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五脏风寒积聚方
旋复花汤
治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主之。
旋复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歌曰 肝着之人欲蹈胸。(肝气着滞反行其气于肺。所谓横之病也。胸者肺之位。欲按摩之以通其气也。)热汤一饮便轻松。(欲饮热者。欲着之气得热则散。)
复花三两葱十四。新绛通行少许从。(旋复花咸温下气。新绛和血。葱叶通阳。新绛查本
卷四 五脏风寒积聚方
麻仁丸
(歌见长沙方歌括。) 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此丸主之。
麻仁 芍药 枳实 大黄 浓朴 杏仁按。脉浮者阳盛。脉涩者阴伤。脾为胃行其津液。阴伤则脾无所运矣。又。约者弱也。
脾弱
卷四 五脏风寒积聚方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一名肾着汤。) 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五千钱者。此主之。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即温。
歌曰 腰冷溶溶坐水泉。(带脉束于腰间。肾着则腰带病。故溶溶如坐水中状。)腹中如带五尤在泾云。寒湿之邪。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若用桂、附。则反伤肾之阴矣。
卷四 痰饮咳嗽方
苓桂术甘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次孙男心兰禀按。心下者。脾之部位也。饮凌于脾。致脾弱不输。不能制水。则生痰矣。
故其动。而水可从令而下耳。桂枝振心阳以退其群阴。如离照当空则阴霾全消。而天日复明也。白术补中土以修其堤岸。使水无泛滥之虞。更以甘草助脾气转输以交上下。庶治节行。心阳振。土气旺。转输速。而水有下行之势。无上凌之患矣。
卷四 痰饮咳嗽方
肾气丸
(见妇人杂病。) 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此丸亦主之次孙男心兰禀按。微者不显之谓也。饮水也。微饮者。犹阴霾四布细雨轻飞之状。阻于胸中。蔽其往来之气。故曰短气有微饮者。谓微饮阻其气也。经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若心肺之阳虚。则不能行水化气。用苓桂术甘汤振心阳崇土以防御之。使天日明而阴霾散。则气化行矣。若肾虚而水泛。则吸引无权。当用肾气丸补肾行水。使肾气足。则能通腑而化
卷四 痰饮咳嗽方
甘遂半夏汤
治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此汤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歌曰 满从利减续还来。(去者自去。续者自续。) 甘遂三枚芍五枚。十二枚夏指大草。
水之势。故以甘遂、半夏因其势而导之。甘遂与甘草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
因相激而相成也
卷四 痰饮咳嗽方
十枣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此汤主之。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枣男元犀按。脉沉主里。弦主饮。饮水凝结。悬于胸膈之间。致咳引内痛也。悬饮既成。
缓必滋蔓。急用十枣汤直达病所。不嫌其峻。意谓始成而即攻之。使水饮下趋而无结痛之患。
所
卷四 痰饮咳嗽方
大青龙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石膏 生姜 大枣。
卷四 痰饮咳嗽方
小青龙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 治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男元犀按。师云。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故病溢饮者。
汗以
卷四 痰饮咳嗽方
木防己汤
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此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此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三两。) 石膏(如鸡子大二枚。)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歌曰 喘满痞坚面色黧。己三桂二四参施。膏枚二个如鸡子。辛苦寒温各适宜。
男元犀按。防己入手太阴肺。肺主气。气化而水自行矣。桂枝入足太阳膀胱。膀胱主水。
水坚可除矣。然病得数十日之久。又经吐下。可知胃阴伤而虚气逆。故用人参以生既伤之阴。
石膏以镇虚逆之气。阴复逆平。则喘满面黧自愈矣。此方治其本来。救其失误。面面俱到。
卷四 痰饮咳嗽方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 人参(各四两。)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歌曰 四两苓加不用膏。芒硝三合展奇韬。气行复聚知为实。以软磨坚自不劳。
魏念庭云。前方去石膏加芒硝者。以其邪既散而复聚。则有坚定之物留作包囊。故以坚投坚
卷四 痰饮咳嗽方
泽泻汤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者主之。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歌曰 清阳之位饮邪乘。眩冒频频苦不胜。泽五为君术二两。补脾制水有奇能。
受业林礼丰按。心者阳中之阳。头者诸阳之会。人之有阳气。犹天之有日也。天以日而光明会于传者。故主以泽泻汤。盖泽泻气味甘寒。生于水中。得水阴之气而能利水。一茎直上。能从下而上。同气相求。领水阴之气以下走。然犹恐水气下而复上。故用白术之甘温崇土制水者以堵之目之说熄。然斯道者
