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鬻子 唐 逢行珪 注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五
撰具也吏者为政之具也又撰博也言王者布政施令其在博求於良吏也贤者举之不贤者不预言五帝三王政道可以百代传行者乙次於甲以此明政之次也
政曰
政者法教也此明帝王之政事以为法教可称也
君子不与人谋之则已矣
言君子修於内理於外端其形正其影体真德之安守冲妙之机言出以成教方谋事必为法则苟於政而不预岂安为之哉所以止也
若与人谋之则非道无由也
君子不与人谋则已矣若与人谋务存大道而言之不以违道饰非不以苟命求王由用也
故君子之谋能必用道
君子终日言之而不离体要谋於政事而咸由於道故同於道者道亦得之非道之言君子不用也
而不能必见受
衆目视於伪不留视於真衆心耀於名不能察於实夫庸主必惑於衆岂能受於道教哉故君子之道不必见纳也
能必忠
尽心论道而必竭忠尽道言不邪谲也
而不能必入
尽忠论道圣君必纳庸主所难故有道之君上下亲爱忠谠进用智术无隐以石投水何龃龉哉而不明之主君臣疏忌小人侍侧端正弃遗谄佞是亲忠信不用掩目而视岂不惑欤必忠言之不入也
能必信
言君子不苟合不妄言正色端辞澄清真实必存之於信也
而不能必见信
信言不美而合於道庸主惑於衆邪岂信用君子之言乎言不以见信也
君子非人者不出之於辞而施之於行
言君子但为善将以攻恶善不自是恶不非人施之於行不显之於言说
故非非者行是
言是非於人是所同也非於人者人亦非之君子将非於人终不以非非人自行是道以论彼之非
恶恶者行善
善恶在身是所共也君子务善以攻恶不以恶恶於人所以彰恶於行善道也
而道论人
谋事必忠出言必信行善以攻恶显是而明非不苟求所以知而道德自明也
大道文王问第八
夫道者覆天地廓四方斥八极高而无际深不可测绵六合横四维不可以言象尽不可以指示说应无间之迹终政教之端包万物之形彰三光之外为而不有行而不见有道之王动而同之妙用无穷故谓之大文王因用无穷故谓之大师闻道可为永则因以名篇也
政曰昔者文王问於鬻子
昔者言往日也虽临驭亿兆而不独专从师问道以求政术之门
敢问人有大忘乎
尊师道故曰敢问文王思存大道以终政事心迹在於经远所以先问於大忘也
对曰有
鬻子前答文王言有大忘也
文王曰敢问大忘奈何
鬻子前不即以指答者故引成文王之问文王欲熊终大忘之理故曰其事奈何矣
鬻子曰知其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过则勿惮改终日不为恶恶去於身也岂但墨面髠发是为形食哉故其蚩尤见诛四凶就戮夏癸絶祀商辛覆宗贼身害躯破家失国其行如此是为大忘也
其行如此是谓之大忘
终成所答之事
贵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夫为政以德必贵於道为化国之福焉当文王之时而通称三王者据近以及远明道以同也周者合也备也言五帝三王贵道其政能合若一也而无所不备也
昔之帝王
昔者在昔贵道德之帝王称昔者以远喻近为之劝也
所以为明者以其吏也
言帝王而有圣明之称者皆委贤吏在显职故道化兴而万国宁明圣不独运也
昔之君子其所以为功者以其民也
民惟邦本得衆斯昌建极乘时必资兆庶人効其力以成其功也
力生於神
生者有国必先灵佑皇天上帝社稷山川神迹玄符无不来会成汤降神受夏大命武王梦神遂大戡殷夫冥运两仪鼔动万物岂有使之然哉莫不大化於自然玄应而义用造之非我理自相符故曰力生於神者也
而功最於吏
王者发政施令而不自为必属贤能以任使之故天下和平人知所保此贤吏善最之功也
福归於君
俊德在官尽心竭力人敦其道俗顺其教上下相亲而德交归焉国士平康而为君之福者也
昔者五帝之治天下也
五帝谓黄帝颛顼高辛唐虞也
其道昭昭若日月之明然若以昼代夜然
日月运明明不私照必须幽显始终不息故昭昭然所不舍也夫圣人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道大不沦可以端远也
故其道若首然万世为福万世为教者唯从黄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
