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性命圭旨

亨集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亨集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第一节口诀

涵养本原救护命宝

(涵养本原图)

(内附退藏沐浴、玉液炼形二法)

欲修长生,须识所生之本;欲求不死,当明不死之人。故曰:认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那不死的人,道家呼为铁汉,释氏唤作金刚,即世人本来妙觉真心是也。

此心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其体不生不灭,其相无去无来。究之,于先天地之先,莫知其始;穷之,于后天地之后,莫知其终。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乾坤依此而覆载,日月依此而照临,虚空依此而宽广,万灵依此而变通。

三教大圣,教人修道,是修这个;成仙成佛,也是这个;戴角披毛,也是这个。

圣凡二路,由此而分。出生死,再无别途;登涅盘,唯此一法。然世间万汇,未有一物不被无常所吞,独有这个,无生灭可缚,无色相可窥,端端正正,停停当当,分分晓晓的,而人不悟其所本来也。

不悟者何,为有妄心。何为妄心?盖为一切众生从无始已来,迷却真心,不自觉知,故受轮转,枉入诸趣,原夫真心无妄,性智本明,妙湛元精。由妄瞥起,俄然晦昧,则失彼元精,枯湛发知,故转智为识,形中妄心,名之曰识。

心本无知,由识故知;性本无性,由识故生。生身种子,萌孽于兹,开有漏华,结生死果。今人妄认方寸中,有个昭昭灵灵之物,浑然与物同体,便以为元神在是。殊不知此即死死生生之识神,劫劫轮回之种子耳。

故景岑云:学道之人不悟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嗟夫!世人以奴为主而不知,认贼为子而不觉。是以世尊教人:先断无始轮回根本者此也。此根既断,则诸识无依,复我元初常明本体。

然而大道茫茫,当从何处下手?是以齐襟必举领,整网要提纲。昔尹师指出:修行正路一条。教人打从源头上做起。若源头洁净,天理时时现前,识念自然污染不得。譬如昊日当空,魍魉灭迹,此一心地法门,是古今千圣不易之道。

故老子曰:若夫修道,先观其心。观心之法,妙在灵关一窍。人自受生感气之初,禀天地一点元阳,化生此窍,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虚至明,乃吾人生生主宰。真所谓有之则生,无之则死,生死盛衰,皆由这个。

儒曰:灵台。

道曰:灵关。

释曰:灵山。

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一窍。

释教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论其所也。

玄教曰:大道根茎识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为君指出神仙窟,一窍弯弯似月眉。论其形也。

盖此窍乃神灵之台,秘密之府。真净、明妙、虚散、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众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融,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盘。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秘,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窍也。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

欲息轮回,莫若体乎至道。欲体至道,莫若观照本心。应须音眼虚鉴,常教朗月辉明,每向定中慧照。时时保得此七情未发之中,时时全得此八识未染之体。外息诸缘,内绝诸妄。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四肢不动,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识,各返其根,则精神魂魄意之五灵各安其位。

二六时中,眼常要内观此窍,耳常要逆听此窍,至于舌准常要对着此窍,运用施为念念不离此窍,行住坐卧心心常在此窍。不可刹那忘照,率尔相违,神光一出便收来,造次弗离常在此。即子思所谓不可须臾离者是也。

先存之以虚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随处随时,无碍自在,正合龙虎经云:至妙之要,先存后忘。此又口诀中之口诀也。

然要进除六识,尤在知所先后。意虽为六识之主帅,眼实为五贼之先锋。故古德云:心是枢机,目为盗贼。欲伏其心,先摄其目。盖弩之发动在机,心之缘引在目。机不动则弩住,目不动则心住。

阴符经曰:机在目。

道德经曰:不见可欲,而心不乱。

鲁论曰:非礼勿视。

朱子曰: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

金笥宝箓曰:眼乃神通玄牝门,抑之于眼使归心。

眼守此窍不离,即如来正法眼,合涅盘心之秘旨,故楞严经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又观经观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毕竟沉沦。

道德首章云:常有欲以观其侥者,观此窍也。常无欲以观其妙者,观此窍中之妙也。

昔黄帝三月内观者,观此也。

太上亦曰: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

观心非易,止念尤难。是以念头起处,系人生死之根。

古仙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

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起信论云:心若驰散,即便摄来,令往正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于此。

虚靖天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

当知妄念起于识根,对境成妄,实非有体。在众生时,智劣识强,但名为识。当佛地时,智强识劣,但名为智。只转其名,不转其体。初一心源廓然妙湛,由知见立知,妄尘生起,故有妄念。若知见无见,则智性真净,复还妙湛,洞彻精了,而意念消。

意念既消,自六识而下莫不皆消。即文殊所谓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既无六根,则无六尘e既无六尘,则无六识。既无六识,则无轮回种子。既无轮回种子,则我一点真心独立无依,空空荡荡,光光净净,而万劫常存,永不生灭矣。

此法直指人心,一了百当。何等直截,何等简易。但能培养本原,观照本窍,久则油然心新,浩然气畅,凝然不动,寂然无思,豁然知空,了然悟性。此所谓皮肤剥落尽,一真将次见矣。

工夫至此,自然精神朗发,智慧日生,心性灵通,隐显自在。自然有一段清静阖辟之机,自然有一段飞跃活动之趣。自然有一点元阳真炁从中而出,降黄庭,入土釜,贯尾闾,穿夹脊,上冲天谷,下达曲江,流通百脉,灌溉三田,驱逐一身百窍之阴邪,涤荡五脏六腑之浊秽。如服善见王之药,众病咸消。若奏狮子筋之弦,群音顿绝。所以云:一心疗万病,不假药方多。

是知一切诸圣,皆从此心方便门入,得成祖佛,为人天之师。凡夫不能证者,由不识自心故。故曰: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六道群蒙皆此门出,历千劫而不返,一何痛哉。

所以诸怫惊入火宅,祖师特地西来,乃至千圣悲嗟,皆为不达唯心出要道耳。

如宝藏论云: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识物灵照,内外空然,寂寞难见,其谓玄玄。巧出于紫微之表,用在于虚无之间。端化不动,独而无双。声出妙响,色吐华容。穷睹无所,寄号空空。唯留其声,不见其形。唯留其功,不见其容。幽明朗照,物理虚通。森罗宝印,万象真宗。其为也形,其寂也冥。本净非莹,法尔圆成。光照日月,德越太清。万物无作,一切无名。转变天地,自在纵横。恒沙妙用,混沌而成。谁闻不喜,谁闻不惊。如何以无价之宝,隐于阴人之坑。哀哉!哀哉!其为自轻。悲哉!悲哉!晦何由明?其宝也焕焕煌煌,朗照十方,间寂无物,应用堂堂。应声应色,应阴应阳。奇物无根,妙用常存。瞬目不见,侧耳不闻。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为也圣,其用也灵。可为大道之真精,其精甚灵,万有之因。凝然常住,与道同伦。

天下最亲,莫过心也。百姓之用,而不知心;如鱼在海,而不知水。故佛经云:一切众生,从旷劫来,迷列本心,不自觉悟。妄认四大为身、缘虑为心。譬如百千大海不认,但认一小浮沤。以此迷中复迷,妄中起妄,随境流转,离目生情。取十万端,无时暂暇。至使起惑造业,循环六道,密网自围,不能得出。究竟冥初皆一妄迷真之咎耳。

故灵润曰:妄情牵引何时了,辜负灵台一点光。夫灵台一点光者,即真如灵知心也。最玄最妙,通圣通灵。极高明,极广大。化万法之王,为群有之体。坚彻三界,横亘十方。自混饨未辟之前,而已曾有。虽天地既坏以后,而未尝无。一切境界,皆是心光。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故曰:三界唯心。

