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万历野获编

●萬曆野獲編卷二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秀水沈德符景倩著

桐鄉錢枋爾載輯

言事

京職

曆法

○言事

章楓山封事

王虎谷封事

王思再諫

抗疏中輟

一人先忠後佞

又先佞後忠

佞倖建言可採

陸澄六辨

疏語不倫

郭希顏論廟制

武弁建言太黷

詹李二諫官

三御史爭壽宮

張寰應工部

言官一言之失

禁嫖賭飲酒

△章楓山封事

【章楓山封事】成化三年十二月。翰林編修章楓山 【 懋】 。因內閣出小揭帖。傳與學士吳節等諸詞臣。分作燈詞。章約同官莊■〈日上永下〉、黃仲昭上疏力諫。憲宗大怒。三臣俱廷杖遠貶。當世高之。余謂太平盛世。元夕張燈。不為過侈。時英宗服制久闋。孝莊孝穆兩太后並以天下養。上元勝節。亦宜上觴為壽。且翰林職在詞章。宋時歐、蘇諸公為學士時。歲時撰進。亦不以此貶望也。此等諫諍。與程伊川諫折柳何異。欲以感動上聽。不亦難乎。此後李孜省、鄧常恩、僧繼曉輩左道競進。皆無如之何矣。

△王虎谷封事

【王虎谷封事】弘治初。王虎谷 【 雲鳳】 為祠祭郎中。以太監李廣交結壽寧侯。表裏為奸。特疏請斬廣以謝宗廟。廣恨之。用他事出為陝州知州。直聲振天下。用此馴至通顯。兩為提學。以張綵薦。召入為國子祭酒。時正德初年。劉瑾用事。虎谷上疏。請以瑾所行新法。刻板頒行。永著為令。又請瑾臨太學。如唐魚朝恩故事。此載之武宗實錄中者。一虎谷耳。何慷慨於昔。而媚諂於今耶。豈以孝宗優容可博直聲。瑾燄可畏。名位為重。且報張西麓薦引恩耶。弇州公謂為未必然。然魏元忠力排二張幾死。晚受則天后遺詔百戶實封。涕泗不休。想年衰氣索。非真鐵漢不能持久耳。虎谷以諛瑾被論。改通政歸。又以書抵首揆楊石淙。責其不能召還給事中王昂。且引李文達沮抑羅一峯、岳蒙泉為喻。得不為楊所笑。未幾。又起僉都御史撫宣府。被劾歸。

△王思再諫

【王思再諫】編修王思。江西泰和人。先於正德九年。武宗以狎猛獸被傷不能出。思上疏極諫。坐貶廣東三河驛丞。時以庶常授官甫踰月耳。比復故官。值大禮議起。思奮起力諍。受杖闕下。不勝創。遂死獄中。今建言之臣。一承謫貶。便自名氣節。比還朝。聲勢赫奕。坐要顯宦。孰肯再蹈不測之淵哉。若思之百折不回。以身殉國。真無媿王文端曾孫。後來繼起直臣。惟容城楊忠愍可以嫓美。○文端名直。宣英朝名臣。亦起家庶常。

△抗疏中輟

【抗疏中輟】正德初。林見素 【 俊】 起家撫蜀。上疏自言在林居時。欲劾劉瑾。疏具而無人能寫。與御史陳茂烈對泣而止。今至四川。方能續成前疏上奏。時瑾已正法。復上疏稱慶。今上十一年。周二魯 【 宏禴】 疏論少卿李植等。亦云當張居正擅權時。曾具疏將劾之。為父苦禁而止。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權奸已敗。即往事果真。亦當忘言。此等追敍。似乎蛇足。○弘治間楊少宰 【 守陳】 亦云。曾有疏請復建文位號。及景帝本史尊號。未及上。

△一人先忠後佞

【一人先忠後佞】豐坊先為主事。值大禮議起。欲考獻皇。同衙門有公本爭之。坊附名。得旨同衆廷杖降調。及後考察。以通州同知罷官家居。又上疏請宗獻王入太廟。自謂當時迫於父學士熙嚴命不敢違。非本意也。其時又有主事陸澄。亦以大禮抗疏異議。請告歸。及見張、桂大用。又疏誦張、桂之功。謂得之業師王守仁。而始悟前說之非。二人富貴熏心。改口逢世。又諉其責於父師。真悖逆之尤。然其後皆不振。先是孝宗朝王雲鳳以禮部郎中。劾太監李廣。直聲震天下。久不賜環用。張綵薦召官祭酒。因感其恩。請刻劉瑾新法。頒學宮。詔天下永守。而張綵者。先為吏部員外。諫孝宗不當召還故璫汪直、梁芳。迕時棄官。及劉瑾擅權。用舊好起之。綵感知己。效死力。驟拜太宰。不免論死。此兩人先以迕中官廢。後以附中官用。所得幾何。而生平掃地矣。故古人以晚節為難。○劉瑾未敗時。祭酒王雲鳳建議。以監生多至二千二百人。廩餼不給。宜令放回依親。俟一年後行取。但留歲貢二百人。自備薪米肄業。坐監者歲以一千二百為限。疏上甫行而瑾敗。於是監生大譁。謂此皆瑾私意。且自備薪米。非養賢體。況雲貴遠方。亦令放回。人情不堪。宜仍舊制。歲以三千人為常。詔可之。蓋王虎谷第知迎逆瑾。博節省之名。不憚變易祖制如此。乃為監生輩直抉其隱情。又何顏更擁皋比。以臨多士。尚得改南通政以去。亦云幸矣。按成均二千餘人。較之今日誠云濟濟。然擬宋世太學。則寂寥已極。天子育才之地。不能還太祖盛事。而惟議朘削。是誠何心。先是虎谷督學陝西。以酷法笞生徒。多有死者。故劉瑾大愛之。至是又疏請瑾親蒞太學。如魚朝恩故事。而瑾不從。是閹尹之識。猶高於大司成也。

△又先佞後忠

【又先佞後忠】劉瑾盛時。吏科都給事李憲者。瑾同鄉人也。素附麗之。任以角距。因凌忽同列。時稱為六科都給事。又阿瑾意。新入科者。皆試職一年。如御史例。且疏詆謝遷、馬文升諸賢臣為奸逆。至奪誥命諸重譴。皆行其疏也。每置金袖中。故遺於地曰。此劉公見餉者。瑾敗為公論所棄。乃上疏劾瑾不法八事。瑾在獄中嘻歎曰。如李憲者亦糾我乎。既而憲亦奪職歸。近年御史楊四知。亦久為江陵客。江陵歿後。攻擊四起。乃抗章力詆故相。其辭較諸言官更峻。一時亦嘉其讜言。後官大理少卿。向日蹤跡漸為人覺。給事王希泉 【 德完】 直發往時與朱璉等交結狀。亦以大計不謹坐廢。與憲正相類。

