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金匮翼

诸血统论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失血诸证,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内则虚劳。妄返于下则便红。积热膀胱则癃闭、尿渗透肠间,则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中。湿蒸热瘀、则为滞下。热极腐化,则为脓血。

火极似水,则血色紫黑。热胜于阴,则发为疡。湿滞于血,则发为痛痹。瘾疹皮肤,则为冷痹。蓄之在上,其人喜狂。蓄之在下,其人喜忘。

血出上七窍为血溢,大小便下血为血泄,然《内经》云:溢则后血,是血下出,亦可云溢,正不必拘也。

先见血,后见痰嗽,多是阴虚。先见痰嗽,后见血,多是痰火积热。

凡吐衄血太甚不止,当防其血晕,用茅根烧烟将醋洒之,令鼻嗅气以遏其势,或蓦然以血虚眩晕卒倒,不可艾灸,惊哭叫动,动则乘虚而死矣。须以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陈皮、荆芥穗、甘草各七分,枣二枚,乌梅一个,同煎服之。

凡用血药,不可单行单止,又不可纯用寒凉,必加辛温升药。如用寒凉药,用酒煎、酒炒之类,乃寒因热用也。久患血证,血不归元,久服药而无效者,以川芎为君则效。(丹溪。)

凡呕吐血,若出未多,必有瘀于胸膈者,当先消而去之。骤用补法,血成瘀而热,多致业师薛一瓢先生治陆元宾劳伤吐血,后日渐消瘦,有时发寒热,饮食减少,微有干咳,四肢无力,语亦懒。师用大当归一只,重二两者,木器捶松、陈酒煎,令服三剂。以其人素不饮酒,改用酒水各半煎,果三服而诸病皆愈。

风热吐血

风,阳邪也。热,火气也。并入络中,则血溢络外。其证乍寒乍热,咳嗽口干烦躁者是也,宜以辛凉入血之药治之。

《圣惠》荆芥地黄汤

荆芥穗为末,生地汁调服二钱。

骆隆吉曰:风火既炽,当滋肾水。此以荆芥发阳邪,而以地黄养阴气也。

《圣济》荆芥穗散

荆芥穗 山栀仁 片芩 蒲黄水煎五钱,温服,晚再服,以瘥为度。

郁热失血

郁热失血者,寒邪在表,闭热于经,血为热迫,而溢于络外也。勿用止血之药,其表,郁热得舒,血亦自止。若表已解而热不消,血不止者,然后以清热降血之药治之。若肺气已虚,客热不去,咳嗽咽干,吐血嗽血者,宜以甘润养血为主,而以辛药凉肺佐之,如

《宝鉴》大阿胶丸

阿胶(微炒) 生地黄 熟地黄 卷柏 干山药 五味子 鸡苏叶 大蓟(各一两) 茯苓 柏子仁(另研) 百部 远志 人参 麦门冬 防风(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煎小麦麦门冬汤下一丸,食后。

大蓟饮子 解郁热,止吐衄,亦治辛热物伤肺胃,呕吐血,名肺疽。

大蓟根(洗) 犀角(镑) 升麻 桑白皮(炙) 蒲黄(炒) 杏仁(去皮尖,各二钱)

各一两)

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和剂》龙脑鸡苏丸 治胸中郁热咳嗽,吐血衄血,凉上膈,止虚烦。

鸡苏净叶(一斤,即龙脑薄荷) 生干地黄末(六两,后入) 麦冬(二两) 人参(二两)(二两) 蒲黄(二两) 木通(二两) 黄 (一两) 柴胡(锉,同木通以沸汤大半升浸一二宿,绞汁后入膏,二两) 甘草(一两半)

上为细末,以蜜二升,先炼一二沸,然后下生地黄末,不住手搅,时时入绞下柴胡木通汁,慢慢熬成膏,勿令焦,然后以其余药末,同和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热水下。