卷四 痰饮咳嗽方
浓朴大黄汤
治支饮胸满者。此汤主之。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歌曰 胸为阳位似天空。支饮填胸满不通。尺朴为君调气分。四枚枳实六黄攻。
元犀按。支饮者。有支派之别也。胸乃阳气之道路。饮为阴邪。言胸满者。乃阴占阳位。
填塞胸中而作满也。君以浓朴者。味苦性温。为气分之药。苦降温开。使阳气通。则胸中之饮化矣。枳实形圆臭香。香以醒脾。圆主旋转。故用以为佐。继以大黄。直决地道。地道通。
则饮邪有不顺流而下出哉。
又按。小承气汤是气药为臣。此汤是气药为君。其意以气行而水亦行。意深矣。三物汤、小
卷四 痰饮咳嗽方
葶苈大枣泻肺汤
(见肺痈。) 支饮不得息。此主之。
犀按。肺主气。为出入之路。师云。支饮不得息者。乃饮邪壅肺。填塞气路矣。方用葶苈泄
卷四 痰饮咳嗽方
小半夏汤
治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此汤主之。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歌曰 呕家见渴饮当除。(饮从呕去故渴。)不渴应知支饮居。(饮能制燥。今以不渴。
知心男元犀按。神农本草经载半夏之功治甚大。仲师各方。无不遵法用之。凡呕者。必加此味。
醋浸切片姜汁而不涤饮
卷四 痰饮咳嗽方
己椒苈黄丸
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此方主之。
防己 椒目 葶苈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歌曰 肠中有水口带干。(水既聚于下。则无复润于上后。即水饮之入。皆趋于下。不能滋为程氏曰。防己、椒目导饮于前。大黄、葶苈推饮于后。前后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
脾气
卷四 痰饮咳嗽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主之。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歌曰 呕吐悸眩痞又呈。四苓升夏八姜烹。膈间有水金针度。澹渗而辛得病情。
男元犀按。水滞于心下则为痞。水凌于心则眩悸。水阻胸膈则阴阳升降之机不利为呕吐。
方用半夏降逆。生姜利气。茯苓导水。合之为涤痰定呕之良方。
卷四 痰饮咳嗽方
五苓散
(歌见长沙方歌括。) 治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此方主之。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 桂枝。
喻嘉言云。水饮下郁于阴中。挟其阴邪。鼓动于脐则为悸。上入于胃则吐涎沫。及其郁极乃发。直上头目。为颠为眩。五苓散利水以发汗。为分利表里阴阳之法。
男元犀按。脐下动气。去术加桂。仲师理中丸法也。兹何以脐下悸而用白术乎。不知吐涎沫白术
卷四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通作一服进之。
歌曰 中虚不运聚成痰。枳二(两)参苓术各三。姜四橘皮二两半。补虚消满此中探。
男元犀按。人参乃水饮症之大忌。此方反用之。盖因自吐出水后虚气作满。脾弱不运而设也术切
卷四 附方
十枣汤
(见上。)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此主之。 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男蔚按。凡人将咳之顷。喉间似哽非哽。似痒非痒。若有若无者。皆饮气干之也。饮气一干十枣百日败名喻云。咳嗽必因于痰饮。而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
即无尤易支饮
卷四 附方
小青龙汤
(见上。) 咳逆倚息不得卧。此方主之。
元犀按。十枣汤专主内饮而不及外邪。此方散外邪。涤内饮。为内外合邪之的方也。以下五
卷四 附方
桂苓五味甘草汤
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此汤治其气冲。(按痹面如醉气冲时复冒。似少阴阴阳不交之症。学人可于临症时参辨之则可。)
桂枝 茯苓(各四两。) 五味(半升。) 甘草(三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 青龙却碍肾元亏。(肾元亏而误服之。则动冲任之火。致变为以下诸证。)上逆下流又下。在阳无主。如电光之闪烁无定。)味用半升苓桂四。甘三扶土镇冲宜。
男元犀按。仲师五味子必与干姜同用。独此方不用者。以误服青龙之后冲气大动。取其静以制动。故暂停不用也。尤云。苓、桂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浓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卷四 附方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
治(服前药)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此汤主之。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 冲气低时(得桂苓之力而低。)咳(寒饮渍肺则咳。)满(寒饮贮胸则满。)频。
前方去桂得干姜细辛大辛大热。方能泄胸中之满而止咳也。)姜辛三两根据原法。原法通微便出新。
卷四 附方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
治(服前药)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三两。) 半夏 五味(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 咳满平时(咳满之病。得姜辛而除。)渴又加。旋而不渴饮余邪。(渴者以辛姜之热动增男元犀按。前言气冲。是真阳上奔。必用桂、苓招纳之。此言气冲。是热药鼓之。只用半夏
