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陆渊雷医案

葛根汤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史夫人

初诊 七月十八日,长途受暑,遭丧哀痛,又新感寒。项颈强痛,腹微痛,昨数如厕,今已止。微咳。脉数弱,舌白不润。仍宜辛温发表,加润药。

葛根9克,赤芍6克,兜铃9克(炙),生姜铜元大四片,麻黄1.8克,花粉9克,制香附4.5克,桂枝3克(后下),象贝9克,益元散9克(包)。

二诊 七月十九日,项强瘥。咳较爽,曾泻一次。腹中雷鸣,稍欲食,食却不舒。自觉仍有热,诊之无热。口苦,舌苔薄白。宜理胃肠。

炙甘草3克,干姜2.1克,葛根9克(煨),枳壳6克,川连1.5克,姜夏9克,藿梗6克,生姜铜元大三片,淡芩6克,太子参9克,连翘6克。

【按】患者颈项强痛,腹痛下利,乃是葛根汤之明证,当属太阳中风表实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本案患者长途受暑,遭受哀痛,又新感寒,多种因素相合寒暑湿伤表,而悲哀伤气于中,故陆氏在葛根汤治疗风寒表实证的同时,加益元散清暑利湿,又因患者有微咳所以再加象贝、制香附、花粉,理气化痰止咳。二诊,病患项强已愈,咳也缓解,唯有脾胃尚不很好,故陆氏指出“宜理胃肠”,以葛根芩连汤为主,再加姜夏、藿梗、干姜、连翘、枳壳、太子参等药取法清暑益气汤之方意,以达清暑养阴利湿的功效。

傅太太

初诊 头痛,恶寒,骨楚,咽痛,微呕,不思食。脉浮紧,舌色平。昨发热,今日但寒不热。

葛根9克,赤芍6克,甘中黄4.5克,麻黄2.1克,桔梗6克,板蓝根9克,桂枝4.5半(后下),桑皮9克,杏仁9克。

二诊 感冒热退,胃呆不思食。先是曾发角弓反张,如脏躁,今虽不发,仍复心悸,怕烦。脉舌自和。

云苓15克,炙草3克,白蔻仁3克,陈皮6克,桂枝4.5克(后下),制香附9克,太子参9克,枳壳6克,生白术9克,煅牡蛎21克,炒谷芽9克。

【按】本案患者头痛、恶寒、骨楚、咽痛、脉浮紧,一望而知乃风寒表实之证,因其无喘故而用葛根汤为主方。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中说:“葛根汤为发热、头痛、脉浮、无汗之主方,应用最广,不必见显著之项强也。其异于麻黄汤者,麻黄证有喘,葛根证无之;麻黄证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葛根证纵有骨楚,亦颇轻微。”陆氏在本案中用葛根汤之主药再加桑皮、杏仁、板蓝根、甘中黄等清热凉血、化痰解毒。

二诊感冒热退,但胃中不和,纳呆不思食,而且还有心悸和角弓反张的迹象,故陆氏以白蔻仁、陈皮、生白术、炒谷芽、太子参等调脾胃为主,再加苓桂术甘汤化痰饮止惊悸,另加煅牡蛎重镇防角弓反张的风动。

沈宝宝

初诊 感冒发热而咳,昨忽身冷晕厥,此因夹有食积之故,宜五积散,然稚弱,当小其剂。

葛根9克,赤芍6克,枳实6克,生姜铜元大三片,麻黄1.8克,象贝9克,楂炭9克,桂枝3克(后下),杏仁9克,神曲9克。

【按】五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黄、桂枝、白芍、当归、川芎、干姜、枳壳、桔梗、白芷等15味药物组成。

患儿感冒发热而咳,陆氏认为是风寒外感夹有食积,当用五积散,但从陆氏组方情况看,本案处方实际上是葛根汤加上消食化痰去积的药物,故本书将该病案定位为葛根汤证。此案葛根汤治疗外感风寒之证,神曲、楂炭、枳实、象贝、杏仁之属化痰去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寒、去食积之功效。

【小结】

葛根汤乃是伤寒太阳病之名方,历代医家都很倚重,陆氏也很擅长使用此方。金代成无己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中风表实也,表实宜发汗,是以葛根汤发之也。”“寒邪气甚,客于二阳,二阳方外实而不主里,则里气虚,故必下利,与葛根汤,以散经中甚邪。”

可见葛根汤常用于外感风寒表实,不喘而有下利者。对于葛根汤,陆氏亦有自己的看法:“葛根汤以芍药破毒害性物质之结:且以缓驰腹内组织血管之挛急,以麻、桂开汗腺而祛毒出表,以葛根输达津液,使消化管中之营养液,吸收于血管,灌注于肌表,则项强自除,下利自止。至于麻疹、天花、猩红热等,其毒害性物质必须排泄于肌表者,得葛根汤,则疹点亦随外达之津液而透发。”此处陆氏汇通中西医,解释葛根汤的药效,并且拓展了葛根汤的适应范围,值得借鉴。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