迷人心外求法,至人见境是心。境即是心之境,心即是境之心。对境不迷,逢缘不动,能所互成,一体无异。若能达境,唯心便是。悟心成道,觉尽无始,妄念摄境归心,出缠真如,离垢解脱,永合清净本然,则不更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金出矿,终不更染尘泥;似木成灰,岂有再生枝木。一得永得,尽未来际,永脱樊笼,长居圣域矣。

虽然,此最上一乘大道,若根器利者,一超直入如来地。若根器钝者,将如之何?必由下学而上达的功夫,渐次引入法门可也。使之行一步,自有一步效验,升一级,自有一级规模。亦是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

若不知入门下手功夫,安能遽到了手极则地位?若未能尽心,而安能知性?未能明心,而安能见性?夫明心尽心之要者,时以善法扶助自心,时以赤水润泽自心,时以境界净治自心,时以精进坚固自心,时以忍辱坦荡自心,时以觉照洁白自心,时以智慧明利自心,时以佛知见开发自心,时以佛平等广大自心。

故知明心是生死海中之智楫,尽心是烦恼病中之良医。若昧此心,则永劫轮回而遗失真性;若明此心,则顿起生死而圆证涅盘。始终不出此心,离此心别无玄妙矣。后面虽有次第工夫,不过是成就这个而已。

噫!莫看易了,至人难遇,口诀难闻。故张平叔云: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殊不知经中口诀自载,大都秘母言子,不肯分开说破,使人凑泊不来。况多为譬辞隐语,使学者眩目惑心,以致中途退步。余甚悯之,今将丹经梵典中之口诀,—一指出,留与后人,为破昏黑的照路灯,辨真伪的试金石。

太玄真人云:

父母生前一点灵,不灵只为结成形。成形罩却光明种,放下依然彻底清。

空照禅师云:

这个分明个个同,能包天地运虚空。我今直指真心地,空寂灵知是本宗。

自然居士云:

心如明镜连天净,性似寒潭止水同。十二时中常觉照,休教昧了主人翁。

智觉禅师云:

菩萨从来不离真,自家昧了不相亲。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三茅真君云:

灵台湛湛似冰壶,只许元神在里居。若向此中留一物,岂能证道合清虚?

天然禅师云:

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鉴高悬未照时。

主敬道人云:

未发之前心是性,已发之后性是必。心性源头参不透,空从往迹费搜寻。

无心其人云:

妄念才兴神加迁,神过六贼乱心田。心目既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

高僧妙虚云:

惺惺一个主人翁,寂然不动在灵宫。但将此中无持碍,天然本体自虚空。

太乙真人云:

一点圆明等太虚,只因念起结成躯。若能放下回光照,依旧清虚一物无。

华严经颂云;

有数无数一切劫,菩萨了知即已念。于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习不退转。

海月禅师云:

六个门头一个关,五门不必更遮栏。从他世事纷纷乱,堂上家尊镇日安。

水庵禅师云:

不起一念须弥山,待立当头着眼看。牛一缕丝轻绊倒,家家门底透长安。

大沩智颂云:

真佛无为在我身,三呼三应太惺惺。若人不悟原由者,生劫茫茫认识神。

无垢子谒云:

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无量劫来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翁。

唯宽禅师云:

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

志公和尚云:

顿悟心原开宝藏,隐显灵踪现真象。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

呆堂禅师云:

应无所住生其心,廓彻圆明处处真。直下顶门开正眼,大千沙界现全身。

指玄篇云:

若得心空若便无,有何生死有何拘。一朝脱下胎州袄,作个逍遥大丈夫。

段真人云:

心内观心觅本心,心心俱绝见真心。真心明彻通三界,外道天魔不敢侵。

张远霄云:

不生不灭本来真,无价夜光人不识。凡夫虚度几千生,杂在矿中不能出。

薛道光云:

妙诀五千称道德,真诠三百颂阴符。但得心中无一字,不参禅亦是工夫。

无垢子云:

学道先领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若还寻到无寻处,方悟凡心即佛心。

逍遥翁云:

扫除六贼净心基,荣辱悲欢事勿追。专炁至柔窥内景,自然神室产牟尼。

弄丸集云:

天机奥妙难轻吐,颜氏如愚曾氏鲁。问渠何处用工夫,只在不闻与不睹。

张三峰云:

真心浩浩无穷极,无限神仙从里出。世人耽着小形骸,一颗玄珠迷不识。

解迷歌云:

若要真精无漏泄,须净灵台如朗月。灵台不净神不请,昼夜工夫休断绝。

北塔祚云:

切忌随他不会他,大随此语播天涯。真净性中方一念,早是千差与万差。

横川拱云:

洞水无缘会逆流,见他苦切故相救。西来祖意定无意,妄想狂心歇便休。

草堂禅师云:

断臂觅心心不得,觅心不得始安心。心安后夜雪庭际,满目瑶花无处寻。

佛国禅师云:

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心佛悟来无一物,将军止渴望默林。

华严经偈云: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即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宝积经颂云:

诸佛从心得解说,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染,有解此看成大道。

圆悟禅师云:

佛佛道同同互道,心心真契契真心。廓然透出威音外,地久天长海更深。

世奇首座云:

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诸法同。诸法我心无别体,只在而今一念中。

张拙秀才云:

光明寂煦遍河沙,凡圣原来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中峰禅师云:

从来至道与心亲,学到无心道即真。心道有无俱泯绝,大千世界一闲身。

张无梦云:

心在灵关身有主,气归元海寿无穷。

白沙先生云:

千修千处得,一念一生持。

彭鹤林云:

神室即是此灵合,中有长生不死胎。

永明延寿云:

有念即生死,无念即泥洹。

胡敬斋云:

无事时不教心空,有事时不教心乱。

道玄居士云:

一出便收来,既归须放下。

罗念庵云:

毋以妄念伐其心,母以客气伤元气。

莎衣道人云:

心若在腔子里,念不出总持门。

白乐天云:

自从苦学空门法,消尽平生种种心。

海业禅师云:

动不忘于观照,静不忘于止息。

韬光集云:

心在是念亦在是,动如斯静也如斯。

冲妙云:

身不动而心自安,心不动而神自守。

徐无极云:

性从偏处克将去,心自放时收拾来。

佛印云:

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春。

陶宏景云:

修心要作长生客,炼性当如活死人。

无着禅师云:

明即明心空寂,见即见性无生。

华严经云:

若能谛观心不二,方见毗卢清净身。

华严颂云:

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

马丹阳云:

若能长守弯弯窍,神自灵明气自充。

丘长春云:

当时一句师边得,默默垂帘仔细看。

慧日禅师云:

一念照了一念之善提也,一念晏息一会之涅盘也。

以上数语,皆成仙作圣之要、八道八德之门也。首阿难多闻总持积岁不登圣果,息缘返照,暂时即证无生。盖凡夫之心,终日趋外,愈远愈背。唯返照者,检清摄念,摄念安心,安心养神,养神归性。即魏伯阳所谓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是也。咦!炼矿成金得宝珍,炼情归性合天真。相逢此理,交谈者千万人中无一人。

退藏沐浴工夫(洗心退藏图)

易之洗心退藏于密这句话头,唐宋神仙谓之沐浴,近代诸人标为艮背,总只是这个道理,这个窍妙。原夫心属乎火,而藏之以背之水者,洗之之义也,心居乎前,而藏之以背之后者,退之之义也。

故初机之士,降伏其心,束之太紧,未免有烦燥火炎之患,是以暂将心火之南而藏背水之北,水火自然交养,自然念虑不生。即白玉蟾所谓洗心涤虑为沐浴是也。

然沐浴虽为洗心之法,艮背虽有止念之功,二理是则是矣,皆未到实际之地。此向上一着,千圣秘而不传后世。学徒所以罕闻、罕遇。人若明得此窍,真可以夺神功,改天命。

古仙有言曰: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以其上通天谷,下达尾闾,中通心肾,召摄灵阳,救护命宝。此非修行径路而何?吾人未有此身,先有此息,此身未灭,此息先灭,此又非修行正路而何?