△佞倖建言可採

【佞倖建言可採】世宗朝。朱隆禧與顧可學、盛端明等。俱以甲科廢罷。左道干上寵。俱致位貴顯。縉紳羞稱之。然其人亦自有間。顧最為無恥。在京居間干謁。揚揚得意。盛則閉門煉藥。不干外事。若朱本加銜里居。未嘗入都也。初朱為兵科都給事中。時三邊總督劉天和建議。以固原為套虜深入之衝。而西路紅寺堡舊邊。至黃河六百餘里。地遠難以保障。欲移進鳴沙州。築新邊百二十里守之。事下兵科。隆禧覆奏。謂河套本中國地。自余子俊築邊牆。不以黃河為界。而河套為虜據。寧夏與山後虜為鄰。賀蘭山其界也。自王瓊棄鎮遠關。創為新關。而賀蘭山為虜據。二鎮至今受患。今天和不思新邊既築。舊邊不守。紅寺堡五百里之地。直棄虜中。使延寧二鎮。俱在邊外。我退一步。虜進一步。非所以為國長慮也。上是其言。乃薄責天和而止。此疏深洞邊情。使當時從天和議。則大虜深入。不待曾銑在事時矣。此嘉靖丁酉事也。至次年戊戌。武定侯郭勛請復各處鎮守。分守內臣。幷委之取礦。以資國用。上乃命且着雲、貴、兩廣、閩、蜀、楚、浙、江西、大同各用一人。隆禧又力爭之。謂皇上詔革內臣。中外稱快。今復鎮守取礦。黷貨殃民。天下洶洶。臣不能計其所終。上又是其言。未幾命罷之。此疏關係尤大。其功豈在張孚敬之下。徒以晚途失計。不耐林居之寂。至以房室穢褻。取寵邀榮。可恨可惜。然寇忠愍何如功烈。末年尚有朱能天書一事。若隆禧者。在諫垣故自足稱。今一槩抹殺。亦是大苛。

△陸澄六辨

【陸澄六辨】刑部主事陸澄。王文成高足弟子。世宗初。文成封伯。宰執忌之。御史程啟光、給事毛玉等承風旨。劾文成學術之邪。澄上疏為六辨以折之。文成作書止之。謂彼議論非有所私。本出先儒緒論。而吾儕之言驟異於昔。反若鑿空杜撰。宜其非笑。其他語氣甚平。澄又疏詆考興獻之非。投劾歸。赴補得禮部。時張、桂新用事。復疏頌璁、萼正論。云以其事質之師王守仁。謂父子天倫不可奪。禮臣之言未必是。張、桂之言未必非。恨初議之不經。而憮悔無及。疏下吏部。尚書桂萼謂澄事君不欺。宜聽自新。上優詔襃答。未幾。明倫大典成。中載澄初疏甚詳。上大怒。責其悖逆奸巧。謫廣東高州府通判。旋陞廣東僉事。尚以頌禮得超擢云。文成之附大禮不可知。然其高弟如方獻夫、席書、霍韜、黃綰輩。皆大禮貴人。文成無一言非之。意澄言亦不妄。

△疏語不倫

【疏語不倫】世宗末年。諱言儲嗣。楊容城疏論分宜。而引裕景二王為辭。上震怒。因置極典。終以不免。郭豐城繼之以釣奇。遂出安儲一疏。中有慰諭二王之語。時上怒更非常。竟行江西論斬。不必再讞。且傳首天下。最後則海瓊山指斥上過。失語太峻。亦坐絞。會世宗上賓得出。穆宗在御。言者亦時罹譴謫。甚至廷杖。終未有論死者。雖上寛仁。亦告君之得體也。穆宗升遐之冬。御史胡涍者請放宮人。疏末乃云唐高不君。則天為虐。馮璫見而切齒。云是何語言。聞慈聖亦玉色不怡。將處重典。為江陵公力救。得編氓以去。夫釋內人以光新政。固是美事。然亦恆事。今上聖齡方十歲。何至有先帝下陳。更衣入侍之疑。使在先朝。誅死久矣。言官雖處不諱之朝。下語亦須裁審。乃知古來諫臣見殺。亦有時自取。非盡不幸也。

△郭希顏論廟制

【郭希顏論廟制】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禮部集議廟建同堂異室之制。於是庶子江汝璧、贊善郭希顏各獻議。江陵用朱熹三昭三穆列前。成祖、睿宗翼乎左右。郭之議。乃欲列太廟居中祀太祖。世室居左祀成祖。而虛其右以立四親廟。四親為皇高祖、皇曾祖、皇祖考、皇考。所以明未有無父之國。而二宗不在四親之列。則姪不祀伯。弟不祀兄故也。孝宗宜廟於成祖之右。武宗宜廟於昔祀皇祖之宮。或祀或祧。以待他日。蓋明導上以棄統孝、武二宗也。其說甚悖。其心甚險。禮臣駁之。言官劾之。上命宥之。至二十八年己酉。孝烈皇后大祥。議祔未定。時希顏已貶兩浙運副。又申前說。謂同堂一日。則弗安一日。況九室各已有主。五世又不忍祧。將來孝烈不識祔於何所。時上未有意祧仁宗。而希顏窺見上旨。篤念孝烈。必欲先祔。而弘、正兩朝又上所簡薄。因妄意逢君。必欲於孝、武二廟中祧其一。猶前不祀伯不祀兄之議也。上責其牽引。謬論凟擾。仍貰其罪。至三十九年。則郭已罷官久。居家無聊。恨首揆分宜公。乃其鄉人不為援。密布流言於京師。云嵩欲害裕王為景王地。而身釣奇以取大功。乃疏請安儲。而以建帝為名。欲令上召二王及相嵩。面諭以安之。且請二王分封留京。內外各守。永無猜防。上怒甚。摘疏中建帝立儲四字。且謂不忠不義之民。皆以君相久位不睹新政。不攻君即攻相為言。蓋入嵩先譖也。法司坐以大逆不道。妖言惑衆律。上命巡按官即家斬首傳示天下。是年十月忽傳諭嵩等。命所司具禮遣景王之國。於是中外人情始曉然知上意。蓋雖殺希顏之身。實陰用其言矣。郭之初意在擠嵩而自求富貴。本非為宗社起見。況頻議廟制。揣摹迎合。既不得售。再出此險計。一旦誅死。天下不以為冤。其後裕邸龍飛。追卹死事諸臣。以赴市者為首。杖死及斃獄者次之。戍歿者又次之。於是以希顏同楊繼盛等。僅四人置第一等。贈翰林學士。賜祭葬。及廕甚備。其他忠臣著聞如太僕卿楊最、御史楊爵、修撰楊慎、學士豐熙、中允羅洪先等。襃進反出其下。士論皆惜當軸之謬云。今細讀郭疏。首止云聖諭建帝立儲。其後疏語絕不及之。乃世宗聖旨拈出此二字。以為無君。坐極刑。按聖諭本無二字。希顏必不妄自添入。或謂疏中亦初無建帝。分宜銜恨。密賂用事內臣宮嬪洗改。以激聖怒。理亦宜有之。然郭徼倖一擲。亦其自取。今建白諸公尚有為之請諡者。何冬烘至此。 【 今細讀郭疏至冬烘至此共一百一十三字。據寫本補。】

