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治验回忆录

40.反胃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一)

农人朱佑山,以操作过劳,饮食不节,妨害脾胃,消化不良,由是胸胃胀满,呕吐时作,久则朝食暮吐而后快,形成胃反证候。当住农村医院,诊为胃气虚寒,用黄连理中汤、旋复代赭石汤、吴茱萸汤、大半夏汤等皆不效,因转我院医治。

患者面色惨淡,骨瘦如柴,舌紫红,中心无苔,有红条,两侧微黄,心烦,口微渴,喜冷饮,朝食暮吐,呕吐物呈稀糜状,味气腥酸,便结尿黄,脉则细数,重按有力。审为实证。前医拘于“朝食暮吐”之病名及王太仆“食入反出,是无火也”之言,认为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变化精微,迭用温阳益胃诸法而不知变。细察病者舌中红边黄,口渴喜冷,属于心胃郁热;其吐物稀糜酸腥,乃非胃冷食物不化之比,实由胃热气逆,不为纳化,故历久而复吐出;证之尿黄便结脉数有力诸象,更知为实热而非虚寒矣。据证论治,方以凉心清胃为宜:

芦茅根各一两橘皮竹茹半夏各二钱木通藿梗贝母滑石连翘各三钱花粉麦冬各四钱。

二剂后,脉转和缓,两日未吐食,渴亦大减,小便黄甚,大便稀溏,是湿热下降之征,药既中的,接服原方五日,证状逐渐减轻,食不觉胀,更不反胃,饮食如常,出院还乡,恢复劳动力。

(二)

唐愼元,年三十许人也。病反胃,心下雷鸣不舒,食辄胀满,吐出而后快,吐后则思水,饮水却不吐,病虽久,犹可小劳动。诸医杂治,药多罔效,因置之勿问。夏初吾以事往其村,乃父乞为之一诊。切脉浮而迟,舌白润无苔,胃胀有鸣声,食后仍吐,小便清长,大便自可。吾思此证若属虚寒,则必朝食暮吐;若系忧思郁结,中焦阻滞,当有胸满吐涎之现象。今皆不然,其为胃内停水,脾不健运之所致乎?盖胃有积水,水入而不吐者,同气相求之意也。食入反出者,因由水积于中,消化失权,入不相容,排除异己之谓也。顾其病在水,水去则胃运恢复,食入可消,胃反何来。不此之图,宜其鲜效。现胃虽有停水,脾尚未虚,不宜理中之温补,而以燥土利水之五苓散为切。因该散肉桂具温阳化气之效,苓、术培土燥湿,猪、泽清热渗利,尤应遵古法研末为散,白汤送服,效始易显,许其一剂可愈。其家以为病久药轻,胡能如是之速效,疑信参半也。吾事毕即回,未之闻问,次年春邂逅(xiè hou)其父于戚家,始悉其子服药后,果如所言。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