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台湾文献丛刊

卷十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人物

舉人鄉貢例貢武進士武舉列傳列女流寓

邱文莊破瓊山之荒、海忠介繫中州之望,地以人傳,何論絕島。台屹處海洋,蠻天菁嶺,求其青編夙汗者不少概見。自歸國朝版圖,聲教遠訖,易狉獉以文明,科名後先輝映。其間瑰行奇節、閨門閭巷,代不乏人;以至間關棲止,亦萃名流。則勿謂蜑煙蜃雨間,佳氣蜿蜒,鮮所鐘靈也。若乃沐久道之化成,涵育蒸濡,當必有植名教而開風氣者,挺然傑出為第一流人;則採風者,有厚望焉。志人物。

舉人

鄉貢

例貢

武進士

武舉

列傳

列女

流寓

·舉人

康熙二十六年,福建提督張雲翼奏准:臺灣於閩省鄉試另編字號,中額一名。三十六年,總督郭世隆奏准:撤去另號,通省一體勻中。雍正七年,巡察臺灣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准:臺灣貢監、生員仍照舊例另編台字號,於閩省中額內取中一名。雍正十三年,巡撫盧焯奏准:於本省解額之外,不論何經,加增臺灣中額一名。乾隆元年,巡撫盧焯奏准:恩科福建加中三十名,內臺灣於原額外加中一名。四年,巡視臺灣御史諾穆布等奏准:會試之期,台郡士子照鄉試例於福省中額內編台字號,取中一名。部議:台郡士子來京至十名以上,再行奏聞,恭請欽定。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鄉試(蕭弘樑榜):蘇莪(鳳山附生)。

二十九年庚午(潘金卣榜):邑星燦(鳳山附生)。

三十二年癸酉(鄭基生榜):王璋(府學附生。有傳)。

三十五年丙子(余正健榜):王際慧(鳳山附生。龍溪教諭)。

四十四年乙酉(施鴻綸榜):王茂立(臺灣附生。龍岩教諭)。

五十年辛卯(許斗榜):楊阿捷(府學附生。惠安教諭)、王錫祺(諾羅附生)。

五十二年癸巳(江日昇榜):楊朝宗(臺灣附生)。

五十三年甲午(林廷選榜):陳飛(臺灣附生。本姓張)。

雍正元年癸卯(廖學信榜):王世臣(府學附生。本姓陳)。

四年丙午(吳士拔榜):莊飛鵬(府學附生)。

七年己酉(陸祖新榜):陳文苑(鳳山拔貢)。

十年壬子(葉有詞榜):廖殿魁(鳳山拔貢)。

十三年乙卯(黃元寬榜):陳邦傑(府學拔貢)、石國球(臺灣附生)。

乾隆元年丙辰(蔡雲從榜):張岳(府學附生)蔡朝英(臺灣附生)、李樹滋(鳳山廩生)。

三年戊午(出科聯榜):陳輝(臺灣增生)、王賓(臺灣廩生)。

六年辛酉(邱鵬飛榜):陳連榜(府學附生)、李如松(鳳山廩生)。

九年甲子(朱任琇榜):張簡拔(諸羅增生)、黃師琬(彰化廩生)。

·鄉貢

康熙二十七年:王喜(府學。手輯「台志」;舊志創始,多採其語)。

二十八年:陳天機(府學)、王弼(臺灣。松溪訓導。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曾聯鑣(鳳山)、蒲世趾(諸羅。古田教諭)。

二十九年:吳蕖(府學)。

三十年:蔡復旦(府學。閩清訓導,陞永安教諭)、馮崑玉(臺灣。壽寧訓導)、黃巍(鳳山。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周盛(諸羅)。

三十一年:陳瀾(府學)。

三十二年:蘇知宜(府學)、陳逸(臺灣。福安訓導。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五十八年分修「諸羅志」)、何則鳴(鳳山)、馬廷對(諸羅。南安訓導。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四十三年董建諸羅學宮)。

三十三年:莊一煝(府學。延平訓導)。

三十四年:柳夢和(府學。龍岩訓導,陞沙縣教諭)、鄭萼達(臺灣。永福訓導。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蔡邦彥(鳳山。寧洋訓導)、許汝舟(諸羅。壽寧訓導)。

三十五年:王日登(府學。泰寧訓導)。

三十六年(是年恩、拔、歲並舉行):鄭光基(府學。恩)、鄭國對(臺灣。恩)、郭允豪(鳳山。恩)、盧賢(諸羅。恩。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蘇一鳴(府學)、黃位思(府學。拔。原籍閩縣。其孫元寬,雍正乙卯科解元)、郭光萃(府學。拔)、陳紹美(臺灣)、王聯魁(臺灣。拔)。梁六善(鳳山。閩縣訓導)、施世榜(鳳山。拔。壽寧教諭,陞兵馬司副指揮)、林中桂(諸羅)、楊以仁(諸羅。拔)。

三十七年:黃元倬(府學。尤溪訓導,陞尤溪教諭)。

三十八年:張銓(府學。歸化訓導。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辜南金(臺灣)、張祚(鳳山。南平訓導)、薛維英(諸羅)。

