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万历野获编

●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秀水沈德符景倩著

桐鄉錢枋爾載輯

內閣

詞林

吏部

戶部

禮部

科場

○內閣

閣臣事寄

閣臣喪子賜賻

內閣密封之體

儒生保輔臣

偽畫致禍

弘治召對

桂文襄受賂

閣臣奉使

閣臣奪情奉差

成化三相之去

正德三相之去

隆慶七相之去

閣臣賜蟒之始

閣臣橫恩之始

贈上柱國

內閣失印

閣臣久任

宰相前世僧

輔臣掌都察院

參高新鄭疏反覆

江陵議分祀天地

辱宰相使者

朱成國張真人

天啟聖聰

歸德去國

致堂胡氏

廕璽丞

兩州同

宰相下獄

△閣臣事寄

【閣臣事寄】高皇帝自丞相胡惟庸謀逆。革中書省。置四輔官。秩從一品。以代丞相。至洪武十五年。以王大中敗事革四輔。置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劉仲質為華蓋殿。吳伯宗為武英殿。宋訥為文淵閣。吳沉為東閣。俱稱大學士。十八年。朱善又為文淵閣。蓋太祖朝所拜大學士止此矣。建文朝。以尚書卿寺參國政。方孝孺僅文學博士。亦預政地。無殿閣之名。文皇即位。始以詞臣解縉等七人直文淵閣。其後列聖輔臣。以保傅尚書入為殿閣大學士者。不過曰直文淵閣。或曰直內閣。或曰入閣辦事。俱為真相。而徐有貞至以掌文淵閣入銜。則閣名之重。實昉於永樂初年。至今稱政地諸公。及諸公自稱。亦曰閣臣如故也。洪熙元年正月。仁宗肇建弘文閣。蓋昉太祖弘文館。而改閣名。謂大學士楊士奇等曰。卿等各有職務。朕欲選端謹老儒數人備顧問。於是鑄印章。命翰林學士楊溥掌閣事。親以印付之。命之曰。朕用卿等於左右。欲廣知民事。為治道之助。如有建白。即以此封識進來。其委寄幾出文淵閣之上。時楊溥未為輔臣。而士奇以少師進華蓋殿。楊榮以少保進謹身殿矣。因以侍講王進。及儒士陳繼等三人。改授官以佐溥。至仁宗昇遐。宣宗嗣立。溥乃以弘文閣印繳進。上命溥入內閣輔政。王進等各還原任。人知閣臣之有文淵。而不知有弘文權任之重也。

△閣臣喪子賜賻

【閣臣喪子賜賻】本朝閣部大臣聞喪賜賫者。如仁宗朝夏原吉。以至今上張四維。俱有恩卹。至於卑幼之喪。則未之及也。惟弘治十四年。大學士李東陽。以冑子兆先夭歿在告。上命太監甯誠。賜賻金五十兩。曲加慰諭。命喪畢即入閣辦事。則前代所無之典。他日長沙公受孝宗末命。輔翼嗣皇。值逆瑾八黨諸變亂。當亦追念此等恩遇。至嘉靖十八年。大學士李時子光祿少卿坦卒。上亦命賻三十金。蓋用長沙公例。

△內閣密封之體

【內閣密封之體】弘治十二年九月大學士劉健奏。昨太監陳寛傳旨。今後但有票擬文書。卿等自書自封密進。不許令人代寫。仰見上委任腹心。防閑漏洩之意。但內閣事情誠為祕密。在祖宗朝。凡有咨訪或親賜臨幸。或召見便殿。屏開左右。造膝密諭。以為常制。且如宣宗屢幸內閣。今閣臣不敢中坐。英宗不時召李賢。憲宗亦召李賢、陳文、彭時。上有密旨。則用御前之寶封示。下有章疏。則用文淵閣印封進。直至御前開拆。臣等所目見。今朝參講讀之外。不得復見天顏。即司禮監亦少至內閣。上有命令。必傳之內侍。內侍傳之文書房。文書房傳至閣臣等。有陳說亦必宛轉如前。達至御前。今聖上若有咨議。乞仍照祖宗舊事。或召臣等面諭。或親灑宸翰數字封下。或遣太監密傳聖意。庶事無漏洩。上是之。蓋自十年三月一召之後。至是兩期餘矣。上雖納其說。直至次年四月廿九日。始召劉、李、謝三閣臣至平臺。面商英國公張懋等辭兵柄疏。五月初三日又召。亦為勳臣請解兵權。其後亦不復召。至十七年三月十六日。以聖慈太皇太后崩。復召輔臣劉健等三人至內煖閣。議陵寢祔葬事。蓋自十三年後。又閱四期矣。廿二日又召對。為祀孝穆皇后奉先殿也。史臣云。自庚申之召。不奉接者已五年。至是始連奉顧問。以為幸云。本年六月廿二日。上以虜中逃回人口。又召三臣入對於煖閣。至七月十五日。又召三臣對於煖閣。為邊上用品字坑也。九月三日以來。日開日講。召三臣入對煖閣。又半載為十八年四月十六日。上又召劉健等至內閣。議吏、戶二部事。自此遂不豫。以及大漸矣。故孝宗實錄。於召對一事。但紀內閣三輔。而劉華容之為本兵。戴浮梁之為總憲。其召對頻數。十倍於三輔。而一字不之及。則揆地總裁雅意可知矣。○孝宗憑几之詔。僅命三輔臣受遺。而不及劉、戴二公。則內外親疏之別也。二公尚不能見幾而作。華容遠戍。胎於此矣。但孝宗朝最稱宮府一體。而閣臣密奏。與主上密諭。上下傳達。必內臣數轉而始得寓目。蓋扞格之端開已久矣。孝宗雖能與劉、戴諸公屏人謀斷。不免為政地所忌。至今日內閣之權日輕。百叩不能一答。況部院之長。敢望晝日之接耶。

△儒生保輔臣

【儒生保輔臣】嘉靖九年八月。桂萼被給事中陸粲彈章。與張璁同罷。以尚書致仕。未幾璁即召還。而萼仍家居。史館儒士蔡圻。揣知上意。上疏頌萼功。請召之。上即俞其言。賜萼敕獎諭。敦促上道矣。至十二月萼未至。聽選監生錢潮等。又上疏請遣使趣大學士萼還朝。與璁共輔政。時去歲終禁封三日耳。上怒。謂大臣進退。斷自朝廷。乃敢狂率奏擾。且倡自蔡圻。幷圻下法司逮訊。時人快之。時萼尚在家。宜即堅辭。未幾赴闕。然已與張隙。不得行。意邑邑。歲餘仍致仕去。遂死。蓋在得患失。兼而有之。蔡、錢二生。何足責也。

△偽畫致禍

【偽畫致禍】嚴分宜勢熾時。以諸珍寶盈溢。遂及書畫骨董雅事。時鄢懋卿以總鹺使江淮。胡宗憲、趙文華以督兵使吳越。各承奉意旨。蒐取古玩不遺餘力。時傳聞有清明上河圖手卷。宋張擇端畫。在故相王文恪冑君家。其家鉅萬。難以阿堵動。乃託蘇人湯臣者往圖之。湯以善裝潢知名。客嚴門下。亦與婁江王思質中丞往還。乃說王購之。王時鎮薊門。即命湯善價求市。既不可得。遂屬蘇人黃彪摹真本應命。黃亦畫家高手也。嚴氏既得此卷。珍為異寶。用以為諸畫壓卷。置酒會諸貴人賞玩之。有妒王中丞者知其事。直發為贋本。嚴世蕃大慚怒。頓恨中丞。謂有意紿之。禍本自此成。或云即湯姓怨弇州伯仲自露始末。不知然否。以文房清玩。致起大獄。嚴氏之罪固當誅。但張擇端者。南渡畫苑中人。與蕭照、劉松年輩比肩。何以聲價陡重。且為祟如此。今上河圖臨本最多。予所見亦有數卷。其真蹟不知落誰氏。當高宗南渡。追憶汴京繁盛。命諸工各想像舊游為圖。不止擇端一人。即如瑞應圖。繪高宗出使河北脫難中興諸景。亦非止一人。今所傳者惟蕭照耳。然照筆亦數卷。予皆見之。

△弘治召對

【弘治召對】弘治十年三月經筵畢。召對大學士徐溥、劉健、李東陽、謝遷商議處分本章。史謂宣召顧問。實始於此。先一日。刑科都給事中龐泮等。監察御史黃山等。論救內臣何文鼎。素著狂直。請宥其罪。上嚴旨切責。謂事在內廷。何由而知。令其回話。次日。四臣召對。而不敢及此事。召對之次日。禮部主事李昆。吏部主事吳宗周。又各特疏力救何文鼎。上報聞而已。四輔臣終無一言。蓋鼎疏正糾張鶴齡兄弟溷濁宮闈。中宮方盛怒。必欲殺之。以故大臣杜口。文鼎竟死於杖下。焉用彼相哉。其負孝宗恩禮甚矣。

△桂文襄受賂

【桂文襄受賂】雲南巡撫傅習者。桂少保 【 萼】 同鄉進賢人也。在滇時。令僕以金寶二罐通於桂。求內轉。標題曰黃雀銀魚。桂時方秉銓。受而語僕曰。語爾主。此處來不得。南京去罷。踰月遂擢南廷尉。行至鎮遠而死。此嘉靖戊子年事。時人紀以一絕曰。黃雀銀魚各一罌。長安陌上肆公行。若教冢宰持公道。安得南京大理卿。滇人至今能道之。舊傳桂見山有素絲之節。謬矣。

△閣臣奉使

【閣臣奉使】輔臣出使者。人知嘉靖中楊文襄之督關陝。翟文懿之閱九邊。而不知二公之前。景泰五年命太子少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江洲往山東河南撫安軍民。時洲以故相從丁艱服滿至京也。又命太子太保兼吏部尚書翰林學士王文往江南諸處撫安賑卹。時文正居三揆。從閣中出。俱許便宜行事。較之改官兵部行邊落閣銜者又不同。然江、王之前。又有永樂十年諭德楊榮之經略甘肅。雖係閣臣。亦因邊事。與嘉靖同。

△閣臣奪情奉差

【閣臣奪情奉差】閣臣百僚師表。奪情不喪。何以示天下。成化間李南陽。與今上張江陵。俱以此蒙大詬。然在先朝則有之。永樂間。楊榮先丁父憂。繼丁母憂。兩情俱奪。黃淮母喪。胡廣母喪。俱以特旨奪情。宣德初。金幼孜母憂。張瑛父憂。楊溥母憂。亦遵眷留之旨起。未嘗終喪。內惟張瑛無所建立。若諸公俱表表人傑也。自以主上心膂所寄。不忍恝然。猶為有說。未有借綸扉而就軺車者。惟景泰間。閣臣江淵以憂請。景帝留之。不數月即以江淮大祲。奉敕往賑。時同使者為閣臣王文。亦以奪情賑濟江南。皆同時報命。又二年而英廟復位。淵以出理工部僅謫戍。而文則西市矣。輔臣苴麻。下充賑使。寧不汗顏。此景泰四年事。是年巡按陝西御史王越聞父喪。不候新任御史戚寧交代。為右都御史羅通所糾。命宥之。以王威寧生平有此一事。人固不可量。至若李南陽甫為羅倫所糾。即持節立皇貴妃萬氏。張江陵甫為吳、趙等所糾。即持節立今上中宮王氏。無論於國家吉典為不祥。且何顏對同衙門建言三詞臣。較之江、王。抑更異矣。