原人受生之初,在胞胎内随母呼吸,受气而成此缕,与母联属,渐吹渐开,中空如管,通气在来,前通于脐,后通于肾,上通夹脊泥丸,至山根而生双窍,由双窍下至准头,而成鼻之两孔,是以名曰鼻祖。

斯时,我之气通母之气,母之气通天地之气,天地之气通太虚之气,窍窍相通,无有隔阂。几乎气数满足,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囚地一声,一点元阳落于立命之处。自此后天用事,虽有呼吸往来,不得与元始祖气相通。人生自幼至老,未有一息驻于其中。凡夫尘生尘灭,万死万生,只为寻不着来时旧路耳。

太上教人修炼而长生者,由其能夺天地之正气。人之所以能夺天地之正气者,由其有两孔之呼吸也。所呼者自己之元气从中而出,所吸者天地之正气从外而入。人若根源牢固,呼吸之间,亦可以夺天地之正气而寿绵长久。若根源不固,精竭气弱,所吸天地之正气随呼而出,身中元气不为己之所有,反为天地所夺。何也?盖为呼吸不得其门而入耳。

一切常人,时吸皆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不能与祖气相连,如鱼饮水而口进腮出,即庄子所谓,众人之息以喉是也。

若是至人,呼吸直贯明堂,而上至夹脊,而流入命门,得与祖气相连,如磁吸铁,而同类相亲。即庄子所谓,真人之后以踵是也。踵者,其息深深之义。既得深深,则我命在我,而不为大冶陶铸矣。

今之人,有调息、数息、抑息、闭息,皆是隔靴止痒,不得到于玄窍。

此窍初凝,就生两肾,次生其心。其肾如藕,其心如莲,其梗中通外直,拄地撑天。心肾相去八寸四分,中余一寸二分,谓之腔子里是也,乃心肾往来之路,水火既济之乡。

欲通此窍,先要存想山根,则呼吸之气渐次通夹脊,透混元,而直达于命府,方才子母会合,破镜重圆,渐渐扩充,则根本完固,救住命宝,始可言其修炼。按了真了曰:欲点常明灯,当用添油法。尹师曰:涵养本原为先,救护命宝为急。又曰:一息尚存,皆可复命。人若知添油之法,续尽灯而复光明,即如得返魂之香,点枯荄而重茂盛。所以云:油千灯灭,气绝身亡。然非此窍则不能添油,非添油则不能接命,命不接则留性不住,性不住忽一旦无常到来,则懵懵然而去矣。故吕公曰:啬精宜及早,接命莫教迟。果然是接之则长生,不接则夭死。

盖人禀天地气数有限,不知保养,自暴自弃,如刘海蟾云: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和神乃去。阖辟之机一停,呼吸之气立断。呜呼!生死机关,其速如此,世人何事而不肯回心向道耶?

况此着工夫最是简易,不拘行住坐卧,常损此心,退藏夹脊之窍,则天地之正气可扯而进,与己混元真精凝结丹田,以为起生之本。盖以天地无涯之元炁,而续我有限之形躯,不亦易乎?

学者只要认定此窍,守而不离,久久纯熟,则里面皎皎明明,如月在水,相似自然,散其邪火,销其杂虑,降其动心,止其妄念。妄念既上,真息自现,真念无念,真息无息。息无则命根永固,念无则性体恒存。性存命固、悬念俱销,此性命双修之第一步也。

嗟乎!人生如无根之树,全凭气息以为根株,一息不来,命非己有。故欲修长生者,必固其气。气固则身中之元气不随呼而出,天地之真气恒随吸而入。久之,胎息定,鄞鄂成,而长生有路矣。

此段当与第三节蛰伏藏气穴同看。

玉液炼形法则(玉液炼形图)

初学之人,平素劳碌,乍入圜中,一旦安逸。逸则四肢不运动,安则百节不流通。以致脉络壅塞,气血凝滞,此通关荡秽之法不能无也。

此法先用行气主宰,照在玄膺一窍。此窍可通气管,即黄庭经所谓,玄膺气管受精符是也。少倾,则津液满口,如井水然,微漱数遍,徐徐以意引以重楼,渐达膻中、尻尾、中脘、神阙,至气海而止。就从气海分开两路,至左右大腿,从膝至三里,下脚背及大拇指,又转入涌泉,由脚跟脚弯循大腿而上至尾闾,合作一处,过肾堂、夹脊、双关,分送两肩、两膀、两臂至手背,由中指转手掌,一齐旋回过手腕,由胸旁历腮后,从脑灌顶,复下明堂、上腭,以舌迎之,至玄膺而止。此为一转毕。稍停又眼前行功,则壅滞之处浙次疏通,不唯贯穿诸经,亦能通达诸窍。即心印经所谓,七窍相通,窍窍光明是也。

盖吾人灵明,一窍六合而内,六合而外,本无不周,本无不照,其不能然者,为形所碍耳。直要炼到形神俱妙,方才与道合真。

夫行气用眼者何也?故施肩吾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普人谓,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斯言确之矣。

炼形用液者何也?道家谓之药涤玉液是津,玉池是口。黄庭内景云:口为玉池太和官,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炁香兰,却灭百邪玉铢颜。审能修之登广塞。盖液中有气,气中有液,液气相生,日充月盛,为金液之基,作润身之宝。况能穿关透节,无处不到。古歌曰:华池神水频吞咽,紫府元君直上奔,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

夫玄膺一窍,乃是津液之海,生化之源,灌溉一身,皆本于此。故太上云:舌下玄膺生死岸,子若遇之升天汉。法华经颂云: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香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心内醍醐滴滴凉。此乃小玉液炼形法也。

人之孔窍所以通乎其虚,达乎其气,而周流于一身之内焉,一或有所蔽塞则为瘀痰、为壅血,而一身脉络不能相通使生疾病今以此法日行三、五次,但得气血流通,百脉和畅,病即去矣。止而勿行。此与退藏救护是为表里二段并行而不相悖。

夫涵养本原虽是去情识,实除生灭心。心无生灭,身无生灭定矣。欲除生灭心,必自无念始,无念之积习纯熟足,可致无梦。无念之静定熟足,可致无生。无梦乃现在之大事也,无念乃末后之大事也。无生则不造,无梦则不化,不造不化,即不生不灭也。

夫学道之士,不患不成,唯患不勤。苟能专精而勤,未有学而不得也。设使立志不坚,通道不笃,朝为而夕改,始勤而中辍,悦于须臾,厌于持久,欲望与天齐寿,不亦难乎?

内观经云:知道易,通道难;通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若使不难,则满市皆神仙矣。安足为异耶?

盖修道者,如农夫之去草一般,务拔其根,则吾心天真种子自然发生矣。况此一字法门,彻头彻尾,甚易行,甚有验。小而试之,可以却病延年,大而用之,可以超凡入圣,在学者用功深浅何如耳。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第二节口诀

安神祖窍翕聚先天

(安神祖窍图)

(内附法轮自转、龙虎交媾二法)

祖窍真际,举世罕知,不得师传,俨似暗中射垛。

盖祖窍者,乃老子所谓玄牝之门也。悟道篇云: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所以紫阳言:修炼金丹,全在玄牝。于四百字序云:玄牝一窍,而采取在此,交媾在此,烹炼在此,沐浴在此,温养在此,结胎在此,至于脱胎神化,无不在此。修炼之士,诚能知此一窍,则金丹之道尽矣,所谓得一而万事毕者是也。

然而丹经大都喻言,使学者无所归着。前辈指为先天主人、万象主宰、太极之蒂、混沌之根、至善之地、凝结之所、虚无之谷、造化之源、不二法门、甚深法界、归根窍、复命关、中黄宫、希夷府、总持门、极乐国、虚空藏、西南乡、戊己门、真一处、黄婆舍、守一坛、净土、西方、黄中、正位、这个、神室、真土、黄庭,种种异名,难以悉举。

然此窍在身中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肾、非肝,非肺、非脾胃、非脐轮、非尾闾、非膀胱、非谷道、非两肾中间一穴、非脐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关元气海,然则果何处耶?