首者始也言五帝之道常为万代之始後之不能加也夫黄帝始垂衣裳造书契置史官为舟楫以济不通服牛乘马立栋宇重门击柝以待暴客为杵臼以利万姓作弧矢以威天下造律管兴封禅颛顼平九黎之乱人神不杂万物有序高辛氏作鞉鞞钟鼓莞席帝尧茅茨不剪土阶三尺夏日葛衣冬日鹿裘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帝舜少而至孝尧闻聪明而用之舜乃举禹为司空以平水土弃为后稷以播百谷卨为司徒以教百姓臯陶为士师以理狱讼垂为共工以典衆作伯益作朕虞以育草木伯夷为秩宗以典三礼夔为乐正以和神人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夏禹栉风沐雨冠履不顾敷九土乘四载凿龙门辟伊阙道百川建万国微禹之功人皆鱼矣帝王之功莫此为盛故百代不易为福为教也
君王欲缘五帝之道而不失则可以长久
言君王但因循五帝之道而常行用无所为替则可以长保宗庙社稷以为人始也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执大象而天下往明道不往则道不可暂离所也
圣人在上贤士百里而有一人则犹无有也
言圣王在上化被苍生德周万物虽百里而有一贤士以圣道广宣贤迹不见其贤虽多则若无有也
王道衰微暴乱在上贤士千里而有一人则犹比肩也王道衰微暴虐乱政人皆思德虽千里有一贤士其若比肩言贤人不可得也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三
帝王所以安国家行政教其在良吏乎言必博广以取也
政曰民者贤不肖之杖也贤不肖皆具焉
贤者德行之名不肖者顽嚚之谓夫贤与不肖见於行此二者同出於性而异名皆杖於最灵各有定分矣天下之广黎庶之衆贤与不肖自皆具焉
故贤人得贤不肖人休焉
言贤者不自求进而材为时须王者必任贤人所以得也不肖者非自求退而行无所取不登政事是以休废也
杖能侧焉
有过人之智必矜其能恃能矜智必违道轻躁所至危僻故曰杖能侧焉
忠信饰焉
怀尽忠之节必修於道修身贵真履行务实由於正路礼义仁信以文饰其身也故曰忠信饰焉
民者积愚也
冥然无知愚之谓也
虽愚明主撰吏焉必使民兴焉
言明主推心於人以取良吏而不独任也
士民与之明上举之
得於衆心善於政事上所以举用之也
士民苦之明上去之
如苦人者贤愚之间政既不与所以斥去之也
故王者取吏不忘必使民唱然後和
人主总羣谋以观衆知明以探风声察於下言以求得失取贤人以宣政化推已取贤唯圣者能之
民者吏之程也
程法式也知之在下是故取吏之法式察之於衆庶人者若之也
察吏於民然後随
人与之主举之人若之主去之此随之也
政曰民者至卑也
极卑下也
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爱
圣主不违人以独用也
故十人爱之则十人之吏也百人爱之则百人之吏也千人爱之则千人之吏也万人爱之则万人之吏也自此已上皆言人之情好之德行各有所爱乐之多少殊别也
故万人之吏撰卿相矣
人爱之多则必堪为政事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主之所拔不可失贤也
卿相者诸侯之丞也
卿相者人主之杖故为诸侯之丞也
故封侯之土秩出焉
贤者得之列土封疆得自家臣故曰秩出焉
卿相者侯之本也
政之兴亡在於卿相得贤者和辑失贤者妬散故为侯之职在卿相也
曲阜鲁周公政甲第十四
曲阜之地方七百里少昊之墟是鲁周公所封之邑以周公禆益政礼故称之以为篇耳
政曰昔者鲁周公曰吾闻之於政也
称周公之言以明政者也
知善不行者谓之狂
善者体道怀德也人主行善於上百姓变善於下尧之日比屋可封知善道之为善而不行用者是狂悖之人也
知恶不改者谓之惑
恶者贼以丧躯人主为恶於上则百姓为恶而不悛者是昏惑之人也
夫狂与惑者圣王之戒也
知善而不行知恶而不改必至狂惑者此圣王之明戒也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二
夫开国崇基必先於道道既符合无往不真影响相同自然合应甲者先於乙也
不肖者不自谓不肖也
肖者类也言不类不似也自知贤不肖是为明也不似之人岂自称哉言不知也
而不肖见於行
丹朱傲虐无舍昼夜頟頟肆恶曾无休息此则见於外不以隐微者也
虽自谓贤人犹谓之不肖也
