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大般涅槃经疏

卷第十七上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七上

迦叶品之四

迦叶白下。第二明异虚空义。又两番问答。此初番问者。正言佛性涅槃虚空等并非三世。虚空非三世而名为无。涅槃非三世而名为常。同无三世何不同有。佛答为三。一章门。二解释。三结酬。先唱章门如文。云何名下次释三门皆有所以。涅槃等三为利益故相待而说。空无利益故无相待。但得是无不名为常。私谓言利益者。只为将护末代权机者。不宜闻于生死是涅槃。二乘是如来。瓦砾是佛性。忽有机缘不可不说。但依下答其言有归。法华已说岂可固违。故经云世间相常住。世间之言岂过五阴国土等耶。况阴界入色大小两乘不唯正报。一切世间下第三结酬。以虚空无待故所以名无。涅槃有待故名为常。问涅槃对非涅槃。虚空亦对非虚空。何故非待。解云。欲互显故。涅槃本绝而名为待。虚空本待而名为绝。涅槃相待故得是有明是妙有。虚空绝待故得是无明是妙无。此即不例。后番迦叶因佛上答即设并云。如来向云涅槃有对是故名有。虚空无对即是无者。四大无对亦应是无。四大无对而是有者。虚空无对亦应是有。此文不易。故一切世间无非四大对。犹名四大有者。一切世间凡所有物。皆是四大即皆是有。无非四大对于四大。虽复作并佛竟不答。但牒虚空以对涅槃。问何故不答亦有深意。迦叶本云。四大无对是故名有。虚空亦应无对是有。今明四大虽无外计非四大来对于四大。而四大中自有相对。如地水等各自相对。而虚空中更无有物自相对者。所以是无。此并虚出故佛不答。佛答有三。初牒问非之。何以故下二释。明涅槃有十五句所以有。虚空无十五句故所以无。若有离于下。第三正答有五句。先明虚空若有应同四大有三世摄。如世人说下。第二明虚空若有应同心数。自有三句。虚空若同下。第三明若有待者是三世摄。若三世摄下。第四明应是四阴但同四阴。除色一事余名四阴。四阴非见虚空亦然。阴三世摄空亦然耶。是故离四阴下。第五结非有。此意正明法。若是有可论相待。空既是无无何所待。复次诸外道言下。第三破外道计空又二。初正破执。次结同异。就正破又二。先别破八执。次总举五大例破。初别破八执。一破空是光明。二破空是住处。三破空是次第。四破空在三处。五破空是可作。六破空在无阂处。七双破两执。八重破空是住处。初破空是光明者。数家亦谓二十一色空属明色。于中又二。先牒执。次破之。文云亦可说言虚空是常者。具足应云亦不可说是常。文中略故而无不字。虚空虽无不可说常。终是无常。但此外道不解空义云空是色。乃是空中容于光色。何得乃言空是色耶。言亦可者应言不可。语略故尔。复有人言下。第二破空是住处。亦先牒次破三结。光宅云。既言真谛有重数。亦言虚空有处所。如东西二室一满一空。当知有处。亦同此破。复有说言下。第三破空是次第。言次第者。如箫管中及门向内。数人云。窗内见于外间之空。先于第一窗棂中见。复于第二第三中见。此是次第。亦先牒次破。若复说言下。第四破空在于三处。即有三计。亦二。先牒。次破彼计。一云空还在空处有中无空。二云空在有处无处无空。三云在有无处如湿烂物当烂。未烂即名有空。破执如文。如说虚空可作下。第五破空是作法。亦先牒执。次破之。今时数论等各计。穿地斫树等悉皆得空。并是作空世间人说下。第六破无阂处。先牒执。次破彼执。于中二。初具不具下先两句定。次若具下难。只问无阂处为空者。此空为具足容十方空为。不具足容十方空耶。若具十方虚空者。当知十方无有虚空。若不并著者亦是此有彼无。若有人说下。第七双破两执。一执空与有并。二执虚空在于物中。先牒两执。二俱不然下。正破先总倡不然。次何以故下。双破两执又二。前破空与有并。次破器中。初文又二。先作三章门。次次第解释。三章门者。一异业合如飞鸟集树。唯鸟来栖树树不来栖鸟。亦如物来合空空不来合物。二二业共合如两羊相触。空亦合物物亦合空。三已合共合如二双指合者。物用与物已合。物只是体用是物家。动用此二事体用已合。空用与空已合。空即是空体用即是空。所容受用。此体用已合复更以物合空。