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科明經武甲科武鄉科
古者籲俊以典,其途非一。三代以下,鄉舉里選之法,惟漢得人為最盛。我朝兩科制興,文武並用。臺灣前此未入版圖,人文鬱而有待;自開闢設科,或登賢書、或薦鷹揚,經明行修者,歲貢大廷。濟濟多士,王國之楨。顧其所以自命者,豈徒邀一日之遇侈為盛事哉!
選舉之法,歷漢、唐、宋、元,代不相襲。有明罷詞賦,專以經義,解額漸廣。國朝悉仍明制,以子午卯酉年八月為鄉試,以辰戌丑未年二月為會試。福建鄉試解額定為五十三名。康熙二十二年,臺灣內附;二十五年,臺廈道周昌詳請具題設立學校,鄉、會悉照內地例。二十六年三月初二日,福建陸路提督張雲翼題:為臺灣鄉試宜行額中之法,廣昭文治,永固海疆事。四月十七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遵於本月十八日到部。該臣等議得福建提督張疏稱:丁卯大比之年,在臺灣則為鼎新開科之日,其為士者,薦舉之榮未與,帖括之習未深,安能遽與八郡爭衡?臣見甘肅寧夏生員,許令另號額中;今臺灣合無照例,於閩場另編字號額中一、二名。行之數科,俟其肄業者眾、造詣者精,仍撤去另號,勿復限以額數等因前來。查科場事宜,例應督撫題請;俟督撫題請到日,再議。但試期甚迫,且臺灣新經歸附,文教初開,應將臺灣一府三縣生員等,亦照甘肅寧夏例,另編字號,額外取中舉人一名,以鼓勵士子。其另編字號之處,應令福撫議定咨覆臣部註冊可也等因。奉旨依議,欽此。欽遵移咨到院。准此,行據布政司查議:臺灣府各學生員鄉試卷面,另編至字號,額外取中舉人一名等由,詳報到院。已經咨明禮部,註冊在案。三十五年丙子,詔天下分上中下省各增解額,定福建為中省,增解額為七十一名。三十六年,閩浙總督郭世隆,據臺灣四學士子僉呈具題:為皇恩浩蕩最普,海疆文教日新,僉懇體例造就,以弘文教事。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抄出到部。該臣等議得:福浙總督郭世隆疏稱:臺灣新闢之時,經部議覆,准其另編字號,額外取中舉人一名,至今已歷四科,人文日盛,學詣漸臻;於今科鄉試撤去另號,通省一體勻中,以示鼓勵等因前來。查康熙二十六年,福建提督張雲翼為臺灣鄉試宜行額中之法等事一疏,內稱:丁卯大比之年,在臺灣則為鼎新開科之日,其為士者安能遽與八郡爭衡?合無於閩場另編字號,額中一、二名;行之數科,俟其肄業者眾、造詣者精,仍撤去另號,勿復限以額數等語。臣等議覆:將臺灣一府三縣生員,准其另編字號,額外取中舉人一名等因在案。今該督既稱已歷四科,人文日盛,請撤去另號,一體勻中等語;應如該督所請,撤去另號,將臺灣所中舉人一名,歸入閩省額內,一體勻中可也等因。康熙三十六年九月初五日題,本月初九日,奉旨依議在案。四十一年壬午,另編官卷,每十名加一名。是科,官生中鄉試七名。四十四年乙酉,增額外五經卷三名。五十年辛卯,又定解額為九十九名。五十二年,恭逢皇上六旬萬壽,特開恩科,福建解額定為八十五名。丁酉科,罷五經卷,解額如上科之例。
歲貢:唐、宋、元無正科。明正統六年定例,府學一年貢一人、州學三年貢二人、縣學二年貢一人,著為令。本朝順治四年通行在案。康熙元年,停歲貢;八年再復,永為定例。其恩貢選拔貢,則間一舉行。副榜充貢者,曰副榜貢。又有循例捐納為例貢。
至於武科,唐開元中,兩京諸路各置太公廟,以張良配;武學自此始。宋開寶元年,罷武舉。仁宗初,富弼、蘇洵言武舉宜如舊。慶曆二年,復詔罷。旋罷,旋復。有明詔武科宜如文進士恩例。國朝文武並用,福建鄉試中式以五十三名為定額。頭、二場、馬、步、箭外,再試開弓、舞刀、掇石,驗其技勇;三場,考試策論。四十八年,詔各省綠旗營兵,有通曉文義、願應武鄉試者,在充伍地方,令該管將弁申送巡撫,同武生一體鄉試,於原額內取中;如不中者,仍令歸伍。千把有願應會試者,同武舉一體會試。四十九年,行各直省:考試武生、武童,用論二篇;第一篇出論語、孟子題,第二篇出孫、吳、司馬法題。鄉會試亦照此例,作論二篇外,策一道。五十二年十一月內奉旨:文武考試,雖曰兩途,俱系遴拔人才。而習文之內,亦有學習韜略、善於騎射者。習武之內,亦有精於制義、學問優長者。如或拘於成例,以文武兩途,不令通融應試,則不能各展所長,必致遺漏真才。著九卿詹事科道會議:嗣後文生員有願改入武場,武生有願改入文場者,照文武生員鄉試例,起送各文武場會試。文舉人,有願改入武場,武舉有願改入文場者,照文武舉人會試例,起送各文武場會試。其中式者,照例造入新冊;不中者,仍各歸入文武原冊內,不准再行改考。奉旨通行,一體欽遵在案。
鄉科
明經
武甲科
武鄉科
·鄉科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鄭基生榜):王璋(府學。臺灣撥入)。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施鴻綸榜):王茂立。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江日昇榜):楊朝宗。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林廷選榜):陳飛。