三十九年:蔡愷蘭(府學)。

四十年:許士騏(府學)、林虞良(臺灣)、王蕙岡(鳳山)、林中騋(諸羅)。

四十一年:陳道南(府學。長泰訓導)。

四十二年:陳騰祥(府學)、陳尚最(臺灣。寧洋訓導)、葉朝弘(鳳山)、方宗偉(諸羅)。

四十三年:江琳(府學。莆田訓導)。

四十四年:葉昕(府學。武平訓導)、施瑋(臺灣。侯官訓導)、李為澤(鳳山)、陳誌(諸羅。福清訓導)。

四十五年:林彥瑛(府學。大田訓導)。

四十六年:陳文達(府學。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五十八年分修台、鳳二邑志)、顏我揚(臺灣。歸化訓導)、鄭其炳(鳳山)、吳一鳴(諸羅)。

四十七年:胡琛(府學。恩)、林萃岡(府學。興化訓導)、陳聖彪(戊子副榜)。

四十八年;葉道坦(府學。訓導)、郭必捷(臺灣。寧洋訓導)、陳宗達(鳳山)、林纘(諸羅)。

四十九年:蔡光座(府學。長汀訓導)。

五十年:張應時(府學。沙縣訓導)、張纘緒(臺灣。同安教諭)、呂世昂(鳳山)、蘇克纘(諸羅。崇安訓導)、許宗岱(辛卯副榜。代州判)。

五十一年:許岡(府學。泰寧訓導)。

五十二年:洪登瀛(府學。恩。羅源教諭)、林璲(臺灣。恩。永福教諭)、鄭應球(鳳山。恩)、林中梅(諸羅。恩)、蔡振聲(府學。長樂訓導)、蔡夢弼(臺灣)、吳台成(鳳山)、洪成度(諸羅)。

五十三年:蔡應新(府學)。

五十四年:蔡邦俊(府學。長汀訓導)、金繼美(臺灣。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鄭其灼(鳳山。長泰訓導)、鄭隆彤(諸羅。南平訓導)。

五十五年:董大章(府學)。

五十六年:楊文定(府學)、張天佐(臺灣)、蔡駿聲(鳳山)、許琇(諸羅。閩清訓導)、王元輝(丁酉副榜)。

五十七年:粘敏求(府學)。

五十八年:劉榮袞(府學)、陳鵬南(臺灣。連江訓導)、蔡纘烈(諸羅。光澤訓導)。

五十九年:鄭基岳(府學)。

六十年;黃必第(府學)、石鍾英(臺灣)、李欽文(鳳山。南靖訓導。康熙五十八年分修台、鳳、諸三邑志)、莊特遠(諸羅)。

六十一年:辜經(府學。恩)孫文振(府學)。

雍正元年(是年恩、拔、歲並舉行):張從政(臺灣。恩。揀選州判)、詹捷(鳳山。恩)、陳濬發(諸羅。恩)、李清時(府學)、謝飛鵬(府學附。拔。本姓陳)、陳洪言(府學附,拔)、洪大初(臺灣)、石雲路(臺灣附,拔)、張開銑(鳳山)、陳文苑(鳳山附,拔。己酉中式)、陳檜堂(諸羅)、林中萊(諸羅附,拔。揀選州判。本姓馬)。

二年:薛烈(府學。本姓王)。

三年:陳鵬飛(府學)、顏宗文(臺灣)、許士麗(鳳山)、歐陽達(諸羅)。

四年:鄭國慶(府學)。

五年:葉其蒼(府學)、洪亦纓(臺灣。本姓李)、林起鵬(鳳山)、洪績(諸羅。本姓陳)。

六年:陳雲從(府學)。

七年:吳滋燦(府學。本姓陳)、陳邦傑(府學廩,拔。乙卯中式)、張方升(府學廩,拔)、李棲鳳(臺灣)、洪際春(鳳山)、廖殿魁(鳳山廩,拔。壬子中式。是年拔三人)、陳慧(諸羅。分修「諸羅縣志」)。

