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寿世保元

痰饮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脉双弦者。寒饮也。其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喘短气。经云。脉浮而细滑。

伤饮。脉弦数。有寒饮。春夏难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其人短气。四肢历节走痛脉沉者有留饮。左右手关前脉浮弦大而实。膈上有稠痰也。宜吐之。病患百药不效。关上脉伏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炭烟熏黑者。亦痰也。久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涩也。卒难得开。必费调理。

痰者。病名也。生于脾胃。然脾胃气盛。饮食易克。何痰之有。或食后。因之气恼劳碌惊恐风邪。致饮食之精华。不能传化。而成痰饮矣。有流于经络皮肤者。有郁于脏腑支节者。游溢遍身。无所不至。痰气既盛。客必胜主。或夺于脾之大络。壅气则倏然仆地。此痰厥也。升于肺者。则喘急咳嗽。迷于心者。则怔忡恍惚。走于肝则眩晕不仁。

胁肋胀满。关于肾则咯而多痰。唾流于中脘。则呕泻而作寒热。注于胸。则咽膈不利。眉棱骨痛。入于肠。漉漉有声。散于胸背。则揪触一点疼痛。或塞于手足。或背痹一边。散则有声。聚则不利。一身上下。变化百病。治当各从所因。是以虚宜补之。火宜降之。气宜顺之郁宜开之。食宜导之。风寒湿热。宜发散清燥以除之。故曰治病必求其本。一论有湿痰。

热痰。风痰。老痰。寒痰。食积痰。宜后方加减。

二陈汤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汤泡二钱) 白茯苓(去皮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一湿痰盛者。身软而重。加苍白二术。

一热痰。加黄连、黄芩。痰因火盛逆上。降火为先加白术、黄芩、软石膏、黄连。

一眩晕嘈杂者。火动其痰也。亦加山栀、黄连、黄芩。

一风痰。加天麻、枳壳、南星、白附子、僵蚕、牙皂之类。气虚者。加竹沥。气实者。

加荆沥。俱用姜汁。

一老痰。用海石、半夏、栝蒌、香附、连翘之类。五倍子佐此药。大治顽痰。宜丸药。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痰结也。用药化之。加咸药软坚之类。宜栝蒌、杏仁、海石、桔梗、连翘、香附。少佐朴硝、姜汁。炼蜜和丸。噙服之。脉涩者。卒难得开。必费调理。

气实痰热结者。吐难得出。或成块吐咯不出。气滞者。难治。

一寒痰痞塞胸中。倍加半夏。甚者加麻黄、细辛、乌头之类。痰厥头痛。加半夏。

一食积痰。加神曲、麦芽、山楂、炒黄连、枳实以消之。甚者必用攻之。宜丸药。兼血虚者。用补血药送下。中焦有痰者。食积也。胃气亦赖所养。卒不使虚。若攻之尽则虚矣。

噫气吞酸。此系食积而郁。有热。火气动上。加黄芩、南星。

一血虚有痰。加天门冬、知母、栝蒌仁、香附米、竹沥、姜汁。带血者。更加黄芩、白芍、桑皮。血滞不行。中焦有饮者。取竹沥加生姜汁、韭汁。饮三五盏。必胸中烦躁不宁后愈。

一气虚有痰。加人参、白术。脾虚者。宜补中气以运痰。降下加白术、白芍、神曲、麦芽。兼用升麻提起。内伤夹痰。加人参、黄 、白术之类。姜汁传送。或加竹沥尤妙。

一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之不去。胶固稠浊者。必用吐。脉浮者。宜吐。痰在经络间非吐不可。吐中就有发散之义。凡用吐药。宜升提其气。便吐。加防风、川芎、桔梗、茶芽、生姜、齑汁之类。或瓜蒂散。凡吐。用布紧勒肚。于不通风处行之。

