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续灯正统

卷之四十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续灯正统卷四十二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补遗

台州府天台山上云峰无尽祖灯禅师

四明王氏子。初见口溪咏於天宁。继参方山宝。师资契合。寻卓锡上云峰。影不出山者五十载。洪武己酉二月八日。示微疾。夜将半。顾左右曰。天向明乎。曰未也。或曰。和尚正当此际何如。师破颜笑曰。昔德山坐疾。僧问还有不病者么。德曰。有。僧曰。如何是不病者。德曰。阿[口*耶]阿[口*耶]。恁么唤作病得么。众无语。师曰。色身无常。早求证悟。时至吾去矣。侍者执纸乞偈。师曰。终不然。无偈便未可死耶。侍者请益坚。乃书曰。生灭与去来。本是如来藏。拶倒五须弥。廓然无背向。投笔端坐而逝(瑞岩宝嗣大鉴下第二十三世)。

太原府台山妙峰福登禅师

山西平阳徐氏子。从蒲州万固朗出家。有愿行普贤行。始於赞叹寺立禅。三载。遇异僧。指示曰。普贤行。乃潜行密用。调一切心。非劳筋苦骨之谓也。师遂南游金陵。参云谷。谷拈念佛是谁话。令参。同憨山清。北游参徧融。圆啸岩宝大千润诸公。万历初。再参大千於少林。一日请益千曰。九年面壁。坐耶。非坐耶。千曰。坐不坐两头语。须知旋岚偃岳。就中原自不迁。师不解。问憨曰。物不迁耶。憨曰。诸法元无去来。迁个甚么。师有省。隐居台山。获文殊摩顶授记。豁然大悟。道望隆重。至有猛虎引路。菩萨送灯。建桥梁。修梵剎。功行多不及录。神宗梦师像。征赴京。赐紫衣师号。示寂。塔於台山。勅封真正佛子(佛岩际嗣。大鉴下第二十三世)。

夔州府白马寺仪峰方彖禅师

达州罗氏子。参金佛山云庵。庵令看如何是鬼神觑不破之机。三年有省。出峡徧谒知识。结茅双溪。一日午炊。闻甑作声。大悟作颂曰。三玄三要没来由。用尽机思无处求。蓦地一声何所作。白云青峰齐点头。齐点头。南岳天台输一筹。又曰。二八女子嫁新郎。续麻捻线一如常。称家丰俭随时过。懒插堂前一炷香。尝游浙。居杭之清平山。闻谷印尝依之。一日师举青峰丙丁童子来求火话。诘之曰。青峰恁么道。法眼亦恁么道。为甚么有悟不悟。印曰。初以识心凑泊。所以不悟。后乃直下承当。故能大悟。师遽举拳挥案。厉声曰。恁么则汝今大悟耶。印拟议。师便痛骂趂出。印直得汗流夹背。繇兹愤志力参。万历壬辰。师归白马。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两头烧火一头烟。师手中。常执一鼗鼓。一面书矗字。一面书犇字。凡应机多举而摇之。示寂。塔於龙神山(佛岩际嗣。大鉴下第三十三世)。

杭州府苕溪真寂闻谷广印禅师

别号掌石。嘉善周氏子。父珊。母赵氏。梦神率甲士护门。觉而生师。儿时左眼角。常有塔影。父命习儒。不愿。乃送杭开元剃染。一日指法界图。问其师曰。十界从心生。心从何处生。师不能对。时仪峰结庐清平山。师往参理前问。峰曰。汝要会。须从妙悟始得。乃令看云门露字。久之。阅七贤女游尸陀林话。忽有省见峰。峰举丙丁童子来求火话。诘师曰。青峰法眼。一般恁么道。为甚有悟不悟。师曰。初以识心凑泊。所以不悟。后以直下承当。乃大悟也。峰举拳挥案。厉声曰。恁么则汝大悟耶。痛骂驱出。师直得白汗夹背。自是益力参。年二十四。会峰还蜀。师乃秉具云栖。次谒无幻。单丁法华山。禁足白云峰下。共十年。於亮座主参马祖因缘未决。一日睹黄瑞香花。忽大悟。述偈曰。却是虚空讲得经。碌砖瓦砾正堪听。向来扭捏娘生鼻。错认葫芦作帝瓶。於是出山。圆戒云栖。因深得云栖之至。

