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症因脉治

中热中暑总论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秦子曰:热与寒,相反也。冬有寒,夏有热。仲景于冬则有直中阴经之寒症,有寒伤三阳之热症,总其名曰《伤寒论》。其夏秋寒热病,则无垂训也。洁古、东垣,虽有动而得之之中热,静而得之之中暑,然其治法,似乎未纯。夫中热中暑,均是热症,但得之有动静之分,则治之不无差别。盖动而得者,行役气扰,外引时令之热,直中阳经,并无寒邪外束,即俗云热病也。静而得者,里有热邪,伏于身中,又因纳凉太过,束其内热,不得外越,郁而发热,此即俗云寒热病也。古人因其均是热病,以动而得,明其无表邪,故曰中热;以静而得,明其有表邪,故曰中暑。后人不解其义,概用寒凉,不知治热病,原有两条分别,无表邪者,不必用发表,即可寒凉;若有表邪者,先散外束之寒邪,后用寒凉可也。此症与仲景冬月伤寒相似,但冬月伤寒,内无暑热,故初起无口燥舌干内热之象;直待日久,寒郁成热,然后口燥咽干,今夏秋寒热病,内有暑热,外冒风寒,初起即见外寒里热之症,故不同冬月伤寒治法,妄用辛温,但宜辛凉散表以治之。今有重视表症者,误用仲景麻桂发表,碍其暑热,重视暑热者,误用寒凉清里,抑遏表邪,良以不明夏秋之热病,不同冬月伤寒治

中热病

(即无表邪之热病)

【中热之症】发热昏沉,闷乱口噤,烦躁大渴,神识不清,遗尿便赤,外无表症,此即古名动而得之为中热症也。

【中热之因】时值夏令,天之热气下降,地之热气上升,人在气交之中,日中劳役扰动其阳,热邪直中阳经,则有中热之症矣。

【中热之脉】脉息洪数,六经皆热。或见洪长,阳明之热。或见沉数,时有结热。身

【中热之治】忽然倒仆,闷绝不知,切勿置极热极冷之处,宜以鲜藿香煎汤,调六一服,得汗乃佳;若治之太热,恐增其热,治之太冷,则遏其热,直待手足自汗,热邪外出,人事少知,然后以黄连香薷饮、三黄石膏汤治之;渴者,人参白虎汤加干葛;若肺家多热赤各半汤;心肺俱热,神志不清,凉膈散;湿热甚,苍术白虎汤;燥热甚,竹叶石膏汤。

黄连香薷饮 通治暑热。

黄连 香薷 白扁豆 浓朴

加鲜藿香同煎。身痛,加羌活;转筋挛缩,加木瓜;小便赤涩,加六一散;呕,加广皮

三黄石膏汤 治无表邪,多汗口渴,里热甚者。

黄连 黄柏 黄芩 石膏 山栀 玄参 知母 甘草

人参白虎汤 治阳明经里热之症。

人参 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葛根

桔梗汤 治肺素有热,烦热喘咳,口燥咽干。

薄荷 桔梗 黄芩 山栀 连翘 甘草 竹叶

导赤各半汤 利去小肠之热,则心火自退,故曰导赤;泻去心火,则小肠自利,黄连 生地 木通 犀角 山栀 黄芩 麦冬 灯心 甘草

凉膈散 治上焦热甚,表解里热,宜清未宜下之症。

黄芩 山栀 桔梗 连翘 天花粉 黄连 薄荷

苍术白虎汤 治阳明湿热。

苍术 石膏 知母 甘草

竹叶石膏汤 治阳明燥热。

石膏 知母 麦冬 甘草 竹叶 人参

中热,即暴发热病之重者,以其昏沉卒倒,故曰中热;以其无恶寒表热之表症,故不曰寒热病、温病。热令之温热病,但热不恶寒,而无卒倒昏沉之候。按中热与热病,同纯阳之症,而热病可用寒凉直折;若中热恐痰饮食滞,迷塞中焦,昏沉不省,胃阳抑遏,手足反冷,故凡治神昏之症,反不得用寒凉,重在胃阳凝结、填塞痰迷者多耳,治中热昏沉,宜先用利中焦,待其胃气宣通,胃阳敷布,手足温热有汗,方可用以上诸方,以清上焦之热。如热结下焦,大便闭结,有下症者,用三化汤、承气汤;若大小便俱闭者,八正散。

大凡去邪去病,止寻三条出路,身热上焦热,寻毛窍发汗而出;下焦热在小肠、膀胱,当从小便而出;热在大肠,当从大便而出;此三者人人知之,不曾认得的耳。

本站文章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著作人所有。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予以删除:idushu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