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关灯
护眼
字体: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中医药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到5000年,而无文字记载的历史不可胜数。据统计,我国历代使用过的和正在使用着的中药品种,竟有近万种之多。如此多的中药材是如何发现和认识到的?答案只有一个,那是古代中国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追求和探索而发现和认识到的。古代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不少是生命的代价。一个「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故事就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事实。每当我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博物馆,面对数千种中药标本,植物、矿物、动物,我皆肃然起敬。站在这里,你能不感到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吗?你能不感到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吗?我向来对有些关于中药的讽刺,无论那是出于何种目的和出于何人的讽刺,我皆大不以为然。当瘟疫肆虐,当疾病缠身,当性命垂危,是坐以待毙,还是起而抗争?我们的先辈们与病魔抗争,与命运抗争,不屈不挠,任何可能的努力都会采取,哪怕仅有丝毫的希望也决不放弃,故梁上尘、釜底墨、灶心土、人中白……这些都被古人尝试着用来治疗疾病。这样的尝试何笑之有?「是知笑之为笑,而不知不笑之为笑也。」成功自然是成功:即使失败亦是成功,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此次失败便为下次尝试标点出一条不可再尝试的路,成功的希望即已增大。正是通过无数次勇敢的、具有献身精神的尝试,也包括无可奈何的尝试,古人才获得了大量的医药经验和知识,才有了丰富的本草论著。这是一大笔宝贵的遗产。今天,中药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品种,无论是其应用经验,还是其理论系统,在当今世界各民族传统医药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当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拥有宝贵的中药学遗产。对这份宝贵的遗产,我们要整理,要学习,要继承,要研究,要尊重和善待。为什么说要「尊重和善待」,因为今天有不少人简简单单地视中药学为植物药学、矿物药学和动物药学。这就不是尊重和善待。中药学是与中医学紧密结合的,具有特有理论体系的药物学。中药的升降浮沉、四气五味、补泻归经等性质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古人故弄玄虚的产物。对中药之升降浮沉、四气五味、补泻归经等性质的认识,这是中国医药学家在植物药学、矿物药学或动物药学上的创造,是中国人的功绩。仅仅从现代药效学的角度认识中药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将中药与升降浮沉、四气五味、归经补泻等理论剥离,与中医理论剥离,它们便不再是中药了。「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傅延龄、马子密,中医有识之士也,勤奋好学,志趣高远。他们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面对当前较为普遍存在的不遵循中医药理论用中药的现象,深感继承古代医家用药经验的重要性,乃邀志同道合者,历时二载,编成《历代本草药性汇解》一书,以供中医药学习者和研究者置于案头几边,随时检阅。书凡20章,收录常用中药340味,约200余万字。我观其书,其最具特点者在于汇集30多部古代本草著作的论述,从药性、功效,到应用、配伍,甚为全面,洋洋大观。得此一书,「备一书而百书备」,真可以四十家论述尽收眼底,2000多年经验悉入心中。斯是好书,乐而为序,乐为推荐。

北京中医药大学 颜正华 2001.11.2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