到龙池。适池负暄阶下。师曰。和尚在那里。池曰。恰好不在。师便作礼。池携手入坐定。池曰。昨日上堂。举黧奴白牯话。进语者。皆不惬老僧意。子。试道看。师矢口曰。三世诸佛不知有。黧奴白牯却知有。从来迷悟不相干。如何教他出得手。池又举托钵话令颂。师颂曰。末后句有也无。德山父子太誵讹。同条生不同条死。活得三年恨转多。池喜甚。师辞行。池门送。蓦诘曰。如何是密启其意。师曰今日不打宜兴转。池呵呵大笑。师便行。於是。首众坐禅径山。连居永庆诸处。万历壬子。兴复真寂。戊午。退隐楚之黄安建之宝善。晚复归真寂。

示众。径山启此禅期。要你人人领荷。须知本自圆成。实无功夫可做。六门昼夜放光。照彻山河万朵。更欲直下承当。岂止全身话堕。虽然。觅他不着却。又同行同坐。眉毛祇在眼上。馒头定是面做。直饶体贴得来。早是觌面错过。老实告报诸兄。泥多。自然佛大。汝若再要如何。看取老僧。下座。

戒坛示众。诸大德。戒是何物。受者是谁。会须从苗辨地。见水知源始得。祇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当恁么时。且道。有言说无言说。若道无言说。孤负世尊。若道有言说。曾说个甚么来。向者里开得一只眼。放出大光明。方明得究竟尸罗。无作梵行。於身无所取。於修无所着。於法无所住。三世悉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中何法名为梵行。尚不见有身心。孰为持犯。所以高沙弥道。长安虽闹。我国宴然。大珠道。身口意清净。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净。是名佛灭度。是则定共道共。有作无作离心。则别无有矣。诸大德。盲龟值木。际遇实难在。当发希有想。生欢喜心。勇猛坚强。必在此席。发起无作妙善戒体。庶於顺逆境界。若身若心。任运不犯。而五分法身。当从兹建立矣。

对曹安祖大参灵小参。无有涅盘佛。亦无佛涅盘。以证无生者。未始有生死。而亦同夫生死者也。於戏。公以预知缘尽。洒然长往。且道。是生耶死耶。五十年。剎那一梦。延耶促耶。曹居士惺惺着。你向来参详博问。息虑安禅。所求者为何事。还记得么。灵山有一机。少林无半语。觌面露堂堂。分明为君举。会不会。清风拄杖头。知不知。白云千万里。伏惟珍重。

除夕小参。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即今是年尽。月尽日尽之时。正是智穷力竭处。者里。虽转轮天帝。不能用其威福。可不惧哉。祇如迁上人。昨日尚语笑欢呼。今日向甚处去也不可道。本自不生。今亦无灭。必须讨个真实落处始得。若是生不知所从来。死不知所从去。必须奋起新鲜意志。定不似今年因循。仍前错过。将个本参话头。顿在胸中。生与同生。死与同死。直待打破漆桶。那时出来方好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为甚不道不道不道。还会么。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参。

举玄沙答僧。我是谢三郎话。颂曰。月满芦花雪满舟。小舠轻泛自悠悠。金鳞忽向波间跃。抛下丝纶用直钩。

牧牛颂双泯曰。杳杳人牛不见踪。一团秋月炯高空。可中若问还源旨。风落岩花点翠丛。

有答古岑峄四问语。答六观十问语。答志西二问语。答心城五问语。答心涵瀛六问语。皆精妙入神。非过量人。不能有此。

崇祯丙子腊月十七。示寂。塔全身於孔青山之阳。寿七十一。腊五十八(白马彖嗣。大鉴下第三十四世)。

韶州曹溪憨山德清禅师

字澄印。全椒蔡氏子。七岁。见叔母生子。又见叔死。即抱生死去来之疑。年十二。礼南京报恩寺西林宁公为师。时嘉兴云谷。会住栖霞报恩。师执侍甚勤。谷开发悟明心地。师即请西林剃落。尽烧所习外学。谒无极受具。听讲华严玄谈。有省。乙丑。谷结禅期於天界。举师入堂。示以向上巴鼻。辛未。辞谷北游。谷曰。吾之大法。在汝肩头。慎勿容易。邸中阅物不迁论。至梵志出家顿了旋岚偃岳之句生死去来之疑。乃作偈曰。生死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乙亥。礼文殊。结茅五台之龙门。匡山彻空。云栖莲池。相继入山。与师语契。辛巳仲冬。慈圣皇太后。为神庙。建祈储道场。於五台大塔寺。百有二十二日。师与妙峰。主其事。壬午八月。光庙诞生。癸未春。遁居东海牢山。恢复那罗延窟。慈圣再征不得。甲申。乃得师。辄赐内币。师仿古矫诏赈饥事。以赈山东民。丙戌。慈圣颁藏经。布金造寺。赐额海印。丁亥。工竣。即开炉鞴。己丑。请藏至南京报恩。感宝塔放光。乙未。方士流言侵攘。逮赴诏。狱按验无实。坐以私创寺院。戍雷州卫。道出江西。邹元标。迎至铁佛庵。与师一语投契。顿翻前案。丙申。礼六祖。抵戍。寓城西坡公亭。雷州饥疠。师收埋骸骨万计。建盂兰会。说幽冥戒。天大雨。疠随止。戊戌。修曹溪通志戒。灵通侍者酒。归侵田斥僦舍。屠门酒肆。皆为宝所。大鉴之道。勃焉中兴(云谷会嗣。大鉴下第三十二世)。

