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普济方

总论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夫咽者。应五脏六腑往还神气。阴阳通塞之道也。喉咙胞囊舌者。并津液五味之气本也。

咽门者。肝胆之候也。其重十两。广二寸五分。至胃管长一尺六寸。主通五脏六腑津应十二时。若脏热则咽门闭而气塞。若腑寒则咽门破而声嘶。母姜酒主之。热则通补之。若寒热调和病不生矣。

喉咙者。脾胃之候也。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其层围十二重。应十二时。主通利 常欲 咽者。胃之系。喉者。肺气之所通。咽以咽物。喉以候气。(咽喉咙三者。各有所司。

咽者 肺。

有 而 痒 与 之 喉 归 一十八种喉风证论曰。一、单蛾风。其形圆如小箸头大。生于咽喉关上或左或右。关下难治 再生 不 开 仍 一 碎 甚 后 口 又 如黄金蜂者是。十八、走疰瘰 风颈项结核五七个。皮肤赤肿作寒热者。

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一门。其用各异。咽以纳气。故咽气通于天。喉以纳食。

故 会 及其为病也。一言可了。一言者何。曰火。内经曰。一阴一阳结为之喉痹。王太仆注云。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主之脉气也。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二火皆主脉。并络于喉。

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肿胀。肿胀甚则痹。痹甚而不通则死矣。夫足少阴循喉咙挟舌本。少阴上挟咽。此二者诚是也。至于足阳明。下人迎。循喉咙。足太阴。挟咽连舌本。手太阳。循咽 喉 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上之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 也。又手心主之正。别下渊液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是手少阳三焦之气。与手心主少阴之气。相合而行于喉咙也。推十二经。惟足太阳别下项。其余皆凑于喉咙。然内经何为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盖君相二火独胜。则热结正络。故痛且速也。故曰一言可了者。火是也。故十二经中。

言嗌干嗌痛。咽肿颔肿。舌本强。皆君火为之也。惟喉痹急速。相火之所为也。夫君火者犹人火也。相火者。犹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内经之言喉痹。则咽与舌在其间耳。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后之医者。各详其状。强立八名。曰单乳蛾。双乳蛾。单闭喉。双闭喉。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闭。热气上行。结缠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是谓乳蛾。一为单。二为双也。其比乳蛾瘥小者。名闭喉。热结于舌下。

复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胀。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

热结于咽项。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喉痹暴发暴死者。名曰走马喉痹。此八种之名虽详。若不归之火。则相去远矣。其微者。可以咸 之。而大者。以辛散之。今之医者。皆有其药也。如薄荷、乌头、白矾、僵蚕、朴硝、铜绿之类也。至于走马喉痹何待此乎。其生死人反掌之间耳。其最不误人者。莫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昔余以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诸药不愈。余以 针小而锐者砭之五七度。肿减。三日方平。计取出血几至盈斗。又治一男子缠喉风。肿表里皆作。药不能下。余以凉药灌于鼻中。下十余行。又以拔毒散敷之。阳起石烧赤。与伏龙肝各等分。细末之。日以新水扫百遍。三日热始退。肿始消。又尝治一贵妇喉痹。盖龙火也。虽用凉剂。而不可使冷服。为龙火宜以火逐之。

人火者。烹饪之火是也。乃使曝于烈日之中。登于高堂之上。令侍婢携火炉。坐药铫子上。

使药常极热不至大沸。通口。时时呷之。百余次。龙火自散。此法热行寒。不为热病捍格故也。大抵治喉宜捣生姜一 病速者。恐然咽喉中岂 又妙于出 咽喉死候者。毒瓦斯归心。胸前肿满。气烦促。下部洞泄不止。此死候也。

实热论。一、用败毒散。加黄芩、半夏、连翘。倍用桔梗。用生姜、薄荷煎。痰盛者。

加石 攻作 汤。

散。

虚热论。一、用双解散。乃升麻葛根汤。消风散。加玄参、黄芩、薄荷。煎。二、用秘传降 冷水 桑白 喉痹者。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故喉肿塞而痹痛。脉沉者为阴。浮者为阳。若右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