八年:陳杏元(府學)。

九年:黃名臣(府學)、林長春(臺灣)、王鳳池(鳳山)、陳必第(諸羅)。

十年:張士箱(府學。漳州訓導。康熙五十九年分修「臺灣縣志」)。

十一年:柯德玉(府學)、余修(臺灣)、施士燝(鳳山。興化訓導)、許明健(諸羅)。

十二年:王思興(府學)、林邦彩(府學廩,拔)。黃佺(臺灣廩,拔。乾隆元年揀選,以州判用)、陳王選(鳳山附,拔)、蔡開春(諸羅廩,拔。是年拔四年)。

十三年:劉元相(府學。恩)、余奮鄉(臺灣。恩)、張好瑛(鳳山。恩)、陳任文(諸羅。恩)、謝國球(府學)、王邦俊(臺灣)、陳璇(鳳山)、林諸冠(諸羅)。

乾隆元年:陳奎(府學)。

二年:黃之猷(府學。本姓袁)、郭朝宗(臺灣)、李樹喬(鳳山)、陳衷和(諸羅)。

三年:許元珪(府學)。

四年:陳雲龍(府學)、楊廷棟(臺灣)、楊清時(鳳山)、周日燦(諸羅)。

五年:王大猷(府學)、黃繼業(府學廩,拔)、蔡培(府學增,拔)、施士膺(台灣廩,拔)、卓肇昌(鳳山廩,拔)、林玉書(諸羅廩,拔)、丁鳴蜚(彰化廩,拔)。

六年:范學洙(府學)、楊邦望(臺灣)、林皋(鳳山)、顏仲鳳(諸羅)、鄭聯芳(辛酉副榜)。

七年:林名世(府學)。

八年:蔡鍾岳(府學)、林日高(臺灣)、吳際元(鳳山)、金鳴鳳(諸羅)。

九年:王立新(府學)。

·例貢

雍正二年以後,例貢非由廩生者,不得以教職用;現任教職,俱罷去。

吳元之(歸化訓導,呈請終養)、林廷芳(沙縣訓導)、李士敏(延平訓導)、陳君錫、張方高(建寧縣訓導)、張導昇(俱廩)、王鳳來(漳平訓導,陞開州府同知;刑部員外郎,陞懷慶知府)、王純(上杭訓導,陞廬州同知、刑部員外)、吳振經(訓導,陞開封府同知、署開封府知府)、林長盛、盧芳型、黃師韓、施士安、李國禎、郭邦英、陳國棟、鄭勳業、陳應魁、劉榮遴、傅汝梅、李雰、李桃、林懷西、王麟、林其蕡(泰寧訓導)、饒嗣珍(大田訓導)、廖中起、李廷撰、陳焜、陳汝楫、王應選、蔡文達、林懷瑾、李明廷、陳附柏(本姓林)、鄭應捷、王朝鉁、王良佐、黃振昌、陳奇典、陳應光、丁宸、鄭大樞、陳方升、江日照、石國珠、黃國英(即用州同)、黃長青董廷英、施士成、吳振統、吳振綸、李朝璽、蔡必昭、蔡壯器、陳天明、陳鳴鸞(俱由附生)、蔡維新(由增生)、李明選(由監生)。

·武進士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阮洪義(聯捷)。

四十五年丙戌:葉弘楨(聯捷)。

四十八年己丑:柯參天。

五十一年壬辰:林大瑜(聯捷)。

五十二年癸巳:許■〈犭俞〉(侍衛。授鎮標中營遊擊,轉延平府遊擊)。

五十七年戊戌:范學海(甲辰殿試,授山東袞州壽張營中軍守備,署本營遊擊。雍正十一年,以母老病,請假終養)。

乾隆四年己未:蔡莊鷹(侍衛。五年,請假省親,卒於姑蘇旅次)。

·武舉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林逢秋(鳳山)。

三十二年癸酉:阮洪義(臺灣)。

三十五年丙子:許儀鳳。

三十八年己卯:王之彪(臺灣)。

四十一年壬午:陳進元(府學)、王臣、洪國珠(俱臺灣)、吳有聲、曾國翰(俱鳳山)。

四十四年乙酉:葉弘楨、洪奇英、黃繼捷、黃應魁、施世黻(俱府學)、李清運、蔡志雅、蕭鳳來、黃彩(俱臺灣)、柯參天、張化龍(俱鳳山)、許■〈犭俞〉(諸羅)。

四十七年戊子:吳朝佐(府學)、薛寶珠、周良佐、許兆昌(俱臺灣)、蔡一聰、蔡朝鳳、翁士俊、謝希元(俱鳳山)、許興(諸羅)。

五十年辛卯;林大瑜(府學)、林培(府學)、陳士成(臺灣)、顏士駿(鳳山)、余立贊(諸羅。本姓蔡)。

五十二年癸巳:黃廷魁(臺灣)、林中顈(諸羅)。

五十三年甲子:王元功(府學)、洪壯猷(諸羅)、蘇學海(諸羅)、曾天璽(府學文生)、許莊威、蘇時亨(俱臺灣)。

五十六年丁酉:王楨鎬(解元。本姓李)、范學海(亞魁)、李明德、黃彥彰(俱台灣)、趙奇遇、李行可(俱鳳山)、洪奇猷(諸羅)。

五十九年庚子:汪玉潤(府學)、曾英傑、蕭鳳求(俱臺灣)。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蔡聯芳、洪秉彝(俱府學)、李朝龍(鳳山文生)。

二年甲辰:劉大璸(府學)、施世爵(臺灣)。

四年丙午:楊逢春(臺灣)。

十年壬子:鄭和泰(鳳山)、張光國(諸羅)、劉長青(彰化)。

十三年乙卯:許志剛(臺灣)、蘇惟豫(鳳山文生)、黃紹輝(諸羅)、顏振雲(彰化)。

乾隆元年丙辰:吳志超(府學)、蔡莊鷹(府學)、韓克昌(文生)、邱世質(諸羅)。

三年戊午:范學山(府學)、林日茂(府學)、王振業(臺灣)、許日文(鳳山)、歐陽谷(諸羅)、林長春(彰化)。

六年辛酉:許大勳(府學)、吳景福(彰化)。

·列傳

蕭明燦,隸籍臺灣,本泉之安海人。生踰歲而孤。順治十一年,偽鄭掠泉州,明燦甫五歲,與母林氏相失,號泣道左。其叔祖某攜之至台,以為己子。迨明燦稍長,始稔遭寇失母之故;行求內地不獲,積有年所。最後,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復生還。繼遇延平族人,知其母依倚以居;歡迎以歸,備極孝養,人比之朱壽昌云。明燦子鳳來、鳳求,並舉武鄉試。