△武弁建言太黷

【武弁建言太黷】嘉靖元年。羽林衞指揮使劉永昌上言。人臣之惡有六。曰貪贓。曰囑托。曰私意。曰苟延。曰驕縱。曰淫濫。僨事之綱有六。曰欺君。曰壞法。曰誤國。曰害人。曰用舍不公。曰刑罰不平。大抵譏切時事。而末段則申言太祖罷丞相立部院。以分理世務。太宗命史臣於文淵閣參預機務。官止學士。至後世加以師保。於是雖無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實。伏望皇上存內閣以遵太宗之制。減事權以守太祖之訓。再倣祖宗之意。令六部大臣。更番入直。以備顧問。庶廣益聰明。委任不至乏人。其時張璁暴貴當國。以宰相自處。視六曹為屬吏。而桂萼新入。又助璁為惡。故永昌痛疾之。真昌言也。事雖不行。而天下壯之。至次年辛卯。又上言武職立功之人故絕。其姪孫以下俱許承襲。兵部議復姪孫以下。其祖父俱無功之人。豈宜傳襲。請行內外軍職。凡立功之人故絕。同時親子姪方許如律保送。其他不許。蓋其說已窒礙不可行矣。又十年為庚子。則上視朝漸簡。永昌又疏。皇上欽命東宮監國。此盛德事何不可。而大臣固爭之。則上幸承天時監國亦非也。且太子年富。正宜歷試朝政。惟皇上析羣疑、思遠圖幸甚。上始大怒。下詔獄訊治。永昌初疏。本屬讜論。至再至三。黷而僭矣。武人無識。自命敢言。遂添蛇足至此。且介冑之士。尤不當言及儲宮。昔岳飛請選立皇子。宋高宗尚謂邊將不宜預此議。況永昌幺麼戍長哉。繼永昌上疏者。即羅洪先等三宮寮。僅請朝賀。亦斥去矣。○羽林衞。向為巡城科道踞為朔望視事之所。永昌至其日。必自拉儕輩公座其中。科道以其分內不敢爭也。後拜邊將至遊擊。罷歸衞降同知。始上監國疏。蓋亦啖名好奇人也。

△詹李二諫官

【詹李二諫官】隆慶三年。御史詹咫亭 【 仰庇】 請覈內官監十字庫錢糧。為內監所譖。廷杖削籍。五年。戶科都給事李月濱以劾太監崔敏。亦杖一百為民。二人先後以彈治宦官得譴。天下高之。今上辛巳。李從謫籍起為南吏部考功正郎。司大計。用江陵旨。謫斥異議諸臣。如張新建相國。趙南渚司農。俱在譴中。李因得優擢。後官至中丞以卒。而令名不終矣。詹亦起廢至副院。積資稍久。欲得少宰缺。謁揆地鄉人韓廷尉珠泉 【 國禎】 使道地。韓適有公事。必當入署。留語稍久。比行尚枵腹。時盛暑跨馬。韓體素肥碩。到彼已中暍不能語。舁歸即捐館。韓諸子欲以其事訟之朝。有力勸者而止。詹尋擢少司寇。亦以彈章歸。二公同為先朝諫臣。以重名出山。而建豎乃爾。非直於璫而佞於朝也。日暮途遠。又有瓦注金注之別也。

△三御史爭壽宮

【三御史爭壽宮】萬曆初年。吳門柄政。用禮卿徐學謨議。定壽宮於大峪山。其時即有形家謂其非吉地。適御史江東之、李植、羊可立。以追論江陵、馮璫得上眷。驟拜卿寺。因訟大峪所定穴下有石。引通政參議梁子琦等言為證。時吳門亦無成心。特以學謨新締姻好。慮累及主議者。遂力主徐說。上亦惑於兩造。致兩動鑾輿親閱。又太倉新參亦至。共排三御史。遂皆謫去。初上之出也。吏科齊世臣夜讀雪心賦。以備與子琦等面質。且抗 【 抗原作託。據寫本改。】 疏保大峪山之吉。又御史柯挺跽上前厲聲云。若大峪穴下有石。臣敢以身當之。時班行中多憎二君之諂也。目齊為保山給事。柯為石敢當御史。

△張寰應工部

【張寰應工部】戊申年考選諸公。留滯闕下者三年矣。忽得旨授官。中外歡呼。新入言路者爭起建白。而浙人喻養初 【 安性】 者。授吏科給事。抗疏彈司禮掌印大璫盧受。有營繕郎中張寰應 【 嘉言】 者。忽起擊喻。謂其彈治中官。實黨附山陰首揆。旨雖不下。而喻旋以年例。出為廣東僉事矣。喻疏是非且不必言。獨以數年待命。一朝得請之言官。論一用事中貴。亦可以悚動中外。而旁觀之曹郎。反糾給事以快宦寺。是何肺腸。後辛亥京察。張以不謹罷歸。秦靈虛 【 奎聚】 比部。疏救七人。張亦預焉。張官評不及知。然此舉則太出格矣。