△成化三相之去

【成化三相之去】憲宗中葉。自首揆商文毅去後。則萬眉州 【 安】 代之。最為不才。次揆為劉壽光 【 珝】 。三揆為劉博野 【 吉】 。雖貪險稍亞於萬。其為庸碌一也。三公自成化十三年同執政。直至二十年壽光始行。二十三年眉州亦逐。時去憲宗升遐僅匝月耳。惟博野在孝宗朝當國。直至弘治六年始去位。然壽光以受德王名酒。眉州以認萬貴妃同族。且進淫藥。俱見擯於憲宗末年。及孝宗初政。為天下所快。博野因撰壽寧侯張巒誥命。稽遲忤旨。正在極治之世。反得美名以行。真小人之幸也。

△正德三相之去

【正德三相之去】閣臣自三楊以後。體貌漸成真相。拜罷俱以禮。惟天順初元。王千之、陳芳洲誅竄。最為重典。然鼎革之際。所不論也。其後則萬眉州之斥。狼狽為甚。至孝宗一朝。而隆禮輔弼有加矣。正德初年。逆閹竊柄。如焦、如劉、如曹。固廝劣下材。品尤在眉州之下。然泌陽稔惡最久。其敗乃在逆瑾之前。雖云致政。毫無禮遇。鈞州入閣僅三日。亦為張綵所擠。借省墓以行。未幾瑾誅。而二公削奪及之矣。曹含山拜相最後。不三月而去位。自知為瑾親舊。上疏願赦罪為太平之民。遂斥為編氓。是三人者。即僕隸亦羞稱。然而黃扉之體。糜爛已盡。馴至嘉靖中葉。貴溪檻車之徵。今上初元。新鄭羸車之譴。已權輿於此矣。至若往年翟諸城之削籍。擠由同列。近歲張新建之閑住。指出內廷。雖俱踉蹌就道。識者皆知其故。

△隆慶七相之去

【隆慶七相之去】穆宗初政。在揆地者凡六人。江陵張公為末相。次揆新鄭高公。既與首揆華亭徐公失懽。南北言路。連章攻之。張故徐門生。為之調停其間。慫惥高避位。三揆安陽郭公。為公同鄉厚善。亦非徐所喜。張亦佐徐逐之。未幾。徐首揆被言。張又與大璫李芳謀令歸里。興化李公代徐為政。益為張所輕。乃市恩於高。起之家。且兼掌吏部。而次揆南充陳公。與興化俱為張與高所厭。相繼逐矣。其最後入閣者內江趙公、歷城殷公。趙有時譽。時時凌高、張二公出其上。殷人在下中。且與高隙。張既乘間擠去。趙亦與高爭權。張合策排之行。至穆宗憑几。僅高張二公受遺。而仁和高公入不兩月。悒悒不得志卒於位。蓋隆慶一朝。首尾六年。與江陵同事者凡八人。皆以計次第見逐。新鄭公初為刎頸交。究不免嚴譴。此公才術。故非前後諸公所及。

△閣臣賜蟒之始

【閣臣賜蟒之始】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正統初。始以賞虜酋。其賜司禮大璫。不知起自何時。想必王振、汪直諸閹始有之。而閣部大臣。固未之及也。自弘治十六年二月。孝宗久違豫獲安。適大祀天地。視朝誓戒。時內閣為劉健、李東陽、謝遷。俱拜大紅蟒衣之賜。輔弼得蟒衣自此始。最後賜坐蟒。更為僭擬。嘉隆間。閣臣徐、張諸公。俱受賜。至三至四。沿襲至今。此前代所未有也。至於飛魚斗牛等服。亞於蟒衣。古亦未聞。今以頒及六部大臣。及出鎮視師大帥。以至各王府內臣名承奉者。其官僅六品。但為王保奏。亦以賜之。濫典極矣。○大帥得賜蟒。始於尚書王驥。正統六年南征麓川時。次年即封拜。此雖邊功。實係恩澤。且出自王振。不可訓也。

△閣臣橫恩之始

【閣臣橫恩之始】閣臣預邊功。始於正德初年。然云帷幄之勞。猶為有說。至嘉靖中葉。遇萬壽聖節。加恩閣臣。如夏貴溪之加宮銜。嚴分宜之由宗伯進閣。及後拜上柱國。徐華亭之子進璽卿。俱以此得之。嚴雖辭上柱以傾夏言。而其子世蕃亦因以進太常卿。其他聖節進秩加祿。則與華亭歲歲拜命。已可異矣。至主上婚禮。何關臣下。而嘉靖十三年立孝烈后。首揆張永嘉以少傅進少師。次揆方南海、李任邱。禮卿夏貴溪。俱以宮保進少保。至今上戊寅大婚。次輔呂桂林以少傅進建極殿三輔。張蒲州以宮保進少保。首揆江陵雖力辭。而取償於服闋之日。此何說也。至壬午年。今上元子生。首揆蒲州公以少傅進少師。次揆吳縣公以宮保進少保。三揆鄞縣公以尚書進太子太保。儼然與戚畹及大璫輩同拜恩命。尤本朝所未聞。○弇州謂輔臣受大婚之賞。始於江陵者誤。若邊功武廕。則自華亭後。惟江陵受之。其後皆力辭以至於今。

△贈上柱國

【贈上柱國】弇州述異典。大臣為上柱國者。生拜則夏貴溪 【 言】 。歿贈則張江陵 【 居正】 。按生拜者固止夏一人。而贈官尚有江陰侯贈特進江國公吳良。以開國公歿於洪武年。得追崇上柱國。其生前勳號。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僅襲一輩。至永樂失侯。又太子少師姚廣孝。以靖難功歿於永樂年。得贈推忠報國協謀宣力文臣榮祿大夫上柱國少師榮國公。其生前以未開五等。且無子不襲。蓋得上柱國於身後者共三人。一文一武一僧。其後人俱泯泯。亦異矣。○吳良贈上柱國。見吳伯宗所撰神道碑。廣孝贈上柱國。見文皇御製神道碑。

△內閣失印

【內閣失印】文淵閣印一顆。用銀鑄。玉筯篆文。乃宣宗所賜。止許閣臣用以進奏。不得施於外廷。歷世相傳珍護。至萬曆十四年四月廿六夜。忽為何人連篋盜去。大學士申時行等上疏請罪。上命窮追嚴治。竟杳無蹤跡。上不得已重鑄以賜。今所用者是也。自此閣權漸輕。宮府日以隔絕。至今日而天顏咫尺。輔臣不得一望清光。或云失印致然。恐亦揣摩之說。當失印時。典籍吳果司其事。僅奪俸兩月而已。識者以為罰太輕。果、杭州人。後加官至太僕卿。按失印一事。與唐裴度中書印相類。但裴旋得之。而此終於失耳。○嘉靖十一年。大學士李時藏上所賜圖記所謂忠敏安慎者於內閣。亦被竊去。具疏以聞。上命所司遍緝。亦不得。

△閣臣久任

【閣臣久任】自永樂以後。閣臣始專為輔弼。而在事久者。如胡吉水 【 廣】 在閣十七年。楊建安 【 榮】 在閣三十九年。楊太和 【 士奇】 在閣四十三年。金新建 【 幼孜】 在閣三十年。此輔政之最久者。次則楊石首 【 溥】 兩任。實在閣十六年。正統以來。則陳太和 【 循】 十四年。而不免於戍。彭安福 【 時】 兩任。實在閣十八年。高興化 【 縠】 十三年。商淳安 【 輅】 兩任。實在閣十九年。李南陽 【 賢】 十年。萬眉州 【 安】 十九年。劉壽光 【 珝】 十一年。劉博野 【 吉】 十八年。徐宜興 【 溥】 十二年。劉洛陽 【 健】 二十年。李荼陵 【 東陽】 十八年。楊新都 【 廷和】 兩任。實在閣十六年。費鉛山 【 宏】 三任。實在閣十二年。謝餘姚 【 遷】 十二年。再出止半年。梁南海 【 儲】 十二年。翟諸城 【 鑾】 二任。實在閣十三年。張永嘉 【 孚敬】 三任。實在閣十年。夏貴溪 【 言】 二任。實在閣十一年。嚴分宜 【 嵩】 二十一年。徐華亭 【 階】 十七年。張江陵 【 居正】 十六年。申吳縣 【 時行】 十四年。王太倉 【 錫爵】 十一年。今再召未出。○國初真為宰相則有李善長。自高皇帝建元帥府。稱都事。稱參議、參政、司馬。以至丞相。凡十七年。胡惟庸自參政至相共十一年。然皆以逆伏法。自此罷丞相。置四輔官僅三年。乃改置大學士。終高帝之世。至建文帝即位。又廢大學士。而以各卿佐參預國政。至文皇復設閣臣。以至於今。

△宰相前世僧

【宰相前世僧】前代宰相如房次律、張天覺輩。以比邱轉世為大官者不勝紀。若南宋杭州之覺長老。因見史浩姬妾環侍動心。遂投胎為史彌遠。以償其淫侈。此真佛家所謂一念墮落也。本朝楊文襄公 【 一清】 。本雲南安寧州人。徙居丹徒。因終老焉。自云前生為安寧老僧。薰修頗久。當得小果。因慾心尚熾。被罰為士人。生而天閹。雖出將入相。窮極富貴。猶之內廷一大璫耳。以世福論之。楊遜史百倍。然史以再世。恣其漁色。楊以再世。斷其淫根。慈氏所以警悟文襄而玉成之。不可謂不厚矣。楊自號石淙。蓋安寧勝境也。以示不忘本云。楊生於滇。楚人。又曾流寓巴陵。晚始定居南徐。楊為提學時。年甫三旬。即立姪為嗣。蓋久以不男自安矣。○世傳其夫人晚年。有諷以畜妾生子者。夫人笑曰。老身尚是女兒。人始知楊之隱宮。此妄傳也。