王璋,字昂伯;臺灣人。康熙癸酉舉人。三十四年,分修「臺灣郡志」。初為雲南宜良令,潔己愛民。丁母艱,百姓數千籲留於雲撫。璋素服,從間道旋家。服闋,起知湖廣房縣。尋陞主事,遷監察御史。卒於官。

陳遠致,字子靜;臺灣人。康熙二十二年,以軍功署參將,協贊水師提督施琅平台。衝鋒陷陣,攻克澎湖;前後賞銀一千三百。平台後,留遠致安插居民;將所給銀兩,募佃開墾田園二萬餘畝。陞左都督,管臺灣鎮標左營遊擊事;給拖沙喇哈番,紀餘功二次。尋陞瑞安副將陛見,以年老准原品休致。子應橙、天杓,六十年隨征平朱一貴功,加署都司;由把總,累升守備。

吳振生,臺灣人;勇於為善。郡治有十二街為通衢,振生出己貲,悉砌以石;至今行人便之。其子有聲,康熙壬午舉武鄉試。

林黃彩,字元質,臺灣人;有智力。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作亂,制府滿保移駐廈門;彩走興化,具陳平台策,制府令隨大軍征討。事平,以把總陞守備,累陞廈門遊擊。十一年,隨征大甲西,以功擢參將。尋遷澄海副將,署碣石總兵。卒於官。父宸昌,年八十餘受封。本為良醫,雅好施藥,不受謝,能力行善云。

黃曾榮,字煥文;臺灣人。初為諸生,棄而從戎;補把總,陞千總。台廈道陳璸嘗命往上淡水捕鄭盡心;榮至,則相山川形勢,繪圖以進,請於其地設一營。後璸陞偏沅巡撫,特疏薦榮,奉旨記名。既而調撫福建,遂與總督滿保合疏,請添設淡水營;以榮為本營都司。相度營地,創蓋兵房,經理三月而竣。以積勞,卒於官。

陳友,臺灣人。生長海濱,熟悉水務。六十年,水師提督施世驃統舟師五百餘艘征台,令先駕小舟鹿耳門插標,為嚮導。台平後,上其功;授把總,累陞至金門鎮標遊擊。

王作興,安平人;諳熟水務。六十年,提督施世驃征台,作興泅水至鹿耳門插標,引大師進港。以功加署都司僉書,授把總,累陞南澳遊擊。乾隆四年,調安平中營。卒於官。

郭張文,臺灣人。素嫻弓馬,由把總陞陸路提標千總。六十年朱一貴竊發,總督滿保撥隨參將林政征台。數進剿賊,卒於軍。

黃廣,諸羅人;事母孝。雍正八年居屋遭回祿,廣與母妻俱出走,惟少妹在內。母憐女復反,廣懼,急隨入救母。妻慮夫同焚,力挽止廣;廣輒推妻於港,遂與母同死火中。妻為舟人急拯得不死,痛姑與夫俱喪,仍投港;復為鄉人救甦,有司給銀優卹之。

陳仕俊,字子慶;臺灣監生。誠心好善。康熙五十七年,旱,米價騰湧;仕俊出粟二千五百石,分四坊以賑,存活甚多。又嘗建橋梁、施棺木,置園地為義塚。其子貢生應魁,復出鏹四百,請修臺灣縣學文廟;亦能繼行善事云。

施世榜,字文標;鳳山拔貢生。樂善好施,閭黨姻族貧者多所周卹。嘗建敬聖樓於南門外,以拾字紙。由壽寧教諭,授兵馬司副指揮。令長子貢生士安捐資二百兩,修葺鳳邑文廟;又置田千畝,充海東書院膏火。令五子拔貢生士膺捐社倉穀一千石,皆其義行也。

陳鵬南,字雲垂;臺灣人。篤志力行,與兄定國、安國、柱國四世同居,家百餘口無間言。雍正十年,以歲貢司訓連江;除陋規、勤考課,與諸生論文,尤以實踐為諄諄。乾隆二年,連邑風災,文廟倒塌殆盡;南自傾橐竭力修建,費白鏹二千四百餘。又採買谷石平糶貧士及開河,輸銀六百兩。制撫上其事,奉旨加一級。

黃孟深,其先龍溪人,幼隨父瑞章至台諸羅。伯兄與季弟早卒,深撫姪如己子。男女四十人,同居合爨;以耕讀為業,人無間言。又有王求、李次者,亦諸羅人;四世同居,先後有司皆旌其行。

