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医方集宜

翻胃膈噎门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病源

血虚 气虚 有食 有痰

丹溪云: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也。

夫膈噎之症病源不一有因思虑而动脾火者有因忿怒过极而动肝火者有因久食炽爆而动胃火者有因色欲而动肾火者盖火气炎上熏蒸津液而成痰初则痰火未结咽喉干燥饮食不得流利为膈为噎久则痰结胃脘不开饮食难进须臾便出亦有停滞胃中良久方出而为呕吐此膈噎渐成翻胃也火炽翻胃之疾未有不因膈噎而起其病皆由忧愁愤怒郁结痰饮壅滞胸臆之间使气道嗌塞大便自结结则气上而不下食不得入入则反出此肠胃枯涸遂成不救之病也。

形证

丹溪云:膈者膈在心脾之间上下不通若拒格之状也由气郁痰搏而然久则渐妨饮食而为膈也。

噎者饮食之际气猝阻滞饮食不下而为噎也翻胃者或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或食已即吐是也。

戴云:翻胃年高者不治粪如羊屎者不治是大肠无血故也。

脉法

寸关脉数而无力为血虚 缓而无力为气虚

数而有力为热 数而滑者有痰

脉诀云:翻胃之脉浮缓者生 沉涩者死

治法

丹溪云:此症切不可用香燥之药,若服之必死。宜薄滋味可也。盖此病属热,香能散气,燥能耗血,味助火而生痰也。又云年高者不治,盖少年血气未虚,用药劫去痰火,病不生也。老年气血已虚,虽得渐愈,其病复作,所以然者,气虚不能运化而生痰血,虚则不能滋润而生火。虽云病去,而脾胃尚弱,随啖肥甘之味,故难克化而病复作也。

气虚,宜用 四君子东加姜汁服

血虚,宜用 四物汤加羊乳韭服

有火热,宜用清凉解毒之药 或抑青丸

因痰而作逆者,宜用 二陈东加 竹沥 或透膈汤

阴虚火上炎而反胃者作阴虚治

痰嗽喘满脾胃壅滞,宜用 人参利膈丸

气不通有痰,宜用 木香通气饮

脾胃虚弱翻胃不食,宜用 太仓丸

治方

方见中风门 治气虚

方见中风门 治血虚

方见火门 治有火热

方见痰门 治因痰作逆

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胸膈满闷,噎塞不通,噫气吞酸,胁肋刺痛,呕逆酸涎,饮食不下。

木香 白豆蔻 砂仁 槟榔 枳壳 厚朴 半夏 青皮 陈皮 大黄 朴硝 甘草

姜三片,红枣一枚食远服。

治胸膈不利痰嗽喘满脾胃壅滞

人参(去芦) 当归(酒洗) 藿香(洗净) 枳实(炒) 甘草(炙各一两) 木香(不见火)槟榔(各一钱五分) 厚朴(姜制) 大黄(酒煨各二两)

上为细末,蒸饼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汤送下

治气不通有痰

木香 青皮 蓬朮 槟榔 陈皮 萝卜子 藿香 甘草 枳壳 人参 白芷

水二钟,煎八分,不拘时服。

治脾胃虚弱,呕吐,不思饮食

白豆蔻 砂仁(各二两) 陈仓米(一升用黄土炒熟去土不用)

上为末,用生姜自然汁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姜汤送下。

治因忧恚郁结,或作寒热,遂成膈噎,不思饮食

白豆蔻(去皮一两) 青皮 砂仁 丁香(各一两) 木香(不见火一两五钱) 甘草(炙三钱五分) 陈皮(四两) 香附(炒) 厚朴(姜制各八两) 沉香(不见火一两) 槟榔(二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生姜盐汤调服。

治翻胃汤

韭菜汁(二两) 牛乳(一盏)

用生姜五钱,和匀温服。

保和丸

山楂(六两) 茯苓(三两) 半夏(一两汤炮) 炒神曲(三两) 陈皮(二两) 连翘(一两)萝卜子(炒一两)

宽中进食丸 方见脾胃门

又方 碓嘴上细糠

用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噙化津液咽下。

梅师方

甘蔗汁 生姜汁

二味相和不拘时服。

治翻胃吐食

香附 砂仁 木香 白朮 人参 神曲 茯苓 甘草 陈皮 半夏

姜三片,煎服

治血虚胃燥吐逆

白朮 槟榔 陈皮 当归 桃仁 人参 甘草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加韭汁一盏蜜二匙服

用斑蝥九个去足,黑枣九个去核,入斑蝥仍捏合口,用新瓦二片,将黑枣入其中,以线缚之,仍用泥包固一头,留小孔,上下用火 令孔中烟尽,取出研细,再用麝香一分,雄黄五分,朱砂五分研细和匀,仍用黑枣九个去皮核和丸,分作十八丸,每日早用一丸,午用一丸,晚用一丸,用小蒜煎汤下,以六日服尽。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