△輔臣掌都察院

【輔臣掌都察院】都察院之長。即漢御史大夫。號為亞相。今為風紀重臣。主糾察百僚。未有以閣臣兼者。本朝惟有嘉靖六年丁亥張永嘉。隆慶四年庚午趙內江二人而已。張初用大禮暴貴。又起大獄以媚郭勳。遂以侍郎學士兼掌西臺。下三法司官刑部尚書顏頤壽等。原問官山西巡按御史馬錄等於獄。盡反張寅、李福達之案。獄成。戍斥者百餘人。永嘉因以功進兼文淵閣大學士。再晉尚書。仍掌院事。次年。晉少保故歸閣。趙因高新鄭踞吏部。欲非時考察科道。恐人議之。乃以內江掌院共事。然舉計典時。趙多所牴牾。察完未匝月。高即嗾門人吏科都給事中韓楫論其庸橫。趙辯疏直發其謀。云橫非庸人所能也。臣真庸臣耳。若拱乃可為橫臣。且有楫為之腹心羽翼。他日將不可制。其言甚辨。終不勝而去。二公兼署。雖各有本末。然總非制也。○張寅即妖賊李福達。人人知之。著辨者亦衆。後蔡伯貫於蜀被擒。其讞詞中載有甚詳。雖永嘉以一時私臆。且邀上命。刻欽明大獄錄。以鉗天下。而是非終不可滅。福達孫仍以叛誅。庚午。高趙同事。所斥謫臺垣如魏時亮、陳瓚等數人。俱先後起廢。登八座。稱名臣。則閣臣領憲。亦未足為重也。

△參高新鄭疏反覆

【參高新鄭疏反覆】徐、高二相之相傾也。御史齊康劾徐華亭。六科陳瓚等。十三道凌儒等。各公疏攻康。謂康座師高新鄭實嗾之。六卿亦各有疏。吏部楊襄毅將以太宰為首。至戶部公本。則葛端肅 【 守禮】 當首列名。力辭不可。左侍郎劉自強。新鄭同里素厚也。奪然代為首上之。其劾康與新鄭大指同臺省。康既重貶。新鄭去位。葛亦請告歸。又次年。華亭復為給事張齊所劾。六卿復有疏留。仍楊襄毅為之首。華亭既去。左都御史王廷乃發齊奸利事。坐枉法受贓遣戍。至三年而新鄭再起。以輔臣兼吏部。時自強已為南司徒矣。新鄭終以鄉曲故舊。未忍遽逐。且召為北司寇。至則面數其罪。詬厲甚至。久而釋之。自強乃為張齊白冤狀。謂王廷阿當事意。比附成獄。齊所坐毫無實事。上命昭雪齊罪名。補州佐。尋進京堂。而自強仍為新鄭所昵如初。至六年。新鄭為給事曹大埜劾以十大不忠。時穆宗方重眷新鄭。衆意其必不去。於是九卿科道復參大埜。保新鄭如初元之於華亭。時楊襄毅再起。以太宰領兵部。仍為疏首。高、徐相業。與疏之是非不必論。但前後背馳。一至於此。劉自強何足言。若楊襄毅亦竟作兩截人。可惜可歎。

△江陵議分祀天地

【江陵議分祀天地】夏貴溪之議天地分祀也。本世宗聖意。又因張永嘉微露其旨。而獨疏上請。舉朝莫能抗。至隆慶初。即有言其非者。而太監李芳主之尤力。時禮卿為高儀。以議出中官力阻之。至今上登極之三年。張江陵當國。深以分祀為謬。欲仍太祖合祀之舊。乃上郊禮圖考一書。首敍分合沿革之由。次具壇壝陳設規制等項。釐為二冊。以呈御覽。名曰新舊考。其末斷以己意。其略曰。臣等按國初分祀天地。至洪武十年。乃定合祀之制。以正月上辛行禮於南郊大祀殿。行之百六十年。至世宗始按周禮古文。分建南北郊壇而不屋。南郊以冬至。北郊以夏至。復有孟春祈穀。季秋大享。凡四郊焉。隆慶初。議者請罷祈穀大享。復合祀天地於南郊。先帝深惟三年無改之議。獨罷祈享二祭。而分祀姑仍其舊。蓋有待云爾。夫以冬至極寒。而祼獻於星露之下。夏至盛暑。而駿奔於炎歊之中。一歲之中。六飛再駕。時義斯為戾矣。且文皇再造宇宙。功同開創。配享百餘年而罷之。故世宗雖分建方圜。而中世以後。竟不親行。雖肇舉大享。而歲時禋祀。止於內殿。斯禮之在當時。已窒礙難行矣。況後世乎。臣以為宜遵高皇定制。歲一舉合祀之禮。而二祖並配。斯時義協人情順矣。今未敢輕議。以俟聖明從容裁斷。此疏上不匝月。即有御史劉臺參劾一事。江陵後亦因循不復談及。按合祀一說。最為確當。使其久柄政府。必仍舊貫無疑。然江陵身後。攻之者尋弊索瑕。以功為罪。若此說得行。必又以悖逆皇祖。無將大不道第一案坐之矣。任事蓋難言哉。

△辱宰相使者

【辱宰相使者】吾宗少河公諱 【 元華】 。當萬曆間。以銀臺秩滿當遷。時申吳縣領首揆。遣人詢之少河公。謂京堂缺有左都大理。然廷尉清苦。恐非所宜。公縛其人於柱。鞭而遣之。復之曰。吾家世守清白。位之冷淡。非所患也。申亦不罪。遂轉南大理。申與公為同年。故不至責。然十年廷尉。終申之相不得再遷。則申亦不能無譏焉。

△朱成國張真人

【朱成國張真人】成國朱希忠卒。詔贈定襄王。朱宿衞多年。謹厚無過。然從無軍功。忽得異姓王。中外駭之。而無一人敢指言者。則江陵相主之也。又龍虎山張真人。自隆慶初年。革其一品銜。降為提點。天下快之。萬曆初復還其故秩。亦無有擬其非也。江陵公專擅不必言。若此二事謂非苞苴所致。我不敢信。壬午以後。追劾江陵。毛舉瘢索。不遺餘力。猶未有舉張真人事。以實其罪者。朱亦最後始有言者奪王。然江陵罪。不因之加。而真人爵。終亦如故。孔襃論。至今驗如此。

△天啟聖聰

【天啟聖聰】頃自乙巳大典。四明密揭留科道諸臣。為朝論所不與。杜門不復出。時次揆歸德代為政。羣賢輻輳其門。末相山陰捧手受成而已。歸德既在事。亦毅然以天下自任。凡諸政事不便者。屢進揭爭之。上或可或否。既而以其煩數稍厭之。歸德無計。乃於閣之中堂設一木簡。上橫書天啟聖聰四字。下細書列為六款。曰復御朝講。曰批發章奏。曰補用臣僚。曰考選科道。曰起用遺佚。曰停止礦稅。置之南面。每晨進閣。輒肅拜稽首。且有祈籲之語。以冀挽回天聽。無日不然。內璫素憎其權。且笑其迂。遂以其事上聞。四明因得乘隙間之。上意始漸怒。謂此傖父。且公然詛我。其所獻替。若水投石。十不得一矣。丙 【 丙字據明史列傳補。】 午春。二沈並去。蓋聖意已久定。而恩禮之厚薄。亦遂敻別矣。

△歸德去國

【歸德去國】歸德得請未行。有傳其服賜蟒游西山觀形勝者。有傳其未歸。且迂途南行。訪所厚者。將因緹騎以遷禁廷。歸德憂甚。作書辨之良苦。其書首云。甫仁鄉兄。不知定屬何人。或云即歸德門下士。偽造此謗幷此書。以實四明通內。逐歸德之罪。未知孰是。

△致堂胡氏

【致堂胡氏】胡致堂名寅。字明仲。為胡安國長子。雖垂髫孺子亦知之。孝宗一日在宮中閱通鑑綱目。有致堂胡氏斷語。未知其人。因出御札付內閣。問其本末。時洛陽劉文靖諸公在閣。俱茫然失對。遂直陳以謝。比出閣。翻閱故籍始得之。具揭以復。且以寡學引愆。上亦不罪也。是時李長沙為次相。以博雅稱。豈不嫻此。或恐劉護前。故韜晦示拙耶。胡所著讀史管見等書。初非祕冊。想劉亦未嘗寓目。宜邱仲深笑其一屋串子。却無散錢。其後馬端肅有宰相須用讀書人之語。蓋亦不止正德年號一事也。

△廕璽丞

【廕璽丞】故事。首揆任子。得拜尚寶司丞。係在京堂上官以為極榮。次揆雖一品。不過中書舍人。間亦有得璽丞者。則主上特恩。不以為例。惟世宗時。桂萼、席書輩。皆以參揆得此廕。則議禮貴人。亦非故事也。惟泰和伯陳萬言。以中宮父廕子紹祖為尚寶司丞。其後秉一真人陶仲文。以一品六年滿。廕子世恩為尚寶司丞。一則戚畹。一則方士。一在嘉靖初年。一在嘉靖末年。其始泰和伯拜恩。尚有上疏諫止者。至仲文則舉朝無一人非之矣。仲文考績時。至加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兼支大學士俸。竟是正任宰相體例矣。尤為創見。 【 仲文先名典恩。】 先是致一真人邵元節。已廕子啟南為太常寺卿矣。

△兩州同

【兩州同】江陵奪情。詞林自吳、趙抗疏之外。有張新建、趙蘭谿俱有違言。因以辛巳大計。謫為州同知。後辛卯二公同起拜相。時人改宋詩嘲之云。龍樓鳳閣九城重。新築沙堤走相公。我貴我榮君莫羨。十年前是兩州同。

△宰相下獄

【宰相下獄】古來宰相下獄可得全者。漢惟蕭何、周勃。出而復位。唐則狄仁傑、魏元忠皆重貶再相。蓋雄猜之世使然。本朝永樂閣臣。則解縉外論。僅得謫死。惟楊士奇凡再下獄。再入相。以功名終。黃淮錮獄凡十年。至仁宗始赦出。亦危甚矣。至天順元年。徐有貞下獄。幾繼王文而誅。貸命戍金齒。僅得赦歸。死牖下。至嘉靖間。夏言以少詹事與張孚敬互訐。下獄赦出。未幾拜相。後三逐三召還。再下獄即死西市。本朝二百餘年。宰相蒙殊眷又罹極法者。惟夏一人而已。王文不足道也。

○詞林

考吉士變體

吉士閣試詩

鄉紳異法

△考吉士變體

【考吉士變體】吉士一科兩試者。為永樂之甲申。嘉靖之壬辰。一年三試四試者。為宣德之癸丑。僅選江、浙、閩、蜀、南直隸。而他省無一人。為永樂之戊戌。僅選中原、江北、四川。而南士無一人。為正統之戊辰。僅選兩直隸、江、浙、閩、蜀。而中原及楚、秦、兩廣、滇、黔無一人。為景泰之辛未。不試而中旨竟傳改者。為正德之戊辰。已改庶吉士而無一人留為史官者。為嘉靖之丙戌、己丑二科。臨考擬題。已進呈而又罷不考者。為嘉靖之壬戌。正卷已定呈御覽。而館元斥不許者。為萬曆之辛丑。皆詞林中異事。至於吉士員數。文皇初為二十八人。當循其例。然未久已大不然。如永樂乙未科。至六十二名。正統戊辰三十名。成化丁未三十名。弘治乙丑三十名。正德辛未三十三名。正德丁丑三十四名。嘉靖乙未三十名。嘉靖辛丑三十三名。隆慶戊辰三十名。隆慶辛未三十名。此皆溢於額者。若不及數者。二十名外不具論。永樂丙戌十四名。永樂辛卯十一名。永樂壬辰十七名。永樂戊戌十六名。永樂辛丑十五名。永樂甲辰六名。正統丙辰十三名。景泰甲戌十八名。天順庚辰十五名。天順甲申十八名。成化乙丑十八名。弘治癸丑二十名。弘治丙辰二十名。弘治壬戌二十名。正德戊辰八名。嘉靖丙戌二十名。嘉靖己丑二十名。萬曆壬辰十八名。萬曆乙未十八名。