如两指先已合后更两两共合。若言异业下。次释上三章。先释第一文自有三。一无常难。二常难。三亦常无常难。今初先作无常难中。言一是物业即是动业。二虚空业即是空业。言空业合物空则无常。物既无常而空与其合。岂不无常。若物来合空物则不遍者。此既合彼应随空亦遍。复应物随空是常。百论中或心神等觉以觉等神破(云云)。然今在言小异而其还于此执。正言物既不遍云何合空。言则是无常者。空亦无常耶。若言虚空是常下。第二作常难又二。先牒执非之。次正难。难意并之令并无常。若言虚空亦常无常下。第三作常无常难。彼意或言。合物之空自是无常。不合物空恒自是常。云亦常无常者。今直难云无有是处。谓法相中无有一法半常半无常者。若共业合下。释第二章门又二。此初牒执非之。何以故下正破。言若空与业合业亦应遍者。谓空体与用合用亦应遍。若空用遍则应遍与物合不得更有离物之空。不应说有合与不合。若言已合共合下。释第三章门又二。此先牒章门非之。何以故下正破。其中有法譬合言先无后有者。谓空之与物先时不合后时方合。则是本无今有。应是无常。然此唯破后合不破前合。所以然者。前空体与空业用。物体与物业用。不有则已有则俱时。岂可得言先时无合后时方合。而浅识者谓空是体有。若来时方有空用。物亦如是体移动时方有动用。只此前合亦是本无今有。破则应云无常。只此先无今有。破者即具破于前后二合。正破后双合。旁破前单合。若言虚空在物下。破其后执明空在物中又三。初牒执非之。次正难。后结句。此初牒执非之。何以故下正难又二。初作理责。次作并难。初又为三。此初正责。若言有器空在器中者。本无器时空在何处。若有住处下。第二难应有多空。未有器时已有一空。后有器时复有一空。宁非多空。如其多者下。第三结过。凡结三过。一不得言常。谓先是无器之空今是有器之空。宁得是常。二者不得言一。可解。三者不得言遍。有器时空非无器时空。空宁得遍。若使虚空离空有住下。第二并难。若谓无器时空离有器时空而有住处者。物亦离空而有住处。是故当知下。第三结句可见。若有说言指住下。第八重破空是住处。亦先牒次破。所言指住处者。若言即指一切住处为虚空住处。既有四方。方若异者空应四方随空住处。有法若从因缘下。第二总结举五大住例破可寻。虚空无故非是过去下。破外道执中次结同异。所言同者。涅槃虚空同无三世。所言异者涅槃是常虚空是无。又三。初明空非三世。次举兔角亦非。是故我说下。三结同异。善男子我终不与下。明用中第三习解。除惑之用亦言无争之用。何以除惑。已得中道观故能去之。若无此观何由能断。大分为二。先明如来习解已满故不与世争。二明诸菩萨等观解除惑。前文又三。一观解。二论义。三结成不争之用。此即初文。世间智人体中道理双说有无。佛亦如是不违彼说。复是由佛得中道故故与物和。所以不争。岂非中道观解之用。世间愚人所述乖理不当法相。言有言无违于佛旨如与佛争。况世间人。迦叶菩萨言下。第二论义有四番问答。此初番先问次答。答中有三。初唱十法。次列十法。三结不争。倡结二文之中皆有沾字。须作点音。次第二番问答论世智所说有无。问可见。答中定于法体又二。先明有。次明无。次第三番问中二。先正作相违之问。次结佛有颠倒。答中明不相违各有所据。众生之色从烦恼生故色是无。佛色不然故得是有。次第四问答明色常无常相。问含二意。一问云何色阴从烦恼生而是无常。二问云何色不从烦恼生而得是常。答中具明二义。今问中略故但举色从烦恼生是无常一边。佛答有三。一明观与不观为常无常之本。二正明常无常果。三结所属之人。初文又二。初总明观与不观。次单明观者。亦可云先略后广。广中唯明一义。前文又四。此即一明生三漏是所观境。智者应当下二出能观人。如人将盲下三出不能观者。有四种人下。第四双举二人。前二如文。第三文中不观之人。人譬三漏。盲譬众生。棘譬恶道。欲明三漏牵诸众生令堕三恶。纵出恶道法身破坏。法身破坏故三身尽坏。四双结两人中有四句。前二即是观不观者。后二即是任业之人。若人能观下。第二单出能观人又二。先单出人。次广明其人又二。初总后别。总中又二。此初正明观漏。有六句。复作是念下。二明其自能勤修。亦有五句。是故我于下。第二别明观漏亦二。初正明观漏。次明能自勤修。