纯阳祖师云: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肾,穷取生身受气初,莫怪天机都泄尽。且以生身之理言之,父母一念将媾之际,而圆陀陀、光灿灿,先天一点灵光撞于母胞,如此○而已。懦谓之仁,亦曰无极。释谓之珠,亦曰圆明。道谓之丹,亦曰灵光。皆指此先天一气、混元至精而言,实生身之原、受气之初、性命之基、万化之祖也。及父母交罢,精血包罗于外,如此◎而已,即吾儒所谓太极是也。由是而五脏,由是而六腑,由是而四肢,由是而百骸,由是而能视、能听、能持、能行,由是而能仁、能义、能礼、能智,由是而能圣、能神、能文、能武,究竟生身本原,皆从太极中那一些儿发出来耳。

参同契云:人所禀躯体,本一无。元精云布,因炁托。初炁一疑定,玄牝立焉。上结灵关,下结气海。灵关藏觉灵性,气海藏生气命。性命虽分龙虎二弦,而性命之根则总持于祖窍之内。

故老子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何以谓之玄牝之门而曰天地根也?岂非吾身之天地、吾身是玄牝耶?吾身天地之根、吾身玄牝之根耶?吾身玄牝之门、吾身天地之门耶?而天地之门之所从出者,独不有所谓先天地生而为天地之根乎?故天气之根,乃天地之所由以分天而分地也,而玄牝之门之所从出者,独不有所谓先玄牝生而为玄牝之根乎?故玄牝之根,乃玄牝之所由以分玄而分牝也。

何以谓之玄也?岂非从有各之母中发出来也?何以谓之玄之又玄7岂非从无名之始中发山来也?

无名之始,释氏指为不二法门;子思曰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庄子曰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而欲悟性以见性者,其将来之昭昭而有伦乎?抑亦求之冥冥而无形乎?

冥冥无形,莫窥其朕。吾儒所谓无声无臭,释氏所谓威音王已前是也。然则何以谓之王,而其所以主张戚音者,太极也,故谓之王。

余于是而知学仙学佛者,但觅其王之所在而尊之尔,即尊王矣,而又且并其王而无有之,是游太极,而还于无极也。无极者,真中也。故曰圣圣相传在此中,此中就是尧舜久执之中、孔子时中之中、子思未发之中、易之黄中、通理之中、度人经之中、理五炁之中,释迦之空中之中,老子之守中之中。

然中字有二义。若曰中有定在者,在此中也。若曰中无定在者,乾坤合处乃其中也。以其可得而久执也,故曰有定在。然岂特在此一身之内为然也?是虽一身之外,而遍满天地,亦皆吾心之中也。又岂特在此天地之内为然也?是虽天地之外,而遍满虚空,亦皆吾心之中也。

易曰:周流六虚。然周流于六虚之外,而并不足,退藏于一身之窍,而非有余。故曰一窍能纳太虚。空中道经云:天之极上处距地之极下处,相去八万四千里。而天地之中,适当四万二千里之中处也。若人身一小天地也,而心脐相去亦有八寸四分,而中心之中,适当四寸二分之中处也。此窍正在干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八脉九窍、经络联辏、虚间二穴,空悬黍珠,是人一身天地之正中,乃藏元始祖炁之窍也。

若知窍而不知妙,犹知中而不知一。昔人有言曰:心是地而性是王,窍是中而妙是一。一有数种,有道之一、有神之一、有气之一、有水之一、有数之一、有一贯之一、有协一之一、有精一之一、有唯一之一、有守一之一、有归一之一。归一者,以其一而归乎其中也。守一者,以其一而守乎其中也。有中则有一,一而非中,则非圣人之所谓一也。有一便有中,中而非一,则非圣人之所谓中也。故孔子之一,以其中之一而贯之也。尧舜之中,以其一之中而执之也。伏羲氏之河图而虚其中者,先天也,乃吾身祖窍之中也。

孔子曰:先天而夫,弗违。

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

即释氏所谓:茫乎,无联一片,太虚是也。

神禹氏之洛书而实其中者,后天也,乃吾身祖窍之一也。

孔子曰:后天而奉天时。

老子曰:有名,万物之母。

即道家所谓,露出端倪,一点灵光是也。

然而河图中矣,中而未始不一。洛书一矣,一而未始不中。中包乎一,一主乎中,岂非精微之妙理、无为之神机耶?

道德经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洞玄经曰:丹书万卷,不如守一。一者,生生不息之仁也。

中庸曰:修道以仁。

论语曰:天下归仁。

礼记曰:中心安仁。

周易曰:安土敦仁。

予常譬之果实之仁,中有一点者,太极也。而抱之两者,一阴一阳也。

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故易也者,两而化也。太极也者,一而神也。以此一点之神而含养于祖窍之中,不得勤,不得怠,谓之安神。祖窍非所以复吾身之干元乎?以此一点之仁,而敦养于坤土之中,而勿忘,而勿助,谓之安土。敦仁非所以立吾身之太极乎?

又若莲子之属中,有一条而抱之两片者,非所谓一以贯之邪?一而二、二而三、三生万物。故张紫阳云:道是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昔文始先生问于老子曰:修身至妙至要,载于何章?老子曰:在于深根固蒂,守中抱一而已。

何谓守中?曰:勤守中,莫放逸,外不入,内不出,还本源,万事毕。故老子所谓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

老子所谓抱一者,抱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

唯精唯一者,易之所谓精义入神者是也。久执厥中者,记之所谓王、中心、无为、以守至正者是也。曰王、中心者,盖以一点之仁主此中心之中而命之曰王,所谓天君者是也。夫何为哉?以守至正而已矣。命由此立,性由此存,此两者同出异名,原是窍中旧物。如今复返窍中,则蒙庄所谓南海之倏,北海之忽,相遇于混沌之地矣。

修丹之士,不明祖窍,则真息不住而神化无基,药物不全而大丹不结。盖此窍是总持之门、万法之都,亦无边傍,更无内外,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无心求。求以有心,守之,则着相。以无心求之,则落空。若何可也?受师诀曰:空洞无涯是玄窍,知而不守是工夫。常将真我安止其中,如如不动、寂寂惺惺、内外两忘、浑然无事,则神恋气而凝,命恋性而住,不归一而一自归,不守中而中自守。中心之心既实,五行之心自虚,此老子抱一守中、虚心实腹之本旨也。

张紫阳云:

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

刘海蟾云:

中央神室本虚闲,自有先天真气到。

吕纯阳云:

守中绝学方知奥,抱一无言始见佳。

徐佐卿云:

倏忽遨游归混沌,龙虎蟠距入中黄。

正阳翁云:

要识金丹端的处,未生身处下功夫。

如如居士云:

坤之上,干之下,中间一宝难酬价。

李清庵中和集云:

两含仪肇判分三极,干以直专坤辟翕。天地中间玄牝门,其动愈出静愈入。

王玉阳云光集云:

谷神从此立天根,上圣强名玄牝门。点破世人生死穴,真仙于此定乾坤。

谭处端水云集云:

阴居于上阳居下,阳气先升阴气随。配合虎龙交媾处,此时如过小桥时。

河上公过明集云:

杳杳冥冥开众妙,恍恍惚惚葆真窍。敛之潜藏一粒中,放之弥散六合表。

张紫阳悟真篇云:

震龙汞自出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生要入中央。

张景和枕中记云:

混元一窍是先天,内面虚无理自然。若向未生前见得,明知必是大罗仙。

葛仙翁玄玄歌云:

乾坤合处乃真中,中在虚无甚空阔。簇将龙虎窍中藏,造化枢机归掌握。

罗公远弄九集云:

一窍虚无天地中,缠绵秘密不通风。恍惚杳冥无色象,真人现在宝珠中。

天来子白虎歌云:

玄牝之门镇日开,中间一窍混灵台。无关无锁无人守,日月东西自往来。

张鸿蒙还元篇云:

天地之根始玄牝,呼日吸月持把柄。隐显俱空空不空,寻之不见呼之应。

高象先金丹歌云:

其一之道何所云,莫若先敲戊己门。戊己门中有真水,真水便是黄芽根。

丁野鹤逍遥游云:

三教一元这个圆,生在无为象帝先。悟得此中真妙理,始知大道祖根源。

萧祖虚大丹诀云:

学人若要觅黄芽,两处根源共一家。七返九还须识主,工夫毫发不容差。

李灵阳祖窍歌云:

个个无生无尽藏,人人本体本虚空。莫道瞿昙名极乐,孔颜乐亦在其中。

陈致虚转语偈云:

一者名为不二门,得门入去便安身。当年曾子一声唯,误了阎浮多少人。

薛紫贤虚中诗云:

天地之间犹橐钥,橐钥须知鼓者谁。动静根宗由此得,君看放手有风无。

吕祖纯阳文集云:

阴阳二物隐中微,只为愚徒自不知。实实认为男女是,真真说做坎离非。

李道纯无一歌云:

道本虚无生太极,太极变而先有一。一分为二二生三,四象五行从此出。

寿涯禅师语录云:

陀罗门启妙难穷,佛佛相传只此中。不识西来真实义,空穿铁履走西东。

马丹阳醉中吟云:

老子金丹释氏珠,圆明无欠亦无余。死户生门宗此窍,此窍犹能纳太虚。

曹文逸大道歌云:

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原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

刘长生仙药集云:

一窍虚空玄牝门,调停节候要常温。仙人鼎内无他药,杂矿销成百炼金。

李道纯中和集云:

乾坤阖辟无休息,离坎升降有合离。我为诸君明指出,念头是外立丹基。

刘海蟾见道歌云:

函谷关当天地中,往来日月自西东。试将寸管窥玄窍,虎踞龙蟠气象雄。

无心昌老秘诀云:

自晓谷神通此道,谁能理性欲修真。明明说向中黄路,霹雳声中自得神。

玉蟾白真人云:

性之根,命之蒂,同出异名分两类。合归一处结成丹,还为元始先天炁。

缘督赵真人云:

虚无一窍正当中,无生无灭自无穷。昭昭灵灵相非相,杳杳冥冥空不空。

紫阳张真人金丹序云: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

莹蟾李真人道德颂云:

阖辟应乾坤,斯为玄牝门。自从无出入,三界独称尊。

司马子微云:

虚无一窍号玄关,正在人身天地间。八万四千分上下,九三六五列循环。

大包法界浑无迹,细入尘埃不见颜。这个名为祖炁穴,黍珠一粒正中悬。

以上口诀,皆发明祖窍之妙。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庄子曰: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坤。

曰:正位居体鼎。

曰:正位凝命根。

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而孟子亦曰:立天下之正位,惟此正位也。以言乎其大,则足以包罗乎。天地而无外。故谓之广居而大道从此出矣。

毛诗曰:秉心寒渊。

太玄经曰:藏心于渊,美厥灵根。

参同契曰: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曰塞、曰藏,潜而守之之义也。然而浮游二字不可不知也。浮游者,优游也。即孟子之所谓勿忘勿助也,释氏所谓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亦此义也。

法轮自转工夫(法轮自转图)

三教法门,同途异辙,迹虽分三,理则一也。如此看工夫,释家谓之法轮,道家谓之周天,儒家谓之行庭。

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行庭者,天行健之之行也。天之行也,日一周天,何其健欤。若吾身亦一小天地者,周天之行健也。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然吾身中之黄庭太极立焉,而天则旋乎其外而在来之不穷矣。艮曰时止则止,太极立焉。时行则行,周天行焉。

又不观之系辞乎,系辞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曰: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又曰:屈仰相感而利生焉。此行庭之心法也。

何为立极?即前所谓心中之仁安于中心之中,而为土中者,以敦养之,自有消息真机。而身心性命相为混合矣。

一屈一伸,一往一来,真有若日月之代明,寒暑之错行,其殆天运之自然,是亦吾身之一天地也。

始而有意,终于无意。起初用意引气旋转由中而达外,由小而至大,口中默念十二字诀曰:白虎隐于东方,青龙潜于酉位。一句一圈,数至三十六遍而止。及至收回,从外而旋内,从大而至小,亦念诀曰:青龙潜于酉位,白虎隐于东方。亦数三十六遍,复归太极而止,是为一周天也。久则不必用意,自然璇机不停,法轮自转,真个有歇手不得处。

全阳子云:与日月而周回,同天河而轮转。轮转无穷,寿命无穷。

鸣道集云:安闲自得长生道,昼夜无声转法轮。

韩逍遥云:法轮要转常须转,只在身中人不见,驾动之时似日轮,日轮向我身中转。

又云:法轮转得莫停留,念念不离轮自转。

当其转也,翁然如云雾之四塞,飒然如风雨之暴至,恍然如昼梦之初觉,涣然如沉屙之脱体。精神冥和,如夫妇之交接;骨肉融和,如澡浴之方起。

易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斯言信矣。

龙虎交媾法则(龙虎交媾图)

夫人也,坎离交则生,分则死,此理之必然,无一人不如此者。

盖离三为阳,而居南,外阳而内阴也,谓之真汞。坎三为阴,而居北,外阴而内阳也,谓之真铅。故紫阳真人云:日居离位反为女,坎配蟾宫却是男。此言坎之男、离之女,犹父之精、母之血也;日之鸟、月之兔也;砂之汞、铅之银也;天之玄、地之黄也。此数者,皆指示龙虎二气也。

参同契曰:离已日光,坎戊月精。故离之已象龙之弦气也,坎之戊象虎之弦气也。夫戊与己是黄庭真土之体,因太极一判,分居龙虎二体之中。修丹之士,若欲返其本,复其初,使龙虎归于鼎中,情性归于窍内,当用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之二诀。则炎烈火中出飞龙之矫矫,泓澄水底跃走虎以耽耽,始得龙虎相交,向鸿蒙而潜归混沌。继则夫妻合体,从恍惚而竟入虚无、共至黄房,互相吞啖,两情留恋,二气交加,有如天地之媾精、日月之交光,盘旅于祖窍之间,自然复此先天未判之气而成混元真一之精。为大药之根原,作还丹之基本也。

原夫龙之情性常在于戊,虎之精性常在于已。只缘彼此各有土气,二土合并而成刀圭,是以坎离交而地天泰,龙虎交而戊合己也。戊己合为一体,则四象会合而产大药也。

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天地以阴阳交媾而生物,丹法以阴阳交媾而生药。盖未有不交媾而用以成造化者也。

玉芝书云:玄黄若也无交媾,争得阳从坎下飞。是乃作丹之大端,修仙之第一义也。若天地之气不氤氲,则甘露不降,坎离之体不灾并,则黄芽不生。龙虎二弦之气不会合,则真一种子不产。真一种子不产,则将何者为把柄而凝成金液大丹耶?