洪都翠岩古雪真喆禅师

瓯宁陈氏子。生万历甲寅。父之奇。为邑庠生。尝谓人曰。吾先代。多好善乐施。后世子孙。必有起者。观此子。沉潜温敏。动止有则。似非常儿可比。因名国宾。稍长。随父读书山寺。喜闻梵呗之声。年十六。矢志出世。投黄岩体空剃染。一日阅中峰警策歌。恍然自得。即事徧参首谒觉浪盛。尝疑青州布衫话。次参天童。相见次。便问。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棒喝交驰。合明何事。童便打。师曰。明知生是不生之法。为甚被生死之所流转。童打云。还知么。师曰。便恁么去时如何。童曰。赚杀阇黎。由是。死心座下。执侍者事。每请益。童。唯大棒打出。二六时中。犹如木人。日则随众作息。夜则倚柱为床。寻出山。参雪峤永觉雪关尔密诸老。皆蒙器重。久之。复还天童。童屡勘验。知其见谛稳密。喜曰。汝今方作得老僧侍者。未几。出住洪都翠岩。迁建宁黄岩白法建州佛顶。所在法席称盛。

上堂。佛祖顶[宁*页]一机。佛祖罔测。天人脚下一着。天人莫知。没踪迹处。万象[袖-由+从]然。正见闻时。纤尘不立。所以道。圣名凡号。总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若是大丈夫汉。有杀人不贬眼底作略。直下承当。便可横挥宝剑。独据寰中。截断葛藤。掀翻窠臼。二六时中。壁立万仞。见佛见祖。如生冤家。偶然道个佛字。漱口三日。特地说个受戒。掩耳而趋。到者里。圣解尚不生。况复更随世间喜怒哀乐。杀盗淫妄。贪瞋痴等。习气所转。所以道。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於诸荣辱何忧喜。且道。如何是无生底句。宝山一宝亲披露。徧界腾辉不染尘。

上堂。今朝腊月十五。屋角梅花正吐。长连床上衲僧。承当切忌莽卤。不莽卤。焦尾大虫原是虎。喝一喝。

小参。若论此事。譬如野火烧山。一般星星之火。顺风一吹。纵使万壑千峰枯枝腐艹。一时鞠为灰烬。且道。烧尽后如何。青山依旧白云中。

小参。一期曾未竟。心识已纷飞。壁角抄方语。闲房话别离。曲谈犹梦梦。直指谩孜孜。珍重参玄客。精神莫浪施。

问。如何是死句。师曰。嘉州大象。陕府铁牛。如何是活句。师曰。陕府铁牛能哮诟。嘉州大象念摩诃。

问。如何是藏身处没踪迹。师曰。月落潭无影。如何是没踪迹处莫藏身。师曰。云生山有衣。

问。赵州道。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是如何。师曰。一翳在眼。空花乱坠。

问。丹霞烧木佛。意旨如何。师曰。因风吹火。用力不多。院主眉须堕落又作么生。师曰。不因夜来雁。争见海门秋(密云悟嗣。大鉴下第三十五世)。

王臣(附)

宋太宗帝

一日幸相国寺。见僧看经。问曰。是甚么经。僧曰。仁王经。帝曰。既是寡人经。因甚却在卿手里。僧无对(雪窦代云。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幸开宝塔问僧。卿是甚人。对曰。塔主。帝曰。朕之塔。为甚么卿作主。僧无对(雪窦代曰。合国咸知)。