前文有三。此初先观因有法譬合。有智之人下。次观果报。观果报已下。三观于轻重。智者若知下。二明自能勤修。亦有法譬合。有人能知烦恼下。二正明常无常果又二。先明不从烦恼生则得常果。次明从烦恼生得无常果。知烦恼烦恼因下。三结所属人又二。先结得常果者即是如来。次明得无常果者是凡夫。世间智者下。第三还结成不争之用。迦叶白佛下。第二明菩萨除惑。即是诸菩萨等习此观解离诸结漏。若无中道力用云何能令惑使俱尽。又四。一观漏体。二观漏因。三观漏果。四结观智。初观漏体有三番问答。此初文先问三漏之体。佛答中三漏为三。初明欲漏又三。一出体。二引证。三结名初出体。内恶觉观即内心。因于外缘即是外境。是故我昔下第二引证。此偈出出耀经。佛将阿难共行。见一女人将儿汲水。见一男子遂生染心瞻目不已。因系儿颈内儿井中。乃说偈自责云。欲欲我知汝根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不得生。说者或小不同。但明三漏两处不同。前德王品以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是欲漏。上二界烦恼除无明是有漏。总三界无明是无明漏。今文所明以欲界中爱为欲漏。上二界爱为有漏。无明与我见合为无明漏。是故一切下。第三结名。次明有漏中亦三。初出漏体。次简异欲漏。三结名。次明无明漏中又二。初出体。次明能生诸漏。此初一行余出体。从无明即一切下。第二明能生诸漏。文有三。倡释结。迦叶言如来下。第二番问答。先问何以异说。如是二法下佛答有三。初倡两章门。一互因果。二互增长。不善思惟下。第二释章门。先释互为因果。其能生长下释增长。如子生牙下第三譬结。迦叶白佛下。第三番问答。问意言佛前说第三漏云是无明。今复云何从无明生。佛言如我所说下。佛答又三。先倡有两无明。若说无明下。第二释两无明又二。先明无明漏是内无明。次解从生是外漏内心不了。是一无明而外复生烦恼是外无明。若说无明漏下。第三结两果。言无明漏名无始终者。谓得无始无终果。十二因缘无明最初。而能生于行识等果。如是因缘三世轮转名无始终。若得中观能焦因缘成有始终。翻彼生死归涅槃终。从无明生阴入等者。谓从无明生于诸漏亦招阴果。迦叶白佛下。第二观漏因有两番问答。此即初问。智者当观下。佛答有四。此初明外因。何缘转下作中下。第二明内因。菩萨作是观时下。第三明为观得道。是故我于下。第四引证。迦叶言众生一身下。次番问答。初问。次如一器中下佛答。先譬次合。初譬中言如一器者譬一神明。有种种子者譬成就诸惑。得雨各生者。谓得取相各自相生。若取好相生贪。取恶相生嗔。次合譬云。爱因缘故生烦恼者。还复取相名之为爱。或复说爱未必明取相。迦叶言下。第三观漏果亦两问答。此初问答中又二。先明报果。次明习果。就报果中有三种苦及三无常者二解。一云。三苦即苦苦行苦坏苦。三无常者一生灭二流动三大期。二云。此谓三界为三苦。三无常者即是三界皆无常也。迦叶言佛有无漏下。第二番简无漏果报。问中有二。初略次广初略问又三。一倡有无漏果。二明智者断果。三问断无漏果不。诸得道人下。第二广问亦三。此初倡有无漏之果。如其智者下。第二明云何言断。如其断者下。第三问云何言有。问意云。有有漏果复有无漏果。圣人若当断无漏果者。云何能得圣人果报。然佛答有二意。一云当体为言。即无漏无有果报。今言有者是因中说果。佛答有三。初举因果互说。次明无漏无果。三明无烦恼果。前文三句。初倡如来有两种说。如世间人下。第二明世人之说。我亦如是下。第三出如来之说。言身从心至梵天边者。是因中说果。谓色界为身初禅之定为心。定是意业所以名心。所以常谓色界为心。生身是为定心。心实非身。但能得身故名为身。即是因中说果果中说因。可见。一切圣人下。第二明无漏无果。果谓三界中但以漏业得报。故云无无漏果。下句复云无漏果者。此是因中说果。因此无漏能得佛果。因实非果。能得果故名因为果。有智之人下。第三明无烦恼果又二。初明断惑。次智者下明修道。圣道者下第四结观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