侧柏散 治郁热内损心肺,吐血下血,其出如涌泉,口鼻俱流,须臾不救,服此

侧柏叶(蒸干,二两半) 荆芥穗(烧灰) 人参(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入白面二钱,新汲水调如稀糊啜服。

暑毒失血

暑毒失血者,脉大气喘,多汗烦渴,盖心主血,而暑气喜归心也。此病多于酒客,及阴

《千金》治酒客瘟疫,中热毒,干呕吐血方。

蒲黄 犀角 栝蒌根 甘草(各二两) 桑寄生 葛根(各三两)

水七升,煮三升,分三服。

《局方》枇杷叶散 治暑毒攻心,呕吐鲜血。

香薷(二钱) 浓朴 甘草 麦冬 木瓜 茅根(各一钱) 陈皮 枇杷叶

为末,每服二钱,姜水煎服。

蓄热吐血

蓄热吐血者,热蓄血中,因而妄行,口鼻皆出,热如涌泉,膈上热,胸中满痛,脉洪大,按之有力,精神不倦,或血是紫黑成块者,须用生地黄、赤芍、茜根、牡丹皮。三制大黄、滑石、桃仁泥之属,从大便导之。此非釜底抽薪之法,不能夺火热上涌之势也。

海藏云:畜血喜忘如狂,身热屎黑者,疾已甚也。但小腹满,小便不利者,轻也。

滑伯仁曰:血溢血泄,诸蓄血证,其始也,予率以桃仁、大黄行血破滞之剂折其锐气,区别治之,虽往往获效,然犹不得其所以然也。后来四明遇故人苏伊芳举,闲论诸家之术。伊芳举云:吾乡有善医者,忘其姓字,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药下之,或问失血复下,虚何以当。则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血利瘀,则以妄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予闻之愕然曰:昔者之疑,今释然矣。

按: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人易知也。瘀者未去,则新者不守,人未易知也,细心体验

简要济众

川大黄一两,末,每服一钱,以生地汁一合,水半盏,煎三五沸,服无时。

藕汁茯苓饮

生藕汁 小蓟根汁 生地黄汁 茯苓 蒲黄(炒黑)

后二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用三汁调下。

按:虚人未可下者,宜此法清热,且利瘀也。

按:《千金》云:凡吐血后,体中但kt kt ,心中不闷者,辄自愈。假令烦躁,心中闷乱,纷中有瘀血不尽故也。然与其涌而上之,不若导而下之之为顺也。吐法昔人且不忌,而况于下

《直指》方

鲜生地黄捣汁煮饮,日数升良。

四生丸 治吐血衄血,热妄行乘于阴也。

生荷叶 生艾叶 侧柏叶 生地黄(各等分)

上捣烂为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用水二盅,煎一盅,去滓服。一方有生薄荷叶,无

十灰散 治呕吐咳嗽血。

大蓟 小蓟 柏叶 荷叶 茅根 茜根 大黄 栀子 棕榈皮 牡丹皮

上各等分,烧存性,出火毒,研为极细末,用生藕汁及生萝卜汁,磨松墨半碗,调服五

气逆失血

气逆失血者,血从气逆,得之暴怒而厥也。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又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是也。必有胸胁满痛等证。宜芍药、陈皮、枳壳、贝母之属,行其气而血自下。或肝火因气而逆者,必有烦躁、燥渴等证,宜芍药、生地黄、丹皮、芩、连之属,降其火而血自宁。

小乌沉汤

乌药(去心,十两) 甘草(炒,一两) 香附子(炒,用砂盆洗去毛皮,然后焙干,二十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不拘时沸汤点。

按:大怒气逆,必有火热从之上行,宜以黄连、青黛、香附、柴胡、甘草、山栀等药,平其肝则自愈。独进温燥,宁无偏胜之弊。且非古人抑怒全阴之意。

劳伤吐血

劳伤吐血者,经所谓用力太过则络脉伤是也。盖络脉之血,随经上下,往来不休。若络伤损之处,其血因得渗漏而出矣。如是者须和养血气,安顺谨调,使损者复完,则血脉循行如故,所谓劳者逸之是也。此等未关脏气,但体性坚凝,尚可望其生全。若不能如此,而或纵情违理,络脉完已复损,则必无幸矣。

