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金匮要略浅注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为主气之脏。其)中风者。(气不布津而)口燥(气不下行)而喘。(气伤不支。而)(如坐舟车之上。而转)(气伤乏力。)(身)重。(气伤则清阳不升而头)(气伤则水道不行)而肿胀。(五液在肺为涕。)肺中寒。(则寒气闭于肺窍。而蓄藏之郁热。则反从口中)(出)浊涕。肺(将)死。(而脉见真)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为天水不交。故)死。

此篇于内经不同。所以补内经之未及也。

此节言肺中风寒证脉也。

徐忠可云、按以上证。皆言肺本受病。则所伤在气。而凡身之藉气以为常者。作诸变证如此。乃详肺中风寒之内象也。若内经所云。肺风之状。多汗恶风。时咳。昼瘥暮甚。诊在眉上。其色白。此言肺感表邪之外象。

(为风木之脏。若)中风者。(以风从风动而上行。则)头目 。(肝脉布胁肋。风胜而脉急。则)两胁痛。(而)行常伛。(内经云。肝苦急。食甘以缓之。此木胜而土负。乃求助于其味。故)令人嗜甘。 肝中寒者。(大筋拘急。故)两臂不举。(肝脉循喉咙之后。肝寒而逼热于上。则)舌本燥。(胆主善太息。肝病则胆郁。郁则)善太息。(肝脉上行者。挟胃贯膈。寒则)胸中痛。(痛甚则)不得转侧。(挟胃。则胃受木克。故得)食则吐(贯膈。则心母临子)(为)(自)出也。肝(将)死。(而脉见真)脏浮之弱。按之如索(弦紧俱见。去而)不来。或(失阴阳往复之道。无胃气也。或出入勉强。有委而不前。屈曲难伸之状。脉形)曲如蛇行者。(主)死。

此言肝中风寒证脉也。

徐忠可云、以上言风寒所感。肝之阴受伤。则木气不能敷荣。而凡身之藉阴以为养者。作诸变证如此。乃详肝中风寒之内象也。如内经所云。肝中于风。多汗恶风。善悲。色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此言肝受表邪之外象也。

(肝主疏泄。气血滞而不行。如物之粘着。为病名曰)肝着。其人常欲(以手)蹈其胸上。(藉按摩以通其气也。盖血气之郁滞。遇热略散。苟至大苦时。则病气发而为热。又非饮热所能胜矣。故必)(于)未苦时。但欲(求其散而思)饮热。(由此病证而得其病情以为据。以)旋复花汤主之。

此另言肝着之证治也。但胸者。肺之位也。肝病而气注于肺。所谓横也。(纵横二字详伤寒论)

徐忠可云、前风寒皆不立方。此独立方。盖肝着为风寒所渐。独异之病。非中风家正病故也。

旋复花汤方

旋复花(三两即金沸草)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为火脏。乃君主之官。若)中风者。(风为阳邪。并之则)翕翕(然风火并齐而)发热。(君主病。而百骸皆废。则)不能起。(火乱于中。则)心中(嘈而)饥。(热格于上。则)食即呕吐。心中寒者。(寒为阴邪。外束之则火内聚。)其人苦病心(中懊无奈。似痛非痛。其麻辣)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虫(之往来交)注。其脉浮者。(寒有外出之机。强用吐法则不可。若得机欲向愈而)自吐(病)乃愈。心伤者。(不关于风寒。而气血不足。为内伤也。)其人(一有)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盖以血虚者。其阳易浮。上盛者。下必无气也。血虚不能养心。则)心中痛。(火亢)(成未济。则)自烦发热。(心虚于上。以致肾动于下。则)当脐跳。(子盗母气。)其脉(则)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心(将)死。(而脉见真)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为阴气已绝。主)死。

此言心中风寒之证脉也。又心伤者。风寒外之本病也。以心为十二官之主。故特郑重言之也。

徐忠可云、生万物者火。杀万物者亦火。火之体在热。而火之用在温。故鼎烹则颐养。燎原则焦枯。以上证。乃正为邪使。而心火失阳和之用。凡身之藉阳以暖者。其变证如此。乃详心中风之内象也。若内经云、心中于风。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黑。千金曰、诊在唇。其色赤。此言心中风之外象也。

(至于心伤证。前言犹未尽也。请再申其义。人病如)(所凭。而为悲)(致)使魂魄不安者。(虽有六气七情痰火之异。而其源则为)血气少也。(然)血气(之所以)少者。属于心。(血从气生。言气即可以该血。)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心主失其统御之权。为显为狂。势所必至者。然颠狂亦有阴阳之分。)阴气衰者为颠。阳气衰者为狂。(其与经文重阴者颠。重阳者狂之旨。似若未合。然彼以寒热分阴阳。此以气血分阴阳。后之览者。当会通于言外。)