△言官一言之失

【言官一言之失】臺省以白簡為職。然有百疏不嫌其凟。而片語失當。遂為終身累者。如予所目覩。則今上辛巳。兵科給事費尚伊。論南吏部尚書趙錦。謂久歷仕途。無一善狀。江陵公其閣師。又同楚人也。或疑有所授意。江陵聞之怒。謂小子敢妄詆名夙。立出為僉事。丁亥大計又謫。至今未出。趙為先朝直臣。幾死杖下。其時清望滿朝端。費新以庶常授官。偶誤聽。無成心也。乙酉御史傅光宅。論新任兵部尚書王遴。時值上閱壽宮。內臣索馬過多。王不應。限之。傅疏之上。人謂承望內官。然傅入臺亦僅一月耳。王為郎時。楊忠愍就法後。以愛女妻其孤。天下高之。傅疏遂見訾於世矣。戊子則戶科給事陳尚象。論禮部尚書沈鯉。謂其挾持二心。故稽冊儲。沈因力請去位。沈方負相望。詞林後輩有忌其礙手。揑造此謗。陳不察而形之彈章。時論大譁。陳亦以病乞歸。雖再出而公評擯之。己丑則吏科給事李春開。糾吏部郎趙南星建白。謂其亂政當斥。實其垣長所嗾也。一時名流如少師王汝訓輩聚攻之。迄不能留。壬辰以外察原任去官。四君者甫入臺垣。識力未定。舉事偶謬。望實頓輕。真實可惜。其他占風望氣。詈夷為跖。自棄名教者。固不可勝數矣。

△禁嫖賭飲酒

【禁嫖賭飲酒】京師五方所聚。羣飲及博徒浪子。理亦宜禁。但有可笑事。如正統間。順天大興知縣馬通所建白者。真令人絕倒。謂京城有號風流漢子者。專以嫖賭致錢。充花酒費。宜令娼妓家。不得有雙陸骨牌紙牌骰子。道上有醉臥者。令火夫舉置鋪內。俟其醒而枷之。章下法司議。賭博者運糧口外。但枷示醉人非舊典。不可行。上允之。夫醉人囊三木固為非法。若挾邪之博具。決不能禁。亦不必禁。赤縣神君所見乃爾。欲其肅清輦轂。不亦難乎。○近年丙戌丁亥間。巡城御史楊四知者。出榜禁殺牛。引太祖所定充軍律。懸賞購人告發。時九門回回人號滿剌者。專以殺牛為業。皆束手無生計。遂羣聚四知之門。俟其出。剚刃焉。四知惴甚。命收其榜。踰月始敢視事。

○京職

通政司官

章奏異名

門下省

見朝辭朝

小九卿

周寧宇少卿

中書行人

京官肩輿

楊學錄孝行

欽天太醫官

△通政司官

【通政司官】通政為大九卿之一。然兩參議以讀本為職。皆選儀貌整而聲音洪者。其選時以大璫同大臣涖之。跪一香案前。震喉疾呼。間亦有不中選者。且一轉參議。須滿三考始一遷。俱在本衙門。即加至尚書。亦無出局者。以故有志者俱不屑就。或郎署為堂官所開送。多宛轉避之。至有堂屬相詬詈者。往時有倪光薦由瑣垣選入。積官工部尚書。領司事司空朝班。例居都察院之前。時吾鄉趙麟陽 【 錦】 為左都御史。恚不肯出。云我不能尾謳兒之後。政府為請改加兵部尚書領西臺。趙始視事。○按六部有子部。都察院有十三道。大理有左右寺丞。惟通政無屬。聞之前輩博洽者。如臨胊馮宗伯、交河余宗伯輩云。六科乃通政司屬官。以承內旨封駁。故列署於內府。以後事權漸重。僅有文移往還。其文猶用呈字。今則判然不相關涉矣。都給事在國初僅正八品。左右從八。散乃正九品耳。○相傳通參選中後。例於涖選大璫投刺稱門生。其說舊矣。今上初年。言官舉以入疏。以為仕紳恥陋之證。時銀臺之長為倪光薦。加秩已高。力辨其無是事。倪入通政已久。莫知其有無也。

△章奏異名

【章奏異名】今本章名色。為公事則曰題本。為他事則曰奏本。收本之處。在內則曰會極門。在外則為通政司。凡投通政者不盡得上聞。其或事體窒礙。或情節矯誣者。一切駁回。但存案備照。以故近年棍徒以開礦抽稅請者。必借託一在京武弁為疏首。竟於會極門上疏。則非封駁之司不得問矣。此最為弊藪。而無如之何。前此正德朝逆瑾時。則有白紅二本。入御前者名白本。送瑾所者曰紅本。蓋以紙色分別。逼上無君乃至此。世宗晚年。西宮奉道。凡內外朝臣封事。直達大內者。名為前朝本。他方士輩進藥餌進祕法。以及齋醮諸鄙褻事。皆不復經由士人之手。竟從宦寺宮人傳至御前。以其西苑出入。名為後朝本。此直至隆慶初年始絕云。○今各本章曾經主上御筆批硃者亦名紅本。以別於留中不下者。

△門下省

【門下省】唐宋三省之制。本朝不復行。然其職掌自在。如中書省為政本。則閣臣操其大柄。而仍留舍人之名。但降四品為七品。以司誥敕之事。尚書省雖不設令與僕射。而列曹如故。但陞三品為二品。而事寄較重。以分中書之權。若通政司則全是門下省。其長官。有使。有左右通政。左右參議。即侍中。與散騎常侍、諫議大夫之職。其屬給事中四人。今特分六科。增至五十員。以封駁兼補闕拾遺之責。視前代獨加重焉。但六科今自為內府清華之選。不復肯屬通政。而左右參議又以讀本故。必繇遴選而授。班行厭薄之不肯就。鸞臺重地。積輕已非一日。竊謂鴻臚既司引奏。吐納殿廷。何不即以讀本屬之。或以章奏非其攸司。則以鴻臚堂官久次者改充。庶彼既樂就。而清流無避事之嫌。似亦可行。

