於

一切衆生無限齊時得慈悲心平等.是故說言盡未來際。又此四種波羅蜜等住無

漏界中聲聞辟支佛得大力自在菩薩爲證如來功德法身第一彼岸有四種障.何

等爲四.一者緣相二者因相三者生相四者壞相。緣相者謂無明住地.卽此無明住

地與行作緣.如無明緣行無明住地緣亦如是故。因相者謂無明住地緣行.卽此無

明住地緣行爲因.如行緣識無漏業緣亦如是故。生相者謂無明住地緣依無漏業

因生三種意生身.如四種取緣依有漏業因而生三界.三種意生身生亦如是故。壞

相者謂三種意生身緣不可思議變易死.如依生緣故有老死.三種意生身緣不可

********************

思議變身死亦如是應知。又一切煩惱染皆依無明住地根本.以不離無明住地聲

聞辟支佛大力菩薩未得遠離無明住地垢.是故未得究竟無[一]爲淨波羅蜜。又卽依

彼無明住地緣.以細相戲論習未得永滅.是故未得究竟無爲我波羅蜜。又卽緣彼

無明住地有細相戲論集因無漏業生.於意陰未得永滅.是故未得究竟無爲樂波

羅蜜。以諸煩惱染業染生染未得永滅.是故未證究竟甘露如來法身.以未遠離不

可思議變易生死常未究竟.是故未得不變異體.是故未得究竟無爲常波羅蜜。又

如煩惱染無明住地亦如是.如業染無漏業行亦如是.如生染三種意生身及不可

思議變易生死亦如是。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譬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

世尊依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世尊此三

乘地彼三種意生身生爲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如是等勝鬘經中廣

說應知。[二]復次以聲聞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中無淨我樂常波羅蜜彼岸功

德身.是故聖者勝鬘經言.唯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

注:

[一]原刻下衍清字.今依麗刻刪.

[二]原刻此下別爲一段.題云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品之二.今依麗刻刪.

********************

如是等故。此明何義.以如來法身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障智障習氣故名爲淨.是

故說言唯如來法身是淨波羅蜜.以得寂靜第一自在我故離無我戲論究竟寂靜

故名爲我.是故說言唯如來法身是我波羅蜜.以得遠離意生陰身因故名爲樂.是

故說言唯如來法身是樂波羅蜜.以世閒涅槃平等證故故名爲常.是故說言唯如

來法身是常波羅[一]蜜。又復略說有二種法依此二法如來法身有淨波羅蜜應知.何

等爲二.一者本來自性清淨以同相故.二者離垢清淨以勝相故。有二種法依此二

法如來法身有我波羅蜜應知.何等爲二.一者遠離諸外道邊以離虛妄我戲論故.

二者遠離諸聲聞邊以離無我戲論故。有二種法依此二法如來法身有樂波羅蜜

應知.何等爲二.一者遠離一切苦.二者遠離一切煩惱習氣。此明何義云何遠離一

切苦.以滅一切種苦故以滅一切意生身故.云何遠離煩惱習氣.以證一切法故。有

二種法依此二法如來法身有常波羅蜜應知.何等爲二.一者不滅一切諸有爲行

以離斷見邊故.二者不取無爲涅槃以離常見邊故.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中說言.

注:

[一]藏本下有二頌.總標次段文義.今缺.

********************

世尊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妄想見故作如是見故.

以是義故依如是向說法界法門第一義諦卽世閒法名爲涅槃.以此二法不分別

故以證不住世閒涅槃故。是故偈言.

無分別之人不分別世閒不分別涅槃涅槃有平等。

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若無佛性者不得厭諸苦不求涅槃樂亦不欲不願。

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亦無欲涅槃亦

不[一]願求如是等.此明何義.略說佛性清淨正因於不定聚衆生能作二種業.何等爲

二.一者依見世閒種種苦惱厭諸苦故生心欲離諸世閒中一切苦惱.偈言若無佛

性者不得厭諸苦故.二者依見涅槃樂悕寂樂故生求心欲心願心.偈言若無佛性

者不求涅槃樂亦不欲不願故。又欲者求涅槃故.求者悕涅槃故.悕者於悕求法中

不怯弱故.欲得者於所求法中方便追求故及諮問故.願者所期法中所期法者心

注:

[一]原刻下衍不字.今依麗刻刪.

********************

心相行。是故偈言.

見苦果樂果依此性而有.若無佛性者不起如是心。

此偈明何義.凡有所見世閒苦果者凡所無見涅槃樂果者.此二種法善根衆生有

一切依因真如佛性.非離佛性無因緣故起如是心.偈言見苦果樂果此依性而有

故。若無因緣生如是心者一闡提等無涅槃性應發菩提心.偈言若無佛性者不起

如是心故。以性未離一切客塵煩惱諸垢於三乘中未曾修習一乘信心.又未親近

善知識等亦未修習親近善知識因緣.是故華嚴經性起品言次有乃至邪見聚等

衆生身中皆有如來日輪光照作彼衆生利益作未來因善根增長諸白法故。向說

一闡提常不入涅槃無涅槃性者此義云何.爲欲示現謗大乘因故。此明何義.爲欲

迴轉誹謗大乘心不求大乘心故依無量時故如是說.以彼實有清淨性故.不得說

言彼常畢竟無清淨性。又依相應義故說一偈.