不肖者岂自谓不肖哉以贤者视之不肖之迹见矣虽以彼贤以自贤人岂以为贤乎
愚者不自谓愚而愚见於言
昧道不德之人岂自称其愚蒙哉而愚迹见於辞说也
虽自谓智人犹谓之愚
愚者岂自以为愚哉以智视之愚迹见矣虽以彼智以自智人岂以为智乎
数始五帝治天下第七
言帝者年数之始以记其佐帝及升位之年数也天下者岂可忘理哉亦由积德累业以有之也言五帝之道相缘为政故同称之也
昔者帝颛顼
黄帝正妃曰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颛顼为高阳氏在位七十八年
年十五而佐黄帝
轩辕氏少昊次子父曰帝鸿氏母曰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野感而孕二十四月生以土德王故曰黄帝在位百年颛顼自幼年以翼佐黄帝也
二十而治天下
升为天子也
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
因修黄帝之道而行其政令不改革也
学黄帝之道而常之
比迹不及所以效也效其通道而常用之
昔者帝喾
黄帝正妃生玄嚣玄嚣之子生帝喾德日新故曰高辛在位七十上宾
年十五而佐帝颛顼三十而治天下
佐颛顼以理天下三十而升为帝也
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明之
言德稍下不能尽行黄帝之道但明之而已矣
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
政教所为效颛顼而行其言不能常习之也
禹政第六
伯禹夏后氏言禹功锡玄圭德谐元始仁贤立政以致太平可为法则故以名篇矣
禹之治天下也
黄帝玄孙祖颛顼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在位九年受禅成功曰禹受舜禅以临天下
得臯陶得杜子业得既子得施子黯得季子甯得然子堪得轻子玉
此以上七大夫之姓名也
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而天下治
言帝王独治天下虽则圣德皆俟贤佐以辅之故得天下乂安也
汤政天下至纣第七
言成汤放无道之桀以统万机而理天下得贤大夫赞佐而致太平至纣昏惑以失国故终始书之以名篇
汤之治天下也
汤姓子名履字天乙除虐去残曰汤征葛伯放桀顺取天下以理也
得庆辅伊尹湟里且东门蝡南门蜧西门疪北门侧伊尹有莘氏媵臣以为相东门等并姓名也
得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
七大夫皆有贤行斥救弼谐故得天下咸乂也
二十七世
自汤至纣父子兄弟相承二十七代也
积岁五百七十六岁至纣
夏曰岁此除即位之年也
上禹政第六
以五声听政克勤于邦可以为上也
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
九重幽深下言难达所欲百姓反斥救之事故悬置五声招之以听政也
门悬钟鼔铎磬
悬之於簨簴也
而置鞀
置於地也
以得四海之士
四海之士有进其言者必造五声以挥撃传闻也
为铭於簨簴
悬乐器之具刻铭於其上也
曰教寡人以道者撃鼓
鼓以动物故动合於道也
教寡人以义者撃钟
钟金声也以合於义故教义者撃钟也
教寡人以事者振铎
铎金铃木舌也所以事务有可行为所欲言者以振铎也
语寡人以忧者撃磬
忧者声悲磬声消燥而近於悲故忧而撃磬也
教寡人以狱讼者挥鞀此之谓五声
狱讼之事务於疾速故挥鞀以陈之此以上并铭於簨簴之大也
是以禹尝据一馈而七十起日中而不暇饱食
急於政事无暇安於一食所以示接士之急也
曰吾犹恐四海之士留於道路
常行之处非所宜留也
是以四海之士皆至
事必得道必合上下应会无不至也
是以禹当朝廷间也可以罗爵
不暇饱食听政不疲朝廷闲静然後无事也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五
夫君子将入其职旭旭然如日初出光昭昭然人保其福既去暗暗然人失其教此得政典符合之谓也
夫国者卿相世贤者有之
有国则有卿相贤德者卿相之具人与之王用之不贤者岂能用之哉
有国无国智者治之
夫有国者岂自宁岂自乱也所以安者智谋之力也
智者非一日之志