发灰散

乱发(烧灰)

每服二钱,米醋汤调服,亦治小儿尿血。

治吐血不止。

将本人血,磁锅焙干为末,每一钱二分,以参麦煎汤调下即止。

凡吐粉红色痰涎者,是肺络损伤而血渗也。治以鲜藕、白糯米、红枣三物,煎汤频频服久自愈。此方系正白旗迟维职所授,用之良验。(迟公曾任崇明及六合县,系一榜出身,三

阳虚失血

阳虚失血者,脾胃气虚,不能固护阴气也。《仁斋直指》云:血遇热则宣流,故止血多用凉剂。然亦有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是耳。外证必有虚冷之状。其血色必黯黑而不鲜,法当温中,使血自归经络。可用理中汤加楠木香,或甘草干姜汤,其效甚着。曹氏云:吐血须煎干姜甘草汤与服,或四物理中汤亦可。若服生地黄、竹茹、藕汁,去生便远。

《三因》云: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以其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也。

按:经云:荣气出于中焦,是以脾胃为统血之司,而甘温气味,有固血之用也。世医畏其能动血,虽遇当用而不敢用者多矣。厥疾不瘳,谁之过欤。或有仿《千金》例于伏龙肝、甘草、干姜、白术之中,加阿胶之润,黄芩之苦,以折炎上之势,而复既脱之阴,亦《内经》甚者从之之意也。

理中汤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炮,各三两)

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干姜汤

甘草(炙,四两) 干姜(炮,二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黑神散(《和剂》)

黑豆(炒,半升,去皮) 干熟地(酒浸) 当归(去芦,酒制) 肉桂(去粗皮) 干姜(炮) 甘草(炙) 芍药 蒲黄(各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酒半盏,童子小便半盏,不拘时煎服。

凡吐血脉微、身凉恶风者,须于地黄、芍药中加肉桂一钱,虚冷人多有此证。

伤胃吐血

伤胃吐血者,酒食过饱,胃间不安,或强吐之,气脉贲乱,损伤心胃,血随呕出也。

《简易》黑神散 治伤酒食,醉饱过度,胃络内伤,及低头掬损吐血,致多口鼻百草霜(不拘多少,村居者佳)

上研细,每服二钱,糯米汤下。喜凉水者,新汲水调服。

鼻衄

鼻衄有表寒、里热之异。表寒者,伤寒不解,而闭热于经也,详伤寒门。里热者,阳明,而血为热迫也,宜犀角地黄汤主之。或阳明之热,不得下通,而反上壅者,宜《拔萃》犀角地黄汤,通其下而上自愈。

诸衄血家不可与白虎汤,虚者亦不可与。卒得之,腹痛而利者,但可温之。

罗谦甫云:经历晋才卿,膏粱而饮,至春病衄,易医数四,皆用苦寒之剂,俱欲胜其热,然终不愈。而饮食起居,浸不如初,肌寒而时躁,言语无声,口气臭秽,恶冷风,而其衄之余滴,则未绝也。彼惟知见血为热,而以苦寒攻之,抑不知苦泻土,土,脾胃也,脾胃人之所以为本者。今火为病,而泻其土,火固未尝除,而土已病矣。土病则胃虚,胃虚则荣气不能滋荣百脉,元气不循天度,气随阴化,而无声肌寒也。粗工嘻嘻,以为可治,热病未已项彦章治一妇患衄三年许,医以血得热则淖溢,与泻心凉血之剂,益困,衄出数滴,辄昏去,六脉微弱,而寸为甚。曰:肝藏血而心主之,今寸口脉微,知心虚也,心虚则不能主血,故逆而妄行,法当补心,兼养脾气。脾者,心之子,实则心不虚也。与琥珀诸补心药遂安。