黃國英,字遜卿;鳳山貢生。淡水都司曾榮子也;世居台邑。小顈異。好施予,有求輒應;戚屬貧乏者,月給銀米以贍之。雍正七年,佐郡守倪象愷建郡署,咄嗟立辦;三月而落成,人皆善之。鹽水港淤塞,英有龍溝潭莊西槺榔塭截其半,更捐千金,別濬一港以濟舟楫。仍增置營房,請於總鎮王郡撥兵防守,至今便之。以州同即用。卒於漳。

侯瑞珍,臺灣人。性淳厚。少孤,善事母。舉鄉飲大賓。母終時,珍年六十六;廬於墓側。子孫多入庠食餼,庭無間言。

·列女

鄭氏,鄭斌女;配續順公沈瑞。辛酉,傅為霖反間謀洩,株連及瑞;囚其眷屬,獨氏發歸。氏泣謂父曰:『兒既適沈,生死與共。今罹重禍,兒安可獨生?願遣兒同繫』。斌從其請,羈之別室。及瑞將縊,使人持一帶別氏。氏自結繯,其弟泣挽之,氏曰:『生為沈家人,死為沈家鬼;姊從此辭矣』。遂投繯死。

黃氏棄娘,臺灣人;黃堂壯女。年十九,適偽賓客司傅為霖次子璇。為霖以反間謀洩,父子俱置極刑,家屬發配;氏兄銓為氏營救,得免。方璇之被繫也,氏猶日望其生;及父子遇害,遂決意身殉。其兄多方慰之,氏泣曰:『今日之事,子為父死、妻為夫亡,於理甚順;妹復何憾』!遂自縊。聞者哀之。

陳氏,鄭克■〈臧上土下〉妻、陳永華女。少知書守禮。克■〈臧上土下〉者,鄭經螟蛉子也。經西寇,委政於永華,請立克■〈臧上土下〉為監國。經敗東還,永華亦歿,即以國事付克■〈臧上土下〉。無何,經病亡。諸弟於喪次揚言曰:『彼非鄭氏子,孰肯為之下』?環訴於經母董氏,董氏命幽克■〈臧上土下〉,收監國印;克■〈臧上土下〉自縊死。當克■〈臧上土下〉之被執也,語陳曰:『事變矣,恐不能相保』。陳曰:『夫在與在、夫亡與亡,無相負也』。董氏以永華故,禮遇陳;陳曰:『昔為箕帚婦,今為罪人妻;願出居,待亡夫百日後即從地下耳』。許之。乃處陳別室,置克■〈臧上土下〉柩其中,旦暮哭奠。既卒哭,沐浴整衣,縊於柩側;與克■〈臧上土下〉合葬台之武定里洲仔尾。

鄭氏宜娘,漳郡人。年十八,適台邑謝燦。燦遠賈,三載始歸;尋病卒。氏朝夕號泣,誓以死殉。鄰嫗慰之曰:『姑老家貧,且無兄弟;若何』?氏曰:『婦人從一而終;余惟知「從一」之義耳』。遂投繯死。偽天興州為建坊表之,即今下寮港街「貞節」坊是也。

阮氏蔭娘,臺灣人。年十六,歸王尋,居安平鎮。未有出,撫夫伯兄遺腹子,備極鞠育。已而夫歿,其仲兄來哭;殯畢,氏請所撫姪為夫立後,許之。遂欲自縊,仲嫂急救,且慰之曰:『叔死不可復生,姒何自苦乃爾』?氏曰:『夫死,誓不獨生;得同歸,願足矣』。仲使人防之密,氏醉以酒,即嚴粧潔服從容就繯。雍正五年,祀節烈祠。

郭氏益娘,台邑曾國妻。年十八,未有出;國溺海死。氏日夜哀哭,誓不欲生。已而白所親曰:『夫亡,義不獨存;願相從地下』。勸弗止,遂自縊。雍正五年旌表,祀節烈祠。

趙氏,台之鎮北坊人;歸李宋。年二十有二,宋病侍藥,不梳洗、不解衣。俄宋死,氏哀慟淒慘,誓與同穴。迨卒哭,遂自經死。台之士民高其節,爭吊祭之。雍正五年,祀節烈祠。

鄭氏月娘,臺灣人;哲光女。年十九,歸鳳山王曾儒。逾年,儒卒;翁以貧故,欲速葬。月娘乞稍緩,願死同穴。翁囑鄰媼勸止之,月娘曰:『夫病劇時,吾以死許之矣;義不可移』。投繯而死。紳士競輓以詩。知縣宋永清高其節,親祭氏墳,扁其廬曰「百年今日」;蓋宋輓詩有「百年今日乾坤老」之句也。雍正五年,祀節烈祠。

紀氏險娘,臺灣人;紀惠女。少許字吳使。年十八,未嫁而使病;氏聞之,寢食俱廢。尋使歿,氏遂自經以殉。夫家移使柩,與紀合葬武定里州仔尾。雍正五年,祀節烈祠。

王氏德娘,臺灣安平鎮人;適楊軫。軫捕魚溺水死,氏年二十二,家惟老翁、幼女。將卒哭,夜四鼓,設祭筵哭奠畢,即入房自縊。林封君宸昌白協鎮張國,拜而斂之。宸昌及台人士賦詩以挽,有「惜女憐翁盡節難」之句,蓋紀實也。