一痰在肠胃间。可下而愈。枳实、甘遂、巴豆、大黄、芒硝之类。凡痰用利药过多。脾气易虚。则痰易生而多。

一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

一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及。在四肢非竹沥不开。在经络亦用竹沥。必佐以生姜、韭汁。膈间有痰。或颠狂。或健忘。或风痰。俱用竹沥。与荆沥同功。气虚少食。用竹沥气实能食。用荆沥。

一凡人身上中下有块。是痰也。问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方用药。

一凡人头面颈颊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者。皆痰注也。宜随处用药消之。

一凡痰之为物。无处不到。为随气升降故也。

一论竹沥。大治热痰。又能养血清热。有痰厥不省人事几死者。得竹沥灌之。遂苏。诚起死回生妙药也。

用水竹早姜竹。截长二尺许。小者每段劈作二片。大者劈作四片。入井水浸一时许。以薄砖两块排定。将竹片排于砖上。两头露一二寸。下以烈火迫之。两头以盆盛沥。每六分中。加姜汁一分服之。热甚者。只可加半分耳。以竹沥加入汤药内服之尤妙。取荆沥亦治热痰。亦照此法取之。

一论痰属湿。乃津液所化。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液浊。变为痰饮。故曰痰因火动。降火为先。火因气逆。顺气为要。

加减二陈汤

橘红(去白一钱) 半夏(制一钱半) 白茯苓(去皮一钱) 贝母(一钱半) 枳实(炒一钱)白术(去芦一钱二分) 连翘(五分) 黄芩(酒炒一钱) 防风(去芦五分) 天花粉(七分)香附(童便炒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一论热痰在胸膈间不化。吐咯不出。寒热气急。满闷作痛者。名曰痰结。

开结化痰汤

陈皮(一钱) 半夏(制二钱) 茯苓(二钱) 桔梗(八分) 枳壳(七分) 贝母(一钱)栝蒌仁(二钱) 黄连(五分) 黄芩(二钱) 栀子(二钱) 苏子(二钱) 桑皮(三钱)朴硝(八分) 杏仁(三钱) 甘草(八分)

上锉。水煎。入姜汁磨木香服。

一论遍身四肢骨节走注疼痛。牵引胸背。亦作寒热。喘咳烦闷。或作肿块。痛难转侧。

或四肢麻痹不仁。或背心一点如冰冷。脉来沉滑。乃是湿痰流注。经络关节不利故也。

清湿化痰汤

南星(泡二钱) 半夏(制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去白) 茯苓(三钱去皮) 苍术(一钱五分米泔炒) 羌活(二钱) 白芥子(三钱) 白芷(二钱) 甘草(八分)

上锉。水煎。入竹沥、姜汁。磨木香。温服。骨节痛甚。及有种块作痛者。名曰痰块。

加乳香一钱。没药一钱。海石三钱。朴硝五分。头顶痛。加川芎一钱五分。威灵仙三钱。

手臂膊痛。加薄桂引南星至痛处。

一论内伤七情。痰迷心窍。神不守舍。神出舍空。空则痰生。以致憎寒壮热。头痛昏沉迷闷。上气喘急。口出涎沫。症类伤寒。兼治中风痰厥气厥。不省人事者。

清热导痰汤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去芦) 茯苓(三钱去皮) 陈皮(二钱去白) 半夏(二钱姜制) 南星(二钱姜制) 枳实(三钱麸炒) 桔梗(八分) 黄连(五分) 黄芩(二钱)栝蒌仁(三钱) 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煎。入竹沥、姜汁同服。

家传清气化痰丸

(制造甚得法。化痰清火。开膈顺气。消痞除胀。醒酒消食殊效。)

天南星(四两) 大半夏(四两)