此承上节心伤而申其说也。

脾中风。(则周身)翕翕发热。形如醉人(面红四肢俱软。)腹中(因风动火而)(本气湿生而)(上下眼胞属脾胃。而名)皮目(风入而主动。则见)(脾居肺肾之中界。一病则懒于承上接下。天水不交)而短气。脾(将)死。(而脉见真)脏浮之大坚。(全失柔和之胃气。)按之如覆杯。(覆杯何状。即空而无有之)洁洁状(且燥疾不宁。)如摇者。(主)死。

此言脾中风之证脉也。

按、宋本臣亿等。五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止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古人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文可以补缀也。(沈自南云。脾中寒。予拟伤寒论中太阴自利不渴而补之。肾中风。予拟少阴黄连阿胶汤证补之。肾中寒。予拟通脉四逆汤证补之。不识以为何如。)

徐忠可云、金匮缺脾中寒。然不过如自利腹痛。腹胀不食。可类推也。若以上脾中风诸证。则凡形体之待中土以收冲和之益者。其变证如此。乃详脾中风之内象也。若内经云。脾中风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此言脾中风之外象也。

(今试诊之趺阳。)趺阳(为胃脉。今)脉浮而涩。浮则(为)胃气强。涩则(为脾阴虚。脾阴虚。不能为胃上输精气。水独下行。故)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病因)(虚)(胃所管)约。(以)麻仁丸主之。

此言脾约之证治也。

麻仁丸方

麻仁(一升) 芍药(半斤) 大黄(去皮一斤) 枳实(半斤) 浓朴(一尺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名为肾着。)肾着之病。其人身体(因湿而见)重。腰中(因寒而畏)冷。如坐水中。(着处)(微肿)如水(肿之)状。(但湿邪能阻止津而口渴。今)反不渴。(知其上之无热。)小便自利。(知其下之阳衰。)饮食如故。(知其)(不关中焦。而)属下焦。(然肾不劳则不虚。推其致病之由。由于)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而伤)之。(其证自)腰以下冷痛。(至)(皆)重如带五千钱。(以)甘姜苓术汤主之。

此言肾着之病由于冷湿。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腑。以辛温甘淡之药治之也。

徐忠可云、肾脏风寒皆缺。然观千金三黄汤。用独活细辛治中风及肾者。而叙病状曰。烦热心乱恶寒。终日不欲饮食。又叙肾中风曰。踞坐腰痛。则知金匮所缺肾风内动之证。相去不远。至寒中肾。即是少阴标阴之寒证。当不越厥逆下利欲吐不吐诸条。若内经云。肾中风状。多汗恶风。面庞然如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盖言风自表入。伤少阴经气。乃肾中风之外象也。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一名肾着汤)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将)死。(而脉见真)脏浮之坚。(则不沉而外散。阳已离于阴位。)按之乱如转丸。(是变石之体。而为燥动。真阳将搏跃而出。)益下入尺中者。(应伏而反动。反其封蛰之常。主)死。

此言肾脏之死脉也。

问曰。三焦(之气虚)(而不各归其)部。(固也。但噫为脾病。今云)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中气实统乎三焦。)上焦受中焦气(中焦)未和。不能消谷。(谷气郁而不宣。)故能噫耳。(且中焦不和。而)下焦(亦因而虚)竭。即(见前则)遗溺(后则)失便。(盖下焦听命于中焦。)(中焦之)气不和。(下焦无以受中之荫。则肾气日虚。经云。北方黑色。开窍于二阴。肾虚则前后)不能自禁制。(此下焦虽病。却)不须治。(止以补脾健胃。治其中焦。)久则(自)愈。

此言三焦虚竭。统以中焦为主治也。

师曰。热在上焦者。(心肺受之。心火盛。肺金愈伤。)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脾胃受之。胃热必实而硬。脾热必燥而 。因热而结。)则为坚。热在下焦者。(以下焦为肝肾膀胱大小肠所居之处。或肝肾热盛。)则尿血。(或膀胱热盛。)亦令淋不通。(至若)大肠有寒者多 溏。(即下利溏泻也。)有热者便肠垢。(即下利脓血也。)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即阴结便血也。)有热者(流蓄肛门。)(病)痔。

此又分晰三焦各病也。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 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始)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气者。(食气也。食积太阴。敦阜之气。抑遏肝气。故)胁下痛。(以手)(摩)之。则(食化气行而)愈。(若饮食稍一不节。则)复发(名)为 气。

此言腹中痛病大概有三也。

徐忠可云、此积非 瘕之类。亦未必有形停积。天下之物。皆从无中生有。乃气从阴结。阴则粘着也。观下文云积在喉中。则结阴可知。不然。则喉中岂能容有形之物耶。

(积病坚久难治。必详之于脉。)(凡气血痰食等)积大法。脉来(沉)细而附骨者。(此)(为)积也。(所以然者。以积而不移之处。其气血营卫。不复上行而外达。则其脉亦沉。而作是象。兹试举其脉出之所以。决其受病之处。若此脉出)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出)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若沉细不起之)脉两(手俱)出。(是中央有积。其气不能分左右也。可断之曰。)积在中央。(凡此者。)各以其部处之。

此言积脉分上下左右而定之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