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按责。读如平脉法。肥人责浮。瘦人责沉之责。即求责之义。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

〔徐〕此段。实注胸痹之证脉。后凡言胸痹。皆当以此概之。但微有参差不同。故特首揭以为胸痹之主证主脉主方耳。〔周〕寒浊之邪。滞于上焦。则阻其上下往来之气。塞其前后阴阳之位。遂令为喘息。为咳为痛。为短气也。阴寒凝泣。阳气不复自舒。故沉迟见于寸口。理自然也。乃小紧数。复显于关上者。何耶。邪之所聚。自见小紧。而阴寒所积。正足以遏抑阳气。故反形数。然阳遏则从而通之。栝蒌实。最足开结豁痰。得薤白白酒佐之。既辛散而复下达。则所痹之阳自通矣。

按周说为当。但解数脉。未免牵强。姑存之。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按先兄曰。说文曰。 。酢浆也。从酉 声。郑玄注周礼四饮曰。浆。今之 浆也。陈藏器曰。醋。破结气。

心中酸水痰饮。

胸痹。心中痞气(本草枳实条。图经引。与外台相同。类聚。与赵本同。)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图经引。无枝字。)

人参汤方(人参条。图经引。作治中汤。白术之白字。无。末附加减法。一与伤寒论同。仍不录。)

圣济总录曰。胸痹之病。其脉阳微而阴弦。阳虚则知在上焦。阴弦故令胸痹心痛。古方用理中汤。取缓其中气。

阴证略例。理中汤方后曰。若胸痹胁下妨闷者。加枳实半两。茯苓半两。

御药院方。枳实理中丸。治证与本条同。

于理中丸中。加枳实。茯苓。附子。

按外台。崔氏。疗时行四五日。大下后。或不下。皆患心中结满。两胁痞塞。胸中气急。厥逆欲绝。心胸高起。

手不得近。思与增损理中丸。(于本方中。加栝蒌根。枳实。茯苓。牡蛎。)正师胸痹人参汤之意。其效甚着。而王好古许国祯。则移崔氏之方。以治本证。亦善于变通者矣。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医心方。医门方。治胸中痞塞。短气 者。或腹急痛方。

于本方。加半夏。生姜。若气不下。加大黄。槟榔。取利为瘥。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圣济。治风寒客于肝经。膈脘痞塞。胁下拘痛。常欲蹈其胸上。名肝着。蹈胸汤方。

于本方。加桔梗。甘草。薤白。胸痹缓急者。(本草。图经引。缓上。有偏字。原本。诸本。并无人字。)

〔周〕胸痹缓急者。痹之急证也。寒饮上聚心膈。使阳气不达。危急为何如乎。故取薏苡逐水为君。附子之辛热为佐。驱除寒结。席卷而下。又乌不胜任而愉快耶。

按周说似是。苡仁之用。能托郁结。况附子之雄烈。相合为散。比之前款诸方。其力最峻。足以奏功于燃眉之际焉。盖此缓急。主在急字。非或缓或急之谓。史记仓公传。缓急无可使者。袁盎传。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游侠传。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俱是系于一时切迫之谓。此足以证焉。

焦循雕菰集。罗浩医经余论序曰。其论本草。以神农经为主。而证以南阳之方。以薏苡主筋急拘挛。故金匮胸痹缓急者主之。用以健脾利湿。则失其义。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辑义。肘后。痛下。有五字。当作肘后。作三字。)

按诸逆。程氏以病证言。尤氏以病因言。二说俱通。魏氏曰。诸逆。兼有形无形之邪为言。与尤意同。伊芳泽信恬曰。悬牵。音义相同。悬痛。谓牵急而痛。肘后可证。又巢源。有心悬急懊痛候。千金养胎篇。有腹满悬急。心下悬急之文。亦并悬牵通用之征也。斯说为核。(三国志管辂传。有心中悬痛文。)

九痛丸方(原本。诸本。附子三两下。有炮字。)

〔余述〕本篇。题云胸痹心痛。而首条。则二证并论。其他诸条。皆为胸痹立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心痛彻背。不过言心胸痛甚。桂枝生姜。枳实汤。心中痞。前注犹以为胸痹。)心痛。则仅乌头赤石脂丸一方已。故二证之辨。难就而可考。以臆测之。胸痹其痛颇泛。

心痛其痛殊紧。胸痹则病浅。心痛则病深。盖二证中。更自有轻重之别。而其实似无大异同。故胸痹之方。足以治心痛。至真心痛。则固属不治。仲景略而不言。殆以此也。短气一证。病属上焦。故亦连类并及者欤。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