一日因僧朝见。帝问。甚处来。对曰。庐山卧云庵。帝曰。朕闻。卧云深处不朝天。为甚到此。僧无对(雪窦代云难逃至化)。

僧入对次。奏曰。陛下还记得么。帝曰。甚处相见来。奏曰。灵山一别。直至如今。帝曰。卿以何为验。僧无对(雪窦代曰。贫道得得而来)。

京寺回禄。藏经悉为煨烬。僧欲乞宣赐。召问。昔日摩腾不烧。如今为甚却烧。僧无对。

(雪窦代曰。陛下不忘付嘱) 帝尝梦神人报曰。请陛下发菩提心。因早朝宣问左右街。菩提心作么生发。街无对(雪窦代曰实谓今古罕闻)。

智寂大师。进三界图。帝问朕在那一界中。寂无对(保宁勇代曰。陛下何处不称尊)。

一日朝罢。帝擎钵。问丞相王随曰。既是大庾岭头提不起。为甚么却在朕手里。随无对。

宋徽宗帝

政和三年。嘉州巡补官奏。本部路傍。有大古树。因风摧折。中有一僧禅定。须发披体。指爪绕身。帝降旨。令肩舆入京。命西天总持三藏。以金罄出其定。遂问何代。僧曰。我乃东林远法师之弟。名慧持。因游峨嵋。入定於树。远法师无恙否。藏曰。远法师晋人也。化去七百年矣。持不复语。藏问。师既至此。欲归何所。持曰。陈留县。复入定。帝制三偈。令绘像颁行。偈曰。七百年来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何劳木作皮。藏山於泽亦藏身。天下无藏道可亲。寄语庄周休拟议。树中不是负趋人。有情身不是无情。彼此人人定里身。会得菩提本无树。不须辛苦问卢能。有官人。入镇州天王院睹神像。因问院主曰。此是甚么功德。曰护国天王。曰祇护此国。徧护余国。曰在秦为秦。在楚为楚。曰腊月二十九日。打破镇州城。天王向甚处去。主无对。

黄山赵文孺居士

有偈曰。妄想元来本自真。除时又起一重尘。言思动静承谁力。仔细看来无二人。

金华府义乌文献黄潜居士

字晋卿。元天历年。诏天下僧儒善书者。集杭州净慈。泥金书大藏经。士亦预焉。每食必与众僧共。有别为治具则不乐。不食而去。尝题悬崖墨兰曰。袅袅春风一样吹。托身高处拟何为。从他自作颠倒想。要见悬崖撒手时。又题东坡像曰。五祖禅师世外人。娑婆久已断生因。谁将描邈虚空手。去觅当年身外身。题山谷像曰。笑杀当牛老晦堂。相逢刚道桂花香。披图面目浑依旧。鼻孔何曾有短长。士以文章名世。蔚为一代儒宗。以其造诣入微。不觉冥符圣意。况与僧杂处。不肯自异。亦可尚矣。

建康府待诏沈士荣居士。洪武中。为翰林院待诏。尝着续原教论辩解一十四篇。其论略曰。人之为类不同。故圣人之教不一。此教之迹所以异也。然。为善不同。同归於治。穷其至妙。不出一心。此教之理所以同也。此心也。此理也。天下未尝有异也。迹之虽异。若推而极之。必当致其同也。又曰。若得本忘末。不为迹之所惑。研穷心性之原。直趋至善之地。则殊途同归。无有彼此之间矣。又曰。是心也。变而不动。死而不灭。斯理之明。昭如皎日。且安得而自蔽欤。若人识此心悟此理。在儒为真儒。在僧为圣僧矣。心昏理迷。莫知所往。本之既失。诤论复何益哉。又曰。儒者。志在排佛。故作人死断灭之说。以破生死论回之论。不知反违周孔圣人之意。甚则拨无因果。废灭天理。以造物归於无知。善恶皆无果报。至仁夭暴寿。敬慎蒙祸。淫佚获福。小人儌幸。君子无辜。不明前因。曲为之说。理则不通。障正知见。惑亦甚焉。又曰。自汉以来。经书迭至究其指归。诚所谓穷心性之原。入至善之地者也。又非但文字而已。至如日月云霞。飞潜动植。色声香味。而咸臻妙理。此教之体也。得失违顺。生死苦乐。事物迁流。而常住真性。此教之相也。文音语默。食作动息。威仪典章。而随机普应。此教之用也。具是三者。其道大行矣。孰能排而毁之。拒而绝之乎。智者。体吾佛之理。观孔圣之道。性理之学。益加详焉。而劝善戒恶之文。尤为紧切。大有功於名教。岂可自生违背。蔽吾心之良知也哉。