△見朝辭朝

【見朝辭朝】故事以公事到京者。至則陛見。去則陛辭。傳之邸報。書曰見朝辭朝。其來久矣。壬子年有河南人安世鳳者。登癸未進士。官郎署。謫府判。以察典罷歸。其人素為士林不齒。居鄉尤多穢迹。偶與同里縉紳不咸。遂臚其陰事至都訐之。其實皆誣也。通政司知其仇口不為上。因欲擊登聞。有與相識者勸止之。始歸。其入京則赴鴻臚寺報名。稱原任主事某。公務到見朝。行則曰公務畢辭朝。抄傳四方。竟不曉所謂公務者何務也。言路亦若罔聞。無一言糾及之。亦異矣。○是年有江南巡撫徐檢吾 【 民式】 以蘇松縉紳田產過多。定役與齊民等。故相申少師亦僉白糧解戶數名。惟常鎮以理學之鄉。優免如故事。徐乃申庚辰榜門人也。申恚不能堪。欲身自著役北上。或問公果行。上必怪問。舊弼何以出山。申答曰。我竟報名。云原任大學士某人。解糧到見朝。又安能難我。此一時憤激之言。而其子冏卿孝廉輩亦勸止之。終不成行。然其事可笑。幾與中州公務作對矣。

△小九卿

【小九卿】本朝以六部都、通、大為大九卿。不必言矣。但小九卿其說不一。或云太常、京尹、光祿、太僕、詹事、國子、翰林、而益以左右春坊。是為小九列衙門。或云詹事春坊為東宮官屬。不宜班之大廷。當以尚寶、鴻臚、欽天足之。或云鴻臚僅司傳宣。非復漢晉大鴻臚之職。欽天僅掌占候。亦非秦漢太史令之職。且皆雜流世業所窟穴。祗可與太醫院上林苑等耳。衆說紛紛。莫有定論。即有公事會議。奉旨有大小九卿公同之諭。亦竟不知何屬也。近問之侍從諸公。則以太常、詹事、京尹、光祿、太僕、鴻臚、國子、翰林、尚寶。定為小九卿。不知始自何時。○大理為九棘之一。詹事雖詞臣。華貫終不得比。向來居大廷尉之次。自申吳門為詹長。竟於朝班立大理卿之上。自是遂為故事。然二官皆正三品也。又翰林侍讀雖六品。亦班光祿少卿五品之上。吾鄉沈繼山 【 思孝】 以建言起是官。遂超侍讀而上之。時有兩侍讀為劉復齋 【 元震】 、劉和宇 【 虞夔】 不敢與爭。他人繼之。則如故矣。此以強弱致異同。非成規也。

△周寧宇少卿

【周寧宇少卿】辛未進士周寧宇 【 應中】 。浙之會稽人。幼孤貧。客京師為針工。以其暇為舉子業輒工。得以順天籍補諸生。連登辛未甲榜。筮仕元氏令有聲。調繁真定縣。俸滿將擢去。時富平孫太宰新起田間。受知江陵相公。從廢籍驟轉中丞。撫真定等府。周所治邑。正其駐節地。周故強項。屢以事忤孫。孫積不能平。摭其過入丁丑外計備察疏中。且臚列贓私以萬計。上雖沖聖。留意民生。覽疏大怒。遽欲逮治。賴江陵力救得止。僅以計典不及。調楚之崇陽。孫恚甚。又中之楚按。楚撫計下考劣。陞崇府審理。江陵公痛惜之。復於庚辰外計中議調。得補故官。又以他事罣誤去。今上辛卯壬辰間。薦章滿公車。起為河間府同知。陞山西僉事。又坐事被調。慰薦者又推轂之。且云為江陵故相所仇。以無罪屢廢。周起而力辨云。臣為張居正門生。素稱相知。且受其洗拔。何嘗有隙。臣死不敢誣地下。時趙南渚 【 世卿】 為大理卿。亦其同年也。因盛稱之於公卿間。謂其不肯昧心趨時。即此一事。不忝古人。因起故官於湖廣。入為光祿少卿。侵尋開府矣。丁未考察。楚中按臣。復以 【 以字據寫本補。】 白簡汚之。竟以原官調用。時趙南渚為大司徒。負重望。方為西北諸君子所側目。且恐浙人柄用。以故決意去之。又逾年己酉。則富平再出秉銓。凡為所擯者。世方指為跖蹻。無一人敢齒及之矣。周在林下。至今健飯如少年。家無一廛。敝衣徒步。其清白東南所無也。聞其治劇更優。恨不竟其用。余嘗聞顧涇陽吏部稱周不容口。惜顧尚家食。不得明其事於朝云。○周以丁丑劣陞王官。趙以庚辰疏譏時事。亦轉楚府長史。此則政府旨也。兩公受抑時。張相當國。故持論者。幷周事亦坐江陵。後來趙驟起至八座。而周以銀青老。蓋亦有數。趙同時又有王麟泉 【 用汲】 。亦以郎署疏忤江陵罷歸。起官至南司寇得請。其清操與周趙埒。而幹濟遜之。近歿於家得上諡恭質。趙亦新逝。未聞有議易名者。蓋時局所憎也。○周家居十年矣。其辛未同年。尚有吳文臺 【 撝謙】 者。癸未年已為知府。凡降三次。至丙辰又以參議降處。聞今將謁補。則年過八旬久矣。又馮文所 【 時可】 。辛巳年已為貴州督學副使。屢起屢躓。丙辰亦大計鐫級。今補貴州參議以去。雖年僅七旬。然去舊游之地。已將四十年。反以貶秩再至。幾於令威歸來。有城郭人民之感。蓋才抱未展。不能抑鬱邱園。未必宦味之濃也。

△中書行人

【中書行人】中書行人二官。為進士筮仕所拜。有臺瑣之望。最為清秩。今人並稱中行。其實迥異。太祖既革中書省。自攬太阿。而以省中諸節目寄之舍人。故稱科。而無堂官。且衙門仍在內府。後事權盡歸內閣。特虛有鳳池之名。然吳中李應禎。以鄉舉選入文華殿者。尚與給事中爭班次。而楊文襄 【 一清】 集中。每稱予在西掖典外制時。與某翰林同官云云。二事俱在成化初年。其後為一品大臣廕敍之官。始漸輕矣。至行人司不過禮部一末屬耳。國初設無定員。尚未入流。最後始陞正八品。始限員數。因有非科甲不選。非王命不行之語。其貴之如此。然衙門孤孑。而堂下有井甚甘。以近闤闠中。汲者無虛刻。署中更無隸人可供役使者。有一文士作一告示謔之云。示仰鄰居擔水婦人。不許擅登公座上纏足。如違。本官親咬三口。至今傳以為笑。故事出使還者。例納書一部。以故京師蓄書。自文淵閣之外。即推行人司。與刑部提牢廳。今為盜者、借者日月侵尋。皆不足觀矣。任子中書與進士並列。其視科篆亦視資敍。此為僚友不必言。若兩房辦事者。則雜乙科明經冑監。兩殿供事者。又皆貲郎與儒士効勞。而武英殿又有大璫提督考藝定高下。見則叩頭。尤為猥下。然皆中書科帶銜帶俸。亦稱掌印者為印君。清流輩賤之。每出差則特寫進士中書科以自別。而諸納級與白身者。以兩殿在禁中。反呼甲科為外中書。亦可哂矣。