然交媾之理有二,有内交者,有外交者。坎离、龙虎交,内交也,产药也。乾坤子午交,外交也,结丹也。此二法天渊不同,学者有细辨之。

张紫阳云: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是此义也。

吕纯职云:二物会时为道本,五行全处得丹名。是此义也。

陈抱一云:戊已乍交情性合,坎离才媾龙虎降。是此义也。

张用成云:虎跃龙腾凤浪粗,中央正位产玄珠。是此义也。

张平叔金丹四百字云:龙从东海来,虎向西山起,两兽战一场,化作一泓水。亦此义也。

夫龙虎交媾者乃三元合一之法也,所以会乾坤、交坎离、簇阴阳、合性命,使二者复变而为一。以至九宫、八卦、七政、六位、五行,四象、三才之生于二者,莫不皆归于二矣。一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也。大哉!一乎!以其流行谓之炁,以其凝聚谓之精,以其妙用谓之神。

始因太极一判分居二体之中,日远目疏,卒至危殆。是以圣人,则天地之要,知变化之源,取精于水府,召神于灵关。使归玄牝窍中,得与祖炁聚会,三家相见,合为一体。先则凝神于混沌,次则寂照含虚空。抱一无离,是为返本还原之妙道也。

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惟一,允执厥中。盖言心与精而为一,而会归于黄中之中。而允执之者,此尧舜之所以开道统之传,而为万古圣学之宗也。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第三节口诀

蛰藏气穴众妙归根

(蛰藏气穴图)

(内附行、住、坐、卧四法)

前节言翕聚乃守中抱一之工夫,此节言蛰藏则深根固蒂之口诀。翕聚、蛰藏相为表里,非翕聚则不能发散,非蛰藏亦不能发生,是此二节一贯而下,两不相离者也。

此决无他,只是将祖窍中凝聚那点阳神下藏于气穴之内,谓之送归土釜,牢封固。又谓之凝神入气穴。此穴有内外两窍,外窍喻桃杏之核,内窍譬核中之仁。古仙有曰:混沌生前混沌圆,个中消息不容传,劈开窍内窍中窍,踏破天中天外天。

此窍中之窍,释尊标为空不空,如来藏。老君名之玄又玄。众妙门海蟾亦曰无底,曰橐有孔,曰钥中间一窍。无人摸着,此指窍中之窍而言也。是窍也,为阴阳之源,神气之宅,胎息之根,呼吸之祖。

胎者,藏神之府。息者,化胎之源。胎因息生,息因胎住。而窍中之窍,乃神仙长胎住息之真去处也。然天地之大办一胎也。而日月之往来,斗柄之旋转者,真息也。又不观三氏之书乎?易经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道德经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遗教经曰:制之一处,无事不辨。皆直指我上真人呼吸处言之。

然则真人呼吸处果何处耶?吾昔闻之经曰:藏元精之窅冥府,结胎息之丹元宫,上赤下黑,左黑右白,中央黄晕之间,乃真人呼吸之处。正当脐轮之后,肾堂之前,黄庭之下,关元之上,即黄庭经所谓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是也。

廖蟾晖云: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是也。即识此处,即将向来所凝之神而安于窍中之窍,如龟之藏,如蛇之蛰,如蚌之含光,如蟾之纳息,绵绵续续,勿忘勿助,若存而非存,若无而非无,引而收之。于无何乡,运而藏之,于阖辟处少焉。呼吸相含,神气相抱,结为丹母,镇在下田。外则感召天地灵阳之正气,内则擒制一身铅汞之英华。如北辰所居,众星皆拱。久则神气归根,性命合一,而大药孕于其中也。

然凝神调息皆有口诀,不然恐思虑之神妄交于呼吸之气,结成幻丹,而反害药物矣。所以仙翁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

黄帝阴符经曰: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不神者,性也。盖性者,神之根也。神本于性,而性则未始神。神中炯炯而不昧者,乃是真性也。

仙姑大道歌曰: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真息者,命也。盖命者,气之蒂也。蒂本于命,而命则未始气。气中氤氲而不息者,乃是真命也。

这个不神之神,与那个真息之息,他两个方才是真夫妻、真阴阳、真龙虎、真性命。纽结做一团,混合为一处,打成作一片,煅炼在一炉,或名之曰牛女相逢、又曰牝牡相从、又曰乌免同穴、又曰日月同宫、又曰魂魄相投、又曰金火混融,究而言之,不过凝神合气之法耳。

是以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吾身之神气合,而后吾身之性命见矣。性不离命,命不离性,吾身之性命合,而后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见矣。崔公入药镜曰:是性命,非神气,权而言之则二,实而言之则一。神气固非二物,性命则当双修。而双修之旨,久失其传,以至玄禅二门,五争高下。

刘海蟾云: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

清和翁曰:性命双修教外传,其中玄妙妙而玄。簇将元始归无始,逆转先天作后夭。

此端奥妙,非师罔通,口诀玄微,详载于后。今姑就诸仙所证者而言之,便于初机而易得悟入也。

按白玉蟾云: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气穴者,内窍也。蛰神于中,藏气于内,以如来空空之心,合真人深深之息,则心息相依,息调心净。盖蕴一点真心于炁中,便是凝神入气穴之法。神既凝定气穴,常要回光内照。照顾不离,则自然旋转,真息一降一升,而水火木金相为进退矣。

仙谚曰:欲得长生,先须久视。久视于上丹田,则神长生;久视于中丹田,则气长生;久视于下丹田,则形长生。

夫日月之照于天地间,蚌吸之则生珠,顽石蓄之则产玉,何况人身自有日月,岂不能回光内照,结自己之珍珠。产自已之美玉哉?

然而神即火也,气即水也。水多则火灭,火多则水干。中年之人,大抵水不胜火者多矣。所以,命宜早接,油要早添。添油之法已载前教护命宝之下。今复进言,则天人一气之旨尽露矣。

夫天人之际,唯一气之相为阖辟,相为联属已尔,而非有二也。故我而呼也,则天地之气于焉,而发而散。我而吸也,则天地之气于焉,而翕而聚。此天人相与之微,一气之感通者然也。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呼吸于其内也。人能效天地呼吸于其内,亦可与天地同其长久。

曹仙姑云:元和内运即成真,呼吸外施终未了。以口鼻之气往来者,外呼吸也。乾坤之气阖辟者,内呼吸也。

萧了真云:老子明开众妙门,一开一阖应乾坤。果于罔象无形处,有个长生不死相。此指内呼吸也。

张平叔云: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饶君吐纳经千载,争得金乌搦兔儿。此斥外呼吸也。

外呼吸乃色身上事,接济后天以养形体。内呼吸以法身上事,栽培先天以养谷神。

盖内呼吸之息,原从天命中来,非同类之物不能相亲。是以圣人用伏炁之法,夺先天地之冲和,逆上双关。前返乎后,以达本根。使母之气伏子之气,子母眷恋于其间,则息息归根,而为金丹之母矣。

前辈云:伏炁不服气,服气须伏炁。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炁。炁之积于下者,无地可透,自然升之而上至髓海。积于上者,无处可奔。自然降之而下至海气。二气相接,循环无端。古先达人得济长生者,良由有此逆用之法也。

此法自始至终丢他不得。起手时有救护补益之功;第二节有流戊就己之功;第三节有添油接命之功;第四节有助火载金之功;第五节火炽而有接济之功;第六节胎成而有沐浴之功;第七节温养而有乳哺之功。婴儿救出于苦海,此时到岸不须船,这着功夫才无用矣。

且人始生也,一剪肚脐而几希性命即落在我之真人呼吸处矣;既之而在于天地之间;又既之而在于肉团之心;又既之而散于耳目口鼻四肢百骸。日复一日,神驰气散,乃死之途也。

故神仙以归伏法度人,必先教之返本。返本者何?以其散之于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者而复返于肉团之心,谓之涵养本原。又将以肉团心之所涵养者而复返之于天地之间,谓之安神祖窍。又将以天地间之所翕聚者而复返之于真人呼吸处,谓之蛰藏气穴。日复一日,神凝气聚,乃生之途也。

古仙曰:屋破修容易,药枯生不难。但知归伏法,金宝积如山。此时补完干体,接续气数,以全亲之所生,以全天之所赋,真汞才有八两,真铅始足半斤,若婴儿心同赤子,阴阳吻合,混沌不分,出息微微,入息绵绵,渐渐入而渐渐柔,渐渐和而渐渐定,久则窍中动息兀然自住,内气不出,外气反进,此是胎息还元之初,众妙归根之始也。

吕知常曰:一息暂停,方可夺天地造化。

程伊川曰:若非窃造化之机,安能长生?