△吉士閣試詩

【吉士閣試詩】嘉靖壬辰科庶常王梅。吾郡之平湖人。是年選改後。初進館赴閣試。長安新秋感興七言律詩云。鳷鵲樓高灝氣橫。堯蓂商律又敷榮。六龍扶日明華袞。五鳳搴雲薄太清。西北烽煙新入警。東南民力未忘情。青袍際遇渾無補。退食遲遲媿友生。當時以為第一。後授官止得主事。少年雋才。乞假歸里。未幾夭。無子。其名遂無傳。幷問其邑人無知者。是年館選凡兩度。以後選者改入。梅前後皆預焉。凡二十一人。館元為呂懷拜給事。蓋用前二科袁袠、唐順之例。末名兩度俱郭希顏。反留為史館。時留者七人。而主事至九人。皆首揆永嘉意也。首甲狀元林大欽。年二十二授官。尋以酒色亡。第二孔天胤。以王親出為提學僉事。終於外僚。第三高節授編修。而不免遣戍。其吉士中受極刑者二人。一為胡守中。其一即郭希顏。○次科為乙未。吉士三十人。留者至二十人。主事止一人。其前列十二人者。俱以廷試策有御批。不試即改庶常。後散館俱授史官。惟任瀛一人。出為給事中。時李任邱為首揆也。雖聖主有意抑揚。而當國者之立心。厚薄亦略見矣。○王辛卯浙江第七名。廷試三甲。與紹興沈鍊同榜。戊戌三甲。同邑馮汝弼、趙伊。鄉會同登馮保會魁。

△鄉紳異法

【鄉紳異法】成化初。羅一峯以修撰劾首揆李南陽奪情。雖外謫而名震天下。未幾復官。請告里居。立鄉約以整頓風俗。其法甚嚴。莫敢不遵。獨有強梁二人不服。且屢違教令。乃命其徒共執投水中。一峯旋亦下世。鄉人白其事於所司。其徒數十人俱坐謀殺人為從者律。受重辟。使羅尚在。不知當時何以置對。此公品格豈可議。但此等舉動。太覺出格。貽累多人。亦學術未純所致歟。先是章楓山聞羅行鄉約。作長書。峻詞力止之。比書到。已無及矣。○又崔後渠洹詞云。羅一峯行鄉約而戮族人。或即此事。抑又一事耶。

○吏部

大計添浮躁

外計及大京兆

士紳怪癖

二胡暴貴不終

後輩侮前輩

汪徐相仇

朝士匿喪

不跪部院

考察科道

星變考察

辰巳考察

宮臣詞臣兼吏科

徐晞三代遭際

施丐

△大計添浮躁

【大計添浮躁】舊例考察。自老病貪酷外。則素行不謹。罷軟無為二項。一切罷斥。無降級調用者。後以立法太苛。謂疎放者似不謹。遲緩者似罷軟。概棄不無可惜。乃創為浮躁淺露。才力不及二款為次等。京官降一級調外任。若外計皆以貪酷等項罷斥。無降調之例。成化丁未年。太宰李裕始奏設才力不及一條。對品調用。嘉靖間。不及者俱降一級。其後漸有降二三級調用者。此法行之已久。至今上辛丑外察。延津李太宰。三原溫御史為政。乃建議外吏亦豈無負才而輕佻者。亦宜增入浮躁。為不謹之次。其降級亦視罪之大小為輕重。上允之。今遂遵用之。或云是年有才士被妒。難處以不及。故立此例。未知信否。其年拾遺。即以浮躁處李本寧憲使。降一級矣。

△外計及大京兆

【外計及大京兆】三年外計。六年內計。初無定期。至憲宗朝漸有成議。且內外官亦截然分兩察典矣。惟成化二年丙戌。則應天府尹王弼。坐老病罷。以大京兆而屈居有司之列已異矣。次年丁亥。應內計却不舉行。至五年己丑。止當外察。而南京吏部察郎中潘孟時等凡十六員。與外官同斥謫。何也。八年壬辰。內外計後。次年癸巳當內計。又不行矣。而三年外計竣後。又不時遣侍郎等官巡行考察。時府同知毛瓊以為言。上不省也。蓋官評之嚴於外。而寛於內。自昔然矣。

△士紳怪癖

【士紳怪癖】縉紳有性癖可笑者。如周洪謨在成化間為祭酒。酷惡鴞聲。募監生能捕者與之假。人遂目為周鴟鴞。近日陳經濟為湖州太守。酷惡鴉聲。偶聞之。必痛笞其隸人。遂目為陳老鴉。亦與鄭鷓鴣、袁白燕等異矣。

△二胡暴貴不終

【二胡暴貴不終】世宗所進用者。後多不終。而無如二胡御史之奇。胡守中以庶常為刑部主事。用翊國公郭勳力改御史。扈上幸承天。以治具精辦得異眷。改春坊司直郎。尋進僉都御史。又晉副都俱兼詹事府丞。時去登第時。甫八年耳。會上怒郭勳。將窮其奸。守中懼株及。乃極論勳罪自解。時人笑而惡之。時議設重臣經略薊州。上特陞守中兵部侍郎以往。面賜飛魚服。勉以努力。行且大用。守中貪暴不法。為言官所劾。逮下獄論斬。又二年。與建昌侯張延齡同死西市。年纔四十。其後則胡宗憲以御史按浙江。用倖臣趙文華薦。超為僉都御史禦倭。尋以功進副都。進侍郎。進右都御史兵部尚書兼太子太保。言官劾其貪淫。逮下獄論罪。上以獻瑞有勞。釋歸。又三年。嚴世蕃、羅龍文坐法。言官復論其與同鄉逆賊汪直交通。又與同鄉羅龍文行賄於嚴氏。再下詔獄。始斥宗憲為編氓。再下刑部訊問。死獄中。二胡皆以權奸薦用。亦以材諝受上知。皆驟貴而死非命。守中初為郭勳所厚。自言善彭祖御女術。郭信愛之。使出入臥內。因與勳諸妻媵通。宗憲在江南亦恣情妓樂。自負嫪毐之器。至擁諸倡女。與幕客宣淫於制府。乘醉狎御史門役。至發旗牌斬之。又通健步徐子明之妻。納鄉官洪楩之女為妾。蓋二胡功罪稍不同。其以淫肆扞網則一也。○嘉靖初年超擢者。如議禮諸臣。結託最深。例得保功名。他如夏文愍之以侍講學士兼都給事中。與胡守中之都憲兼宮僚相似。而皆不令終。胡梅林之陞。與王思質不異。而受禍亦同。惟趙文華以侍郎告訐。遂晉尚書加太子太保。蓋以三品直躋一品。敗在胡宗憲之前。其人益不足數矣。君恩如朝露。信然哉。○夏文愍之兼都諫雖極異。然以從五品帶正七品。猶之可也。天順間。商文毅薦林莊敏 【 聰】 以春坊司直郎兼吏科都給事中。則以宮臣之從六品。帶侍臣之正七品。從來並無此體制。實一時特恩。亦省垣中佳話也。

△後輩侮前輩

【後輩侮前輩】嘉靖間。上不次用人。朝士多驟貴。往往凌前輩。每出其上。如初元時。張璁劾楊廷和得志。既而與楊一清、費宏輩同事。又百端侮之。使不安其位。然張恃聖眷深重。雖屢斥而仍屢召。不及禍也。繼之者為夏貴溪。與嚴分宜同里也。夏舉丁丑科驟貴。嚴為乙丑科。相去十二年。而官每躡其後。夏作意狼籍之。嚴偽為遜讓。而夏不悟。卒為所陷。死西市。至甲寅乙卯間。王思質 【 忬】 用禦虜功驟貴。以右都御史兼兵侍。督薊遼時。唐荊川 【 順之】 從田間。起以職方郎中閱視各邊。與王亦同吳人也。唐舉己丑科。王辛丑科。相去亦十二年。王位已重。視唐為堂屬。唐自以前輩威名。新被簡用。公卿俱下之。恚王之簡倨。復命疏內。譏其一卒不練。致觸聖怒。不免極典。是雖介溪之險。荊川之褊。然二公亦自取之。至世宗末年。袁慈谿入與徐華亭並相。袁舉戊戌。徐舉癸未。相去十五年。袁又徐督學時諸生也。袁倚上恩幸。遇事輒專決不少讓。徐故為贊歎。自以為不及。袁深信之不疑。居半載以病去。卒於途。徐積前憾。僅與下諡。徐雖非嚴比。然亦可為凌轢前輩之戒矣。

△汪徐相仇

【汪徐相仇】汪雅堂名在前。歙人也。嘉靖之末。以諸生侍其父炎。為崇德縣丞。其父故明經。性迂癖。與同僚不協。被其搆於上臺。因得罪。下訟牒於嘉興知府徐必進。徐亦素憎其倨。立意羅織之。讞日當受笞。雅堂蒲伏哀泣。願代受撲。且口稱生員。徐益怒。即出題。試以文。立成以獻。則又呵駡。謂文理乖謬。稱儒必偽。命痛箠。丞胥靡之。汪歸應試。即以是年列賢書。明春戊辰舉進士。筮仕即得嘉興府推官。徐已驚怖。汪奉丞夫婦來廨舍。徐禮接殷縟。餽餉無間。汪亦偽與周旋。久之自謂忘故隙。且歡好矣。徐有吏才。但乏素絲之譽。汪潛瞰其簠簋。默籍日月。纖毫不爽。及用事之司獄與衙役。俱備偵詳記。上之直指。白簡糾之。時新鄭高文襄兼領吏部。正加意懲貪。得旨提問追贓。則徐已陞福建海道副使行矣。遂從閩中逮至對簿。則所坐皆實。錮浙江按察司獄。久之贓完始發遣。徐、廬州府六安州人也。與汪為桑梓。初處丞固無香火情。比汪報東門之役。人亦尤其已甚。汪以常調。僅轉南刑部郎以去。至今上辛巳。以計典罷官。其人性慧多才。未究其用。暮年尚未忘再出也。