王氏■〈毛上灬下〉娘,諸羅人;歐預妻。年二十適預,逾年而預卒。王氏哀毀悲號,治喪盡禮。即卒哭,白內外諸親,沐浴更衣自縊而死;合葬善化里北仔店。雍正五年,祀節烈祠。

黃氏器娘,黃勉女;台邑武定里人。幼許陳越琪;聞琪病,即為減膳祈禱。迨琪死,父母秘不與言;氏密察得實,遂自縊。夫家舁琪柩與氏柩會於路,合葬魁斗山。康熙六十一年旌表,建坊十字街。

莊氏珠娘,臺灣人;莊連女。少許配陳景昭。年十八,未婚而景昭病故。珠娘聞訃,脫簪珥、更素服。家人慮其殉也,防之密;乃佯談笑。越旬日,入室自扃;母呼寂然,急破扉視,已投繯矣。因附窆景昭墓右。先是,連有弟宗,聘高氏金娘;年十八,未婚而宗卒。金娘聞訃,即削髮為尼。又有妹勸娘,未嫁以母病篤,禱天割股和羹以進,母食而愈;即珠娘胞姑也。人以為節孝貞烈,萃於莊氏一門,詩以輓者累卷帙焉。

蔣氏,北路參將羅萬倉妾。朱一貴之變,賊犯諸羅城,萬倉出與戰,為賊所殪。氏見萬倉所乘馬逸歸署帶血,曰:『吾夫其死矣』!遂自縊以殉。事聞,旌表,祀節烈祠。

袁氏順娘,臺灣人;袁權女。年十六,適魯定公。甫六月而定公歿,袁哀慟悽慘。越七日,白內外諸親,自縊以殉;合葬魁斗山西。雍正五年旌表,祀節烈祠。

林氏,臺灣人;辜純湯妻。湯卒,林年二十二;無子,撫其媵二子為己子。事姑孝;姑病篤,刲股和藥,籲天減算以益姑壽。病果痊,延五年乃卒。里閈稱為辜孝婦。雍正五年,祀節烈祠。

張氏,臺灣人;洪之廷妻。年十八,歸洪生一女,之廷歿。舅姑憐其年少,使嫗微諷之。氏曰:『吾所以不死者,為舅姑也』。於是勤紡績以終養,冰操四十年如一日;台人稱其節孝焉。雍正五年,祀節烈祠。

余氏,臺灣人;楊茂仁妻。生子三而茂仁卒,氏年二十二;痛絕復甦。環顧三子,長者甫離褓褓,幼者未滿二旬;乃泣曰:『與其舍生以殉,曷若撫孤存祀』?織紝度日,荼苦自甘;守節六十三歲而卒。孫五人,俱為諸生。

王氏,諸羅人;陳仲卿妻。卿卒,王年十九。嫡早喪,有遺孤子應選,甫八歲;王撫嫡子如所生,延師課督。應選長,入泮。

朱氏,故明魯王女也。幼聰慧,知書、工針繡。適南安儒士鄭哲飛,生一男、三女。哲飛歿,扶姑、挈子女寄養父家。父卒,渡台依寧靖王。康熙癸亥,我師克澎湖,寧靖王將自盡,氏欲從死;寧靖王以姑存、子幼為諭。氏涕泣,奉姑攜兒別居。勤女紅,忍饑養姑、撫兒十餘年。女嫁、姑亡,子繼歿;遂持長齋。孀居五十餘載,冰操無玷。年八十餘,終。

黃明娘,鳳山人。年十七,歸金仁。越三年而仁卒無嗣,夫弟尚幼,忍死以養舅姑七載。姑亡,舅老且病,氏奉養備至,久而不懈。舅亡,氏尋病篤,母家欲為延醫;氏卻之曰:『吾不即從夫死而延此十載殘喘者,為舅姑也。舅姑往矣,吾何以生為』!遂不藥而卒。

陳氏,莆田人;歸鄭斌升,移家臺灣。年十八而寡,遺孤甫週歲。苦節勤女紅以資生,撫其子至成立;娶媳生孫,遊郡庠。雍正五年,入節烈祠。

蕭氏愛娘,臺灣人;武舉鳳求女。少許配洪思齊。未娶而思齊歿,愛娘年十九,矢志守節。白其父歸洪,養族子為息,十二年未嘗歸寧。乾隆四年病卒,合葬齊墳武定里。

銀娘者,黃聲集側室好官婢也。聲集將終,予好官百金,令別嫁,不從;以其金養族人子為嗣,同銀娘撫之。既所養子歿,好官悲憤欲絕;銀娘勸慰,願服事終身。遂各削髮,持長齋念佛四十餘年。好官卒,銀娘亦尋死。

林氏,鷺江人。年十六,歸臺灣范文質。姑性嚴急,氏孝,能得其歡。二十五而文質歿,僅遺六歲男學海。已而夫之仲弟夫婦繼歿,子女皆幼;氏撫育如己出。課督學海成進士,授山東兗州壽張營守備。後請假終養,七載而氏卒,年六十有四。