其观心解略曰。心该万法。法彻心源。至理难知。观心斯得。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我今普见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盖。人由迷此心体。不知反求。外为六尘所惑。内生沉掉二病。是以。局促无知。偏僻异见。唯佛如来。返观此心。顿悟本性。成等正觉。故。於世间无量百千法门。出世间无量百千法门。莫不洞明无碍。廓彻无违。故号三界大师十方慈父。今儒者。尚不自识本心。岂能以心观物哉。又曰。盖不识自心。则其本已失。安能观物明理哉。又曰。虞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此心学之源也。人心妄想也。由执着颠倒故危。道心天理也。非思议之所能及故微。精者不昧。一者不杂。由无思故不昧。无为故不杂。乃能尽其至诚。固守此中道也。中者。即中庸之中。在心而不在物。在内而不在外。子思所谓喜怒哀乐未发者是也。子思但以情识未动。即是中义。与吾佛一念无生之理相近。止欠悟耳。儒者释中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乃已发中节之和也。便违子思之意矣。盖喜怒哀乐未发之时。无有形相可见。岂有偏倚过与不及之事乎。又曰。彼既不知观心之妙。徒欲以徧计之妄心。观物以穷理。譬如尘镜未磨。水漩未止。拟求鉴物。未之有也。自不知此理在内。惟务外求。故。学解益多。去道愈远矣。又曰。一日观心证理。则天下万物万事之理。皆贯通焉。夫子亦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则亦求其在内者矣。

其内教外教辩略曰。教有内外不同故。造理有浅深之异。求之於内。心性是也。求之於外。学解是也。故心通则万法皆融。着相则目前自昧。呜呼。外求之失。斯为甚矣。今儒学之弊。浮华者。固以辞章为事。纯实者。亦不过以文义为宗。其视心学。则皆罔然也。宋之大儒。深知其病。又知吾心上工夫为有本。是当敦本抑末。以斥其言语文字之非。可也。何自为矛盾欤。又曰。昔者圣人。皆以内学为本。而推其用於外。后世文儒务外。遂不知有心学之源。乃以学解为事。惟宋河南之学。始言性理。而有实践之迹。然但知心之用。而不究心之体。遂不知养未发之中。又昧太极之理。在两仪未判之先。或以物理为性理故。本末体用。於是乎不明。而尧舜周孔之道微矣。又曰。悟则谓之内。解则谓之外。此内教外教。所以不同也。儒者。专用力於外。凡知解所不能及者。不复穷究故。不知允执厥中之道。天理流行之处。皆在思虑不起。物欲净尽之时。履践虽专。终不入圣人之域矣。

其作用是性解略曰。大觉无思。乃徧知於世界。识情有着。徒妄起於尘劳。佛与众生。本同一体。但因迷悟。见有殊途。佛性只在眼耳鼻舌之间。妙用不离见闻觉知之际。直是一尘不受。一法不舍。名为直至道场。顿见本来面目。又曰。经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若无心体会。则森罗万象。一鉴昭然。此按指发光。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也。若说是性。即是认着影子。使毫厘系念。瞥尔情生。业相宛然。仍前迷倒。此举心尘起。所谓六根才动。被云遮也。到此着力不得。又曰。三代而上。未有佛可名。惟圣帝继天立极。推本於天。言人得此明觉知理。於天故曰。天命之谓性。性者。言人皆以此明觉为体也。率依此觉性。而常不昧。谓之道。修者。即养其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也。中者。私欲未起之时。纯乎天理者也。私欲未起。则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寂者。诚也。至诚无思。故曰。道不可须臾离也。继之以戒谨恐惧。不睹不闻之际。不使隐微之或动。皆是养此未发之中。常觉不昧故。发为中节之和。则仁义礼智。不待思而中矣。斯所以为教后章。言诚者寂也。明者觉也。寂而觉。曰天之道。觉而寂。曰人之道。皆修道之义也。又曰。圣人得此理。乃立世间治教之法。吾佛得此理。乃立世间出世间解脱之法。儒门但明天人之道。吾佛则明四圣六凡之道。若尽天人之道。则可以趋佛道矣。其於性理不明。则天人之理。有所不明。又安能究佛氏之理乎。士。识远材全。深达法相。议论纵横无碍。剖发幽覗直明心宗。而辞旨尤善巧精妙。其曰续原教。亦可谓克缵镡津之绪者哉。

镊工张生

讳德。鄞之下水人。世为大慈供堂。随众听法有省。值大雪。有团雪作佛形像。众皆述偈。生亦随占一偈曰。一华擎出一如来。六出团团笑脸开。识得髑髅元是水。摩尼宫里不投胎。

续灯正统卷四十二(终)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