△朝士匿喪

【朝士匿喪】永樂七年。御史方恢。父喪不丁憂。太子曰。御史。朝廷紀綱之官。彼既不孝。何以糾正百官。執送上行在治之。永樂十四年。刑科給事中丁鈺者。本淮安府山陽縣民。以刁訐著名。因里人賽社。誣告其聚衆為妖。坐死者凡數十人。法司上言以為忠。特授今官。後坐母憂未滿。輒隨衆大祀齋宮。為御史所劾。時上亦行幸北京。逮至行在。以大不敬論戍。正統元年。禮部司務范繼先。聞母喪匿不舉。命降邊遠雜職。正統五年。博興知縣梁吉。襄陽訓導馬坐。俱坐匿母喪為民。正統十四年。給事中王汝霖。父永和死於土木不知哀。而嬉笑自如。為刑部侍郎耿九疇等所發。嘉靖九年十二月。吏部侍郎董■〈王巳〉。聞父喪不去位。御史胡明善發其事。上命都察院行勘。既而都御史王廷相言。御史所奏不妄。下部覆議。命革職為民。永不敍用。夫方恢、丁鈺、王汝霖。皆列臺省。繼先亦在部署。其餘亦士人讀書。乃敢悖逆至此。固可怪恨。董中峯以會元鼎甲。負一代重名。乃作此喪心事。已無面目居人世。他日何以得昭雪復官。身後崇贈大宗伯。賜上諡文簡。似不可解。穆宗初元。濫恩亦其一也。

△不跪部院

【不跪部院】吏部都察院。綱維百辟。京官自堂上官及詞臣科臣而外。見於公署。未有不廷參長跪者。若外吏則上自藩臬之長而下。一切行跪禮。不敢少異。惟正統初。江西提學副使王鈺。以考滿至都察院不跪。左都御史陳智。怒其失禮。呵斥之甚厲。鈺遂引疾掛冠歸。楊文貞 【 士奇】 。其部民也。重其節。為詩送之。稱其直道。此時正為首揆。不能挽留之也。弘治初年。原任行人司副莊■〈日上永下〉。以薦召用。至京見吏部。亦三揖不跪。時耿文恪 【 裕】 為冢宰。以其夙望。留之茶。令司官送之。邱文莊 【 濬】 最憎之。謂為背叛朝廷。比轉南吏部郎中。值京察。則倪文毅 【 岳】 為南冢宰。以老疾去之。倪與莊。俱應天府人也。蓋亦嫉其傲云。夫上下自有等威。即跪亦屈於官。非屈於其人也。兩公抗顏自高。甘心廢退。謂之存品則可。謂之知體則未然。

△考察科道

【考察科道】高新鄭再起。以首揆秉銓。追恨臺省之聚劾也。乃從中搆得特旨。謂朝覲考察在邇。糾劾宜公。先將科道官奸邪不職者。嚴加考察。其去隆慶己巳京察甫一年耳。時言路俱聽考不敢言。趙內江方以次揆掌都察院。特疏諫止。云恐所司承望意旨。過於嚴切。未免忠邪並斥。且引漢唐宋鈎黨之事為鑒。更有未有舉數百人一網打盡之語。疏末又云。臣兼掌都察院。亦有考察諸臣之責。與其調停營捄於下。孰若輸忠哀懇於上。趙意專指新鄭也。新鄭知其意。事後必將駁正。莫若引與同涖。以杜其口。乃又請會都察院共事。疏中尚引閣臣李本掌部管察。而都察院不與為言。以嘗上意。上命趙同往察。於是新鄭不盡得行其意。而斥不謹者九人。以前給事魏時亮為首。浮躁者八人。以前給事陳瓚為首。皆往時彈高最峻者。事既竣。恨趙終不解。乃以疏授門人都給事韓楫劾內江去位。甫踰年而上登遐。新鄭見逐。楫亦以考察斥。而時亮、瓚等各從廢籍中召用。馴至卿貳。蓋計典仍不足錮人。而韓楫為世大詬。不復振云。高新鄭生平。彷彿似桂安仁。其才鋒氣魄同。忮忍專愎同。其受主上眷知亦同。故皆能乘權行意如此。頃今上乙巳一察。則又不然矣。時沈四明為政臺省。寥寥晨星。吏部上應謫者數人。皆內批留用。時考察久不舉。四明密揭。以言路乏人為言。故上下此旨。此嘉靖間。留彭澤。留趙文華輩之後所僅見也。沈揣其時其勢。非可用亢壯之時。別為此術以結言官。正如韓平原攻道學而敗。賈秋壑繼之。自度必不能勝。乃厚加寵命。以博其譽。事若相反。而作用則一也。

△星變考察

【星變考察】成化四年彗星見。考察南京御史楊智等。給事朱清等。劾章綸外。又及刑部侍郎王恕。謂其到任半月。即託本部郎中黃綬。娶已故劉指揮妻文氏為繼室。以大臣而耦失節之婦。宜加斥責。上幷命葉盛等按治之。亦得實。上亦以革前姑宥。按章恭毅、王端毅二公。俱一代名卿。生平無玷。猶不免為庭闈之愛。閨閣之私。受一時指摘。情昵之難割如此哉。然而纖瑕終不損完璧。則大節昭昭耳目也。

△辰巳考察

【辰巳考察】朝覲以辰戌丑未年考察外官。巳亥年考京官。此成化後例也。而亦不盡然。如弘治九年丙辰朝覲。去布政葉萱等是矣。至三月終。上復命考在京五品以下堂上官數人。如例致仕閑住。而不及庶僚。已為異矣。至十年丁巳正大計京官之年。吏科都給事李源。又請考察浙江布政雍泰等、十三道御史徐昇等。奏亦如之。事畢踰月。始考京官。此皆事理之難解者。時徐文靖 【 溥】 當國。而劉梅庵、李西涯、謝木齋為佐。

△宮臣詞臣兼吏科

【宮臣詞臣兼吏科】永樂中。李準以太子賓客兼吏科都給事中。景泰中。林璁以春坊司直郎兼。嘉靖中。夏言以侍講學士兼。而李準者初以鳳陽府照磨。得陞賓客。蓋以九品冗員。升三品宮僚。尤為異事。其他詞林言路互換官職。如金達李昊輩之以檢討改給事者。儲懋以吏科給事陞翰林修撰者。儀銘、耿裕、劉夔、張思、許誥以給事改檢討。御史許瓚改編修者。又不足異矣。

△徐晞三代遭際

【徐晞三代遭際】吏員徐晞仕國初。至正統間。正位兵部尚書致仕。以異途任六卿。世所共豔。然不知其子孫所遇更異。晞之子訥。以廕授後軍都督府都事。養病歸。至天順元年復任乞升。上命升為尚寶司丞。是直以首揆任子待之。已為奇事。訥之子世英者。以善書入中書科。寫誥敕。授中書舍人。積勞至通政參議。又進南京左通政。成化九年致仕歸。弘治三年卒。賜諭祭如例。又非吏員。非任子。竟以白身致九列。均有清流所不敢望者。噫。晞何修而得此。

△施丐

【施丐】好施固是天性。又是陰德。然亦有儘可商者。如予幼時在都中。見故相許新安。遇冬月輒令人負錢隨輿後。遇寒餒者輒乞之。每出則鶉衣千百。繞其左右。有時錢不給。則爭奪喧呶。間至詬詈。至命促輿急去。時首揆申公、三揆王公輩。以非體勸止之。許行之自若也。近年南中則李九我宗伯、丁敬宇廷尉亦行之。貧丐無厭。每值一施。輒三四及詭名以博青蚨。天街闐擁。時或枳道不得前。亦聞有諷之者。終不納也。三公俱具菩薩行。遑恤人言。倘得請於朝。如唐之病坊。宋之施藥慈幼局。行於輦下。為惠更溥。諸公豈見不及此。想限於時勢物力。不能遂其志耳。

○戶部

安南戶口

江南白糧

貢害

歲入

茶式

△安南戶口

【安南戶口】古今戶口之盛。至一千萬戶而極矣。永樂六年。蕩平交阯。新平侯張輔奏安撫人民三百一十二萬有奇。獲蠻人二百八萬七千五百有奇。總得華夷戶口五百餘萬。此彈丸地。乃居漢唐極盛時天下之半矣。又糧儲亦一千三百六十萬石。象馬牛亦二十三萬五千九百餘。俱太盈溢。恐未可信。

△江南白糧

【江南白糧】江南白糧之為害。至今日而極矣。吳中士大夫亦攢眉相對。而無能上控。惟先朝詹事霍韜曾有疏陳時弊。內一款云。成化以前。糧戶解納白糧及合用料物。戶工二部。委官同科道官驗收。乃運送內府。糧戶不與內臣相接。故內臣不得多取。小民不致虧害。弘治以後。部官避嫌。不肯驗收。責小民運送內府。是故有白糧一石。加至一石八斗。乃能上納者矣。各項料物。有索取銀四百餘兩。乃得批迴者矣。雖有法禁。小民敢與內臣抗乎。雖有號訴。九重萬里。曾無為之上聞者。乞敕各部改正舊法。俾貪暴不肆苛虐。小民不致重困。庶幾弊政少除。民怨少息。疏入。上令所司議之以聞。而弊猶故也。至隆慶二年。蘇州知府蔡國熙奏。民運白糧如內官監。白熟細米每石加耗一斗。供用庫白熟粳米。酒醋局白熟糯米。每石加耗五升。至於鋪墊等費。每石酌議三分。與光祿寺祿米倉白糙一體收納。監收者不得越例需求。戶部覆奏如其請。上命允行。蓋兩朝亦知白糧之害。故允二臣之奏。然當時已未必能行。侵尋至今。其加耗且十倍。內臣需索。日增無已。江南膺此役者。家立破矣。○額設白糧一十八萬八百六十餘石有奇。南浙之蘇松常杭嘉湖六郡徵解。然蘇州府則長洲、吳、崑山、常熟、吳江五縣。太倉一州、而嘉定縣無之。常州府則武進、無錫、宜興、江陰四縣。而靖江縣無之。湖州府則歸安、烏程、長興、德清、武康五縣。而安吉州、孝豐縣無之。松江府則華亭、上海、青浦三縣俱有。嘉興府。則所轄七縣俱有。

△貢害

【貢害】今南直江陰縣貢子鱭。起自洪武間。太祖幸江陰侯吳國興宅。以鱭供御膳。上賞其味。命歲貢萬觔。為一縣大害。至隆慶二年。用光祿寺趙錦言。始減其半。國興即吳良。時未改名也。松江府大紅雲布。至今為巨害。重繁之役。相傳其鄉人錢文通 【 溥】 為翰林時。服以進講。為英宗所屬目。問知出於松江。遂命歲充御服。又太倉州白苧布。本閭左所衣。不足供上方。偶有以餉壽寧者。服以侍內廷曲宴。孝宗與孝康后亟稱其嘉。命本州歲貢六十匹。時州治初建。軍民未安。撫臣彭禮力爭之。乃得稍減。又數年而停止。蓋聖主皆無心厲民。無奈邪臣導誘。為害一方。遂至於此。