蔡氏惜娘,臺灣人;陳邦棟妻。年十九而邦棟卒,時男甫週月。氏哀慟,誓不獨生。舅姑苦勸,諭以撫孤愈於死;遂承命節哀。勤紡績,養翁姑,撫孤子至成立;閭里稱其節孝。

劉氏尾娘,臺灣人;侯孟富妻,生二男、一女。孟富卒,氏年二十有八;男女俱幼,門無戚屬。矢志守孤,勤女紅以供衣食。子瑞珍成立,眼見五代孫;年八十有五卒。女罔娘,適林妙;妙早卒,亦能完節。劉苦操,子瑞珍以孝稱,女罔娘又以節著;人以為「侯之門,節孝存」云。

汪門雙節者,彰化縣民汪家姑婦也。姑劉氏、婦余氏,素慈孝。雍正九年大甲西番作亂,焚殺居民;姑急告婦曰:『義不可辱,當各為計』。語畢,遂自刎。婦方抱姑屍而泣,逆番猝至,遂觸垣死。乾隆三年旌表,勒碑縣東門。

蔡氏偕娘,臺灣人;蔡丁女,許張金生為妻。年二十五歲于歸,甫五月而金生即臥病。氏奉侍湯藥,朝夕無倦容。迨病危,多方延醫調治,願以身代,目不交睫、食不下咽者兩月。乾隆九年三月初六日,金生死;氏泣謂其母曰:『兒上無姑嫜、下無子嗣,義不得獨生』。視殮畢,即於是夜從容自縊;死後,顏色如生。

番婦大南蠻,諸羅目加溜灣社番大治賦妻。生一男,大治賦死,婦年二十;願變番俗,不更適人,自耕以撫其男。至五十六歲,知縣陸鶴為請旌獎。

·流寓

前明寧靖王名術桂,字天球,別號一元子;太祖九世孫遼王後,長陽郡王次支也。

始授輔國將軍。崇禎壬午,流寇破荊州,術桂偕惠王暨藩封宗室避湖中。甲申,京城陷,莊烈帝殉社稷,福王嗣立於建業。術桂與長陽王入朝,晉鎮國將軍;令同長陽守浙之寧海縣。

乙酉夏,浙西郡邑盡歸國朝;長陽率眷屬至閩中,術桂尚留寧海。而鄭遵謙從紹與迎魯王監國,時傳長陽入閩存亡莫測,監國封術桂為長陽王。鄭芝龍據閩,又尊唐王為帝,建號隆武;術桂奉表稱賀,隆武亦如監國所封。後聞其兄尚存、已襲遼王,術桂具疏請以長陽之號讓兄次子承之;隆武不允,改封寧靖,仍依監國督方國安軍。

丙戌五月,大兵渡錢塘;術桂乃涉曹娥江奔避寧海,覓海艇出石浦。監國亦由海門來會,同至舟山。十一月,鄭彩率舟師北來,因芝龍與隆武不洽,知越州不守、監國出奔,故遣迎之。術桂與監國乘舟南下,歲杪抵廈門,而芝龍已先歸命北行矣。

是時,鄭鴻達迎淮王於軍中,請寧靖監其師;合芝龍子成功兵攻圍泉州,經月不下,鴻逵乃載淮王與寧靖同至南澳。值粵東故將李承棟奉桂王之子稱帝肇慶,改元永曆,寧靖因入揭陽,永曆令居鴻達師中,月就所在地方支膳銀五十兩。戊子春,命督鴻逵、成功師。庚寅冬,粵事又潰;辛卯春,寧靖仍與鴻逵旋閩,取金門。

及成功取臺灣,寧靖輒東渡,就竹滬墾田數十甲以贍朝晡。既而元妃羅氏卒,遂葬焉。

戊午,聞靖海將軍調集水軍樓船進討,鄭氏諸臣燕雀處堂,晏如也;寧靖獨蒿目憂之。常言:『臺灣有變,我再無他往,當以身殉』。癸亥六月,大師克澎湖。二十六日,鄭兵敗回,寧靖謂姬媵曰:『我之死期已至,汝輩聽自便』。僉云:『王既能全節,妾等寧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請先賜尺帛,死隨王所』。寧靖曰:『善』!姬袁氏、王氏(或云蔡,誤也)、媵妾秀姑、梅姐、荷姐俱冠笄被服,同縊於堂。寧靖乃大書曰:『自壬午流賊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閩海,總為幾莖頭髮,保全遺體,遠潛外國。今四十餘年,已六十有六歲;時逢大難,全髮冠裳而死,不負高皇、不負父母。生事畢矣,無愧無怍』!次日,校役舁主人柩至。寧靖視之,無他言;但曰:『未時』。即加翼善冠、服四團龍袍,束玉帶、佩印綬;將寧靖王麟鈕印送交鄭克塽,拜辭天地、祖宗。耆士老幼俱入拜,寧靖答拜。又書絕命詞曰:『艱辛避海外,總為幾根髮;於今事畢矣,不復采薇蕨』!書罷,結帛於梁自經;且曰『我去矣』!遂絕。眾扶之下,顏色如生。越十日,藁葬於鳳山縣長治里竹滬,與元妃合焉;不封、不樹。妾媵五棺埋於魁斗山,去其墓之十里;時稱為五烈墓。