翁葆光曰:一刻之工夫,可在天地一年之气数。

此三老者岂虚语哉?益胎息妙凝之时,入无积聚,出无分散,体相虚空,泯然入定。定久,内外合一,动静俱无,璇机停轮,日月合壁,万里阴沉春气合,九霄清澈露华凝。妙矣哉!其阴阳交感之真景象于斯时也。元精吐华,而干金出矿矣。此系重开混沌,再入胞胎,开无漏花,结菩提果,非夙有仙骨者,不能知此道之妙也。

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此老氏黄庭外景经之口诀也。

只就真人呼吸处,放教姹女往来飞。此李长源混元宝章之口诀也。

内交真炁存呼吸,自然造化返童颜。此许旌阳醉思仙歌之口诀也。

西方金母最坚刚,走入壬家水里藏。此石杏林还元篇中之口诀也。

要知大道希夷理,太阳移在月明中。此薛紫贤复命篇中之口决也。

先贤明露丹台旨,几度灵鸟宿桂柯。此刘海蟾还金篇中之口诀也。

两般灵物天然和,些子神机这里求。此陈默然崇正篇中之口诀也。

古佛之音超动静,真人之息自游丝。此释鉴源青莲经中之口诀也。

一息渐随无念窅,半醒微觉有身浮。此罗念庵胎息篇中之口诀也。

出息不随万缘,人息不居蕴界。此般若尊者答东印度国王口诀也。

水银实满葫芦里,封固其口置深水。此萼绿华气穴图中之口诀也。

万物生皆死,元神死复生。以神归气穴,丹道自然成。此石杏林之口诀也。

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宁无复命关。踏破两重消息子,超凡入圣譬如闲。此李清庵之口诀也。

心思妙,意思玄,脐间元气结成丹。谷神不死因胎息,长生门户要绵绵。此群仙珠玉口诀也。

专气致荣神久留,往来真息自悠悠。绵绵迤逦归元命,不汲灵泉常自流。此海蟾翁口诀也。

一条直路少人寻,风虎云龙自啸吟。坐定更知行气主,真人之息又深深。此陈致虚口诀也。

圆不圆来方不方,森罗天地暗包藏。如今内外两层白,体在中央一点黄。此大成集口诀也。

息调心净守黄庭,一部浑全圆觉经。悟劫此身犹是幻,蒲团坐上要惺惺。此抱朴子口诀也。

经营鄞鄂体虚无,便把元神里面居。息往息来无间断,圣胎成就合元初。此陈虚白口诀也。

谛观三教圣人书,息之一字最简直。若于息上做功夫,为佛为仙不劳力。思缘达本禅之机,息心明理儒之极,息气凝神道之玄。三息相须无不克。此李道纯中和集中之口诀也。

胎息诀

袁天纲胎息诀

夫元气者,大道之根,天地之母,一阴一阳,生育万物。在人为呼吸之气,在天为寒暑之气。能改移四时之气者,戊己也。

春在巽,能发生万物。夏在坤,能长养万物。秋在干,能成熟万物。冬在艮,能含养万物。

故学道者,当取四时正气,纳人胎中,是为真种,积久自得,心定,神定,息定,龙亲虎会,结就圣胎,谓之真人胎息。太始民胎息诀

夫道,太虚而已矣。天地、日月皆从太虚中来。故天地者,太虚之真胎也。日月者,太虚之真息也。

人能与太虚同体,则天地即我之胎,日月即我之息,太虚之包罗即我之包罗。岂非所谓超出天地、日月之外而为混虚。氏其入欤。

达摩祖师胎息经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中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而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张景和胎息诀

真玄真牝,自呼自吸,似春沼鱼,如百虫蛰,灏气融融,灵风习习,不浊不清,非口非鼻,无去无来,无出无入,返本还原,是真胎息。

王子乔胎息诀

奉道之土,须审子午卯酉四时,乃是阴阳出入之门户。定心不动,谓之曰禅。神通万遍,谓之曰灵。智周万事,谓之曰慧。道元合炁,谓之曰修。真炁归元,谓之曰炼。龙虎相交,谓之曰丹。三丹同契。谓之曰了。

有志于道者,知此根源,依法修行,自可入于长生大道矣。

许栖严胎息诀

凡修道者,常行内观,遗去三尸,驱除六贼,纳气于丹田,定心于觉海。心定则神宁,神定则气住,气住则胎长矣。胎之长者,由于息之住地,无息不胎,无胎不息,住息长胎,圣母神孩。故曰:胎息定而金木交,心意宁而龙虎会也。

王方平胎息诀

凡所修行,先定心炁。心炁定则神凝,神凝则心安,心安则气升,气升则境忘,境忘则清静,清静则无物,无物则命全,命全则道生,道生则绝相,绝相则觉明,觉明则神通。

经曰:心通万法皆通,心静方法皆灭。此我佛如来真定法门者也。学者果能定心气,凝胎息,则还丹不远,金液非遥。

赤松子胎息诀

气穴之问,昔人名之为生门死户,又谓之天地之根。凝神于此,久之,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肢康健,颜色如桃,去仙不远矣。

性空子胎息诀

我之本体本自圆明,圆明者是我身中天地之真胎也。我之本体本自空寂。空寂者,是我身中日月之息也。唯吾身之天地有真胎矣,而后天地之胎与我之胎相为混合而胎我之胎,唯吾身之日月有真息矣。而后日月之息与我之息相为混合而息我之息,唯吾身之本体既虚空矣。而后虚空之虚空与我之虚空相为混合而虚空我之虚空。

幻真先生胎息铭

三十六,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以上口诀,举其大略,余者载于丹经,不可得而尽述。此蛰藏工夫其用大矣。谓人之元神,藏于气穴,犹万物藏于坤土。神入也,中天气降而至于地气,与神合,犹地道之承于天。

参同契曰:恒顺地理,承天布宣。

易曰:至哉!万物资生。

盖亥月纯坤用事之时,时当草木归根,蛰虫入户,闭塞成冬,冬虽主藏,然次年发育之功实胚胎于此。

盖一阳不生于复而生于坤,坤虽至阴,然阴里含阳,大药之生实根只于此。药将产时,就与孕妇怀胎相似,保完真种,不敢放肆。慎起居,节饮食,忌酒色,戒恼怒。外不役其形骸,内不劳其心志。至于行、住、坐、卧,各各有方,行则措足于坦途,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调丹田之息,卧则抱脐下之珠。故曰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卧禅图、行禅图立禅图、坐禅图

坐不必跌跏,当如常坐。夫坐虽与常人同,而能持孔门心法则与常人异矣。所谓孔门心法者,只要存心在真去处是也。

盖耳目之窍,吾身之门也。方寸之地,吾身之堂也。立命之窍,吾身之室也。故众人心处于方寸之地,犹人之处于堂也,则声色得以从门而摇其中。至人心藏于立命之窍,犹人之处于室也,则声色无所从入而窥其际,故善事心者,潜室以颐晦而耳目为虚矣。御堂以听政,而耳目为用矣。若坐时不持孔门心法,便是坐驰,便是放心。

坛经曰:心念不起名为坐,自性不动名为禅坐,禅妙义端不外此。

古人有言,修道易,炼魔难,诚哉是言也。然色魔、食魔易于制伏,独有睡魔难炼,是以禅家有长坐不卧之法。盖人之真元常在夜间走失,苟睡眠不谨,则精自下漏,气从上泄,元神无依亦弃躯而出,三宝各自驱散,人身安得而久存哉?