△京官肩輿

【京官肩輿】故事。在京三品大臣始得坐轎。以故光祿太僕卿之陞僉都御史。雖甚雄劇。然以從三轉正四。故有擡轎謝恩。騎馬到任之語。萬曆初年。承世廟末年朝儀久曠之後。四品卿寺皆乘圍轎。其下則兩人小輿。相沿已久。江陵當國數年。復修舊制。以至留都亦奉行惟謹。夷陵王少宰 【 篆】 。江陵腹心也。時以僉都領操江。亦改而跨馬。然其子監生王之鼎者。方卒業南雍。以儒巾縫掖策馬出入。遇六曹卿貳俱不之避。而卿貳欲得乃翁歡心。各與揚鞭舉手。以講敵禮。則怪甚矣。比年。上深居不視朝。輦下肩輿紛紜載道。恐當復如初元時也。

△楊學錄孝行

【楊學錄孝行】湖廣永州府歲貢生楊成章者。父泰。任浙江海寧縣長亭巡檢。買妾錢塘丁氏。生成章四歲。泰死。其妻何氏攜成章以喪歸。丁氏還母家。臨訣。剖銀錢各半為識。成章稍長。何病且死。出所藏半錢示之。且告之故。成章拜受且泣。既娶。乃行。求母錢塘。而丁前既嫁為東陽人郭氏妻。生子珉。亦時時念成章。乃令珉持銀錢往永州求成章。道出江西。成章亦至。兩人會於逆旅。語次參問。合所剖銀錢相持泣。成章隨珉見母於東陽。欲迎還不得。因留養。數歲。母死。哀毀廬墓。以孝聞。及是。成章應貢至京師。以老。例不得授官。止給冠帶。吏部官以成章與珉孝弟至行。皆可嘉尚。請量授成章一官。給賞珉以勵風俗。乃授成章國子監學錄。檄有司賞珉。事在嘉靖十年。余謂成章孝固可紀。而何氏之撫庶子。且教以尋所生之母。與郭珉之奉母命而遠覓異父之兄。皆當於古人中求之。

△欽天太醫官

【欽天太醫官】國初定欽天監官散官。其長曰監令正儀大夫。貳曰少監分朔大夫。其屬五官正司元大夫。監丞靈臺郎。五官保章正平秩郎。五官靈臺郎司正郎。五官挈壺正靈臺郎。蓋因元之舊制。各取所職命名。以別清流。今散官與廷臣混然無別矣。又宋制。醫官階凡十四。其長曰保安等三大夫。階止從六品。以至保安郎。故元則有保康保宜等大夫。階至從三品。然皆階官也。至本朝太醫院使。雖止正五品。然而職官矣。其勳及散官。與文臣亦無異矣。其以用藥奏功者。遞加至尚書侍郎。至嘉靖許紳而東官三師矣。名器之濫。前朝未有。是宜釐正也。

○曆法

俗忌

華夷百刻之異

曆學

頒曆

渾天儀

改造漏刻

釐正曆法

日圭同異

鄭世子論歲差

日食訛謬

一歲節候

居第吉凶

△俗忌

【俗忌】今世忌正五九月不上官。蓋中外俱遵行。按佛家以此三月為善月。說者云。唐藩鎮到官設宴。用牲畜無算。以為宰殺傷和氣。遂幷涖任亦停止。至於婚葬諸事。則尤忌五月。相戒不敢犯。而朝家或不然。然太祖以戊寅閏五月十七日葬孝陵。則建文遜位。英宗以壬戌五月十九日立皇后錢氏。比上北狩還。同幽南內者八年。備極艱苦。及享憲宗養。僅四年而崩。景帝以壬申五月二日立皇后杭氏。旋以病崩。未幾追廢。蓋始終無一吉祥也。宋哲宗以元祐七年納孟氏。用五月十六日。朝議皆云當忌。不從。終以廢斥。蓋陰陽避忌之說固有之。○按唐武德二年正月甲子下詔。以正月五月九月並不得行刑。所在公私俱斷屠殺。又引殷帝去網。齊王舍牛為比。至宋世官俸。此三月必減去食羊錢。亦用此意。○太子文奎。洪武二十九年十月晦生。上曰十月晦。日月皆終。不喜。

△華夷百刻之異

【華夷百刻之異】從來計日者以百刻。然而每時八刻。總計之則九十六刻耳。今漏刻中。又增廿四刻。分寄十二時。中曰初初刻。正初刻。謂之小刻。而所謂初一、初二、初三、初四、正一、正二、正三、正四。則名八大刻。合之乃一百二十刻矣。然初初、正初二刻。總計之雖廿四刻。實分八大刻之餘。則每六刻只抵一大刻。取義安在。況制曆家疇算。亦以子正初刻為本日之始。以子初初刻、初一刻、初二刻、初三刻、初四刻。為先一日之夜。其於晝夜晦明之義。褎益牽合。殊乖百刻定儀。惟利西泰談其國每日分為二十四時。每時止四刻。合之僅九十六刻。以故所製自鳴鐘。以子正、午正為始。午初、子初為終。共傳二十四聲。以了一日。其國廿四時。即中華十二時也。蓋斟酌於華夷之間而成者。但終不知於古昔大撓所設。乖合何如。

△曆學

【曆學】中國曆法。本不及外國之精密。以故前元欽天監外。又有回回欽天監。本朝亦設回回司天監。有正儀大夫、司朔大夫、司元大夫等官。至洪武三十一年而廢之。以其教歸併之。欽天但用彼國土板曆同算。久之則法亦不驗。與中土無異矣。國初。學天文有厲禁。習曆者遣戍。造曆者殊死。至孝宗弛其禁。且命徵山林隱逸能通曆學者以備其選。而卒無應者。近年因日食分數不相符。督責欽天。但唯唯謝罪。以世學歲久無他術為解。而士大夫中。如參政邢雲鷺輩。俱精於天文。刻有成書。皆云勝僧一行及郭守敬諸人矣。然未曾用之推測也。禁中大璫輩。又自有內靈臺。專司星象。其職任。其學業。大抵與外庭髣髴。皆土圭中糟粕耳。自利瑪竇入都。號精象數。而士人李之藻等皆授其業。似當令兼領天文。如先朝儒臣童軒華湘等可也。○欽天造曆。每年六月內禮部先發曆樣。兩直各府及各布政司。依式翻刻。毫無加損。最合正朔大義。而南北各省。又有解京曆日。以補京兆所不足。非體甚矣。此事最宜釐正。○宣德間。欽天監曆日。共造五十萬九千餘本。英宗登極。省為十一萬九千餘。蓋減十之八云。