卷四 附方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治(服前药)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肺气不行也。)加杏仁主之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 半夏 杏仁(各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 咳轻呕止肿添加。面肿须知肺气凝。前剂杏加半升煮。可知一味亦规绳。
男元犀按。形气肺也。肺主皮毛。为治节之官。形肿者。肺气不行。凝聚不通故也。加杏仁而重伤津液也。
卷四 附方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
治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以前方加大黄以利之。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 半夏 杏仁(各半升。) 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 面热如醉火邪殃。(胃热上冲熏其面。)前剂仍增三两黄。驱饮辛温药一派。别能攻热利。滞于外而(从咳逆倚徐忠可云。以上数方。俱不去姜、辛。即面热如醉亦不去。何也。盖以二味最能泄满止咳。
汤可无比
卷四 附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
(见上。)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此汤主之。
犀在直趋庭闻训曰。此一节与上文似不相属。而不知先生治咳。着眼在水饮二字。故于完篇阴小青有寒而化导能以楮地黄丸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肾气丸
(见妇人杂病。) 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此丸主之。
尤在泾云。水液属阴。非气不至。气虽属阳。中实含水。水与气。非一亦非二也。方中若无桂、附。何以振作肾中颓落之阳。游溢精气。上输脾肺邪。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五苓散
(见痰饮。) 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 又治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尤在泾云。热渴饮水。水入不能已其热。热亦不能消其水。水与热结。热浮水外。故小便不已消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文蛤散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渴欲饮水不止者。此散主之。
文蛤男元犀按。与伤寒论文蛤散症不同。伤寒论云。肉上粟起。反不渴者。水寒浸肺。涌于外。
本止便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栝蒌瞿麦丸
治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者宜之。
薯蓣 茯苓(各三两。) 栝蒌根(二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歌曰 小便不利渴斯成。水气留中液不生。(下焦火衰。中焦土弱。水气存于中。阻其上下男元犀按。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存焉。气化则能出矣。余于气化能出之义。
而借也。
义也。锅下虽要加薪。而其上亦要频换凉水。取凉水之气。助其清肃以下行。则源源不竭。
方中栝蒌根清上焦之热。即其义也。至于出酒之窍道。虽云末所当后。亦须去其积垢而通达。
方中瞿麦一味专通水道。清其源而并治其流也。方后自注腹。中温三字。大有深义。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蒲灰散
小便不利者。此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半分。) 滑石(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小便不利用蒲灰。平淡无奇理备该。半分蒲灰三分滑。能除湿热莫疑猜。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滑石白鱼散
滑石 乱发(烧。) 白鱼(各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滑石余灰(乱发用火烧。名血余灰。)与白鱼。专司血分莫踌躇。药皆平等擂调饮。水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茯苓戎盐汤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歌曰 一枚弹大取戎盐。茯用半斤火自潜。更有白术二两佐。源流不滞自濡沾。
尤在泾云。蒲香蒲也。宁原云。香蒲去湿热。利小便。合滑石为清利小便之正法也。别录云。白鱼开胃下气。去水气。血余疗转胞小便不通。合滑石为滋阴益气。以利其小便者也。
纲详滑石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白虎加人参汤
(即白虎人参汤。见 病。) 治渴欲饮水。口干燥者主之。
男元犀按。小便不利者水病也。天水一气。金为水母。金气不行则水道不通。曰渴欲饮水口气降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猪苓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 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宜之。
猪苓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男元犀按。此与五苓散症迥别。五苓散主脾不转输而水停。故发汗利水。为两解表里法。
此
卷四 水气病方
越婢加术汤
(即越婢汤加白术四两。方见下。) 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此汤主之。