·明經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王喜(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陳天機(府學。臺灣撥入。歲),王弼(松溪訓導。歲)。
康熙三十年辛未:蔡復旦(府學,臺灣撥入。歲。閩清訓導),馮崑玉(壽寧訓導。歲)。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陳瀾(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陳逸(歲)。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鄭萼達(歲)。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陳紹美(歲),蘇一鳴(府學。臺灣撥入。歲),鄭國對(恩),王聯魁(拔),黃位思(府學。臺灣撥入。拔),郭光萃(府學,臺灣撥入。拔)。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黃元倬(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辜南金(歲),張銓(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四十年辛巳:林虞良(歲),許士騏(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陳道南(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陳尚勗(歲)。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施瑋(歲),葉昕(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顏我揚(歲),陳文達(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林萃岡(府學。臺灣撥入。歲),胡琛(府學。臺灣撥入。恩)。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郭必捷(歲),葉道坦(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五十年辛卯:張纘緒(歲),許宗岱(副榜)。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蔡夢弼(歲),林璲(歲)。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蔡應新(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金繼美(歲)。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張天佐(歲)。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陳鵬南(歲),劉榮袞(府學。臺灣撥入。歲)。
又有由生員循例捐納歲貢:林長盛、盧芳型、陳君錫、黃師韓、李國楨、郭邦英、陳國棟、鄭勳業、林懷西、李廷撰、吳振經、丁宸。
·武甲科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阮洪義。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林大瑜。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范學海。
·武鄉科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阮洪義。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王之彪。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王臣、洪國珠。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李清運、蔡志雅、蕭鳳來、黃應魁、黃彩、洪奇英(府學。臺灣撥入),黃繼捷(府學。臺灣撥入)。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薛寶琳、周良佐、許兆昌。
康熙五十年辛卯:陳士成、林大瑜(府學。臺灣撥入)。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曾天璽(文生改入)、許莊威、蘇時亨、黃廷魁。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李明德、黃彥彰。
論曰:儒者鼓篋膠庠,先德行而後文藝;鄉、會兩試,上以是取士,下以是應制。拜獻先資,此其嚆矢。本朝雲漢章天,作人雅化,遠軼前代。既使熊羆之旅,皆得觀光策勳;又念經緯之才,並合兩途互試。文章與功業齊懋,方略同騎射兼優;彈冠相慶,策名清時。德業聞望,拭目俟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