大海器寶水無量不可盡如燈明觸色性功德如是。

********************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佛法身慧定悲攝衆生性海珍寶水等相似相對法。

此偈明何義.以有三處故次第有三種大海相似相對法.於如來性中依因畢竟成

就相應義應知。何等三處.一者法身清淨因二者集佛智因三者得如來大悲因.法

身清淨因者信修行大乘器相似相對法以彼無量不可盡故.偈言佛法身故海相

似相對法故.集佛智因者般若三昧珍寶相似相對法.偈言慧定故珍寶相似相對

法故.得如來大悲因者大慈悲心水相似相對法.偈言悲攝衆生性故水相似相對

法故。又修行智慧三昧門[一]寶相似相對法.以彼無分別不可思議有大勢力功德相

應故.又修行菩薩大悲水相似相對法.以於一切衆生柔輭大悲得一味等味相行

故。如是彼三種法此三種因和合畢竟不相捨離故名相應。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

言.

通智及無垢不離於真如如燈明煖色無垢界相似。

注:

[一]原刻作實.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此偈明何義.有三處次第三種燈相似相對法.於如來法界中依果相應義應知。何

等三處.一者通二者知漏盡智三者漏盡。此明何義.通者有五通光明相似相對法.

以受用事能散滅彼與智相違.所治闇法能治相似相對法故.偈言通故明故。知漏

盡智者無漏智[一]煖相似相對法.[二]以能燒業煩惱無有餘殘能燒相似相對法故.偈言

智故煖故。漏盡者轉身漏盡色相似相對法.[三]以常無垢清淨光明具足相無垢相似

相對法[四]故.偈言無垢[五]故色故。又無垢者以離煩惱障故.清淨者以離智障故.光明者

知自性清淨體彼二是客塵煩惱。如是略說六種無漏智離煩惱無學身所攝法於

無漏法界中彼此遞共不相捨離不差別法界平等畢竟名相應義應[六]知。又依行義

故說一偈.

[七]見實者說言凡夫聖人佛衆生如來藏真如無差別。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凡夫心顛倒見實異於彼如實不顛倒諸佛離戲論。

注:

[一]原刻下衍煖字.今依麗刻刪.

[二]原刻此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

[三]原刻此字作偈言無垢故色故又無垢者十一字.今依麗刻改.

[四]此三字依麗刻加.

[五]此六字依麗刻加.

[六]藏本次引經文一段.今略.

[七]藏本此頌意云.入異生聖者佛如性無差別者.謂此爲有情如來藏.

********************

此偈明何義.向明如來法界中一切法真如清淨明同相.依般若波羅蜜無分別智

法門等爲諸菩薩摩訶薩說。此明何義.略明依三種人.何等爲三.一者不實見凡夫

二者實見聖人三者畢竟成就如來法身是名三種行應知。應云何知.謂取顛倒離

顛倒離戲論如是次第。此明何義.取顛倒者謂諸凡夫三種虛妄想心見故.偈言凡

夫心顛倒故.離顛倒者以聖人遠離虛妄想心見故.偈言見實異於彼故.離戲論者

正離顛倒及諸戲論以煩惱障智障及煩惱習氣諸佛如來根本永盡故.偈言如實

不顛倒諸佛離戲論故。自此已下卽依此行餘四種義廣差別說應知。又復卽依彼

三種人依時差別故說一偈.

有不淨[一]雜淨及以善淨等如是次第說衆生菩薩佛。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體等六句義略明法性體次第三時中說三種名字。

此偈明何義.謂向所明無漏法性如來廣說種種法門.彼諸法門略說依於六種句

注:

[一]藏本云不淨淨.今取意譯云雜.

********************

義所謂攝取體因果業相應及行.偈言體等六句義略明法性體故。於三時中次第

依彼三種名字畢竟應知.偈言次第三時中說三種名字故。此明何義.謂不淨時名

爲衆生.偈言有不淨故. 雜淨時名爲菩薩.偈言雜淨故.於善淨時名爲如來.偈言及

以善淨故。以是義故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卽此法身過於恆沙無量煩惱所纏從

無始來隨順世閒生死濤波去來生退名爲衆生.舍利弗卽此法身厭離世閒生死

苦惱捨一切欲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爲菩薩.舍利弗卽此法

身得離一切煩惱使所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淨得清淨得住彼岸清淨法

中到一切衆生所觀之地於一切境界中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

中得自在力名爲如來應正徧知故.偈言如是次第說衆生菩薩佛故。自此已下卽

依彼三時明如來法性徧一切處故說一偈.