△歲入

【歲入】今宇內歲入各項帑金。不及千萬。然惟正之供入太倉者。不滿四百萬。前元取民最輕。固不可法。乃稽之宋。則大不然。太宗至道中。歲入一千二百餘萬。天禧末。則三千六百餘萬矣。神宗熙寧初遂至五千六十餘萬。 【 天禧末至六十餘萬共二十四字。據摘、抄本補。】 已可駭然。猶全盛天下也。南渡以後。憲宗朝歲入乃至六千餘萬。以偏安一隅。乃得此數。固為橫征。然以此支方強之蒙古。苦戰五十餘年而後亡者。不可謂非事力之裕也。而民尚不告病。當時主計者。勝今日萬萬矣。

△茶式

【茶式】飲茶精潔無過於近年。講究既備。烹瀹有時。且採焙俱用芽柯。無碾造之勞。而真味畢現。蓋始於本朝。然在宋已有之。特以散片為下等。故縉紳皆不貴之耳。宋制。貢茶有三等。第一曰團。有小龍、小鳳。大龍、大鳳。及入香不入香之別。此即蔡君謨作俑者。次曰片。用茶蒸造實棬模中串之。其名有石乳、的乳、白乳為狹片。頭金蠟面、頭骨、次骨、末骨、粗骨、山挺等為闊片。皆閩產也。其他則進寶、雙勝、寶山、兩府出興國軍。仙芝、嫩蕊、福金、祿合、運合、慶合、指合出饒州、池州、泥片出虔州。綠英、金片出袁州。玉津出臨江軍、靈州、福州。先春、早春、華英、來泉、勝金出歙州。獨行靈草、綠芽片金、金茗出潭州。大拓枕出江陵大小巴陵。開勝、開捲、小捲、生黃、翎毛出岳州。雙上綠芽、大小方出岳州、辰州、澧州。東首、淺山、薄側出光州。總三十六名。兩浙及宣州、鼎州止。以上中下第一至第五號。散茶有太湖、龍溪。末號出淮南岳麓。草子雨前、雨後出荊湖。清口出歸德州。總十一名。然供御者只以碾茶為重。故失之遠耳。宋榷茶之法最奇。徽州初利至五百萬緡。蓋始於唐之貞元。而極於宋之崇寧止矣。宋世閩漕鄭可簡製茶不用香。名曰勝雪。不特其名韻。即其事亦佳。本朝貢茶亦惟閩產最多。建寧府至二千三百餘斤。若廬州次之。僅三百斤。宜興茶僅止百斤。長興止三十斤。二地所出。皆今之所珍也。他方最少者。至貢一斤。 【 本文原只有目無文。據摘錄本補入。】

○禮部

郭宗伯論諡

文廟不祀周公

議革張浚祀

孔廟禮樂

孔廟尊稱

考察官議禮不納

命名禁字

尚書被嘲

△郭宗伯論諡

【郭宗伯論諡】近年郭宗伯 【 明龍】 上疏。議補諡奪諡。以身犯衆怒而不顧。天下壯之。然其中亦有未確。以予所知。如嘉靖中戶部左侍郎唐冑。正直忠讜。法宜補而不議及。又如吏部尚書汪鋐。邪佞狠惡。蓋世無兩。法當奪而亦不議及。豈智者之千慮乎。

△文廟不祀周公

【文廟不祀周公】文廟自唐以前。俱祀周公為先聖。南面坐。以孔子配為先師。東向坐。至開元二十七年。孔子始得並坐南面。其後又以孔子為先聖。顏淵為先師。今制獨崇孔子。固為至當。但顏子猶得降居四配。以周公上聖。僅祀於文華殿之東室。則五帝三王之後。雖與孔子東南相向。然不得復享大祭。是亦當討論。

△議革張浚祀

【議革張浚祀】南宋宰相張浚。萬口吠聲。以為聖賢。朱晦翁晚年深自悔咎。輕信其子張拭家稿。遽草行狀。以致天下不信。本朝安陽崔銑極憎之。語見洹詞中。又長洲祝允明罪知錄。深譏其失。近日婁中王衡力詆其人。俱千古快論。然俱未及聞之朝。至萬曆十六年十一月。始有馬比部一疏。今載其略。僅十之二云。○刑部署員外郎馬貫。奏為議革濫祀前代宰臣。以正大典事。臣惟國家設立帝王廟。其臣之輔佐有功者旁列焉。皆合祀典。無可得而議。獨宋臣張浚者亦與列。則與諸臣賢否頓殊。不可概論也。宋高宗之不能中興者。豈特壞於秦檜之主和。張浚之為將。有累中興者多矣。張浚受宋重任。三命為將。三至敗績。蓋以量狹果於自用。而不能聽諫。智黯暗於兵機。而不善用材故也。建炎初。浚奉命出兵。合熙河六路兵四十萬人。馬七萬匹。鼓行而前。使人告曲端。端曰。彼將士精銳。因糧於我。我反為客。未可勝也。若按兵據險。擾其耕穫。使不得耕。必取糧河東。則我為主矣。如此一二年。彼必困敝乃可圖也。浚以為不然。王彥諫曰。陝西兵將之情未相通。若不利則五路俱失。不若且屯利閬興洋。以固根本。敵入境。則檄五路之兵來援。萬一不捷。未大失也。浚復不然。吳玠郭浩諫。浚又不然。顧以為東南事方急。不得不為是。遂次富平縣。婁室引兵驟至。諸軍皆潰。自是關陝不可復。此富平之敗一也。紹興七年後。視師淮西。帝本委岳飛圖大舉矣。詔飛詣浚議事。浚問王德淮西軍所服。以為都統。命呂祉以督府參謀領之如何。飛曰。德與酈瓊素不相下。一旦壓之在上。則必爭。呂尚書不習軍旅。不足服衆。又問張俊、楊沂中如何。飛曰。張宣撫。飛之舊帥也。然其人暴而寡謀。沂中視德等耳。豈能御此軍哉。浚艴然曰。浚固知非太尉不可。飛與浚忤。即日上章終母喪服。步歸廬山。浚怒。奏飛積慮在於併兵。奏牘求去。意在要君。遂以呂祉為都督。以王德為淮西都統制。酈瓊副之。瓊與德列狀交訟。瓊以衆叛降於劉豫。呂祉死之。此酈瓊之叛二也。孝宗即位。命浚都督江淮。總率李顯忠、邵宏淵二帥。顯忠與宏淵不相能。而顯忠則竭忠報國。宏淵則懷私誤國者也。浚不能辨。乃使之並戰。金孛撒引兵來攻。宏淵則按兵不動。顯忠獨以所部力戰。又用克敵弓射却之。宏淵顧衆曰。當此盛夏。搖扇於清涼。且猶不堪。況烈日中被甲苦戰乎。人心遂搖。無復鬬志。諸將各遁。浚不能聲宏淵之罪。而領職仍前。反安置顯忠。使懷恨而歿。此符離之潰三也。然其經理圖謀之不善。非止如是而已。富平之役。李綱尚在。浚忌之而不能用。淮西之舉。岳飛在營。浚惡之。聽其歸而不能留。符離之戰。虞允文遠在川陝。浚雖聞其賢。而不能舉以自副。然則宋高之不能中興者。秦檜為之首。而張浚為之從也。然浚之罪又不止是也。以曲端之將才。足以輔岳飛而恢復中原者。乃不聽其謀。受讒而遠謫之。既謫矣。又假設端之旗以惑虜。而不知其事已洩。遂至大潰。既以潰為漸。復圖用之。而又聽吳玠之譖。陷之獄中。端仰天長呼。指戰馬云。天不欲復中原乎。泣數行下。浚又必欲置之死地。隨使康隨坐之鐵籠。熾火逼之。一時九竅流血而死。此何異於秦檜之死岳飛乎。岳飛之見殺。百世之下。雖婦人女子亦知憐其冤。若曲端之見殺。及浚之屢敗。史冊事俱難掩。而中不無掩飾。故不謂其殺戮忠良。敗壞國事。而反謂其能雪讎復土。謬歸以中興之功。後世儒臣。不加詳察。誤入帝王之祠。享我祖宗俎豆。即古帝王與忠良之心。必羞與之列矣。疏上得旨。下禮部會議以聞。竟以衆論不同而止。馬疏雖正大。然皆世共傳之事。如富平之敗。歸罪趙哲斬之。蓋討苗劉時。哲為首功。浚欲盡歸於一身。故忌而殺之。正如正三歲兒僭位之罪。殺太子旉同一肺腸。無非張大其復辟功也。符離敗後。尚敍賞諸將疏云。殺傷相當。而私遣使詣金請和。孝宗始大怒逐之。近有友人云。張浚游談惑世似王衍。自以為是執拗不回似王安石。不知兵而妄談兵似李元平。擅封拜專生殺似王浚。掩敗為功似鮮于仲通。厚結幕客抗脅朝廷似王敦。創設小使輸情於敵似王黼。報恩私門不惜公家。始終庇黃潛善似張全義。妒賢嫉能。黨同伐異。巧譖李綱、岳飛。又似元載、李逢吉諸人。其然豈其然乎。○按高宗崩時將祔廟。史官楊萬里。宰相周必大輩。凡號理學大儒。俱欲以張浚配。獨翰林學士洪邁。謂宜以趙鼎、呂頤浩陪祀。廷臣右浚者紛起爭之。孝宗卒用洪邁議。祀趙、呂二臣。浚終不得侑食。則浚在當時已有定論矣。豈有見擯於本國。而崇祀於異代者。馬比部之論。百世不易也。馬號具泉。吳郡人。與祝枝山、王辰玉俱同里。三君子不謀而合。真卓見哉。○浚弒太子旉。幷乳母同埋。其事與朱全忠殺故太子德王極類。但浚不反耳。今謂宮人觸金香爐有聲。致旉驚殞。此李煌太子事。浚黨妄移之以飾浚罪。正如以韓琦處元昊刺客事亦移之浚。謂遇苗劉行刺於秀州。同一囈語。

△孔廟禮樂

【孔廟禮樂】弘治九年。孔廟春祭。太常寺奏祭先師孔子。已用天子禮。增為八佾之舞。惟樂器之數。尚用諸侯為未稱。請增文廟樂器人數。為七十二人。如天子制。禮部復請通行天下。幷南京國學一體遵行。上謂所言良是。如擬以副朕肅奉先師之意。閱五日為丁祭。即如擬行之。時太常寺卿為崔志端。本黃冠也。至嘉靖初。大學士張孚敬。迎合上意。改八佾為六佾。樂器亦遞減之。是孔子之徒。反背其師。不如猶龍弟子有人也。惜哉。