寧靖無嗣,繼益王裔宗位之子名儼鉁為後;時年七歲,安置河南開封府杞縣。

沈瑞,襲封續順公,鎮潮州。其仲曰珽。逆耿之變,鄭經附之。經寇粵,以瑞家屬及珽遷台,居永康里;經遇之厚,妻以鄭斌女。辛酉,傅為霖謀叛鄭,事覺被戮;以瑞與謀,囚其家屬。珽告瑞曰:『我家蒙國厚恩,奈何受制於鄭?宜早為計』!瑞曰:『吾志決矣』。命珽結繯畢,瑞不能及,珽扶之就繯;珽拜於地。瑞氣絕,扶之下,亦自投繯。瑞妻妾三人聞瑞死,皆自盡。有同母女弟年十六,聞之大慟曰:『一家俱亡,留此無益也』。亦就繯死。

王忠孝,字愧兩;泉之惠安人。登明進士,以戶部主事榷關。劾太監忤旨,廷杖下獄。後戍邊,士卒千餘赴都門泣留;三年,乃免。國變,家居杜門不出。康熙三年,偕盧若騰入台;不圖宦達,日與流寓諸人肆意詩酒,作方外客。居四年,卒。

辜朝薦,字在公;粵之潮州揭陽人。登明崇禎戊辰進士。始任江南安慶推官,歷掌諫垣,晉京卿;與黃奇遇、羅萬傑、郭之奇號為四駿。初棲浯島,繼入台,卒。生一子文麟;長回潮州,登進士,為安溪令。

沈佺期,字雲又,號復齋;泉之南安人。登明崇禎癸未進士,官右副都御史。明亡,絕意仕途;後至廈門,謝客。嗣入台,以醫藥濟人,遇病輒療。壬戌秋,卒於台。

沈光文,字文開,號斯菴,浙之鄞縣人;文恭公一貫之族孫也。明副榜;由工部郎中晉太僕少卿,奉差廣東監軍。順治辛卯,自潮州航海至金門。總督李率泰聞其名,陰使以書幣招之;不赴。後將入泉州,舟過圍頭洋遇颶風,飄至台;鄭成功以客禮見,不署其官。及經嗣,光文以賦寓諷,幾罹不測;乃變服為僧入山。旋於目加溜灣社教讀,以醫藥活人。及臺灣平,文開與姚制府有舊,將資遣回籍;姚死,竟不能歸,因家焉。所著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草木雜記」。卒,葬於善化里東保。

盧若騰,字閑之,同安人;明進士。莊烈召對稱旨,授兵部主事。疏劾督師楊嗣昌,陞本部郎中兼總京衛武學。三上疏劾定西侯蔣惟祿,有惡其太直者。外遷寧紹兵備道;瀕行,劾兵備陳國興。既至浙,興利革弊,兩郡士民有「盧菩薩」之謠。鼎革後,遯跡澎湖,杜門著述,詩文甚富。

李茂春,字正青;漳之龍溪縣人。登明末鄉薦,富著述。風神秀整,跣足岸幘,旁若無人。居於台之永康里,題其茅亭曰「夢蝶處」。日誦佛經自娛,人稱「李菩薩」云。卒,葬新昌里。

張士■〈木郁〉,惠安人;萬曆丙辰進士,張礦之孫。八歲補弟子員,登崇禎癸酉科副榜。康熙十三年耿逆之變,避難於浯、廈、漳、澄之間。二十八年,遁跡來台,居於東安坊,杜門不出;持長齋,焚香烹茗,日以書史自娛,飄然於世俗之外。辟穀三年,惟食茶果。年九十九,卒。

張灝,字為三;同安縣人。由進士,官兵部職方司郎中。初隱於大嶝,庚申自廈門至台。康熙癸亥,施將軍撥舟送回;至澎湖,病卒。時年九十五矣。

張瀛,字洽五;為三之弟。登壬午賢書,未受職;同其兄處大嶝。庚申自廈門至台,辛酉以病卒。時年八十四。

郁永阿,字滄浪;浙江仁和諸生。好遠游,意興甚豪,遍歷閩幕。康熙丁丑,以采磺來台。著「稗海紀遊」一書,多摭拾台中逸事;所賦詩,亦有可傳者。

陳夢林,字少林;漳浦諸生。性好學,多從諸名士大夫遊。諸羅令周鍾瑄修「縣志」,貝書幣迎至台,總其成。時朱逆兆未萌;而夢林修志,憂深慮遠,若預見其未然者。其後參藍總戎廷珍幕府,為計擒數巨魁。其深沈多知略如此(見廷珍所為「東征志序」)。

藍鼎元,字玉霖,漳浦諸生;南澳總兵廷珍之族弟也。長身、美鬚髯,善言論。參廷珍戎務,指揮並中要害;決勝擒賊,百不失一。當羽檄交馳,裁決如流,倚馬立辦;廷珍視若左右手。所著「平台紀略」、「東征記」並傳於時。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