如空徧一切而空無分別自性無垢心亦徧無分別。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

過功德畢竟徧至及同相下[一]中勝衆生如虛空中色。

此偈明何義.所有凡夫聖人諸佛如來自性清淨心平等無分別.彼清淨心於三時

中次第於過失時於功德時於功德清淨畢竟時同相無差別.猶如虛空在瓦銀金

三種器中平等無異無差別一切時有.以是義故經中說有三時次第.如不增不減

經言舍利弗不離衆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衆生界衆生界卽法身法身卽衆生

界舍利弗此二者義一名異故。自此已下卽依此三時明如來法性徧至一切處依

染淨時不變不異有[二]十五偈.此等諸偈略說要義應知。偈言.

諸過客塵來性功德相應真法體不變如本後亦爾。

此偈明何義.偈言.

[三]十一偈及二次第不淨時煩惱客塵過第十四十五.

於善淨時中過恆沙佛法不離脫思議佛自性功德.

本際中閒際及以後際等如來真如性體不變不異。

注:

[一]原刻作至.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二]藏本作十四偈.

[三] 藏本此三偈作長行.又文中偈數不同.首云十二偈及一偈.次云第十四偈.無十五偈.

********************

[一]初依不淨時不變不異[二]十一偈者.

如虛空徧至體細塵不染佛性徧衆生諸煩惱不染.

如一切世閒依虛空生滅依於無漏界有諸根生滅.

火不燒虛空若燒無是處如是老病死不能燒佛性.

地依於水住水復依於風風依於虛空空不依地等.

如是陰界根住煩惱業中諸煩惱業等往不善思惟.

不善思惟行住清淨心中自性清淨心不住彼諸法.

[三]陰入界如地煩惱業如水不正念如風淨心界如空.

依性起邪念念起煩惱業依因煩惱業能起陰入界.

依止於五陰界入等諸法有諸根生滅如世界成壞.

淨心如虛空無因復無緣及無和合義亦無生住滅.

如虛空淨心常明無轉變爲虛妄分別客塵煩惱染。

注:

[一]原刻下衍偈字.今依麗刻刪.

[二]藏本作十二偈.

[三]藏本二頌.今略爲一.

********************

此虛空譬喻偈示現何義.明如來性依不淨時法體不變.偈言.

[一]不正思惟風諸業煩惱水自性心虛空不爲彼二生.

自性清淨心其相如虛空邪念思惟風不能吹散壞.

諸業煩惱水所不能溼爛老病死熾火亦不能燒然。

此偈明何義.如依邪念風輪起業煩惱水聚.依業煩惱水聚生陰界入世閒.而自性

心虛空不生亦不起.偈言不正思惟風諸業煩惱水自性心虛空不爲彼二生故。如

是依邪念風災業行煩惱水災老病死等火災吹浸燒壞陰界入世閒.而自性清淨

心虛空常住不可壞.如是於不淨時中器世閒相似相對法諸煩惱染業染生染有

集有滅諸佛如來無爲之性猶如虛空不生不滅常不變易示現法體.此自性清淨

法門虛空譬喻如陀羅尼自在王菩薩修多羅中廣說應知。彼經中言.諸善男子煩

惱本無體真性本明淨.一切煩惱羸薄毗婆舍那有大勢力.一切煩惱客塵自性清

淨心根本.一切諸煩惱虛妄分別自性清淨心如實不分別.諸佛子譬如大地依水

注:

[一]藏本缺此二頌.但有末頌.與前標頌數相符.

********************

而住水依風住風依空住而彼虛空無依住處.諸善男子如是四大地大水大風大

空大此四大中唯虛空大以爲最勝以爲大力以爲堅固以爲不動以爲不作以爲

不散不生不滅自然而住.諸善男子彼三種大生滅相應無實體性刹那不住.諸佛

子此三種大變異無常.諸佛子而虛空界常不變異.諸佛子如是陰界入依業煩惱

住諸煩惱業依不正思惟住不正思惟依於佛性自性清淨心住.以是義故經中說

言自性清淨心客塵煩惱染.諸善男子所有邪念所有煩惱業所有陰界入如是諸

法從於因緣和合而生以諸因緣壞散而滅.諸善男子彼自性清淨心無因緣故無

和合不生不滅.諸善男子如虛空界自性清淨心亦復如是.如風大界不正思惟亦

復如是.如水大海諸業煩惱亦復如是.如地大界陰界入等亦復如是.是故說言一

切諸法皆無根本皆無堅實無住無住本根本清淨無根本故。已說不淨時中依無

分別相自性清淨心虛空界相似相對法.已說依彼起不正念風界相似相對法.已

說依不正念諸業煩惱因相水界相似相對法.已說依彼生陰界入果相轉變地相

********************

似相對法.未說彼焚燒死病老等諸過患相火相似相對法.是故次說偈言.

有三火次第劫燒人地獄能作種種苦能熟諸行根。

此偈明何義.明此三法老病死火於不淨時中不能變異彼如來藏.是故聖者勝鬘

經言.世尊生死者依世諦故說有生死.世尊死者謂諸根壞.世尊生者新諸根起.世

尊而如來藏不生不死不老不變.何以故世尊如來藏者離有爲相境界.世尊如來

藏者常恆清涼不變故。已說依不淨時不變不異。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

********************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