积功累业行道不倦以成其志
治者非一日之谋
谋者心思也树德以为尚寛重道修政作教以至诚平之咨谋非一日之所能致也
治志治谋在於帝王然後民知所保
夫君上有道化行於下远近慕义四境无虞百姓淳和盗贼屏息故人知所安也
而知所避
富贵贫贱不相犯仁义礼智由其门无违政教下民为福是知所避也
发教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
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先之以敬让道之以礼乐不夺民时不干民利故得祸乱不作为福之道此之谓欤
上下相亲谓之和
至德以教之要道以治之上下同心是谓和矣
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
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不劳於事不苦烦苛甘其食安其居乐其业此岂外求之哉上有行道之君是所致者可谓之大信矣
除去天下之害谓之仁
兼爱万物慈恻外施至若成汤征葛伯放桀於南巢夏禹之别导山川置立州国故得天下免於暴乱百姓宅其所居仁远乎哉斯仁至也
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
此四者帝王有天下之器所以乐用也苟有违之而天下离叛非其所有也
凡万物皆有器
所用利之是以为器而违其用岂得其器哉
故欲有为不行其器者虽欲有为不成
惟名与器不可假人其所营为必以其器用得其用也故违之不行其器於利远矣岂有成哉
诸侯之欲王者亦然不用帝王之器者不成
言天下之大神器之重非其王者难以处王之器而未可以宰割必行仁与信和与道然後可招怀万姓奄有四维西伯以敬让兴邦南阳以仁道得政非其人也岂妄成之哉
汤政汤治天下理第七
天地设而万物生隂阳化而四时定分则统理为政之方极於始终可成法则也
天地辟而万物生
乾其静也专一其动也正直坤其静也翕敛其动也开辟是以广大而生万物也
万物生而人为政焉
政也者所以正於天地也言天地生万物不能相使不能相制须人以为政以正之无其政也则万物不理也
物不能生而无杀也
言天地能生而不能无杀
唯天地之所以杀人不能生
天之能生唯天杀之可也夫唯天杀之人岂生之哉是不能生之也
人化而为善
万物之中人其为贵化而为善理亦天常也
兽化而为恶
禀气以生不有知识非人之类岂不恶哉
人而不善者谓之兽
人化而为善是为天常今为不善者与彼飞虚渡实亦何以异矣
有天然後有地
天在於上地在於下先天後地理亦自然
有地然後有别
三才克定万物区别
有别然後有义
夫妇之义着君臣之义彰也
有义然後有教
百官立政教行父子存家设教所以效达於上也
有教然後有道
教迹既彰约之以道苛乖其道物无以安
有道然後有理
事名各立而理自存
有理然後有数
名理既彰数统之矣夫数以一终十乃至千万九九之数天之运度亦数之义也
日有冥有旦有昼有夜然後以为数
天有三百六十度一日一度三百六十日一周天一日之中昼夜百刻以定之为数也
月一盈一亏月合月离以数纪
一岁之中有十二月一月有盈有亏日月或合於次或离於次终於一岁日穷於次月穷於纪星回於天数将几终此则日月星辰运行至十二月皆周匝於故处纪犹会者也
四者皆陈以为数治
春夏秋冬各统於一岁之日月也此以上为政之道当法则也
政者卫也始终之谓卫
政者正也所以正理天下以为之天周卫始化之终安之无得之也
慎诛鲁周公第六
刑法有伦宜於时政好生之德理适典章故明圣之资辅成周室诫劝之道所得称言国之大经在於赏罚二者或替将何训焉可为政先故纪之为篇目矣
昔者
此昔者往日之辞也
鲁周公使康叔往守於殷
康叔周公母弟也卫三监之地殷人数叛故使贤以弟往也
戒之曰与杀不辜宁失有罪
人命所悬理须详正夫刑或滥其何则焉故不可轻杀不辜宁可失於有罪此亦寛仁之道也
无有无罪而见诛
罚而不明虽刑不禁言罚必施於有罪也
无有有功而不赏
赏而不明虽赏不劝言赏必加於有功也
戒之封
重称戒者所以示於殷勤封康叔名也
诛赏之慎焉
诛赏者国之柄也怒而加诛未必当罪喜而行赏未必当功赏僭则惧及於淫诛滥则惧及於善赏得其功则贤人以劝罚得其辜则奸人以息此不可不审慎之
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