△頒曆

【頒曆】正朔之頒。太祖定於九月之朔。其後改於十一月初一日。分賜百官。頒行天下。今又改十月初一。是日御殿比於大朝會。一切士民虎拜於廷者。例俱得賜。嘉靖二十一年頒曆之辰。國子諸生。受曆不均。爭於陛前。喧競違禮。上大怒。至謫祭酒張袞官。若外夷。惟朝鮮國歲頒王曆一冊。民曆百冊。蓋以恭順特優之。其他琉球占城。雖朝貢外臣。惟待其使者至闕。賜以本年曆日而已。宋嘉祐時。各路登解舉子入朝。班綴分錯。每為閣門使之累。歎曰。殿廷班列不可整齊者有三色。謂舉人、番人、駱駝也。則受曆監生。又何責焉。

△渾天儀

【渾天儀】今京師巽隅逼城觀象臺之顛。有渾天儀。其質皆銅。有四柱以龍承之。懸儀於上。製作精工。銅亦古潤作紺色。旁另有一儀。式小不及其半。交道亦減。又有玉衡如尺。又有銅毬象天圜體。外列二十八宿。上刻正統七年御製銘。余按此非本朝人所能辦。意必故元舊物。按宋沈括 【 存中】 云。司天監銅渾儀。景德中韓顯符所造。依劉曜時。孔梃晁宗斛蘭之法。天文院渾儀。皇祐中舒易簡所造。用唐梁令瓚、僧一行法。至熙寧中。括監太史局。受詔改造渾儀。置之天文院。而移天文院舊銅儀於朝服法物庫。蓋宋世渾儀有三。金人入汴。諸法物俱北去。此固蒙古得之完顏者耳。至正統而重修則有之。且銘有昔作今述之句。知非創矣。

△改造漏刻

【改造漏刻】正統五年上巳。御製天渾儀銘矣。至十二年十一月。欽天監正彭德清又上言。蒙欽造鑄銅儀。驗得北京北極出地度數。太陽出入時刻。與南京不同。南京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北京出地四十度強。南京冬至日出辰初初刻。入申正四刻。夜刻五十九。夏至日出寅正四刻。入戌初初刻。晝刻五十九。北京冬至日出辰初二刻。入申正二刻。夜刻六十二。夏至日出寅正二刻。入戌初一刻。晝刻六十二。各有長短差異。今宮禁及官府漏箭。皆南京舊式不可用。上令內官監改造。是時禁中宮漏循用新製。不待言。而次年春。造己巳曆樣。蓋即用其言頒式天下矣。按十二時大刻九十六刻。益以廿四小刻。共為百廿刻。然小刻只抵四大刻。故總謂之百刻。冬夏二至。晝夜均用之。安得於聖朝正朔中。妄自增加。真不祥之尤矣。今通用曆日中。冬至日出。仍辰初初刻。夏至日出。仍寅正四刻。並不行彭德清所建白也。德清隨英宗駕北征。曾勸王振駐師不從。郕王監國。廷臣劾德清不擇善地駐札。以致乘輿失陷。幷黨王振。匿天變不奏諸大罪。未數日郕王命籍沒其家。德清尋死於獄。命戮其尸。

△釐正曆法

【釐正曆法】正統戊辰。上從欽天監正彭德清之請。改加冬夏二至晝夜各五十一刻。頒次年曆。時皆歎詫為異事。次年己巳上北狩。景帝御宇。天文生馬軾始倡議乞改曆日時刻如故事。帝命禮臣會官議之。禮臣以監正許惇等議上。謂正統間。彭德清於觀象臺測驗。以北京較南京。則北極高出地上三度。南極低入地下三度。冬至晝短三刻。夏至晝長三刻。奏准改入大統曆。永為遵守。今軾起自軍匠。不諳天象。妄以己意求改。所言不可行。帝曰。曆雖成於京師。而太陽出入度數。則當以四方之中為準。是以堯命羲和仲叔四人。分測四方。以定四時。今京師觀象臺。在堯典幽都之地。太陽出入度數。難以憑準。今後造曆。悉照洪武永樂舊式。讀帝此旨。評駁精確。頓令星官緘口。然其時已將歲終。先期十一月朔。頒曆於天下。則景泰元年。猶仍正統十四年之謬也。其時彭德清以王振黨擬斬。瘐死獄中。僇尸籍產矣。而同事疇人。猶襲其說如此。時胡忠安 【 濙】 久位春卿。亦附會執奏。蓋以身主其事。不免護前遂非。其如景帝聖明。不可面欺何。

△日圭同異

【日圭同異】世宗初登極。欽天監官朱裕。以日月交食。分秒不合上言。洪武中漏刻博士元欽。言曆法當隨時修改。以合天道。時去元甚近。已欲修明。今歲差愈多。本監觀象臺晷表。分寸不一。乃用南京日出分秒。似相矛盾。今宜會舉理學大臣。總理其事。鑄立銅表。考四時日中之影。仍差曆官往河南南陽察舊立土圭。以合今日之晷。分立圭表於山東、湖廣、陝西、大名。以測四方之影。庶合朔得真。交食不謬。上僅報聞。寢不行也。朱裕蓋以兩京地方俱居偏方。不足標準。欲立圭於四方。此即唐堯分命羲仲四人各宅之法也。若南陽舊圭。未審何代所立。裕上疏時必有所據。今已不可問矣。然土中一說。亦自難憑。如文皇北征至口外長清塞上。指北斗謂金幼孜曰。至此則已南望北斗。蓋華夷地勢使然。然漠外去京師不過數千里。而天象已迥異如此。近代商於日本、占城、呂宋、佛郎機諸國者。問以星斗河漢。皆云躔度方向。與中華毫無差別。是數國者。在閩廣東南。不知幾萬里矣。豈三垣九野驗於北。而不驗於南歟。抑南方卑下去天遠。而北方地高與天體親切耶。是未可臆斷。○再閱朱裕疏。內云觀象臺晷表。與南京矛盾。是即正統間彭德清測景不同之說也。未審其說確否。至於南陽土圭。惟嘉靖二年河南撫臣何天衢請祀周公疏中。云登封縣有觀象測景二臺。乃周公營洛邑時手建遺蹟。其土圭表漏尚存。宜敕欽天官至彼考正制度尺寸。以憑授曆。然則中原日圭。又不在南陽矣。總之歲久訛傳。未足憑也。

