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中医临床廿五年

燕窝疮与甘草泻心汤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疮痈生于下颜者,台偕谓之「狗拄」。据说,患此病肿物祇要将患部拄于狗背取其体温日次,则不药自愈,故名日「狗拄」。 然其学名为何迄今犹不知,因为我平时都未曾留意于外科这门学问, 所以凡有外科都是依「证」处理。以下一例颇为有趣,兹特详记之以为后日检讨。

女,14岁。前一年以「狗拄」之病名,由其母亲随伴来求诊。据云患此疮已荏苒年余,凡有外用药搽贴殆遍而不能消。当时我以瘫肿之通套剂之葛根汤加桔梗、黄耆与之,而未留下记录。盖我对于外科平素很少兴趣,且少研究。后来据其母亲说十余剂后也不知不觉而愈。本年十月初,又再复发,延至十月三十日乃来求诊。下额皮下肿块如无名指大,赤而硬结,稍微疼痛,此种症状与去年相同。唯此次除上述症状之外尚有:头痛眩晕,口内粘膜及唇舌糜烂肿赤,心下痞硬,腹中雷鸣等等复合症候。以上诸证,若不将「狗拄」计算在内,则可谓甘草泻心畅证俱全(按金匮狐惑病:蚀于喉为惑,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泻心汤。翌日由其母亲来取药,喜形于色云:「此次之药比去年之药有效得多,昨日服完二煎后即头痛、心下痞硬、腹鸣皆如遗失。至今日早晨则口腔内破烂及舌破亦皆痊愈。最奇妙的是那颗如无名指大之「狗拄」在一夜之间消散得无影无踪。为期澈底根治,请照原方再配一剂云。

这一近乎奇迹的治例,使我十多日不能忘怀。一月后,利用某星期日到其家访问,确认结果,为文记之。「狗拄」是台湾土名,以之登上记录未免贻笑大方。于是检阅外科金鉴,按图索病,始知其学名为燕窝疮。兹将原文抄录于下:「燕窝疮生于下颊,俗名羊胡子疮。初生小者如粟,大者如豆,色红,热症,微痛,破津黄水疮浸瑶成片。但疙痞如攒。由脾胃湿热而成。宜服苓连平胃汤。外搽碧玉散即效。方:黄苓,黄连,厚朴,苍亢,甘草,陈皮,姜,枣。碧玉散;黄柏末、红枣肉,共研细末香油搽。」以上见外科金鉴卷三十三页。当时我尚不知外科金鉴载有此条,所以,但依据伤寒论「随证治之」之原则,而侥幸得此好成绩。设使当时我预先读过此条而投以苓连平胃汤,则成绩如何也未必可如预料,或后日遇有此症而仍以甘草泻心汤投之,也未必有此速效。况当时我未曾投以外用药。

于此我想:古人以甘草泻心汤冶口内炎是引用金匮之「蚀于喉为惑」及「蚀于上部则声哑」。既然可转用于口内炎,则下颏近接下颚,亦属口腔部位,故用之而收效,亦属顺理成章之事。

金匮要略之狐惑病,原典前半作神经衰弱解。后半之「蚀于喉为惑」(蚀于上部),之惑字作咽喉溃疡、口腔溃疡、及齿龈溃疡解。「蚀于阴为狐」作肛门溃疡及软性下疳解,在临床医学已是不争之议。狐惑病呈甘草泻心汤之证,在临床上为数见不鲜之例。乃医宗金鉴编者对此更抱有疑虑,故注:「外治之法苦参汤,雄黄散,解毒杀虫尚属有理。内用甘草泻心汤,必传写之误也,姑存之。」,这是金鉴编者只知解毒杀虫,而缺乏临床经验的肤浅看法。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