至人睡时,收神下藏丹窟,与气合交,水火互相拘钤,则神不外驰而气自安定矣。

今以常人言之,神则寄于目矣。而夜寐既熟,则藏之于肾,至夙兴之时,而目之神有不爽然清乎?藉其不夜而肾神岂能清?

今又以天道言之,日则丽之于天矣,而夜沦地中则藏之于海,至启明之侯,而天之气有不爽然乎?藉其不夜而海气岂能清?

此则崔公入药镜所谓水火交,永不老是也。

今之人懵而睡,忽然而醒,是何物主之而使之觉也?夫魂与神并则觉,魄与尸合则昏。昏者,死之根。觉者,生之兆。魂属阳而喜清虚,魄属阴而好驰骋。魄者,鬼也。魂者,神也。

神则日接之于物,夜形之于梦。黄粱未熟,南柯未寤,一生之荣辱富贵,百岁之悲忧悦乐,备尝于一梦之间。使其去而不还游,而不返则生死路隔,幽冥之途绝矣。

由是观之,人不能自生而其所以生者,梦中之人为之也,不能自死而其所以死者,梦中之人为之也。然不知所以梦,则亦不知所以死,不知所以觉,则亦不知所以生。梦中之有觉者,以梦之中而自有真觉者在焉。死中之有生者,以死之中而自有长生者在焉。是故,因觉知生,因梦知死,知斯二者,可以入道矣。

夫人之觉也,耳其有不能听乎,目其有不能视乎,手其有不能持乎,足其有不能行乎,心其有不能喜、不能怒乎。而人之睡也,耳固在也,何其不能听乎?目固在也,何其不能视乎?手固在也,何其不能持乎?足固在也,何其不能行乎?心固在也,何其不能喜、不能怒乎?由此观之,则其死也,似为无知而无觉矣。

而人之睡而梦也,而梦之时,亦有耳能听矣,而其听也,何其不属于人之耳乎?亦有目能视矣,而其视也,何其不属于人之目乎?亦有用能持矣,而其持也,何其不属于人之手乎?亦有足能行矣,而其行也,何其不属于人之足乎?亦有心能喜、能怒矣,而其喜也、怒也,何其不属于人之心乎?由此观之,则其死也,似为有知而有觉矣。

然死生通乎昼夜之道、梦觉之常者乎?古之真人,其觉也,无忧;其寐也,无梦。故无梦地位,非道成之后不能到也。然初机之士,炼心未纯,昏多觉少,才一合眼,元神离腔,睡魔入舍,以致魂梦纷飞,无所不至,不惟神出气移,恐有漏炉迸鼎之患。

若欲敌此睡魔,须用五龙盘体之法。诀曰:东首而寝,侧身而卧,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曲肱枕头,一手直摩脐腹,一只脚伸,一只脚缩,未睡心,先睡目,致虚极,守静笃,神气自然归根,呼吸自然含育,不调息而息自调,不伏气而气自伏。依此修行,七祖有福。陈希夷己留形于华山,蒋青霞曾脱壳于王屋。此乃卧禅的旨,与那导引之法不同。功夫到时,自然寝寐神相抱,觉悟候存亡,亦能远离颠倒梦想。即漆园公所谓,古之真人,其觉也,无忧;其寝也,无梦是矣。

然虽睡熟,常要惺惺,及至醒来,慢慢辗转,此时心地湛然,良知自在,如佛境界。正白乐天所云:前后际断处,一念未生时,此际若放大,静一场效验。真有不可形容着。昔尹师静室中有一联云:觉悟时切不可妄想,则心便虚明。纷扰中亦只如处常,则事自顺遂。

李真人满江红词云:好睡家风,别有个睡眠三昧。但睡里心诚,睡中澄意,睡法既能知旨趣,便于睡里调神气。这睡功,消息睡,安禅少人会。

又敌魔诗云:坐中昏睡怎禁它,鬼面神头见也么。昏散皆因由气浊,念缘未断属阴多。渐来水面侵堤岸,风定江心绝浪波。性寂情空心不动,坐无昏散睡无魔。

上古之人,有息无睡。故曰:向晦入晏,息若一觉。睡熟阳光尽为阴浊所陷,就如死人一般,若知晏息之法,当向晦时。耳无闻,目无见,口无言,心无累,鼻息无喘,四肢无动。那一点元神真气相依相恋,如炉中种火相似。久久纯熟,自然神满不思睡,气满不思食,精满不思欲,元炁自聚,真精自凝,胎婴自栖,三尸向灭,九虫自出,所谓睡魔不知从何而去矣。其身自觉安而轻,其心自觉虚而灵,其气自觉和而清,其神自觉圆而明。若此便入长生路,休问道之成不成。

紫中道人答问

客问:坐禅一事如何?

予答曰: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坐化生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热火煮空铛。释氏云:此是守尸鬼魔砖作镜的工夫。其言相是而不相非,粤自晋之伯阳、宋之紫阳,绝唱斯道,厥后缵其绪也,即海琼、紫琼、黄房、缘督、上阳诸真迭继,则金丹之草一丝之脉,至今不断,代不乏人,以接绍三教一源之道统。若言守静兀坐,乃最下小乘之法,外道惑人之邪径耳。

客复问:然则毕竟如何?

予曰:子肯大施法财,告天萌愿,即当为汝言。

客跽而请曰:弟子历劫难遇,今生遭逢,原师慈悲,恩莫大焉乎。

曰:子来,吾语汝。子今信誓旦旦,予将妄言之,子勿妄听之;予以实言之,子勿妄信之,当告汝言。夫精、气、神三宝,则撑持宇宙,总括阴阳。天地得之而含盖乾坤,人心得之则修仙做佛。唯有内有外,知之者可以兼而修之,不知者独修一物。独修者,乃顽冥之汉也;兼修者,能证仙佛之果也。缘其乱统,则说到此地,未有不望洋而退舍者矣乎。果无疑,当以告子,凡言内外兼修者,其精在沓冥恍惚之中。此精姓金,唤九三郎,讳元晶,号曰金华商夫君,居玉池之西,出入跨虎,乳名婴儿,晚则唤为金公。凡到邻家,便称主人,其情嗜交梨。此乃先天地之精,却为人之至宝。其炁乃虚无中来,此炁姓白,唤太乙郎,名元炁,号曰:宇宙主宰素练郎君。寄居西川,出入骑白虎,乳名唤真种子,晚则呼白头老子。到邻家,便称父母,好食乌龟而多情。此为先天地之真炁,即是人之至宝。故上阳子曰:既自虚无中来,却非天之所降,地之所出,又非我身所有,亦非精、亦非血、非草木、非金石,是皆非也。谁得而知之乎?然以先天地之神而言,其神号无位真人,佛云纥利陀耶。佛若认得此神,却有妙用。此神专主杀人、专主生人。修仙作佛者,必要此神主之,方得。而内经故曰:人身中殆有两精者,一魂一魄是也。夫随精往来者,神即是也。白祖云:唯人,头有九宫,中一宫名曰谷神。神常居其谷,日则接于物,夜则接于梦,神不能安其居也。南柯未断,黄粱未熟,一生之荣辱富贵,百岁之优悲悦乐,备尝于一梦之间,使之游而不返,去而不还,则幽冥之途、隔生死之路绝矣。由是观之,人不能自生而神生之,人不能自死而神死之。若神长居其谷,人乌得而死乎?紫阳曰:炼神须炼不神神。盖谓此耳。天颖子曰:虽久学定身,心无五时七候者,促龄秽质,色谢归空。自云:慧觉复,称道成,实所失。然可谓谬矣。若言坐禅之士,予所厌闻,故上古圣仙之贵,当于人类中修之,如或未然,乞勿开口,未当醒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