二味先用米泔水。各浸三五日。以透为度。洗净切片。

以碗一个。盛贮晒干。先姜汁。次皂汁。又次矾汁。又次硝水晒干。一用生姜汁。浸一旦夕晒干一用皂角煎水去渣。浸一旦夕晒干。一用白矾一两煎水。浸一旦夕晒干。一用朴硝一两煎水。浸一旦夕晒干。) 青皮(去穣) 陈皮(去白) 枳壳(去穣麸炒)枳实(麸炒)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苏子(炒) 白芥子(炒) 萝卜子(炒) 香附(盐水炒) 栝蒌仁 干葛 桔梗(去芦)苦杏仁(去皮) 黄芩(酒炒) 神曲(炒) 麦芽(炒) 山楂(蒸去子) 白豆蔻(去壳)前胡(去芦) 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用前浸四味药水。加竹沥一碗。泡蒸饼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或茶或姜汤送下。

一论健脾胃。清火化痰。顽痰能软。结痰能开。疏风养血。清上焦之火。除胸膈之痰。

清头目。止眩晕。

千金化痰丸

胆星(四两) 半夏(姜矾牙皂同煮半日用四两) 陈皮(去白三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枳实(麸炒一两) 海石(火 一两) 天花粉(二两) 片芩(酒炒二两) 黄柏(酒炒二两) 知母(酒炒一两) 当归(酒炒四两) 天麻(火煨三两) 防风(去芦二两) 白附子(炮二两) 甘草(生三两) 大黄(酒蒸九次五两) 白术(米泔浸炒四两) 气虚。加人参八钱。

上为细末。神曲二两。打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茶水送下。

一秤金

一名金珠化痰丸。治痰嗽如神。又治劳嗽。

用半夏十斤。米泔水浸十日。换水三次。取出。切作两半晒干。用白矾五斤。水一桶。

入铁锅内化开。将半夏入矾水内。浸二十日取出。切作四瓣晒干。用生姜十斤。另研取汁。再入半夏浸二十日取出。晒干为细末。听用。粉草十斤。去皮。为粗末。入锅内。添水煮数沸取出。以布滤去渣。将净水仍入锅内。熬成膏子。和成剂。每病重者。用药二钱半。轻者二钱。金箔十张。和一大丸。与病患噙化。忌房事。此药神效。不可轻忽。

一治痰壅方梨汁(一钱) 生姜汁(半钟) 蜜(半钟) 南薄荷末(三两)

上为匀。重汤煮十余沸。任意食。降痰。验如奔马。

一论痰饮为病。或狂或眩晕等症。无不奏效。

白丸子 中州传明岐传。

川南星(四两) 半夏(十两) 白附子(五两) 小川乌(三两)

上俱切片。春七夏三。秋八冬十日。水浸。一日一换。日晒夜露。南星、半夏放瓷器内少加姜汁同浸。去麻性。次将前药磨。又将绢巾滤去渣。澄白粉晒干。白米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姜汤滚水任下。其药放舌上不麻为度方妙。

钓痰仙方 鲁府秘方硼砂(一钱) 白矾(半生半焙一钱) 瓷青(上细瓷器打下青研细一钱) 甜瓜蒂(五分)

青礞石( 红浸姜汁内一钱)

上共研细末。每用二厘。薄荷浓汤调入鼻内即愈。

一人气短有痰。小便赤涩。足跟作痛。尺脉浮大。按之则涩。此肾气丸补饮也。用四物送六味丸。不月而康。仲景先生云。气虚有饮。用肾气丸补而逐之。诚开后学之蒙 。济无穷之夭枉。肾气丸即六味丸也。

一儒者体肥善饮。仲秋痰喘。用二陈、芩、连。益甚。加桑皮、杏仁。盗汗气促。加知母、枳壳。不时发热。余以为脾肺虚寒。用八味丸以补土母。补中益气以安中气而愈。

一妇人因怒吐痰。胸满作痛。服四物、二陈、芩连、枳壳之类。不应。更加祛风之剂。

半身不遂。筋渐挛缩。四肢痿软。日晡益甚。内热口干。形体倦怠。余以为郁怒伤肝脾。气血复损而然。遂用逍遥散、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调治。喜其谨疾。年余悉愈。形体康健。

补中益气汤(见内伤) 六味丸 八味丸(俱见补益)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