按:心虚补脾,即《千金》脾旺则气感于心之意。然补脾药未议及,窃谓当兼补脾阴,不当专补脾气也。

犀角地黄汤 易老云:治鼻衄,此药为最胜。

犀角 芍药 丹皮(各一钱半) 生地(四钱) 甘草(五分)

水一盅半,煎八分服。《拔萃》加大黄、黄连、黄芩。

茅花汤

白茅花 水煎浓汁两碗,分二服,如无花,以根代之。

人参莲心散

人参(一钱) 莲子心(一分)

共为末,以水空心下二钱,以瘥为度。

一方:莲子心五十个,糯米五十粒,为末酒调服,治劳心吐血。

发灰散 发灰(一钱) 人中白(炙研,五分) 麝香(研,一分)

用少许吹鼻中,立愈。

《元珠》鸡苏散

鸡苏叶 黄 生地 阿胶 白茅根(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 桔梗 蒲黄(炒) 贝母(去心) 炙甘草(五钱)

每服四钱,姜三片,水煎服。

麦门冬饮子 治脾肺虚弱,气促,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人参 麦门冬 当归(各五分) 五味子(五个) 黄 甘草 芍药(各一钱) 紫菀(一钱五分)

上 咀,分作二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一方有生地,无甘草、芍药

齿衄

齿衄有手足阳明与足少阴之异,盖手阳明入下齿中,足阳明入上齿中,而肾主骨,齿又为骨者多有之。属少阴者多不足,故口不臭,牙不痛,虽痛不甚,但齿摇不坚。凡阴虚羸瘦好色者多有之,而宜清宜补,为治迥别,不可不分也。

《元珠》云:齿衄多阳明热盛所致,缘手足阳明俱入齿中,而冲任二脉并附阳明。阳明多气多血之经也,阳明有热,发则随经上入齿中,血如潮涌,疼痛不已,甚则昏昧。予率用三制大黄末二钱,枳壳汤少加童便调下,并去黑粪数块,其血顿止。要知肾虚出血者,其血必点滴而出,齿亦悠悠而疼,决不如此之暴且甚也。

东垣清胃饮 治醇酒浓味,或补胃热药太过,以致牙疼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或龈齿腐溃,出血不止,此阳明火也。

生地(一钱五分) 升麻 当归 牡丹皮 犀角 连翘(各一钱) 甘草 黄连

水煎服。

按:阳明热实,上熏口齿者,宜此清之。若大便闭结不通者,须加大黄,从下夺之。

《外台》方 治满口齿出血。

枸杞根洗,煎汤漱咽验。

《元戎》地黄引子 治肾虚齿衄不止。

熟地黄 生地黄 地骨皮 枸杞子(各等分)

焙干为末,每服二钱,蜜汤调服无时。

《宝鉴》用治衄血往来久不愈,日三服,良。

安肾丸 治肾虚阴火上炎,服凉药而愈甚者,宜淡盐汤送下三五钱,间进黑 丹或用肾气丸煎服效。(鹤年)

舌衄

舌衄者,舌出血不止也。心主血,在窍为舌。若心脏蕴热,血得热而妄行,或溢于心之窍,则有舌上出血之证,甚者出如涌泉。

《圣济》阿胶散

阿胶(炒) 黄 (蜜炙) 蒲黄(新者,一两)

共末,用生地黄汁,空心调下二钱。

《千金》方

乱发烧灰,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大衄

(血汗附)

大衄者,口鼻耳目皆出血是也。由热气乘虚入血,则血妄行,与卫气错溢于窍也。阿胶

阿胶汤

阿胶(蛤粉炒,一两) 蒲黄(五钱)

水煎去滓,入生地黄汁服之,急以帛系两乳。

神白散 治血汗。

用人中白瓦上炙,研末,入麝香少许和匀,空心酒下二钱。一方有发灰。

圣惠散 治大衄久衄,及诸窍出血不止。

人中白一团鸡子大,绵五两,烧研,每服二钱,温水服。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