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普济方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猝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

此易 (诸不可汗不可下病证药方。前三阴三阳篇中。经注已具者。更不复出。其余无者。于此以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 (寸关为阳。脉当浮盛。弱反在关。则里气不及。濡反在巅。则表气不逮。卫行脉外。

浮为 无血 接。

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者。筑筑然气动也。在右者。在脐之右也。难经曰。肺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 则不 伤肺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伤肉 。

(难经曰。肝内证。脐之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肝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左也。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难经曰。心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心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上也。

心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难经曰。肾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气不治。正气内虚。动气发于脐之下也。

肾 前者。肾水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咽门者。胃之系。胃经不和。则咽内不利。发汗攻阳。血随发散而上。必吐血也。胃经不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动数之脉。为热在表。微弱之脉。为热在里。发汗亡津液。则热气愈甚。胃中干燥。

则大 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弦在上。则风伤气。风胜者。阳为之运动。微在下。则寒伤血。血伤者。里为之阴寒。

外 栗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

(肺寒气逆。咳者则剧。吐涎沫。亡津液。咽中必干。小便不利。膈中阳气虚。心中饥而烦 汗攻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厥而脉紧。则少阴伤寒也。法当温里。而反发汗。则损少阴之气。少阴之脉。入肺中。

循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瘥。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不可发汗而强发之。轻者因发而重而难瘥。重者脱其阴阳之气。言乱目眩而死。难经曰。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肺经虚冷。上虚不能治下者。咳而小便利。或失小便。上虚发汗。则阳气外亡。四肢者。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 如饥。发汗则致 (伤寒当无汗。恶寒。今头痛。发热。微汗出。自呕。则伤寒之邪传而为热。欲行于里。

若 风 火热伤肺。必发咳而唾脓。)

夫脉沉数。病在里。不可发汗。无阳故也。

凡脉尺中迟。不可发汗。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凡脉微软弱者。不可发汗。

凡腹中有动气在左右。不可发汗。

凡诸动脉微弱者。不可发汗。汗则小便难。腹中干。烦躁也。

凡失血者。不可发汗。发汗。必恍惚心乱。

凡咽燥者。不可发汗。

凡积热在脏。不宜发汗。汗则必吐。口中烂生疮。

凡下利水谷。忌攻其表。汗出必胀满。咳嗽。小便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即逆不堪者。

脉 表 全 可 此救兵也。谨之谨之。

(表中风寒。里则不消。里病表热者。虽无阳证。可以小辛之剂。微汗而温散之。)

微脉弱。为亡阳。不可汗。桂枝二越婢一汤。尺脉迟。为血少。营气不足。不可发汗。

先以 本条。

坏病者。吐汗下温不解。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并不可汗。小柴胡汤。

衄血下血。虽脉浮紧。无汗。然衄欲愈。下者亦欲愈。不愈。用桂枝汤。不可发汗。腹中左 筋惕 烦。

大烦 下利清谷。用理中汤。或大便不通者。皆不可汗。

恶寒脉浮。此为表证。若渴则邪欲入里。不可汗。

夫咽干喉塞。亡血。淋家。衄家。疮家。动气。并不可汗。证治论。皆用小柴胡汤。厥逆不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