歌曰 里水脉沉面目黄。水风相搏湿为殃。专需越婢平风水。四两术司去湿良。
男元犀按。水被热蓄。气为湿滞。致外不得通阳而作汗。内不能运气而利水。故令病水。
云湿气。利其小便。此分消表里法也。或云。越婢散肌表之水。加白术止渴生津也。按。岂有小便自利亡津液而作渴者仍用此汤。罔顾虑其重伤津液乎。
卷四 水气病方
防己黄汤
(见湿病。) 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此汤主之。
男元犀按。恶风者风伤肌腠也。身重者湿伤经络也。脉浮者病在表也。何以不用桂枝、麻黄故用黄而不守
卷四 水气病方
越婢汤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此汤主之。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歌曰 一身悉肿属风多。水为风翻涌巨波。二草三姜十二枣。石膏八两六麻和。
男元犀按。恶风者。风也。一身悉肿者。水也。脉浮者。风发也。风为阳邪。风动则水火战已酝属猛之水。一物而两握其要也。又以枣、草安中养正。不虑其过散伤液。所以图万全也。
卷四 水气病方
防己茯苓汤
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此汤主之。
防己 黄 桂枝(各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歌曰 四肢聂聂动无休。皮水情形以此求。己桂 三草二两。茯苓六两砥中流。
徐忠可云。药亦同防己黄 汤。但去术加桂苓者。风水之湿在经络。近内。皮水之湿在皮肤。近之营卫。
卷四 水气病方
越婢加术汤
(见上。) 里水病。此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男元犀按。风水皮水之外。有正水而兼色黄。名里水。里水虽无发汗之法。而邪盛正不衰者如
卷四 水气病方
甘草麻黄汤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歌曰 里水原来自内生。一身面目肿黄呈。甘须二两麻黄四。气到(二药上宣肺气。中助土蔚按。麻黄发汗最捷。徐灵胎谓其无气无味。不专一经。而实无经不到。盖以出入于空虚之
卷四 水气病方
麻黄附子汤
(即麻黄附子甘草汤。歌见长沙方歌括。)
麻黄 附子 甘草杏子汤(阙。徐、尤云。疑是麻杏甘石汤。)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客问曰。金匮水气篇。杏子汤方阙。诸家注说。疑为麻杏甘石汤。不知是否。犀答曰。
非也。麻杏甘石汤。伤寒论治发汗后汗出而喘。主阳盛于内也。本节云。水之为病发其汗即已。未云热之为病自汗出也。盖麻杏甘石汤治内蕴化热自汗出之症。此水之为病发其汗为宜。
则病胃然则此篇师言脉沉小属少阴。用附子温经散寒。主石水之病。即可知脉浮属太阳。用杏子启太阴之气。主正水之病。为变其脉症言之也。恐石膏之凝寒。大有关于脾肾。故不可用焉。
高明如徐忠可及二张二程。俱疑为麻杏甘石汤。甚矣。读书之难也。而余以为其即麻黄、杏仁、甘草三味。不知是否。以俟后之学人。客悦而去。
卷四 水气病方
蒲灰散
(见消渴。) 治厥而为皮水者。此主之。
按。皮水久而致溃。为逆而不顺之证。以此散外敷之。此厥字言证之逆。非四肢厥逆之谓也
卷四 水气病方
黄芍药桂枝苦酒汤
治黄汗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之。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此汤主之。
黄 (五两。) 芍药 桂枝(各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歌曰 黄汗脉沉出汗黄。水伤心火郁成殃。(师云。汗出入水中浴。水气从汗孔入而伤其心太男元犀按。桂枝行阳。芍药益阴。黄 气味轻清。外皮最浓。故其达于皮肤最捷。今煮以苦烦又按。凡看书宜活看。此证亦有从酒后汗出当风所致者。虽无外水。而所出之汗。是亦水也
卷四 水气病方
桂枝加黄汤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此汤主之。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 黄 (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歌曰 黄汗都由郁热来。历详变态费心裁。桂枝原剂 加二。啜粥重温令郁(久郁变证。
从男元犀按。黄本于郁热。得汗不能透彻。则郁热不能外达。桂枝汤虽调和营卫。啜粥可令作此方证法
卷四 水气病方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此汤主之。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细辛 甘草 麻黄(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歌曰 心下如盘边若杯。(如旋杯。)辛甘麻二附全枚。姜桂三两枣十二。气分须从气转回。
(参) 此证是心肾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积月累。如铁石难破。方中用麻黄、桂枝、生姜以攻其上。附子、细辛以攻其下。甘草、大枣补中焦以运其气。庶上下之气交通而病可愈。所谓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也。
卷四 水气病方
枳术汤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此汤主之。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歌曰 心下如盘大又坚。邪之结(聚)散验其边。术宜二两枳枚七。苦泄转疗水饮愆。
蔚按。言水饮。所以别于气分也。气无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方中取白术之
卷四 附方
外台防己黄汤
(见湿病。)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
为和。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