△孔廟尊稱

【孔廟尊稱】孔子徽號久已有定稱。即加至百言。不足揄揚。而弘治間。議加美名。有可笑者。如刑科給事中吳世英。請加孔子為文祖大成至聖。已屬未妥。至十三年。常熟知縣楊子器又請加孔子為配天廣運大成至聖萬世帝王宗師。雖襃頌倍尊。似更支衍。當時俱置不行。此又非禮之禮。正如唐宋間人主尊號。至二十餘字。極古今之懿美。總之皆贅也。此等建白。恐夫子聞之。亦未必樂。○景泰三年。國子助教劉翶。乞尊孔子為帝。增樂舞為八佾。事下禮部。時胡濙為尚書。不許。然八佾之議。成化間竟行之。○成化間。周洪謨請加孔子號廣運聖神。會議不允。則周正為禮官。

△考察官議禮不納

【考察官議禮不納】嘉靖四年。大禮集議書成。加禮部尚書席書太子太保。書乃上言。自臣等正議五人外。附議者六人。則參議熊浹等。正國是定人心者一人。則侍郎胡世寧。乞附名禮書者二人。則百戶聶能遷等。請附太廟一人。則署丞何淵。助大禮一人。則先任給事中陳洸。以議禮為人嫉惡。誣其妻鄭以奸離異。誣其子柱殺人重辟。乞為開釋。得旨如議。洸免解為民。鄭免離。柱免死。於是人思榮進。求陞求復職者俱如所請。至是考察罷閑御史虞守隨者。襲百戶隨全之說。撰述皇陵正議數千言以進。上以陵寢重事。守隨前為言官。不聞獻議。今以罷去。妄議惑人。有希進心。下御史按問。又諭大學士璁與萼密議。璁言廷臣謂太祖不遷皇陵。太宗不遷孝陵。皆正論當從。上嘉納之。至七年。禮部祠祭郎中畢廷拱。坐考察謫知州。乞原銜致仕。幷言章聖后謁世廟時。侍郎劉龍執不可。臣力諍之不得。近聞纂禮書。倘於聖母謁廟之條。大書禮臣昧禮違詔之失。而繫臣名於下。則臣之心白矣。疏入上不省。蓋世宗之嚴慎計典。不肯輕破成例如此。固不待豐坊之獻諂不收也。

△命名禁字

【命名禁字】宇文周天元帝好自尊。令臣下不得有高上天大之名。至改高祖稱遠祖。後世非之。至宋政和中。給事中趙野奏。陛下寅奉高真。世俗以君王聖三字為名字者。悉令釐正。尚有以天字為稱。亦當禁約。徽宗依奏。本朝正德初。劉瑾盜柄時。亦矯詔禁官民名字有天字者。俱更正。總皆非盛世事也。惟避諱一事。古今最重而本朝最輕。如太祖舊名單一字。及後御諱下一字。當時即不避。宣宗英宗廟諱下一字。與憲宗潛邸舊名。及再立東宮所改新名下一字。則士民至今用之。無一避者。斯為異矣。

△尚書被嘲

【尚書被嘲】施純者。順天東安人。由庶吉士為給事中。選鴻臚少卿。時憲宗因恙口吃。每奏答之際。以舌本出是字為 【 為字原作而。據寫本改。】 艱。純乃密奏。請改用照例二字。上允之。玉音遂琅然。大喜。立擢侍郎。以至禮部尚書太子少保。時登第僅十年也。時人為之語曰。何用萬言書。兩字做尚書。又顧可學者。常州無錫人。由進士官布政參議。罷官歸且十年。以賂遺輔臣嚴嵩。薦其有奇藥。上立賜金帛。即其家召之至京。可學無他方技。惟能煉童男女溲液為秋石。謂服之可以長生。世宗餌之而驗。進秩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至命撰進士題名記。用輔臣恩例事。吳中人為之語曰。千場萬場尿。換得一尚書。蓋吳人尿呼書二字同一音也。二人同起甲榜。同位秩宗。但被恩非正。為時所薄如此。

○科場

永樂補試再試

鄉試怪事

科目別舉

不求聞達科

場題成讖

場題犯諱

預傳考官

士子謗訕

贈進士

建文庚辰榜

勳戚司文衡

陳尚書陪所

△永樂補試再試

【永樂補試再試】永樂元年癸未三月。禮部言科舉舊制。應子午卯酉年鄉試。去年兵革倉猝。有未及舉行者。請以今年秋八月。令應天府及浙江等布政司皆補試。其北京郡縣學校近廢於兵者。宜暫停止。俟永樂三年仍舊鄉試。制曰可。本年秋八月。命侍讀胡廣、編修王達為應天考官。次年甲申即會試。取四百七十二人。為本朝稀有之盛。蓋補癸未會試。且倣洪武乙丑科例也。至四年丙戌會試。始為正科。僅取二百十六人。放榜後。廷試已取林環等三人為一甲。授史官如制矣。再命乙榜舉人廷試。取周翰等三人如一甲例。授翰林。則異典也。至七年己丑會試。取中陳璲等八十四人。其數益少。時文帝幸北京。未及賜廷對。皇太子命授副榜第一孔諤為左中允。竟賜出身。雖用丙戌例。而正榜多士尚未試。先拜乙榜為官僚。尤為殊寵。會御史劾試官侍講鄒緝等出題誤謬下獄。命再試下第者。得熊概等十數人。俱候至辛卯年。上自行在回。同廷試。蓋數年間鄉試會試事。俱非尋常所有也。○試官王達者。先以編修主應天試。次科乙酉。以侍讀學士再主應天試。次年丙戌。復以讀學主會試。連司文衡三次。亦前後未有。而熊概等十餘人。其後多至亞卿中丞等官。○按洪武十八年乙丑會試。取中四百七十二人。蓋罷科舉者已十五年。不妨多收。文皇靖難開科。與開國無異。故所錄如其數。又洪武十七年甲子。應天鄉試。中式廖孟瞻等二百二十九人。亦鄉闈所絕無。但不知永樂壬午鄉試數若何。孟瞻登進士。為承敕監庶吉士。以受贓論斬。

△鄉試怪事

【鄉試怪事】正統六年辛酉。江西主考官、禮部主事林璧、湖廣岳州府通判林文秸。同考官浙江鄞縣致仕教諭錢紳。取中舉人胡皥。治易。刊程家人卦彖辭義。九五陽剛。誤作六五柔順。為御史邱俊所劾。幷言湖廣試錄。自增知貢舉官二員俱有罪。皥當斥回肄業。三考官宜治罪。如湖廣例者。亦宜禁革。上允之。國初外省考官。俱用教職。至弘治間。始間用京官。尋廢罷矣。何以英宗初年即有京官典試。且其副林文秸者。為永樂乙未庶常。雖云名士。乃鄰省有司也。何以得並列。又分考。教官豈少人。而以休致者承乏耶。又會試始有知貢舉官。豈鄉舉所得僭稱。當時典制。了不可曉。即紀述諸書。更無有及此等事者。惟宣德己酉。編修董璘主浙江試。正統丁卯。修撰許彬主福建試。則奉欽遣以出。亦未定制也。○又正統十二年。山西鄉錄。內詩經題維周之楨。以楨字犯楚昭王諱。為禮部所糾。上宥之。但令罰俸。今若如例迴避。將無題可出矣。又景泰五年。山西鄉試錄刊中庸義一篇。考官徐霖批云。文與人同。理與人異。宣府巡撫都御史李秉劾之云。如霖所云。則蹈襲雷同之文。且戾旨背理。今其文不然。宜追霖綵幣入官。景帝從之。此等批語。亦常事。何至吹毛若此。

△科目別舉

【科目別舉】國初以洪武三年開科。至六年罷。勿舉。十三年正月誅左丞相胡惟庸。罷丞相官不設。別置四輔官。命天下舉山林之士。其科曰聰明正直。曰孝悌力田。曰賢良方正。曰文學術數。其至者凡八百六十餘人。各授以官。至有竟拜方面大僚者。然雜科舉選止此矣。其名稱最繁者無如唐。其次則宋。唐設科自進士之外。從高宗顯慶二年。至文宗太和二年。其目皆可紀。有志烈秋霜科。幽素科。詞殫文律科。岳牧科。詞標文苑科。蓄文藻之思科。抱儒素之素科。臨難不顧狥節寧邦科。長材廣度沉跡下僚科。文藝優長科。絕倫科。拔萃科。疾惡科。龔黃科。才膺管樂科。才高位下科。才堪經邦科。賢良方正科。抱器懷能科。茂才異等科。文以經國科。藏名負俗科。文經邦國科。藻思清萃科。寄以宣風則能興化變俗科。道侔伊呂科。手筆俊拔超越流輩科。直言極諫科。哲人奇士逸淪屠釣科。良材異等科。文吏兼優科。文儒異等科。博學通識科。文詞雅麗科。將帥科。武足安邊科。高材沉淪草澤自舉科。高才未達沉跡下僚科。博學宏詞科。多才科。王霸科。知謀將帥科。文詞秀逸科。風雅古調科。詞藻宏麗科。樂道安貧科。諷詠主文科。文詞清麗科。經學優深科。高蹈邱園科。軍謀越衆科。孝弟力田聞於鄉閭科。博通墳典達於教化科。識洞韜略堪任將帥科。清廉守節政術可稱堪任縣令科。詳明政術可以理人科。才識兼通明於體用科。達於吏理可使從政科。軍謀宏達才任將相科。詳明吏理達於教化科。乃至上勳上相如郭子儀者。又出翹關負米科。則紀載尚有未盡者。而考功之法。亦甚詳縟。流內之官。敍以四善。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善狀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曰獻可替否、拾遺補闕、為近侍之最。二曰銓衡人物、擢盡才良、為選司之最。三曰揚清激濁、襃貶必考、為考較之最。四曰禮制儀式、動合經典、為禮官之最。五曰音律克諧、不失節奏、為樂官之最。六曰決斷不滯、與奪合理、為判事之最。七曰部統有方、警守無失、為宿衞之最。八曰兵士調習、戎裝充備、為督領之最。九曰推鞫得情、處斷平允、為法官之最。十曰讎校精審、明於刊定、為校正之最。十一曰承旨敷奏、吐納明敏、為宣納之最。十二曰訓導有方、生徒充業、為學官之最。十三曰賞罰嚴明、攻戰必勝、為將軍之最。十四曰禮義興行、肅清所部、為政教之最。十五曰詳錄典正、詞理兼舉、為文史之最。十六曰訪察精審、彈舉必當、為糾正之最。十七曰明於勘覆、稽失無隱、為句檢之最。十八曰職事修理、供承彊濟。為監掌之最。十九曰功課皆充、丁匠無怨、為役使之最。二十曰耕耨以時、收穫成課、為屯官之最。二十一曰謹於蓋藏、明於出納、為倉庫之最。二十二曰推步盈虛、究理精密、為曆官之最。二十三曰占候醫卜、效驗多著、為方術之最。二十四曰察檢有方、行旅無壅、為關津之最。二十五曰市廛弗擾、姦濫不行、為市司之最。二十六曰牧養肥碩、蕃息孳多、為牧官之最。二十七曰邊境清肅、城隍修理、為鎮防之最。其至明備矣。宋世制科。初為賢良方正。與茂才異等。又增博學宏詞。建隆間增書判拔萃。開寶又增孝弟力田。又奇材異行。文武材幹等科。至仁宗天聖七年。乃酌舊制。定其名曰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博通墳典明於教化科。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詳明吏理可使從政科。識洞韜略運籌帷幄科。軍謀宏遠才任邊寄科。凡六科。又置書判拔萃科。以待選人。又高蹈邱園沉淪草澤科。茂才異等科。以待布衣之被舉者。司馬光為相。又奏設十科。一曰行義純固可為師表科。二曰節操方正可備獻納科。三曰智勇過人可備將帥科。四曰公正聰明可備監司科。五曰經術精通可備講讀科。六曰學問該博可備顧問科。七曰文章典麗可備著述科。八曰善聽獄訟盡公得實科。九曰善治財賦公私俱便科。十曰練習法令能斷清讞科。崇寧三年。又設八行。其等第。孝弟忠和為上。睦婣為中。任卹為下。苟備八行。貢入太學。免試補為上舍。釋褐優升。然而當時賤之。後迄不行。其最重無如制科。入等者不十年至卿相。然屢罷屢行。南渡後尤重之。有博學宏詞與詞學兼茂兩科。蓋即本朝館選意也。太祖自洪武十八年。再開科試士。遂迄今循其制。他途並廢。不得進矣。