△鄭世子論歲差

【鄭世子論歲差】今上乙未。鄭世子 【 載堉】 造萬年曆上之。其疏云。洪武間監正元統造大統曆。以洪武甲子為曆元。上考下推。無消長之法。時監副李德芳駁之。謂不與經史相合。宜用許衡辛巳元曆。太祖謂二曆俱難憑。只驗七政交會。行度無差者為是。今取大統授時二曆相較。考古則氣差三日。推今則時差九刻。或以授時減分太峻。失之先天。大統不減。失之後天。今和會二家成曆書曰律曆會通。幷曆以上。禮官議亡元至元四年。西域札馬魯丁撰進新曆。其時已名為萬年曆矣。未幾授時曆成。萬年曆遂廢不行。至於歲差之法。上古無聞。始於晉洛下閎。唐虞喜。元許衡、郭守敬。始以六十六年差一度。考古則每百年減一。推來則每百年加一。法號精密。大統曆至今用之。今如堉所云。則弦望已各差一日。似未至此。其議遂格。然嘉靖二年華湘掌欽天監時。曾以歲差改曆為請。謂堯時冬至。距今四千年。已差五十度。自元至元改辛巳曆。至今二百四十三年。已差三度六十四分五十秒。亦引洪武間元統言為證。則世子疏。或未盡非也。

△日食訛謬

【日食訛謬】萬曆庚戌十一月朔壬寅日食。初欽天奏稱日食七分有餘。未正一刻初虧。申初三刻食甚。酉初初刻復圓。春官正戈謙亨等又稱。未正三刻初虧。已互異矣。既而兵部員外范守己駁之。謂親驗日晷。未正一刻不虧。至正、二正、三正四刻俱然。直至申初二刻。始見西南略有虧形。至申正二刻方甚。且不止七分有餘。蓋曆官前後俱誤也。禮部因言。自萬曆元年至今。日食已十餘次。其差或一二刻。以至四刻。前代如漢修改五次。魏至隋修改十三次。唐至五代周修改十六次。宋修改十八次。金至元末修改三次。本朝二百餘年。未經修改。豈能無訛。今范守己及按察使邢雲鷺精通曆學。雲鷺有古今律曆考。綜 【 綜字原缺。據寫本補。】 採詳密。可照先朝給事樂濩主事華湘改光祿少卿。提督欽天監。又檢討徐光啟。員外李之藻。俱究心曆理。以及大西洋歸化陪臣龐迪莪、熊三拔等。俱攜有彼國曆法諸書。乞照洪武十五年命翰林李翀、吳伯宗、靈臺郎海達兒、回回天師馬黑亦沙等。譯修西域曆法事例。盡錄其書。以補典籍之闕。庶曆法詳明。有光前代。疏上不報。似此訛舛。不急改訂。曆律不知所終矣。

△一歲節候

【一歲節候】自古來曆家節候。每月參差。無有朔望日。正值四序挨日排連者。惟元朝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歲節氣。正月一日壬子立春。二月二日癸未驚蟄。三月三日癸丑清明。四月四日甲申立夏。五月五日甲寅芒種。六月六日乙酉小暑。七月七日乙卯立秋。八月八日乙酉白露。九月九日丙辰寒露。十月十日丙戌立冬。十一月十一日丁巳大雪。十二月十二日丁丑小寒。此真古今未有。後來亦無繼之者。直至今上萬曆二十二年甲午歲節氣。正月初一庚辰雨水。二月初二辛亥春分。三月初三辛巳穀雨。四月初四壬子小滿。五月初五壬午夏至。六月初六癸丑大暑。七月初七癸未處暑。八月初八癸丑秋分。九月初九甲申霜降。十月初十甲寅小雪。十一月十一乙酉冬至。十二月十二乙卯大寒。前元則每月節氣。今上則每月中氣。挨次接續。無纖毫小爽。又俱屬甲午年。恰恰共三百載。不知天運至此適相值耶。抑璿璣必然之數也。歷代史氏紀天官之異者多矣。未有巧合一至此者。

△居第吉凶

【居第吉凶】地理吉凶。時亦有驗。如余所知。嚴分宜舊第。已三度籍沒矣。其在東城大街者。如石大人衚衕。亦闤闠鬧處。英宗時為忠國公石亨賜第。亨敗後。無人敢居。後咸寧侯仇鸞得之。仇勢張甚。不下石氏。其身後正法梟斬見籍。慘禍更甚於亨。此第今為鑄冶開爐之所。其旁一大宅。即石氏偏傍廳事。亦宏敞過他第數倍。今為寧遠伯李成梁賜第。成梁罷鎮還京居之。父子六人。俱為大帥。皆至一品。貴盛震天下。成梁老病死牖下。長子如松戰歿。松冑子名世忠當襲爵。而頑嚚無賴。貲產蕩盡。遂無人肯保任之。今惟正寢停乃祖靈柩。十年不葬。他屋悉質於人。屠酤囂雜。過者歎息。信乎形家之說不誣。又景帝建大隆福寺。壯麗甲京師。有言其地不吉者。帝命拆去。前門牌坊。所謂天下第一叢林者。幷禁鐘鼓不鳴。及天順廢毀興隆、永昌諸寺。此寺雖幸存。而香火寂寞。廊院蕭條。至今不振。○正德間教坊司改造前門。有過之詫曰。異哉術士也。此後當出玉帶數條。聞者失笑。未幾上愛小優數人。命閹之留於鐘鼓司。俄以稱上意。俱賞■〈虫粦〉玉。近年丁酉。南教坊馬四娘號湘蘭者。年過五旬。雖畜妓十餘曹。而門庭闃然。愁窘無計。有江右舒姓者憐之。為改其門。且曰不出百日當驟富。適金華虞生者。年甫弱冠。游南雍。求見四娘。重幣為贄。問其所屬意。無一入目者。惟以婁豬為請。時馬謝客已久。慚其諸妓。固却之。苦請不去。姑留焉。凡匝月。酬以數千金。馬氏復如盛時者又數年。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