△不求聞達科

【不求聞達科】宋自諸科之外。又有律科、明法科。其後罷明法科而置律學。又有日應百篇科。則一日作百詩也。僅得趙百昌一人。然止成數十首。率無可觀。宋太宗特命賜及第。後無繼者。又有不求聞達科。然非有司所敢舉也。本朝陳靜誠、吳康齋、陳白沙皆由此立登侍從。最為盛典。此後薦辟漸多漸輕。授官亦漸平矣。

△場題成讖

【場題成讖】建文元年己卯。應天鄉試。首題為可以託六尺之孤一節。是時燕邸靖難兵已漸動。衡文者有意責備方、黃諸公耶。抑偶出無心耶。即云無心。與時事暗合。亦不祥甚矣。

△場題犯諱

【場題犯諱】世宗朝。章奏觸忌者。例得重譴。至中年。而鄉會試錄。尤多諱忌。然亦有不盡然者。如初登極時不必論。嘉靖十六年丁酉。順天鄉試。次題為天地之道博也一節。則犯御名上一字。次年戊戌會試。出博厚所以載物一節。又犯御名。十九年庚子。福建出至誠無息五節。凡四犯御名。然是時猶未逮治考官也。至二十八年己酉。浙江題為博厚配地一節。亦犯御名。是年山東以無為而治。程文語涉譏訕。逮按巡御史葉經。死於杖下。何以獨不問浙江也。至三十一年壬子。四川出博厚所以載物二節。則兩犯御名。三十七年戊午。山西、雲南、貴州俱出徵則悠遠三節。則三犯御名。俱置若不聞。至四十年辛酉。順天、山東俱出久則徵至。博厚則高明。湖廣出徵則悠遠一節。俱兩犯御名。以上俱不見詰。雖云二名不偏諱。然張永嘉嫌名亦已奉欽改。何諸臣不照顧及此。蓋上是時方修祈年永命故事。臣下爭進諛詞以求媚。故至誠無息一章。層出迭見。初不計及御名上一字也。揆之唐宋臣子避諱同音者。何啻千里云。

△預傳考官

【預傳考官】各省改遣京官主試。定於今上之乙酉。至辛卯則三舉矣。時山東鄉試。預傳為吏科左給事李周策。戶部主事楊鳳二人為正副。於時巡按山東御史何出光。貽書於同官李以唐。言其事。以唐未遽發。及差試官疏上。果係二臣。李始具疏云。臣於六月初八日得何出光之揭。已云主考為李、楊二臣。直至今七月十三日。禮部具題。與向所傳聞不爽。此實尚書于慎行之罪。蓋以于為山東人。他有所私也。于具疏力辨。李、楊二人。亦各上疏辭。乃改差刑科給事劉為楫。吏部主事蔡應麟。俄何出光亦有參疏至。詆慎行抗違明旨。蒙蔽弄權。時于方負時望。旦夕且大拜。坐是事詰責之。未踰月。即允致仕歸。于非行奸作弊者。第不密則有之。然被白簡。則難解釋矣。○李周策次年壬辰會試。已陞禮部都給事中。充同考官。蓋償其不赴山東之差也。又次年癸巳。以京察左官。稍遷兗州府判。又分考山東。時譏其辭主考而受分校。且俱在東省。似乎厚顏。於是外計再坐謫歸。遂不出。

△士子謗訕

【士子謗訕】武宗初年。貂璫盜柄國事不必論。即科場亦被姍笑。如正德三年戊辰科。少傅大學士王鏊、吏部尚書學士梁儲為主考。放榜後。以取舍不愜士心。流謗入禁中。大內演戲。優人為主司問答狀。或譏其不公。則對曰。王良天下之賤工也。安所得佳文字。蓋以良為梁也。是科或傳劉瑾以片紙書五十人姓名入闈。主者有難色。瑾特為增額五十名。其事未必真。而劉宇之子仁。焦芳之子黃中。俱以奸黨冒上第。又傳奉黃中等八人為庶常。俱非常之事。士子之肆誚固宜。六年辛未科。少傅大學士劉忠、吏部左侍郎學士靳貴為主考。首題為德行顏淵一節。程文破題用十哲字面。忽有投狀於閣部者。內稱訴冤人顏淵。為乞恩改職事。某蒙累朝聖恩。久為四配。忽降居十哲之列。使四人虛一位。又使子張無處可居。乞為辨明復職。蓋亦不得志者為之。是科。會元鄒東郭。狀元楊升庵。真無忝科名。即謗詞何足為主司損。但言官有糾靳京口家人通賂鬻題。疏上不報。時瑾雖除。而八虎正恣也。

△贈進士

【贈進士】天順七年會試。科場遇火。焚死士子九十餘人。國子學正閻禹錫請贈以進士。上切責不許。既而如其言。皆贈進士出身。上親製文祭之。斂其骸為六大塚。葬於朝陽門外。題曰天下英才之墓。至弘治十七年。南禮部主事王偉。奏其父王照。以是年會試被焚。亦九十餘人之一人。今官無主守。歲無祭祀。各家子孫道遠不能省視。以致居民侵毀。乞令有司修築。立祠壇與之祭。上命順天府葺其牆垣。題其門匾。且立祭亭三間。奏刻英宗御製祭文。令人看守。禁絕樵採。兩朝聖恩加意於士子者厚矣。歲久事湮。漸不可問。至嘉靖末年。增築外城。則幷六塚遺址。俱夷平陸矣。其如英廟聖製何。

△建文庚辰榜

【建文庚辰榜】建文帝在位。止開南宮一次。是科為庚辰。以禮部左侍郎兼學士董倫為主考。太常寺右少卿高遜志副之。知貢舉為禮部尚書陳迪。禮部侍郎黃觀。監試御史為王度、俞士吉。同考試官為右拾遺朱逢吉。編修吳勤、葉惠仲、趙友士、徐旭、張秉彝。所得士如崇仁吳溥。吉水王艮、廬陵胡靖、新淦金幼孜、常熟黃鉞、武進胡濙、莆田陳繼之、建安楊子榮、石首楊溥、太康顧佐。俱知名於時。金今官大學士少保諡文靖。東楊改名榮。官大學士太師諡文敏。南楊官大學士太師諡文定。顧佐官左都御史。吳溥為是年會元。二甲第一名。特授翰林編修。雖官不振。而其子與弼為大儒。陪祀孔廟。亦榮異甚矣。惟狀元胡靖。本名廣。建文賜改今名。後文皇御極。仍復其名為廣。雖官為宰相。少師得諡文穆。然依阿附會。時人以配漢之胡廣。若胡濙受知文皇。為禮部尚書。踰三十年官至太保得諡忠安。亦以循謹致大位。以上諸人。品格不同。要皆建文所植。以濟後世之用。亦奇事也。但榜中諸公皆以降附登進。獨王艮一人能徇節。而知舉兩大臣。監試兩御史。亦以死難見稱。斯為可貴耳。高遜志者本產徐之蕭縣。後以元亂。徙居吾邑。遂為嘉興人。洪武中以布衣徵修元史。授編修。至今官。而故老無能舉之者。因併一時在事諸人紀之。○初胡廣對策。極談藩王之橫。有晁家令之謀。故建文帝喜而首拔之。此後宣力永樂間。備極勤瘁。以結主知。顏亦孔厚矣。高遜志字士敏。靖難後匿跡不出。竟免於難。且全節善終。較之殉國諸賢。忠稍後。而智足多矣。○庚辰科一甲三人。首胡靖、江西吉水人。次王艮、亦吉水人。第三李貫、為廬陵。俱同郡人。真奇事。而永樂初元。開科一甲三人亦皆吉安。尤奇。又董倫前序云。是年入試者千餘人。較之洪武辛亥會試。已五倍之矣。

△勳戚司文衡

【勳戚司文衡】國初以左都督李文忠。兼掌國子監祭酒事。以駙馬都尉梅殷 【 殷字原缺。據明史公主列傳補。】 司山東學政。今人或知之。至洪武二十九年。國子學正吳啟上言。國子生文學優劣。分隸六堂。邇來俱無甄別。高下不分。宜考次之。上命嗣魏國公徐輝祖。及翰林官同詣考試。仍令吏部尚書杜澤以次錄用。則又兼冢宰銓衡詞林校文之任矣。蓋聖祖手刈羣雄。顛倒豪傑。故從橫用之。以示不測。非右武人也。

△陳尚書陪所

【陳尚書陪所】陳陪所 【 長祚】 尚書。父名瑞。故張江陵癸丑房考門生。撫楚時。值張封公歿。苴麻哭號。以謁太夫人。驟遷至戶部尚書。為世所嗤笑。陪所又為江陵公辛未大主考門生。以兩世通門。入幕無間。癸未。以兵部職方郎分考南宮。今首揆葉福唐。今冢宰張漌陽。其所得士也。陳官至參政。以病告歸。其人在下中。林居凡二十四年。無一慰薦及之者。何論啟事。至萬曆戊申。則福唐已大拜當軸。漌陽以都諫轉太常。為西北正人領袖。遂起升憲長。以至方伯。比福唐去位。遂以白簡歸。又七年而福唐再起當國。漌陽又正統均。復起故官。以至清卿佐部。直拜大司空。時論遂厭薄之。然以兩門人故。無敢指摘及之者。兩世尚書。俱用掃門得之。又因緣師生。屢躓屢起。終以通顯。無惑乎時情營求典試。至爭訐同事。蔑廉恥不顧也。○陳瑞曾為蘇松巡按御吏。有祠在吳之虎邱。久圮無迹。近因乃子為司空。復鼎新巍煥。吳紳有欲毀之者。未知能行否。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